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

2024-05-09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共14篇)

篇1: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

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篇2: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

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篇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坏习惯错失好机会。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以为,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当前, 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新课上完了, 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上课, 是不可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因此, 预习是必需的, 低年级可采用预习四部曲:一读 (初读课文) , 二划 (划出生字词) , 三查 (查字典, 读准字音, 了解字意) , 四读 (再读课文, 了解文章大意) 。高年级应根据文章内容, 提供具体预习要求。教学实践表明, 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 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 只有及时复习, 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所以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做好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复习等,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许多教师, 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 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 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 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收获, 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 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课的习惯, 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的教学实效。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 要关注每个学生, 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 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 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课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 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竞争, 看谁听课最认真, 还可以让那些学生复述当时老师或同学的话语。在教师的指点下, 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仔细思考的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 包括作业卷面整洁, 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因此, 让一个学生写出一份好的作业,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 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 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养成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 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四是要培养学生与人不同的思维习惯。

4.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学会交流, 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我们社会日益信息化、合作化的今天, 懂得交流、善于交流尤为重要。学会交流, 既是一个学生交往能力的表现, 也是一个学生个性张扬的表现, 更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目前, 人教版语文园地中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 我以为在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时,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准备, 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 有理有据的想法, 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在交流之前, 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 要让学生对要交流的内容胸有成竹。这个问题, 是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的问题。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探讨一个问题时, 问题一经提出, 马上让学生交流, 这中间没有时间和空间, 这种交流是一种伪交流, 是没有成效的交流。

5. 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除了是一种习惯, 更是一种品质。在我们的听课中, 常常发现一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 部分学生在做自己的事, 或者急于要求老师让自己发言, 根本没有听清同学的发言。尤其在小组讨论时, 一个同学发言, 有的学生还不等同学发言完, 就打断同学的发言。所以,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对于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们知道, 倾听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当听一个学生发言时, 其他学生可以从这个学生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诱发创新思维;同时, 在倾听的过程中, 能够从同学的发言中, 巩固知识, 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和提高。

6. 勤于动笔、仔细审题的习惯

众所周知,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注意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会观察的方法, 并随时记录观察到人或物或事, 养成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同时做到多看课外书, 勤于积累, 可以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7. 阅读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 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 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 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等。

篇4: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

初一新生刚刚步入中学大门,面临着众多的不习惯,就拿我们这孩童来说,首先是入校的时间不习惯。上小学时,一般学生到校时间为早上八点,上午上一节早读,三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下午上三节课,四点多放学。除个别住宿生外一般学生不上晚自修。而进入中学就不一样了,早上到校时间为早上六点四十,(这还是走读生,住宿生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了),上午除一节早读课外,一般四节课,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下午同样也是四节课,五点多放学,而且几乎所有同学都要上晚自修,晚自修一般上三小时,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才结束,所以对于这些刚由小学六年级升入中学初一的新生来说这是一个最大的不习惯,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一般能长达十小时,而中学生的睡眠时间只有八小时,有时还不到,这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初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不习惯。其次是课程学习的不习惯。在小学里,一般学生的主课就为语数外三门课,而进入中学后,除这三门继续为主课外,还增加了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初二的学生还要增加数学中的几何,物理,初三学生还要增加化学,这些课程都将陆续和语数外一样成为学生的主课,尽管他们目前当中有的是开卷考试,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课程绝对不同于小学里的自然科学之类的科目学了玩玩的。再一个是学习精力的不习惯。在小学里,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精力都放在玩上,一般放学到家,家长也只是问问小孩作业完成了没有,一般小孩说作业做完了,此时小孩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玩了,看电视、打电脑随你,而到中学就不一样了,首先是时间不充许,看看上面学校的时间作息表你就知道了,其次是老师压着你也没心思去玩,中学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小学里是素质教育,中学里是应试教育,说白了谁的成绩好,老师就喜欢谁。所以对于一个还是只满足于到家就只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初一新生来说,到中学里学习成绩肯定不好也就再所难免了。

那么对于初一新生如何培养他们在这种新形势下的学习习惯呢?作为一个在前面第一线工作的笔者来说,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开学第一堂课我就与这些学生进行了思想上的沟通,给他们讲清楚了这个小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最大的不同的形势,让这些学生做好心理上上初中的思想准备,告诫他们不能再同以往一样以玩为主,而要转入正确的立志阶段。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经典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人的一生寿命其实是由五种动物的寿命组合而成的,他们分别是人(人也是一种高级动物)、马、牛、狗、猴。说刚开始上帝造人的时候,其实人的寿命本没有这么长的,它和其他地球上的动物一样,也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寿命,但人很聪明,他会创造,冬天来临了,人造了一所大房子在里面取暖,后来马在外面冻得吃不消了,它要求到人所造的房子里来取暖,人说,你进来取暖可以,但你必须先把你的一部分寿命给我,马于是答应了,后来依次是牛、狗、猴,它们都先后答应了人的这个条件,都到人造的房子里取暖了,所以现在的人的寿命其实就是由这当初的五种动物的寿命构成的,你看,你在童年小学时,是那么的无忧无虑,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是那样的快活,不正是过的人的寿命的生活吗,而你现在到初中了,身体发育了,能吃能穿有活力,不正是过的马的寿命生活吗,而象你们的父母,还有老师我,成家立业了,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只能象牛那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不正是过的牛的寿命生活吗,而你们现在的爷爷奶奶,在帮你的父母看家带孩子,不正过的狗的寿命生活吗,再看看你们的老太爷,八九十岁了,也不能看家了,也不能帮带孩子了,只能每天拄着根拐杖在这个巷子里看看,到那个人群里瞧瞧,不就象一只猴吗,其实他们已过的是猴的寿命,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把精力用于学习科学知识上,将来好报答你的父母和国家。我就是通过这个经典故事把初一新生带入初中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去的。其次是适应问题和学习方法问题。适应就是要适应这里的学习环境,适应这里的作息时间,适应这里的老师教学。一句话,适者生存。要他们从过去的玩为主要转入目前的学为主,要从小立下志向,这样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报效国家。学习方法主要是不能再用过去的一到家就只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就觉得无事可做了,而要重新来深思这个作业的概念,我对他们说,什么是作业?凡是不懂的不会的全叫做作业。老师那布置的只叫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或课堂作业课外作业,而现在随着课程的增加,你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些课堂或课外作业了,所以必定要树立起自已自学的概念,从小树立自觉学习的习惯,把那些不懂的不会的应全部叫做作业。再次是一些微观问题,比如学生的书写问题,我要求书写较差的同学每天交一张书写纸给我,这样好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因为初中生的书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作文,书写往往占到很大的比分,我还要求他们准备好两支笔,一支黑水笔,用于正常写字写作业,一支红笔,用于平时的试题订正,我还给他们编了首顺口溜:成绩好,有法巧,认真听讲很重要;书展开,笔在手,课前准备要做好;眼看清,耳听好,上课专心坐坐好;勤动手,多动脑,精力集中质量高;凡基础,要牢记,同学之间要商讨;勤提问,善创新,科学学习效率高。

篇5: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讲授性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培养的是知识的容器,学生自然只会听不会自主学习。我们以往在提问时是只关心学生回答的准确性,而不是很关心他们透露出的信息,教师若能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回应,从细节上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就能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遇到问题也就能主动请教老师。

2. 由“教材”到“学材”的转变。

我们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就知道学生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面对不同的学生,决不能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活动。比如,我年所教的班级喜欢交流,发言踊跃,我就经常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更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若学生们喜欢表演,好动,我就经常采用表演的方式,让他们在所创设的情景中灵活运用,增强合作意识。

3. 由“接球”到“发球”的转变。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孩子们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问。我们只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优化与细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

篇6: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篇7: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郧西县观音镇初级中学

胡海平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的习惯是你一生收不完的利息,相反坏习惯则是一生还不清的债务。可见,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为了改变坐姿不正的不良习惯,我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坐如钟”以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不良坐姿会影响视力,影响书写美,会影响身体美。难道同学们不爱美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由于抓住学生爱美心理,自然特别注意自己的坐姿。教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很快养成了良好的坐姿习惯,也为写一手好字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古人常言道:“字如其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漂亮的容貌,更希望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喜欢展现自我,更是如此。的确,要想写一手好字,并非容易。这就要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字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重视学生的良好性格培养。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那是因为学生坐姿不对、性格浮躁造成的,那么我们必须作针对性的训练。如: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好每次作业,及时表扬甚至展览。定期开展书法竞赛,不仅表扬优秀作品,更要表扬进步快的。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反复强化,使其养成良好习惯。我班学生陈洋很聪明,就因为书写差,成绩一直不够理想,在我的反复强调下,他改掉了乱画得毛病,字写好了,人的性格也变得稳了点儿。当然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三、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课堂是进行倾听习惯培养的好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活而不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当然,教师要用爱心和艺术吸引学生听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也可用赞许的微笑肯定或轻轻的拍一下他们。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认为听课是一种享受。除了认真倾听老师讲解以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并能及时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造成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为此,每教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师通过对作业的反馈,能知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思考,作业干净整齐、格式规范等习惯。检查反馈时还要适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奖励。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完成,清楚书写。久而久之,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速度也加快了。要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大量实践证明:当堂完成的作业和拖堂赶写的作业是无法比较的,当堂完成的作业书写工整、作业整洁、正确率高;拖堂赶写的,潦草、马虎、正确率低,这就是环境因素作用于心态的结果。拖堂赶写作业导致作业环境恶劣和学生的心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心态异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因此,教师要力求将作业题按难易分散到各环节中,并尽量减少作业中机械重复的部分,坚决杜绝拖堂赶写作业,使学生在优化的作业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满意的效果。

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按时完成作业光荣,在班级形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尽量发挥小助手、小老师的作用,如尽量在课内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作业收缴要及时,作业不得重复,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4.因才布置作业,让所有学生都喜欢做作业.有人说:“播种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也有人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培养习惯。习惯就象指南针,左右了成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好父母的家教》《教育是一种智慧》

篇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 它往往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质的一部分。因此, 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 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教师所用教学方法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 有计划、持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明确学习目标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 对社会就越有益”。学习随着志向走, 成功伴着行动走, 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重大意义, 懂得如果不立志, 人则如无舵之舟, 终无可成之事的道理。只有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才能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做好课后反思

当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会非常自豪, 教师可趁学生兴奋时顺势引导他们进行课后反思, 通过反思, 促使他们及时改正错误, 不断努力, 积极进取。

三、奖惩相结合

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的方法, 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价, 而恰当的批评和表扬, 对激励优等生、鞭策后进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既要表扬优等生, 也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同样也不能忽视中等生。对学生可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表扬, 如“你真行”、“你太棒了”、“你真聪明, 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了”等等, 适时适度的表扬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有错时, 批评他们要注意场合、分寸, 做到刚柔相济, 注意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而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形成, 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的管理方式。在民主的管理方式下, 学生积极思考, 相互交流, 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反, 在专断的管理方式下, 学生过于焦虑, 害怕暴露自己的短处而导致退缩不前,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懒得思考、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如在上《角度》这一单元时, 我随便拿了一本书,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得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所以,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 多方引导, 恰当把握时机, 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组织竞赛活动

在班级里有奖励才有竞争, 各种竞赛, 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方法之一。因此, 教师应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 如朗读竞赛、速算竞赛等。竞赛活动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光荣榜的宣传, 直接表扬竞赛优胜者, 使他们受到师生的肯定和赞许, 在学习中再接再厉, 其他同学也深受感染, 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能力, 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 能使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 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而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例如, 在期中考试结束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 作一个简单的试卷分析, 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从事教学工作, 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

篇9: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关键词】小学 书写习惯 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53-01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我发现多数老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意识非常淡薄,课堂上语文的教学只限于传授知识,不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良好习惯的培养,致使有些学生执笔姿势,坐姿都不正确,字写得歪歪扭扭、大小不一、潦草不堪。这种不良的习惯往小说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往大说会终身影响学生的工作、学习。印度有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那就是告诉我们有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性格,有好的性格,才会有好的命运。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写字习惯是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并要认真在工作中落实。因为长期用不正确的书写方法学习,会导致学生斜肩、近视,驼背,脊椎弯曲变形等,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一生的发展。那么,怎样从培养新世纪的人才着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经过多年的工作研究和总结,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诱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在写字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执笔姿势是否正确,坐姿是否端正,他们就会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一种适合自己的书写习惯,提高写字效率。所以,我根据多年的写字教学实践,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有的放矢,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老师可以在教室贴一些名人、老师、学生的书法作品,营造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来感染学生,激发写字欲望。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学生XXX的作品,虽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这是他参加写字特长班几个星期的作品,进步很大,值得我们学习。

2.讲书法美,激发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从鲁迅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写字),其内容的博大精深,造型的生动优美,难怪它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甚至它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优秀艺术。老师只要结合教学内容,精辟的讲述书法历史和它的深厚内涵,学生会从中受益,激起学习兴趣。

3.组织竞赛,激励学生。小学生喜欢竞赛不但是因为热闹,还由于他们年龄的特点,喜欢和别人比。在写字课上,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有计划、有目的,阶段性地组织一些书法竞赛,从一月一次的小赛,一学期一次,一学年一次的中赛、大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锻炼自己的写字能力。这些阶段性的比赛,不但能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书写技能。

二、老师要正确给学生示范

在写字课上老师正确的示范,不但能纠正学生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而且能让学生有模仿的欲望,诱发他们对写字课的学习兴趣。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养成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老师本身也要起到言传身教作用。老师一手漂亮、流利的字,在学生眼里就是他们学习的标准。他们就会在平时的练习中,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朝着老师的一手好字发展的同时,连老师写字的姿势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在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有哪位老师字写得好,他学生的字也不会差,至少大部分学生的字都能过关。事实上,学生因崇拜老师,进而把老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这对学生来说是生动、形象,切实的指导。

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所以,它要求写字者必须聚精会神、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写字时,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入手,引导学生做到“专心、静心、细心”。专心:小学生都能理解,就是在写时心无旁鹜,笔无虚发,把所有神情都凝聚于笔端。小学生天生爱说爱动,为了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老师就要努力改变学生在写字是爱说,爱动的习惯,让他们在写字时做到精力集中,思想集中。静心:顾名思义,就是在写字时要坐立端正,凝神静气,让心思都聚集在写字上。这一方法的关键词就是一个静字。可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浮躁不安,心神不定,写字课就难做到静。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练习中慢慢改正,努力做到写字时心神平静。细心:细心是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都应该养成的一种良好品质和习惯,当然在写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做到一笔一画都能从细节入手,抓住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四、要学生做到提笔即练习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总是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发现,他们写的字跟练习时简直是两样,这就让学生的字形成了两张皮,使学生把练习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业中,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好习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作业太多,使学生难以顾及书写的质量。二是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致使他们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所以,没有形成正确的、自觉写字的习惯。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在课堂布置作业时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慢慢培养学生提笔即练习的好习惯,反复强调学生把练习与平常的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相结合,达到学习与练习双赢的效果。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一定改变学生写字、练字和写作业两张皮的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总之,习惯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备。从小养成正确的的写字习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大有好处。当然,正确的、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持之以恒,从小学这个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开始,从严、从实,点滴抓起,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建议[D].辽宁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2013.1

[2]王少娥.探求小学低段写字教学有效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篇10: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哪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家教的经验?)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共同探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

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为此,我们学校把责任感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一、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

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并得到加强。有责任感的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出现的情况要作某种决定时,会将责任心化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广泛联系并不断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传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上;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二、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机制与过程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能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责任感教

育。在知识的传授都在探索教育艺术的今天,对于责任感,这个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更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各种成果,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近年来,围绕责任感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长曾感慨,为什么爱心愈给愈多,而孝心愈来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心没有在孩子内心产生深刻感受,离开感受,无从产生情感,即使反复叮咛、责怪也没有用处。我校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过年时得了200元的压岁钱,家长让孩子把钱交给父母作学费用,但孩子认为这是自己的压岁钱,应该属于自己,不答应给家长。他根本不理解,收压岁钱的人情还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强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后来找机会悄悄偷了妈妈的100元钱。在他把钱花去10多元时,被家长发现了,回家遭到一顿暴打,并让他“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放学后就故意不回家,到处玩。害得父母、亲朋好友到处寻找,直到深夜,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为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这个观点使我们体会到责任感培养不能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看,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感受能力,使学生对家庭、祖国的希望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关注周围的人的需求。

2.情境体验。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动人心弦。它们抨击黑暗、鞭挞邪恶、歌颂正义、弘扬道德,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为了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从艺术规律中悟出责任感教育策略,这就是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

3.走出依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学生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培育学生责任感,必须使学生走出依赖,自尊自立。让学生走出依赖就是创设自己负责的情境。

4.工作设计。责任感培养靠惩罚、靠奖励,从情感激励机制来说是浅层次的。现代情感理论认为工作设计是形成高层次情感的激励机制,它是创设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情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我校是全县花园单位,校园保洁工作非常重要。学校坚持安排学生值日,打扫教室、校园的制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扫除的制度。劳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劳动为花园般的校园尽责,谁都会赞美我们的校园,每一个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为校园洒过汗水的喜悦,会对破坏花草、乱拐废纸的现象产生厌恶感。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有关集体荣誉、学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责任。当他们走上社会,必将形成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我们向家长提出如下策略:

(l)要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我看到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问五岁的孩子:“你吃哪个?”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每个都咬一口。”妈妈愕然,又不甘心:“为什么?”儿子仰起苹果般的笑脸,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呀!”孩子的行为开始使母亲不解,接着为之感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做出这种让人意外之举,不能排除家人平时行为的影响。所以,有句话说:“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现在许多家长已意识到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

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并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唤起他的责任情感。

(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送给学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一则广告: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学着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足也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现在许多家长开始体会到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3)要注意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境中积累的责任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努力攀登,实践上积极探索,为使学生在未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实效上,把今天学生形成的责任感,迁移到明天的报效祖国中去。

篇11: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通过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娇宠惯了,依赖性很强,又处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很少考虑向别人请教,唯恐失面子。有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知识,在课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巩固;有些在课堂上存有疑问的知识,可通过课后向别人请教,消除疑惑。由于学生这种不良心理作怪,使得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回到家里,明明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只得向父母求助。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依赖性增强,在学习上也失去了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安排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他们为核心。在课后根据所授内容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能提出疑问的小组和新的见解的小组进行奖励。经常进行组员的交换,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各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差生的自信心,使一些优等生也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协作,学会向别人学习。

(二)培养学生遇到难题,勤于思考,勤学好问,求得甚解

学生在向家长或同学请教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难题。有时只在家长读一遍题或稍作提示,学生就能解出来。学生请教的目的也只是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不去弄懂难题的本身。长久以往,使得学生意志薄弱,缺乏知难而上的精神。因此,我在班级中成立解“难”小组,鼓励学生都加入,形成一人有难,大家解。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能提出来。但有一条件,所提的难题必须经自己思考过的,并且能说出自己在哪里卡了壳,然后大家针对卡壳处出谋划策,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求得甚解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学习材料,学习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篇1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策武中心校本部梁水金

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在这个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成为终生学习者、思考者,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深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我校始终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本学科的学习习惯培养项目和要求,然后以学科组为单位制定出本校本学科各个年级段学生应该养成的习惯项目和应达到的要求。学校领导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小组还时时加强与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工作偏差,使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榜样引领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如果要求学生要守时、珍惜时间,而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迟到、早退;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规范,而教师在讲课时却信手在黑板上书写等等„„试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板书要简洁、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按时上课、不能拖堂等等。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二、激发兴趣

孔子曾经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教师的“管”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

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三、持之以恒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是经过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有句话说得好“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命运。”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去做是不能形成习惯的,要持之以恒。要学会持之以恒,就要目标始终如一,不能见异思迁。面对每天的预习、复习、测试,单调而又枯燥无味,即便坚持一段时间,测试成绩也不见得立竿见影。如果此时学生气馁、放弃,必然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形成。教师如何在学生最脆弱的时候适时给予帮助呢?我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固然重要,但同时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就更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四、细节做起

常言说: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上学以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加之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厌学情绪严重,有的染上了上网、说谎、打架骂人、奢侈浪费的恶习,出现了逃学、顶撞老师、恶语伤人、破坏公物、扰乱社会秩序等现象,有的缺乏安全自护意识,上当受骗,有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校混日子,不思进取。有的教师看到那些问题学生就头疼。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教育,才能使学生改过自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课堂上学生的听讲表现,包括坐姿要端正、精神状态要饱满、回答问题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五、鼓励为主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费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而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学生刚入学,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

篇13: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叫学习习惯?通俗地说学习习惯经过许多次反复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学习心理需要, 就好比画家见到颜料、笔就忍不住挥毫, 作家灵感来了就忍不住动笔一样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 一般就不会被轻易改变, 并能在学习中发挥持久的作用并且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反之, 不良的学习行为导致学习生活落后, 缺乏自我约束力。小学阶段学习是人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 银山, 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

二、具备良好学习习惯有什么意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 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 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 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 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跑回教室, 进行课前的准备;放学回家, 自觉地做作业。这些事情, 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 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 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 甚至丢三落四, 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 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二个方面好处是, 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完早饭准备上学, 刚一走近自行车便随手掏出钥匙, 接着打开车锁, 然后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理,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 使之在不知不觉中, 事情做得轻轻松松, 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便可终身受益。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三个好处是, 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 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时候, 甚至在睡眠的时候产生灵感, 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剌激, 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然联系。剑桥大学的哈钦森在他的调查材料中说:有70%的学者承认在自己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中, 梦境发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怎样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 可见, 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 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 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 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 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

2. 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耐心。

(1) 作为教师应关注好学生的“第一次”。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 一个新习惯的诞生, 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 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 它要顽抗, 要垂死挣扎。从心理的角度, 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 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 人也需要不断复习建立的好习惯, 要求强化它。所以, 我们要关注好学生的“第一次”, 狠下工夫。过了这一关, 坦途就在眼前。

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和使用习惯等。根据学生的特点, 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时, 首先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 再进行示范练习, 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 (举左手, 略高于头, 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 。发言时声音要响亮, 身体要站直, 面向老师, 声音响亮。同时通过儿童喜欢的形式强化指导, 如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演练“上课了”。

(2) 习惯训练持之以恒。在这个过程中, 为了养成好习惯, 就要不断的强化训练, 反复抓, 抓反复, 不仅学生要自觉坚持, 教师也要做到坚持, 教师要做到步步到位, 环环相扣, 不能因其他琐事而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 要随时了解情况, 随时检查, 随时与学生相互交流, 随时督促和提醒学生, “注意拿笔的姿势”“大家比一比谁做的最直”“那位同学写字最认真, 我们来评一评……”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 久而久之, 良好学习行为得到内化, 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而这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就会形成的。

(3) 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习惯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习惯的养成形式还应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 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 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要积极的鼓励。用鼓励的方法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来督促儿童的求学。走到学生中间, 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 “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 可用“稍停法” (暂时停止讲授) , “注视法”、“指向法”等, 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 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 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同时要用评价的方式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比如某个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 上课时我可以表扬他书写公正, 勇于提问等, 要求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同时下课找他谈心, 告诉他要做好同学们的表率, 要取得好成绩, 必须更加注意上课好好听讲, 这样学生就会比较乐于接受。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孩子受到称赞后, 下次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同时我们以希望的形式给他提出努力方向, 它的干劲会更大。在教育教学中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书写字姿势更好了, 动作更麻利了, 更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了……多一点鼓励, 多一份希望, 或许孩子会受益一生。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进而“会学”、“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在不知不觉中,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 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是我们的目标。

3. 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人的行为, 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 中小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 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 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 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 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除了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 发现偶有偏离, 立即作出调整异外, 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学生习惯的养成, 不能仅停留在校园。还需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深入家园!只有家校统一, 形成合力, 才能够使孩子的各种习惯得到稳步发展。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

调查发现, 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 凡是学习好的孩子, 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 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 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让他终生受益。学生进入学校, 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 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习惯又同其他行为方式 (如生活习惯) 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 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学校中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 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篇14: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学习;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64-01

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英语学习观念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别人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1]。英语学习观念在认知心理学领域里,被视为是元认知知识的一部分,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看法。初中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作为个体差异的一项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观念的特征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某个问题或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的总的认识,人们会按照自身形成的观念来进行各种活动。学习观念作为一种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认清它的特点,有助于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效果。

1、学习观念具有主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的目标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观念,这些带有主观认识的观念会直接反映在学生学习态度上,影响其学习策略的选择。

2、观念具有稳定性。一种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一定时期的了解和认识后,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没有其它的影响,观念将长期存在。

3、观念具有异错性和可变性。学生的观念来源于多方面(如来源于家庭、老师、朋友、邻居等),这些观念是学生在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后形成的,是自己主观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因为它在外界的影响下,或者通过自身认识的提高,也会改变原有的观点,因此,它也具有可变性。

二、英语学习观念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同样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使用后产生的效果却不同,影响这一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观念不同。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在对待英语学习的观念上许多方面的差异。

1、英语学习的本质没有认清,导致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比如认为英语与其他学科没什么关系,我不出国,就没多大用处。还有就是对英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在大量枯燥的题海中操练,感觉不到学校英语的快乐。没有真正认识英语学科的特点。

2、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通过努力,英语成绩还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不是学英语的料,并且落下了多年的知识,使他们觉得无法再提高学习成绩。

再就是对英语学习难度的想法不同。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并不很难学,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却认为英语非常难学好,甚至比数学、语文还难学。这种对英语学习的难度产生过高的判断就会使学生对其产生焦虑和恐惧,英语学习缺乏激情、主动性,怕在学习中出错,怕开口说,于是学的是“哑巴英语”,不能用英语进行表达,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低,使自己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信心,甚至干脆放弃。还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是刚开始对英语学习的难度判断过低,认识英语学习就是把单词背住,掌握语法就是,觉得简单,就不怎么努力。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已经不能再那么得心应手了,遇到点挫折就产生焦虑,于是成绩开始下滑。这时,学生不是更加勤奋、努力地来学,而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排斥英语学习。

3、英语学习的方法认识不同。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好英语学习的方法,死记硬背,依赖于中文,把英语句子硬是要与中文意思一一对应才能理解,不能利用“语境”来猜测生词。对全英语教学下老师的话听不懂,上课如听天书,于是慢慢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

三、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的对策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就要转变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错误观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念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引导,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个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学好它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持之以恒。不能仅凭一时冲动,一时的热情。光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习成绩的动机是很难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引导学生对语言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明白英语学习的实质,才有可能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困难,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很多初中生把学习英语的困难归结于自己能力不行,简单地认为自己不是学好英语的料而轻易放弃。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好坏,原因并不在于先天的能力不足上,而是自己后天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上。学生认识到这点,就会在失败之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方法,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各种方法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要培养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和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有主见,要学会分析自身的实际(比如: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情况,进行有效的选择,避免盲目行动,根据学校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方法和制定相应的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主动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得失,改变依赖老师的想法,主动去学,成为对自己负责的英语学习者。这样的学习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

上一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标语下一篇:新目标八级英语上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