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法摄影艺术论文

2022-04-17

88摄坛热点——对于《太阳与人》的争论至今尚未终结,见仁见智,且呈升级态势:由对人体照片的歧见到作品版权之争乃至于对摄影本体特性的质疑等等,回瞻这一过程将有利于人们进行比较分析,加强对“摄影是什么”这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透视法摄影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透视法摄影艺术论文 篇1:

浅析现代摄影艺术与形式美的创新

摘 要:通过分析现代摄影艺术与形式美之间的关系,探讨现代摄影艺术中的形式之美以及数字图像技术的革新带来的对艺术形式追求的变化。

关键词:摄影艺术;审美规律;审美活动

一、摄影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摄影艺术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门类,自1839年诞生至今不过160多年。它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摄影艺术的创新追求,也伴随着与其历经的每个时代的高新科技的发展。

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视觉艺术的体系中表现出独有的审美规律,它既有一切审美活动都具备的共同规律,又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共同点在于摄影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作品要做到呈现艺术美的效果。这无疑是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进行的出发点,就这一点而言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并没有原则上的差别。不同的是,“从事摄影艺术比进行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更接近现实,摄影作品虽不是原型又酷似原型”。摄影艺术在视觉艺术中又属于造型艺术,由于它是瞬间纪实性造像的艺术形式,所以它不同于绘画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个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摄影艺术才能在艺术殿堂里生存发展。倘若失去这种个性或一味地模仿其他艺术形式,摄影就会走向灭亡。我们将摄影艺术视为视觉艺术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认识和研究的同时,还要将其从中剥离出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考察。这样才能避免在探索摄影艺术领域诸多问题时,将其与一般的审美思想混为一谈,导致摄影艺术自身独立性的缺失;又不会失去方向而背离基本的审美规律陷入盲目性。

西方国家在摄影术发明的最初阶段,都是一些画家从事摄影工作,因为摄影术有将影像固定下来的神奇效果,这令画家们欣喜不已。不仅仅是因为物理学家阿拉古在法国众议院提出了“摄影术在人类行为方方面面的运用”。对于画家来说,更有利的是,有了照片作素材,他们就能够从容不迫地对待特定时空下的景象创作,他们再也不用担心错过最佳的创作时间,也不必经历漫长的等待。英国画家大卫·奥克塔维斯·希尔,在1843年为苏格兰教会成立大会所作的巨幅肖像画就是以大量肖像照片为基础的。后来一些画家尝试将绘画艺术中形式美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摄影作品中,力图使摄影由技术向艺术发展,逐渐摆脱“术”的痕迹。盛行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绘画派摄影,在形成之初,都是模仿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1857年雷特兰创作的《人生之路》是一幅典型的绘画派“仿画”的摄影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摄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我们在解读这些早期的摄影作品的时候发现,当时的创作者在作品中已经开始用摄影技术描绘心理活动了,并试图传达某种思绪。只是当时没有更多的手法可以借鉴,才不得已地承袭了绘画艺术的种种形式。19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更新,写实派摄影分离出绘画派摄影,发展成了摄影艺术的另一个主流——纪实摄影。绘画派摄影也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艺术摄影。从此摄影艺术进入了一条崭新的艺术形式道路。美国摄影家A·斯蒂格利茨当时提出摄影“全在于探索真实”的话题,表明了纪实摄影注重客观现实的特征。此外,也有人认为“摄影艺术就是大自然的精确再现,它也可以给人以美感”,将摄影的真实与美联系在一起。相比纪实摄影形式美服从内容真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的运用对追求画面形式性的艺术摄影更加重要。

二、摄影艺术与形式之美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它是以美的形式、美的规律、美的原则来描绘大自然的视觉物象。它在视觉艺术的各类作品中出现,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我们在欣赏一幅视觉艺术作品和进行作品创作时,或是对艺术品进行审美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审视?或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概括起来讲,就是从作品的形式着眼,透过由形式美营造出的优美的视觉效果,进一步解读作品所要传达的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哲学思想等信息。

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是传达作品内容的外在构成方式。由造型诸因素——光影、线条、色彩等组合而成。它与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因为形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与艺术价值的高低。缺少形式美,摄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表现。《半农谈影》中曾指出摄影作品中艺术美成立的依据,也表明了半农先生的摄影美学观点关于“造美”的问题:“认识纸上的影像是由形、光、色三元素构成的”。用现代美学中的术语来理解就是摄影美的表现要通过摄影艺术的物化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对形、光、色的审美处理。

世界公认最伟大的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一生致力于黑白摄影和暗房制作的研究。他所发明的“区域曝光法”是通过暗房后期处理的过程,扩展或压缩影像,使影像在黑白相纸上形成尽可能丰富细腻的影调。他的作品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月出》和《冬天的日出》是他众多名作中的两幅,分别拍摄于黄昏和清晨时分。为了捕捉预想的光影效果,他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并在拍摄地点等待最佳的时机。在照片拍摄成功后,他又通过暗房里的独门绝活进行复杂的调整和控制,解决从最亮到最暗部位的均匀过渡,还有黑白灰的均衡问题。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影调控制得相当精准的照片,堪称风光摄影的经典之作。

《国魂》是鲍昆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完成的一幅作品,为了拍出心目中的长城夜景,他经过几年的思考。后来受国外闪光摄影的启发,想到要用不同颜色的闪光,连续闪射的方法来拍摄,赋予长城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决定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普色序列,近暖远冷地进行闪光,让长城像划破夜空的彩虹。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成功地创作出《国魂》,在摄影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公认为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三、数码摄影中的创新艺术形式

摄影艺术从早期的借鉴到逐渐成熟要求作品中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发展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更加显著,也尤为重要。因此,在注意作品内容的同时,必须在艺术形式美上下工夫。而今,进入数字图像时代,数码照相机取代传统相机,解决了许多传统摄影工艺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复制和传输图像变得迅速可靠,图像损坏、色彩蜕变等问题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解决。更有意义的是,数码图像在电脑系统中很便捷地就能实现无所不能的变化。这种数码摄影和后期图像处理的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与表现手段。形式美在作品中的变幻可以更加新奇、更具感染力。数字图像产生所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整个视觉艺术的革新。以平面广告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设计正朝着影像传播的多媒体趋势前进。新的科技也使地域的界限变得模糊,世界范围内的设计得到融合和共荣。视觉艺术形式美在艺术摄影作品中的体现已不仅仅反映摄影作品本身的价值,还涉及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这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和平面艺术设计的创新都十分重要。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帮助我重新审视艺术摄影中形式美的体现,提高解读艺术摄影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对能够在艺术摄影作品创作中更好地表现艺术美,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更有指导意义。

视觉艺术发展至今,它所包含的视觉艺术美已经成为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对视觉艺术美进行细致分析的时候意识到:艺术美的体现形态正随着整个视觉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形式美作为视觉艺术美的一个表现形态,在艺术摄影领域里有不同以往的表现。形式美的变化正刺激着艺术摄影审美主体的视觉神经,也正推动着艺术摄影迈向更新的创意空间。

参考文献:

[1]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M].胡不适,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

[4]刘半农.半农影谈[M].中国摄影出版社,1927.

[5]康大荃.摄影构图学[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6][英]雷·史密思.英國皇家美术学院绘画透视[M].马红霞,周培建,王瑞林,译.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7]马是平.实在的物质: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罗伯特·贝希特勒[J].世界美术,200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数字影像技术资源的高仿真艺术品复制工程发展研究(2014SJD225)。

编辑 李建军

作者:赵欣

透视法摄影艺术论文 篇2:

关于《太阳与人》的争论概述

88摄坛热点——对于《太阳与人》的争论至今尚未终结,见仁见智,且呈升级态势:由对人体照片的歧见到作品版权之争乃至于对摄影本体特性的质疑等等,回瞻这一过程将有利于人们进行比较分析,加强对“摄影是什么”这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认识。

一、初始——超越禁区

《太阳与人》系评委杨思模所推荐,依据是:“作者讴歌光明,赞美人类的生命力,创造力。”“将人体作为一种造型语言,表现出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此外这幅照片在艺术处理上也独具匠心,画面处理人体虚实结合,露藏相宜,色彩和构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这幅照片中,人体与太阳的组合为哲理的隐喻。过去人们把太阳崇拜为图腾,或者把神仙、救世主迷信为太阳的化身;今天人的自主意识觉醒,认识到只有自己才能够救自己,人其实与太阳一样伟大。”而评委邵柏林等则认为:“作为人体摄影并不‘出类’,拍得平平,特别是考虑到第15届全国影展的金牌有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若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将裸体评金牌,一个积极的愿望也可能会引出消极的结果来。”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太阳与人》获金牌。尽管评委有顾虑,然而《太阳与人》获金牌则标志着人体摄影的禁区被突破。这无疑在中国摄影史上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二、缘起——“版权”之争

十五届全国影展评选结果于7月公布后,8月8日《人民摄影》率先以“对《太阳与人》的质疑”为题,发表了诸读者给该报的信,指出:“《太阳与人》是张假照片,是剽窃美国画家大卫·格罗夫的色粉笔画的人体中段”,并说:“仅以作者挪用外国作品一事,即可构成版权纠纷和外事影响。”这样,由对人体照片的不同见解便突变为“版权”之争,争论的序幕由此揭开。《太阳与人》作者易水生于明22日《摄影报》上,坦率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经过,确认作品之人体确系翻拍自《世界人体插图选》。(同时被露了作品中的太阳是“将一只台灯放在地上,在台灯圆形灯罩上蒙上数层红玻璃纸,圆心当中再叠放三层大小不的“红绸布”而拍成)。此种创作手法是否构成剽窃和侵犯版权呢?

一种意见认为:“‘影画合璧’虽然允许,但毕竟要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认为该作原画的成分多于摄影的成分。有人认为这涉及版权和他人利益,说:“如果说可以不考虑的话,那么我在袁毅平的天安门作品上再加些工,就可当作我自己的作品发表了。我们还可以对任何一张画‘加工’翻拍下来,到国展上去拿奖牌。我们也可以把一篇小说的头尾改下,就算是自己的创作了?”

一位律师也参加了讨论,他说:“除了简单地量印上一个‘太阳’外,对原作几乎未作改动,也认定这是剽窃。有人援引摄影史上长达十年的“白川议员——马德·阿玛诺官司”,说:“日本摄影家白川议员曾拍过一幅滑雪照片,美国摄影家马德·阿玛诺未经白川议员允许而在这幅照片上叠印了一个巨大的车轮,然后在杂志上公开发表并收进自己的作品集。经过长达十年的诉讼,马德·阿玛诺被判侵犯了白川议员的著作权。《太阳与人》的情形和上述例子极为相似,会不会构成侵犯著作权呢?”更有人将之与奥运会“约翰逊丑闻”相提并论,呼吁国展组织者“应勇于正视现实,像奥运会组织者一半,应该果断地予以处理,否则不仅会给今后的摄影理论和摄影创作发表带来不良后果,而且还会影响国展的声誉。”

而另一种意见却否认这是剽窃。他们说:“文学等诸多艺术作品的改编可以为人们接受,就摄影艺术本身而言,也有许多优秀摄影作品中的被摄对象,如静物摄影中所用的‘道具’,不也均出自美术、工艺者之手吗?”“这是艺术地融入。就是说,那幅人体画,在《太阳与人》这幅作品中,已是有着新质的‘细胞’,融入到了一个新的艺术生命之中了。《太阳与人》的整体艺术构思是全新的:全新立意布局,全新表现技法、全新艺术形态。”“摄影史上的新即物主义、抽象派的摄影等,都突破了摄影艺术的局限,有的是大块色彩的构合,有的是照片的剪贴、复印,有的是图案的再现,使摄影艺术解脱了束缚,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摄影语言来表达思想。由此想到,出现像《太阳与人》将所摄对象——水粉画作艺术处理的情况,是不足为奇的。”中央美院一位副教授说:“有人指责它‘模仿’,‘抄袭’和‘剽窃’,我却认为它是一种新艺术观念,新艺术形式,新艺术语言的创建。具体的讲是在摄影与美术之间真正的沟通、渗透中产生的最新的摄影语言。它远比那种‘摄影好得像一幅油画’或‘摄影好得像幅国画’的真抄更摄影化,它完全是没有任何框框,自然、自由的,无法则法的(已看不出绘画痕迹和特征,仅仅成了具象符号),把绘画人体再生成了新的摄影语言,不但意义、思想内涵皆非,且更深刻永恒,形式、格局、图象也全变了。”

鉴于这场争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摄影家协会为此特于9月30日邀集在京评委开会,会后摄协新闻发言人尚进发表讲话说:“与会评委认为《太阳与人》这种创作手法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是允许的,正像各种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摄影作品共存于第15届全国影展一样。《太阳与人》的艺术价值可以肯定,艺术创作可以互为借鉴。”

三、深化——本体质疑

由对“版权”和创作手法的争议,人们进而探讨摄影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关于摄影的本体和特性,有人尖锐地说:“一位美术界的理论家写道:‘摄影史是鹦鹉学舌的历史。所学者谁?绘画。摄影艺术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摄影艺术还没有揭开自己真正的历史。’”“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摄影艺术的困境》,发表在刚刚创刊的《摄影》丛书第一期上。它与《太阳与人》的金牌同时问世!艺术产生与存在的依据是它的独特。摄影艺术产生与存在的依据也是它的独特。困境在于没有真正找到这独特,没有真正确立独特。”“我们的摄影作品有更多的文学性、绘画性,摄影性被淹没了。”有人针对摄影作品的构成空间指出:“有人讲翻拍艺术品是再创造,我以为不然。这里面存在一个空间问题,三度空间的物体(艺术品)可以任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光线,运用不同焦距镜头进行自由发挥和再创造,而在一度空间的平面中,你只能从中裁剪取舍而不能改变它原本的结构,所以要发挥摄影自身的特性,其根本还是要源于生活”。关于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北大中文系一位学生说:“太阳成为人的象征,人则上升到与太阳合一的地位,在对太阳的讴歌中包含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等等。这也确乎是作者的创作构想。但我觉得,作品本身似乎承受不了这么重大的主题,形式的自在审美意义也许更值得我们重视。”整个作品“给人以平和的美的享受而并不具文化意义与思想内涵的震撼力。主题与形式的这种反差提醒我们不要作过于空泛的阐释和过于勉强的捏合。”更有人发表长文,为摄影是否因此将被消灭而忧虑:“真实性(当然还有时间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性,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取代的特性,是建构摄影理论体系的根基。否定了真实与瞬间,也就否定了摄影的独特,抽去了摄影理论的根基。随着这枚金牌的确认,人们惶惑了:我们的摄影理论是否要从根本上改变?”

“《太阳与人》提供给人们的,并没有使摄影艺术摆脱困境,反而扩展了摄影的悲哀,它又重新提起了那已很陈旧但却又模糊了的问题——摄影艺术是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独特之处何在?从追随绘画开始的摄影艺术,发展了百余年之后,如今却要翻回头去依赖绘画——从构图、构思到具体的形象。公认为奠定摄影艺术最初地位的作品《人生》,虽然是按照绘画创作,但毕竟还是由真实的人扮演角色,摆出姿势,拍摄下来;现在则省却了这许多麻烦,直接把画中的形象‘拿来’。如此,除了相纸与画纸的区别,摄影与绘画还有什么不同呢?或者,干脆在那个西洋女人画上涂上个太阳,岂不更‘便宜’、‘彻底’但这样一来还要摄影何用?对摄影最‘彻底’的革命,莫过于这样‘便宜’地将摄影消灭了!”

四、结语——焦点透视

这场争论意味着什么?这是摄影陷入困境的症候,抑或是摄影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最终将聚焦于何种历史性结论?人们正拭目观之,将会在辩论中得到答案。

作者:郑蔚帆

透视法摄影艺术论文 篇3:

论唐诗的前景描写对摄影构图的指导意义

摄影术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得益于借鉴、吸收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唐诗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不仅是文学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摄影的发展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以唐诗中的前景描写为切入点,结合摄影名作中的前景构图法,阐释唐诗词句对摄影构图的指导意义。

1 引言

自古以来,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都源于艺术家的心灵意象,二者就是一对互生的“伴侣”。诗画同源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优秀的传统。因画题诗或为诗配画一直以来为传统文人津津乐道。摄影与文学具有类似的社会功能,都是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只不过摄影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与文学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认为:“摄影艺术无法如文学那样提供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而文学难以像摄影艺术那般呈现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但是,如果把这两门各有得失的艺术相互‘匹配’起来,却可以获得相互开启和相互补足效果:摄影艺术的视觉性与文学的思维性相互开启即互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新优势。”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人们所广为流传,至今仍然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摄影中讲究的色彩、对比、构成、景别、透视等,在唐诗中都能找到影子。以唐诗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 唐诗中的前景描写

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诗与画几乎是浑然一体的。摄影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摄影与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摄影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在唐朝,我国的视觉艺术得到快速发展,绘画、雕塑等取得较大的成就,与文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所以诗词写作中也受到视觉艺术的影响。

摄影画面由主体、陪体、环境等内容构成,环境又可以分为前景和背景。“前景是指距离镜头较近的景物,不论主体、陪体还是环境中的事物,只要处在这个位置上就可以称为前景。”下面仅就前景式构图来阐述唐诗对摄影的指导意义。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在位于成都的草堂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的“窗”即为前景。前景的作用不容小视,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在拍摄时必须恰当地处理好前景,使其与画面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摄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3 诗歌与摄影的前景技法呼应

把窗户作为前景,隔窗取景,这是绘画和摄影常用的手法之一。摄影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个二维平面上,能够通过事物的大小、距离、比例、透视等模拟三维空间。为了较好地达到这种模拟效果,必须利用一些景物造成错觉,使照片画面看起来有空间感和深度感。前景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

无论是诗词、绘画,还是摄影,前景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许多著名的摄影大师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增加前景,使其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用于烘托、陪衬主体,以加强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使用框式构图法,特别是取窗户、拱门或其他的框形景物为前景起到引导观者视线的作用,这种方法在摄影创作中非常多见。

3.1 前景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凸显主题

在杜甫绝句中,“窗”是前景,“柳树”“黄鹂”“万里船”等属于近景,“白鹭”“青天”“西岭”属于远景。各个要素由近及远,观众的视线也延伸向了远方。把“窗”作为前景加入画面,使得画面层次更加鲜明,通过前景、近景、远景的反差对比和远近距离变化带来了透视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近大远小”,产生了明显的立体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节奏感。

法国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拍摄的《往事今昔》(图1)中,把一对夫妇的往昔和今朝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之中。摄影师以这对老年夫妇的结婚照片为前景,旁边辅以钟表、钥匙等代表时光流逝的物件,巧妙地利用一面镜子作为道具把主体拍摄进来,以此来让人感受到时光荏苒,从而创造了“往事今昔”这个主题。

我国传统文学中一直都把意境作为文章和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摄影创作中,要借鉴文学对意境的营造手法。《往事今昔》就是一幅应用前景来营造意境的典型例子。前景强化了画面的纵深感,把虚的时光转化成一条实的时间线延伸向远方,不仅增加了画面美感,更强化了主题。杜瓦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做到了情与景交融,以摄影技术手段表达个人情感,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3.2 前景具有说明、解释主体和渲染氛围的作用

王维《杂诗》中写到: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向远方来的朋友问询镂花窗户前的那枝梅花开了没有。古人在咏梅的时候,一般喜欢引用墙角、窗边等来交待环境,这是因为通过对周围环境和氛围的渲染更好地表达主题。用“绮窗”作为前景来说明主体“寒梅”的地域性,特指自己窗前的梅花,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由此可见,前景一般会体现出鲜明的季节性、地域性,起到说明解释主体或者渲染氛围的作用。

马克·吕布是最早用摄影记录红色中国时代的西方摄影师之一,他在1965年拍摄的《北京琉璃厂》(图2)是其成名作之一。在这张著名的照片里,窗格如同一个多格相框把画面分隔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小画面,窗外的街道变成了一系列舞台场景。画面充分利用富有北方特色的窗框做前景,给观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既丰富了影调层次,也增强了画面形式感,渲染了老北京的地方色彩,使画面京味十足,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使用窗户作为前景的古诗还有很多。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中通过“开轩”这个动作显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面场圃”则说明了开窗后所看到的打谷场地和菜园等。通过前景和场景的描述,很好地交待了环境,向观者展现了一处宁静的农家小院。窗户在近处,场圃在稍微远点儿的位置,这样就把整个画面立体化了。如果只有“面场圃”而没有“开轩”的话,那么是很难体会到空间感、深度感和透视感的。在摄影创作中,恰当地使用前景可以使画面中的景物更加和谐统一,从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3.3 前景具有象征性的概念

前景是被摄体的一部分或者是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交待整个场景。李商隐在《春雨》中写到: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着那座红楼,只觉得凄冷茫茫,“我”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虽然主体是红楼,但是通过隔雨相望交待了环境,更体现了一丝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春雨潇潇的夜晚,思念自己远方恋人的心情。

1980年Bruce Dale在宁夏拍摄的《中卫的欢迎》(图3)是一幅非常生动的照片。宁夏中卫数千人涌上街头欢迎30年来的第一位美国访客,摄影师的镜头里以汽车的内饰和前窗为前景,穿过玻璃拍摄到了欢迎的人群和建筑。墙上的标语和人群的服饰、好奇的表情等,充分地展示了时代特征。这也是典型的框式构图的照片,小轿车在当时的中卫还是很稀有的交通工具,以车窗作为前景构图,很好地表达了摄影师的拍摄意图,增加了画面美感。

3.4 前景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

前景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可以使观众的视线聚焦于主体之上。因此,这个前景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一首题壁诗,其中有一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述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侣们居住的禅房掩映在花草树木丛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这里的曲径、树木承担了前景的作用,引导了观者的视线。

这也遵循了我国的传统美学文化。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指的是在大门内修建的屏蔽物,相当于建筑的“前景”。红楼梦中对大观园景色的描述是,开门后“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对此评价:“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回到:“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

表面上照壁遮蔽了一部分视线,但是实际效果更佳,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猎奇心理,引导观者的视线继续往主体走。这也正是摄影构图中设置前景的一个妙处。在尤金·史密斯的名作《乐园之路》(图4)中,就有一番这样的巧妙安排。照片外缘是由于光照不足而显成黑色的树木,遮蔽了观者的视线,在中央明亮处是牵手的孩童,二者交界的位置是黑暗与光明相交的树叶。假如没有周围曝光不足的树林,那么这张照片也就平淡无奇了。

4 结语

唐诗中还有许许多多关于前景的描写,藉此来表达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意境。作为一张照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前景是帮助画面构图形成多层次景次的重要因素,这有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受,也能起到平衡画面,装饰和美化画面的作用。唐诗中的关于前景的描写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都源自艺术家的心灵意象,唐诗中的诸多词句和意境都与摄影艺术息息相关,而前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推而广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学中有大量的关于美学、艺术学的文献,这些对于摄影艺术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恩璞.摄影鉴赏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立宏.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摄影专业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

[4]王钟陵.唐诗鉴赏[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5]彭庆生,张仁健.唐诗精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作者:侯国栋 李海燕 李媛

上一篇:政治新课改探究论文下一篇:国内景观建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