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024-05-08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精选8篇)

篇1: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许州小学:xzjsh

我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及有规律、有节奏的活动获得优质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写字方法、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

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为学生做好示范,并教育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这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基础。

二、正确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够借助工具书“学会独立识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学习汉字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帮助孩子们学会借助工具书识字使之变成一种习惯,对于完成识字任务,学好语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学会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说话,先提问题,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还要请孩子们再说话,再提问题,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这种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我都认真地倾听,并给予适度地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质疑者,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同学,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长期坚持下来,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不懂就问,才能提高。质疑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思维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知识积累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九、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

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十、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篇2: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中学校明建芬 邓仁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也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做了常规性的要求。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狭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家庭教育不足等,造成了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存在较多的不良习惯。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对农村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比城市学生更为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

好习惯。

激趣是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作文大赛,书法比赛,阅读比赛等。让所教学的内容贴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野去,到菜园去,到果园去,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干农活,记农事,说农谚,写农民。还可以开展家乡风俗调查活动,搜集民间故事采风活动等,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中学生的广阔天地。还有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不爱预习,不知道如何去预习,所以农村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时要先通读课文,对自己不认识或者不了解的字词要勤用工具书,自觉把握字词,扫除文字障碍。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由于农村学生查资料难,老师要印发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联系文注,了解课文的大意。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并标示疑点,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

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要回思内容,整体把握,对于故事性强的文章要求能复述故事情节。同时还要欣赏名句,摘抄要句。还应该有根据阅读提示,揣摩习题的习惯。推测学习目标,尝试达标的习惯。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注意培养学生听课的良好习惯。

听课环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农村中学生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首先学生要自我调节最佳的情绪进入课堂,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口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要全神贯注的听课,认真做好笔记,适时合理批注,积极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口到,要培养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洪亮,条理分明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对于在预习过程中自己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加注意,要全面突破难点。这

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注意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课后复习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之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的有效措施。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复习应及时、经常,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复习要趁热打铁,不然,预习、听讲的成果就很难巩固,时间一久,必然会造成知识的遗漏,影响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生尤其是新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做完作业,万事大吉,每到考试,才临阵磨枪搞突击,效果往往不佳。可培养对当天学习内容有复习的习惯,每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对所学过的内容在头脑中回放,遇到想不起的问题起床后要及时补救。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搞好日常复习,做到以下要求:一要经常化,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二要透彻理解,牢固掌握,不留尾巴;三要适当做一些题目,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积累,善于运用,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要突破自己生活的狭小天地,最便捷的一个途径是看课外书。看课外书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农村孩子爱看书,但手中

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我所在的农村学校,初步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手上平均没有一本像样的课外读物,在这种状况下让学生去阅读,去积累词汇,不是空谈是什么?为此,我在班级中增设了“智慧窗”,把教室的窗台布置一下,在窗玻璃上贴上“智慧窗”三字,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将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学生买一本有益的课外书籍,甚至还推荐性地开出书目,从而使家长们由没有习惯为孩子买书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智慧窗的图书数目已经相当可观了,极大地克服了农村孩子可供阅读的书籍少的困境。“读书破万卷”,学生读的书多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才能“下笔如有神”,写出让老师满意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

五、培养学生摘抄、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摘抄”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在于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浩如烟海的卷帙中,撷取你最欣赏或最需要的精华,品味之后,摘录下来,需要之时又可拿出并加以运用,多么方便。当学生拥有一本认真摘抄的大容量摘抄本时,就等于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既实用又经典的精华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地写。”他的话在启示我们:要让学生多写多练。而最有效的就是指导学生写日记。我任教十年来,一

篇3: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合作交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学习, 教师可以付诸的行动有:读书背书有习惯, 课前准备好, 上课发言快, 合作交流科学合理, 细心作业习惯, 检查验算习惯, 合作学习习惯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比较力, 观察力, 动手力, 激发学习兴趣。笔者累积工作经验, 从以下行动中积极落实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重视观察思考的作业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真审题, 理解并运用数学规则, 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告诉同学们坏的学习习惯的危害, 对身体的伤害, 让学生保持长久的科学合理的持续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作业习惯的时刻提醒, 并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业习惯, 对学生做作业中容易出错, 注意力不集中, 听讲不够专注的情况, 教师都要加强督促与指导, 重视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 全面重视优化学生写作业的质态。

二、重视严格要求认真检查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的长久的过程,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学习品质, 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质量, 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格式, 对作业好的要及时表扬肯定。教师要积极牵引学生朝着学习好的方向去发展, 并鼓励性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克服学生作业中的坏习惯, 在教师的持续性鼓励之下, 学生的学习呈现飞跃, 并带来了学习品质的全面塑造, 成为了学习型的小人才。

三、重视改进学习方式, 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识, 让学生自己要学。教师可以创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养成听讲的习惯, 重视课堂教学的特点, 选择优秀的方法, 塑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 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 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数学课堂可以活跃, 可以趣味盎然, 可以学生积极雀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实现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 玩得愉快, 学得投入。因此, 实现了课前预习, 课前准备好, 上课充分调整自己到最佳状态, 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师做好自己的表率作用

教师职业伟大, 崇高, 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表率作用, 在板书中, 在批语上, 在课堂评价语言中, 在作业辅导时, 教师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言传身教, 发挥楷模作用。从细节抓起, 从态度抓起, 细心认真累积, 不断加以引导。

五、重视习惯恒久性的塑造和保持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及时家访, 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高标准, 严要求, 从点滴落实抓起, 重视课堂教学效率, 突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铸造, 落实每一个学习习惯, 实现课堂教学活跃而有序, 学生学习高效而优秀。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14天,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并在教学过程中, 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重视好习惯的塑造和改进, 突破与创新。

六、注重培养创新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创新力是思维的核心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作业题的解答, 能够创生一题多解的多种解题方法, 拓宽思维路线, 创造多种解题方法, 理解不同的解法, 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呵护学生数学学习的自尊心, 重视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 思维碰撞, 善于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探索, 积极钻研, 实现一题多解, 实现兴趣高涨, 深入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实现学生学习心理的满足感。

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教师要启迪学生的心志, 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从书中、演示中、分析错误的数学实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克服困难, 全面思考, 并勇敢地质疑、追问问题,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抒发数学学习的心得和经验。在课堂学习中, 在解题、合作探讨、交流讨论中, 都要克服一切条框的约束, 能从不同角度实现问题的突破, 生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勇于克服困难, 争着解决难题, 做思维的数学体操, 实现数学思维品质的创新。

此外, 数学老师还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书本和课外书籍的习惯, 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数学思维, 完成好预习复习的工作, 解决难题, 在思辩中完成数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和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学生学习阶段重点需要塑造和培养、锻炼的重点任务, 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指引和帮助。课堂教学中, 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 都在积极锻炼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水平, 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落实, 实现提问的最佳效果, 并实现学习的最大化超越。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思维训练, 学生的思维习惯肯定得到塑造, 思维过程一定实现了优化, 思维水平一定得到提高。学生拥有了好的思维质量, 就能轻松战胜数学学习难题, 实现思维的飞跃, 从站在新的高度, 领略数学学习的山川, 实现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并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新境界。

学生在小学阶段, 身心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教师要全面充分认识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会让学生心灵成长, 内心强大, 能力提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 将培养学习习惯的工作持续落实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处细节,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会持续受用学习的一生, 并帮助学生不断攀登学习的高峰, 实现学习质态的全面提升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孙艳玲.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

[2]贺福祥.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J].今日中国教研.2009 (07) .

篇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好美术工具的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术工具是否带齐,直接影响到美术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术课上,大部分美术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响了,很多没带工具的学生东借西借,课堂纪律一下子就乱了,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所以,让学生养成认真准备学具的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对美术教师来说,必须做到细化管理,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学具准备习惯。

二、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要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并按教师的要求认真操作,做好练习。

为了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讲课时尽量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课堂上的“专心”包括看、听、想、说、画的习惯。看,就是看教师和学生的演示、动作,看时做到不动口;听,就是听教师的讲解与同学的发言,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想,就是思考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构思,真正掌握知识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说,就是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并鼓励学生在交流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说才能会说;画,就是具体操作,要求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能亲自感受到美,找到美术给予他们的乐趣。

美术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枯燥,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多增加形象思维的因素。同时,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进行美术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美术教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不快乐的心情带进教室。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黑着脸,学生就会感到一种压力,无法轻松快乐起来。其次,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而且还要经常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美术才能。学生看到精美的挂图和教师在黑板前挥洒自如的演示绘画,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感,对美术的兴趣就会更浓。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宜多用鼓励、赞美的语言。赞扬能使学生信心倍增,再加上教师温和亲切的态度,一定能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篇5:怎样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这样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有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免得任何杂音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分散他的注意力。

2、做好学习的充分准备。

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首先,复习是为了防止遗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其次,通过复习可以加深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另外通过系统复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把先后学得的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指导孩子复习,就要把握住这三个方面,引导孩于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3、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孩子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就得让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了。孩子不读科普读物、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各种书籍,不读各种儿童读物和报刊,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孩子除了教科书什么书也没读过,那么他的学习会越来越槽,最后变成个落后生。

篇6: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陈小俊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启蒙学生科学意识的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它将为以后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为终生学习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对每个人来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而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的迈进科学的殿堂,走向知识的高峰。故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宜的、有意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它将为学生后继科学学习以及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 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法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些知识在整个自然界中是连续的,但对学生来说,这种连续性是要经历几年时间进行积累的。如“果实”这部分内容,低年级有《各种各样的果实》,中年级有《果实的特征》,高年级有《果实的形成》,这些知识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逐步的使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但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五、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六、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篇7: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一、什么是自学?

自学即是个体通过对于自己一切有利的条件,独立地、自发地按自己的计划、目的和速度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重要的学习形式。自学这种技能将是你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渠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说的也就是此道理,不管有多好的老师,唯有通过自学将其知识内化,才能真正运用自如。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过:“任何时期总是在工作中学习为主,因此,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通过自觉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往往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整个学习效率。良好的自学还能使自己知识丰富,视野开阔。

二、自学与教学的区别?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家里学不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不妨先对教学和自学做一个比较,看看二者的差异。

教学是在学校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制和章程。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这不能,那不能,除了学习大概也没什么好做的。

而在家里,自由性太大了。这能干,那也能干,所以什么都想干。当他最后想到要学点东西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用光了,该到睡觉的时候了。这有点像狮子猎物,看到兔子追兔子,看到梅花鹿就去追梅花鹿„„最终是什么都没有猎到。

为什么在学校学得到东西,而在家中学不到东西呢?

学校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样的学习任务。而且有家庭作业和测试做硬保证。

而自学,通常是没有自留作业和测试的。要同时兼任老师和学生二者,比较难。

三、如何进行自学?

1、【确定准确的自学目标】

自学目标就是自学要达到的目的或程度,自学目标是有层次的。首先要确定总体目标,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反映自学的不同阶段要达到的目的。阶段目标又包括自学的具体目标——反映具体学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等。

学生确定准确自学目标的关键的指导原则就是“集中精力”。四面出击,三心二意,不能集中精力,结果往往是失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能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至。”

2、【制订详细的自学计划】

确定自学目标后,便要制订自学的实施计划。自学计划一般包括内容和进度两部分。自学的内容是由自学的总目标所决定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并结合所学课程确定自学内容。内容确定后便要制订自学进度,即在自己所能利用的自学时间里合理安排已经确定的自学内容。计划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全学期学习的总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3)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制订月计划和周计划,甚至天计划。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计划的完成。

制订计划、进度的关键指导原则是:循序渐进。要注意在制订和实施自学计划时要先易后难,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努力做到循序渐进。

3、【及时检验自学的质量】

自学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每当一个周期或阶段结束时,自学者必须对自学效果进行一番检验。新的自学活动建立在原有的自学基础上,先前的自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自学活动。所以检验一个周期中自学活动的质量十分重要。

4、【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意志力】

自学习惯是必须进行自学的需要。要想培养自己较强的自学能力,必须注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自己的自学活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必需的活动。

自学是很艰难的,很容易迷失方面,更容易放弃。人是有惰性的。不管计划多么美好,没有行动终究不行。所以,最后一个保证就是提高意志力,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成功保证。人容易放弃,怎么办?

a)首先,明确一点: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种结果。所以,自己每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为了自己更具竞争力,而不容易被社会淘态。或者,学NCE就是为了考试,那就明白一点:我这么做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因为在目前现实里,成绩是衡量学业的重要途径。

b)其次,一定要抑制诱惑。一定要有所牺牲。只要记得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你知道该怎么做。

c)要有强烈的动机:自己既然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自己有改变的愿望,那么为什么不坚持到底呢?如果不坚持下去,自己的付出就只是蠢人的额外功,得不到任何效果。成功和放弃不在同一屋檐下。自己要比别人成功,那就给自己一个成功的理由。

d)如果实在不行,那就请周围的人来监督。也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告诉最瞧不起自己的人,想想他们鄙夷的目光,你会知耻而后勇的。或者,定一个目标,强烈要求自己招待这个计划来超越他们。

四、有效的自学方法有哪些?

1、要善于读书

认准目标。要结合企业需要、社会、科学发展趋势及本人素质、特长、爱好和所处环境条件,了解整个知识体系及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经过慎重考虑,确定攻读目标。

循序渐进。读书要一步一个脚印,以便深入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读书又要有精读和泛读之分。对于十分重要、高水平而又艰深的图书资料须精读,而对于一般的图书资料就只需要泛读。

认真选择。知如海,书如林。阅读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必须学会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哪些书是值得精读,是可供参考的,哪些书是没有参考价值的,误人子弟的,要注意分别选择。

作好笔记。把读过的东西根据需要摘录下来,对于巩固记忆、增强学习效果十分有益。(分清精读和泛读,循序渐进,及时总结)

2、要善于积累资料

积累资料首先要有目的性,即要有的放矢地收集、查阅资料。在收集、查阅资料前,要弄清希望能解决什么问题,想从中得到什么。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以便把资料中的精华与自己的见解加以比较、融化,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对问题的认识。

积累资料要研究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抄-抄书抄资料。

背-把一些重要资料背熟后,记在脑子里。

读-有目的地读书,读书时注意分类。分类以目的为准绳,积累时以类相认。

记-做读书笔记和札记。笔记内容,一是读书介绍提要和摘要,二是专题笔记札记,三是疑难待考比较。

看-看报纸杂志,从中搜寻自己所需的资料。

3、要善于重复学习:重复学习大有好处,一是可以释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二是可以加深理解;三是加强和巩固对学过的东西的记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要善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当今社会一定要多多利用有利的社会学习资源进行自学。除了跟随老师学习之外,我们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图书馆和网络这两种重要资源。要掌握工具书的使用。网络和搜索引擎仍然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汇集地。

5、要善于拜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是可以广求名师,博采众长。

二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拜周围的人为师,善于多方面向老师学习。

三是应重视朋友之间的互相学习。向朋友学习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一种好方法。

6、要善于思考,离不开提问(我思故我在):要善于开动脑筋,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索的精神。

7、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学和用是相辅相成的。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实践中去,边学边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五、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做好课前的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做好了预习才能有目的地去听好课。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难点。因此如何做好课前预习是当务之急。

(一)预习的基本要点是:

(1)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如可提前一天或提前一周自学新课。

(2)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要力争在教师讲新课之前把教材基本弄懂。

(3)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尽力弄懂教材中的每一个新概念,找出重点、难点、注意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将新教材中的不懂问题和词语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记号,并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5)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6)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需进行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7)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联的旧知识掌握不牢固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

(8)要认真做好自学笔记。自学笔记可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各自的实际,有重点地写好几个方面的自学心得及记下自学过程中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预习的具体方法是:

1.读一读。预习时要认真地逐字逐词逐句地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加以理解,还要归纳出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对于文中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等力争记住,要把“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寻求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主动探索出来;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记号,作为老师讲解时听课的重点。对重要概念、原理、结论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必要的标记。

2.想一想。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独立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数学书上的每一个例题都具有代表性,起着示范的作用。自学例题首先要思考每个例题是围绕本节哪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题中有哪些关键词、每一步解答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听课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其次,要模仿一下例题的书写格式,以培养自己书写的规范性。

3.写一写。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4.补一补。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果发现学习过的知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回头复习一下,及时弄明白。这既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5.练一练。首先,预习时应把自学过的例题再自己做一遍,学会解题格式,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加深领悟能力。做完对一下答案,如果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怎么纠错,然后记下给自己的启发和反思;如果仍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六、如何进行课后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教材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一)复习的基本要点

(1)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新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2)抓住教材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3)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4)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

(5)除做好及时复习外,还应做好单元复习、阶段复习和学期复习。

然后就是做习题巩固:

(1)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2)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要明确做作业的目的,不是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做,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做,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4)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

析产生作业错误的原因,纠正在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然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做题要追求“真会”,也就是说,会做这道题是第一步,明白为什么做是第二步,能由此及彼做会一类题是第三步,而最高境界,就是把解这道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深入浅出地给别人讲明白。

解决疑难时应做到:

(1)认真分析作业做错了的原因。

(2)将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

(3)经过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做错了作业的原因,可请教老师和同学,直至弄懂为止。

对学习进行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系统小结要做到:

(1)系统小结是在系统复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可分单元小结和阶段小结。

(2)以教材为依据,参照课堂笔记、作业和有关学习资料,对要进行小结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对于各部分知识的重点要作扼要的摘记。

(3)抓住一个和几个重要问题,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将大量的知识归纳为几条基本理论,用一个简明的表格或提纲,或几句精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4)在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如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写一些专题文章,做一些科技设计和试验。(5)在小结的基础上,检查学习计划执行的情况,进一步修订或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二)复习的两个重点环节如何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两种重要手段就是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

①、查漏补缺:是指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不足和缺陷进行整理和检查,这个工作的主题就是查找自己学习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练习,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举措。

②、总结归纳:是指对自己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就好比打扫自己的房间一样。总结归纳就好比是自己房间,里面有书、本、个人用品、鞋、衣服、玩具……过一段时间,就得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清扫和整理,看看有什么垃圾需要清理,看看自己物品摆放的地方是否合理。这样用起来就方便许多,而学习也是同理。

2如何解决问题:

① 提问:由于对某些概念或问题还存在疑问和不解,需要向老师或家长进行请教的过程。“不耻下问",如果你爱提问题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进步非常快!

② 讨论:主要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探讨来达到对某些概念和问题有更精确、更深入的理解。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是发现自己问题的一个快捷方式,更是提高自己对概念等理解的好方法啊。不要担心同学从你那里得到学问,应该担心的是你能不能给同学讲清楚你自以为掌握的内容。要记住的一点是:同学并不是你的竞争对手。学会讨论的学习方法让你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③ 思索:其实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自我深省,来达到对问题的更好认识和理解。怎么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好,就需要你先思而后行。最好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想想今天的事情哪些做好了,哪些又没有做,什么时候去做,心里要有个安排。

④ 针对练习:通过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发现有些概念点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来达到掌握的目的。有的练习是以背诵、记忆为主,有的则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参考书、习题册来安排、组织进行,这是自学能力的高度表现。

(三)复习的基本原则:

① 最新原则:每日都对新讲授的内容进行回忆,方法是每日做作业前,合上书本对今日授课的要点进行默想和简记,越详细越详尽越好;

② 时间原则:每周日和每月对讲过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方法是重读课本,并对学习内容做书面总结,而且要做相应的练习来检验。注意要建立总结本。

③ 阶段原则:主要针对理科类,为了避免问题对下阶段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就要做全面复习。目标是尽快把问题解决,而不让问题成为历史遗留。

充分利用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就是你和同龄人的区别所在了。不能把握时间的人,通常没有什么成功可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说的也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自学成才这条路也不例外,《周易.乾.象》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诫我们将要磨砺一种坚韧不拔之志,在自学的道路上,永不言弃,厚积薄发终会成功的。

篇8: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 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来自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学成就璀璨夺目。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长知识, 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来源于自信。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循序渐进的。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夸奖, 而是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主要地位, 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 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学习自信心就会增强。另外, 还要引导学生涉猎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经常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 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 领会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斯宾塞:“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 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实现自主发展、自我进步, 培养自主精神,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体现在语文中就是课前预习的习惯, 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课堂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后复习巩固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营建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并努力向高一层次的学习阶梯迈进, 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仅可以夯实基础知识, 而且可以带动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写作等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诵读课文、诵读名言警句的习惯

课本所选文章, 是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的典范, 是历代仁人志上不朽的生命, 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多年经验表明, 利用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感。优秀课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 有时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取向。

课本中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 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谈到了遇到困难, 可以把大困难转化成小困难, 一个一个逐步突破解决困难的人生哲理。席慕蓉的《贝壳》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是短暂有限的, 关键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加一丝不苟, 使自己活得充实、有价值……我利用这些知识教育同学们如何面对困难, 解决困难, 怎样让人生过的更有价值, 更有意义。通过学习, 学生获益匪浅, 思想境界也有了提升。

利用名言警句, 激励学生的斗志。如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诗人普希金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障碍。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 学生不仅理解了英雄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而且深入理解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巴丹曾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 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语文阅读水平的高低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相关。事实证明, 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的阅读量成正比。新课标明确要求每年读2—3部名著, 初中阶段阅读量达260万字。因此,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外,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也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讲, 阅读往往具有局限性: (1) 片面性, 阅读面较窄, 大多数学生将兴趣放在读武侠言情小说、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方面; (2) 肤浅性, 阅读时只注意涉猎情节, 不关注作品的有价精髓; (3) 艰巨性, 因为面临升学压力, 作业负担重, 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 或者得不到父母, 以及一些任课老师的理解……总之, 学生的阅读情况差强人意。

我曾经对所教两班学生暑假课外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中经常看课外书的仅占13%, 偶尔看看的占57%, 从不看的占10.9%。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被电视剧、网络占去了, 据统计, 假期间看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占91%, 在家用电脑或用手机上网的占67%, 学生平时不玩网游的少之甚少。假日、课余就如此打发了, 学生厌学逃学就成必然。再加上农村家长重视不够, 不懂得引导与约束, 所以,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势在必行。我经常有选择地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些有益书籍, 使他们养成一有空就读书看报, 并且养善用常用工具书的习惯;成边读边摘记, 读时作眉批的习惯;读后写体会, 并写出自己的见解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善于利用课余时间的习惯, 等等。日积月累, 知识面窄的农村初中生的头脑就会逐步丰盈充实起来, 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五、做有心人, 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

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 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农村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写出佳作?

首先, 要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一提写作, 部分学生就头疼, 无所适从。要让学生对产生写作的欲望, 教师要关心他们, 呵护他们, 了解他们, 做好思想工作, 要多鼓励, 少批评, 让学生对写作产生自信。这样, 学生才敢于写, 乐于写。其次, 让学生留心观察,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作源于生活,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这样, 双管齐下, 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再次, 贴近生活, 重视个体体验, 抒发真情实感, 凸显人文关怀,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因此, 引导学生回归真情、回归个性, 让作文再现学生的生活, 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 无个性, 无创意, 难成佳作。所以学生在写作时, 应捕捉新元素, 挖掘新亮点, 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英国教育家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动, 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 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 收获一个命运。”在素质教育前提下, 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使其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摘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学好功课。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措施, 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教学设计. (语文)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

上一篇:网络理政工作讲话下一篇:以路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