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

2024-04-20

“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精选7篇)

篇1:“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

“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

“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我曾在上海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上过一堂作文课,内容是“培养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之所以选择这项内容,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有明确的要求,如版课标7-9年级的阶段写作目标与内容中有“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的表述,但是据我了解,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把它转化为教学内容,或许还有不少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总之在教学中并没有实现课标的这一要求。

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是,先要求学生就一个常规的作文题目列出他们最习惯选择的材料,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反思在选材上体现出的读者意识不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读者意识重新选择材料,从而认识读者意识的价值,并掌握一些体现读者意识的方法,从而养成一定的读者意识。

下面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和我对部分教学活动的分析。

教学环节一:提供任务,检点自己的选材习惯

这节课的启动性活动是以“我们的学校”为题,请学生思考2分钟左右,选出他自己想写的材料。

通过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想写的材料及内容,有14项内容,依次是:进门、教学楼、操场、教室、小花坛、清洁工阿姨、老师、羽毛球馆、同学们、朋友、和同学活动时的欢声笑语、图书馆、风土人情和特色、四大节日。

“我们的学校”是常见的作文练习题,题中所指的写作对象是学生所熟悉的,初一的学生在校园里已经生活一年多了(上海的小学5年,初中4年),对校园比较熟悉,学生讲到的校园建筑、景物,校园里的生活片段,学校的人员,也是容易想到的材料。所以,在这个环节,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找不到写作材料,不少材料还称得上新颖或丰富。而一般教记叙文写作中的选材,到这一步已经算完成任务了。但是,若从“读者意识”的视角看这些材料,则需另当别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

正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很熟悉,所以他们在选择材料时,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挑自己喜欢的地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了解较透彻的内容,至于看文章的人对他选的这些内容是不是感兴趣,他最希望知道这个学校里的什么信息,则一点也没有被考虑进去。而这些,就是“读者意识”要学习的。

接下来的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在选材上会遵循什么思路。师生的交流如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回忆一下。你怎么会想到这些东西要写?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思考中)

师:刚才没有讲的同学也这样想一想:我的同学提到了这些地方,他为什么会提这些地方呢?

生13:因为这些地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常接触到。

师:哦,是我们身边的,是吧?

生13:而且很有标志性。

师:身边的(板书:1.身边的),“常常接触到”我们换一个表达方式是我们很……

生:熟悉。

师:熟悉的。(板书:熟悉的)非常好,这是我们写作中非常需要的一种态度。还有她刚刚讲的另外一点是什么原因啊?

生:有标志性。

师:标志性就是这个学校的特色。标志性的,你这个讲的比“特色”好。(板书:2.标志性的)还有吗?还有什么原因吗?她一下子贡献了两点哦。同学们!很好!这就比刚刚想写哪里的问题要有挑战多了吧?你凭什么想到这些地方7

生11:有自己的回忆。

师:有自己的回忆!这个“回忆”好,也就是说,有你自己的生活感受、经历。(板书:3.自己的回忆)非常好!你有感受的东西。(对另一举手学生)好,来!

生14:自己喜欢。

师:嗯,太好了。他从这一点(自己的回忆)进一步讲到是自己喜欢的。(板书:自己喜欢的)大家发现没有,“身边的”是谁身边的?

生:(齐声)我们。

师:(板书:在“身边的”前面加上“自己”)嗯,自己身边的,自己熟悉的,是不是?是自己学校标志性的。是这样吗?我们发现,有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在哪里呀?

生:(齐声)自己!

应该说,“引导学生反思”这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初一的孩子很快发现,他们选的材料都是自己身边的、自己喜欢的、与自己有关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自己”。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当然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叙写自己的见闻,心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嘛!所以学生选择这些材料来写很自然,也颇合理。但是,写作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是与他人交流,是为了影响外界,或感动他人、说服他人,或告诉他人一些知识等。与表达自己相比,这个目的显得更加重要。为交流的写作的关键就是要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而这一点往往也是我们平时的写作教学最缺乏的。

教学环节二:预设读者,反思自己的“读者意识”

在这个环节,我给出了预设的两类读者:一是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后想到这里来上学,他们自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二是离开这所学校多年的老校友,他们很想知道母校现在的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上面预设的一类作为交流对象,重新考虑写作材料。经过简短的讨论以后,再作交流。

这个环节师生交流如下:

师:(放PPT)有几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很想几年后到我们古美中学来读书,你需要向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还有,我们以前毕业的几位老校友。好多年没有回来了,也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现在的情况。请你选其中一个,想一想,这一回你打算写什么?刚刚大家都做了笔记的啊!你可以从上面的材料中选,也可以再想其他的材料。好,开始吧!

(学生思考,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动笔写,教师开始观察有的学生的写作,并与个别同学进行交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师:好了,有不少同学停笔了。选小朋友的好像多一些,请举手。(有大部分同学举手)选老校友的同学(小部分学生举手)你们相对来说力量单薄了一点。请选老校友的同学到这个位置上来。(指向教室左边第一排的位置)跟人家换一换,好吧?

(学生换位置,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查指导。解答疑问。)

师:谁先来讲?我们老校友这边人少,先讲吧!(板书:老校友)所有的人都要做笔记,同学们。来,你来讲。

生15:我想向老校友介绍我们学校近几年获得的荣誉奖项,让他们为自己的母校感到骄傲。然后再告诉他们学校的设备比以前更先进了,最后我们学校还增加了小学部。

师:(板书:1.近几年的荣誉,2.更先进的设备,3.增加了小学部)很好。你看,跟刚刚一样吗?要比较的。来,你接着说。

生16:向他们介绍一些学校里新来的老师啊,或者新来的同学、朋友。

师:(板书:4.新老师,5.新同学)男孩子,第二排的`!

生17:可以介绍一下近几年增加的一些新的活动。比如说今年就增加了团体活动游戏比赛。

师:(板书:6.新增加的活动)游戏过程?

生17:就是围成一圈,然后互相坐在别人的身上。要信任对方,这样(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师:有没有名字,这个活动?

生17:信任座椅。

师:太好了。头一回听说。(板书:信任座椅)记下来啊。这都是我们珍贵的感受和记忆!“老校友们”,还有吗?(你们都在)忙着写啊写。没有就请“小朋友”!

生18:我会向小朋友介绍我们的校园环境以及校园设施。还有一些校园的活动。

师:(板书:1.校园的环境)校园的环境,刚刚我们自己也写到校园的环境。(板书:校园的活动)你觉得跟刚才我们要写的校园活动和感受一样吗7

生18:嗯,不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

生18:我们要向小朋友介绍的不是我们一定喜欢的,我们喜欢的他们不一定喜欢。

师:哦,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板书: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那你的意思是我们喜欢的他们不一定喜欢。那你要介绍什么呢?

生18:介绍一些他们可能会喜欢的。

师:(板书:他们可能会喜欢的)很好,还有吗?

生19:我还会向他们介绍我们学校的教室、办公室以及它们的位置。

(师板书:2.教室、办公室的位置)

生20:因为小朋友们可能会不了解我们古美学校,所以我会向他们介绍一下我们古美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

师:哦,你知道办学理念吗?

生20:尊重生命、享受教育。

师:噢,真好,你真是我们古美学校最棒的学生啊!办学理念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都会忘记的东西,尤其是小朋友。(板书:3.办学理念)

生21:友爱的同学。

师:哦,友爱的同学。(板书:4.友爱的同学)前面我们也讲到同学、好朋友,你们还记得吗?你觉得有没有区别呢?

生21:有。

师:区别在哪里?

生21:同学和朋友。有的同学可能是一些不了解的人,有的同学可能是座位离得远,都不太交往。

师:你想给小朋友讲的是什么?

生21:嗯,同学。

师:友爱的同学……侧重点在哪里?

生2l:侧重点是友爱。还有热心的老师。

师:哦。你这个人语言能力很强哦!大家发现没有?友爱的同学,热心的老师,好工整啊!(板书:5.热心的老师)有补充吗?

生22:我想写的是交到很多的朋友。

师:哦,这个地方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板书:6.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嗯,很棒!还有吗?想想。

生18:我还会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四大节日。还有节日中举办的活动。

师:刚刚我们也提到过活动是不是?有什么区别吗?(板书:7.四大节日)

生18:嗯,我们……之前我们所说的是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但是在这儿我们要着重写活动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师:记下来没有?前面侧重讲自己的所见所闻。而现在侧重讲活动是多么有趣。(板书:所见所闻、活动有趣)有调整啊!

这个环节的交流比较充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前后两次提到的材料作比较,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是材料本身就不同,有的则是同一件事情但叙述的侧重点有差别。造成这个差别的关键就是写作中有了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

教学环节三:把“读者意识”化为表达技巧

观念的转变是容易的,但是,要使学生把观念化为技能,还要有具体的路径,并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下而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考虑读者的需求,在讨论怎么做到这一点时,有如下交流: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朋友,然后看看自己喜欢的,然后去了解(他们的想法)。

师:好棒啊!读者意识的做法根本上就是换位思考。(板书:换位思考)这个表达非常精彩。我要考虑到这个小朋友的年纪,他的身份,跟这个学校的关系是…… 生:陌生人。 师:陌生的,他的兴趣、他的爱好,还有什么可以写上去?比如说如果我换位思考,我可能除了选4(友爱的同学)、6(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之外,我还会选什么?

生:7(四大节日、节日活动)。

师:我肯定会选7。但如果我是一个大学生来考察学校,我可能就不一定选7,我会选几啊?

生:3(办学理念)。

师:为什么?大学生来考察我就不会重点讲四大节日,我就会重点讲3,为什么?你跟我是知音喽!怎么讲?你的感觉很好,但是要把感觉明晰起来。

生9:我觉得大学生的话,他已经过了那种好玩的年龄段了,他应该更多地了解到学校的内涵。然后一听到这个办学理念就知道是我们古美学校的追求。

学生能独立提出“换位思考”,这是实现“写作要有读者意识”的根本途径,这的确令我和听课老师惊喜。上课过程每每能验证一条真理,那就是“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随着这个学生的发现,教学继续推进,引导学生讨论“换位思考”主要“思考”些什么。在学生贡献智慧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最后由教师补充,整理、出示“读者意识”内容列表:

・知道写作需要有对象意识,考虑到对象的身份、阅读需求、阅读能力等因素。

・列出我的假定读者或读者群。包括读者的身份、年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和喜好,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最想知道的信息。

・考虑读者对这篇文章的期待,包括已知道哪些信息。该作文应重点介绍哪些内容,谈论哪些问题。

・设想这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或段落可能会激起读者共鸣,怎样能强化读者共鸣的效果。

・考虑我是以什么身份与这个读者进行对话。这种身份具有哪些优势,谈这个话题适合什么风格的语言。

实际教学时,这些要点不可能在一节课里通过训练一一达成,但如果将教学目标集中于其中一点,使学生明白写作中有读者意识的价值,在以后的作文中体验如何适当考虑读者需要,并在写作训练中尝试运用体现读者意识的方法,相信是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写作素养的。实际教学中,我还选择了最后一条,即“作文的语体风格如何配合适应读者需要、实现读者意识”。

教学结束之际,我带领学生回顾总结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布置了一个作业:向台湾某青年旅行团介绍我们的学校,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确定一类读者对象,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学校。这是为了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写作要有读者意识,这当然不可能靠一节课就能实现,还需要后续更多的写作实践活动来巩固强化。

篇2:“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

诸暨市草塔中学语文组 杨丽平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写作是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中必然要有“写给谁”的意识。本文从新课标要求出发,从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问卷分析、国内外写作教学对读者意识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写作教学中亟待写作者的读者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读者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如是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为了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我们不可能没有表达和交流对象的乱写一气。正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写作教学中难道可以不顾“写给谁看”的问题,直接就要求学生写、写、写吗?这种“写给谁看”的意识,正是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一、学生如何看待写作

写作教学约占语文总课时数的1/6,考试也少不了一篇作文,其分值或35(100分制)或60(150分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对闽、浙、苏10所高校、30所中学进行调查,学生不喜欢和害怕写作文的、加上弃权的人数超过了很喜欢和喜欢写作的人数(很喜欢的占6.1%,喜欢的占39.6%,不喜欢的占34.4%,害怕的占10.2%,弃权的占9.6%),年级越高,喜欢写作的比例递减。[2]而一首顺口溜更充分写出了学生对写作的感受:“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

分析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有:

(一)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题目为命题的多数;教学中过于强调思想教育价值和表达技巧;教师评语的过于笼统。

(二)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作文训练只是作业问题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三)欠缺基本的成就感。在批改、评分时,教师多半缺乏客观的标准,评分宽严掌握不一。写作是中小学各学科评分中最难客观化的题目。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通常只会给60~80分,有的按竞赛或升学考试的做法只给及格分。由于给分存在趋中倾向,难以使不同水平的作文的分数拉开距离,致使学生当作文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愿再努力练习。

(四)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详改两个班级的作文,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可能要积压较长的时间。学生得过一二周才可得到教师这个惟一“读者”的意见: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现在一般发两本作文簿让学生交替使用,可使教师不急于批改。对教师的批改结果,多数学生只看个分数就把作文本塞入书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教师又不能舍此而作重点批改,否则有对学生不负责之嫌。除了教师,学生再难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更难获得读者和作者意义上的沟通。[3]

写作在中学生看来只是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他们虽然有表达和交流的对象,但这个单一的对象(老师)却有以下一些特点:“高”--过于强调思想教育价值和表达技巧;作文训练存在文学化倾向,甚至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作品。“空”--不重视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批改后,给文章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缓”--批改、点评,写作反馈无法及时有效。“威”--在批改、评分时,教师多半缺乏客观的标准,以个人主观定写作分值的高低,“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二、教师如何看待写作教学

我们来看一组关于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图表:

表1:教师对写作教学的基本认识

对写作教学重要性的

认识

不重要1%

一般性11%

比较重要28%

非常重要61%

让学生写作的目的

课程表安排

1%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67%

提高学生写作素质31%

其他

0%

对学生写作训练作用的认识

学生人格的建构10%

写作技能技法训练70%

生活积累的提炼

10%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0%

表2:教师作文指导的内容

作文指导内容

审题

立意

取材

构思

修改

其他

占调查者的百分比

20%

39%

14%

20%

5%

2%

可见,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对作文与考试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在更多教师追求为应试而作文的前提下,单纯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教师(70%)也就远远多于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培养的。目前写作教学指导的内容,集中在写前指导,忽视了写中、写后指导。

而对于写前指导也仅围绕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指导,而对于“为什么写”这一写作的出发点关注甚少,在对能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的读者意识的调查中显示,12%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没有必要,18%的教师认为不太必要,29%的教师认为有一定必要性,31%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但在访谈、实际的作文听课及对作文教案的翻阅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4]

三、国内外如何看待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读者意识,国内外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是有所关注的。近年来,更有所侧重,国际写作组织在倡导“为自己写作”的同时,也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

英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二阶段学习大纲中要求:“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并指出,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等进行写作训练。英国写作二级达标标准要求“表现出对读者的考虑”;八级达标标准中也提出:“写作中学生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独特的写作效果,吸引读者的兴趣。”[5]“英国写作计划”委员会设计“圣连纳故事计划”,让9到13岁的学生为学前儿童编写一些故事书,这些学生探访当地的学前儿童,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年龄稍人的学生还与学前儿童的父母见面,互相就故事内容交换意见。结果所写文章图文并茂具有创造性很符合所定对象阅读。[6]

对对象意识培养的重视是日本写作教学一大特色。“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含义是相同的。日本从低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对象意识训练。如《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低年级)一边考虑对象和目的,一边写。(中年级) 对应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能够注意段和段间的相互关系,把调查的事清楚明白地写出来对应不同的对象与目的,恰如其分地表达。(高年级)对应一定的目的和企图,把思考的事有条理地写成文章,养成考虑自己的表达效果进行表达的习惯。对应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的思考有效地进行书面表达。”他们认为,语言表达的目的可以分为五项:报告、说服、感动、导致行动、娱乐读者,因此写作必须要有对象意识,即使没有别人也要给自己看。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就不一样。[7]

德国、美国、韩国等都有类似的相应的写作教学规定和教学实践要求。在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夏 尊、朱自清等也曾力导“读者意识”写作观。

夏 尊认为“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8]文章应求对人、时、地、目的的适当。他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作文时思考:(1)为什么做这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应给读者的是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2)在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即思考文章中心,使读者明了。(3)谁在做这文?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白己应以何种身份向读者说话。(4)在什么地方做这文?即思考的是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定的场合。(5)什么时候做这文?思考的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6) 怎样做这文?探究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达易为读者所接受。

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9]他提出写作中“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教师外还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提出书信文体的写作。

国家教育部在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初中)的写作教学规定的第一条课程目标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接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第四学段) 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两条与读者意识相关的。(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2)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学生对待写作的心态上来看,一旦写作,想到的只是和一个“高”、“空”、“缓”、“威”的读者交流,如何写得出“放心自然”文?因而,在写作中要有“写给谁看”的读者意识的培养,并且必须打破,这个“谁”就是老师的意识和现状,否则作文中频频出现“伪崇高”、“伪个性化”、“八股化”将不必再纳闷,至于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可以束之高阁了。

2、从教师对待写作教学的问卷调查来看,写作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而当前的写作教学却明显打乱了这一顺序,把重心放在这逻辑链条的后面两个环节,即“写什么”、“怎么写”,对于解决最前面的“为什么写”(含“写给谁看”,“想表达交流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则存在严重的忽视。

3、从国内外对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的认识来看,可以说,国内外都已经注意到了读者意识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并加以制度化或现实化。国内也已有不少人关注这个问题,如祝新华、叶剑刚、林一平、周国平、胡根林、李永妃等,但事实上具体的实践操作还是比较少。这也可以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中看出,写作教学中要培养读者意识的意识虽然有,但并不清晰,而且远没成为实际教学内容。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处理。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月版,P.17

[2]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摘改自,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

[4]奕贻爱1,顾东臣2,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6月.调查的范围包括青岛、大连、杭州、长春等地的初中和高中。调查方法是随机抽样问卷,结合访问、座谈等方式。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答卷320多份,有效回收率为80%。

[5]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12.P.47--48

[6]李永妃.浅谈如何树立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J].钦州学院学报,月第21卷第5期. P.82--85

[7]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2.P.47--48

[8]夏 尊.文章作法[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P.95

篇3:“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

所谓“读者意识”, 就是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 以及有利于阅读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服务于交际需要。

西方读者接受理论出现较晚。直到20世纪, 美国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才系统提出了“文学活动的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要素说。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才真正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 之后在西方的写作教学中都较为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

朱自清也谈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作文训练背离了以一定读者为交流对象的写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 学生通常的读者都是教师, 可写作练习是为了运用, 因此要给学生设定除老师外的众多假想的读者。他甚至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因为学生写作时, 只有意识到假想读者的存在, 才会去辨别各种体裁, 有针对性地写作。

当今我们也强调“读者意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中提出: (5-6年级) 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作简单发言; (7-9年级)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些目标要求, 都在强调“读者意识”。

二、我国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虽然我国从古至今都有重视“读者意识”的言论, 但是现实作文教学中, “读者意识”的培养是较薄弱的。学生普遍缺乏“读者意识”, 不知作文真正写给谁看, 只知写好文章是为了迎合教师的要求, 谋求考试的高分。因而, 盲目而作、迎合而作、奉命而作, 出现了大量的“空话作文”“套话作文”。

其实, 学生作文时心中并非没有读者, 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 赢得更高的分数,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一种写给教师看的习惯。因此, 这心中的读者已被异化成“唯一的读者”———教师。朱自清曾说:“如果每回写作都真是为了几个人, 那么写作确实没有多大趣味。学生……于是乎不免敷衍校章、潦草塞责的弊病。”

写作也是一种交际,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要让学生的作文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倾听者、欣赏者;要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 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要让学生懂得写作的意义, 增强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就应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读者意识”, 这是扩大学生“读者群”, 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窘况的必由之路。

三、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拥有了真实的读者, 方能刺激学生写作的欲望, 方能肯定学生作文的价值, 方能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写出高水平、有灵性的作文。

教师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一) 提倡“真实写作”, 唤醒“读者意识”

关于“真实写作”, 李海林认为它包含四要素: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真实的写作成果。

“真实写作”是典型的实用写作、任务写作, 其特点是任务在先, 真实而明确。正因为有了针对性的任务, 学生在写作中为了完成具体的任务 (而非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 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在写作中会不由自主地回避“空话”“套话”, “读者意识”得以唤醒。

(二) 借助表达模式, 强化“读者意识”

实用类文体通常都有固定的表达对象, 如请假条、书信、访谈、公告等。运用此类问题进行写作, 作者会自然而然地去考虑此类文体特有的读者。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有特定阅读对象的表达模式运用于无特定阅读对象的一般表达中去。

例如, 作文题目是对“中学生沉迷网络”这一现象展开议论。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写成一篇议论文, 可是由于没有固定具体的阅读对象, 此番议论常常流于空泛。如果让学生试着采用访谈这种文体的表达模式来构思, 即围绕“中学生沉迷网络”现象, 模拟专家访谈, 作文可能呈现别样风采, 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这样:

1.“中学生沉迷网络”有哪些突出表现?

2.“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哪些? (进行多因分析)

3.“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性。

4.拯救这类学生的有效举措。

模拟记者同专家访谈模式, 回答上述问题, 将部分内容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的做法, 是把学生的写作过程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环境中, 说话更有针对性, 作文也就避免了空泛, 文章的“读者意识”得以强化。

(三) 多种途径发表, 巩固“读者意识”

传统的作文训练, 读者更多局限于教师一人, 学生言语生命力没有得以充分地展现, 文章无人欣赏, 情感无人沟通, 思想无法升华。因而, 扩大读者面颇为重要,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鼓励学生多途径发表作文。

此处的“发表”有着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广播、电视上播出;在黑板报、班刊、校刊上刊登, 甚至是同学间小范围交流评改都属发表之列。此外, 随着网络的普及, 借助网络这一平台, 学生的习作更加便捷、广泛地在网络中寻找到了读者, 这些读者可以是老师、同学、朋友、家长, 甚至是陌生人。而且这些读者可以留下自己的评语, 这些及时的评价更加增强了学生的“读者意识”。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写网络日志, 开通个人博客等, 以巩固学生的“读者意识”。

此外还可以开展学生间的互评互阅, 帮助学生拟定假想读者或读者群等活动, 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作用。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教师自身树立鲜明的“读者意识”理念, 就能在实践中总结更多实效的做法, 让学生的作文远离“大话”“套话”, 实现“真实写作”。

摘要:学生习作中大量“空话”“套话”作文的背后, 有一重要原因:学生写作时“读者意识”的缺乏。关于“读者意识”的论说, 我国古已有之, 新课标也明确要求, 但实践层面却不如意。当下, 重视学生写作时“读者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篇4:考场写作也要有读者意识

关键词: 考场写作 卷面工整 结构完整 扣紧问题 素材引用

高考考场写作,是考生在特定场合向特定读者的一次书面表达,一般只写给特定读者(阅卷老师)看。而高考作文的阅卷过程是一次网上“见面”,“读者”们的阅读目的,是对文章进行判分,他们虽然参照评分标准,但是在实际评分中自由裁量权往往较大,不会一一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考场写作中应重视这些特殊“读者”,即应该有“读者意识”。

从2016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看,相当多的考生在考场写作中“读者意识”薄弱,在卷面、文体、文章立意等方面留下许多弊病,影响阅卷者的阅读情绪,以致得分不尽如人意。在实际考场写作中,重视“读者意识”,心有“读者”,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卷面书写

考生的卷面书写,最直接刺激阅卷人的视觉感官和阅读情绪。一篇作文书写凌乱,卷面不洁,绝对影响得高分。因此,为了让“读者”认真读下去,首先要注意卷面书写。

如今高考作文的阅卷是网上阅卷,网上阅卷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存有诸多不足,如试卷扫描后,答题纸上原本清晰的红色方格完全不能显示,电脑上看到的只有黑色字迹,很容易使“读者”视觉疲劳。“作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特殊处境和心理,尽量为他们书写工整的文字、少涂改。对于部分书写功底较弱的考生而言,即使在短期内难以提高书写水平,也可以根据高考作文纸的特点,进行一些技术性训练,如书写时,笔画、字迹,尽量横平竖直,大小均衡,注意“下压底线,上不触顶”,这样往往能避免出现“参差错落”、“忽上忽下”等问题,扫描之后,字迹也会显得整齐,让读者舒服接受。

总之,卷面书写清楚,整洁,不仅是基本写作素养的体现,而且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

二、结构安排应完整条理

鉴于考场作文评判的时间短、强度大、视觉疲劳等,考生在考场写作时应重视文章的整体结构,尤其是文中的开篇、过度句等应着重展现。

高考考场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重视结构安排,灵活运用起承转合,做到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使“读者”读得舒畅,从容地评定分数。如2016年的广东高考优文《唯分数论之殇》,其论述主体段的三句段首中心句,简明而又深刻: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

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童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长的阳光。

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个句子,明确地展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分明,有拓宽、推进,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看即明,从容地评定等级分数。

三、观点表述扣紧问题

重视考场作文的读者意识,在审题立意上应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发表看法,扣紧材料立意指向,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逃避。2016年全国课标1卷的作文题,虽采用漫画材料,但反映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颖,大部分考生都能领悟“在家长或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秀与否全看考试的分数,唯分数是论”。如2016福建高考优文《莫以“分数”论英雄》的开篇:

两个孩子领回了考试成绩,分高少年稍有失误辄遭责骂,后进儿童些微进步即迎赞许。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就在于这两个父母对进退步间的衡量标准唯系于分数,简单地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孩子,真的是恰当正确的态度吗?我认为这并不可取。

开篇引用材料,接着扣紧材料的关键“两个孩子”因成绩变化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并具体分析原因在于家长“以“‘分数高低评价”,最后提出观点“我认为这并不可取”,观点醒目而又具体地做出回答,较好地抓住“读者”的目光。

一般来说,高考材料作文的材料都是“有争议”的,即存在相当的议论空间,回答问题的意识,会使你的观点紧紧限定在材料的范围之内,避免跑题、离题、偏题,从而获得“读者”的青睐。

四、素材引用要有说服意识

在议论文的论述中有说服“读者”的意识,是高级思维的体现,是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致敬。为说服“读者”而写,就有针对性,不会造成说理的盲目与散漫。反过来,如果对“读者”熟悉的东西一再重复,就会削减说理的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理的效果。如2016年湖北高考优文《怀容误之心,成大美格局》,论述“唯有在怀着容误之心的前提下,对失误进行引导和规正,才能终成大美之格局”时:

管夷吾举于市时,若无鲍叔牙对其之前过错的容纳与规劝,他又怎能在东周列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成就千秋史名;“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负荆请罪千古流芳,正因相如之容误,方有赵国文武双全的王者格局。古往今来,身清如玉,毫无瑕斑的完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在容误之心与规劝之言下抬头向前,于温暖和宽厚中成就大美格局的“非满分学生”。

“怀容误之心”这一概念,其本身就内蕴丰厚,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论证中,引述管鲍之交、将相交好等典型材料,紧扣“容误”,略写过程,在论述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剖析“容误”的意义,让本来很难表达的一种思考变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篇5: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作文作文,写起来头疼。” 一提到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同学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

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

说到底还是一个写作需要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写信,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吐不快,又有一种诉之对方的使命感,所以他会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意尽心,而且也容易安排。”所以叶老强调:“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而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大多是出于“跟其他作业没什么两样”、“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差使”的思想。显然,这种写作思想与写作时应当需要的那种心理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没有积极的写作需要,又怎么会写出优秀的作文呢?

由此,笔者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一个设想: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像写信那样,心中有明确的“读者”,明确了写作目的,有感而发,以认真的态度与“读者”交谈对话,那么就不会无话可说,行文也就不成问题了,语言也容易流畅得体了。

在这里,有必要阐释一下“读者”的含义。

颇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读者”的解释是“阅读书刊文章的人”,我们这里的“读者”则有其特定的含义:读者,即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作文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师、学生以及假想的倾诉对象都是读者。教师自然要阅读、评判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自然是读者。每个学生写好作文后,他既是作者,又是自己作文的第一个读者,也应从读者的角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修改。其他学生也是读者,因为他们要去阅读、评判这篇作文。另外,写作时假想的倾诉对象也是读者。

明确了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意识。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一、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一般说来,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但是,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应该说,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比如《谈学习》这样的命题作文,如果你对一些同学认为学习太苦的感叹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以朋友的身份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或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改变现在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对一些同学学得很累却成绩不佳的现象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真诚地说说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果你对有些同学以为读书无用的情况很有看法,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从个人的就业、生活、修养及国家建设的.角度,用身边的事例谈谈学习的意义……由于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就会娓娓叙来,显得驾轻就熟,从容不迫。

二、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我们这里所讲的概念“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三、多写书信体作文。这类作文,只是形式上是书信,而内容上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描写景物,可以介绍事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书信来承载。要写好书信体作文,势必要求学生写作时时时刻刻想到“读信人”。因此,多写书信体作文,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建立和强化“读者意识”。

四、让学生自办手抄报。办手抄报,学生们不再是“学生”,而当了一回“编辑”,因为要将自己的“大作”展示给“读者”,所以他们都得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一位学生在《编者心语》中说:“以前,我只有看报纸的份儿,至于办报,简直有点天方夜谭。可今天,我真的当上了‘蹩脚’的编辑。虽不是正式的,可毕竟给了我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别小看我这份小报,它可凝聚了我的心血,可谓‘绞尽脑汁’了。――读者们,请评判我的‘成果’吧!”从刊登的作文质量上看,较以前确有大大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使他们在每次写作文时,都有一种意识――“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看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写作热情,大面积地提高写作水平。

近几年来,笔者的作文教学就是这样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在各类作文比赛中,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今年为例,有四名学生在第九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分获一、二等奖,有两名学生在新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另外,今年有四名学生作文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语文教学周报》等报刊。每年有多篇(首)学生的习作见诸《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等报刊。实践证明,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篇6:“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培养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读者意识指的是作者在写作前以及写作过程中设定读者对象, 并为了读者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调整, 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识。读者意识是学好写作的一个关键,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增强学生文章的针对性。

1. 激发写作的兴趣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祁寿华认为写作是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流互动的社会行为。常见的写作课上, 写作任务的布置往往是给学生一个或几个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 对于学生为什么而写, 给谁写则毫无提示。在学生的眼中, 老师是他们文章的惟一读者, 更是他们文章的更正者、裁判和给分者。于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 也为了完成任务, 学生投老师之所好, 其文章中空话、假话连篇。这样的写作不是与读者进行交流的社会行为, 而是应付差事。他们没有写作的动机, 没有写作的兴趣, 而交流是人的基本需求, 何况是刚刚走向成熟的学生。一个人的动机, 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天底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影响人, 就是提高他们的需要。”需要生成动机, 动机推动人的行为, 行为更强化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为真正的读者去写作, 他们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需要以及真正同他人进行交流的需要得到满足, 他们写作时就会产生一种内部动力和力量, 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

2. 增强文章的针对性

当我们同他人面对面交谈时, 我们知道自己在同什么人交谈, 我们会根据交谈对象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词、句和语言。同样为了确保我们在写作时清楚地交流, 我们会根据读者的不同决定怎么写, 包含多少信息, 写多长的篇幅, 作者的态度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等。了解读者可以让你为了那个特定的读者选取或删去某些细节材料。例如, 写一篇记叙文, 作者就要考虑故事相关的背景读者是否知道;写一篇过程说明文, 是否需要向读者介绍必须的工具;在文章中引用的某一概念, 是否需要解释。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信仰等不同, 其所关心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因而选材也要相应变化。因此,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选材, 从而增强文章的针对性。

二、培养读者意识的方法

Brookes (1990, 20) 指出要想找到培养学习者的读者意识的方法, 首要的是找到某种为真实的读者进行写作的方法。因此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寻找各种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为了真实的读者而写作。这种真实的写作可以是让学生写信、写对话日志, 还可以是运用电子邮件写作等。

1. 鼓励学生多写书信体文章

笔者曾经在所教的两个写作班上, 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写一篇200字以上的议论文。其中一个班要求学生从所给的题目中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好写的题目写作, 另一个班则要求学生从与前面那个班相同的题目中选取一个, 然后给他们认为合适的某个人写一封信, 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说服对方改变立场。结果前面那个班的学生只有少部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文, 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读起来令人感到内容空洞, 单调乏力, 连贯性也较差。后面那个班的同学几乎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了作文, 他们的文章读起来情真意切, 内容丰富, 语句顺畅。这是因为给朋友写信时, 作者心目中的读者非常明确。因此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多写书信体文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时, 要求学生给“读信人”———可以是明确的某个人, 也可以是学生想象中的某个人来写信。信中可以包含各种文体的内容, 比如叙述发生在作者身上或他人身上的某件事, 作者对发生的事的感想, 也可以是对某一个人、物、地方、场景的描写。还可以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解释或说明, 甚至是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鼓励学生多写对话日志

对话日志是师生之间定期 (每周三次或每天一次) 通过电子邮件或借助简易日记本的形式进行书面对话的一种交流方式。在对话日志中, 学生可以写任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就这些话题发表看法或者提出问题, 亦可回答老师针对他们日志提出的问题。对话日志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读者, 教师仅仅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而不应该对语法或语言错误作出反馈。通过使用对话日记的方式, 不仅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关心什么, 并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纳入到教学计划以及课堂教学中, 以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3. 运用电子邮件写作

运用电子邮件进行写作是一种真实性的写作, 是为真实的交流对象而进行的写作。学生运用电子邮件写作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学生交网上笔友, 同不同国家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交流;另一种方式是班级内电子邮件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邮件布置写作任务, 要求学生自己将作文通过邮件的方式发给教师以及班上的同学, 教师和同学再通过邮件给作文提供反馈。或者学生将自己的作文通过BBS粘贴到布告版上, 让教师或同学评论。通过电子邮件, 学生为不同的读者写作。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养成读者定位意识, 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同时, 学生通过阅读评判同学的作文, 亲身体验读者对于文章的阅读感受, 由此也增强了他们写作中服务读者的意识。通过阅读, 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中真切地体验到一个读者对于文章的阅读要求, 从自己阅读文章时的好恶来反观自己的写作。同时也从其他同学的阅读反馈中, 真切地感受到其他的读者对于文章的好恶和他们对文章的阅读需求, 由此加深读者对于写作意义的认识, 自觉地形成为读者服务的写作理念。

4. 为设定的读者写作

写作课堂上的写作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写作。作为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最基础的训练形式的虚拟性写作, 在写作课堂中必不可少。但在这种虚拟性的写作中, 当学生拿到作文题找不到明确的读者时, 即弄不清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或阅读作文的人时, 他们想到的往往是教师。他们只好为教师而写, 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内容空洞而无实际意义。因此学生作文要有设想的读者, 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人为交流对象。学生在设想读者时, 要考虑读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因素。还要考虑他们对所写话题所掌握的信息程度如何, 如他们是外行、一般读者还是专家。另外他们将从什么媒介读到该文章, 如报纸、流行杂志、网络还是专业期刊。有了设想的读者, 作者要考虑对方的情况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象不同, 自己的身份随之不同,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就随之变化。“设想”的读者可以由学生自由设定, 也可以由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直接设定。

总之, 写作前有无读者意识, 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的兴趣, 以及学生文章中的遣词、造句、选材以及写作的效果。写作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Brookes, A.and Grundy, P.1990.Writing for Study Purpos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Peyton, J.K.ed.1990.Students and teachers writing to gether.Alexandria, VA:TESOL.

[3]Routman, R. (2000) .Conversations.Portsmouth, NH:Heinemann.

[4]范伟华.不同层次学生与读者意识培养.教研天地, 2005 (6) .

[5]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篇7:浅谈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说”和“写”是我们交流的两种基本模式。一般来说, “说”更多的表现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而“写”通常是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非直接交流。因此, 在写作过程中, 如果写作者无法充分考虑读者的特点和需求, 就容易导致写作的侧重点不够明确, 内容不够充实, 文章的结构不够合理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流的效果。现阶段的写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词汇、语法及文章结构模板的运用能力, 而忽略了在写作之前和写作之中对相应的读者特点和读者需求进行分析的必要性。长期以往, 读者意识的缺乏就成为中国学生有效表达自己和传递信息中的瓶颈之一。本文旨在介绍读者意识的定义和意义, 并尝试提出一系列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

2. 读者意识的定义

一般而言, 读者意识 (Audience Awareness) 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或者交际过程中有意识的识别和分析读者的背景、兴趣及需求, 并以此来判断、选择和调整自己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思维模式。换言之, 读者意识就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 即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应更多地着眼于读者的需要, 关注读者的诉求。从写作角度看, 读者意识也可以称为对象意识, 是读者的长期需求和期待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是读者的存在和作用内化成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并渗透在作者的选材、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可以说, 读者意识是一个读者和作者相互联系的过程, 因为就写作而论, 写作不是一个作者单方面的任务, 广义上的写作包括作者自己的创作过程, 也包含读者的鉴赏活动, 在此过程中, 二者以文字作为媒介, 实现信息的单方面传播, 以及读者自身的批判性学习, 并且由此文本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及信息的传递。

3. 大学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的缺失

大学英语写作, 作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涉及对单词、句式、文化背景等英语知识的综合性运用。而英语写作一向被中国学生认为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除了词汇量过小, 驾驭长句的能力低下之外, 很多同学还发现自己的英文写作结构比较松散, 缺乏逻辑性, 而语言的表达也不够准确和地道。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样的, 但其中有一个因素值得我们思考, 那就是因为大多数中国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应试型教育, 在学习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中通常扮演着一个信息接收器的角色, 接受着学校的填鸭式教学, 由此, 大部分中国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单方向的思考方式,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学习上形成思考方式, 他们只是吸收知识, 而没有知识的有效输出, 而“说”和“写”是知识输出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即使是在平时的写作中甚至中文写作中, 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也仅仅是把写作看成是一项任务, 或者说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 唯一考虑到的读者就是批改作文的老师, 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涯中, 所考虑到的读者圈都是以老师、分数为中心, 并没有西方学生那么广阔的读者思考群。在这样的条件下, 就不难理解很多中国学生的读者意识相对薄弱。

4. 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读者意识对于写作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可以说一篇成熟的文本, 读者意识就是他的灵魂。读者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只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1首先就是选材, 只有在明白了面向群体是谁, 才能针对读者的背景、兴趣和需求选择出适合读者心理需求以及知识层度的题材, 若是脱离读者, 仅从个人角度出发, 就难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 从而危及文章自身的存在, 消解其艺术价值。4.2第二是文本的整体布局, 即将经过筛选的题材加以整合, 并以适当的顺序与链接将其条理化, 深刻化。当下,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结构松散, 逻辑不鲜明, 这无疑和读者意识的缺乏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为读者意识的缺乏, 中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 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路, 以写中文散文的方式来写英语作文, 信马由缰, 心之所到笔之所及。而具备了读者意识之后, 作者通常会站在对方的角度, 合理有效的逐步推出自己的信息。4.3第三步则是修改, 这一过程是作者以读者的视角, 再来审视文章, 查看是否有背景解释不到位, 逻辑不连贯以及结构问题, 是一个实现读者与作者相统一的过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现今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没有修改的习惯, 即使有, 着眼点也仅仅只是在语法以及单词拼写上, 而没有设计更深入的内容方面。

5. 在大学写作教学中培养读者意识的几个建议

5.1 改变传统批改方式, 扩大读者思考群体

首先, 老师不应该是仅有的批改人, 而是应当适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批改, 从而硬性要求学生扩大读者思考群。其次, 应该要求学生积极投稿, 学生向各类杂志报刊投稿,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写作接触面, 而且将学生置于社会这个写作大环境中, 能够以外在动力激发写作兴趣, 对于读者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5.2 加强读者意识的理论性教学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之中, 教师习惯性地向学生灌输写作理论, 以及范文剖析, 甚至要求范文的背诵。然而, 作为文本灵魂的读者意识却是甚少被提及,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读者意识还是一个新概念, 因此写作和沟通的课程之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读者意识的认识和了解。读者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念和习惯, 随着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 最终是会变成作者的写作无意识。因此,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全班同学参与同一个话题的讨论, 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多次写作。在写作完成后, 再由学生进行相互批改, 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读者意识的认识。

结语

上一篇:福利院总结下一篇:老旦是一棵树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