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2024-04-28

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精选8篇)

篇1: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作文作文,写起来头疼。” 一提到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同学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

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

说到底还是一个写作需要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写信,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吐不快,又有一种诉之对方的使命感,所以他会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意尽心,而且也容易安排。”所以叶老强调:“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而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大多是出于“跟其他作业没什么两样”、“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差使”的思想。显然,这种写作思想与写作时应当需要的那种心理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没有积极的写作需要,又怎么会写出优秀的作文呢?

由此,笔者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一个设想: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像写信那样,心中有明确的“读者”,明确了写作目的,有感而发,以认真的态度与“读者”交谈对话,那么就不会无话可说,行文也就不成问题了,语言也容易流畅得体了。

在这里,有必要阐释一下“读者”的含义。

颇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读者”的解释是“阅读书刊文章的人”,我们这里的“读者”则有其特定的含义:读者,即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作文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师、学生以及假想的倾诉对象都是读者。教师自然要阅读、评判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自然是读者。每个学生写好作文后,他既是作者,又是自己作文的第一个读者,也应从读者的角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修改。其他学生也是读者,因为他们要去阅读、评判这篇作文。另外,写作时假想的倾诉对象也是读者。

明确了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意识。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一、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一般说来,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但是,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应该说,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比如《谈学习》这样的命题作文,如果你对一些同学认为学习太苦的感叹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以朋友的身份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或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改变现在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对一些同学学得很累却成绩不佳的现象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真诚地说说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果你对有些同学以为读书无用的情况很有看法,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从个人的就业、生活、修养及国家建设的.角度,用身边的事例谈谈学习的意义……由于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就会娓娓叙来,显得驾轻就熟,从容不迫。

二、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我们这里所讲的概念“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三、多写书信体作文。这类作文,只是形式上是书信,而内容上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描写景物,可以介绍事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书信来承载。要写好书信体作文,势必要求学生写作时时时刻刻想到“读信人”。因此,多写书信体作文,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建立和强化“读者意识”。

四、让学生自办手抄报。办手抄报,学生们不再是“学生”,而当了一回“编辑”,因为要将自己的“大作”展示给“读者”,所以他们都得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一位学生在《编者心语》中说:“以前,我只有看报纸的份儿,至于办报,简直有点天方夜谭。可今天,我真的当上了‘蹩脚’的编辑。虽不是正式的,可毕竟给了我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别小看我这份小报,它可凝聚了我的心血,可谓‘绞尽脑汁’了。――读者们,请评判我的‘成果’吧!”从刊登的作文质量上看,较以前确有大大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使他们在每次写作文时,都有一种意识――“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看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写作热情,大面积地提高写作水平。

近几年来,笔者的作文教学就是这样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在各类作文比赛中,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今年为例,有四名学生在第九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分获一、二等奖,有两名学生在新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另外,今年有四名学生作文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语文教学周报》等报刊。每年有多篇(首)学生的习作见诸《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等报刊。实践证明,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总之,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读者”,“胸中的积蓄”和感情有了倾诉的对象,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那么,学生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佳构妙作,完全是指日可待的!

篇2: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诸暨市草塔中学语文组 杨丽平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写作是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中必然要有“写给谁”的意识。本文从新课标要求出发,从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问卷分析、国内外写作教学对读者意识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写作教学中亟待写作者的读者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读者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如是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为了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我们不可能没有表达和交流对象的乱写一气。正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写作教学中难道可以不顾“写给谁看”的问题,直接就要求学生写、写、写吗?这种“写给谁看”的意识,正是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一、学生如何看待写作

写作教学约占语文总课时数的1/6,考试也少不了一篇作文,其分值或35(100分制)或60(150分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对闽、浙、苏10所高校、30所中学进行调查,学生不喜欢和害怕写作文的、加上弃权的人数超过了很喜欢和喜欢写作的人数(很喜欢的占6.1%,喜欢的占39.6%,不喜欢的占34.4%,害怕的占10.2%,弃权的占9.6%),年级越高,喜欢写作的比例递减。[2]而一首顺口溜更充分写出了学生对写作的感受:“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

分析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有:

(一)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题目为命题的多数;教学中过于强调思想教育价值和表达技巧;教师评语的过于笼统。

(二)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作文训练只是作业问题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三)欠缺基本的成就感。在批改、评分时,教师多半缺乏客观的标准,评分宽严掌握不一。写作是中小学各学科评分中最难客观化的题目。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通常只会给60~80分,有的按竞赛或升学考试的做法只给及格分。由于给分存在趋中倾向,难以使不同水平的作文的分数拉开距离,致使学生当作文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愿再努力练习。

(四)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详改两个班级的作文,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可能要积压较长的时间。学生得过一二周才可得到教师这个惟一“读者”的意见: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现在一般发两本作文簿让学生交替使用,可使教师不急于批改。对教师的批改结果,多数学生只看个分数就把作文本塞入书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教师又不能舍此而作重点批改,否则有对学生不负责之嫌。除了教师,学生再难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更难获得读者和作者意义上的沟通。[3]

写作在中学生看来只是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他们虽然有表达和交流的对象,但这个单一的对象(老师)却有以下一些特点:“高”--过于强调思想教育价值和表达技巧;作文训练存在文学化倾向,甚至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作品。“空”--不重视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批改后,给文章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缓”--批改、点评,写作反馈无法及时有效。“威”--在批改、评分时,教师多半缺乏客观的标准,以个人主观定写作分值的高低,“我的地盘我说了算”。

二、教师如何看待写作教学

我们来看一组关于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图表:

表1:教师对写作教学的基本认识

对写作教学重要性的

认识

不重要1%

一般性11%

比较重要28%

非常重要61%

让学生写作的目的

课程表安排

1%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67%

提高学生写作素质31%

其他

0%

对学生写作训练作用的认识

学生人格的建构10%

写作技能技法训练70%

生活积累的提炼

10%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0%

表2:教师作文指导的内容

作文指导内容

审题

立意

取材

构思

修改

其他

占调查者的百分比

20%

39%

14%

20%

5%

2%

可见,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对作文与考试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在更多教师追求为应试而作文的前提下,单纯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教师(70%)也就远远多于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培养的。目前写作教学指导的内容,集中在写前指导,忽视了写中、写后指导。

而对于写前指导也仅围绕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指导,而对于“为什么写”这一写作的出发点关注甚少,在对能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的读者意识的调查中显示,12%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没有必要,18%的教师认为不太必要,29%的教师认为有一定必要性,31%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但在访谈、实际的作文听课及对作文教案的翻阅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4]

三、国内外如何看待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读者意识,国内外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是有所关注的。近年来,更有所侧重,国际写作组织在倡导“为自己写作”的同时,也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

英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二阶段学习大纲中要求:“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并指出,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等进行写作训练。英国写作二级达标标准要求“表现出对读者的考虑”;八级达标标准中也提出:“写作中学生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独特的写作效果,吸引读者的兴趣。”[5]“英国写作计划”委员会设计“圣连纳故事计划”,让9到13岁的学生为学前儿童编写一些故事书,这些学生探访当地的学前儿童,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年龄稍人的学生还与学前儿童的父母见面,互相就故事内容交换意见。结果所写文章图文并茂具有创造性很符合所定对象阅读。[6]

对对象意识培养的重视是日本写作教学一大特色。“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含义是相同的。日本从低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对象意识训练。如《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低年级)一边考虑对象和目的,一边写。(中年级) 对应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能够注意段和段间的相互关系,把调查的事清楚明白地写出来对应不同的对象与目的,恰如其分地表达。(高年级)对应一定的目的和企图,把思考的事有条理地写成文章,养成考虑自己的表达效果进行表达的习惯。对应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的思考有效地进行书面表达。”他们认为,语言表达的目的可以分为五项:报告、说服、感动、导致行动、娱乐读者,因此写作必须要有对象意识,即使没有别人也要给自己看。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就不一样。[7]

德国、美国、韩国等都有类似的相应的写作教学规定和教学实践要求。在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夏 尊、朱自清等也曾力导“读者意识”写作观。

夏 尊认为“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8]文章应求对人、时、地、目的的适当。他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作文时思考:(1)为什么做这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应给读者的是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2)在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即思考文章中心,使读者明了。(3)谁在做这文?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白己应以何种身份向读者说话。(4)在什么地方做这文?即思考的是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定的场合。(5)什么时候做这文?思考的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6) 怎样做这文?探究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达易为读者所接受。

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9]他提出写作中“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教师外还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提出书信文体的写作。

国家教育部在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初中)的写作教学规定的第一条课程目标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接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第四学段) 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两条与读者意识相关的。(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2)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学生对待写作的心态上来看,一旦写作,想到的只是和一个“高”、“空”、“缓”、“威”的读者交流,如何写得出“放心自然”文?因而,在写作中要有“写给谁看”的读者意识的培养,并且必须打破,这个“谁”就是老师的意识和现状,否则作文中频频出现“伪崇高”、“伪个性化”、“八股化”将不必再纳闷,至于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可以束之高阁了。

2、从教师对待写作教学的问卷调查来看,写作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而当前的写作教学却明显打乱了这一顺序,把重心放在这逻辑链条的后面两个环节,即“写什么”、“怎么写”,对于解决最前面的“为什么写”(含“写给谁看”,“想表达交流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则存在严重的忽视。

3、从国内外对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的认识来看,可以说,国内外都已经注意到了读者意识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并加以制度化或现实化。国内也已有不少人关注这个问题,如祝新华、叶剑刚、林一平、周国平、胡根林、李永妃等,但事实上具体的实践操作还是比较少。这也可以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中看出,写作教学中要培养读者意识的意识虽然有,但并不清晰,而且远没成为实际教学内容。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处理。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月版,P.17

[2]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摘改自,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

[4]奕贻爱1,顾东臣2,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6月.调查的范围包括青岛、大连、杭州、长春等地的初中和高中。调查方法是随机抽样问卷,结合访问、座谈等方式。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答卷320多份,有效回收率为80%。

[5]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12.P.47--48

[6]李永妃.浅谈如何树立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J].钦州学院学报,月第21卷第5期. P.82--85

[7]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2.P.47--48

[8]夏 尊.文章作法[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P.95

篇3:浅谈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说”和“写”是我们交流的两种基本模式。一般来说, “说”更多的表现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而“写”通常是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非直接交流。因此, 在写作过程中, 如果写作者无法充分考虑读者的特点和需求, 就容易导致写作的侧重点不够明确, 内容不够充实, 文章的结构不够合理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流的效果。现阶段的写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词汇、语法及文章结构模板的运用能力, 而忽略了在写作之前和写作之中对相应的读者特点和读者需求进行分析的必要性。长期以往, 读者意识的缺乏就成为中国学生有效表达自己和传递信息中的瓶颈之一。本文旨在介绍读者意识的定义和意义, 并尝试提出一系列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

2. 读者意识的定义

一般而言, 读者意识 (Audience Awareness) 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或者交际过程中有意识的识别和分析读者的背景、兴趣及需求, 并以此来判断、选择和调整自己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思维模式。换言之, 读者意识就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 即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应更多地着眼于读者的需要, 关注读者的诉求。从写作角度看, 读者意识也可以称为对象意识, 是读者的长期需求和期待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是读者的存在和作用内化成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并渗透在作者的选材、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可以说, 读者意识是一个读者和作者相互联系的过程, 因为就写作而论, 写作不是一个作者单方面的任务, 广义上的写作包括作者自己的创作过程, 也包含读者的鉴赏活动, 在此过程中, 二者以文字作为媒介, 实现信息的单方面传播, 以及读者自身的批判性学习, 并且由此文本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及信息的传递。

3. 大学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的缺失

大学英语写作, 作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涉及对单词、句式、文化背景等英语知识的综合性运用。而英语写作一向被中国学生认为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除了词汇量过小, 驾驭长句的能力低下之外, 很多同学还发现自己的英文写作结构比较松散, 缺乏逻辑性, 而语言的表达也不够准确和地道。英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样的, 但其中有一个因素值得我们思考, 那就是因为大多数中国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应试型教育, 在学习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中通常扮演着一个信息接收器的角色, 接受着学校的填鸭式教学, 由此, 大部分中国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单方向的思考方式,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学习上形成思考方式, 他们只是吸收知识, 而没有知识的有效输出, 而“说”和“写”是知识输出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即使是在平时的写作中甚至中文写作中, 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也仅仅是把写作看成是一项任务, 或者说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 唯一考虑到的读者就是批改作文的老师, 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涯中, 所考虑到的读者圈都是以老师、分数为中心, 并没有西方学生那么广阔的读者思考群。在这样的条件下, 就不难理解很多中国学生的读者意识相对薄弱。

4. 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读者意识对于写作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可以说一篇成熟的文本, 读者意识就是他的灵魂。读者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只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1首先就是选材, 只有在明白了面向群体是谁, 才能针对读者的背景、兴趣和需求选择出适合读者心理需求以及知识层度的题材, 若是脱离读者, 仅从个人角度出发, 就难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 从而危及文章自身的存在, 消解其艺术价值。4.2第二是文本的整体布局, 即将经过筛选的题材加以整合, 并以适当的顺序与链接将其条理化, 深刻化。当下,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结构松散, 逻辑不鲜明, 这无疑和读者意识的缺乏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为读者意识的缺乏, 中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 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路, 以写中文散文的方式来写英语作文, 信马由缰, 心之所到笔之所及。而具备了读者意识之后, 作者通常会站在对方的角度, 合理有效的逐步推出自己的信息。4.3第三步则是修改, 这一过程是作者以读者的视角, 再来审视文章, 查看是否有背景解释不到位, 逻辑不连贯以及结构问题, 是一个实现读者与作者相统一的过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现今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没有修改的习惯, 即使有, 着眼点也仅仅只是在语法以及单词拼写上, 而没有设计更深入的内容方面。

5. 在大学写作教学中培养读者意识的几个建议

5.1 改变传统批改方式, 扩大读者思考群体

首先, 老师不应该是仅有的批改人, 而是应当适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批改, 从而硬性要求学生扩大读者思考群。其次, 应该要求学生积极投稿, 学生向各类杂志报刊投稿,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写作接触面, 而且将学生置于社会这个写作大环境中, 能够以外在动力激发写作兴趣, 对于读者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5.2 加强读者意识的理论性教学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之中, 教师习惯性地向学生灌输写作理论, 以及范文剖析, 甚至要求范文的背诵。然而, 作为文本灵魂的读者意识却是甚少被提及,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读者意识还是一个新概念, 因此写作和沟通的课程之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读者意识的认识和了解。读者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念和习惯, 随着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 最终是会变成作者的写作无意识。因此,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全班同学参与同一个话题的讨论, 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多次写作。在写作完成后, 再由学生进行相互批改, 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读者意识的认识。

结语

篇4: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者意识;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51-02

写作是写作者创生文字作品的活动,创生文字的目的有表情达意和以之示人两种。表情达意者以文字形成为终止,写作具有私密性,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作者的呼吸一样,是宣泄的一种途径。而以之示人为目的的写作,是要将自己的心意呈现给这个世界,让别人了解,以期望和这个世界沟通。

卡夫卡的写作就是一种私密的写作,他将人类面临的困境(其实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困境),通过自己的笔描绘出来,然后,在他去世之前,告诉他的朋友,要将他的作品烧掉。好像作品就是他自己的附属品一样,他的肉体消失了,他的作品也就随之消失了。作品就是他宣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不满的一个出口。多亏他的朋友将他的作品印刷传播开来,要不然,人类精神宝库中又少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可是,更多的人写作,在写作之初就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词表达的是,想写作品却没有读者的困惑,可见读者对于写作者的作用; 朱自清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读者对于写作者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前言中就设定了读者:

“有关可怜的维特的事迹,凡是我所能够找到的,我已经尽力搜集了,并把它们呈现在你们面前,我知道你们会因此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于命运或者 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更亲密的知己,那就让这本小书做你的朋友吧。”

叙述者在这里对读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当是钦佩和爱慕维特品格的,为他的遭遇而伤感的“善良的灵魂”。《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叙述者期待着叙述接受者能够感受到维特的苦恼,能够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这意味着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叙述者也十分强调读者的反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者的序言中就要求:“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若读到古人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红楼梦》的叙述者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也是在寻求真正知音、“解味”的读者。

现代写作学把读者作为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写作时必须具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写作活动中必须考虑读者因素,对于学习写作和研究写作都具有现实意义。当中学生写作把考场作文和发表作品作为重要目的的时候,加强中学写作教学的读者意识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论坛写作、博客写作、微信写作等网络写作形式的发展,写作读者已经成为决定写作的关键因素了。

网络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一小部分所谓正统人士对文学的定义与话语权,更多的是为草根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无论是谁、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写的是什么,只要你愿意,只需要你在电脑上发出指令,那些文学顷刻就会被社会、被全球各地人看到,使读者的意识增强。2006年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创下近2000万的点击率后,不但实现了出版发行,还一下子售出了几十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宫甄嬛传》是流潋紫所著后宫小说巅峰,最初在网络上连载,颇受网友的青睐。后来被网友推荐给郑小龙导演,才有了在全国几大卫视的收视热播。这说明,网络时代的写作,更要关注读者意识。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选材、构思、组织成文、修改等几方面的工作,而对于评价、展示、交流几个环节会相对疏忽。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构思过程、成文过程上,而当作品写到作文本上之后,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作文一般只有作者自己、教师、不多的几位同学读过,有些教师将优秀作文印好展览或讲评,也只不过在有限的读者群中交流,而这种交流只是单向的,也就是都是各个读者与学生作文的单向交流。其实每一个学生(包括其他写作者)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给自己的作品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最后我们发现,束缚中学写作教学发展的瓶颈,其实是一本薄薄的作文本,是作文本无法容纳宽阔的读者,无法让读者意识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

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另外一条途径。我们都知道,外界的一些事件情境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的途径,但是,如果有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这种荣誉感可以推动学生的写作。于是我们想到了网络作文教学。全班学生可以互评作文,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参与评价学生的作文,甚至网友也可以评价学生的作文。在多层次多序列的评析中,学生既明晰了自己作文的优劣,又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络作文教学平台”,可以给学生自由写作提供展现的舞台。传统的作文间隔时间长,老师评论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大家的评论。两周一次,同学们对作文的热情早已消失殆尽。而在班级平台里,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时发文章,自由点评他人的文章,随时可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比较各自的作文内容之后,分析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另外,家长可以随时进入平台,监督孩子的作文情况,在与其他同学的作文比较中,掌握孩子的作文情况,衡量自己孩子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可以进来借鉴、学习,或者提出宝贵的意见。由此可见,借助这个巨大的网络平台,使家、校以及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新平台。

篇5:谈科技期刊编辑的读者意识

若想使科技期刊得到应有的回报,使更多的`读者(作者)受益,就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就要有市场,但市场是由读者(作者)来决定的.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科技期刊编辑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作 者:刘翠玲 宋文平边莉 左文述 作者单位:刘翠玲,边莉,左文述(《肿瘤防治杂志》社,250117,济南市济兖路440号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内)

宋文平(山东艺术学院,250014,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

篇6:浅谈中学生的写作意识

河津市樊村中学

张斌

写作意识,就是学生对写作训练的认可及由此形成的写作心理,它包括写作态度、写作习惯等写作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文体意识

中学生写作大体分三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学生接触到文题,首先要判断出为何种文体。确定了写作文体的方向,再去构思立意、选材。写作过程中,必须有清楚的文体特征。话题作文虽然“文体不限”,但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学生选择自己拿手的文体展示才华,进而产生最佳的写作效果。

二、文面意识

文面意识就是卷面意识。要求书写要干净、工整、美观。学生下笔之前应考虑卷面的书写,只要写作态度认真,一般都可以达到要求。良好的卷面意识必须靠平时的严格训练培养。

三、篇幅意识

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必须写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因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应对字数做出规定。平时训练要素,考场作文时,学生必须会意识到篇幅的限制。

四、积累意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随时随地收集写作素材。这主要靠生活积累和读书积累。写观察日记是生活积累的好办法,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是读书积累的好办法。日积月累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写作空洞的病根,同时也锻炼了笔头,从而使学生乐于表达,写作不在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乐趣。

五、提纲意识

列提纲就是构思的过程。提纲一旦列出,构思也就基本完成。没有提纲可能下笔千言,有了提纲,就会省时省力,作为也就有的放矢。

六、修改意识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对语文的锤炼、修辞的运用,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等要反复推敲、修改,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水平才有可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七、创新意识

篇7: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 就是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 以及有利于阅读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服务于交际需要。

西方读者接受理论出现较晚。直到20世纪, 美国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才系统提出了“文学活动的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要素说。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才真正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 之后在西方的写作教学中都较为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

朱自清也谈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作文训练背离了以一定读者为交流对象的写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 学生通常的读者都是教师, 可写作练习是为了运用, 因此要给学生设定除老师外的众多假想的读者。他甚至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因为学生写作时, 只有意识到假想读者的存在, 才会去辨别各种体裁, 有针对性地写作。

当今我们也强调“读者意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中提出: (5-6年级) 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作简单发言; (7-9年级)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些目标要求, 都在强调“读者意识”。

二、我国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虽然我国从古至今都有重视“读者意识”的言论, 但是现实作文教学中, “读者意识”的培养是较薄弱的。学生普遍缺乏“读者意识”, 不知作文真正写给谁看, 只知写好文章是为了迎合教师的要求, 谋求考试的高分。因而, 盲目而作、迎合而作、奉命而作, 出现了大量的“空话作文”“套话作文”。

其实, 学生作文时心中并非没有读者, 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 赢得更高的分数,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一种写给教师看的习惯。因此, 这心中的读者已被异化成“唯一的读者”———教师。朱自清曾说:“如果每回写作都真是为了几个人, 那么写作确实没有多大趣味。学生……于是乎不免敷衍校章、潦草塞责的弊病。”

写作也是一种交际,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要让学生的作文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倾听者、欣赏者;要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 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要让学生懂得写作的意义, 增强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就应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读者意识”, 这是扩大学生“读者群”, 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窘况的必由之路。

三、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拥有了真实的读者, 方能刺激学生写作的欲望, 方能肯定学生作文的价值, 方能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写出高水平、有灵性的作文。

教师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一) 提倡“真实写作”, 唤醒“读者意识”

关于“真实写作”, 李海林认为它包含四要素: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真实的写作成果。

“真实写作”是典型的实用写作、任务写作, 其特点是任务在先, 真实而明确。正因为有了针对性的任务, 学生在写作中为了完成具体的任务 (而非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 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在写作中会不由自主地回避“空话”“套话”, “读者意识”得以唤醒。

(二) 借助表达模式, 强化“读者意识”

实用类文体通常都有固定的表达对象, 如请假条、书信、访谈、公告等。运用此类问题进行写作, 作者会自然而然地去考虑此类文体特有的读者。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有特定阅读对象的表达模式运用于无特定阅读对象的一般表达中去。

例如, 作文题目是对“中学生沉迷网络”这一现象展开议论。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写成一篇议论文, 可是由于没有固定具体的阅读对象, 此番议论常常流于空泛。如果让学生试着采用访谈这种文体的表达模式来构思, 即围绕“中学生沉迷网络”现象, 模拟专家访谈, 作文可能呈现别样风采, 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这样:

1.“中学生沉迷网络”有哪些突出表现?

2.“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哪些? (进行多因分析)

3.“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性。

4.拯救这类学生的有效举措。

模拟记者同专家访谈模式, 回答上述问题, 将部分内容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的做法, 是把学生的写作过程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环境中, 说话更有针对性, 作文也就避免了空泛, 文章的“读者意识”得以强化。

(三) 多种途径发表, 巩固“读者意识”

传统的作文训练, 读者更多局限于教师一人, 学生言语生命力没有得以充分地展现, 文章无人欣赏, 情感无人沟通, 思想无法升华。因而, 扩大读者面颇为重要,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鼓励学生多途径发表作文。

此处的“发表”有着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广播、电视上播出;在黑板报、班刊、校刊上刊登, 甚至是同学间小范围交流评改都属发表之列。此外, 随着网络的普及, 借助网络这一平台, 学生的习作更加便捷、广泛地在网络中寻找到了读者, 这些读者可以是老师、同学、朋友、家长, 甚至是陌生人。而且这些读者可以留下自己的评语, 这些及时的评价更加增强了学生的“读者意识”。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写网络日志, 开通个人博客等, 以巩固学生的“读者意识”。

此外还可以开展学生间的互评互阅, 帮助学生拟定假想读者或读者群等活动, 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作用。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只要教师自身树立鲜明的“读者意识”理念, 就能在实践中总结更多实效的做法, 让学生的作文远离“大话”“套话”, 实现“真实写作”。

摘要:学生习作中大量“空话”“套话”作文的背后, 有一重要原因:学生写作时“读者意识”的缺乏。关于“读者意识”的论说, 我国古已有之, 新课标也明确要求, 但实践层面却不如意。当下, 重视学生写作时“读者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篇8:论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

关键词:写作主体 读者 读者意识

读者的阅读接受是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写作受体已成为现代写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但即使如此,写作学教材或专著中,就读者意识展开深入探讨的并不多①。本文欲就此问题谈谈个人浅见,以抛砖引玉,促进研究的深入。

伴随系统论、信息论、传播学等理论的产生而来的是其对各门学科理论的创新和进步带来的有目共睹的贡献和影响。现代写作学也同样受益。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活动体现为写作主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写作客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逆互动无限循环的运动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写作四体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这个系统的运动中断或停滞。这表明读者是整个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读者意识必然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之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主体在从事具体写作行为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为追求理想的信息传播和精神交流效果而充分考虑读者、预先设想读者的意识。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知,写作活动主要是在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即接受主体读者。这里忽略写作受体与读者之间的区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精神交流活动。由于这种传播和交流活动是以书面语言形态——文字符号为载体为中介,这导致接受主体——读者在接受信息作出反馈时,必先进行信息解码,将集合为书面语言形态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大脑可以理解消化的内容信息,然后才能做出信息的反馈,使传播和交流得以完成。大家知道,信息传播有这样几个基本环节:信息编码→信息发出→(通过信道)信息传播→信息接收→信息解码→信息反馈。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即使不考虑由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其他信噪的干扰,也会发现影响信息交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信息编码和信息解码。前者涉及信息发出者,后者涉及信息接受者,在写作活动中刚好对应的是写作主体和写作受体。从写作主体说,他编码的方式方法就成为直接影响接受主体读者解码的关键。换言之,写作主体“写什么”和“如何写”是否考虑到了写作受体的心理、兴趣、需要,以及在知识、能力、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是否能保证自己的“言说”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传播效果,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传播的信息,并以不同的行动方式作出反馈。也就是考虑“为谁写”。而这就体现为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可见,读者意识对于成功的写作同样不可或缺。

我认为写作主体考虑读者预设读者的意识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首先,应明确写作的根本目的以及读者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信息,写作本质上体现为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之间的精神交流。写作活动的交流性已内在规定了写作主体在从事写作行为时必须具有读者意识。这种主体间的交流可从三方面来加以认识:

一是参与写作的真实的读者。从系统论知,生产和流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政治经济学知,产品的价值是在流通领域实现;从现代接受理论知,没有读者参与的写作活动是失败的写作活动。因为写作产品的生产和写作产品的阅读接受是一个系统,写作产品的价值同样在流通领域实现,读者的阅读接受不仅完成了主体间的交流,更使写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现代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活动是文本生产过程和文本阅读过程的统一,读者的阅读接受是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读者是写作活动当然的参与者。

二是参与写作的隐含的读者。与隐含的读者相对的是显在的读者,上文所说的真实的读者即是显在的读者,指与写作主体分立的、相对的、外在的读者;这里,隐含的读者是指写作主体在自己内心所预想的可能的读者。因为,任何一个写作主体都同时具有阅读主体的心理特征,他也同时是自己产品的第一读者,这表明,整个写作活动中实际上始终贯穿着读者因素的参与。写作主体既作为隐含的读者也作为显在的读者参与了整个写作过程,这是写作主体读者意识的最有力证明。

三是作者与读者的双重主体性。写作活动作为写作主体与阅读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我们已经看到了作者所具有的双重主体性质(既是写作主体又是阅读主体),其实,读者也具有双重主体性。读者作为阅读主体参与写作活动已很好理解,问题是,他也作为写作主体,是写作产品的再生产者。这可从两方面来说,⑴读者根据以往阅读中积累的有关文体知识和惯例经验,始终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乃至支配着现实的阅读,这实际上意味着将写作规律运用于阅读之中,并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意见或建议反馈给作者引起作者后续的写作行为,从而使阅读具有了写作的性质;⑵在审美性阅读中,读者阅读的创造性特征使文本的意义增殖。接受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写作受体的接受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还原、再现、复制的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写作主体的观点,而是一种积极、能动、建设性的活动。写作受体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将自身的特殊性投入文本去还原并丰富原文的含义,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通过读者的阅读,文章的价值不仅没有损耗,反而不断出新。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读者阅读的创造性特征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增殖,而使艺术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以上论述也再次强调了写作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是:写作受体是写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写作受体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写作受体是文章的再生产者。

其次,应明确读者的构成或读者的类型。

我们一般从性质上将读者分为三种类型:普通读者、专业读者、法定读者。写作主体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来选择适宜的言说方式和语体风格。所谓普通读者,从写作主体而言是指其写作产品的接受对象指向社会大众指向所有人;从接受主体读者而言,虽然文本的受众是普泛化的,但不同的读者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而各取所需,采取有选择有重点的阅读与接受。这种情形在实用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中都可找到大量例证。例1,像党政机关发布的公报、公告,新闻媒体在报纸、网络上发布的新闻等,其读者是所有社会大众,但每个公民对这些文本内容信息的关注度表现出很大差异,其选择性就明显不同;例2,审美性文章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它的读者对象无疑也是所有大众,但阿Q形象在每个读者心目中是各不相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阿Q形象本身意蕴的丰富性复杂性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每个读者个体差异的特殊性造成。可以看到,面向普通读者的实用写作侧重于制造性和务实性,较易操作;而面向普通读者的审美写作,要凸出创造性和艺术性,较难操作。从读者理解接受的难易度上看,实用文的解读较易;审美文的解读较难。

所谓专业读者,是指文本的接受对象局限于特定行业特定职业特定专业的人。就行业或职业言,象刑事侦破文书、产品可行性研究报告、X光透视造影报告、会计年报表等实用文书,表现出很强的行业性和职业特点,其读者必须是熟悉行业规范和相关业务知识的专业读者;就特定专业言,各学科的专业论文专业著作专业教材,它们的读者必然主要是受到特定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虽亦可阅读,但理解接受上就面临诸多困难。

所谓法定读者,主要限于党政机关的公文读者。在党政机关公文文种中,除了公告、公报等几个文种其读者非法定之外,剩下的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其读者均属法定读者。众所周知,公文是党政机关用来管理党政事务的工具,发文机关是法定作者,收文机关是法定读者。这是基本常识,不用细论。问题在于公文的撰写者以代言人身份参与公文写作时,既要充分考虑被代言者的形象、威严,更要考虑公文读者的阅读接受效果。这在公文语体风格上的要求是做到准确、庄重、严肃、平实、简明、得体,表达无歧义。

第三,要研究读者,具备一定的读者知识。

写作的价值可笼统概括为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就是说,写作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的。而人类社会的核心构成因素就是人,每个人都具有双重主体性(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马丁·布伯所言的“我-你”关系,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存在。因此,写作就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相应的,研究读者也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也就是研究读者。那么,哪样一些方面的读者知识应引起写作主体的重点关注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学知识。了解读者的心理、兴趣、需要;了解读者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知识结构、能力与习惯、阅历与经验等。2.社会学和文化学知识。学习一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认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了解社会文化心理、大众文化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在不同职业人群身上表现的共同性和差异性。3.哲学和历史学知识。学习哲学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掌握最普遍的方法论,有利于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写作是为当下的时代服务的,时代现实不过是历史的总和,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状况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声音是过去历史在当下的集结和反映,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让写作更好地服务于他的时代。

第四、要考虑怎样顺应和引导读者

写作主体时时强化自己的读者意识,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读者知识,实际上体现出了写作主体对写作受体的某种程度的顺应。写作主体一旦承认写作受体是构成写作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写作受体才能把信息从语言符号的系统中转换出来,就会在题材选择、意旨传达、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进行退让和妥协,以获得较理想的接受。

然而,顺应读者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引导和征服读者。根据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塞尔(J.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可知,言语行为具有三大功能:以言述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以言取效)。这对应于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就是(1)向读者传输有益的知识信息;(2)向读者发出指令,施加影响;(3)以高尚的写作陶冶读者的情操。[1]写作产品暴露出来的这种读者意识强调了写作主体引导和征服读者的意欲。当读者接受某个信息,并把它储存在自己的信息库中时,就已经被作者改造、征服了。因为读者欣赏作品而在情感、情绪上受到影响,都表明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写作主体俘虏,而写作主体也因此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而言,对读者的征服显然是以对读者的顺应作为交换条件的。越是理解读者、考虑读者、顺应读者,越是能够获得好的传播和交流效果。

其他要考虑的问题,如审美性阅读中,读者的美学情趣、作品留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空间、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等这里不一一展开。

总之,读者意识的内涵是丰富的。应提请注意的是,“读者意识”虽要顺应读者但不意味着对读者的依附和迁就,顺应正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写作的引导和教育功能,最终征服读者,达到写作目的。

注 释

①尉天骄主编《基础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谈到了写作主体的受体意识的表现;周淼龙著《现代写作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探讨了读者意识。

参考文献

[1]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9-105

上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题型:应急应变类答题技巧下一篇:一个独特的想法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