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2022-04-26

[提要]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在主体发展、场域转换、模式转变方面遭遇现实挑战,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以适应变化意义重大。构建新媒体中心、搭建新媒体平台、开辟新媒体方式是新时期有效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可行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篇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摘 要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新媒体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议题。笔者对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了相关主题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了解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笔者对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后,经过严格筛选,得到有效问卷496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问卷调查得出的相关结论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依据。

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状况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状况,比如拥有新媒体账户状况,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

1.1 大学生拥有新媒体账户的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拥有新媒体账户,说明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已经广泛使用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90后”大学生已经非常喜爱这种时尚的获取资源方式。动动手指,便可在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端方便快捷地浏览新闻、关注他人、搜集学习资料、支付购物等。

1.2 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

19.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0~2小时,28.9%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3~4小时,45.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5~6小时,6.1%的大学生选择“更多:____”选项,并且在横线处填上了使用时间:7~8小时、10小时,甚至12小时以上。从大学生的选择中,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5小时。可以说“新兴媒介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1]大学生一天中大量时间都在新媒体平台中遨游。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中获取信息、关注人或事、与朋友交流等。

1.3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

对于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此题为多选题),39.8%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新媒体主要是学习,49.8%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是为了缓解压力,69.9%的大学生是为了获取人或事物的信息,12.1%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如:_____”选项,并在横线处填上了:认识新朋友、与家人联系等。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这个途径,来获取自己所要了解的人或事物的信息。比如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或是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中浏览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人或事物的信息。可见,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是获取人或事物的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宣传应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了解状况、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所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活动状况和大学生期望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了解状况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81.7%的大学生选择非常了解,18.1%的大学生选择有些了解,0.2%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了解和有些了解。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大学生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此,应积极利用有效途径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內容、思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79%的大学生选择影响很大,19.3%的大学生选择影响一般,1.7%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影响。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是影响很大的。因此,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过程中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重大意义以及如何践行等方面的宣传和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宣传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发挥积极作用,可以利用大学生非常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积极展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交流互动、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等。

2.3 所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活动状况

67.7%的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活动有很多,32%的大学生认为有一些相关活动,0.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相关活动,0.2%的大学生不清楚是否有相关活动。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家园,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一定要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各种支持。比如,高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等,通过这些新媒体途径,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4 大学生期望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对于“您希望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道多选题,38.2%的大学生选择课堂讲授,75.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45.8%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相关讲座、学术讨论等,47.8%的大学生选择相关社会实践活动,28.1%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电视。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期望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是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因此,应认识到新媒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也应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新媒体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信息,并且可以积极交流互动。

3 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平台中发布的信息是否会对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的关注和了解状况是怎样、大学生是否愿意在新媒体平台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讨论,针对调查问卷中的这些问题,大学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以下是问卷调查结果。

3.1 新媒体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微信、QQ等各类新媒体中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您会转发吗?”0%的大学生选择经常转发,23.6%的大学生选择偶尔转发,76.4%的大学生选择从不转发。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无法证实的消息,从不转发,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基本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到还是有少部分大学生会偶尔转发无法证实的消息。另外,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认为新媒体中的言论对您有没有产生影响”?68.2%的大学生选择影响很大,27.8%的大学生选择影响很少,4%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影响。有学者认为,“人们参与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同时,新媒体就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了。”[2]因此,对于新媒体中的信息,要积极指导大学生进行有效科学地筛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2 大学生对新媒體平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的关注和了解状况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新媒体平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比如“时事政治”“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人与自然发展现状”“社会公平与正义现状”“国家法治现状”“就业信息”,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主动关注和了解。通过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发展状况、了解到老百姓生活的现实状况、自己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未来就业相关的情况等,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新媒体平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

3.3 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讨论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76.1%的大学生表示会通过新媒体(如微信、QQ等)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讨论。可见,很多大学生愿意通过新媒体这一平台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自己思索、与他人进行讨论。新媒体平台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如果在新媒体平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发布,大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内容,也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

4 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数据,了解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可以看到大学生一天中大量时间都在使用新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中浏览信息、关注人或事。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新媒体这一途径来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积极关注和了解新媒体平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愿意参与在新媒体平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讨论。因此,应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传播媒介基础。

4.1 加强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在问卷调查中,75.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途径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在调查中发现:71.8%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新媒体(如QQ、微信)途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76.2%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中所宣传的诚信道德模范事迹对自己影响很大。可见,新媒体平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平台也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积极进行讨论、互动的重要平台。有了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获取新媒体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展开讨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3]因此,应重视新媒体对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影响力,加强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点,创新各种宣传形式,即“90后”大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

4.2 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调查中发现,100%的大学生拥有新媒体账号,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这一现状,积极创新,建立起高校新媒体平台。比如,高校开通官方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创建手机客户端App软件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高校新媒体平台,比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要能够吸引大学生浏览和阅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进而“感知它”“领悟它”。另外,高校教师个人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建立个人微博、建立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等。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个人的新媒体账号,如关注大学生个人的QQ、微信、微博等动态,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3 积极指导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筛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会毫无屏障地来到大学生面前,大学生的言行就会受到影响。如何在五花八门、未能证实的信息中筛选出正确信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成为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中的又一个新的问题。从调查中发现,68.2%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中的言论对自己影响很大,23.6%的大学生选择偶尔转发新媒体中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可见,很多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中的言论在影响自己,有一些学生也会偶尔转发未证实的消息。另外,新媒体还具有匿名性特点,大学生可以使用昵称在新媒体平台搜索信息、与人交流,这样一来,道德的约束力就大大减弱,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言行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应积极指導大学生对新媒体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比如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网络道德这部分内容时,加入指导学生正确筛选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内容,进行专题讲授和互动讨论。高校还可以开设媒介素养专题讲座、进行新媒体信息相关专题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加大了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筛选正确信息的难度,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正面地引导,从而正确筛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

5 小结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营造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叶芳.“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价值观的形成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1):54-58.

[2]祝智庭,黄景碧,王觅.教育技术研究国际动态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0(8):28-3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8.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1).

作者:骆静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篇2: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探析

[提 要]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在主体发展、场域转换、模式转变方面遭遇现实挑战,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以适应变化意义重大。构建新媒体中心、搭建新媒体平台、开辟新媒体方式是新时期有效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党建;工作模式

[作者简介]刘 倩(1981—),女,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中山 528400)

一、问题的提出: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新挑战

新媒体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在新媒体技术变迁中面临着“主体发展”、“场域转换”及“模式转变”等一系列现实挑战。

(一)“主体发展”中的新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光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使人类主体的传播实践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发生了质的改变。

一是在网络新媒体浪潮下,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党建工作主体在传播活动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传播者,这是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身份变化。面对新时代发展、媒介格局变革,高校各级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广大师生都面临着是否具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自身学识和素养,能否熟练把握新媒体脉搏、整合新媒体资源、运用新媒体技术等现实挑战。

二是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具有多元化、碎片化、海量化、去中心化等特征,这就为主体坚定正确理想信念和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信息干扰等方面带来困扰。因此能否理性辨析高教发展的复杂因素,由此做出正确抉择,这是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场域转换”中的新挑战

当前,党建工作开展面临媒体平台转换带来的新旧场域变化。

一方面,高校具有较为复杂的内部结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单位系统。固然这一系统中的广大师生总体状态良好,但仍存在人员结构来源复杂,部分学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缺乏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分析能力等问题。如何深刻把握高校党建工作主体状态,紧密联系各类人群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助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党建责任意识,依然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传统社会的生活交往方式被解构,一种能打破时空限制、现代化的网络社交语境迅速形成。自由、开放的网络社会使人的交往从一种固定时空的“在场”变成了一种超时空的“缺场”,现实与虚拟两者空间间的模糊界限无疑将加剧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的盲从,造成人们对信息真假好坏的难辨,产生取舍信息的茫然,而使影响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因素更复杂。

(三)“模式转变”中的新挑战

新媒体作为一种工作应用,可理解为“表达新讯息的权利和方式”、“电子媒体中的创新性应用”,这使党建工作的传统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在由传统到现代的工作模式变化中,党建工作迎来新的挑战。

一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之广与变化之快加大了人们适应的难度,使人“难以把握”。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高校党建工作开展早已经历了多次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替,从早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到新闻组、BBS、WWW、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等,再到博客、SNS、微博、微信、微视频、APP等新兴传播媒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迅猛变化要求党建主体能审时度势、快速跟上时代发展,这也给工作进展带来难度。

二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之“微”与信息呈现之“碎”,使传播者对受众“难以控制”。新興传播媒介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虚拟、微化,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在网络上“主动”参与,通过主动参与热门话题讨论、主动发表评论、主动回复信息和转发信息等实现交流。若对新媒体认识模糊或是运用不当就极易出现信息传播难以受控的局面。

当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是相对的,这意味其带来的问题挑战并非无法化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代变迁中,高校党建工作应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现实挑战,为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效果提供可能。

二、反思与创新的融合: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

在深入洞悉新媒体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时代新要求、现实新挑战基础上,为了高校党建工作在新媒体境遇下纵深发展,继续探索有利于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就必须在反思与创新融合下,着力实现新媒体与党建工作的科学融合、科学发展。

(一)构建全方位的新媒体服务中心,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构建全方位的新媒体服务中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科学化的主体保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是一个信息传递和交互的过程,“全方位”的新媒体服务中心离不开传播者视角的“扩大化地提高传播主体自身素养”、受众视角的“针对性地满足党建受众需求”、传播者与受众互动视角的“系统化地促进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互动”。

首先,应着力提高传播主体素养,完善新媒体下的网络工作团队。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适应新媒体时代创新教育工作的理念,必须积极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党建引导工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视域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主导形势变化。

其次,要能针对性地满足党建受众需求,实现精准传播与对接。高校应从党建受众出发,以受众为本,倾听受众呼声,关注受众需求,保持并增强党建工作的群众性。通过网络、数字、移动等新媒体实践,注重挖掘党建受众的信息阅读习惯、偏好等数据,区分他们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实现信息的精准传播与对接,如此方可提高党建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再次,应注重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扩展新媒体下党建工作的主体空间。党建工作者既要善于认识、运用新媒体的积极效用,又要从自身出发注重建立与广大受众平等交流、良性互动的机制,切实加强党建工作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进入主体互动化发展的新阶段。如高校党组织应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热点事件、话题事件上第一时间发出声音,积极回应反馈,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搭建综合性的新媒体平台,形成高校党建多维工作格局

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作用,构建促进党建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交流的多形式平台。高校党组织应积极参与利用移动社交化手段,关注平台内部与平台之间的相互连接,以及平台内部层次与地域之间的联系,将新媒体各个工作平台聚合在一起。例如在web1.0、web2.0各个阶段,网络、媒体、数字等各个领域,高校领导干部、党组织、教师群体、学生等各个群体内部可开设党建相关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在同一个界面对多个账号进行党建教育话题普及与互动,并对跨越多平台进行探索、创新,形成网状覆盖、纵横交织的媒体工作态势。

挖掘新媒体平台的服务性功能。新媒体平台既是交互平台,也是服务平台,高校各级党组织应不断挖掘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功能,强化平台服务意识,构建新型服务形式。如开辟党建工作服务专栏,通过办事引导与诉求反馈等,完善党建服务工作。

扩大新媒体平台的社会化影响。新媒体平台既是高校师生的聚集地以及高校用以进行自身党建的新场域,也是高校与社会建立联系的“桥梁”。党建工作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层级资源,在推动各级党组织积极跟进高校新媒体所涉领域的同时,还要打通高校与社会在党建教育方面的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高校党组织与社会力量的联动,提高高校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和服务力。

(三)开辟有效性的新媒体方式方法,丰富高校党建工作活动体系

新媒体时代,高校内外任何组织、个体都可能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固定信息流的有序性,还糅杂了不同群体的多种思想和理念。在此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者需要開辟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使党建工作信息流不再是唯一的、固定的,沿着某一限定路径传播,而是出现了多元路向。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借助具有高渗透性特点的新媒体,将党建信息传播、宣传方式与开放、平等、高技术的互联网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线下时空限制与号召式、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模式,实现线下活动网络化、虚拟化与线上活动真实化、实体化的统一。如基于线下活动而开展的线上多元互动,既能拓展线下活动的覆盖面,又能延伸线上活动的现实情境,可扩宽党建信息发布的渠道,有效改善党建工作效果。

基于新媒体视域透视高校党建工作,要求深刻认识、把握新媒体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积极通过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用以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来回应这一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李青.高校政府管制模式重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刘倩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摘 要: 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拓宽了廉洁教育的渠道,丰富了廉洁教育的内容,但也极大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调查发现,大学生廉洁意识普遍不高,廉洁教育存在方式僵硬单一、内容单薄生涩、长效机制缺乏、呈现孤立化态势等问题,迫切要求建立起系统的、完整的廉洁教育内容体系,打造即时性网络沟通平台、构筑正面的新媒体舆论场,构建全员化廉洁教育队伍、积极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探索生活化廉洁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掌握廉洁教育的话语体系、创建双向互动主体间模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 新媒体;廉洁教育;内容;途径

[HJ1.5mm]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廉政文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交互影响,引导大学生养成以崇德向善、正直节俭、诚实守信为基本特征的廉洁品质,不断提升大学生廉洁认知、情感和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数字化的生活环境和新媒体技术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廉洁教育面临更为复杂多元的时代背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水土不服”,处于“低效”甚至“失效”的尴尬境地。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因势利导,探索载体,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增强廉洁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性,是一个既有极强现实性又有高度理论性的时代课题。

一、 科学把握新媒体传播及其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创设的新境遇[ZK)]

[HJ1.7mm]

新媒体(New Media),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1967年提出,是相对以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为基础,通过电脑、手机等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互动性、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根据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网络发展的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大学生开始进入全面“网络化”时代,游走和迁徙于各个新媒体场域。新媒体正在深刻影响并逐步改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拓展了廉洁教育新的途径,促使廉洁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方式的多样化[HJ]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更是大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和存在方式。笔者调查发现,超过98%的大学生都有使用微信、微博、QQ的习惯,其中,80%的学生表示每天花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上的时间都超过1个小时。借助新媒体,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所接受教育,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易信等媒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打破了教育在时空上的限制,颠覆了传统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广泛地拓展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空间。[1]

知识体系是廉洁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保障和生命基础,而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一方面挑战廉洁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另一方面,克服了传统教育的空洞乏味、时效性弱等不足,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把资讯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信息获取的方式、渠道更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廉洁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为廉洁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新媒体的虚拟交互性带给廉洁教育新的危机,要求加强正面引导,提高教育者的媒体素养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即时性,加深了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信息大爆炸带来信息的泥沙俱下,超过了人们的接受限度,出现信息过载甚至超载;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难以鉴别、合法性无法保证。如果不主动占领新媒体这个阵地、不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个载体,任由各种腐朽、不良思想充斥泛滥,必将严重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缺乏对纷繁复杂信息的批判、鉴别、分析和选择能力,他们在享受信息自由自在的新奇和无拘无束的快感的同时,正遭遇信息过剩带来的烦恼和困惑,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价值迷失和伦理失范,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加大了廉洁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接受并热衷尝试和传播各种新鲜事物,是新媒体最早的关注者、忠实的使用者和积极的拥护者。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隐蔽性、交互性、无序性以及传播者的“草根性”,对廉洁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廉洁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意识淡薄、思想观念更新滞后,往往处于信息接受、发布的劣势。因此,廉洁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新媒体素养,避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对大学生廉洁观念和道德认知产生消极影响。

(三)新媒体的平等开放性开拓了廉洁教育新的平台,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模式的建立

“词语和画面虽然互不相同却可以相互补充,并且当学习者能够在心理上整合视觉表征和言语表征时,良好的理解才能产生”。[2]6新媒体的这种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传播特性,实现了虚拟和现实的交互融通,有效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了双方的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我们要适应新媒体的话语传播范式,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打破传统的“师尊生卑”思想,消除学生对廉洁教育的抵触和戒备,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廉洁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47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点对一点或一点对多点,使得教育的客体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主客体关系不平等。而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信息在一对多、多对多的主体间形成回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推动了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向多向度的双主体模式转变。此时,建立廉洁教育的双主体互动模式,把“现实的人”作为廉洁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尊重廉洁教育的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的主体性,肯定和鼓励受教主体的人性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推进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4],既契合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民主化要求,更成为开展廉洁教育新的发力点。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及困境[ZK)]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如何?影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编制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调查问卷”,2014年6月至7月在广东省内10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韶关学院)随机选择了1200名学生实施调查,回收问卷1090份,有效问卷1021份,有效回收率85.10%。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见

需要说明的是,所调查的10所高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较好地反映出广东省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从高校所属来看,既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有地方高校;从学校性质来看,既有公办高校,也有民办高校;从办学层次来看,既有重点高校,也有一般本科,还有专科类学校;从学科来看,既有综合型大学,也有师范院校,还有艺术院校;从地区分布来看,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高校,也有粤北、粤西、粤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对廉洁教育认识模糊、知行不一等问题。

(一)大学生对廉洁品质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存在着“知行脱节”现象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对大学生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的调查显示,92.5%的学生认同廉洁品质是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廉洁思想在大学生群体有较高的认知。但不可忽视的是,20.4%的学生会因为入党、评优评奖而有意讨好老师送礼,15.3%的学生曾有过学术不端、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行为,甚至高达23.8%的学生有伪造获奖证书、虚构履历、恶意毁约等就业诚信缺失行为。这反映了经济发展全球化尤其是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等诸多冲击,以及引发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矛盾。这也印证了李忠军团队对全国15个省区49所高校11500名在校生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个人本位取向凸显,关注与自身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选择频次最高的是正直(2659)和诚实守信(2468),但学生在诚信观念、法制观念上存在知行不一、脱节的现象。[5]177-183在新媒体时代,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大学生“走捷径、拉关系”的思想和行为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问 题是不是不清楚

你是否赞成廉洁品质是一位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质?92.55.32.2

你身边是否有同学为了入党、评优评奖而有意讨好老师送礼的?20.463.216.4

你身边是否有同学出现学术不端、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15.382.02.7

你身边是否有同学伪造获奖证书、虚构履历、恶意毁约等就业诚信缺失行为的?23.860.315.9

(二)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呈现孤立化的状态

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廉洁教育的效果。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认知度调查时,59.6%的学生表示知道廉洁教育,但也有高达40.4%的学生选择“没有”或“不清楚”;当问到“你所在的高校是否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40.7%的学生表示没有开展。以上两项调查,说明大部分高校没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更没有适应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传递载体、传播方式的变革而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廉洁教育的契机,廉洁教育往往只局限于党政领导干部,呈现孤立化趋势。当问及“是否有必要接受廉洁教育”和“让廉洁教育成为大学的一项基础课程”时,50.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接受廉洁教育,但只有20.5%的学生赞同让廉洁教育成为大学的基础课程(表3)。这从侧面反映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认同度不高;也说明了多元社会的多样思潮、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心理正渗透和改写着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聚集方式,大学生廉洁教育手段和方式亟需改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任重而道远。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僵硬单一,需要转换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我国首次正式提及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在2004年,组织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时间尚短,在教育实践中仍面临着种种困境。针对“你所在学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调查中,“政策文件学习”占50.2%,“课堂教育教学”占20.4%,“观看廉政影片”占11.6%,“案例警示教育”占7.3%,“专题讲座报告”占10.5%(表4)。显然,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略显单一,说教灌输情况较多。传统的政策文件学习和课堂教育教学占到70.6%,这种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向灌输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和沟通,教育效果难以保障,因而80.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廉洁教育方式流于形式,没有适应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从单一到融合、从统一到个性的趋势。

以上调查说明,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方式,以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能受到学生喜爱?调查显示,4.5%的学生选择“理论灌输法”,15.4%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法”,20.3%的学生选择“情景模拟法”,13.0%的学生选择“熏陶教育法”,16.2%的学生选择“网络互助法”,18.3%的学生选择“实践教育法”,11.7%的学生选择“自我教育法”(表4)。不难看出,大学生接受的廉洁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强调对廉洁教育的情感体验。除了“理论灌输法”以外,其他的选择都倾向于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选择“理论灌输法”的比较少,但并不意味着要排除这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在实际的教育中应根据教育的对象、特点、目标加以灵活使用和综合运用。

(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单薄生涩,效果不显著

培养理想信念执著坚定、廉洁自律意识过硬、拒腐防变意志牢筑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诚信教育方面(高达60.5%)。在“你认为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存在哪些不足”开放性调查中,集中反映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育机制方面,缺乏专门教材,不成体系,以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开展班级讨论方式为主,没有彰显个人的价值诉求,不合乎人心;二是教育内容方面,空洞说教,枯燥乏味,吸引力低,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不合于时代;三是教育效果方面,往往是“运动式”的走过场,如“隔靴搔痒”,不符合实际。

在廉洁教育成效方面,58.2%的大学生表示满意,但也高达41.8%的大学生持不满意或观望态度,这值得我们关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随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大学生中不廉洁的现象暂时得到改善,但崇尚廉洁的风气还未形成。在回答“假如您了解掌握一些具体涉及腐败问题的线索,您将如何去做”时,20.2%学生表示会“积极举报”;接近80%的学生选择“怕打击报复不敢举报”或“涉及自己利益才举报”,说明廉洁教育的实效有待提高。要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思维习惯,与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相融合,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教育手段形成整体效应,才能将廉洁思想有效植入大学生的内心。而在“您怎样看待学生给老师送礼、请吃饭这些现象”调查中,53.5%学生表示“很正常”。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也进入了师生交往之中,改变了师生之间单纯的交往关系,需要予以重视和引导(表5)。

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ZK)]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环境在变,其教育方式和内容体系也必然要随之改变。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要遵循廉洁教育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又要研究和把握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接受机制,从H.C.凯尔曼的“依从、认同、信仰”态度形成三阶段出发,高起点构建丰富有序、多维立体的内容体系,高标准健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才能高规格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依托理论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和自我教育,分层次营造氛围、分步骤推进管理、分阶段深化效果,做好理想信念、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反腐倡廉和心理品质五个方面的教育工作。其中,理想信念引领廉洁教育的政治方向,处于支配地位,发挥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四项教育内容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构筑廉洁教育的牢固基石,是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催生的新内容;网络法制教育是推进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表现;反腐倡廉教育是核心内容,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心理品质培养作为载体,是应对廉洁教育的现实诉求。五者相互间多维联动、持续作用,促进大学生廉洁品质的认知与实践结合、内生与外塑结合、渐进与即时结合,构成了一个协同交互系统,体现了廉洁教育的层次性与系统性、理论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图1)。

(一)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廉洁教育的政治方向

信息的共享性、开放性和海量性是新媒体的突出特征,正塑造大学生日趋多元、多变、多样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尚缺乏对善恶、真假、美丑的甄别能力,容易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将一些不廉洁现象视为社会常态,容易撼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影响廉洁教育的效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大学生廉洁的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毛泽东曾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大学生对廉洁的认知、认同程度,决定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根本方向。理想信念教育是廉洁教育的实质和内核,引领着廉洁教育的政治方向。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始终要注重大学生的“精神补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LL]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

(二)网络道德教育:构筑廉洁教育的牢固基石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155道德正是维系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现实生活的规范在虚拟时空中容易失去原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网络尤其是新媒体带来的虚假信息、暴力色情、网络欺诈等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暴露了人性的弱点。新形势下,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保障廉洁教育的“安全阀”。提高网络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树立廉洁的道德自律信念和内省机制,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和道德责任,扩大廉洁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廉洁共识,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构筑起廉洁教育体系的牢固基石。

(三)网络法制教育:推进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推进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实施网络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保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应有之义。着重开展网络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培养网络守法意识和民主公正观念,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自律氛围,有效规范网络交流行为,防止非法谣言的肆意传播,形成网上、网下崇尚廉洁的良好风尚,将廉洁的道德品质、自律信念、职业操守外化于行,是推进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

[HJ]

(四)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廉洁教育的警醒监督

反腐倡廉教育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关键,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高校作为各种思想交流、交锋、交融的最前沿和主阵地,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新媒体传播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隐秘,手段更加多样,拜金主义、权学交易、学术不端、论文造假的价值观“暗流涌动”,要求增强学生分析研判、自觉抵制腐朽思潮的能力,辨别“是非荣辱”,透视“灵魂深处”,实现“净心健脑”,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思想滋生的土壤,寻找价值理想的“最大公约数”,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五)心理品质培养:应对廉洁教育的现实诉求

调查发现,70.5%的大学生在2个小时内不看手机会觉得不安,84.6%的大学生表示出门忘记带手机会感到焦虑。无疑,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难以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人类有宣泄情绪、求新猎奇、自我满足等心理需要,当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沉浸在没有约束的新媒体环境时,这些心理需要就有可能被扭曲,从而产生“网络成瘾”“手机幻听”等心理障碍。通过多种生动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廉洁活动,发挥廉洁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欢声笑语中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品质,不仅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诉求。

四、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现途径[ZK)]

面对新媒体,我们要善用而不滥用,既知其利也要知其弊。只有充分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主动占领新媒体的新阵地,不断创新廉洁教育方式和手段,才能使大学生廉洁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一)打造即时性网络沟通平台,构筑正面的新媒体舆论场

新媒体技术让我们走进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高校应当注意网络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站、微博、微信、QQ、论坛等媒介建设,开通廉洁教育官方微博、公众平台,建立廉洁教育APP、手机报,搭建网络(微)学习课堂,建设多元化、开放性校园网络生态系统,打造即时性沟通平台,提升新旧媒体的载体合力,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话题及时回应,实现无障碍、零距离的实时沟通,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廉洁品质内化、外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事准则。

正如勒庞所言,大众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开放、虚拟的网络空间缺乏相应的监管和约束,制造和传播谣言的成本大大降低,极易造成群体舆论“暴力”和“集体失责”的出现。[8]高校不能闭目塞听,自行其是,应该把诚信建设、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突破口,主动占据新媒体意识形态的制高点,通过微信、微博、飞信等途径传递正能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隐性地渗透廉洁教育内容,发挥新媒体传播的正效应,构建起积极、正面的舆论场,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和廉荣贪耻、遵纪守法、公正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廉洁情感,强化学生的廉洁意志,健全学生的廉洁人格,规范学生的廉洁行为,努力筑起一道坚固的防腐大堤,防患于未然。

(二)构建全员化廉洁教育队伍,积极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集政治性、思想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一支懂知识、有思想、会技术的队伍作为保障。这支队伍中,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播廉洁知识,又有党委、纪检、团委等部门通过新媒体进行廉洁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既有廉洁教育者在论坛、贴吧、讨论组、微信群与大学生围绕时政热点进行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又有一线辅导员与学生针对重大事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惑,共同形成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氛围;既有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在网络上的积极参与,又有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支持[9],构建起全面参与、深入推进的全员化、全媒体教育队伍,大力提升廉洁教育的权威性和覆盖面。

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廉洁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育者转变施教思维,培养敏锐的信息触觉,善于将新媒体动态地与廉洁教育结合起来。其次,要参加新媒体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利用新媒体进行廉洁教育的水平。再次,增设专门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使之有机融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媒介理性,摆脱“媒介依赖”影响,抵御、反思和批判新媒体的“议题设置”,避免新媒体的过度使用造成的信任危机和交往障碍。最后,教会学生自觉遵循法律法规,正面应对贪污腐败等消极负面的声音,杜绝成为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正确对待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合理平衡公共资源和个人资源的冲突,使正直节制、廉洁自律意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HJ1.6mm]

(三)探索生活化廉洁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杜威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揭示了生活德育的本质属性,即“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全看对发展一词怎么理解。我们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10]73按照杜威的观点,生活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源泉和沃土,离开了生活的教育是一种“死气沉沉”的教育。新媒体背景下,生活教育的边界已经扩展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自如地融合显与隐、虚与实、教与学,将榜样教育、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巧妙植入其中,并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直观地展现出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浸润、感化、熏陶和启迪。实现廉洁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转向,积极利用新媒体创设的虚拟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角色转换、游戏体验、故事叙事,探索生活化廉洁教育模式,把生活体验与廉洁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景,寓教于情,是增进大学生廉洁思想、廉洁情感和廉洁认知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生、外塑与践行相结合的过程,其效果好坏除了与教育环境、教育媒介、教育方式等有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主观努力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需要从小处、细处、实处着手,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场域为中心,构建依托“班级—宿舍—社团”联动型的教育平台和转化空间,创设大学生“自尊、自立、自律、自育”的良好氛围,有的放矢,虚功实做,有效化解霍兰德所说的“信息重复超过限度将引起对象的反感和防御”困境,不断丰富廉洁教育的实践载体,力争做到“让廉洁声息充盈视听、让廉洁信息频传你我、让廉洁气息遍洒校园”[11],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掌握廉洁教育的话语体系,创建双向互动主体间模式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12]544任何话语体系的形成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廉洁教育也不例外。话语体系和符号系统不仅是认识、解释社会生活的工具,也是掌握大众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强大武器。在新媒体信息时代,网络舆论“锋芒毕露”,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网络观点“众声喧哗”,网络表达“七嘴八舌”,廉洁教育的传统话语方式面临解构,“倒逼”转换话语方式,重构新的话语空间。“每一种话语几乎都拥有一套真理与信仰体系,不同话语斗争的实质就是在消解或遮蔽‘他者’话语的正义性的同时,彰显自身的真理与信仰。”[13]面对新媒体的“千言万语”,我们应该提炼新话语,去芜存菁,顺势而为,牢牢占领新媒体的主流话语权和意见领袖地位,唱响廉洁教育的主旋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人是符号的动物,通过表意符号进行交往,而语言正是表达的基本介体和实现方式。教育者熟悉新媒体话语思维,掌握新媒体话语体系,是赢得“90后”大学生信任尊重和沟通交流的保障。“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它不仅规范着人们的思维运行方式,而且体现着主体的主观创造作用和主体对客体的建构作用。”[14]189当下,廉洁教育要消除话语一言堂,从说教模式向参与模式转换,在包容、多元、信任的情境中,达成话语共享、有效沟通和深度互融,就必须坚持主体间平等权利,营造互动性的“公共领域”,与学生在话语体系上无缝对接,在思维方式上有机耦合。学会和掌握“甄嬛体”“咆哮体”和“凡客体”等“潮人潮言”,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在对话中增进廉洁教育的亲和力,增强廉洁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廉洁教育的解析力,加强廉洁教育的影响力,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寻找中择取廉洁教育的最优路径,在春风化雨间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66.

[2] (美)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 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4] 周至涯,林伯海.公民廉洁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81-83.

[5] 李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 江苏省教育纪工委课题组.江苏高校廉洁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J].廉政文化研究,2010(2):75-84.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郭红明,王永灿.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3(6):106-110.

[9] 刘键政.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基于网络载体的大学生廉洁观教育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1-113.

[10] (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 居继清.构建大学生廉洁品质的综合教育模式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8):83-84.

[1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徐俊,刘魁.真理彰显与话语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客体维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34-137.

[14] 高鸿.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何华宇 丁勇 江宗彬

上一篇:城市交通政策研究意义论文下一篇:监督抽检用于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