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2024-05-24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精选8篇)

篇1: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你觉得这堂课哪些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有什么突出的价值?请举出两个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答:我认真倾听了赵娜莎老师主讲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本节课的亮点有:

1、赵老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找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优点:让学生动手去测,自己去寻找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知识是形成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数学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用小棒拼摆三角形。

优点: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去验证,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的争辩和探讨中最终得到了统一的结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合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赵老师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后,课堂中时时应做的。

二、结合自己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或失败的案例,并进行简要描述和分析。请参考《毫米的认识》案例,写明授课年级、授课内容、精彩片段、自我评价和授课者,如果是获奖课例,请注明。

答:我这一学期教的是五年级的数学,在讲授三角形面积时,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过程如下:

1、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出三角形的面积,同时要求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

妙。

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并能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高有一定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制三角形,用转化的方法把它们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找到这个图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方法:小组合作。)

放手让学生去做。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巨大的,学生不仅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同时有的学生还利用等腰三角沿着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讨中得到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的技能和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21世纪初新课改的理念下政治教学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进行诸如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灵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在近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是感觉到学生中一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下课时谈起神六上天、天宫一号对接,“小悦悦事件”等大家都关注的话题时,可以滔滔不绝。但一到课堂,很多学生却三缄其口,不会说话了。有时课堂上由具体生活事例印发了讨论,有的学生不是天马行空乱表达一通;就是空话、套话一堆,有的想好好说但难用课本知识表达,喜欢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和评论,致使课堂上又是教师唱主角,一个人挑大梁,结果课堂上死气沉沉。

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我校是一所本地闻名的省重点高中,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学中也还是多注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忽视了作为学生主体的学生在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我们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怎样才能解决政治课的尴尬现象。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叶圣陶老先生说:“让政治课堂活动起来”。灵动的政治课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快乐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怎样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呢?

学习是一次积累知识、成长思维的漫漫征程,相较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自主性地学习可以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学科都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控自己的学习,充分发扬自身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每一位学生其实都具有这样潜在的学习素质,自主学习模式正好给予了他们发挥的空间。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就应该要融入自主学习模式,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让渡给学生。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具体化的理论框架。就一定意义上说,它把握住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自主学习重视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发展水平教高、自我意识教强,个性比较完善,不喜欢记忆机械的内容,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思维形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目标中,除了教会学生学习外,其他都是次要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建构主义认为人处在一个试图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现实、解释现实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

者,应当在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抛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只是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以上心理学的依据下,围绕我校的高中生学习动机比较稳定,以内部动机为主。他们会经常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反馈修正学习策略;能经常自己思考怎样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些因素,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就更有可能。

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需要师生双方的协力完成。教师应当要创建出宽松有度的自主学习空间,并传授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原则,向纵深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唯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持续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延伸并深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交流下,高中政治自主学习必然能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推动整个的教学工作。

所以要打造灵动的政治课堂主要应该从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手。自主学习理论给了笔者很多启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在原来教学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尝试,以期较大程度地高中政治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

接下来笔者结合教与学的尝试,总结出了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以下几点经验,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结合实验操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时政素材,锻炼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的学习素材能使政治理论扎根实际,能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让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不乏实践性、操作性的素材,对这些素材,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笔者经常会用最新鲜的时事把学生带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这“最新鲜的时事”必须是当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果过了几星期、几个月的事就变成“明日黄花”了,肯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别提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了。所以,能否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对时政教学的成败具有关键意义。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将现有的教学空间有意识的向外延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专题讲座、时事政治竞赛等等全方位的信息来源和阵地,倡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政内容及其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动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以达到时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的实惠调查法、方案设计论证法等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有较打作用。

二、结合问题解决模式,引入时事内容,由难入简、变抽象为具体

最后,如何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笔者结合自己《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把时事政治融入到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点:

1.关键点一:良好的课前导入。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的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挖掘起来很有内容。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的时政环节就显的尤为重要。在这

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当时学生感兴趣的世博会中国馆内容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时代盛会,具有现实意义。

2.关键点二:生动的视频引导。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里由“东方之冠的诞生”视频引入,从中国馆的外形建筑到它的内设亮点,以设问形式层层深入,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找到了二者完美的契合点。

3.关键点三:激烈的热点讨论。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土热点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用身边时政话题切入,巧设练习,创设环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学以致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新闻。把学生身边所熟悉的地方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国情和家乡情的教育。在讲到“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运用环节时,笔者首先讲述了本土佛山市的 “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发展战略,以及禅城区提出的“传奇古镇,创意禅城”的时政背景,播放了关于学校附近“禅城汾宁路改造,老街坊期待重现昔日繁华”的视频新闻短片,提出练习问题:“我来设计汾宁古道”。因为就是身边古镇的翻新设计,同学们在讨论创意设计时七嘴八舌异常热烈。通过学生的讨论,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目标。

篇3: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一、生活中捕捉数学素材,课堂才能灵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教授与当今社会和未来发展有关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挖掘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学习过程,获得用数学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例如,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课程的生活化,教材中情境的创设、例题的呈现、练习题的精选都或多或少揭示了课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遵循教材、体会编者意图就是对于生活化的数学最好的实践。

此外,每堂课笔者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精心钻研教材,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生活拓展。比如教学“比例尺“部分时,笔者让学生以学校为本位,选择相应的比例尺,将自己的母校以立体模型和平面图两种方式完美呈现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比例尺这部分知识系统化地教给了学生,让他们学以致用。又如教学“百分数”部分时,笔者让学生充分地寻找自己身边的百分数,让他们感受到了百分数无处不在的广泛应用性,而且在教学之后又让学生借助于这些内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数学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它更应该服务于生活。而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其应用性,让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课堂才能灵动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的一种“再创造”。我们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数学课堂本身就有着很多的探究点,比如用小正方体拼摆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把圆柱体进行拼接将其转换成长方体的体积进行研究;给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用沙子或水等物品实际量一量、倒一倒,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些内容都适合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在一些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当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运算定律的推导上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如通过应用题的多种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两种算法的相通性,进而提炼出乘法的分配律公式。所以说无论什么课型、无论什么内容,笔者都遵循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左右脑协调运用,课堂自然生动而张力无限。

三、激励性评价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灵动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而数学课堂往往追求短时高效,所以教师经常为了撵进度,在学生没有全部回答完问题就替学生说完另一半,评价的语言也稍显单薄。其实这未免有些不相信学生的倾向,而且忽视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在课堂上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就会在看似平淡的课堂中注入一股清泉,让课堂活跃灵动起来,也足以让学生兴奋好久。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平日不爱讲话的孩子,在一次怯怯地举过手后,笔者对她的发言做了如下评价“:你的观点非常正确,用另一种思路解答了这个问题。老师希望你下次能够勇敢地举起你的小手,好吗?”当她坐下时周围同学送来了赞许的目光,她的脸庞也微微泛红,从此以后她便能高高地举起手,而且次数也越来越多。所以,教师有意识进行激励性评价,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在班级开展多种评价制度,可以促进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才能灵动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慎重地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内容使用多媒体解决学生认知或理解上的问题,如在学生的计算测量中,可能会存在着小小的误差,课件的演示就为他们弥补了这一问题,又如在枯燥的练习当中,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为线型的上课架构,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想法、教师临时需要调整的地方不能及时地显现出来。电子白板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如在教学“确定方向”时,坐标图上各个景点的具体方位,若通过实物投影来操作演示会留下手影,若用PPT来操作演示下一个生成的是哪个景点又不得而知。但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件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拼图的数学活动: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基本的图形拼图,此时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旋转、克隆功能对基本图形进行复制、拼搭,同时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能直观、形象地进行即时活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多媒体教学纵然有千般好,却万万不可天天在课堂上使用。因为学生近视率直线上升,我们不能不说多媒体教学也在其中起了作用。因此笔者认为黑板能体现出来的坚决不用多媒体,如有些数学计算课,教师习惯将答案用课件呈现,让学生自主核对答案,但如果学生上前演算,大家集体评议,效果岂不更佳?这里既有计算算理教学,又有学生互动改错训练,同时随机生成评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将事半功倍。当然,数形结合的课型、空间与图形、统计类的教学多媒体的演示效果是胜于黑板的,课堂需要的地方可以适当使用。

篇4: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一、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创设学用结合的良好课堂氛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时我们把学生熟知的场面再现,这样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高涨,数学的枯燥也就荡然无存了。小学生有着好奇、多问、爱美和好动的特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陌生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特点为教学所用,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按内容设计了“以玩促学”“以动促学”“以竞促学”“以帮促学”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引导学生叠树叶、平均分A4纸、剪蝴蝶、画头像等活动,学生在玩中很容易探知到对称、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引导的变化,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活了,课堂上时常闪现出奇招、妙招,让师生兴奋不已。

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课堂上我就会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其中。通过测量感知长度单位大小、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方程求解的原理,这一系列有意识的活动安排,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和思考中,教学的难点得到了顺利突破,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掌握得更牢了。

三、生学师导,和谐创生课堂灵动

没有权威的课堂,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说,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抛弃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科学的引导使学生敢讲真话、实话,从而让教师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实况。在自由、开放、平等的课堂,学生的灵性得到了释放。

四、有理想、有信心是课堂灵动的核心

我班优差学生分界明显,其中就有八名学生数学基础差。为了转化他们,我开始了与他们课下谈理想,课后逐一辅导,课上把简单问题留给他们,作业以他们能完成为标准,并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一月过去了,他们已有学好的信心,及时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成绩一点一点地提高了。他们的转变让我明白,信心和理想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核心要素。只有整体提高,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师才是称职的。

总之,要想让数学课灵动起来,课堂就应生活化,必要的活动不可少,挑战、竞争、激励不可缺,师生和谐是关键、关注整体是基础。做到了以上几点,数学课堂就是学生的数学乐园。课堂上就会不断有灵光闪现。

(作者单位 陕西省镇巴县简池镇鹤鸣希望小学)

篇5:妙用手势,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摘要】数学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概括性,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不协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手势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学得轻松,记忆深刻,提高效果。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谈了手势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妙用

手势

去年下半年,我有幸在实验小学听了我市数学教研员章日兴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课中,章老师让学生用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分别表示一张饼的正反两面,从学生用一只手演示烙一张饼,到学生用双手来演示烙两张饼,再到两位学生合作演示烙三张饼烙四张饼,最后全班合作烙很多张饼,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学生终于探究出了烙饼问题的规律。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扎实,教师教得也很轻松,这与章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分不开,手势也是功不可没的。

手势是指通过手(这里的“手”是指整个上肢,包括手指、手掌、手腕、胳膊)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在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恰当地运用手势语,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手势语的功能,有意识地运用手势语的技巧,数学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手势,促进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难点的突破方法是多样的,但手势语具有独特的功效。它既是言语辅助形式,又能对重点知识起强调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理解算理。

古语曰:“掐指一算”。可见 “指”能帮助“算”。简单的数的计算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外现向内化转化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的、感性的阶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然不会使用数手指头算,但是对简单口算不甚了解的、以及掌握新口算方法较慢的孩子来讲,通过数手指理解算理是一条捷径。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5-6,就可以先想见6想4,伸出左手4个手指;再用右手伸出5个手指表示个位上的5,想4加5等于9。实际上是把破十的过程与操作相结合,把手指当作学具,简化了数手指。这只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当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就可以脱离数手指计算了。

2、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为此,我借助“手势”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相遇问题时,求相遇时的路程是多少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学生用打手势的方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消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基本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相遇问题的三大要素是时间、地点和方向。通过一定的手势表示就能简捷地展现题意。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两手分别代表客车和货车,两手的初始位置分别表示甲乙两地。打手势时,学生两手一快(客车)一慢(货车)匀速靠拢,直到两手掌心相对,表示相遇。通过手势演示,学生领悟了“相遇”的实质:两车相遇表示两车行完了两地之间的距离。要求出全程,就要分别求出客车和货车行的路程,再加起来。如果控制两手的移动速度,并在相应的位置稍作停顿,还可以用手势表示由基本题演变出的三种变式题:

(1)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先出发1小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2.5小时后相距100米,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相遇后,继续前行,经过2.5小时后相距100米,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通过打手势,学生对相遇问题这几种不同的情况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在解题时数量关系清楚,解答又对又快。

再如,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就可以借助“手势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左右手先张开一定的距离,然后再两手掌合拢表示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右手一挥(自上斜下)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形象的“手势语”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不仅理解得透彻,而且记忆深刻。

3、理解概念

学完角的分类这部分知识后,当教师提问:“你怎样用手势表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呢?”学生伸直双臂,通过两臂张开的大小来表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最有趣的是学生表示周角,只见孩子们将左臂伸直不动,右臂也向左侧伸直表示0º角,紧接着右臂顺时针向右旋转一周,与左臂重合。让作为教师的我非常激动。因为,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这里学习手势语,还会自己发明手势语表示不同的概念,真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二、借助手势,实现快速准确地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手势语的反馈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密度和广度。这种方式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教师也能及时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用手势反馈得数。

这种方法多用于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先将0~20这些数的手势教给学生。十位上的数用左手表示,个位上的数用右手表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口算卡片,直接用手势表示计算结果,熟中求快,并使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样算的好处,一是练习时“安静”进行,便于学生思考。二是密度大速度快,教学效率高。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填各类方框中得数。

2、用手势反馈选择结果。

在设计选择题时,我把各选择项的序号用数字表示。练习时,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所选择项的序号。这样既能迅速全面地检查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3、用手势反馈判断结果。

在做判断练习时,可以设计两种手势:手心朝向教师时表示对(√),手背朝向教师时表示错误(×)。练习时,就请学生用这两种手势表示判断结果,强调手势规范化。

4、用手势反馈比较结果。

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这三种符号的手势教给学生。右手食指和中指叉开,开口向左,表示“>”;右手食指和中指叉开,开口向右表示“<”;两手食指一上一下,间隔一定距离,对齐平放,表示“=”。练习时,学生用这种手势表示,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三、借助手势,加强记忆。

1、记口诀。

教学“9的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教师可用手势演示乘法口诀。做法是:伸出双手,十指平伸,面对掌心,从左至右,几个9就弯曲第几个手指,曲指的左边代表积的十位数,右边手指数就代表积的个位数。依此类推,可用手势表示到九九八十一。让学生边做手势边说口诀,直到熟练为止。

2、记概念。

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可以借助手势来巧记。只要学生将左手手心朝向自己,从小拇指开始把数位依次写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就成了一个“手指计数器”。可以用来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训练,特别是中间、末尾有“0”的数,学生借助手指很容易掌握它们的读写法。

3、记大小月

学生记忆十二个月中的大月小月时经常混淆,这时就可以利用左拳上的凹凸关节来进行记忆。在左手的拳头上,从一月到七月,再从八月到十二月。数到凸起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大月;数到凹下去的地方,那个月就是小月。

4、记计量单位。

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时,可借助拇指和食指弯曲之间的距离来记忆1厘米,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利用一拃来记忆1分米。将左右两臂平伸,利用一庹来记忆1米的实际长度,以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

再如,学习面积单位时,还可借助拇指指甲盖的大小、手掌面的大小来帮助记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学生有了这样熟悉的表象,又便于比划,对以后的单位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5、记单位进率。

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要熟记相互之间的进率,否则很容易出错。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这样记: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各手指依次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手指间距离的大小,可以形象地表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另外,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后面四个手指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小,进率是10;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进率是1000。用手指来帮助记进率,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记得又快又牢固。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记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及其进率。由于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间隔较大,中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公顷”。

6、记间隔问题。

要正确解答植树、上楼、锯木头、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搞清间隔与棵数(层数、段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不理解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将一手的五指张开,把手指看作树,把两个手之间的空隙当作间隔,可以清楚地看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即棵数=间隔数+1 巧妙地运用手势语,化难为易。

四、借助手势唤起注意,引发参与。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且易分心,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至10分钟。8至10分钟的热情一过,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这时除了用的幽默话语或创设—定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外,也借用手势宋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1、打个手势与学生—起击撑完成“一、二、三”,看谁坐得端,从而使大家重振精神。继续参与学习。

2、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做拍手操,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也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

3、学生小组合作时,他们交流讨论得很激烈,这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手势示意学生停下来,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五、借助手势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手势助说话,往往可以激励起学生的情绪,起到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如章老师多次为学生的发现鼓掌喝采,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跟同学握手,用手抚摸孩子的头,把孩子们拥入自己的怀中,还和同学挥手唱起了歌,这一切都让孩子们觉得章老师就像是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所以他们学得很轻松,很快乐。

篇6:让识字教学灵动起来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因此,低年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采用新颖又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尽快、尽可能地多识字,并最终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与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识字、高效识字,提升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巧设情境,再现生活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极易受影响,持续注意力也不够长久,为了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积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巧设有效的识字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顺利实现识字教学目标。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8”,是形声字归类识字,教材由4个生字与词语、语境歌、情境图4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笔者在教学时,以猜谜导入,揭示谜底“书包”后,随即摆出“包”字,接着创设让学生回归生活的情境,打开了学生交流的大门:“瞧,‘包’可以用来装东西,除了书包,你还知道什么包?”皮包、背包、旅行包……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打开了。笔者追问:“哪些字能与‘包’字交上朋友,可以表示我们吃的东西,你知道吗?”学生又脱口而出:肉包、面包、菜包、汉堡包……笔者再启发:“再想想,开学时我们都要包书皮,这里的‘包’就表示动作,平时你们见过包什么呢?”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紧接着,笔者又请学生帮忙出主意:“今天我回家要去一趟超市,给我家宝贝买一包什么好呢?”学生就抢着说:一包饼干、一包薯片、一包瓜子……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使量词“包”的运用水到渠成。最后,教师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拯,使他们知道原来“包”还是一个姓氏。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富有童趣的语言巧设情境,再现生活,从而把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起来。看似简单的生活再现,却触及学生的思维,内存盘活了,话匣子打开了,课堂就活跃了。此时一个个简单抽象的词汇,变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生活画面,识字不再是一件乏味的事。

二、科学识字,学会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识字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效率,最终实现独立识字。识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最常见的识字方法是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将熟悉的汉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从而使之变成新的生字。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不同构字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帮助识字。同样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8”一课为例,教学时用字理导航巧识字。教师将“包”字亲切地称为“包妈妈”,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包”字的演变过程:“‘包’字多像一个怀孕的妈妈呀,‘巳’就是在妈妈腹中正在发育的宝宝,像胎儿尚未成形的样子。”这样一来,变教符号为教文化,使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来龙去脉,知道汉字背后的意义。接着,出示四个字“苞、饱、炮、泡”,教师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包字家族里有四胞胎,他们长得可像了,有时候连包妈妈也分不清哪个是老大,哪个是老二。来,看看谁火眼金睛能认清四胞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四胞胎的名字。再仔细辨一辨,学生就发现这四个字都有复韵母??o,从中了解了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再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字的“长相”,读一读词语,学生知道了草字头的“苞”与植物有关,三点水的“泡”与水有关等等,从而了解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有了形声字归类的铺路,本课教学难点得以轻松突破,相信学生课后可以更加自主地去探索形声字的奥秘,学会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三、小组合作,创新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情境和机会。由于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发挥群体的积极能动性,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创新。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出思维火花,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在识字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学习生字“最”,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运用传统的字形分析不一定能很好地记住这个字,教师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讨论识字方法。经过讨论,各小组创意识字妙不可言,有的以?v故事的方式创新出识字方法:“太阳当空照(就是‘日’),猪八戒和他的师傅一起去西天取经,看到师傅热得满头是汗,猪八戒就把大耳朵拉长(就是‘耳’)对师傅说:‘师傅,你躲到我的耳朵下面来,你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又’)。”讲解时还加上属于他们特定的动作辅助演示,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轻松识记了难点字。

四、课外延伸,提高效果

根据大语文观,将识字教学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生活中识字,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随时随地主动识字,让学生懂得从多种途径识字。比如:在逛街的时候,认识各种店铺招牌名称;在超市购物时,认识各种蔬菜、海鲜、副食品等名称;在亲子游活动中,认识景点名称、游览路线图、门票上的汉字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只要留心观察,主动与藏在生活中的汉字打招呼,就能交上许许多多的“汉字朋友”。在生活中识字,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促使他们积极鼓励孩子识字,效果更好。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的生活识字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在生活中识字的积极性,在班上设立“识字加油站”,把学生所认的字剪贴到展示的地方,或者让学生通过剪剪贴贴,写写画画,把所认的字集合编成“小小识字册”或“识字棒棒糖”。这样不仅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点点滴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感受到自主识字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只有潜心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枯燥、单一的方式,以活泼、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识字教学灵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爱上识字,主动识字,轻松识字。

篇7: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真正焕发其生命活力

 

郑壮波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如今,在课改浪潮的带动下,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演绎成“自由活动”;守旧的“师说生听”更新为“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却是放任与浮躁,表面上看,我们的课堂轻松活跃,实质是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的同时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1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我们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们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切实存在,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表面积?

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③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④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用?……

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通过有效思考提出来的,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当学会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实物,如:长方体的小鱼缸,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方体的表面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那么该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和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时,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种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签,借助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我顺势问:“如果你去了这家玩具店,允许你买两种玩具,那么你想买那两样呢?”这时,孩子们顿时精神百倍,争先恐后选玩具,我接着说:“可是你们知道自己挑选的两样玩具的价钱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计算,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们要做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

谁要是能准确地算出价格,老师就把你喜欢的玩具奖励给你!”小朋友们一听,跃跃欲试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学起本课的新知,他们就非常的积极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购物时自己计算价钱。以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也体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求知过程自主,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还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形式;甚至自己设计课堂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努力实现求知过程“自主化”,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在课堂上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供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的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也充满了灵动性,并使学生明确了只要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剪拼成长方形,收到殊途同归之功效,在表面热闹的课堂外表下,掌握了新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无限生机。

篇8: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 例如,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采取了对话的形式引入:星期天, 想不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玩? 学生高兴地说 “ 想 ”. 紧接着我出示了游乐园的主题图 ( 课前准备 好的 ), “看 ,这里有各种各样好玩的 ,你能从中找到角吗 ? ”“比一比 , 看谁最先找到? ”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们一个个都认真地寻找,有的还标上记号,有的还发现这些角大小不一样. 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么高,我也加入他们当中,进行游戏互动. 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角或拼或摆出角,通过游戏活动并自己总结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与发现,并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橘子……)],

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 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 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 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

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

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

这样让学生动手实践,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师生的双边活动要轻松和谐,老师提出问题后,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要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 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 也有胡乱分的. 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对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 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 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 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 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 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五、适当的表扬鼓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 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如在练习时,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 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摘要:小学数学老师要采用多种授课形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情境中接受教育.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适当的表扬鼓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总之,要让数学课充满乐趣,使数学课灵动起来.

上一篇:礼品饰品营销口号下一篇:最暖心的父亲节祝福语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