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2024-04-13

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精选7篇)

篇1: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

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现代诗歌 中国梦2首

已有1,643人查看过本文标签:现代诗歌 中国梦2首75%好评15人参与打分0人评论

现代诗歌 中国梦1 中国梦啊,中国梦

请你告诉我,你来自那里? 我会沉重地告诉你

我来自“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耻辱当中 我来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悲痛之中 我来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民族苦难之中

中国梦啊,中国梦

请你告诉我,你是什么色彩? 我会庄重地告诉你

我是红色的,是鲜红鲜红的红色

我是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用鲜血染成的 我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用爱国热情凝成的

中国梦啊,中国梦

请你告诉我,你还有什么色彩? 我会郑重地告诉你

我是绿色的,是碧绿碧绿的绿色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到处都有我的身影

我就是那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

中国梦啊,中国梦

请你告诉我,你还有没有其他色彩? 我会凝重地告诉你

我还是蓝色的,就是那蔚蓝蔚蓝的蓝色

朋友,你可知道

我们有多少海域已被侵占 我们又有多少海域正被侵占

我们还有多少海域别人正虎视眈眈 蓝色的中国梦啊

那可是除了960平方公里陆地之外的

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宝贵的4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我们已经游出黄河 我们已经离开黄土地

我们正走向无比浩瀚的海洋 我们要成为名符其实的海洋强国

中国梦啊,中国梦 你到底是什么?

我就是那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我就是那让普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梦

中国梦啊,中国梦 你究竟在那里?

你不在天边 你就在我们的心中 你就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 中国梦啊,中国梦 你究竟在那里? 你不在远方 你就在我们的手上 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民族复兴的伟大奇迹

中国梦啊,中国梦 你到底何时能实现? 我会信心满满地告诉你 黎明前的曙光已经显现 看着吧,在不远的将来 中国梦一定会梦想成真。

众千美景,尽揽眼底。

新城高楼掘地起,水澈鱼欢越河堤。新政策,显国梦。

人人小康展繁荣,一年更比一年隆。两会初开,民安国泰。

文化传遍四海外,全心培育高人才。

重教育,兴科技。

万千人民同心意,胜过美国定不疑。我是国梦,也是家梦,民富国强是两只翅膀; 紧紧地、紧紧地,我依附于奋进的民众,并深深植根于

中华数千年形成的民族魂中。

本文来自: 好词好句网(/201346/21198.htm

篇2:从兴趣入手 生活化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生活化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 生活化数学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由于数学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而学生对于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 如果一味地硬塞给他们, 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如何用数学来描述生活, 用生活来反映数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从而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一、从兴趣入手, 创设情境生活化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入形式,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就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结合起来进行情境创设, 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调动了起来。

例如, 在教学“平年、闰年”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件出示: ( 脑筋急转弯) 小美是个小胖妞, 每顿饭都吃很多, 一年当中她哪一个月吃的饭最少? 为什么?

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有个别聪明的孩子肯定是知道答案的, 我便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回答。

生答: “二月。”

我问: “为什么?”

生答: “因为二月的天数最少, 只有28 或29 天。”

我对他的答案给予了肯定: “你说得真好! ” ( 这答案引起了诸多学生的新奇和诧异。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全都被激发出来了, 原来经常玩的脑筋急转弯中也有我们的数学知识。)

这样从学生经常玩的脑筋急转弯入手来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浓, 哪还有学不好的道理啊!

二、从兴趣入手, 提出问题生活化

数学无处不在, 只要留心, 生活处处皆“数学”。我们周围的事物变化, 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就应该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引出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使其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学生对“循环”一词不太理解, 我就先安排学生查字典了解 “循环”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后回答: “循环即回旋, 比喻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在学生了解了“循环”的意思之后, 我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循环”的实例, 如:

1. 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星期日, 七天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

然后, 我说: “‘循环’好玩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吧。”

通过学生熟悉的季节、星期的实例来引入学生不熟悉的、枯燥的“循环小数”, 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而且无处不在, 触手可得。这样提出问题, 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从兴趣入手, 解决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 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同时, 也只有在应用知识的时候, 人们才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深化所学知识, 进而增强学习和应用知识的信心, 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亦应这样。因此, 我们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从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例如, 三年级综合实践课《算“24 点”》就是在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当教师问道: “你会用扑克牌怎么玩?”学生的热情很高, 各种各样的游戏也出来了。这样就可在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 原来自己玩的游戏里面也有数学知识, 进而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既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算“24 点”的方法,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四、从兴趣入手, 验证问题生活化

实际生活既可以激趣,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果用实际生活验证所学知识, 那将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 蕴含于生活之中, 那么实际生活也一定能验证数学结论,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四边形, 用手拉一拉, 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而四边形不具有。然后问学生: “其实, 在我们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有很多, 你能举出几个来验证一下吗?” ( 小组之间交流)

生1: 房屋的三脚架。

生2:电线杆的支架。

生3: 长方形门坏了, 工人师傅会在中间加一根木根固定一下。

……

学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来验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并通过互相讨论, 他们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进而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由理性回到感性, 再上升到理性, 从而印象更加深刻。

篇3:学习数学从生活入手

一、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探索贴近生活,加深新知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探索情境,探究发现数学。比如,人民币“角的认识”中“1角=10分”的教学。第一,让小朋友借助生活的经验,一起做数硬币活动。教师:小朋友,大家一起来1分1分地数分币:1分、2分、3分、4分、5分……9分、10分,(稍停)10分就是……生(齐):1角。师:还可以怎样数?生:还可以2分2分地数:2分、4分、6分、8分、10分,10分就是1角。生:还可以5分5分地数:5分、10分,10分就是1角。第二,对活动进行分析、归纳。师:这几次的数硬币活动,每次的数法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那是什么?生说:只要数到10分,就可以说成是1角(板书“1角=10分”)。第三,对认识的深化和概念的初步运用。刚才我们是用同一种硬币来数的,现在用两种或三种不同的硬币来数,有哪些换法是1角?生:8个1分和1个2分是1角。生:1个5分,1个2分和3个1分是1角。第四,谁能根据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知识,说说角和分的关系?(角和分的关系也是“满十进一”,即满10分就是1角。)

这一段教例,首先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活动(在这里是多次地数分币),然后对多次活动进行分析,去其异、取其同,抽取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又把分和角的十进关系与记数的十进关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也丰富了“十进制”这个概念的外延。

三、运用贴近生活,感受应用价值

教学中,教师还应尽量的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教学楼进行粉刷,请你帮助学校总务处统计一下,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学楼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否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篇4:从生活入手, 构建实效品德课堂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于学生受年龄限制和认知水平的制约, 对“公用设施”这一概念比较陌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多想、多说, 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所以,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 我力求贯彻这一逻辑, 努力搭建清晰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 亲身体验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 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学中, 我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 生成教育主题。

1. 在“寻找朋友, 公用设施在身边”这一环

节中, 我创设了“睁大眼睛找朋友”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从教室里、校园里、小区里和大街上找朋友, 层层递进,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公用设施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 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它们是我们不会说话的“朋友”。

在“走近‘朋友’, 不良现状令人忧”这个环节中,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讨论公用设施遭到破坏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再通过听生活中真实的故事“窨井盖的故事”谈一谈切身感受,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 不爱护公用设施、破坏公用设施, 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从而让学生感受公用设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

2. 学生虽然每天在使用着公用设施, 但从来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它们的作用。

开展体验活动, 可以让学生从缺乏公用设施带来的不便中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设施, 从而提高感性认识, 为下面的学习进行情感的铺垫。如在“小红花送朋友”环节中, 我选择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椅进行了体验活动:站着听写一句话。这样学生知道了站着写和坐着写有什么不一样, 充分体会到课桌椅对我们的重要性, 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你最想把小红花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它?”更加深了学生对公共设施作用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 加深体会

品德学科教学的性质必须是活动性的, 只有通过活动, 才能促使儿童人格的发展。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合理的, 才是遵循儿童发展的呢?我想在品德课教学中, 能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的活动, 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活动,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中感悟生活。如在“小红花送朋友”环节中, 我选择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椅进行体验活动:站着听写一句话,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桌椅对我们的重要性。

三、调查生活, 反思现状

本课, 我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走近‘朋友’, 不良现状令人忧”这个环节中, 我组成了四个调查小组, 对班级的课桌椅损坏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课堂中统计了调查数据,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说说社会中其他公用设施的破坏。

由此可见, 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 就能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 真正使品德与生活课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

课的最后, 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认领朋友”作业,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更直接有效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获益,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再通过表格的反馈, 进一步了解学生落实情况, 切实做到有活动, 有评价, 也有总结, 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 真正达到在综合中开放, 在开放中综合。

篇5:从生活入手,构建实效品德课堂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于学生受年龄限制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公用设施”这一概念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多想、多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力求贯彻这一逻辑,努力搭建清晰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亲身体验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学中,我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育主题。

1.在“寻找朋友,公用设施在身边”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睁大眼睛找朋友”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教室里、校园里、小区里和大街上找朋友,层层递进,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公用设施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它们是我们不会说话的“朋友”。

在“走近‘朋友 ’,不良现状令人忧”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公用设施遭到破坏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再通过听生活中真实的故事“窨井盖的故事”谈一谈切身感受,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不爱护公用设施、破坏公用设施,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公用设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

2.学生虽然每天在使用着公用设施,但从来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它们的作用。开展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缺乏公用设施带来的不便中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设施,从而提高感性认识,为下面的学习进行情感的铺垫。如在“小红花送朋友”环节中,我选择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椅进行了体验活动:站着听写一句话。这样学生知道了站着写和坐着写有什么不一样,充分体会到课桌椅对我们的重要性,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你最想把小红花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它?”更加深了学生对公共设施作用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加深体会

品德学科教学的性质必须是活动性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促使儿童人格的发展。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合理的,才是遵循儿童发展的呢?我想在品德课教学中,能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的活动,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活动,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中感悟生活。如在“小红花送朋友”环节中,我选择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椅进行体验活动:站着听写一句话,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桌椅对我们的重要性。

三、调查生活,反思现状

本课,我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走近‘朋友’,不良现状令人忧”这个环节中,我组成了四个调查小组,对班级的课桌椅损坏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课堂中统计了调查数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说说社会中其他公用设施的破坏。

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就能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真正使品德与生活课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

课的最后,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认领朋友”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直接有效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获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再通过表格的反馈,进一步了解学生落实情况,切实做到有活动,有评价,也有总结,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真正达到在综合中开放,在开放中综合。

纵观整个课程,我从“认识教室里的朋友”到认识“大街上和小区里的朋友”,从“调查教室里课桌椅的损坏情况”到“了解公共设施损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发现公共设施被损坏应该怎么做”到“主动号召人们一起去爱护公共设施”,由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使学生体会深刻。整个这节课中,情境创设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始终。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明白了道理。

篇6: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关键词】数学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认为,学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实在意义,带有这样的思想,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提高?在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突出职业特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素材的选取,要便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来调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兴趣。

一、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人生坐标等通俗易懂的数学语言。除此之外,我们在最基本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讲课过程中更多地引入生活中例子,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在讲解函数教学章节中,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变量表达关系,例如:1、2012年北京金隅科技学校排球混合比赛对阵表就采用了列表格的数学方法。2、北京天气气温表就采用了散点图的数学方法。3、北京明日降大雨:大雨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为25-49.9毫米的状况采用的则是数学中有关区间表示的方法。4、学生每天需要到第一教学楼上课,他们走台阶和走楼梯上楼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他们会很自然地联系数学中有关直线倾斜角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加深对函数的理解,同时数学对生活的影响与应用。

通过这些显而易见而又跟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发现这样的引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知出发,通过把要学习的概念和素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如何在具体背景中形成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对称性时,我让学生把扑克牌旋转一百八十度,看结果有什么变化?从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心对称的图形是怎样的,由于学生对玩扑克感兴趣,通过扑克牌能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性质。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让学生用小铁丝围成个圆,用笔代表直线,学生通过移动得出了相交、相切、相离时直线与圆的关系,忽然,我听到于凯同学说,老师,我还研究了这种关系,我看到他正在用笔晃动小铁丝做的圆呢,我笑着对他说,你的数学思维很好,以后一定能学好数学。确实,我们有时解决问题,当横着解决不了时,我们不妨竖着试试,说不定就成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他不再玩了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下面的进程中了。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比较多的,如华冠超市与点点超市促销打折,哪种对同学们更有益,同学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买卖,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最后通过比较就可以轻松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有假期临近,各种旅游方案无穷,哪种更适合自己,你准备怎样选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设计、亲身经历,我想,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行程能有一个逻辑的、合理的规划而且也一定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很多的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在职业生活中应用数学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有趣的问题,然后找出问题在生活中的趣味点,结合具体实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结果是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与专业接轨,在上课之前,我会跟专业课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有准确的了解,分析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使数学真正成为有用的数学。我所教授的土木工程专业,在二年级的时候会分为工程造价专业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这两个专业与数学的联系可谓是非常紧密的。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就是对建筑形体进行剖析,按照规定的计算规则计算所需的工程量,进而计算工程的造价,确定工程所需材料的数量等。例如可能根据需要或是计算规则的规定,计算建筑物或其构配件的面积、体积、钢筋的长度、重量等。为了让学生对基本形体的面积、体积计算有更为准确的掌握,为后来的工程量计算以及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立体几何的应用中,我放弃了以往单纯的计算长方体、柱的体积,而是把真实的建筑构件搬进了教室。我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完成下列四个体积的计算。

任务1:计算教室内梁的体积

任务2:计算教室内板的体积

任务3:计算教室内柱的体积

任务4:计算信息楼门厅柱的体积

以上四个任务的形体各有特点,梁和板是典型的水平构件,梁的长度较大,宽度和高度相对较小,板的长度和宽度较大,厚度较小;柱子是典型的竖向构件,教室内的柱子是高度较大的长方体,长度和宽度相对较小,信息楼门厅的柱子是规则的圆柱体。学生在分析形体的特点后,根据公式很容易就能够算出各种构件的体积。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去测量构件的截面尺寸,得到基本的数据资料。再分组根据公式计算构件的体积。这样学生每天看到教室的梁、板、柱,感受构件的形状,明确它的体积计算方法和体积大小,感受体积的意义。自然就掌握了基本简单形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掌握以上计算方法后,进一步提高体积计算的难度,让学生学会组合形体的体计算,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完成下列三个体积的计算。

任务1:计算杯形独立基础的体积

任务2:计算阶梯形独立基础的体积

任务3:计算锥形独立基础的体积

以上三个体积均为组合形体,特点各异,他们是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三种形式。杯型独立基础是一般用于工业建筑,是由四个长方体、一个四棱台组成的组合体;阶梯形基础一般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是三个长方体的体积组合;锥形独立基础一般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是两个长方体、一个四棱台的组合体。计算的难度比前面的例子有一定的增加,但按照认知规律,在前面的体积计算能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完成本次任务也不是难事,既有棱台体积计算的新知识,也需要分析组合体体积的组成,又是对前面体积学习的一个提升,同时也时刻以专业为依据,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逐步了解专业知识,把数学的教学真正融入到专业里面,使数学的教学找到了方向,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解决专业问题,把数学与专业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习之后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不重视。当学生亲身实践并切实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时,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愉快地、自然地、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抽象、枯燥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进而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中国教育文摘

[2]德吉让数学贴近生活西藏教育

篇7:如何调动数学课堂气氛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有时在学校里,会碰到有些教师向学校、向同行抱怨自己的学生“如何如何的笨”,却很少看到这些教师去主动找一找自身的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事实上,教学效果不好,并非都是学生“笨”造成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出在教师身上: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想当然”来盲目设计问题,缺乏对中学生认知规律的掌握,缺乏科学性,不是太过简单,就是无法完成,激励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无法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的数学课离不开好的引入。若引入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多样的引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教材上例题、习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创设情境。如在讲解双曲线时,我预先让学生准备一个拉锁,尝试做双曲线,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故事引入,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行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如讲解椭圆时,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名言警句、幽默笑话等多种引入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面带微笑,亲近学生

微笑如一缕阳光,可以拨开心的阴霾;如一缕春风,可以慰藉心的荒漠。老师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容易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亲近。可以使得课堂氛围轻松、和谐。哪怕那天老师心情不好,但是当你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时,就得抛下烦恼,将微笑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授课时应该洋溢着激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亲近学生,还可以向学生学习。记得一次我在处理习题时,当时也没多想就照着参考答案讲,而且我还帮着参考答案把繁琐的计算算了一遍,只听下面闹哄哄的,一问才知道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这是我没想到的,而且特别简单。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多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

三、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

热情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是中学生不断进步的助推器,只有有了热情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在课堂上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数学教师最好的办法是以“主导”者的身份,用“鼓励、表扬”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受鼓励、被表扬次数越多的学生,思想越活跃,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越高,进步也越快。与之相反,不当的批评,在课堂教学中如一把“利剑”,很容易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成为浇灭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盆冷水”。曾经在一次讲课时,一位学生竟睡着了,我在课堂上对着全班同学说道:“你瞌睡还没有睡醒吧,等你睡完了,我的课就结束了,高考就结束了!”说完,还给了大家一个不满意的表情,并且这样的话在一节课上出现了两次,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批评会对学生带来怎样的伤害。许多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待形成阶段,思想上不成熟,可能下决心不给教师学了!但是在听陈主任的一节课堂上,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却是这样处理的:走到学生跟前,脱掉自己的外衣,轻轻地盖在了该生身上。该生不好意思地脸刷的一下红了,坐直了腰杆,此后再也没睡。陈老师只说了一句:“谢谢你!”接着又上课了,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而学生却被感化了,从而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

四、教师的语言

于漪老师就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地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教师的语言要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课上,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更应该锤炼我们的授课语言,让学生于老师的语言中感受数学的优美。

五、课堂结尾,更需雕琢

上一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一篇:五角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