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

2024-04-11

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精选8篇)

篇1: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

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

摘要: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 预设 感悟

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念,是对以往强调过程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按部就班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本人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欣赏学生,是形成动态生成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动态生成,相信就会不断的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的。

有一个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原先的打算是让学生运用提供的材料,表示出它的1/2,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可是在实际的汇报中,竟然有一个学生折出他的1/3。这时,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说:“你真聪明1/3都能折出来。”于是,全班同学又一次纷纷动手,折出了1/4、1 /5、1/6……等许多的分数,老师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对所折分数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片断,是教师用真诚和信任,保住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对学生折出的1/3给予充分的肯定,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各种答案层出不穷,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异想天开,或者别出心裁,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精心预设,是优质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少了,对教材钻研也少了,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定,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存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是数学课堂优质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如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考虑让学生选取老师提供的一些数,组成可以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去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课前,老师经过了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独立尝试编题,汇报时,除了课前预设的以外,学生还编出了不少预设以外的试题,这些题目涉及了简便运算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三、适时调整,是决定动态生成成效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教师预设是让学生先认识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矛盾,进而学习习近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可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受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平方厘米知之甚少,反而对平方米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根据这一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设,改为先学平方米,再学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由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地适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唯教案,而唯学生,对教学设计果断、适时地进行调整,是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重要起点。

四、善待意外,促使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数学课堂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正是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教学中意外呢?有的教师担心出现这样的小插曲,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下不了台,也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重则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智的做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后,出现了这么一道题,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请问: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面对这道题,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汇报。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①学生用扳手指的方法数出来的。②学生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了上午和下午,上午有4小时,下午有5 小时,一共有9个小时。③学生把下午5时转化为24时计时法的17时,再用17-8=9(小时)。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三种方法哪一种你认为最容易接受。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比较认同于方法③。这时,有一个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8-5=3”。这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怎么可以用 8减5呢”,同学们的讨论声一下子把教室淹没了。这时,我示意大家安静,并鼓励这位学生慢慢地把话说完。这位学生接下去说:“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 小时,下午8时和下午5时相差3小时,再用12-3=9(小时)”。这时全班同学纷纷认同了这种做法。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和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广大教师要善待这些“意外”,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意外”,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要知道,源自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五、张扬个性——走向动态生成的归宿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最终归宿是什么?难道是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答书本上的习题吗?让每个学生“整齐、一致”地学习数学吗?上述观点很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达到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归宿。因此,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先出示八个图形,让学生给它们取个名字。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再互相讨论,理解了周长的定义。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选择,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形成对周长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但又是非常深刻,难以磨灭的。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后,老师又组织了全班同学去探究自己喜欢图形的周长。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时,由于教师事先做了精心预设,教师总能像变魔术似的出示各种测量工具,比如:细线、尺子、剪刀等。让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每一个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体验。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时旁逸斜出。教师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要求去进行教学,而是以一个非常广阔的问题空间作为背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这样,尽管书本上的周长定义是规定统一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却是丰富多彩的。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真实写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定能够走进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书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1

3、黄桂林《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学月刊(小学版).2

篇2: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

摘要:动态生成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一个崭新的教学概念,是因为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创新自主的学习方式已被教育届人士接受和认可。动态生成是从课堂教育、学生总体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的一般规律中所决定的。展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育研究是目前教育界人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研究

正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过程存在众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存在着很多种可能性,教育过程的进展,就是在很多种不确定因素中选择,促使新的状态下持续生成,同时影响下一步的进展。动态课程就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当今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怎么做到初中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一、掌握学情,努力预设———搭建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

教师预设必须建立在对初中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当透彻研究教材。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基本,是教学理念精华的载体,不仅如此,学生主要是依靠教材展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材研究透彻,完全明白教材的理念和目的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教材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初中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落实方案。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情。课堂教育里的动态生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然而初中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都会影响课堂生成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剖析初中生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从而为学生制定出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二、深思熟虑、相互交流———掌握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

深入思考能让初中生更好地交流,互动交流是让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要达到课堂教育的成功,必须把思考和交流有效结合起来。数学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今的课堂教学互动,大部分是以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多数采用的方式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得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那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的思考机会,找到自身的定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帮助;

第二,规避形式主义的思考,避免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时就展开讨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互动交流要注重初中生的参与。

第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比较具有代表性以及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第四,为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着讲解教材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初中生的主动性在小组讨论时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高领悟,贴近现实———达到动态生成的有效延伸

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中。初中数学教材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深入思考,将动态生成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让其深深的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感悟,使动态生成更有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初中生对数学知识领悟的过程。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出指导、组织、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得到更多的体会。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展现出自己的思维特点,使数学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和创意。

四、提高效率,明确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预设”,让教学事半功倍。

所谓的.“预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第一是有价值导向和理论认识前提的,这就奠定了教学的方向。动态生成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第二,教学设计是从一种整体观念来考虑怎么使得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并且在活动的每个重要步骤合理进行相互作用,进而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生成”,有效的生成是有它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一定是思考的结果。不经过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是无效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长期精心设计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实际展开不同方面的开发和转化。

第一,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课堂上最不幸的事就是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问没有任何反应,就立刻产生焦急的态度,急于自己说出答案,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问题。其实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凭着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

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意识。教的精髓在于指导,学的成功在于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加上有效的方法,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在数学教学中不管是从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所需,还是从突破长期形成的瓶颈来讲,都应当想法突破沉闷、机械的课。动态生成的理念是不能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按课本讲课,要时时刻刻注重课堂活动,要在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事实表明,在现阶段实现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是很有可能的,也是颇具效益的,它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样也使得教师专业化进步。每一项教育教学的更新都不是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所能决定的,动态生成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我们期待通过日后的努力能将学生培养的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王萍.关注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05).

[2]沈忠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06).

篇3: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名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动态生成,就会不断地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的.

有一个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原先的打算是让学生运用提供的材料,表示出它的1/2,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可是在实际的汇报中,竟然有一名学生折出它的1/3.这时,老师并没有批评这名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说:“你真聪明,1/3都能折出来.”于是,全班同学又一次纷纷动手,折出了1/4,1/5,1/6等许多的分数,老师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对所折分数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片断,是教师用真诚和信任,保住了这名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对学生折出的1/3给予充分的肯定,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各种答案层出不穷,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要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异想天开,或者别出心裁,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精心预设,是优质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少了,对教材钻研也少了,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是数学课堂优质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如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后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考虑让学生选取老师提供的一些数,组成可以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去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课前,老师经过了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独立尝试编题,汇报时,除了课前预设的以外,学生还编出了不少预设以外的试题,这些题目涉及了简便运算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三、适时调整,是决定动态生成成效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教师预设是让学生先认识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矛盾,进而学习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可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受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平方厘米知之甚少,反而对平方米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根据这一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设,改为先学平方米,再学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由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地适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唯教案,而唯学生,对教学设计果断、适时地进行调整,是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重要起点.

篇4: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

一、欣赏学生,是形成动态生成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动态生成,相信就会不断的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的。

教师用真诚和信任,保住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对学生折出的1/3给予充分的肯定,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各种答案层出不穷,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异想天开,或者别出心裁,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精心预设,是优质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少了,对教材钻研也少了,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定,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存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是数学课堂优质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三、适时调整,是决定动态生成成效的关键

传统的数學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四、善待意外,促使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数学课堂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正是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教学中意外呢?有的教师担心出现这样的小插曲,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下不了台,也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重则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智的做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广大教师要善待这些“意外”,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意外”,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要知道,源自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五、张扬个性--走向动态生成的归宿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最终归宿是什么?难道是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答书本上的习题吗?让每个学生"整齐、一致"地学习数学吗?上述观点很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达到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归宿。因此,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时,由于教师事先做了精心预设,教师总能像变魔术似的出示各种测量工具,比如:细线、尺子、剪刀等。让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每一个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体验。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时旁逸斜出。教师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要求去进行教学,而是以一个非常广阔的问题空间作为背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这样,尽管书本上的周长定义是规定统一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却是丰富多彩的。

篇5:动态生成――让课堂轻盈灵动

动态生成――让课堂轻盈灵动

 

[摘要]“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探求的目标。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是我们课前无法预设的,处理不当不但不能使课堂轻盈灵动,反而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应对这些预设外的生成资源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机智的考验。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应对预设外生成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预设外生成;应对策略;巧妙启导;课堂灵动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灵性的,是互动的,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此中有预设生成,更有许多预设外的生成,我们的课堂正因如此动态生成、轻盈灵动而精彩。可是我们经常会让预设外生成资源昙花一现,或失之交臂,或奉行拿来主义,把学生引进空中楼阁。如此,又怎么会有“课堂的轻盈灵动”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调控技巧,高超的应对机智,这样对生成的把握才会不失偏颇。

一、学会倾听,整合生成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之后,就会生成大量信息,显现出“M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处理完如此丰富的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有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全盘接收也是不理智的。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我们要用心倾听,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鉴别,以“去伪存真,取其精义”为尺度,确认资源特点,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所以,教师只有耐心倾听,才能及时发现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从而启导有效生成。只有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二、因势利导,使生成精彩纷呈

学生因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限,理解文本时往往会旁逸斜出,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异。这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加以挖掘,通过师生、生生的交互碰撞,生成能力、方法和习惯。对于单一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等,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错误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引领学生正确回归。

七(下)年级蒲松龄的《狼》最后一句揭示主旨: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机智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感悟此观点时,一个学生举手抗议道:“我认为狼太聪明了,并不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行。屠夫只不过是侥幸取胜!”看来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没想到,居然还有许多学生都这么认为。这纯粹是预设外资源,我灵机应对:“狼和人到底谁更聪明?挺人挺狼,用事实来说话。”顿时教室里像炸开的锅。

挺狼派说狼聪明:两狼识破屠夫“投以骨”的动机,不争骨而“耽耽相向”,知道争骨必有凶险。后来两狼的精彩搭档堪称绝伦:一狼“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是为迷惑屠夫;一狼“径去”,是为从后面攻入,屠夫则完全处于被动劣势。若非“犬坐于前”的那只狼玩过了头,被屠夫抓住了机会,还真难说最终会鹿死谁手。

挺人派说屠夫机智:屠夫顾野有麦场和积薪就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懂得利用地形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后来在一狼“目似瞑,意暇甚”时,他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

挺狼挺人,旗鼓相当。我趁势引领学生正确回归:“狼这么聪明,最终还是被人消灭了,说明真正聪明的是人而不是狼,人战胜狼是必然的,并非侥幸。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影射一切坏人,告诉我们对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最新研究表明,大自然中的狼其实是一种蛮不错的动物,并且还是可以与人和谐共处的”.如此一启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提升了人类的自信。学生既把握了文章主旨,又正确地认识了文学狼和自然狼。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质疑做精妙、简要的启导,可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让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三、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整体或局部性调整,给预设外生成腾出时间,并迅速提取生成环节与预设教案的联系点,随机应变。这样做也许会打乱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但如果死守设计,忽视课堂学情的动态,就会见书不见人,阻碍学生发展,失去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如《登上地球之巅》,我引导学生品味刘连满的人物形象,读到他留下氧气一节时,有个学生突如其来“发难”:“老师,他这么有名,后来怎么样呢?”我心头一动:《往事》栏目曾采访刘连满,他后来生活得不好,但他仍说自己能有今天的生活,应该感谢党感谢国家。何不引领学生走进他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呢?

于是我放弃了预设,给学生讲了这么一段:“刘连满当年登山回来,就被分配在哈尔滨电机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现已退休七八年了。目前家里三个孩子都已下岗,老伴也没有工作,生活得不是很好,据说他现在一家工厂看门。”说到这,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与刘连满的事迹发生了强烈碰撞。于是我请学生讨论:“你觉得他的付出值不值?”学生众说纷纭,然后我再链接后面的一段采访,向学生展示了刘连满的高尚人格。

这样一来,预设的目标――分析景物描写及比较奥茨与刘连满是无法在课上实现了,然而我如此调整自己的教学,随时、随地、随需地给预设外动态生成腾出空间,使学生在顺应中获得满足,在满足中获得提升,刘连满在学生的形象却更加深刻了。

四、巧妙回抛,让生成更有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不一致,有时难以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此时不妨巧妙地将精彩的`生成向学生回抛。让他们争一争以启发思维,辩一辩以加深理解,论一论以形成共识,教师也可以借此想想如何机智应对、启导生成。

在教学《马》时,我让学生研讨“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位学生很不平地说:“作者很不公平,你看狮子的头多威武,他却说太大;牛这么勤勤恳恳,他却说是呆相;还说驴蠢相。这样贬低别人抬高马,不好!”我想立即纠正它,可我想这是个奇思妙想,于是我将它抛给全班同学:“你们看看,作者是不是很偏心,他赞美马的同时为什么要贬低其他动物呢?”学生反响很大,有说:“这是对比描写,这样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有说:“这样不行,就如我们抬高自己矮化别人。”又有说:“作者因为爱马心切故有过于拔高的倾向。”最后我这样阐释:“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有不够客观的嫌疑。但这也是为了突出对比描写,你们能理解吗?”学生都说能,于是我很自然地将这片断的教学中心导向“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上来。巧妙回抛,投一石以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争论中,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实现了对文本深层意义上的思考。

当然并非一切生成都是有效生成,那种超越文本,说得天花乱坠的错误信息资源和无效生成,既分散精力,又扰乱视线,如果不加思考就将之纳入教学,简直是在浪费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对这种课堂生成我们要宽容但不能纵容。那么如何应对这些错误生成呢?

(1)延迟评判,自动转化。对一些错误的生成,教师不要急于对其作出判断,以免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对文本深入探究后,学生自然会进行比较甄别,恍然大悟改变立场。如《荒岛余生》,当谈到第5、7段用了颇多笔墨写鲁滨逊从船上获得“价值不大”的东西用意是什么时,学生邓某冷不丁冒出一句:“都什么时候了,还找出《圣经》,真迷信!”我未急于评判,当后文谈到鲁滨逊如何解决精神问题时,我顺势问邓某:“你是否还觉得他看《圣经》是迷信?”邓某顿时明白了,鲁是为了解决精神问题。

(2)处惊不变,移花接木。课堂教学的生成环节中,有时是学生故意岔出去的。这时教师不妨佯装不知,运用对自己有利的理解来复述学生的看法,以避免无谓的论争。《斑羚飞渡》一文,我预设了让学生提疑问,一生质疑文中多次提到彩虹,爱捣蛋的周某就喊:“我知道,因为彩虹通向天堂!”全班哄笑,我接过话说:“是啊,天堂是美好的,走向彩虹也是向往理想境界呀。”我们教师遇此情形尤其要处惊不变,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的课程资源。

(3)以静制动,合理冷处。有时对无益于推进课堂探究的生成枝节,采取冷处也不失为上策。一次评课中,一位教师上《伟大的悲剧》,学生对斯科特的精神已经与教师形成共识,都说斯科特是英雄。当教师问“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时,一个学生却说:“我认为他们很懦弱,如果能保持来时的亢奋他们一定能走回去的,但他们没有,被打败了。”这突冒一句,打乱了教学预设。眼看就要下课了,还有一个精彩环节要完成呢。这位教师也很机智,采取了冷处,她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探讨,并要求将讨论的结果告诉她。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将这种美丽定格、扩大是我们追求的高标。我们的心里应时刻有一把尺度:不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不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有一个理念:“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我们要身体力行研究生成环节的应对策略,积累个人处理的经验,使课堂因从容启导有效生成而轻盈灵动。

参考文献:

1、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12)。

2、仇定荣。“预设”动态生成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4)。

篇6:论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

岳岩江

(吉林省辉南县庆阳镇中小学)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元素。随着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已经发现教学生成的重要性,也发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点与缺陷。通过对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进行探究,旨在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7: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2011-12-31 14:38:57| 分类: 原创作品

|字号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实验也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儿童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过于封闭,教师往往根据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按部就班地教学,面对课堂中始料不及的学生的想法、体验等,因为惟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的干脆听而不闻、避而不谈,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还有的甚至当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只有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因此,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势在必行,于是我们就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成思想

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真是那样,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儿童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对生成课程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而没有把握住其实质。

2、辨证论

我们还要辨证地看待生成和预设,他们对培养学生各有利弊。借用意大利瑞吉欧的比喻:生成课程像一个外出旅行的指南针,预设课程则像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课程与教学,更重视儿童的发散思维,而预设课程对待课程与教学的态度相对来说比实际封闭些,重视儿童的集中思维。学生只有在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已有经验、性格态度、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等不一样,个人理解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我们在鼓励动态生成的同时,必然产生多种答案。这也是现在追求多元、倡导学生创新思维后带来的让很多教师觉得很棘手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2、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

3、探索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4、探索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探索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后的今天,许多教育专家、一线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有效课堂”的观点。作为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认为,造成教学低效运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即学生学习材料的解读、选择、使用不到位。为此,我们首先对“如何深入解读、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引发动态生成资源。”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1、系统解读,深入领会学习材料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

(1)解读学习材料,首先要会系统解读教材。

通过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我们在设计三年级上册“排列与组合”一课时,考虑到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而三上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上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正是有了这些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学目标就更清晰,师生活动设计也更合理了。

(2)解读学习材料,教师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

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0的认识”在数数这一块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1位老师和9位学生在广场上放10只鸽子;(2)10个点子的集合图;(3)数字10;(4)摆10朵花。

从教材的编排上不难看出编者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力求通过感悟使学生认识10,学会10的认读和数数,体验数是可以用来交流和表达的。教材先通过主题图使学生学会数数,数一数有10只鸽子,9个小朋友再加上一位老师一共有10个人,再通过点子图的教学使学生感悟到人和鸟都可以用10个点子来表示,继而使学生理解10个人、10只鸽子、10个点子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最后通过摆花让学生感悟10还可以用10朵花来表示,使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我们觉得,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然超越,有效生成、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走进生活,有效扩展学习材料

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引发,还需教师在教学中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扩展素材。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用“实”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用实教材,使学生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教学时时充满探究性、挑战性。其流程为: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析学生,了解学生认识规律及现有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找寻课程资源,分析教材的不合理因素——调整教材,整合资源。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比多少”一课中教材所呈现的情景图:三个金鱼缸分别装有红、黑、花三色金鱼,其中红金鱼48条,花金鱼18条,黑金鱼10条,两位同学的对话分别是: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编者意图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种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堂课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会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因此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情景图直接进行教学,似乎不是最好。因此这堂课设计了很多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及游戏为教学情景。如:导入新课环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也是学生很关心的事例——争“小奖卡”引入,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一方面淡化了数学说话课的枯燥性、抽象性,另一方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堂课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趣。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引发。

(2)适当改变教学素材,用“宽”教材

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面对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不感兴趣的素材,教师有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去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第八册P22—23,教材中的植树素材对城镇上的孩子们来说是太遥远了,不知有几个孩子能在植树节的那几天在老师的发动下去种过树,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素材能感兴趣吗?教师就要善于把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利用、开发、拓展数学课程资源。因此,教学设计时,就采撷了老师的住房问题这一实例为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想不到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题,老师的住房问题:1989年老师的住房面积是16平方米,1996年的住房面积是1989年的4倍,2002年老师买了新房子,面积比1989年、1996年的面积综合还多22平方米,老师新房的面积是多少?

试一试,老师的房价问题:2002年老师买房,付出现金8万元,不够部分去银行贷款,贷款的总额比付出的2倍少3万元。老师的总价是多少?

练一练,老师的年龄:老师虽然买了房,可是负债累累,今年老师的儿子8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儿子的4倍还多1岁(随机出示线段图),等15年后老师债还清已经几岁了?

那天学生特别兴奋,课堂参与积极,在解决问题、学会新知的同时,他们还为老师的买房款惊叹,为老师还贷后的年龄而惋惜。清楚地记得那天下课后,学生跑来问我:“老师这是不是真的?”,当得到我的肯定后,她跑回教室大声说:“老师说是真的!

当然,在用“实”、用“宽”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把握教材本质,关注学习材料的数学味、目的性、实效性、科学性,避免为追赶“时髦”而“随心所欲”用教材、为拓展资源而“滥用材料。”只有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才能有效引发动态生成资源,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且有生成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为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1、创设情境,诱发生成曾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导入往往象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象重锤,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象钥匙,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的导入这一细节进行精心预设,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下面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的一个情境。由于朱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第一次和老师接触,带着揣摸,带着好奇,也带着一丝防备心理。学生们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等着老师为他们带来一堂怎样的课?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朱老师开始很自然的与孩子们聊开了:

师:我们以前没有见过面,现在同学们一定看见我了,你们看我的这张脸是圆圆的脸,还是方方的脸呢?

生:方的。(有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嚷嚷。)

师: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些图形(四个图形:三个圆,其中一个画有圆心,一个空白,一个简单画了眼、鼻子和嘴;还有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有一张脸画着,那就是我。(学生开怀大笑。)

师:老师非常喜欢圆圆的脸蛋,看一看,找一找,哪一个同学的脸蛋是圆圆脸蛋?(学生都开心地把班级中一些比较胖的同学找了出来。)

你看,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幽默、风趣,而且与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挂钩。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很快走到了一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几句话也唤起了孩子们对平常见过的“圆”这一形象的回顾,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经验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接下去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认识了圆,掌握了有关圆的知识,学习显得那样轻松,老师显得那么可亲。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朱老师在课前对这一导入细节的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2、自主探究,促进生成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搜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创生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对新知展示环节的细节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那是一个我们校园的大花坛,(如下图)我想在其中铺上草皮,让孩子们计算草坪的面积,我真想不到,我的孩子们竟然那么聪明,能够想到那么多的好方法:

生1:老师,我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两部分,上面是半圆减三角形,下面是梯形减半圆。

师:思路非常清晰,我听得很明白,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2:我的方法要比他简单,我把上面的半圆折下来,把上面的绿化面积移到下面来,变成一个梯形减一个空白三角形。(我随即用课件把这个图形转化成了梯形)

师:你的方法可真巧妙,能让人耳目一新。

生3:老师,这两个三角形其实就是两个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

师:是呀,你可真会观察。

生4:老师,老师,我还有好方法。(他显得很激动)我把这两个草坪的三角形移到一块来,就变成了一个梯形。(我马上用课件帮他进行了演示)这下,下面的孩子都嚷开了:是呀,这样多简单„„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这个聪明的孩子鼓起了掌。

师激动地:(我也被我的学生们感染了)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而且一个比一个简单。那么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们需要哪几个条件?为什么?

生1: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就够了。

生2:还要三角形的高,没有高怎么算呀?

生1:不用三角形的高,因为那就是圆的半径,也是转化后的梯形的上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几乎全程参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充满理智的回答让我不禁感慨:我们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在他们小小的脑袋中,这个图形在不停地旋转、变化、组合,这一学习素材发挥了尽可能大的功能,课堂充满了精彩。

3、构建模型,互动生成开放的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是以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为目标的,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命力。

4、应用发展,开放延伸

不论课堂如何展开,如何推进,它总要有结束。这一环节,重要的是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思考、去联想、去猜测,至于结论如何、是否正确已然不是那么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至少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可以延伸到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中,其目的是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会损坏衣服的口袋。有的学生说,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如果做成方的,汽车不但开不快,还有翻转的可能。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任何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探索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寻找适当的策略,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1、借题发挥,顺水推舟

案例《同分母大小的比较》

教师出示:比较和的大小。由于教室的墙壁刚粉刷过,凑巧黑板上写处分母7的位置上残留了少许白色的涂料,使7乍一看成了数字8。教师正准备将涂料擦干净,一个学生激动的喊:“老师,我能比出和的大小。”其他几个学生也附和道:“让我们试试吧!”面对这突变的课堂情景,教师索性将改成了。

生1:我用两张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了和,再比较出纸条的长短,可以得出< ;

生2:我画了线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

生3:我用一个数分别去乘这两个分数,乘积大的分数大。

师:你能用例子说明吗?

生3:56?=21,56?=48,21<48,所以< ;(这正是以后中学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予以肯定。)

生4:将和转化为分母是56的分数,便于比较大小,<。

师:(很意外)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4:因为他们的分数单位都是,21个单位肯定小于48个单位。„„

对于本案例中出现的情况,由于客观因素,提早打乱了教师的预设,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我能比出和的大小,”教师并没有刻意回避,硬把学生拉到原定教学内容上来,而是抛开了原先预设的方案,采用了顺水推舟的艺术,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教师就应该迎“风”而上。原本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却直接进入到了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而转化为一首“美妙的课堂插曲”,精彩有时就是这样在意外中生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成意识和高超的调控艺术。

2、捕捉新意,挖掘资源

案例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教师还是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

1999+1

426

1573+1=157

4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教师调整了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想法:

2000—426=1574

2000

1999

426

51574

1574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

虽然教师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发散的思维的过程和成果,有效的生成。因为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常常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思维创新的火花是那么微小,但是教师必须珍惜,不容忽视,要及时地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潜能。

3、学会整合,巧用资源

案例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其中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叫做闰月„„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基本知识,精彩讨论和交流后,突然一名学生质问:“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和体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资源,从而大致推测、整体估计非预期性因素可能产生的契机。在认真备课、细致观察、换位体验中,建立捕捉新教学资源的超连接,形成更深层次的资源。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老师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但是幸亏早有准备,已经借来了有关“太阳、地球、月亮”运行情况的课件,便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四百年有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面对这样的随机事件,只要教师准备充分,随机应变,也可以成为用好教学“活资源”的良好转机。

4、海阔天空

奇思妙想

[案例]

线段、射线和直线

[自述]师: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承是射线。

生1:老师,我认为知识是直线。

大家都疑惑不解。知识是直线?!

生1: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哦,有道理。

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学习知识总有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无限延伸,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射线。

生3:我认为知识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生4: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线段,如果人的生命是射线,那就好了。

学生欢笑。

师:或许,对于某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好比是线段,但是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限的,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在有限的生命里,从无限的知识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生5:我觉得,知识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和直线,它应该是曲线。因为学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

原来,有时海阔天空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生长出教学资源。这里学生的奇思妙想,别具一格的举例,似乎与数学不沾边,偏离了数学的学科领域。但是我们细细品位后,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生动形象,与生活融会贯通得如此诗情画意,他们用数学的“行外话”描绘着数学的题内话,跳出数学说数学。

(四)、探索生成性课堂的评价方法

篇8:让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

关键词:动态生成,教学流程,探究主题

语文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 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叶澜教授也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生成的亮点资源, 更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从而不断地生成思维火花, 使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

一、及时“变奏”教学的流程, 营造“生成”空间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 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 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 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 但许多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二、适时“锁定”探究主题, 创造“生成”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 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 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 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 显然不现实, 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 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 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他的新作———《二泉映月》教学中, 当学生读到:“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 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这一段时, 安排了这样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鉴赏玩索语言的环节,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接着发话, “读着读着, 你会把这长长的一段话读成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就在这一段话当中, 你去读, 锁定那个词语?”在交流中学生出现惊人的一致:都锁定了“坎坷”两个字。王老师趁热打铁:“太好了, 自己再去读读课文, 课文的哪些地方体现“坎坷”这两个字的?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 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 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 即使他说“对不起”, 摊主也不肯放过他, 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 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 虽然说了“对不起”, 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 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 只在一旁讥笑他。

生3:我还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 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 拉着二胡, 穿着破烂的单衣, 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 睡在牛棚里, 没有被子, 没有床, 没有枕头。

生4:在大雪纷飞的时候, 只穿件单薄的衣服, 在大街上卖艺。此时, 人们都在家里烤火, 吃着丰盛的晚餐, 但可怜的阿炳只能在大街上挨饿受冻。

在这情感喷薄的高点上, 王老师激情小结:“孩子们, 刚刚我们看到了多么漫长的坎坷, 看到了令人心寒的坎坷, 看到了悲惨痛苦的坎坷, 看到了寒冷饥饿的坎坷……就在阿炳的身上, 写尽了他的全部———” (生异口同声说:坎坷———)

赏王崧舟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 我们惊奇地发现, 他带领着学生围绕“坎坷”一词, 回环复沓, 掂量了几个来回———首先把长长的语句读成一个“坎坷”, 接着又把“坎坷”这一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 继而让学生围绕“坎坷”想象, 最后, 绚烂之极, 又归于“坎坷”。在这样的语意浓缩和膨胀中,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阿炳这一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背景的认识。

三、相机“增删”教学环节, 拓展“生成”空间

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 环节互相关联, 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 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 不考虑学情, 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 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桎梏。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文, 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岭’字,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他马上意识到“不大一样”与“大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 但意思出入很大, 于是抓住这一细节, 增设了教学环节: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生:“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 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 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 看看秦岭和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生作画)

师: (指图) 一个险峻, 一个温柔, 看来, 二者确实是———

生: (齐) 大不一样。

上一篇:用闻名这一词语造句下一篇:致业主的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