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课题研究

2024-05-08

数学课堂提问课题研究(共9篇)

篇1:数学课堂提问课题研究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小结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现将课题小结如下: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

【案例】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提问还不能每个都是“精问”。

3、提问时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

4、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4﹑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空中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3、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以上是我课题研究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后我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决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篇2:数学课堂提问课题研究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中几种低效方式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具体策略和办法。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课堂;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本文拟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作探索,供同行研讨。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实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提问,例如以下四种方式是低效的。

1.“玩跷跷板”式提问

据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的学生回答具有“论证性”的问题,而让差的学生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甚至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的学生采取的民主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对差生所使用的专制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打击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玩跷跷板”的游戏导致了学生参与提问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2.“对牛弹琴”式提问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义正词严”、使用强迫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是”或者“不是”的选择。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有在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是在“对牛

弹琴”了。

3.“踩西瓜皮”式提问

有的教师备课时未对课堂提问作设计,上课提问随意、混乱,没有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有时提问很密集,有时稀稀拉拉,有时跨度很大,有时跨度很小,思维缺乏连续性。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若干策略

1.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

2.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

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力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

3.瞄准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

(1)在介绍新概念时提问

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学时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1)概念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它们和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3)如果改变或者互换概念中的条件和结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提问力求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2)在分析比较时提问

数学知识的内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知识存在形似神不似的差异,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就应当让学生把新旧知识作一个系统的归纳,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后,有必要对这两个方程的作一些比较,故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说出两个方程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它们的解又有何不同?这一环节在一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作出适当的提示,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发现,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3)在知识应用时提问

学生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后,可让学生进行概念辨析,如下列四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10x2=9;2(x-1)=3x;2x2-3x-1=0;-=0;2)判断未知数的值x =-1,x =2是不是方程x2-2= x的根;3)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9x2=5-4x;3y2+1=2 3y;4x2=5;(2-x)(3x+4)=3。讲解时要讲清方程变形时,哪些属于代数式变形,运用了什么法则;哪些属于等式变形,依据什么性质。

篇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

一、提问要恰当而及时

恰当主要指的是提出来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太难的问题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难度, 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不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好的问题是让学生能经过一定的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问也要讲究及时性, 主要指提问的时间点要及时。教师在教学时, 要把握好问题出现的时机, 及时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否则, 错过了时机再去问学生, 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

二、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 是探索问题的源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质疑提问, 这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敢于提问, 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 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 然后再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促进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 讲究一点艺术, 精心地加以设计, 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因低效提问而造成的低效课堂现象的出现。

三、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

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且有限的,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 以确保教学效率得以提升。首先, 教师可以抓住重要的概念进行提问, 因为,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比较抽象, 但是, 这些概念又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教师应该将此作为提问的重点。如果教师没有给予概念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就会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产生一些误解, 是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 在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 在重点处设疑, 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 教师还要结合重要的数学方法进行提问。数学方法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 也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武器。因此, 在设问时, 教师要重点进行提问。例如, 几何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进行解题, 当加入一条辅助线之后, 整个题目也就会豁然开朗了。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知识来进行提问,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此外, 除了让学生直接掌握这种方法之外, 还要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四、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恰当

展开问题讨论的关键点就在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课上, 无论是哪一节课, 都需要遵循这样一条固定的教学模式,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 对于学生来说,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知识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那么则没有任何意义;若提出来的问题较难, 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 也可以把一些大的问题转化成几个小问题进行讲授。数学学科的连贯性比较强, 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此,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以前所学过的知识, 或者把一些新知识和以前所学过的旧知识串联起来, 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解决新, 这也是学习数学比较常用的办法。

例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接着教师再告诉学生, 所谓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上就是解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解集的范围。这样的教学,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而且在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上, 教师还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思考, 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及时予以反馈

当学生回答完一道问题后, 无论回答的正确与否, 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 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 对回答错误的部分再进行引导式的提问, 假如学生还不能有效理解的话, 教师也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帮忙补充一下, 或者在课后找到该学生, 对其进行耐心地辅导。这样也能让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 反而还能促使他们对自己回答错误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减少他们对相关知识点再犯错的几率。教师及时的反馈也让学生觉得问题回答错误也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使得师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开展提问教学, 需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提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课堂提问不在多, 主要在于巧、在于善。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需要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主动地投入到教材当中, 深入研究教材, 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求知心理, 精心地筹划课堂提问, 且要选准提问的时机进行巧问, 以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在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 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海.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提问”——谈谈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提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1) :21-22.

[2]朱安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6) .

[3]孙艳英.新课标下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效能提升策略刍论[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10) .

篇4: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提问;研究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愈加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要增强高中数学课堂的有限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讲究温故而知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关联性极强的科学,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延伸。而由于数学知识点的繁杂,学生学过某一知识点一段时间后,往往或多或少会有遗忘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新知识的消化。由此,教师在设计新授课的提问时,首要考虑的便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式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间的正迁移。例如,在学习“正指数函数”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针对函数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特征提问,这能帮学生将遗忘的知识唤醒,还能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二、把握数量和难度

高中数学课程无论对于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是高考的必考课程。所以,广大师生对每日有限的45分钟教学时间都很重视。这就要求我们的提问要把握好设问数量,太少不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太多则会降低思维含量,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合适的频率是8~10分钟,这恰符合学生注意力的衰竭周期,当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出问题,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高中生虽然比初中生有了更加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但是我们的提问难度也要保持恰当难度,最好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太简单的提问,除了起到组织课堂纪律的效果外,对促进学生思维没有丝毫作用。太难,则会人为割裂知识间的联系,造成学生思维的断路。

三、注重提问后的反馈

很多高中数学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可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我们总是执著于学生回答出的那个有利于我们结论生成的答案,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他的回答,而最终使这些回答成为无效回答。其实,相比提问,我们更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因为错误的回答中蕴涵着正确的元素,总结错误回答的一般形成规律加以避免,可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越。

总之,提问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原则,保持适当的数量和难度。提问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寻找提问的艺术。

参考文献:

刘婷.课堂提问与高中数学课堂[J].科技视界,2015(14):210.

篇5:数学课堂提问课题研究

常州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李小英

(一)研究背景:

1、当今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常见误区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常见误区为: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正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该从哪切入提问,缺乏点穴性的提问有效促进教学的互动。

2、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少数学生替代全体,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要么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碎小问题不断。

3、有些提问具有片面性,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有些问题比较随意,没有针对点穴性,缺乏课堂生成的有效互动。

4、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2、有效提问的含义

顾名思义,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有计划地、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问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问题化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内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四)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加强学习,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5、及时反思,在具体的教学中反思并重建教学,积累材料为论文与案例作准备。

(五)、研究步骤

1、确立课题,制定方案

研究时间为09年-10年一学年,在09年9月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的小课题。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利用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现阶段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收集、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书籍整理以及集体交流等。

3、课堂实施

在课堂中注意提问题的策略,注意有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教学互动中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地推进教学。

4、预期成果

篇6: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

要注重课堂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注重艺术的设计课堂上的问题,艺术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问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提问设计艺术。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下面就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回答谈谈我的看法。

(一)艺术设计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口头交流信息的一种活动,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怎么样去设计课堂提问?首先要明确设计提问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要难易适度,保证科学性。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或答得没劲。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即设计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2.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提问是不成功的提问。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领悟和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3.要注意广泛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现在,有些教师往往爱提

问少数“尖子”学生,不爱提问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对待,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提问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广泛性,这样才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

(二)艺术的提出问题

有人说相同的教案让不同的老师上,那么效果就会完全不一

样。我想相同的教学提问设计,不同的老师来问,效果也许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只有教师善问,才会有学生的善答。所以我认为,除了艺术的设计问题之外还要艺术的提问。

1.分式提问

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又不

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之后,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从小到大”。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常能收到条理清楚的教学效果。

2.阶式提问

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

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这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爬上一层台阶,问题解决完了,思维便爬至顶点,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3.环式提问

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一连串的提问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括宽思路,促进学生深刻地认识问题。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的作业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于是解数学问题便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

内容。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

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与目标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类:

第一类习题课是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形成性习题课。

第二类习题课是一个单元结束时,针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针对

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带有提高性质的习题课,可称为小结性习题课。

第三类习题课是学完数学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或是

对数学思维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提高某些能力与方法的运用水平而设置的习题课,可称为专题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

型,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6的正数是­­­­­­­­­­­­­­­­­­­­­_____,绝对值等于6的负数是______,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_____。

2、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绝对值大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_____,绝对值小于5而大于

2的整数是_____。

(二)、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就是要研究客观规律,而运用数学知识于实际,因其内

在联系也常常会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给学生以“规律”,数学题千千万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所得无几,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三)、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差

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B组:(1)(-a+b)(-a-b)(1)(-m+3n)(m+3n)

C组:(1)16(a-b)²-9(a+b)²

(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

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进行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

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地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巧妙地把一个题目化成一组要求不同或难度不断变化的题组,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应用之要领,也可使学生能从前一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中领悟到解决后一个较复杂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抛物线经过(1,3),(-1,4),(0,4)三点;

2、已知抛物线经过顶点(2,4),且过原点;

3、已知抛物线经过(6,0)点,且x=4时,有最小值8;

4、把抛物线y=2x²-4x-5向左又向上各平移3个单位;

5、已知y=ax²+bx+c,当x=1和x=2时都有y=5,且y的最大值是14;

上例是不断改变条件来逐步加深研讨问题的。还有一些题目也可以通过不断改变结论来加以研讨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五)、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态,就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激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六)、教学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

与过程、体验成功组成。在习题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达到问题的解决。

篇7:数学课堂提问课题研究

阶 段 性 总 结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借助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已经成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有研究者发现: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了课堂提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提问,最多可达到每分钟10个问题,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属于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甚微。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受到我们极大的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

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论》、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2]

在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

[3]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韦伦(w.w.Wi1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另外,在《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也提出了几种课堂教学准确的有效的提问技巧和策略:。[4]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入手(如下图),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发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提供直观、有效的载体,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在真实、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主要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发问技巧和增加学生候答时间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录像在课后进行课堂观察,开展有效的反思活动。

1、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形成问题链。我们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为了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我们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

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

2、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时要抓准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韦伦(w.w.Wi1en)对研究发问的技巧中论述到: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6]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7]

3、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8]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反思,填写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还可以看出教师发问的情况和是否有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比如上表中的序号1表示教师提出的第1个问题,A中选了1表示这个问题属于识记型问题;B选了1表示教

师在发问时语言简洁、表达清晰;C中选了3表示教师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第2个问题中的2—2—1表示教师提的第2个问题是理解型问题,教师提问时有重复表述的现象,提问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记录分析能形象地体现出这节课教师提问的整过程,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载体,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五、研究反思

1、本研究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把问题的类型分为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和低效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六、结语

篇8: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研究

关键词:普遍性,自主性,探究性,启发性

提问是数学课堂的灵魂, 思维是提问的价值核心。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及相关的“学情”特点, 提出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那么, 如何组织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有效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提问全体性, 提高提问普遍性

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并在学习过程中彰显个性特点, 形成独特的感悟,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锦鸟服装厂计划六月份做礼服1500套, 前5天平均每天完成60套, 余下的礼服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套, 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 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怎样求余下平均每天应该做的套数是多少?那么, 必须先思考哪方面的问题呢?

生:首先要求出如下两个问题:1.这批礼服剩下要做的套数是多少?2.剩的天数又是多少?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引导:1.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2.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这样,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习起来就兴致勃勃, 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突出思考充分性, 提高提问自主性

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过于紧张, 甚至出现回答不出来的情况。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针对问题的难度, 留有相应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也就是说, 教师应当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探究讨论等。比如, 在教学“确定位置 (一) ”时,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及班级座位特点,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引导:1.问题引领:大家想一想各自的座位是在第几组第几位?如果要表示得简单一点, 应该还可以怎样来表示呢?2.引导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方法。3.针对学生在说说表示方法的过程中出现的理解上的错误, 以此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深入的探究与讨论。这样的引导有以下几个好处:1.通过提供探究问题, 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切入点, 学生可以凭借此问题进行数学学习。2.教师创设机会努力给学生一个思考探究的学习机会, 可以让学生展开数学学习的想象翅膀, 教学效果特别明显。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抓住数学探究问题, 层层推进, 直至找到解题思路。

三、调控提问的频度, 提高提问探究性

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 过多的无效提问既浪费时间, 又扼杀学生的独特个性, 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盲目性, 这也导致数学教学的重点部分没有很好体现出来, 难点部分的教学也没有运用相应的解题策略加以突破, 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注意提问的次数, 力求做到适量。在教学中, 教师要倡导讨论式的课堂, 引导学生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与关键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在创设相关的数学学习问题, 教师要做到问题做到既有质量, 又有一定的针对性, 力求让数学问题简单而富有效果, 不要多而无效。这样的提问,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形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突出提问层次性, 彰显提问启发性

各种问题之间往往有着种种的内在联系, 或由表及里, 或由浅入深, 或由易到难等等。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追问, 在进行追问中促使学生回答得更为准确、更为精彩,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这样的追问显得富有探究性, 显得富有实效性,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比如, 在在引导学生学习减法意义, 我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引导的:1.让学生说说37-18的含义是什么;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会这样回答:被减数是37, 减数是18, 差是多少?3.引导学生想想还有其他说法。有的学生这样回答:总数是37, 一部分是18, 另一部分是多少?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而且沿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展开学习, 这样的学习富有层次性;这样的学习又是富有启发性, 启迪这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积极思考,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篇9: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一、提问要恰当而及时

恰当主要指的是提出来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太难的问题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难度,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不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好的问题是让学生能经过一定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问也要讲究及时性,主要指提问的时间点要及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问题出现的时机,及时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否则,错过了时机再去问学生,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

二、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是探索问题的源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時,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质疑提问,这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于提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然后再去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讲究一点艺术,精心地加以设计,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因低效提问而造成的低效课堂现象的出现。

三、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

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且有限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以确保教学效率得以提升。首先,教师可以抓住重要的概念进行提问,因为,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比较抽象,但是,这些概念又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该将此作为提问的重点。如果教师没有给予概念教学以足够的重视,就会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产生一些误解,是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在重点处设疑,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师还要结合重要的数学方法进行提问。数学方法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武器。因此,在设问时,教师要重点进行提问。例如,几何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进行解题,当加入一条辅助线之后,整个题目也就会豁然开朗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知识来进行提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此外,除了让学生直接掌握这种方法之外,还要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四、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恰当

展开问题讨论的关键点就在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课上,无论是哪一节课,都需要遵循这样一条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知识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则没有任何意义;若提出来的问题较难,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可以把一些大的问题转化成几个小问题进行讲授。数学学科的连贯性比较强,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或者把一些新知识和以前所学过的旧知识串联起来,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解决新,这也是学习数学比较常用的办法。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接着教师再告诉学生,所谓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上就是解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解集的范围。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而且在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上,教师还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及时予以反馈

当学生回答完一道问题后,无论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对回答错误的部分再进行引导式的提问,假如学生还不能有效理解的话,教师也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帮忙补充一下,或者在课后找到该学生,对其进行耐心地辅导。这样也能让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反而还能促使他们对自己回答错误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减少他们对相关知识点再犯错的几率。教师及时的反馈也让学生觉得问题回答错误也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得师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提问教学,需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提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课堂提问不在多,主要在于巧、在于善。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主动地投入到教材当中,深入研究教材,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求知心理,精心地筹划课堂提问,且要选准提问的时机进行巧问,以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在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海.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提问”——谈谈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提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1-22.

[2]朱安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3]孙艳英.新课标下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效能提升策略刍论[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上一篇:销售顾问个人求职信范文下一篇:YY新年浪漫情侣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