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2024-05-12

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精选6篇)

篇1: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作文作文,写起来头疼。” 一提到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同学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

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

说到底还是一个写作需要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写信,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吐不快,又有一种诉之对方的使命感,所以他会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意尽心,而且也容易安排。”所以叶老强调:“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而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大多是出于“跟其他作业没什么两样”、“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差使”的思想。显然,这种写作思想与写作时应当需要的那种心理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没有积极的写作需要,又怎么会写出优秀的作文呢?

由此,笔者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一个设想: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像写信那样,心中有明确的“读者”,明确了写作目的,有感而发,以认真的态度与“读者”交谈对话,那么就不会无话可说,行文也就不成问题了,语言也容易流畅得体了。

在这里,有必要阐释一下“读者”的含义。

颇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读者”的解释是“阅读书刊文章的人”,我们这里的“读者”则有其特定的含义:读者,即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作文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师、学生以及假想的倾诉对象都是读者。教师自然要阅读、评判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自然是读者。每个学生写好作文后,他既是作者,又是自己作文的第一个读者,也应从读者的角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修改。其他学生也是读者,因为他们要去阅读、评判这篇作文。另外,写作时假想的倾诉对象也是读者。

明确了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意识。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一、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一般说来,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但是,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应该说,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比如《谈学习》这样的命题作文,如果你对一些同学认为学习太苦的感叹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以朋友的身份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或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改变现在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对一些同学学得很累却成绩不佳的现象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真诚地说说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果你对有些同学以为读书无用的情况很有看法,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从个人的就业、生活、修养及国家建设的.角度,用身边的事例谈谈学习的意义……由于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就会娓娓叙来,显得驾轻就熟,从容不迫。

二、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我们这里所讲的概念“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三、多写书信体作文。这类作文,只是形式上是书信,而内容上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描写景物,可以介绍事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书信来承载。要写好书信体作文,势必要求学生写作时时时刻刻想到“读信人”。因此,多写书信体作文,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建立和强化“读者意识”。

四、让学生自办手抄报。办手抄报,学生们不再是“学生”,而当了一回“编辑”,因为要将自己的“大作”展示给“读者”,所以他们都得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一位学生在《编者心语》中说:“以前,我只有看报纸的份儿,至于办报,简直有点天方夜谭。可今天,我真的当上了‘蹩脚’的编辑。虽不是正式的,可毕竟给了我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别小看我这份小报,它可凝聚了我的心血,可谓‘绞尽脑汁’了。――读者们,请评判我的‘成果’吧!”从刊登的作文质量上看,较以前确有大大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使他们在每次写作文时,都有一种意识――“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看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写作热情,大面积地提高写作水平。

近几年来,笔者的作文教学就是这样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在各类作文比赛中,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今年为例,有四名学生在第九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分获一、二等奖,有两名学生在新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另外,今年有四名学生作文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语文教学周报》等报刊。每年有多篇(首)学生的习作见诸《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等报刊。实践证明,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总之,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读者”,“胸中的积蓄”和感情有了倾诉的对象,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那么,学生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佳构妙作,完全是指日可待的!

篇2: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口甘正气

公文写作能力是机关工作人员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古人钦慕“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之人,今人也常要求公务员“笔杆子会摇、嘴皮子会翻”,或者“提笔能写、张口能说、遇事能办”。根据多年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应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要牢固树立“研究者”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比研究员更需要搞研究,因为这是正确决策的需要,公务员如果对问题没有深入研究而草率决策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比研究员要严重得多。在起草公文前,起草者一定要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只是起草通知、函、会议纪要,研究单项的、具体的问题就够了;如果起草大型的报告、领导讲话和综合性工作汇报,则要对全盘工作作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

1.要研究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能、职权、职责,将应该做什么工作,可以做哪些工作研究透。2.要研究本单位的历史,至少是最近五年的历史,深入了解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问题和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工作,还要了解哪些是经常性、常规性、持续性工作,哪些是临时性、紧急性工作。这些可借助《年鉴》、本单位本部门的各种资料汇编以及机关历年的内部刊物获得。3.要研究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工作安排、工作要点。4.要研究本单位本部门的运作机制,掌握本单位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如本单位的内部机构、二级单位、指导单位的运作情况,以及单位的工作制度,如办公会议、党组会议、主委会、常委会、全会、代表大会召开的频率和主要议程,以便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和素材。5.要研究上级机关对本单位工作的要求、指示、批示,弄清上级机关希望本单位本部门怎么开展工作。这可以借助于上级单位下发的文件以及主办的网站和刊物了解,也可以通过上级单位领导人的讲话了解。6.要研究外地兄弟单位兄弟部门的工作情况,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了解外地工作进展情况,看看外地工作是否有所创新,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进行这些研究之后,撰写公文就有了基础,写起来就会驾轻就熟,且立意会比较高。

二是要牢固树立“领导者”意识。要时刻牢记公文写作是代领导立言,公文以单位、部门名义上报或者下发体现的是领导者的思路,所以公文起草者必须杜绝“起草者自己的话越多,越体现起草者水平”的思想,牢记公文是对领导者思想的记录和整理,而不是起草者自己独出机杼。起草者的工作是将领导者的思想、思路表达准确、完整、晓畅,而不是将领导者的思想任意解释或者随意增删、修改。

邓小平同志曾经称赞一位秘书工作者为他起草的报告写得好:“这篇文章写得好,因为文章里的很多话都是我的原话。”可见,公文起草者在受领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将领导的指示听清楚、问明白、记准确、录全面,对这些问题了如指掌:1.公文什么时候交初稿?以此安排自己的工作进度,该加班加点的要加班加点。2.公文将用于什么场合?公文的上报或印发、宣读对象是谁?是什么范围?公文什么时候送交印刷?以此确定写作的语气、内容取舍及最后定稿的时间。3.领导者想表达什么?一定要准确、全面地记录领导者的意图,可以使用录音笔,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请领导再说一遍,确保理解领导意图没有偏差和遗漏。这是起草好公文的重要前提。如果时间允许,起草者在受领任务时,可以将自己的记录当着领导者的面复述一遍,确保没有出入和遗漏。根据领导者的意图起草好公文初稿后,再把受领任务时的记录拿出来一条条、一句句对照,确保没有偏差和遗漏,然后将公文初稿交领导者审阅,再根据领导者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

三是要牢固树立“接受者”意识。任何公文都有其“接受者”或者说“受众”。会议讲话的“受众”是全体与会者,汇报的受众是上级单位领导,情况介绍的受众是兄弟单位的同志。公文起草者在起草公文时一定要心里时刻装着“受众”,揣摩受众的心理,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不同身份撰写公文。如果受众是基层群众和全体干部职工,公文用语就要尽可能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讲道理要深入浅出,多举例子、多摆事实,尽量少用枯燥的数字或者深奥的理论;如果受众是兄弟单位同仁或者上级单位领导,对于本部门本单位的特色提法、工作要予以一定解释,否则受众会一头雾水;如果受众是学者专家,则要把相关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阐述清楚,(范文网 )不妨使用专业术语,这样有利于受众思考,提出好的意见建议。总之,在起草公文时,公文起草者一定要站到受众的角度想问题,确保每句话受众都能接受、都能理解。

四是要牢固树立“编校者”意识。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决定了起草者一定要有“编校者”意识,确保公文零差错。虽然正式文件下发时都有校核程序,但是公文起草者这关最重要,首先自己要审校好。1.公文中绝对不能有错别字,要反复校对,对没有把握的字词,要查阅字典、词典,秘书工作者的案头应该有一本字典。不要生造谁也不懂的形容词、动词,也不要因文害意、以文害意。2.公文中绝对不能有错误的话。引用上级领导讲话、上级文件以及本单位本部门文件精神,一定要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对于上级领导指示和上级文件中的原话禁止断章取义或者任意增删。3.防止出现错误的数据。数据一定要反复核对,拿不准的数据要向统计局核实。4.公文中要杜绝病句,不能因为病句损害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文风要保持一致。公文语言讲究简洁,不需要废话;公文文风讲究庄重,不需要狂热;公文表达讲究理性,不应掺杂个人情绪。因此在公文中尽量少用诗意的语句或者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语句,也不要使用非常学术化的词语。对于刚从事公文起草工作的同志而言,公文初稿完成后,反复校对7遍以上很有必要;即使从事公文起草工作多年的同志,也要校对3~4遍。另外,公文在送交领导审阅前一定要按照规定处理好文字格式、排好版面,打印并装订。

篇3:唤醒感知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1]新概念作文的创始人田玉博士说得好:感同身受是作文最好的朋友, 熟视无睹是作文最大的敌人。对学生来说, 他们从来就不缺乏感知, 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 他们的感知还处在“休眠”状态, 所以教师要唤醒学生的感知意识, 运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双手等感知工具, 全面细致地感知生活中的事、物、景等, 引导学生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擦亮你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60%以上通过眼睛。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 第一要观察[2]。如一片普通的树叶, 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还可以看出它的用途 (做礼物、书签、动物的食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标本等) 。再细看它的构造:叶片、叶柄, 叶片上有叶脉, 等等。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经常看不到客观的真实, 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眼睛的作用。只有先透过眼睛“观”的传递, 再透过“心”的体会和研磨, 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发现者”。

二、叫醒你的耳朵

心理学研究分析的情况表明, 人所获得的知识, 20%来自听觉。“耳闻”虽然远不如“目睹”收获大, 但耳朵也是人们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耳朵是人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门户:从安静的小雨到喧闹的丛林, 从涓涓的小溪到轻涛拍岸的海边, 从轻柔的风声, 到夜晚虫鸣交织的浪漫, 听泉水叮咚、听蟋蟀鸣奏、听小鸟啁啾……用心听, 甚至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如一片树叶, 可以听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音, 可以听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嘀嗒声, 还可以听树叶飘零的声音。听觉不仅为人们交流知识、沟通感情所必需, 而且使人们感知外界, 获得更多认知。

三、启用你的双手

科学家认为, 手是使人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在400万年的进化史中, 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大自然所能创造出的最完美工具。人们通过双手触摸, 可以感知物体的粗细、冷热、干湿、轻重、软硬及手感的细腻、粗糙等。如触摸一片树叶, 可以感知树叶正背面的脉络、叶子边缘的光滑或锯齿状、叶面的粗糙程度, 等等。毫不夸张地说, 双手是人类的第二双“眼睛”, 用双手触摸真实世界。

四、重视你的嘴巴

人的味觉器官主要是口腔中的舌头, 舌头拥有大量的味蕾细胞, 可有效地感知酸甜苦辣咸等味道。世界上有很多事物, 是可以用并且需要嘴尝的, 不然哪里知道生活的滋味呢?当然, 尝有两种方式, 可以直接用嘴巴尝, 也可以用经验尝。如尝一片树叶, 或清香、或苦涩、或甘甜、或酥麻, 甚或可以尝到树叶上阳光的味道。可以说, 嘴巴是人们感知事物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用嘴巴能尝出人生百味。

五、开启你的鼻子

鼻子的感知功能就是闻气味、气息。人类的鼻子的感知功能固然不如其他动物, 但也是感知外部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 人类的嗅觉与情绪之间有紧密联系。如闻到香味让人身心愉悦, 臭气让人厌恶。通过鼻子闻一片树叶, 可以闻到叶的味道、树的味道、森林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泥土的味道, 等等。

总之, 只要调动感官全方位感知, 全面感知事物, 感知事物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内外, 感知事物的周围附属物, 感知物体的外部环境, 就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感知外界的事物, 并由此展开联想与想象, 学生写作时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当然, 感知事物还和物的时间、位置及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即感知需要换时 (时间的变化对事物的影响) 、换位 (环境、位置的不同, 事物会有怎样) 、换情 (情感投射到物体之上) 的动态感知。笔者在实践中, 就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诸如:人高兴时, 会觉得落叶是赏心悦目的;人难过时, 会觉得落叶是伤心的;人烦恼时, 会觉得落叶是碍眼的等精彩的语句。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近代著名作家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的水喝。”[3]真实的细节必须通过细心观察获取, 必须符合事物的实际, 唯有这样才具有情感的感染力。学生置身于生活的真实情境中, 就能进行自然真切的情感体验, 就能表露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写出的作文就会有真情实感。

田玉博士的“全方位立体感知”作文模式, 看似是模型, 实质是对学生思维的梳理, 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只要唤醒学生的感知意识, 加上系统的感知训练, 不但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更是一线教师的弱点, 但是只要我们勤思考、勤探索, 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手段, 那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决不会只是一个良好愿望。

摘要:学生写作水平低, 甚至不爱写、不会写作文等问题, 一直困扰一线语文教师, 部分语文教师处于不愿上、不会上作文课的状况。培养学生感知生活和世界的意识, 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既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一种实用的作文教学模式, 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水平,感知意识,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鲁迅.致董永舒.

篇4: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 调查报告

笔者在地处无锡的两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开展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问卷调查,从这两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文科和理科各1个班,被调查班级总计12个,被调查学生总计542人,占两校学生总数的16%。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学生普遍怕写作、写作教学效能低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写作动机功利化——少内在持久动力

如图一,在“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调查项目中,选“因为老师、考试的要求”占了58%,说明学生更多地是因老师的要求写作、因老师背后所主导的高分机制与应试机制而写作,缺乏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梦想,缺乏写作的持久动力,表现出了写作动机的功利与短视。

二、读者对象单一化——少适当倾诉对象

如图二,在“想过你的文章是为谁写的吗?你写作时有没有预想的读者?”调查项目中,选择“没想过”的占40%;选择“想过,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为不同的读者写的”占21%,但这些学生中也会有较大一部分认为写文章要切合题目要求,还没有真正考虑读者需要、树立“读者意识”。多数学生认为平时写作给老师评,高考写作给考官评,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高分。

长期以来,我们颠倒了写作教学的顺序,把写作重心放在写什么和怎么写,忽视了写给谁看,忽视了写作交流和对话的功能。这种写作让学生习惯了冠冕堂皇地说套话、肆无忌惮地说假话、习以为常地说空话,从本质上丧失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

三、写作内容封闭化——无丰富深刻体验

如图三,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作文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和事件紧密结合,真实地与社会各阶层交流”,“应该多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迫于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极度封闭和单一,失去了与社会深入接触的时间,丧失了丰富生动的自主活动,也没有养成体验和分析社会的思维习惯。写作主体缺乏生活体验和思考,对读者对象的需求是模糊的、混乱的,在写作中就表现出内容肤浅和表达散乱。

四、交流平台狭窄化——无提高激励机制

如图四,在“作文写好后,你想让谁最先阅读你的作品?”的调查项目中,选择“如果不是要交作业,不想给任何人阅读”的学生占了近50%,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养成互相交流习作、修改提高的习惯,习作也缺少发表交流的平台,学生没有从交流和展示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写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人生认识的体悟和思考,并运用语言这个外壳去思考、表达生命意识的自我言说的艺术。目前学生写作缺少的正是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近现代语文教学史上,梁启超、夏丏尊、朱自清、阮真和吴伯箫等一大批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读者意识都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朱自清提出 “假想读者”的概念:“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先生既是作家又是教师,充分认识到树立“假想读者”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影响,写作理论强调“互动过程”,认为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重视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注重写作的交际应用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训练。英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关于写作对象问题在他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

按照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如果赋予写作以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就有了深入思考问题和有效表达意见的意识和责任,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认可或赞许,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有利于端正文风,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本质,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就需要按照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而对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认为写作中的“行文难以展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如图五)

朱自清先生说过,“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等等”。笔者曾经上过主题为“心中要有读者”的作文辅导课,将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美国苹果产品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侵害中国消费者权益的素材植入课堂。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信息后,作为社会公民向设定的读者对象苹果公司、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检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国企业家协会、社会媒体等倾诉心声,没有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普遍写得有条理、较深刻,而且情理并重。

3.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目前,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布置作文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集体讲评,体现出教师言语权威的绝对地位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习作的评判者,而不是真心的阅读者、平等的交流者。急需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流程再造。

首先要注重题目编制。精心挑选写作话题,编制合理的题目群,将抽象的、远离社会生活的、指向不明的话题,转化为针对生活实际、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如校车问题、学生上网问题、家教问题、学生负担等话题。

其次要研究指导策略。一是阅读教学关注读者立场的策略,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指导学生从文本与读者立场、读者意识的关系角度,体会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的独特性。二是写作教学关注角色转换的策略,要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会与他人沟通、倾听别人诉说、关心社会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必须出声,否则就如骨鲠在喉。如图六,“当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展示自我的方式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空前提高了,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的爱好,成为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再次要重塑评价激励方案。作文评改要由传统的单一教师批改,变换为师生双方评改,学生自主批改、合作评改、小组互改、全班赏改、教师面改,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利用通信、墙报、广播、博客、刊物等形式交流或发表作品,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面,真正实现写作的交流交际功能,提高作文评价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7.

[2]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读者意识:高中写作教学流程再造行动研究”(批准号:D/2013/02/222)的系列成果之一。

【摘 要】依据“读者意识与写作教学”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提出当前写作教学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写作动机功利化、读者对象单一化、写作内容封闭化、交流平台狭窄化。文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指出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写作教学效能。

【关键词】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 调查报告

笔者在地处无锡的两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开展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问卷调查,从这两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文科和理科各1个班,被调查班级总计12个,被调查学生总计542人,占两校学生总数的16%。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学生普遍怕写作、写作教学效能低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写作动机功利化——少内在持久动力

如图一,在“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调查项目中,选“因为老师、考试的要求”占了58%,说明学生更多地是因老师的要求写作、因老师背后所主导的高分机制与应试机制而写作,缺乏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梦想,缺乏写作的持久动力,表现出了写作动机的功利与短视。

二、读者对象单一化——少适当倾诉对象

如图二,在“想过你的文章是为谁写的吗?你写作时有没有预想的读者?”调查项目中,选择“没想过”的占40%;选择“想过,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为不同的读者写的”占21%,但这些学生中也会有较大一部分认为写文章要切合题目要求,还没有真正考虑读者需要、树立“读者意识”。多数学生认为平时写作给老师评,高考写作给考官评,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高分。

长期以来,我们颠倒了写作教学的顺序,把写作重心放在写什么和怎么写,忽视了写给谁看,忽视了写作交流和对话的功能。这种写作让学生习惯了冠冕堂皇地说套话、肆无忌惮地说假话、习以为常地说空话,从本质上丧失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

三、写作内容封闭化——无丰富深刻体验

如图三,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作文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和事件紧密结合,真实地与社会各阶层交流”,“应该多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迫于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极度封闭和单一,失去了与社会深入接触的时间,丧失了丰富生动的自主活动,也没有养成体验和分析社会的思维习惯。写作主体缺乏生活体验和思考,对读者对象的需求是模糊的、混乱的,在写作中就表现出内容肤浅和表达散乱。

四、交流平台狭窄化——无提高激励机制

如图四,在“作文写好后,你想让谁最先阅读你的作品?”的调查项目中,选择“如果不是要交作业,不想给任何人阅读”的学生占了近50%,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养成互相交流习作、修改提高的习惯,习作也缺少发表交流的平台,学生没有从交流和展示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写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人生认识的体悟和思考,并运用语言这个外壳去思考、表达生命意识的自我言说的艺术。目前学生写作缺少的正是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近现代语文教学史上,梁启超、夏丏尊、朱自清、阮真和吴伯箫等一大批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读者意识都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朱自清提出 “假想读者”的概念:“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先生既是作家又是教师,充分认识到树立“假想读者”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影响,写作理论强调“互动过程”,认为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重视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注重写作的交际应用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训练。英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关于写作对象问题在他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

按照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如果赋予写作以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就有了深入思考问题和有效表达意见的意识和责任,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认可或赞许,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有利于端正文风,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本质,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就需要按照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而对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认为写作中的“行文难以展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如图五)

朱自清先生说过,“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等等”。笔者曾经上过主题为“心中要有读者”的作文辅导课,将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美国苹果产品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侵害中国消费者权益的素材植入课堂。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信息后,作为社会公民向设定的读者对象苹果公司、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检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国企业家协会、社会媒体等倾诉心声,没有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普遍写得有条理、较深刻,而且情理并重。

3.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目前,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布置作文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集体讲评,体现出教师言语权威的绝对地位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习作的评判者,而不是真心的阅读者、平等的交流者。急需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流程再造。

首先要注重题目编制。精心挑选写作话题,编制合理的题目群,将抽象的、远离社会生活的、指向不明的话题,转化为针对生活实际、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如校车问题、学生上网问题、家教问题、学生负担等话题。

其次要研究指导策略。一是阅读教学关注读者立场的策略,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指导学生从文本与读者立场、读者意识的关系角度,体会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的独特性。二是写作教学关注角色转换的策略,要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会与他人沟通、倾听别人诉说、关心社会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必须出声,否则就如骨鲠在喉。如图六,“当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展示自我的方式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空前提高了,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的爱好,成为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再次要重塑评价激励方案。作文评改要由传统的单一教师批改,变换为师生双方评改,学生自主批改、合作评改、小组互改、全班赏改、教师面改,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利用通信、墙报、广播、博客、刊物等形式交流或发表作品,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面,真正实现写作的交流交际功能,提高作文评价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7.

[2]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读者意识:高中写作教学流程再造行动研究”(批准号:D/2013/02/222)的系列成果之一。

【摘 要】依据“读者意识与写作教学”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提出当前写作教学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写作动机功利化、读者对象单一化、写作内容封闭化、交流平台狭窄化。文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指出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写作教学效能。

【关键词】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 调查报告

笔者在地处无锡的两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开展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问卷调查,从这两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文科和理科各1个班,被调查班级总计12个,被调查学生总计542人,占两校学生总数的16%。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学生普遍怕写作、写作教学效能低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写作动机功利化——少内在持久动力

如图一,在“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调查项目中,选“因为老师、考试的要求”占了58%,说明学生更多地是因老师的要求写作、因老师背后所主导的高分机制与应试机制而写作,缺乏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梦想,缺乏写作的持久动力,表现出了写作动机的功利与短视。

二、读者对象单一化——少适当倾诉对象

如图二,在“想过你的文章是为谁写的吗?你写作时有没有预想的读者?”调查项目中,选择“没想过”的占40%;选择“想过,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为不同的读者写的”占21%,但这些学生中也会有较大一部分认为写文章要切合题目要求,还没有真正考虑读者需要、树立“读者意识”。多数学生认为平时写作给老师评,高考写作给考官评,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高分。

长期以来,我们颠倒了写作教学的顺序,把写作重心放在写什么和怎么写,忽视了写给谁看,忽视了写作交流和对话的功能。这种写作让学生习惯了冠冕堂皇地说套话、肆无忌惮地说假话、习以为常地说空话,从本质上丧失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

三、写作内容封闭化——无丰富深刻体验

如图三,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作文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和事件紧密结合,真实地与社会各阶层交流”,“应该多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迫于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极度封闭和单一,失去了与社会深入接触的时间,丧失了丰富生动的自主活动,也没有养成体验和分析社会的思维习惯。写作主体缺乏生活体验和思考,对读者对象的需求是模糊的、混乱的,在写作中就表现出内容肤浅和表达散乱。

四、交流平台狭窄化——无提高激励机制

如图四,在“作文写好后,你想让谁最先阅读你的作品?”的调查项目中,选择“如果不是要交作业,不想给任何人阅读”的学生占了近50%,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养成互相交流习作、修改提高的习惯,习作也缺少发表交流的平台,学生没有从交流和展示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写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人生认识的体悟和思考,并运用语言这个外壳去思考、表达生命意识的自我言说的艺术。目前学生写作缺少的正是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近现代语文教学史上,梁启超、夏丏尊、朱自清、阮真和吴伯箫等一大批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读者意识都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朱自清提出 “假想读者”的概念:“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先生既是作家又是教师,充分认识到树立“假想读者”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影响,写作理论强调“互动过程”,认为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重视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注重写作的交际应用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训练。英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关于写作对象问题在他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

按照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如果赋予写作以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就有了深入思考问题和有效表达意见的意识和责任,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认可或赞许,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有利于端正文风,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本质,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就需要按照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而对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认为写作中的“行文难以展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如图五)

朱自清先生说过,“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等等”。笔者曾经上过主题为“心中要有读者”的作文辅导课,将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美国苹果产品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侵害中国消费者权益的素材植入课堂。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信息后,作为社会公民向设定的读者对象苹果公司、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检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国企业家协会、社会媒体等倾诉心声,没有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普遍写得有条理、较深刻,而且情理并重。

3.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目前,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布置作文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集体讲评,体现出教师言语权威的绝对地位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习作的评判者,而不是真心的阅读者、平等的交流者。急需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流程再造。

首先要注重题目编制。精心挑选写作话题,编制合理的题目群,将抽象的、远离社会生活的、指向不明的话题,转化为针对生活实际、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如校车问题、学生上网问题、家教问题、学生负担等话题。

其次要研究指导策略。一是阅读教学关注读者立场的策略,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指导学生从文本与读者立场、读者意识的关系角度,体会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的独特性。二是写作教学关注角色转换的策略,要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会与他人沟通、倾听别人诉说、关心社会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必须出声,否则就如骨鲠在喉。如图六,“当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展示自我的方式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空前提高了,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的爱好,成为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再次要重塑评价激励方案。作文评改要由传统的单一教师批改,变换为师生双方评改,学生自主批改、合作评改、小组互改、全班赏改、教师面改,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利用通信、墙报、广播、博客、刊物等形式交流或发表作品,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面,真正实现写作的交流交际功能,提高作文评价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7.

[2]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篇5: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浙江省临海市教委教研室林一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忽视语言的交际作用。学生作文的读者对象也是固定的,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唯一的读者,面对只有一个并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的特殊的读者,这样作者是无论如何都激不起写作激情的。目前写作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审视和被审视的关系,缺乏平等互动的基础。学生作文往往具有一种敷衍的心理,他们普遍都这样认为,作文主要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是写给老师看的,反正老师会修改的。这显然违背了作文教学“应用”的目的,因为“应用”这从根本上说是应用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应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因此,对于习作者来说写作应面对读者,所以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至关重要。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一批有卓见的语文教育家,曾着力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并初步构建了这一教学理论,然而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重提这一被人们遗忘的教学理念,是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读者意识”写作观溯源

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对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十分关注的。他们认为,为文要“尚简、尚雅、尚俗、尚质、尚文、尚谐、尚直、尚婉、尚淡、尚平、尚奇”。①这实际上是从“传播”即读者接受的角度,对读者意识理论的系统概括。

孔子曾经说过,为文之道:“辞达而已”。“辞达”则意显,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时要考虑读者能否接受。东汉王充认为,文辞是说给人听的写给人看的。他从交际对象的反映角度提出“口务在明言,笔务在露文。”要求写作“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②提出了“形露易观”“显文露书”读者受体观,体现了很强的传达意识。他还提出要根据读者的才智的高低写出不同的文章。为吸引读者的注意他认为,为文要“新颖违诡于俗”要以“独是之语”“感人之书”感染读者。道家学派则认为应以自然之美打动读者。老子认为,与其用智易伪不如返朴归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则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元代陈绎在《文说》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作文和读者的关系,他认为,写作应根据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朝廷之文,圣贤道德之文气宜“肃”,长江大海、军阵英雄之文气宜“壮”,山林风月之文气宜“清”,通人达士、宴乐之文气宜“和”,侠客高士、鬼神之文气宜“奇”,富贵美人、宫苑之文气宜“丽”,上古人事、游览古迹之文气宜“古”,大功业人,登高眺远之文气宜“远”。③

刘勰则从以情动人的角度切入,他认为,要“为情造文”“情动于中而发之于文”为情要“约而写真”“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明代李贽则认为,为文要倡导“童心”他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以“纯”“真”感人,显然也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二、“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确立

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写作教学的“实际应用”之目的,现代语文教育家们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而现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写作观的提出,可以说是他们对写作教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梁启超在对学生的作文教学的要求上强调,求“真”求“达”的表述观,他说:“事迹要真,写出还要逼真,务要完全表达出自己所想讲的。”④“真”是对内容而言,它包括事实的确凿和人的真情实感,做到对事实和读者负责。而“达”的要求就是一照原样说,二令读者完全明白。他曾说:“为什么要做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若不能感动人,其价值也就减少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既有对传统写作理论的继承,更有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读者意识”写作观的发展。

鲁迅先生对作文的表述上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倡导习作为文之初,要心有读者,为大众着想,“使大家能懂、爱看”。怎样才能如此,鲁迅先生的解释是采用“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勾卖弄而已。”⑤他在谈及自己写作经验时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同时他也反对虽能看得懂,但语言粗糙乏味的“浅”、“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写作语言表述观是辩证的。

阮真是三十年代中学语文教育研究最杰出的开拓者,他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尤为突出,他强调作文教学要崇实致用,倡导重视应用文教学并根据不同社会需要把应用文分为:普通、公牍、职业三类。他在作文拟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作文题目,应给学生的良好刺激,引起他们作文的动机和兴趣,他提示了5种可利用的机会:1、利用学生实际需要事项;2、利用读物;3、利用定期刊物;4、利用校内服务事项;5、利用社会服务事项。这对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十分有利的,并且他还说:“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我们要利用,没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我们也要假设环境,造成机会,去做问题设计。”⑥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发表”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具有相当实际意义的。

把“读者意识”作为写作的最基本方法,并为之作周详思考和策划并付诸实践的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他说:“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的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悦耳,不要使读者得着厌倦。”⑦他说古今文章作法各执其辞“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务使读者不觉得苦痛、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明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⑧他认为写作须首先考虑:(1)读者的性质(2)作者与读者的关系(3)写作这文的动机等。文章第一步虽当注意于造句用词,求其明了;第二步还须进而求全体的适当。对人适当,对时适当,对地适当,对目的适当。这“明了”、“适当”,自然都是针对读者而言。为求适当,他还具体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作文时思考:(1)为什么做这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应给读者的是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2)在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即思考文章中心,使读者明了。(3)谁在做这文?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自己应以何种身份向读者说话。(4)在什么地方做这文?这思考的是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定的场合。(5)什么时候做这事?思想的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6)怎样做这文?探究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现易为读者所接受。上述简单易行的方法,就在当今也不能算落伍。

朱自清是把“读者意识”写作观付之于实践的一位作家、学者型的教师。他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⑨写作练习仅仅把教师当作读者(使学生惧怕的读者)是无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发表的欲望的。虽然实际上学生的写作对象是有限的,但“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教师外还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同时朱自清先生还认为缺乏“读者意识”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学生容易从中看出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假想的读者”。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书信文体,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在教学假设的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

如上所述,“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理论确立,得益于众多现代语文教育家的倡导和潜心研究,至夏丐尊、朱自清这一理论才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并得以基本完善。

三、“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

今天我们重提“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形成了教师干预贯串始终的僵化模式,在写作教学中,几乎从不规定读者对象。于是形成了学生作文的读者几乎只有语文教师一人的局面。学生在选择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方式时,也从未考虑针对不同的读者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字。这样严重地忽视了语言的交际作用,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直接助长了学生作文敷衍塞责,甚至为了投教师所好,胡编乱造。为此,重新审视“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对“读者意识”的内涵把握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与作家创作的比照中得出: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读者意识”是作家创作时所预想的社会反映,它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虽然不是作家创作,但从广义上看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用文字“表达”和“说出”,两者都要顾及读者的反映。同时写作过程究其根源总是受“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的影响和制约,进而会影响至作品的形成质量。

然而,作家与学生的写作的性质毕竟是不同的。写作主体对生活观照和学识水平不一样,作品的质量不同,发表的途径和渠道也不同,作家的写作创造性与学生的作文的创造性也是有区别的。严格说学生的作文只能算是对事物的初步的认识和发现。

因而,我们认为广义的所谓“读者意识”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对写作主体表达和发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倡导的“读者意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让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

所以我们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树立“读者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作家写作的目的是服务于阅读对象,而学生作文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可这个“应用”的对象绝不仅仅是教师,而是未来的读者。因而,从作文教学的目标出发倡导“读者意识”是一条理想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道路。

再有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贯彻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的需要。还以作家创作为例,文学活动是一个由作家、作品、读者等基本要素与环节组成的系统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即“对话、交流”的关系。在文学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广义上也是“读者群体”,这就是文学评论家,他们虽然也是读者,但是就其阅读文学的主目的并非为了欣赏而是为了批评,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与作家的关系显然不同与一般的读者群体。读者与评论家谁重要,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但是有这样的现象,在文学史上没有评论家欣赏的作家是很多的,可没有读者的作家是不存在的,就作家来说读者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回头关照作文教学,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就等同于文学评论家,学生的写作是为了应用,即应用于假设的读者,假如没有读者或者仅仅是给老师看的,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作家在创作时有时可能会顾及到评论家的评论,但更多顾虑的是读者的反映。读者与作家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平等、交流的互动,评论家对于作家和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审视。这也与作文教学相似,教师的阅读也是一种类似于对作家作品审视,我想假如作家创作不是面对读者,而是面对评论家,作家是很难激起创作的热情的。同理,学生作文不是面对读者,却去面对教师,也是难以激发情感的。

因而,学生作文中的假设的读者,这是建构平等、对话的“写作场”的需要,是一种交流、互动的“社会化”的要求。

同时,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又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重要途径。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内在动机指的是:“指向于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外在动机指的是:“目标指向于获得尊敬、赞许、认可的动机。”⑩据此,假如我们把写作的动机也作如此的分类,那么也可分为“指向于应用和指向于赞许、认可”的两种类别。前者应属于内在动机,后者属于外在动机。

倡导“读者意识”显然有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写作中具有“读者意识”,那么写作中必然以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写作中以适宜

应用于假想读者的要求衡量、规范自己,并能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以此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直至符合社会要求。因此,它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对写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是很大的。

倡导“读者意识”也有助于引发外在动机的启动。教师以“应用”为标准衡量和要求学生,并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发表”“说出”的条件,并且在实践和模拟实践中指导和锻炼学生,我们的经验证明这种实践和模拟实践的写作教学形式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与“实践”的“赞许和认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的外在动机。而写作外在动机的引发、诱发又促进了写作内在动机的强化。

四、“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现实意义

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绝大多数缺乏写作的动力和写作的热情;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没有立足于应用,脱离社会生活。过分追求:“高立意、精选材、巧谋篇。”其结果是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写作教学中倡导“读者意识”显然有助于摆脱目前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的境地。理由如下:

1、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写作,无疑会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写给自己看,要求说真话、心理话;写给朋友和同学看,要求真诚、平等;写给报纸、杂志,要求新颖、准确、有创造性。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达到的。

2、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和各种场合这样就需要学生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3、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写作和生活实践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4、只有具有“读者意识”,才能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确立和提高又会有力地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

5、倡导“读者意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6、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但在教学中却苦于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指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无疑从宏观和微观上为作文教学指导开辟了“新”的渠道。

反思中学生作文训练中读者对象单一的问题,重提“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十分必要的。它为我们摆脱目前作文教学的困境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选择,这是一个很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课题。

注:

①②③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第4版,第287、283、312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作文教学法》。

⑤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⑥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

⑦夏丐尊:《文章作法》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5页。

⑧夏丐尊:《夏丐尊论语文教育关于国文学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⑨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49~150页。

⑩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月第1版,第73页。

篇6:建立“读者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一、我市农机安全服务体系的现状

农机安全服务主要是指在开展农机安全行政许可, 行政执法工作的同时, 通过向农业机械和驾驶操作人员提供监管配套服务、安全技术服务、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实施多项便民措施、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等服务, 有效提高广大农机从业人员接受管理的自觉性, 拓宽农机安全监管的工作面, 以达到减少事故, 保障安全的目的。

近年来, 我市各级农机监理机构通过加大农机监理基础设施建设, 农机安全监管水平大大提高, 农机安全服务手段得到有效改善。市级拥有一个较先进的农机考试检测中心,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理论考试无纸化、术科考试电子化、技术检测自动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在农机安全性能检测方面, 全市共配备了2条固定式的自动检测线, 6条移动式的拖拉机检测线,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拖拉机技术性能检测自动化。在动态执法上, 全市共配备了安全检查车辆10辆, 事故勘查设备7套。在办公场所方面, 目前, 7家区县监理机构中, 均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办证大厅, 农机具检测中心、机具和驾驶人的档案室等。在驾驶员考试方面, 有2870平方米的术科考试场地, 120平方米的理论考试室。在安全服务上主要是结合监管开展一些配套的服务和一些基本的安全宣传教育服务。

主要服务内容归纳如下:一是农业机械的相关登记备案及牌证核发;二是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三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考试、核发驾驶操作证;四是农机政策性保险代理;五是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咨询;六是农机跨区作业证的发放;七是农机双优加油卡的办理;八是平安农机通的办理。

二、农机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市农机安全服务体系的现状,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对照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 我们的安全服务工作还有很大差距, 归纳起来有四个不适应。

1. 农机安全服务理念与农机安全监管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如纯农拖拉机无牌无证多, 上路检查权的缺失、变拖管理难度大、基层监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 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人员存在着重管理, 轻服务的思想观念。认为执法机构就应依法办事, 服务可有可无,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只停留在发牌发证、年检年审、宣传教育等常规管理和服务上, 管理服务方式单调, 服务意识不强, 导致农机手抵制情绪高, 工作难开展。

2. 农机安全服务的方式与农机手的需求不相适应

由于服务意识不强, 在服务创新上办法不多, 目前在农机安全服务的方式上显得十分单一, 服务只局限于一些监管的配套服务和宣传服务, 服务带有强制性和被动性。如牌证办理、安全检验、喷漆放大字号、安全宣传教育等, 不能很好的满足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的需求, 农机手需要的是全面的, 实惠的, 便民的, 对保证安全生产有帮助的安全服务。

3. 农机安全服务的手段与当前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性

随着我市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的保有量迅速增长, 农业机械的性能大幅度的提升, 传统的机具检测、考试方法、档案管理等安全服务手段已不适应新的要求。我市各级农机监理机构监理服务装备落后, 检测设备、交通工具、通信设施、自动化办公等硬件和软件的差距越来越大。

4. 农机安全服务队伍素质与高效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机安全服务工作不仅要求监管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而且还要具备严谨务实和廉洁规范的工作作风。目前, 我市各级农机监理机构队伍的整体素质很难适应农机安全服务的要求, 知识结构, 年龄结构和专业水平方面还存着很多问题,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 转变传统理念, 树立全新农机安全服务理念

新形势下, 农机安全服务机构和人员, 应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 将“管理员”转变到“服务员”,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将工作作风的转变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 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去, 要将监管与服务相结合, 把农机安全服务理念注入农机监理全过程。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安全监管的过程中, 要以方便农机手为出发点;在进行服务的时候, 要以农机手的需要为立足点。二是要树立高效服务的理念。农机安全服务必须要树立服务只为民众而存在的观点, 尽量减少和废除人为的繁文缛节, 简化行政许可程序。三是要树立法治理念。在服务的同时必须依法行政, 一切服务活动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和法规, 要通过服务推动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更加规范, 更加高效。

2. 创新服务方式, 大力拓宽农机安全服务渠道

各级农机安全服务机构要结合农机化、安全生产等主要工作, 围绕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尽心竭力解难事, 坚持不懈做好事的宗旨,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面。一是立足工作, 强化服务。切实提升原有服务方式的工作效率, 如在行政许可业务上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 实施“一条龙”办公, 让机手一次办理完所办的所有事项, 提高办事效率。二是抓住政策, 强化服务。结合中央、省、市的一些支农、惠农政策 (如政策性保险、购机补贴等) , 切实把相关准备、宣传、实施工作做实做细, 通过优质的服务, 规范的行为来提高广大农机从业人员接受管理的自觉性。三是借助组织, 强化服务。通过农机安全协会, 为发生事故的农机手提供补偿和济助, 解决农机事故受害者赔偿、救济问题, 防止农机手因发生事故而返贫,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社区组织和农机服务组织在农机安全发展中的作用。四是部门配合, 强化服务。农机安全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和农机推广、销售、鉴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把安全服务的责任落实到位, 各司其职, 使安全服务在农机生产、销售、使用、管理的各环节得以具体体现。

3. 改善服务手段, 全面提升农机安全服务水平

农机安全服务手段是提升安全监管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各级农机安全服务机构应围绕主要服务方式, 从以下四个方面改善服务手段。一是加大投入, 提升安全服务装备水平。要努力创造条件, 添置先进的设施装备, 满足安全服务的需要, 不断提高农机安全服务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二是重心下沉, 深入一线开展安全服务。通过组织开展送检下乡、送知识下乡等活动, 到机具集中的乡镇、村, 甚至是农机户家中开展上门服务, 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的家中, 传授农机维修和相关保养知识, 不断提高农民操作、维护和保养农业机械的技能, 提供检验、保险等一条龙的服务。三是政务公开, 大力推行“七个一”、“三优、三满意”办公制度。即: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一句热情话、一片热心、接好每一个电话、办好每一件事, 做到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 让群众满意、让机手满意、让政府部门满意。四是强化培训, 提高广大农机手安全驾驶操作技术。各级农机安全服务机构应结合农机作业的季节特点, 合理安排时间, 定期组织农机手进行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 提高其安全驾驶操作技能。

4. 加强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农机安全服务本领

上一篇:岗位互学一岗多能总结下一篇:通俗歌曲创作的群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