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024-05-22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精选10篇)

篇1:《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安徽省枞阳县枞阳中心学校张启好

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确定了“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本课题从2010年12月正式申请、立项,2011年3月开题,预期一年半结题。目前已经进入中期研究阶段,现将现阶段研究进展摘要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是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这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的研究。2009年初,我们开始酝酿教育研究课题,2010年12月,我们向安庆市教育局申报了“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并顺利得到立项。

我们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我们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策略,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练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

二、研究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练习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从两点入手:

(一)课堂练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它包括(1)有效组织练习活动,通过深入揣摩教材练习的编排意图,领会练习的内涵基础上,把握数学教材中丰富的练习活动资源,渗透活动意识,转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有趣,变封闭为开放,积极探索设计出既考虑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的练习活动内容。(2)有效开发练习活动素材,要充分发挥教师是数学练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深入研究数学学习内容,灵活利用数学学习材料,探索开发设计有价值的数学练习活动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地学习、研究数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课外练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外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研究方向有(1)探索有效的实践性练习,本课题研究根据学生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来设计实践性练习活动的内容,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索设计适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的课外练习,以实现学、用数学的有效结合。(2)探索有效的研究性练习,本课题研究通过设计一些数学小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做好分析调查和细致研究。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11-2011.2)

本阶段的任务: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2011.3-20012.3)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

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对当前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3、总结提升阶段(2012.4-2012.6)

(1)收集各类研究资料。

(2)做好课题后期调研工作。

(3)对整个研究脉络进行反思、梳理,提升理论和实践价值。

(4)撰写课题报告。

(5)成果鉴定与推广。

四、研究成果

一年多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成果:

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011年4月和11月我校举办了两次全县教学开放日,课题组老师共有4节优秀数学课例进行了展示与交流。2011年5月课题组老师有1节优秀录像课在全县各校巡回播放学习与交流。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组教师先后写了国家级论文1篇,省级论文与课例3篇,市级论文2篇,县级论文与课例2篇。

(二)实践成果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

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 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 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五、问题与思考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实验效果明显。但是实验并不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在“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实验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首先,练习创新性不够显著,教师们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练习环节使出了浑身的解术,并且许多练习活动内容和形式本身就有效。但是“有效课堂练习”实验的创新性不够突出。其次,练习活动量的控制不好把握, 学生人数多也影响实验效果。最后有效练习活动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已有一阶段,其中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理论学习、课例研讨、教学观摩等,这方面年青教师通过活动,进步较快,有效练习理念已逐渐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实践活动中,而对有些年龄较长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练习的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后期阶段,我们会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扩大课题研究影响力,让有效练习的理念深入到学校每一位数学教师心中,以实现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努力提高我们枞阳中心学校本部(枞阳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

篇2:《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本课题从2014年11月立项后,学校及时召开了开题仪式,开题以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组按照专家和学校的要求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展开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策略、措施

1.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的老师认真听课、议课、评课,努力吸取其他教师先进经验,高度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条件。如下几个方面:

(1)导入: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新知学习: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数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

(3)巩固练习: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绩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4)总结:提问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主旨在于提高数学活动的综合效益,应充分考虑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几个主要环节找出不合理的提问并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做到提问有效。

2.对经典录像课例作课堂提问分析的研究。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发问和学生答问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3.对自己提问有效性研究培养。课题组成员上课后,及时总结反思、交流,形成心得体会。

4.定期参加座谈会,交换课题研究信息,及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参加“磨课”式的研讨活动。

6.走出去,虚心请教。2014年11月24日课题组成员赴天津河东区试验小学参加全国七省七校数学课堂大教研活动。2015年9月宝湖实验小学教学研讨,2016年11月湖畔分校教研研讨。

二、课题研究阶段安排

1.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重要意义。

(2)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2.实施阶段

(1)11月20日协同课题组成员制定调查问卷,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回收问卷,分析问卷。研究目前我校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2)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组织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3)案例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交流小结: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附件1:)

(5)在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并推广成果。(附件2:)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问的策略。(附件2:)

2.观察法:通过观课是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收集有关有效提问的研究素材。

3.反思法:依托课堂教学,反思如何有效提问。

4.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个人心得。

三、目标达成及实用价值

1、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不断摸索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由此我们撰写了教学体会收获反思、(附件3:)案例分析、(附件4:)教学论文。(附件5:)

2、学生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四、阶段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研究成果

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经常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课题组成员经常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对话和沟通,让自己从一个传授者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我们还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中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师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组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长期坚持,必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3)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提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交给老师,然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问题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使教学更科学。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课堂提问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类似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空中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3:《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明确课堂练习的功能

1 .教育功能 。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 结合课堂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

2.巩固功能。

在数学课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就是新授课,上新课前有为学习新知识服务的预备性练习。 新课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 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课结束时巩固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还有提高性对比练习、综合练习,或为后继学习作埋伏性练习, 或为激发兴趣, 满足求知欲的思考性练习等。

3.反馈功能。

课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一节课常要安排多次反馈性练习, 以便得到强化,错误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因此,教师要及时把握各种练习的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他们最关心的是练习的结果是否正确,因此教师要及时点评,给予肯定。

4.发展功能。

通过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化、概括化,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

二、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 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同时设计的练习要目的明确。

2.层次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练习到发展性练习。 因此,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3.针对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而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练习。

4.多样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从题型上有填空、 选择 、解答等 ,从方式上 有口述 、动手操作、书面练习,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系统练习等。

5.时效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 教师对课堂练习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对错误的问题分析要具体、有针对性,点评要精辟。

三、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关键是用 “ 好 ”、用“ 活 ”课本例题习题 。 课本的例题 、 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精选的,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即其对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形成都具有一定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

1.对课本的例题要补充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搞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

2.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 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 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问题思路, 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

3.用“活”课本例题、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 题海”中解放出来, 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内容, 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 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伸,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篇4:《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策略研究

一、小學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与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各个小学学校都展开了相应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观念,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而对于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是整体教学活动中的关键部分,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联系的设计策略研究,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真正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效联系的设计策略研究应用

教师不但要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通过有效联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良好的引导,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合理设计进行数学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将抽象概念转换为丰富的动态信息图。教学活动是连接学生思维的良好桥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脑细胞,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差距和联系,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拨计数器珠子,从而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发现数字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有通过设计相联系的数学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努力掌握好课堂节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得教学课堂得以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潘为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课程:小学, 2010(9).

[2]丁燕倩.在课堂中让练习设计放光彩[J].学苑教育,2011(11).

篇5:《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九、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第三阶段:总结时间: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篇6:《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三(1)班 林素云

一、课题研究的达到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活动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2、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备教材要“懂、透、化”。(2)、备学生要 “实”。(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三、具体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四、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研究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如:我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对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首先做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其次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孙悟空和八戒去西湖游玩分水果和月饼等生动有趣的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半”的认识,引入到1/2的理性认识,并使学生在具体的“分物品”活动中体验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产生分数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最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教学《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在试教中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篇7:《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执笔:王颖玲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的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1、已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校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向全体教师发放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研究策略课题解读》。

2、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课题中心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3、以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依托,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在校园内轰轰烈烈地展开着,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着有效教学方式、有效指导方式、有效学习方式。为了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中心组将定期组织各子课题组之间的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教师听、评、献课活动,坚持抓好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务求质量,课后深入反思几大环节。

4、课题组根据研究目标与方案,各项研究任务正在启动和准备过程中。

(1)通过E-mail向教师征集教研活动内容

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教研活动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上好研究课、展示课。

(2)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我们将以“阅读有效性”公共教育博客、小学语文QQ群组等载体为交流平台,将语文教师们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编制的试题,设计的教学,撰写的心得等放在网上,使老师们的成果能够彼此交换,使它的作用和使用范围被无限放大,从而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为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较充足的时间保证和资源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的课内课外互动的阅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言交往能力明显提高,班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捷报频传。

教育教学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的专业,而阅读是保证教学之水常活的氧气。在班级里我们开展了读书小组活动,并以填写读书小组收获表格、抄写优美词句或就某一篇章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积累,在早读开展每日一读,在一些语文课前我也给他们进行段落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学初,学校图书室进行自愿申办图书卡,班级学生踊跃参加,近半数的学生办理,远远超过规定名额。

课内外的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表能力。在平时的语文课里我注重指导,以朗读PK、挑战高手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班级在年级朗读比赛中荣获第2名。

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提高教学质量,我也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给自己加压。积极撰写各类论文、教案和课后记,踊跃投稿,其中作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此外,我还抓住每一次的听课机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与她们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疑问,并及时解决它。

课内外的阅读是相互影响的,特别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作文教学上,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写多练多改作文。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当学生学会了“渔”法后,我们便不再是教学“舞台”的领舞者。孩子们自发的学习态度,将引领他们在学习的空间自由翱翔。

语文教育一头联着课堂,一头联着生活。两头热,两头相联,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王颖玲:《把课堂还给学生》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2008.1 《我给同学画像》市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

陈燕:小学语文美文诵读三等奖 2007年(教育局)

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二等奖2008年(教育局)

小学教师演讲比赛特等奖2008年(金城镇政府)

五、后一阶段研究设想

三、下一步打算

1、积极筹备开题论证会,请教科室领导、专家指导工作,在众多的课题研究结合点中找准抓手,斧正目标。

2、加大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力度,使研究工作务实、有效、高效。

3、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广度、有深度、有效度、有力度。

4、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指导方法——阅读行为标准的确立与作用。

1、注意到一个前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着力于一个保障:让学生有“米”可炊。解决途径有三:一是班内利用学生拥有书籍建立图书馆;二是学校挤出资金购买;三是积极与校图书馆联系,开放校图书馆

3、明确四个要求: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2)、学会划、圈、点。

(3)、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思考。(4)、多摘录、多写体会。

4、尝试做到六个一:

(1)、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

(2)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3)、读一本(篇)写一篇。(4)、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

篇8:《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堂练习有效设计的原则

1.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计划性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把课堂练习纳入到课时计划中,针对不同课型及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全面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及潜在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设计不同的练习,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 围绕新课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中职会计专业数学新课标对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遵循有的放矢的原则,将重点、难点、易错点作出明确的区分和标识,针对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精选出难度适中的练习题. 考虑到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如果过于搞高强度和题海战术,或是重复练习已经熟悉和浅显易懂的习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课堂练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本身存在差异性,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层次性,尽可能地做到由低及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现阶梯性方能符合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这样做也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拾级而上,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4.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会计专业的特性,进行设疑激趣,创设情境,充分调动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协助他们探寻问题的根源,全面思考、有效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引、解析,切不可急于求成,越俎代庖,否则将造成“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课堂练习有效设计的策略

1. 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有效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因此,在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要结合中职会计专业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 某企业进口设备一台,价值为8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残值收入3000元. 该设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额.

解答: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各年数字之和 = 1 + 2 +3 + 4 + 5 = 5× ( 5 + 1) ÷2 = 15.

第1年折旧率 =5/15.

第2年折旧率 =4/15.

依此类推.

结合中职会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的这道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利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解答会计专业课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年数总和,既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课内探讨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突出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练习的最终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解答能力,从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既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又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学习数学能力的差异性,精选符合学生学习现状的习题,从而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3. 结合专业知识设计课堂练习,突出数学的“服务功能”

中职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不同的地方在于,中职数学是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 因此,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要突出数学的“服务功能”,列出年度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与专业老师协商写好教学设计,设计出实用性和应用性更强的练习题.

三、结 论

篇9:《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情况注重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多种措施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本文结合实际中的教学实践及研究分析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课堂练习的目的,注重课堂练习的针对性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注重把握课堂练习的难度和难点,突出教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应当针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详细讲解,课堂练习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课堂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会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其底和对应的高。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注重课堂练习的与知识的联系性。其次,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练习的针对性。比如在进行“认识东西南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讨论周围物品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然后把不同方向的物品在纸上画下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了解如何进行实际中的东西南北方向的辨别,还可以学习实际与图纸上方向的变换,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熟悉的技能。

二、丰富课堂练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良好的兴趣,对于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教师在练习时应当结合自身知识,恰当地运用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接受多角度、全方位的课堂训练,使得学生更加全面、更加轻松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实践。比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两位学生分别拿着不同的卡片,一位拿着算式,另一位拿着得数,然后通过找朋友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通过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的课堂练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最终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课堂练习的内容,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课堂练习是教师进行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技能的载体之一。由此看来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阻碍,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缺乏对练习内容的深层次处理。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在深度解读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整合练习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开发整合,最终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比如在进行“乘法运算律”的教学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习题练习;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受时间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存在联系的习题进行重新组合,充分发挥教材习题的功能。

四、体现课堂练习的层次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使得人人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才能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一,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应当注重题目的难易程度,应当遵守由易入难、由简到繁的顺序,使不同接受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练习,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得发展。教师的课堂练习应当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联系,既要有基础性的练习和提高性的变式练习,也要包含发展思维的拓展练习。这样能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得大家都可以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小结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改善目前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确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注重教材的适当开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丰富课堂练习,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练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篇10:《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总 结 报 告

这个课题的研究即将结束,通过全体数学组成员的努力,我们全体组员受益非浅,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了认识。从课题申请提出后,我们本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后再对科研活动进行总结,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1年1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制定申报、立项工作;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研计划、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实方案。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全面进入课题实验,各教师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验,积累数据和案例的阶段;2013年9月份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阶段。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校力求通过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对典型的课堂教学的实例的探讨,来研究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有效。

我校开展“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体研究确定各学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很多的,它应当包括:①教师对所任学科是否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②教师能否熟练地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去组织课堂教学;③教师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心一意地投入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索之中,把新教育理论、新技学方法积极地运用于课堂教学;④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如校舍条件、教学设备(包括电教设备、实验仪器等)、图书资料等;⑤学校教育管理的水平是否高。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提高学校人、财、物的综合利用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从多角度去研究问题,才能收到实效。坚持大胆创新的原则,将优化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寓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来解决。

开展本课题意在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最终通过实践验证而形成优化本校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影响,对我校教师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课题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

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有集体形式的、有个人行为的,也有以课题组出现的。还出现了课堂教学环节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例如:关于提问、讲解、合作学习等等。我校的课题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软硬件、以及学区内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符合学生、教师、学校地发展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行为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教师的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在加深,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校课题《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在教育科学有效性研究中立项。通过课题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学习,通过各种研讨课,以及组织教学设计比赛等,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的提高。

1、抓住重点,有效制定研究计划

在每学期的期初制订执行课题方案的实施活动计划,体现在学校课题组的教科研计划,并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中。计划的制订围绕课题方案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组织人员,安排课题研究活动。确保计划拟定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以学定教,有效丰富理论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周的周三进行科研专题学习以及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

3、模拟创新,有效开展课例研讨

课例研讨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重要表现。我们的做法是:首先通过集体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设计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集体备课做到“五落实”,即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发言人的落实。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学法等要素的有效运用。

4、注重过程,有效进行阶段总结

我们每一学期都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书面的形式汇报每阶段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情况,以便能结合实际做出合理的调整,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有利于课题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态度和研究风气。“努力+坚持=收获+提高”。只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才有秋的收获,通过“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许多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专业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稳中有升,参加学科竞赛比赛获市级教学能手1人,县级教学能手2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涌现出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学案例;参与实验的教师不断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撰写了一定数量的案例和论文。有2人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获县级级奖励,有16篇教学论文或设计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五、在课题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主动学习的意识只在个别同学身上有所显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2、教师过多地进行了知识性的传授,对于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程度不够。

3、教师没有很好落实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欠缺、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很不适应。

改进措施:

1、对《实验课程标准》开展再学习活动,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解读《标准》,以便其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要使每位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3、切实处理好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之间的关系,课堂上不搞“一刀切”。将分层教学、分层训练与课程改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4、今后要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将教材内容与本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相结合。

5、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得到解决,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抗战纪念馆观后感800字下一篇:初入职场,你会是“出头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