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2024-04-14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共8篇)

篇1: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清代名医王清任

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据统计,医学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名词均来源于解剖学,故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是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内分泌、感觉及神经九个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解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人体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大体解剖学又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系统解剖学主要按照人体各系统来叙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本文章介绍的是系统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主要摘录书中与常见疾病有关的文字叙述,以便日后查阅)一.运动系统

·临床上常在髂骨的髂嵴和胸骨等处,作骨髓穿刺,抽出骨髓进行检查,帮助诊断血液疾病。

·椎体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骶管裂孔是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相当于“腰俞穴”的部位,其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临床上常以骶角为标志,来确定骶管裂孔的位置。

·锁骨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较脆弱,易发生骨折。·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是骨折的易发部位,骨折时易损伤易腋神经,造成方肩;肱骨骨干的骨折易损伤桡神经,导致垂腕;肱骨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有尺神经通过,骨折时易损伤尺神经,导致爪形手、小指表面皮肤感觉障碍。

·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约平对第四腰椎棘突,可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髌骨的位置浅表,可因外力直接打击而骨折。

·腓骨为细长的长骨,常作为骨移植的取材部位。

·颅底的孔、管都有血管和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往往沿这些孔道断裂,引起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

·翼点(太阳穴)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颅囟中的前囟在临床上常作为婴儿发育和颅内压变化的检查部位之一。

·椎间盘的后外侧部无韧带加固较薄弱,当成年人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多向后外侧突出,常压迫脊神经根,形成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的活动较多,故此病多发生于腰部。

·钩椎关节病变可引起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的症状。

·临床上,肩关节以前下方脱位为多见,此时肱骨头移至喙突的下方。

·幼儿的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松弛,因此,在肘关节伸直位猛力牵拉前臂,可能发生桡骨头半脱位。·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是肘部三个重要的骨性标志。正常状态下,当肘关节伸直时,上述三点连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至90。时,三点连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在肘关节后脱位时,上述三点的位置关系即发生改变;而当肱骨髁上骨折时,则三点的位置关系不变。

·在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于中间位,防止骨间膜挛缩。·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及混合性骨折之分,如股骨颈骨折在内侧三分之二,则骨折位于囊内,囊内可出现血肿;如位于外侧三分之一,则关节囊不受影响。

·由于髋关节的关节囊的后下方缺乏韧带加强,较薄弱,故股骨头易向后下方脱位。

·髌韧带,位于膝关节关节囊的前方,是股四头肌腱的延续,临床上检查膝跳反射,即叩击此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如前交叉韧带损伤,胫骨可被动前移;后交叉韧带损伤,胫骨可被动后移,这种现象即临床所谓的“抽屉现象”。

·膝关节的滑膜囊常因外伤而发生滑膜囊炎或囊肿。

·距骨滑车呈前宽后窄状,当背屈时,滑车前宽部被内、外踝夹紧,比较稳固;当跖屈时,滑车后窄部进入关节窝内,故可有轻微的侧方收展运动,此时距小腿关节松动而稳定性较差,易受扭伤,其中以内翻扭伤较多见,即外侧韧带损伤。

·倘若张口过大、过猛,关节囊又松弛,下颌头和关节盘向前滑到关节结节的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形成颞下颌关节前脱位。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浅筋膜内。·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在炎症时,具有限制炎症、脓液扩散流动的作用,因此,熟知深筋膜配布状况,还可以推测脓液扩散蔓延的去向。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有少量滑液,多位于肌腱和骨面之间,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促进肌腱运动的灵活性。滑膜囊在慢性损伤和感染时,形成滑膜囊炎。

·临床上常见的腱鞘炎,严重时局部呈结节性肿胀,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许多腰痛患者主要是由于竖脊肌受累所致,即临床所谓的“腰肌劳损”;由于腰部活动度大,胸腰筋膜容易扭伤,为腰背劳损原因之一。

·前锯肌瘫痪时,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称“翼状肩胛”

·白线中部有一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薄弱处,如小肠由此膨出可引起脐疝。

·病理状态下,小肠等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到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称腹股沟直疝。

·帽状腱膜很坚韧,以纤维束垂直穿经浅筋膜与浅层的皮肤相连,三者紧密结合形成头皮。帽状腱膜与深部的骨膜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故头皮可在颅骨表面滑动。头皮外伤时,常在腱膜深面形成血肿或撕脱。

·单侧胸锁乳突肌可因胎儿产伤等原因造成肌挛缩,导致小儿斜颈畸形。

·颈深肌群:位于颈椎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三者均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向下止于第一肋骨;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骨。在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骨之间,形成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故临床上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病理条件下,可造成此间隙狭窄,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

·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状。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内注射的部位之一。

·冈上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腋窝:为锥形腔隙,位于臂上部和胸外侧壁之间。具有顶、底和四个壁。顶由第一肋、锁骨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向上与颈相通。底由腋筋膜构成。前臂为胸大肌和胸小肌。后壁为肩胛下肌和背阔肌等。内侧壁为胸廓外侧壁上部的肋骨和肋间肌以及前锯肌。外侧壁为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和肱骨上部。在腋窝中有臂丛、腋血管、腋淋巴结等重要结构。

·三边孔和四边孔:在小圆肌和大圆肌之间,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而将此两肌之间的间隙分为外侧的四边孔和内侧的三边孔。·肘窝:位于肘关节前方呈三角形的浅窝。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的内侧缘,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的外侧缘,窝内有神经、血管通过。

·腕管:位于腕部掌侧面,由腕骨沟和屈肌支持带共同构成。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深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在外伤、炎症、水肿等病理情况下,管内的结构可能受压和损伤,造成手功能障碍。·腰大肌被一筋膜鞘包裹,当患腰椎结核时,有时脓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窝或大腿根部。·临床医生常选用阔筋膜张肌作肌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腓肠肌内、外侧头及比目鱼肌上端起点共为三个头,向下合成一肌腹,故名小腿三头肌,向下移行为一个粗大的跟腱,止于肱骨结节。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结等。

·股管:在股静脉的内侧,为腹横筋膜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向外突出的盲囊,囊的上口为股环,与腹腔相通;下端是盲端,伸至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处。管内充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淋巴管等。·腘窝: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窝的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侧界和下内侧界分别为腓肠肌外侧头和内侧头。窝内有腘动脉、腘静脉、胫神经、腓总神经、淋巴结和脂肪等。

二、消化系统

·当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仍可借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对牙关紧闭的患者,可经此间隙将导管导入固有口腔,再下至咽和食管,注入营养物质。

·牙髓位于牙腔内,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组成。口腔内的乳酸杆菌产酸,导致釉质脱钙,产生空洞,称龋齿,若龋洞不断加深,波及牙髓时,可引起牙髓炎和剧烈疼痛。

·正常情况下,丝状乳头浅层的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与食物残渣、唾液等成分混合,附着于粘膜的表面,组成正常的淡薄白色的舌苔。·舌外肌中最主要的一对为颏舌肌,起自下颌骨体内面的颏棘,肌纤维向后上呈扇形,止于舌体正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可伸舌;单侧收缩时,可将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当让患者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

·腮腺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耳郭的前下方。腮腺管由腮腺的前缘穿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紧贴咬肌表面前行,至咬肌前缘处弯转向内侧,穿过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粘膜上。临床小儿麻疹早期可在腮腺管开口周围出现灰白色的斑点。

·鼻咽:为颅底至软腭后缘之间的一段。咽鼓管咽口的后上方有半环状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方和咽后壁之间有一纵行深窝称咽隐窝,该处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鼻咽上壁后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幼儿时期较发达,6岁开始萎缩,10岁后完全退化。有的儿童咽扁桃体异常增大,引起咽腔狭窄,影响呼吸,熟睡时表现为张口呼吸。

·口咽:为软腭后缘和会厌上缘之间的一段。在其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凹窝,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腭扁桃体是一对扁卵圆形的淋巴上皮器官,具有防御功能,易感染产生肿痛。

·喉咽:为会厌上缘至第六颈椎下缘之间的一段。在喉口两侧和咽侧壁之间各有一个深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食管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位于咽和食管相续处,即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六颈椎体下缘平面(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位于食管和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第四、第五胸椎体之间平面(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十胸椎体平面(距中切牙40cm)。这些狭窄是食管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食管癌和静脉曲张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进行食管插管时,要注意食管的狭窄处,根据食管镜或胃管插入的距离,可推知器械已到达的部位。

·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可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又称胃穹窿、胃底和幽门部。其中,胃小弯和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触诊的部位。

·十二指肠上部又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十二指肠降部中份肠腔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是由斜穿肠壁的胆总管使黏膜隆起而形成的。此襞下端有一乳头状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

·十二指肠悬韧带,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有悬吊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也是腹部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

·肠伤寒时细菌常侵犯回肠集合淋巴滤泡,从而导致肠出血或肠穿孔。

·结肠袋、结肠带和肠脂垂等特征性结构可作为识别盲肠和结肠的标志。

·盲肠的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如粪便或硬物等经此口进入阑尾并致梗阻时,可发生阑尾炎。

·阑尾,一条细长的盲管,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通盲肠后内壁;下端游离,位置不固定,长7-9cm。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是沿结肠带向下追踪,因三条结肠带最后都汇集与阑尾根部。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此点称麦克伯尼点。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或反跳痛。

·结肠,按其位置和形态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其中,乙状结肠充盈时在左髂窝可触及,是慢性炎症、憩室、肿瘤的好发部位。

·临床指诊时,可触知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等;直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的弯曲,以避免损伤直肠横襞。

·肛管上端的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间有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称肛瓣。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小陷窝,称肛窦,底部有肛腺的开口,窦内易积存粪便,易感染而引起肛窦炎、肛周脓肿或肛瘘等。各肛瓣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下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带,表面光滑而略显浅蓝色,称肛梳或痔环。齿状线以上的黏膜下和肛梳的皮下有丰富的静脉丛,病理情况下静脉丛淤血曲张则形成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称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者称外痔,也有跨越于齿状线上、下者称混合痔。肛梳下缘有一环状线,称白线,此线恰好位于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界处,活体指诊时可触知一环状沟,即上述两肌的分界沟。白线以下的皮肤颜色较深,下方不远即终于肛门。

·活体的肝呈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弱,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其大部分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之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在正常成年人,肝的下界在右肋弓下一般不能触及,剑突下可触及。在小儿,肝的体积相对较大,肝的下缘可低于右肋弓下缘2-3cm,七岁以上儿童已不能触及。·胆囊一般分为底、体、颈、管四部。胆囊底为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常在肝下缘露出,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侧腹直肌外侧缘和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炎时,此处可有压痛;胆囊颈和胆囊管的黏膜向内呈螺旋状突出,形成螺旋襞,可控制胆汁的出入,胆结石也常嵌顿于此。

·腹膜是一层浆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腹、盆腔脏器的表面。脏、壁腹膜两层互相移行,共同形成一个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腔内仅有少量浆液。男性腹膜腔是一封闭的囊;女性腹膜腔则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的易粘连性,就可促进损伤的修复和防止腹腔炎症的扩散,但同时也易产生肠粘连。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液增多,可形成腹水。

·掌握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对腹膜内位器官进行手术,必须通过腹膜腔;但对肾、输尿管等腹膜外位器官和膀胱等腹膜间位器官,可不必打开腹膜腔而于腹膜外进行手术,从而避免术后腹膜腔的感染和脏器粘连。

·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结构。形似围裙,悬垂于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它具有重要防御功能,当腹内发生病变,可向病灶处移动并将病灶包裹以限制炎症蔓延。

·当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首先流入网膜囊,也可经网膜孔留至腹膜腔,引起弥散性腹膜炎。

·腹膜陷凹:站立或坐位时,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点,故腹膜腔积液、积血或积脓多积聚于此,可经直肠前壁穿刺和阴道穹后部穿刺以进行诊断和引流。

三、呼吸系统

在平静呼吸时,鼻翼无显著活动;当呼吸困难时,可出现鼻孔一张一缩的活动,称鼻翼煽动。

·固有鼻腔,即临床上所称的鼻腔。当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或血液可经鼻腔流出。内侧壁为鼻中隔,由于鼻中隔以偏向左侧者居多,故两侧鼻腔常不对称,称为鼻中隔偏曲,严重者可引起鼻塞、头痛或出血等。鼻中隔的前下部有一区域,黏膜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丛,称易出血区,90%的鼻衄均发生于此。

·环甲正中韧带位置表浅,临床如遇急性喉阻塞患者,可经此直接插入粗针头,以建立暂时通气道。

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此裂前五分之三为膜间部,与发声有关,为喉癌的好发部位;后五分之二为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临床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第4或第4、第5气管软骨处进行。·左主支气管细、长而行径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而行径较陡直。因此,气管异物容易落入右主支气管。

·肺尖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在锁骨上方进针时,要避免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在壁胸膜某些部分的转折处,可形成潜在的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会深入其间。其中最主要的间隙为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反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的最低部分,胸膜炎等渗出液常积聚于此。该隐窝也可因胸膜粘连而消失。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和第十二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又称脊肋角。当肾病变时,叩击或触压该区时,常引起疼痛。·临床上的肾囊封闭,即是将药液注入此层内。

·输尿管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输尿管起始处,即肾盂和输尿管移行处;第二个狭窄越过小骨盆入口处;第三个狭窄在膀胱壁内,即壁内部,这些狭窄部位是结石易滞留处。·临床上膀胱三角是结核和肿瘤好发部位。

篇2: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人体解剖学这门课,一开始选是因为室友去上过,积极推荐,所以也就选了。其实还有个原因,室友整天说人体解剖学老师很帅,让我去看看。哈哈,第一天上课的时候,跟旁边的女生聊了一会,她说她也是听别人说人体解剖学老师是帅哥才选的,很多人都是。这就是最初选课的感受。

上这门课也有一段时间了,挺喜欢这课的,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无聊。看了上课时的好多图片,觉得生命真的好神奇,经过了好多竞争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真不容易。来到大学之后,一直说要享受青春,忘了高中的豪情壮志,各种虚度。总是觉得自己并没有比别人强多少,可是看了那些图片,有些孩子生下来就和正常人不一样,有的是连体婴儿,反正就是看了觉得触目惊心。突然觉得,身体健康真的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我可以尽情的笑,尽情的奔跑,做很多很多我想做的,然后慢慢的,努力的去实现我想要的生活。

写到这里想起了看过的一个视频,叫《我和世界不一样》,演讲者的名字我忘了,可他的样子却很清晰。他没有双手,只有很奇怪的脚,人很小很小。他没有很多,可是却活出了自己。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拥有了很多,其实我们真的已经很幸福了。在这有限时间里,我也想活出自己。有一天我回首了,我能发现,我是那么幸福的走过了我的一生。

篇3: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心得

一、努力营造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必须共同参与的一种双向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 并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使得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教导, 同时还要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 在讲完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这个章节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男性泌尿系的特点,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临床病例: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患有有肾盂结石, 直径小于1cm, 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然后提出此结石排出体外所经过的结构有哪些, 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举手发言, 使得他们进一步熟悉了输尿管的狭窄、男性尿道的狭窄、扩大、弯曲及男性尿道的分布等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生动而深刻,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理论课要与实践课充分结合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 其研究范围是人体的形态结构, 因此实验教学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验课上学生不仅能接触到逼真的模型和挂图, 还能见到真实的解剖标本和尸体, 这就使得学生对某一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的了解更直观、更形象, 可谓一目了然。然而,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不愿意上实验课, 据了解有的学生是害怕尸体, 有的同学比较迷信, 而有的则是嫌脏而不愿去接触。总而言之, 作为教师必须要耐心引导学生克服种种不良心理, 上好每一节课, 使得学生养成多动口、勤动手、善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适当结合临床实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 很多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调查, 我了解到有些学生认为解剖课名词多、内容繁琐、难记忆,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解剖课属基础课不如临床专业课有意思。因此, 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以上种种情况进行“对症下药”, 尽量地联系一些临床病例,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视器时结合近视、远视、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 有些学生本身或者其亲朋好友就患有这类疾病, 因此他们的求知欲非常的强烈。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以后的临床教学。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多年以来, 解剖学的教学方法一直比较单调, 教师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可以完成教学, 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 并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人在讲解胆汁的排出途径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术, 一边点击鼠标, 一边讲解, 通过动画使得学生对肝外胆道有了一个全新的直观的熟悉, 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并使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同样, 后来的一位教师在讲解血液循环时也应用了多媒体, 通过动画直观地看到血液如何流到全身, 又返回心脏的途径以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荷, 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举两得。

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求学生勤动手、勤看、勤听、勤提问、勤口诵、勤思考。同时要注重轻重缓急, 牢牢抓住重点,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地给学生指出各部分内容的要求标准, 诸如"把握、熟悉、了解"。还要在课堂上要多总结、归纳和比较,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例如, 具有三个狭窄的内脏器官可以总结在一起, 轻易混淆的名词概念诸如“肝门”、“肾门”、“肺门”、“脾门”、“卵巢门”放在一起比较记忆。还可让学生在标本上辨认“股三角”、“危险三角”、“膀胱三角”、“胆囊三角”, 这样, 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总之, 关于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和研究。

六、勤思考、多钻研, 努力提高教学技能

解剖学的教学虽然以实验课为主, 但理论课的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姿势、动作、手势及身体本身等直观教学手段, 或做一些比喻, 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女性内生殖器时, 教师可将双上肢伸展, 手持粉笔盒, 并将躯干向下屈曲约90°, 这样就可以形象地把粉笔盒比作卵巢、把手指比作输卵管伞、把上肢比作输卵管、把躯干比作整个子宫。这样通过艺术加工, 化深奥为通俗, 使学生觉得很有趣, 轻易接受。总而言之, 只要我们肯钻研、勤思考, 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本文所列举的几种方法是笔者从事解剖学教学实践工作的点滴心得, 希望以后能与解剖学界的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使用多媒体;正确引导学生, 做好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勤思考、多钻研、努力提高教学技能。

篇4:人体解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使用文、图、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多、形态描述多,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合理、高效地上好解剖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兴趣的关键,具体应做到文、图、物三结合。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讲解时要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图是教材插图、解剖学挂图以及教师画的结构简图。物即人体解剖学标本和模型等。在教学中,我发现,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如果教师上课时能够先对着解剖学挂图讲解一遍,然后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一遍,最后再对着模型再讲一遍,学生可以很快掌握这些内容。

二、利用体表标志和活体触摸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是人体,所以学生自己就是现成的标本,利

用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在自己身上找寻和触摸,

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学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时要求学生在臂前群和后群摸到这两块肌;学习胸骨角时让学生在前胸摸到胸骨角,与胸骨角平对的是第二

肋;学习肩胛下角时让学生在背部摸到肩胛下角,与肩胛下角平对的是第七肋;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阑尾虽然看不到、摸不到,但通过它的体表投影的位置,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还有学习臀大肌时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关节的运动和脱位的临床表现;讲解脉管学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等。这些体表标志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换触摸,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运用趣味记忆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人体解剖学内容庞杂、名词繁多,学习时难以理解,记忆难是师生共同的感受。但解剖学内容中有许多器官或结构的名称、结构特点等具有趣味性,可利用趣味性激发对该内容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多联系生活现象和临床实例,用一些比喻、夸张的方法创作一些切合实际,又便于记忆的顺口溜等,使之趣味化,可以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比喻记忆法

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来比喻人体解剖学的内容,以熟悉的事物理解人体形态结构,也是提高学生记忆的有效方法。如讲到脊髓被膜时,可以比喻为人体穿一件透明的衬衣,再穿一件较厚的外衣,人体的皮肤相当于软膜,衬衣相当于蛛网膜,衬衣与皮肤之间相当于蛛网膜下隙,较厚的外衣就相当于硬膜了。

2.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是对相似、相对、相反的两类或两类以上材料同时进行记忆,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并依据彼此的共同点或差别进行记忆。有比较就有鉴别,运用比较法能精确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全身最粗大的骨是股骨,最细小的骨是镫骨;全身最长的肌肉是缝匠肌,最短的肌肉是镫骨肌;全身最粗大的脑神经是视神经,最短小的脑神经是嗅神经;男性尿道最长的部位是海绵体部,最短的部位是尿道膜部;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在男性是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是直肠子宫陷凹;全身最薄的皮肤部位是眼睑,最厚的皮肤部位是足跟;颅底最大的孔是枕骨大孔,最小的孔是筛孔;最大的舌乳头是轮廓乳头,最小的舌乳头是丝状乳头;蛛网膜下隙最大的部位是小脑延髓池,而在临床穿刺最多的部位是终池;全身最多的动脉分支是肾动脉分支,最少的动脉分支是升主动脉分支等。

3.归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是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列表归纳,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融会贯通。人体解剖学中有很多的三狭窄结构、三角结构和门结构,这些结构容易混淆又难于记忆,如果把它们归纳起来就好记多了。如三狭窄结构:食管的三个狭窄、输尿管的三个狭窄、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椎动脉的三个狭窄。如三角结构:膀胱三角、肝胆三角、股三角、锁骨上三角、心包三角、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食管下三角、危险三角、肛门三角、尿生殖三角,如贲门、幽门、肝门、肺门、肾门等。

4.歌诀记忆法

可以把人体解剖学的有些内容编成语言精练、节奏鲜明、整

齐、押韵、简短而朗朗上口的歌诀或顺口溜。经常背诵,就能较容易地将所学的知识记在心中。例如,十二对脑神经编成“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车,五三叉,六展,七面八前庭,九舌,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跗骨的歌诀:“上距下跟后出头,一二三楔骰内舟”;腕骨的歌诀:“手舟月三角豌豆,大小多角头状钩”等等。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感觉难记的内容自编歌诀,来加强记忆。

总之,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调动手、眼、脑等多感观来学习人体解剖学,能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增长学生的知识。

篇5:人体解剖学学习心得

人体解剖学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解剖学知识不仅是学习生理学,内外科护理学等课程的基础,同时坚实的解剖学知识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可靠基础;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虽然不用过深的对人体解剖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平时多掌握一些医学常识,了解一些基本的人体构造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在大二第二次选修课程的时候,我选择了人体解剖学这一科,当然学习过程中也收获颇多,在钱国强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对人体自身的结构,内脏等各个部位都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小常识,让我对人体解剖和生活医学小常识方面事实而非的东西变得逐渐清晰。

课堂上老师先给我们讲一些解剖的术语和人体结构的名称,有的我们都知道,但是大多数我们不知道的,人体解剖学的名称和术语繁多,所以学习它就需要记住他们,我们只是要求了解,我们中学学的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但是解剖学却是研究他们的方法。我们通过看解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了解了解剖的一些方法和过程,看起来时有些害怕,但想想那些在解剖的工作人员,我想他们肯定是有着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那些拿手术刀的医生,他们动手术也应该是一个解剖的过程,手术就是解剖学的应用之一吧,还有那些破案的法医也是通过解剖尸体获取相应的破案证据。只有正确认识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认识其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变化,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与诊治,预防原则。

我们学习解剖学主要讲的是人体的几大系统和结构,运动系统主要学习与运动相关的骨骼,有骨的分布,骨的连接,骨的构造和骨骼相关的骨骼肌等,然后

是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讲是与消化相关的器官,即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接下来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都是学习相关的器官和功能。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去参观解剖室里的实验标本,其中有塑料的和真实的尸体标本,虽然经过处理过,但我还是觉得刺激的,但看到同学用手去抓和老师的讲解,非常吃惊。通过观察真实的解剖标本,我们把学的那些人体内部的术语标本一一对应,虽然与平时讲课和视频的不太一样,但这让我们印象更深刻,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篇6:人体解剖学教学课件

人体解剖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开放性课堂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第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解剖学名词多、内容繁杂,多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故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活跃课堂气氛,且当前尸源短缺,标本少,实验示教时,学生多,展示视野较小,往往使学生觉得人体解剖学枯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适应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20xx级1个专科班级,上半学期仅采用课堂教学,下半学期采用部分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方法,课程结束后,

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并比较上下两学期的成绩差异。

二、结果

对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经t检验,2者平均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学生对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

表1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组别人数考试成绩(-x±s,分)

期中考试成绩2470..13±15.97

期末考试成绩2479.17±12.62

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比,p

表2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表(人,%)

反馈意见结果

激发学习兴趣22(91.7)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24(100)

加深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20(83.3)

对学习没什么帮助0(0)

三、讨论

目前,关于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问题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

率;增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缺点是,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并非都适合用pbl教学,模式是在纵向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由于人体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缺乏横向学科知识的支撑,此外还存在pbl是否适合本

专业的教学、教师的技能和精力是否适应、学生是否适应、学校管理部门是否支持等问题。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分析的思路,通过病例分析,将学科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践知识融汇贯通,强调了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加深了解剖学与临床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贯彻启发性原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使教学相长。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有效实现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双向渗透”,提高其学习效果,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病案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病案分析讨论的准备、讨论到总结要花费较多时间;病案教学法需要学生从智力上和情感上积极参与、投入教学过程;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临床分析和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病情剖析、归纳和总结。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通过对人体标本或活体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制作软件重建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利用此人体数字化,人体结构

以三维方式清晰显示解剖细微结构作为教学的方法。可以将人体血管、神经等复杂、位置深结构及毗邻结构位置等清晰显示。优点是,结构放大,显示清晰,学生观看清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充实内容,提高效率;教学内容更新及时,便于吐故纳新。但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效果。缺点是,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不易掌握,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易产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的问题,学生不易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内容;另外图片多,增强了直观性但留置的时间过短,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亟待提高。

综合上述各类解剖学教学方法,我们逐步把理论教学从教室搬到实验室,边学边观察;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践知识;加强阶段性的测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考核等。

开放性课堂是除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外,利用课余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行观摩及操作以及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内,到图书馆等资料室查询相关学习资料的实践学习。开放性课堂教学方法综合了问题教学模式、病案讨论教学法及多媒体网络教学。下学期采取了开放性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剖学课堂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实验室方面,师生共同参与解剖学标本的制作,并将制

作合格的精制标本贴好编号及标签长期封存。鉴于尸体资源紧张,为了提高尸体资源利用率,实验标本首先需根据各个标本的具体条件,设计出尽可能多的且精制的符合教学的尸体标本。通过这样方式的学习,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解剖学结构,锻炼了实践操作的手技,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全面分析判断能力。

理论授课方面,上一节课结束前预留题目方向,使学生对下节课讲授内容有所了解,开放性课堂选择在图书馆或覆盖校园网络的教室,上课后针对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一系列的查询、检索,然后学生、老师对题目进行课堂解析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这使解剖学的知识做到了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现实应用价值,进而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了对解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被动以考试合格为目的的学习动机转变为现实需要的自主吸取知识形式。经过开放性课堂的进一步引入,结果显示,下半学期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人体解剖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及取得理想考试成绩方面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计算机资源相对较少,校园无线网尚未完全覆盖;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收藏书籍、刊物、录像带、光盘、报纸及在线电子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且更新缓慢。这对开放性课堂教学会有所影响。开放性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编制思考题目,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提问者和答疑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的能力,提高自身素养。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到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进修增加跨学科知识的培养。

篇7:谈谈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

【摘要】: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人体有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受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关键词】:系统 组成结构 功能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1]。

二、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2]。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三、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2]。低等水生动物无特殊呼吸器官,依靠水中气体的扩撒和渗透进行气体交换。在较高等的水生动物鳃成为主要呼吸器官。陆生无脊椎动物以气管或书肺交换气体。而陆生脊椎动物中肺成了唯一的气体交换器官。肺是一个内含大而潮湿的呼吸表面的腔,位于身体内部,受到体壁保护。哺乳类的呼吸系统除肺以外还有一套通气结构即呼吸道。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又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四、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3]。

五、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人体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是生物体内的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成分的总称。生殖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性激素和维持副性征。

六、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体内封闭式循环管道系统,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把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以及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供其新陈代谢之用;同时,又将各器官和组织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七、感受器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在体表、皮肤及粘膜的其他各类感受器。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还有位于关节囊、肌腱、肌梭以及内耳前庭器官中的感受器(通称本体感受器)。

八、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的器官系统,调节动物的动作与在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动物体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的活动,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情报,并进行协调。神经系统是动物体最重要的连络和控制系统,它能测知环境的变化,决定如何应付,并指示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使动物体内能进行快速、短暂的讯息传达来保护自己和生存[4]。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神经系统。

九、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2]。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组织及内分泌细胞组成。(1)内分泌器官(内分泌腺)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是神经系统以外的另一重要调节系统,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活动等进行调节。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其分泌物质称激素。内分泌腺散在分布于体内,相互间不相连接。内分泌腺供血丰富,分泌物通过血液运输。(2)某些脏器中的内分泌结构:如胰岛、黄体、睾丸间质细胞等。(3)散在于某些器官上皮中的内分泌细胞:如胃肠内分泌细胞等。【参考文献】

篇8: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 人体塑化标本的优缺点

生物塑化技术是将液态的高分子聚合物, 通过低温真空浸渍, 使其进入已解剖并脱水的生物组织内, 再经气体硬化, 使液态的高分子聚合物 (塑化剂) 变为固体状态, 从而达到保存生物标本的作用[1]。

优点:塑化标本较传统的湿体标本具备无毒性、无刺激性气味、表面干燥、便于手持、利于展示标本结构、使用周期长、维护方便等特点。

缺点:塑化标本不能保留尸体标本原有的颜色和形状, 需要之后再加工恢复标本的型号和颜色[2]。塑化标本脆性大, 易于损坏。做好的塑化标本不能随意解剖暴露更深层次的结构, 而且塑化标本的制作周期长, 制作成本高。

2 人体塑化标本替代传统教学标本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自从Gunther von Hagens发明生物塑化技术以来, 生物塑化技术更多的是应用在科学研究和标本展览上, 利用人体塑化标本替代传统湿体教学标本还处于探索阶段。英国学者O'Sullivan等[3]很早就提出利用制作不是很精美的低成本塑化标本替代湿体标本用于教学, 这样就能降低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本。但这种低成本的塑化标本也没有被广泛接受。德国科学家Steinke等[4]利用S-X混合塑化剂制作出轻型人体塑化标本, 这种标本具备体重轻、表面干燥、无刺激性气味和无毒健康的特点, 非常适合制作单件离体塑化教学标本。虽然生物塑化标本较传统湿体标本有很多优点, 但是其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昂的成本还是限制了其作为常用教学标本的推广。

3 人体塑化标本在我校大专医学检验专业运动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塑化标本较传统的湿体标本有明显的优势, 解剖学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将其用于普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 从而彻底走出当前解剖学教学的困境。国内外有很多解剖学专家在解剖学教学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卢诗军等[5]在高职高专解剖学实验课中尝试用人体塑化标本替代传统湿体标本用于教学并进行了考核, 结果表明, 人体塑化标本用于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也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李文明[6]将塑化断层标本与影像学结合, 在临床教学中应用, 研究结果也显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人体结构的理解。Latorre等[7]通过问卷调查和学前学后测试, 对兽医解剖学、兽医外科学和人体解剖学3个专业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 应用塑化标本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人体结构的掌握程度。我们参照这个模式对我校大专层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做了一次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塑化标本的选择及制作

选择健康青壮年标本, 无腐败、无手术刀口及其他破损伤口, 经股动脉、肱动脉和颈动脉常规插管福尔马林灌注, 摆好解剖学姿势, 速冻, 脱脂脱水, 硅胶塑化, 硬化成型, 各部分标本根据暴露结构要求固定, 其他操作一样。

3.1.2 分组及教学方法

将2014级大专医学检验专业1班和2班分别作为对照班 (30人) 和实验班 (30人) 。对照班运动系统实验采用传统的湿体标本进行教学 (以教师示教、学生观察为主) , 实验班利用做好的塑化标本进行教学。

3.1.3 教学效果考核

在上实验课之前进行学习前测试, 测试10道题, 共10分, 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验课后再进行测试, 也是10道题, 共10分, 测试学生对人体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设3个维度, 分别是认同、强烈认同和不认同, 测试学生对解剖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所得结果用2×2因素方差分析。

3.2 结果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 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 更认同利用塑化标本进行教学 (P<0.05) , 详见表1。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授课前和授课后的两次测试, 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授课前, 两班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授课后, 实验班比对照班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要好 (P<0.05) , 详见表2。

4 讨论

Valdecasas等[2]认为, 实物的接触比单纯的观察更能让学生理解整个物体结构。国内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因为条件限制、学校扩招等情况, 往往存在教学过程“走过场”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考查科目, 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依然是一头雾水。我校大专医学检验专业人体解剖学是考查科目, 学校往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基本是教师示范, 学生观察。采用这种模式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加上对尸体标本的恐惧感, 学生对正常的人体结构知识理解模糊, 记忆不够深刻, 往往是学过就忘, 严重影响了后续医学知识的学习。

人体塑化标本的制作较为复杂, 周期长, 费用高, 且不能随意在已经做好的标本上进行解剖。大专医学检验专业和药学专业一般都将人体解剖学作为考查科目, 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要求是认识正常人体结构, 不需要详细掌握其周围毗邻情况。再加上这类专业一般招生人数少, 实验课时设置少, 所以我们利用人体塑化标本替代传统的湿体标本进行教学。结果表明, 人体塑化标本教学能够结合高职高专考查科目学习要求, 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学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 同时避免了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刺激, 保障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摘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掌握人体结构角度出发, 对大专层次医学检验专业人体解剖学 (考查科目) 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人体塑化标本教学, 利用问卷调查和标本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 人体塑化标本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人体塑化标本在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考查科目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这种尝试是可行的,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人体塑化标本,人体解剖学教学,高职高专院校

参考文献

[1]Taguchi M, Shimaguchi S, Koike F, et al.The potentially best stereographic presentation of the plastinated anatomical specimen[J].Acta Anat (Basel) , 1997, 158 (1) :21-25.

[2]Valdecasas A G, Correas A M, Guerrero C R, et al.Understanding complex systems:lessons from Auzoux, s and von Hagens, s anatomical models[J].J Biosci, 2009, 34 (6) :835-843.

[3]O’Sullivan E, Mitchell B S.Plastination for gross anatomy teaching using low cost equipment[J].Surg Radiol Anat, 1995, 17 (3) :277-281.

[4]Steinke H, Rabi S, Saito T, et al.Light-weight plastination[J].Ann Anat, 2008, 190 (5) :428-431.

[5]卢诗军, 夏广军, 姜哲, 等.解剖塑化标本在高职高专实验教学及考核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 2012 (8) :608-609.

[6]李文明.人体整体塑化断层标本与影像学结合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4) :88-89.

上一篇:王宝强语录,名言下一篇:昆虫朋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