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活化

2022-11-19

新的课标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根据这一理念,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的体现。 “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 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 通过“退回生活”, 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 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 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从而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体现“数学原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的思想。 从此, 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 分析现实社会, 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 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 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比较》一课时, 在激趣导入中, 笔者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 学生对这既是熟悉, 又感觉亲切, 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 因此,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生活情境, 提出问题, 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给思维以动力。 这样安排,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 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 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2挖掘素材, 让生活数学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事实上, 世界上每一个空间或每一段时间里都有数与形的存在。 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 并充分利用, 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 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2.1 似类比, 探索数学规律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 从四季更换、周而复始, 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 接着, 笔者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 ”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 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 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笔者接着说:“那么, 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 请试算1÷3, 14.2÷22。 ”在计算和讨论中, 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 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2.2 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 课前笔者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调查, 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 如果车轮不是圆的, 车子还能行驶吗? 会开得快吗? …… 这样引导学生, 在生活中不仅要善于观察, 还要勤于思索, 大胆质疑, 培养创新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 探究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3.1 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这些数学问题反映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规律。 有人说数学是概念的, 许多数学知识往往是由许多概念构成的而数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抽象概括, 抽象概括是最基本的数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许多对称物体的情景, 再从多个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 然后, 通过对折这些轴对称图形, 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从而抽象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接着, 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在这样的由“实际生活”经过抽象概括上升到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同时又经历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过程, 初步理解和感受了抽象和概括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个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瞬间发生了浓厚的求知兴趣, 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2 在实践活动中契入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实践活动往往是数学问题的载体, 我们要善于抓住实践活动中的数学素材, 适机引导, 让学生充满自信与好奇, 去学习和探索。 日常生活中, 学生常常会遇到元角分的有关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将1 元币换成角币的换钱游戏。 在活动中教师将各种不同的换法一一展示出来, 然后提出要求:“你能将这些不同的换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可以按照使用钱币的面值情况来分类。 在分类后, 教师又提出要求:“你能将每种分法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学生按面值的大小, 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 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分类和按顺序排列有什么好处? 学生经过交流认识到分类和有序排列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思考问题更周密,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经过这样的教学安排, 学生从普通的生活现象“换钱币”中, 得到分类思考、有序排列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老师把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题材引人到数学课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让数学贴近生活,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有趣, 数学更有趣。

总之, 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 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满足社会的需要。

上一篇: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下一篇: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及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