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论文

2024-04-26

羌文化论文(精选8篇)

篇1:羌文化论文

保护羌民俗 传承羌文化

2013-04-19 16:47 | 来源:四川在线 | 作者:田明霞 周 点击:173次 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 打印|字号: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五届高校优秀社团评选中,“羌促会”夺得桂冠。

“5·12”特大地震后,在成都、绵阳等地举办的各种与羌文化有关的大型活动中,活跃着一个大学生社团的身影,那就是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羌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五届高校优秀社团评选中,“羌促会”夺得桂冠。昨(16)日下午,绵阳“羌促会”名誉会长、现任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中国非遗研究院公共事业部副部长艺兮接受了记者采访。

据介绍,“羌促会”成立于2009年9月9日,由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热心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同学自愿组成,是非盈利性公益团体,到目前已有会员800多名,是该校最大的学生社团。首任会长由从阿坝州茂县中学考入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羌藏歌舞专业音乐表演系的艺兮担任,旨在“传承羌族文化、促进民族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羌促会”自成立以后,在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院北川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系、音乐舞蹈系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羌文化保护活动。每到周末,“羌促会”都会组织同学跳萨朗舞,这项活动在学校拥有极高的人气。他们还通过开办讲座、采风、观影、课题研究、文艺汇演、篝火晚会、民族文化专题调研等活动保护和传承羌文化。

“羌促会”曾发起举办“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等重大活动。2010年,“羌促会”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2011年4月,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由“羌促会”成员表演的羌族酒歌《尔玛西惹木》荣获金奖,艺兮获“优秀传承人奖”。当年6月,“羌促会”代表学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其中《北川羌韵》荣获“太阳神金奖”。

此次夺得“全国高校优秀社团”桂冠,会员们大受鼓舞。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推动“羌促会”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抢救、保护羌族文化贡献力量。

据了解,本次评选活动历时近5个月,组委会共收到2863个社团的申报材料,经过组委会专家团的提名、审核,并听取各地方学校的建议之后,最终评选出了全国高校十大明星社团、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全国高校十大优秀社团先进个人等奖项。

责编:尔玛晨曦

篇2:羌文化论文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更是一个能歌擅舞的民族,在其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中,他们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珍品,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数不胜数;赞美歌、农事歌、爱情歌、思念歌、酒歌以及多声部民歌和羌笛、口弦、唢呐演奏等均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独树一帜;此外,羌族多姿多彩的莎朗舞、铠甲舞以及不同风格的锅庄舞,显得古朴而凝重,令人震撼;羌绣艺术更是把服饰美、生活美、艺术美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目前,羌族已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诸如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瓦尔俄足节、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萨朗舞)、羌族传统剌绣工艺等。

羌族过去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随着现代交通的通达和电视、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入,这些地区在获取外部信息方面已不再闭塞,五彩纷呈的现代文明正对人们的传统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普遍对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产生着强烈的憧憬。1统计数据对此作了最好的注脚:,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羌族人聚居的茂县、汶川、理县三县广播和电视有效覆盖率分别达到83.24%和95.42%,而在绵阳市羌族人最集中的北川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笔者以为,这种憧憬表现为两个层面:基础的层面,是羌族人民希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获取外部信息,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内涵;更深入的层面,则是羌族同胞希冀通过电视、电影等影像媒介,向外界传播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示悠久、浓郁的羌族文化,这一层面的传播行为恰好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应该说,影视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长处:首先它们运用图像、声音等符号作为基本的传播介质,最能凸显被表现事物的原生态,在生动性、逼真性等方面具有文字传播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影视作品占据了传输终端上的优势,电视、网络是当今世界最盛行的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也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各类影视作品可以在这些终端上自由播放,尤其在网络上观众还可以随意选择,观看自己喜爱的影视传播作品。基于这样的原因,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往往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将优秀的羌族文化传播出去,是强化羌族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传播效果的可行方式。

影视作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纪实性的影视作品,以客观反映被记录的事物为主,强调再现;另一类则是艺术性的影视作品,强调对于被反映的事物进行艺术创作和再加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这类作品的共同特征。在传播羌族等民族文化方面,纪实性的影视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羌族文化本身,使之得到真实的再现;而艺术性的影视作品通常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运用得当,在此类影视作品中准确反映羌族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再现羌族文化:自觉意识下的影视传播

有研究者提出: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节目加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辨识以修复民族文化,进而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修补的作用,如电视可以通过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节目来重现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12在羌族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影视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始终发挥着积极的功能,许多影视机构自觉以反映羌民族的传统民俗为己任,主动制作了不少此类节目。

2月23日,农历二月初二,四川省理县蒲溪乡的群众齐聚在河坝村释比广场,欢歌载舞庆祝古羌传统的“夬儒”节。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军事农业频道)《乡土栏目》、四川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在这个节日里走进蒲溪羌寨,探访这里神秘的古羌文化。同年3月30日,《乡土栏目》播出了《古羌寨里的夬儒节》,其主旨就是向外界展示羌族的这一重要祭祀活动,于是电视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镜头:来自蒲溪乡5个村子的村民身着漂亮的羌族特色服饰,跳起了传统的羌族锅庄舞和羊皮鼓舞《尔玛圣鼓》、《叶尔保啧》、《哇西切玛》、《俄米切嚷》、《恰机热》等一曲曲原生态的古羌舞蹈,展现了古羌人民生产生活和祭祀的场景,展现了羌族别具魅力的原生态羌文化和群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歌同样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学者深情地写道:在文化方面,羌歌可视为羌族文化的心魂,就像一切原生态的民歌总是最本真地用声音艺术诉说着本地民间的草根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日常生活情态一样,原生态羌歌本真地整体表现了羌人巫术、伦理、情感、生死态度等方方面面的生活。羌歌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和多元,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称为羌族的“民族志”羌人自古以来,就是用他们的民歌命名着世界和羌民族本身,建构当下羌人特有的民族性。H四川师范大学万光治教授在多年的调研实践中,经历无数的事例而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传,又因人亡而遗产亡,其中传承链条最脆弱的便是音乐。今天如果不开展有意识、有组织、有规模地抢救行动,民歌有可能沦为商品,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空谷绝响。为此,万光治教授及其团队踏遍羌山,跋涉寻觅羌族人民世代传唱的心声,以前他们用摄像结合笔录的方式采集了221首羌族民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采风团队再次深入震区补充采录了56首民歌,最终形成了《羌山采风录》。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出版〈<羌山采风录》一书,确定要寻找一种能情景再现、音响定格、生态还原的属于民族音乐文化特有的记录方式,最终选择了未作任何创作加工的乐谱,配合三张民间歌手在最自然状态下录制的DVD光盘为声像载体,辅以说明性、叙事性、论述性的文字介绍,打造了一部在民歌出版史上不多见的集“声、像、文、谱”于一体的出版物。

209月河南电视台《完美婚礼》大型系列活动“婚礼中国”走进了美丽的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这一阶段的‘‘婚礼中国”主旨是‘‘传统婚俗”意图是记录56个民族婚俗,展示中华厚土文化,传递人间爱的喜讯。该栏目组制作的羌族婚俗名曰《云朵上的婚礼》,通过拍摄张强与龙小花这对羌族青年的传统婚礼,以画面语言讲述了羌族的传统婚俗。

与《云朵上的婚礼》强调纪实不同《尔玛的婚礼》则是第一部反映羌族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片,影片以原生态的手法通过场景、服饰、人物塑造等手段,为羌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影像化表达的途径,影片也因此具备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电视专题节目《云朵上的婚礼》和影片《尔玛的婚礼》无意中还发挥了另一重功效,两者均拍摄于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前者集中在理县桃坪羌寨,后者则展转于汶川、理县、茂县一带的诸多羌寨,它们都是在特大地震发生前拍摄的,无意中在镜头里为观众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

自觉在影视节目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使之得以传承,也是影视媒体的积极作用之羌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而影视手段具有的声情并茂的传播特点特别适合于包括羌族在内的我国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990年前后,在四川省阿坝州茂县黑虎、雅都、曲谷、三龙等地曾开办羌语广播。近年来,许多人士提议在四川省阿坝州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建立羌语部,创办羌语节目,促进羌族文化保护传播,并恢复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的广播电视羌语节目的制作播出,保证羌族文化有传播发展的渠道和手段。5月,茂县广播电视台立足茂县羌族文化核心区定位,开播以弘扬羌族文化为主题的专业频道一《羌族频道》,这是羌族地区仅有的具有独特民族风采的专业频道。羌语频道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时代风采”为主题,以深厚的羌民族文化为依托,其节目内容涵盖羌族历史、民俗风情、文化艺术,以及时代发展进步给羌乡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幸福生活《羌族频道》设置的栏目有《乡村视野》、《平安羌城》、《岷江有约》、徒遍羌寨》、《羌乡欢歌》等多个栏目,频道节目播出时段为每天上午九点至晚上十二点。203月,茂县电视台羌语频道新开办的综艺类访谈节目《羌族文艺》正式开播,该栏目每月播出一期,力图全面展示羌民族的古老文化,演绎羌族原生态歌舞表演、器乐演奏、民间剌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羌族文艺表演。

二、不容忽视的现实:羌族文化在影视传播中“被建构”

充分肯定影视媒体对于羌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再现作用,也不能忽视其人为建构民族文化的消极作用。有研究者依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称:电视在乡村虽然不同程度消解了当地生活中的某些传统,但同时又加强了当地人的族群认同感。电视使“全球人”与“本地人”增进了对彼此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他们建构了自己的围城。4换言之,当地的族群成员很容易发现影视媒体中建构的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进而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对这种被建构的民族文化产生心理上的拒斥,二是主动迎合这种被建构的文化。

近年来,尤其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外界对羌族及其古老文化顿生浓厚的兴趣,相关传播行为大幅度增加,其中也夹杂了一些扭曲羌族传统文化、人为建构其文化的现象。众所周知,释比文化堪称羌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但当下影视媒体所传播的释比,大多以舞者或巫师的形象出现,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镜头:在羌族庄重的祭祀塔前,代表神灵降世的释比头戴金丝猴皮帽,手里敲着羊皮鼓,纵情舞蹈,或者表演化骨吞签、释比穿针、舔铁铧头、踩铁铧头、打油火等绝技,以此展示羌族神秘的释比文化。在一般观众的心目中,影视媒体中展现的就是释比文化的特色,但四川省茂县县志办的王树德先生作为释比文化继承人、释比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则指出了现代人对于释比的一种明显的误读,力图引导人们正确区分释比与舞者两个角色,他还指出释比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在传唱寻根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和习俗,这与影视媒体所建构的释比文化显然有很大的差别。

地震发生后,羌族地区面临着灾后重建、民族文化振兴的双重任务,而这两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融合,即将传统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商品,因为羌族文化生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精粹的活态文化,与具体的文化传承主体联结在一起。5山东省威海市在震后对口援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为保护羌族文化,威海市主动出资帮助青片乡组建了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组就曾邀请该艺术团团员等前去表演羌族婚俗、歌舞等,并曾在一年内在国内外连续表演300场次,而由四川省歌舞剧院选送的大型羌族舞蹈《羌寨莎朗》也参加了第一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角逐,中央电视台“健身房?青春时光”热门民族舞教学栏目也专门推出了学跳羌族舞《欢歌》的节目。

尽管许多电视媒体积极推介羌族传统舞蹈,但在羌族舞蹈的保存上,多次深入羌族聚居区实地考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巫允明却明显地感觉到传统文化在急剧地流先“电视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过去的祭祀舞蹈和自娱舞蹈全都被搬上了舞台,离开了原有环境和氛围的羌族舞蹈,只能称为表演。”她还举例说,自己拿着当年拍摄的照片到四川理县文化馆寻求帮助,想找一些群众来表演两个羌族舞蹈:对衣角舞和黑虎将军舞“我看到这两个舞蹈时大吃一惊,根本不是我当年看到的样子了。”0其实,当地羌族群众改变自身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迎合电视媒体而采取的行动,他们不断目睹了电视媒体中播出的羌族舞蹈,感觉到电视媒体建构出来的羌族舞蹈才是受外界欢迎、被外界接受的舞蹈,于是模仿其动作和表演,最终丢弃了传统的羌族舞蹈,研究人员对比今昔,已经面目全非了。

的确,现代社会很有必要借助影视媒体共同记载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也包括羌族文化,1973年在国际人类学一民族学联合会芝加哥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决议》,其中明确提出:“电影、录音带和录像带在今天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资料的源泉。它们提供有关人类行为的可靠资料……它们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流传给后世。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只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时代。为了纠正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人类的短视行为,按现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记录人类遗产就非常必要。”但是,影视媒体的介入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畴内,否则就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异,有人曾以影视作品中的湘西形象构建为例阐释这一现象:湘西作为一个影视符号在现代影视文化圈里诞生了20余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从多维度映照湘西、塑造湘西、雄湘西”对湘西的“匪”性形象进行了正名,赋予湘西形象耀眼的光彩,对推动湘西民族认同和区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容易进入“被展演’、“被打造”的传播范式,稍有不慎会导致湘西形象的“奇观化”。。]羌族文化的影视传播过程也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现象,既要确保发挥影视媒体的强大传播功效,推进羌族传统文化迅速、广泛地走出去,又要有效防止影视媒体在传播进程中人为建构羌族文化。

三、当下发展进路:着力发挥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功能

影视媒体作为一个声画传播的共同体,其主导力量无疑是电视;在各类电视及视频节目中,纪实性的节目义不容辞充当了传播民族文化的主力军;考虑到短新闻的信息容量有限,难以充分表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于是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作用愈发凸现出来,应当成为当下传播羌族文化的主导性节目,承担起最为重要的羌族文化传播使命。

从长远角度考量,羌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电视纪录片的宝贵素材:西部纪录片力求将人文气息、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以展示对个体生命应有的关怀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比如,关注古老羌族的纪录片《桃坪羌寨我的家》……这些彰显西部独特地域印记的纪录片,这些展示对个体深度关怀、对生命深情礼赞的纪录片,能在各类国际性评奖中脱颖而出并屡获殊荣。08只是,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羌族传统文化遭遇巨大损害后,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功能显得更突出,但电视人不应把这种传播活动仅仅当成单向的输出、关照,而应当把获取这些资源作为自己难得的机遇,在此高度上自觉抓取羌族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在历次媒体集体采访灾区震后羌族文化重建时,不满足于把可以拍摄成专题片、纪录片的内容简化成消息,以最省事的方式报道、传播出来,而是深入挖掘其信息价值和传播价值,既让自己制作的节目出彩,更推动羌族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理解。

4月2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焦点访谈》栏目制作了一期《抢救羌族文化》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利用电视专题节目促进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尽管受到访谈这一传播形式的约束,该节目难以深入揭示羌族文化的内涵,但《焦点访谈》栏目在议程设置方面的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将促使公众认真思考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问题。

实际上,_些企业甚至在地震发生前就产生了这样的文化自觉,积极参与抢救陷入濒危的羌族非物质文化“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于初启动,项目组成员历经60多天,足迹遍布四川65个羌寨,走访了130多位羌族文化持有者和6位文化传承人。此次项目的原始数据采集使用了世界先进的影像数字技术,首次对覆盖释比文化、羌族音乐、羌族手工艺和羌族传统节日等四个方面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采集、系统整理,形成了《羌族非遗动态影像数据库》、《羌族非遗静态影像数据库》、《羌族非遗3D动作数据库》三大影像数据库,成为目前国内第一套完整、系统和深度记录羌族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数据库,而且发起这一项目的企业已将这三大影像数据库完整捐赠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机构,用于未来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企业尚且有如此自觉,担负传播功能的电视机构、负责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行动起来,推动此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

强调电视媒体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贬低电影媒体在传播羌族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下同样迫切需要制作一批能真实反映羌族文化的电影作品。有人将电影《尔玛的婚礼》作为映照羌族文化的一个范例:可以利用电视台、网络制作一些羌语电影电视剧,如潇湘电影集团、理县政府和四川羌学会联合拍摄的《尔玛的婚礼》等影视剧,既可以让该族群的成员享受娱乐带来的乐趣,也可以达到弘扬羌族文化、抢救羌语的目的。69作为这种文化自觉的延伸和推进,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执导了《尔玛的婚礼》的青年导演韩万峰又导演了一部反映羌族文化传承以及关注灾区人民精神重建为主题的纯羌族电影《云上的人家》,该片于11月在四川省茂县黑虎羌寨开机,电影以“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人民精神重建为背景,反映了羌民族对待自然、生命、灾难等问题的精神思考价值。有关人士评价说,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受了重创,抢救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重要《云上的人家》是对羌族古老而神秘文化的一个有力的诠释,电影以写实手法为主,用浓郁的古羌民族文化色彩,描绘出羌族人民所特有的大爱精神。年4月,《云上的人家》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对于此类电影,电影批评家李道新认为,当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事实上已经创造了一种新文化电影,即通过影像来表现族群记忆,通过电影显现文化自觉。电影批评家陈晓云则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意义上,更倾向于称其为“文化志”电影,即记录文化。M在国家高度关注羌族文化重建与保护的大背景下,社会期待大批类似《尔玛的婚礼》的反映羌族传统文化的电影作品面世,为羌族文化传播提供更丰富的载体。

篇3:羌文化论文

西夏是党项人于公元11—13世纪期间建立的国家。党项是羌族的一支, 因此, 史书上也称之曰党项羌。“党项羌者, 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宕昌、白狼, 皆自称猕猴种”。而羌族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它长期生息、繁衍、活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早在远古时期, 羌族与华夏族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往。在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羌族的记载。东汉时, 羌族以西海郡 (今青海海晏县西) 为其活动中心, 南到蜀郡 (今四川雅安西) 、广汉郡 (今四川广汉县) , 西北接鄯善 (今新疆鄯善县东南) 、车师 (今新疆吐鲁番县西) 。其部落虽多 (约150余) , 但各不相统属,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在已挖掘整理的羌族传统体育主要有骑射、蹴鞠、弈棋、泛舟、武术、摔跤、角力等, 体现其“尚武”、“尚力”的风尚与精神。今天我们从羌族民间体育活动中仍依稀看到党项羌族的历史痕迹, 并承袭其精神, 本文以羌民族的民间体育活动特点进行剖析来折射西夏时期的党项民族的文化背景。

二、羌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特征

1. 羌族信仰多神, 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 崇拜的神大致有四类, 三十余种。

在以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祭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 羌族人民无论在婚丧、生育、疾病还是在春耕、收割、征战、狩猎等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聚会活动, 而这些活动中, 体育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 中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有相当数量都是两个以上民族所共有的。

这一特性, 在羌族聚居区表现更为突出, 聚居区的主要民族有藏族、回族、汉族, 因此,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的多元性文化特征, 反映出羌族体育活动与其他民族体育所共性的。现在流传较广, 具有民族共性的、较普遍的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有武术、摔跤、马上运动、登山、秋千、举重、跳格格、拔河、斗牛、斗鸡、背斤等等, 都突出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特点。若要具体分析, 仍可归纳出一些特点, 如它的观赏性、传播性、灵活性、艺术性等。

3. 羌族体育与羌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 羌族的民间习俗是羌族祖先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而沿袭下来的一种民族的集体活动, 它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取悦的娱乐性。

羌族的习俗众多。比如:四月初一的“祭祀会”或“塔子会”, 十月之一的“羌历年”, 农历六月的“歌仙会”, 农业春耕秋收, 以及婚事、丧事等都要举行不同类型的庆典和祭祀仪式活动, 而且无论举行哪种活动都有体育活动来衬托和辅助。

三、羌民族体育文化的种类介绍

1. 羌族体育主要分为游戏性的娱乐体育, 例如:

流行于羌区的“推杆”、扭棍子等便是一种带有古老羌族婚俗的民俗体育;推杆:是两人或多人之间进行的角力比赛活动。以一根长约3米, 手臂粗细的普通木杆为器, 一人紧握一端, 将木杆挟骑于两腿间, 作为防守, 进攻者握着另一端用力前推。攻守双方面面相向, 木杆保持水平线, 不能上下摆动或突然猛推。进攻方将防守方推出两尺开外的界限就算获胜。裁判由村寨的长者或威望者担任, 以击掌五次为一个攻守回合的时间。攻守双方要交换位置, 实行五局三胜制。推杆角力源于羌族尚武传统和武士间比武较量。现在已发展为羌族全民体育活动, 青年妇女也参加比赛, 增添了推杆的娱乐性。

扭棍子:扭棍子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民间体育活动, 因所用器材简单, 场地随意, 所以在民间随时都可以看到扭棍子的自娱与竞技活动。活动时两人一对一的进行, 即一根木棍两人各持一端, 然后用斩向相反方向扭动, 扭支木棍时不许接触身体, 以把木棍扭转一圈为胜。

2. 庄重的祭祀性体育, 例如:表达祭祀阵亡战士哀悼同时鼓舞士气的“盔甲舞”、“舞麻龙”等。

舞麻龙:原是祭神中的一项活动, 现为健身娱乐项目。参加者为九男八女, 每人腰间系一串铜铃, 各执一根彩棍。男的彩棍顶端用麻扎成龙头, 拖着的麻髯为龙身。女的彩棍顶扎彩球与彩带, 下面还镶着铁环扣和铜铃。锣鼓声起, 麻龙飞舞, 花棍旋转, 龙击花棍, 球戏麻龙。铃声、铁环声、鼓声、呼喊声, 交织一起, 气氛热烈。经过改进, 该项运动有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吹彩霞等套路。

3. 对抗性强的竞技性体育“跳背篼”、“武术”、“射击”等。

武术:在羌族社会沿袭中世代相传不衰, 明、清时期, 羌族地区考取武举就有三十余人之多。农闲时节, 羌民常相聚习武, 以强身健体, 提高防卫能力, 武艺高强者得到羌族社会广泛的推崇和尊重。现在一些村寨尚存石墩、石锁等习武器械。习武之风, 在一些村寨仍很兴盛。羌族武术有刀棍、拳脚、骑射等项目。

射击:过去羌族每户至少都有一支火枪, 会用枪是男子必备之功。每年正月初五左右打靶, 男子各自带上酒食聚会靶场, 以熊形和獐形的馍为靶子, 轮流射击。中靶, 象征当年吉利。打靶毕, 大家饮酒、啖肉, 尽兴而散。举行婚礼或祭山会时, 也常举行“打靶”, 枪法好者得到奖励。因此, 羌民中有不少神枪手。

4. 技巧与力量相结合的体育, 例如:“抱蛋”、羌族摔跤等四大类, 都各具特色。

羌族摔跤:可分两种形式。一种为双方互相交叉抱住对方的腰带, 用力把对方摔倒, 这种摔法不得用脚踢、脚绊, 以连续三次将对手摔倒者为胜。另一种形式为“抱花肩”, 即双方互相抱住肩膀, 以用脚将对方绊倒者为胜。

5. 生活中的一些强身健体的体育如“气功”, 羌族气功由来已久, 古羌人就深谙气功之术, 并与道教气功渊源深远, 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古老传统气功之一。

羌族气功过去主要由端公掌握, 民间亦存。或在祭山、除秽、消灾等仪式中采用, 或用以防治某些疾病, 羌族猎人在保护山林动物时也常采用, 在发功时, 先意念片刻, 由静功开始, 出现动功时即达到高潮, 再回到静功告终。发功时功法并用。羌族气功主要用口传心授、眼见心会的暗传法传授, 曾经有很高的造诣。它是羌族人民提高身心素质的重要条件, 只要吸取精华, 重在发扬, 就能使这古老功法健康发展。

6. 由生存技能而演变来的体育活动如“溜索”。

溜索:过去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羌族民间也有溜索渡河的习俗。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 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缆取倾斜之势, 系在两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带或麻绳紧束腰间, 身悬绳上, 飘然而过。现在羌族民间也举办有些于溜索有关的竞技比赛。

除了上述具有鲜明特点的体育项目外, 羌族民间体育还有“扭扁担”、“顶竿”、“跳拱”、“扳手劲”、“抽陀螺”等其他具有羌族民间特色的体育项目。

从以上几方面来讲, 羌民族体育的挖掘与整理也是势在必行,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这个契机来追溯西夏时期党项羌民族的历史遗迹和风貌, 至此我们对西夏民族体育方面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其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基础上, 就如本文所讲我们在研究羌民族体育文化必须建立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挖掘整理甚至转型过程中既不能丢弃其传统的精华, 又应该促成它与时代脉搏相适应和吻合。

摘要:无论从历史起源和演变看, 还是从现实社会发展来看, 羌族体育都是洋溢着浓重社会气息的历史古迹文化。体育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成为联系体育和人文地理的纽带。羌族体育与羌民族特殊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以及在长期艰苦的生活斗争中所形成的坚强、勇敢、粗犷和豪放的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西夏,尚武,党项,民族精神,古代少数民族

参考文献

[1]龙正印, 卢永雪, 范跃华.羌族体育文化发展走向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04.

[2]陈恩美.这一天, 他们不在现场[J].中国民族.2008, 07.

[3]吴其付.中心与边缘互动中的文化认同——以羌族旅游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 02.

[4]霍红, 王洪珅, 蒲鸿春, 杨柯, 张树亮.震后羌族聚居地传统体育的考察与重建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01.

[5]蒋彬, 张原.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 04.

[6]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调研组.延续羌族文化之脉——5.12地震灾区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人大.2008, 21.

[7]彭代明, 彭潘丹犁.羌族服饰及刺绣图案中的宗教文化含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 05.

[8]秀花, 刘伟.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11.

[9]黄银善.羌族锅庄[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6, 04.

[10]王雪梅.羌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2.

[11]雷帮齐.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途径及文化选择[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 3.

篇4:汶川羌绣:文化中走出的产业

“5·12”地震后,汶川羌绣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文化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传承模式。

“什么风,起了羌绣”

座落在映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上的“汶川杨华珍藏羌绣苑”是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开设。

杨华珍原是《阿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汶川小金县人,自幼跟随母亲学习织绣。地震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和灾难前不知所措的家乡妇女,杨华珍遂自筹资金组织灾区妇女进行生产自救。

2009年5月21号,杨华珍在成都文殊坊注册成立杨华珍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藏羌绣苑)。

同年,汶川县草坡乡金波村林福美,在金波村成立了妇女自救小组。在香港妇女协会杨志红女士资金捐助、广东省的对口援建下,成立了“汶川县草坡乡红姐羌绣专业合作社”。

藏羌绣苑成立时,公司成员除杨华珍外,只有从茂县、小金县组织的几十位绣娘,为了保持传统技艺的最佳品质,杨华珍所做织品、绣品的原材料需要全部选用纯棉布和纯麻布,昂贵的原材料采购和常年免费培训绣娘的种种支出让她多少有点吃不消,有时甚至入不敷出。

林福美成立的合作社情况也没有多乐观。合作社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外出接订单。没组织合作社前,林福美是草坡乡金波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交际网有限,接到的订单多是酒楼、茶楼定制的沙发靠垫,数量不多,利润也只是从中赚一点工钱。没有资金保障,没有专业的老师授课,绣娘的技艺得不到提升,接不到更好的订单。

一切好像循环在一个不良的状态里。

政府的资金注入与政策支持改变了既有的困局。

2011年,杨华珍位于映秀的藏羌绣苑开张,政府提供免费装修并免去第一年的房租。2012年,阿坝州从专项非遗保护资金中拨款100余万注入藏羌绣苑,以支持其发展。2013年4月15日,为纪念中国与马其顿建交20周年,在非遗协会相关组织的牵线下,杨华珍公司制作的《梦幻三江》、《天地吉祥》得以参展,这对打开国外市场、拓展产业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除成都文殊坊店、映秀店外,杨华珍还在九寨沟、香港设有分店,正在装修中的北京店也有望今年开业。

而林福美的合作社,在政府的专项资金、政策的支持下,培训人员、资金得到初步保障,运作情况有效改善。2013年,汶川县政府将投入120万非遗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

我们到访时2013年第一期的培训刚刚开始。到场培训的多是附近的羌族妇女,老师是汶川县文体局请来的专业美工老师。授课费、教材费、学费、学习用品等一切开支全部由汶川县文体局非遗专项资金承担,而且培训期间一人还有20块钱的餐饮补贴。

据林福美介绍,现在因为有专业老师授课,绣娘的技艺得到很大改善,配线、配色、设计绣片的技巧慢慢加强;而且订单方面,因为有政府牵线,也能接到像文锦公司这样的大型羌绣公司的订单。

这些支持直接显现在绣娘的经济收益上。现在在合作社,平均下来,每个绣娘每年会有几千到一万不等的收益,而多时则会到两万。

据汶川县文体局吴副局长介绍,对于这种推动、保护羌绣事业发展的合作社和个人,政府还将加大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自身经营作基础,政府助推,汶川的羌绣产业兴起了。

“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现在汶川有四家成规模的羌绣公司,注册资金合计1200余万元。这些处于产业链上端、把脉市场的公司为制作有市场的羌绣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1年,占地2668平方米,由政府拨款,集生产、包装、销售、培训于一体的汶川银杏基地成立。这也宣告着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系统产业链的初步形成,研发制作与生产销售独立运作、在生产链上又密切相连。

文锦公司负责研发设计绣片,银杏基地负责招募、培养绣娘,并制作、包装、销售部分羌绣;经培训合格的绣娘拿到绣片后可在家制作羌绣。

银杏乡可耕地数目极少,平均每人只有一分地,当地的男性居民大多外出务工,但是本地的羌族妇女因照顾家庭,多闲居在家。基于此,2011年,汶川县政府选址银杏成立了银杏羌绣基地。现在银杏基地已带动附近近千名绣娘足不出户即可就业。每位绣娘年均可收入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就近带动羌族妇女就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承从独门独户走向千家万户。

“产业化跑不出文化”

“我最希望的是羌绣能够保持它的文化原真性,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诚然重要,但推动羌绣发展首要还是发展文化。”汶川县文体局副局长吴焰说道。

在汶川羌绣产业发展中,宗旨是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因此,文化保真一直是汶川羌绣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保持文化的原真性,不管是羌绣公司还是合作社都费了一番心思。

在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的生产销售基地银杏基地,授课老师除本地专业的美工老师外,还专门从茂县请来了一位从事羌绣制作近50年的老绣娘授课。

在林福美的羌绣合作社,除聘请专业美工老师外,配线、布料等关乎羌绣呈现效果的材料都由专业老师把关、配制。

因“羌绣公司+羌绣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羌绣制作最后都汇聚到绣娘这一环节。羌族的特色文化,都体现在绣娘的一针一线之中,绣娘是保持羌绣文化原真性的关键。

在文化保真过程中,绣娘的培训至关重要。

在银杏基地,绣娘培训是每年的必备任务。绣娘培训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初级绣娘、中级绣娘、高级绣娘。经过六期(一月为一期)的培训可成为初级绣娘,在初级绣娘中选拨可继续培训者成为中级绣娘,直至成为高级绣娘。高级绣娘制作的绣品极具市场价值。

记者在银杏基地协会办公室看到了一副名为《龙王嫁女》的羌绣,长约2米,宽约40厘米,白麻布作底,纯黑色棉线绣制。据银杏基地羌绣协会负责人张乡长介绍,这幅绣品由一个高级绣娘费时两月完成,展示的这幅只是仿制品,真品已被收藏,以后的升值空间不可预估。

虽然现在方方面面的文化在不断融合,对羌绣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不管是政府、羌绣公司还是合作社都在为保持羌绣文化的原真性努力。

篇5:羌文化论文

一、开场

男:滔滔江水,淹不尽浩浩尔玛魂;

女:层层峰峦,遮不住阵阵西羌风。男: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女: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女: 走过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男:迎来羌年,我们有不同的感慨发自肺腑。

女:岷江、湔江、涪江,滔滔江水是我们剪不断的情。

男: 岷山、九顶山、龙门山,层层峰峦是我们震不垮的义。女:热血染红的羌红啊,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男:让这情,这义,这心中的火焰留在多难的2009年,祝福我的羌族同胞!我的朋友!我的校友。节日快乐!

女:羌年也称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过小年”、“丰收节”、“还愿节”等多种叫法,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3到5天。日前在阿联酋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羌年被正式批准列入首批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合:传承羌族文化共庆羌历新年文艺晚会 现在正式开始。

二、引入嘉宾介绍(略)

很荣幸,我们尊贵的嘉宾和学院领导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们的节目现场,他们是

三、砸酒开坛

羌族一个古老的民族,炎帝的后裔。早在秦汉时期羌年已经在羌区盛行起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了庆祝每年秋收和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其中过年或者遇有重大事情的时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砸酒开坛”。

四、节目介绍

1、舞蹈 《羊皮鼓舞》羌族文化协会

“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下面请欣赏舞蹈《羊皮鼓舞》

下面是我们羌族文化协会特邀的羌族歌手西羌部落组合给我们带来的歌曲。曾经他们在首届“古羌神韵” 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铜奖。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场唱歌

2、唱歌《舞动山寨》西羌部落

3.唱歌《清凉凉的砸酒》西羌部落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大家可知道羌笛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少个孔?该怎么吹?大家猜猜„„带着大家的答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羌族文化协会的米河给我们带来的羌笛独奏

4、《羌笛演奏》羌族文化协会

悠扬的羌笛声缭绕在我们的耳边,飘荡在我们的校园,我们热情的羌族少女们又给大家带来了欢快的舞蹈

5、舞蹈《萨朗少女》羌族文化协会

6、羌族推杆互动

推杆是羌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杆长约3米,直径约8厘米。一般是两人各为攻方和守方相对而立,守方紧握木杆一端,并可用双腿夹住木杆;攻方双手抓住木杆的另一端用力向前推。若在5秒钟内将木杆推过去 50厘米的一条线,即攻方获胜(裁判员以击掌5 次计时),否则由守方取胜。推杆的比赛规则要求双方将木杆保持平衡,不得抬高,也不准左右摆动。

这种推杆比赛深受羌族青年男女喜爱。由于守方比较省力,因此有时攻方人数可以增加到两三人,比赛时间要相应延长。有时守方是一个小伙子,攻方是三位姑娘。他们的激烈争夺往往很吸引人。

推杆活动大家都觉得好玩吗?

带着欢快迎来我们羌族文化协会会长艺兮给我们带来他自己的原创歌曲

7、《尔玛王子》羌族文化协会

非常感谢我们艺兮会长的精彩表演,说句实话从羌族文化协会的申请成立到今天的晚会演出,他付出了太多的汗水,我们再次用

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的艺兮会长。

在我们古老的羌族文明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节日为期三天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萨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凡本寨妇女,不分老幼,皆着鲜艳的本地域民族服饰,佩银饰前往参加,气氛异常热烈。他的名字叫做瓦儿俄足,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妇女节。下面欣赏由我们羌族协会带来的8、舞蹈《瓦儿俄足》

9、唱歌《西羌大峡谷》羌族文化协会

美丽的西羌姑娘们给我们带来了动听的歌声,带来了他们美丽的身姿,还有羌族的热情。下面给大家带来的节目是动感的藏族舞蹈《草原姑娘》,大家一定疑问多多了,这不是羌历年的晚会吗?怎么又来了一个藏族舞蹈呢,大家有所不知,其实藏族本属古羌族的一支,随着历史的发展被分离出来,成了今天的藏族,羌藏本是一家。草原姑娘们上场咯!

舞蹈

10、《草原姑娘》羌族文化协会

11《欢聚绵阳》

五、结束晚会

女:我们永远在一起,无论在何时!男:我们永远在一起,无论在哪里!

男:美好的时刻总是过得太快,我们的晚会也快要结束了,就让我们共同记住2009年这个特殊的良宵,特殊的羌年。

女:让我们放飞梦想的翅膀,伸开双臂拥抱美好的明天,明天会更好!

合:2009年羌年庆典文艺晚会到此结束,感谢你们!我们来年再见!纳鲁西鲁!

篇6:羌文化论文

2016年10月31日,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正是羌历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副院长童光庆教授、副秘书长柯小杰研究员、办公室主任聂娇,应北川县政府邀请前往考察羌历年民俗。羌历年在羌语中称“日麦节”(现居阿坝州内茂县的羌族自称“日麦”)、“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地。羌历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考察期间,观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羌族民俗文化巡游展演,参加了新年庆典,当地的羌族民众身着节日的盛装,跳沙朗,敲起羊皮鼓,共同欢庆佳节。伴随着敲锣打鼓声,陈家坝乡羊皮端公舞、白什乡麻龙马灯、墩上乡十二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游展演从禹王广场经新生广场至巴拿恰纷纷亮相,吸引游客拿起手机拍照。中国非遗研究院的专家被现场浓郁的羌历新年气氛所感染,感受着原生态羌文化魅力。北川民间艺术团团长杨华武在石椅羌寨给考察羌历年民俗文化的专家们介绍说,羌历新年举行非遗巡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用优秀文化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助力文旅发展引领区的打造,更好地服务于北川经济、社会发展。期间,还举行了“风从羌山来”歌舞演出、“禹风羌韵”展览展出、篝火晚会、乡村旅游庆羌年等系列活动。在石椅羌寨考察时,柯小杰、聂娇对当地祁秋生的口弦制作技艺进行了现场采访录像。口弦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也是流传于北川的一种民间乐器,金竹制成,其声清雅,袅袅不绝。在三寸长竹片中间削出舌簧,两端钻眼穿线,扯动线绳,舌簧震动发出颤音。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口弦主要是女人弹的,在四川北川羌族族妇女中广为流传。农闲时,做针线纳鞋底的间隙,弹一阵子,消消忧愁、表表心情。有时妇女之间用口弦相互对弹,既像是对歌,又像是谈心。

篇7:北羌小学自查自纠报告专题

关于教师职务犯罪自查自纠报告

我校在校长梁光顺等领导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和领会《山西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文件精神实质,针对文件中所提出的检查主要内容逐条进行对照、梳理,下面就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我校严格按照省、市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要求,严格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没有扩大范围收费。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校没有举办辅导班、补习班、提高班、实验班、兴趣班等向学生收取费用。没有强制学生订购教辅材料、课外读物、报刊杂志以及强制学生统一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

篇8:羌文化论文

关键词:北川,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 拥有独一无二的羌族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羌文化在北川地区有着完善的、高度集中的体现。羌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地震后更加受到各方重视, 保护与传播羌文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文化行为往往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密不可分, 羌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也和北川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而旅游产业是将这两点紧密融合到一起的重要产业, 加强北川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北川羌文化发展传播及北川经济复苏的关键。

一、北川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一) 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效果性

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易于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 旅游资源中的大禹故里主打的是禹羌文化与自然风景的结合, 产品中既有浓郁的文化底蕴也有令人神往的风景;美丽如画的猿王洞有着羌族特有的情人桥、羌族碉楼等文化景点等。

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能够使效果达到更佳, 对于北川, 其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 加强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易打造旅游品牌, 创造更大的经济收入, 吸引更多的投资, 加速北川的经济发展。

(二) 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旅游产业是北川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大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北川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 拥有独一无二的羌族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其旅游线路中猿王洞——大禹故里——小寨子沟都是典型的文化旅游, 其包含独特的羌文化拥有美丽的景色, 文化与景点的融合是北川旅游的主打品牌。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使得旅游景点的效果产生最大化, 吸引更多的游客, 产生品牌效应。北川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必要的, 也是重要的。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SWOT分析

(一) 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优势

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县境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也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北川县以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片口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 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

2. 禹羌文化旅游资源

治水有功的大禹, 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其出生地一直都是历史及考古学家争论的焦点。“禹生西羌”已经得到考古界权威的确认, 国家相关机构授予北川“大禹文化之乡”的称号。北川县内相关的禹迹众多, 包含大禹故里、北川及禹穴沟大禹文化遗迹, 建有大禹纪念馆、禹王庙, 每年六月初六大禹生日, 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祭拜大禹的活动。

3. 地震旅游资源

北川老县城完整的地震废墟遗址和唐家山堰塞湖一起构成全世界最大的现代地震遗址, 大量救援遗物和遗存, 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其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在全世界具有垄断性, 为研究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可供游人观光, 纪念亡灵。

4. 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羌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北川县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羌文化在这里保存最为集中、最为丰富, 羌文物在这里保存最多。打造了一个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修复严重受损的羌族文物, 抢救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 编写羌族文化普及读本。实验区的主要地域为关内北川漩坪以上乡镇。

(二) 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劣势

1. 北川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化和内生能力

北川文化资源丰富, 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但是, 众多的特色文化资源都是一个个小的单点, 没有形成方向、空间、意象等相近的网络和集群, 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 因此, 难以产生内生力量, 难以实现空间的生产力。

2. 北川文化产业没有龙头和市场

北川文化资源得到了专家、学者、政府、社会的认可, 但是, 没有最具影响力创意文化作为龙头文化来支撑、来带动, 所有的文化都是静态的, 活态化程度低, 因此, 自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没有市场, 自然不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 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化、商品化、货币化。

(三) 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机遇

“5·12”地震对北川人民是一场浩劫, 但却让北川一下子成为全球人人皆知、人人关注的地方。

同时地震后出现的具有全球垄断性的地震城市废墟遗址资源及堰塞湖等其他的旅游资源, 也为北川打造新的地震观光市场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

三、北川羌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一)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1. 发展产业链

结合自身现有的民族文化, 大力开发与羌族民俗文化相关的周边产业链, 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周边产业共同繁荣的产业链, 打造整体品牌, 创造规模效益。既无形中宣扬了羌族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为北川旅游业增添了有灵魂作用的核心文化, 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2. 将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 实现文化北川

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以北川文化和民俗特色风情为内涵, 涵盖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等领域。扩大和提升文化大援建, 增加两家有创意实力的文化企业投资北川文化市场, 并向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市场扩展辐射, 建设文化北川。

(二)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1.发挥药王谷景区、九皇山景区位于九环精品旅游线上的地理区位优势及优美的自然生态、优越的气候条件, 构建九环线北川段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线。

2. 将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一线打造成为以地震大爱文化为主题的纪念、缅怀旅游线。

3.充分利用禹里——小寨子沟沿线的自然风光及禹羌文化特色, 打造禹羌文化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构建古羌文化旅游走廊。

(三) 加快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1.大幅度提升旅游交通水平。打造新老县城的主题景观大道。按照分段、分主题展示北川形象的要求, 完成新老县城道路沿线绿化、亮化、美化和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打通青叠路, 完成新县城及全县各主要道路沿线、重要节点旅游导视系统和景观小品的设计安装。

2.设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 依托北川原生态的物产资源, 吸纳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大爱文化等元素, 结合特殊的地震题材, 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 尤其是重点开发地震纪念品、羌绣文化纪念品、影像印刷品;利用我县丰富的土特产品, 民间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 结合现代创意思维, 开发西羌水磨漆、山核桃工艺品、古羌茶叶等独具北川特色的旅游商品, 使购物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 启动“旅游提升计划”

一是研究制定北川旅游产业整体包装策划方案, 打造精品旅游品牌;二是推出宣传准确, 有吸引力、影响力、涵盖面广、朗朗上口的旅游宣传语 (如:大禹故里, 中国羌城) ;三是拍摄制作一部高品位、有震撼力、短而精的旅游宣传广告片;四是在川内交通干线醒目位置设置大型户外旅游宣传广告牌, 包括成渝路、成绵路、辽宁大道、“九黄”环线、山东大道等;五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加强网络宣传;六是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大禹祭祀活动、禹羌文化旅游节、转山会、龙灯会、羌年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

四、总结

结合当前川西北地区的具体实际, 通过对北川羌文化的现在特征及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指出羌文化的重要性, 了解羌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性, 发展羌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前景非常广阔。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努力打造羌文化旅游产业, 拉动北川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跨越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等.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5.

[2]吴逸云等.羌族调查材料[M].成都: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1984.

[3]徐中舒.论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136-135

上一篇:机加工岗位责任下一篇:音乐课中如何实施愉快教学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