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2024-04-08

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共9篇)

篇1: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三轮车”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歌词内容简单易懂,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但如果简单的学习歌曲可能幼儿很快掌握了就失去兴趣了,怎样来保持并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我设计了合唱的方法,目标定位如下:

1、感受乐曲的滑稽和幽默。

2、学习分组进行简单的主唱与配唱。

初次接触这种形式,幼儿感觉有趣,学得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采取了一定的策略来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

一、学习儿歌,感知儿歌的幽默与滑稽。

1、实物教具导入,结合情景表演幼儿很快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并能熟练地朗诵,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2、分组合作念歌词: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老师从参与到逐渐退位,幼儿来学习合作念歌词,初步体验合作的快乐。(1)老师念象声词:叮铃叮铃、叽嘎叽嘎,全体幼儿念歌词。(2)交换,全体幼儿念象声词,老师念歌词。(3)老师+5位幼儿念象声词,其余念歌词,再交换。

(4)按照这种方法依次增加幼儿的个数至对半,老师逐步退位。在这种循序渐进退位的方法中,幼儿很快理解了合作表演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体学唱歌曲,进行主唱与配唱的游戏 因为幼儿对歌词内容朗诵的很熟练,因此,当我弹奏乐曲旋律时,幼儿很快就跟着旋律自然而然的自主唱起来,这对主唱和配唱的形式有了一个很好的经验基础。

按照第一部分的方法进行配唱,在幼儿学会的基础上再适当改变形式增加难度。

1、刚开始让幼儿想象这是一辆很破的三轮车,唱得较慢。

2、渐渐地逐步加快速度,在这个基础上感受乐曲的滑稽和幽默感。

三、成功与收获

对小班孩子来说,这种合作演唱的形式无疑有相当的难度,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设计这个教材时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活动上下来觉得还是比较成功。

因为有效的运用了循序渐进及老师逐渐退位法,所以降低了幼儿的学习难度,孩子学得自信并始终投入到活动中。

活动的成功增添了我在今后开展唱歌活动的信心。因为纵观我们的歌唱活动整齐划一的形式是我们的贯用方式。而今天小班就可以尝试分组合唱,可见大中班幼儿完全可以尝试多中形式的演唱,这样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多元化,从整合的角度来设计活动,提升教育的理念与不同的教育价值。

篇2: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的确,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特别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正如苏联心理学家柳布林斯卡亚所说:“正是这种把以前会获得的印象组合成新的创造物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对自身力量的考验,是游戏使儿童产生巨大愉快的源泉。”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将各种知识各种技能借助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就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这一想法,我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尽量与游戏相结合,下面我说一下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图形。采用游戏的形式学图形,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例如:在幼儿学习图形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白兔吃饼干”的游戏,“小白兔”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饼干”变成了三角形,一会儿,“饼干”变成了圆形,一会儿,“饼干”又变成了正方形。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很快将相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这样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效果也很好。

二、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颜色。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虽然掌握了枯燥的颜色名称,但是易混易忘,于是我采用了“魔术师表演”的游戏,我事先将颜色卡片藏在盒子里,再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变出卡片,小朋友随着我说:“一二

三、变变变——”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看着到底变出了什么。这样变化几次,幼儿熟悉游戏之后,我又把图形与颜色结合起来,让小朋友自己练习分类,孩子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当然不必说了。

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画画。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到哪里算哪里,有的幼儿甚至刚画上几笔就不想画了,针对这种情况,在绘画之前,我先以游戏的口吻将幼儿带入情境,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让幼儿尽情发挥,绘画中也尽量用游戏化语言进行指导。例如:在“香喷喷的面条”活动中,梁亚鹏刚画了几笔,就想不画了,独自坐在一边玩了起来,我走过去对她说:“梁亚鹏画的面条真好吃,两只小老

鼠很喜欢,它们都说要吃一大碗,如果面条不够吃,它们要饿肚子了,梁亚鹏快来帮帮它们,多画点面条好吗?” 梁亚鹏听了高兴地说:“好的!”说着,就拿起笔又画了起来。我又说:“小老鼠们说谢谢梁亚鹏!” 梁亚鹏高兴地说:“不用谢!”说完就继续认真地画面条了。这样的情境,让幼儿感觉画画是在游戏,从而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四、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延伸主题墙饰。主题墙饰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越来越被大家重视,一个活动主题生成后,通过幼儿与教师共同完成一个一个的小主题活动,最后完成一个大主题,这中间包含了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探索,共同收集和整理,再共同展示于墙面上,如果能将游戏贯穿于主题墙饰的巩固和延伸中,那么孩子会对主题墙饰更感兴趣对新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好。

我们在完成交通安全很重要的墙饰中,为了巩固幼儿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和对交通规则的理解,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学做小交警”的游戏,孩子们和我一起动手,用纸板箱做成大巴士,模仿司机和小交警,进行游戏活动,孩子在游戏中理解了交通标志的意思,体验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游戏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我抓住契机,在完成了主题墙饰后,又为孩子们提供了“车票”,让孩子们根据“车票”记号找出相应位置,孩子们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中他们学会了乘车规则,学会了点数,学会了一一对应,语言表达能力和点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几个原来不爱说话的幼儿也乐意参加到游戏中,渐渐地喜欢上和小朋友交流一起游戏。

五、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基本游戏技能。幼儿在户外活动奔跑、攀爬、跳跃中大肌肉动作得到发展,身体得到锻炼,户外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能增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幼儿体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活泼好动,所以我们要把体育活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孩子就乐于接受,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参加了。例如:我们在冬季会让幼儿跑步,每到这时,有的孩子跑一会儿就不愿意跑了,于是我设计了“风和树叶”的游戏,事先在刮风时让幼儿观察树叶随风飘动的样子,幼儿看到风刮起来的树叶随风飘荡,风停了树叶就静止,然后我让幼儿扮树叶,我扮大风,我说:“风大了!”幼儿就跑,我说:“风小了!”幼儿就走,我说:“风停了!”幼儿就蹲下。这样,再跑步时没有一个孩子喊累了,而是投入到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由于幼儿在游戏中能积极活动,从而体验到极大的快乐。所以儿童在活动的 同时,带来了愉快情绪。再者在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因而减轻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耗费精力小。也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在游戏气氛中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能够在一些客体和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联想。闪现创造的火花,从而启迪智能发展认知,增强能力。内容摘要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特别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如果我们能将各种知识各种技能借助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就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尽量与游戏相结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是:

一、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图形。采用游戏的形式学图形,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

二、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颜色。

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画画。

四、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延伸主题墙饰。

篇3: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 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孩子, 当他高兴时, 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纲要》中指出“中班幼儿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 有初步的表现欲望, 但是大部分幼儿还不能独立大胆的表现。”每到歌唱活动时, 有的孩子会手舞足蹈边唱边舞, 而有的幼儿孩子表现就有些被动,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加以引导。在以往的歌唱活动中,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部分幼儿是“演员”, 一部分幼儿是“观众”, 而老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演员们”的身上, 于是, 造成了恶性循环, 作为“演员”角色的孩子, 表演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而另一部分“观众”也就会越来越沉闷, 久而久之, 失去参加表演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标

(1) 愿意参加集体唱歌和创编, 能获得愉悦和美感;

(2) 能够尊重他人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3) 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三、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实施的过程

(一) 精心选择有情节、有趣的, 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歌曲作品

从《纲要》中了解到: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来说模仿能力明显增强, 喜欢并能够学唱动画片、连续剧等熟悉的歌曲。而且他们的音准较小班幼儿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师可以在小班幼儿的基础上, 对于歌曲作品的选择稍稍提高一些难度, 中班幼儿喜欢仿编、改编歌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和家长的资源, 一起收集一些中班幼儿比较喜欢的音乐资料:如磁带、光盘等, 丰富歌唱活动的内容, 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二) 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性差异, 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 针对孩子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努力达到发展的目标, 从中感受到成就感, 从而激发每一个幼儿参与的热情, 增强孩子参与活动、进行表演的信心。班里的孩子都很喜欢唱歌, 当老师发出演唱邀请的时候, 孩子们更是积极踊跃, 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怕老师看不到, 而错失机会似的。而这时总会有几个与众不同的小朋友, 他们把手或是夹在两腿中间, 或是捏住自己的衣角揉搓, 不想被老师请到, 若是老师请到别人演唱的时候, 他们也会很高兴的跟着小声的哼唱。噢, 原来不是他们不会唱、不想唱, 只是他们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为了缓解他们这种羞于表现的心理, 解除他们对于当众表现的压力, 我先是在小组式的演唱形式中邀请他们来参加, 这样人数比较多, 他们可以跟着别人一起来进行演唱。以免产生单独演唱的恐惧和压力。而后随着参加小组式演唱次数的增加, 再逐渐的减少小组成员的人数, 给他们提供一个由小组式到个人表演逐渐适应的过程。参加的时间长了, 他们渐渐的大方起来, 这从他们参加演唱时歌声由无到有, 由小变大的转变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一个学期下来, 当我再次发出邀请的时候, 可以看到他们已经能把身体坐的笔直, 眼睛注视着老师, 好像告诉老师:“快请我吧!”虽然没有举起手, 但我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得出他们已经有自信了, 有了想表演的欲望。

(三) 创设适宜情境, 让幼儿能够更直接、更切身的体会歌曲作品的情感

中班幼儿仍是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的学习的方法, 对于一首新的歌曲作品的理解单单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是理解不透的, 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作品的含义透过比较直接化、形象化的情景环境来体现, 这样更加适宜中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幼儿对于一些形象化、直观化的形式也会更加感兴趣, 再接受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了!歌曲《让座》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乘坐公共汽车时的事情, 这个情景对于幼儿来说很贴近他们的生活, 并且大多数幼儿有过乘坐公共汽车的经验, 因此对于这首歌曲的学习, 教师可以直接为幼儿创设一种乘坐公共汽车的场景, 让幼儿很自然的融入到这个情景中, 去体会歌曲中人与人之间尊老爱幼的情感, 并用带有愉悦同时也具自豪感的歌声表达出这种情感!

(四) 利用过渡环节, 激发幼儿演唱的兴趣

对于一些新学习的歌曲, 中班幼儿在一次团体活动的时间里是很难完全掌握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过度环节中, 反复播放幼儿学习过的一些歌曲, 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 以达到幼儿能够熟悉演唱的程度, 只有熟悉歌曲旋律后, 能够熟练的进行了演唱, 幼儿才能够、也更愿意去表演。也可以在过度环节中反复播放即将学习的歌曲, 让幼儿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 了解和感受歌词的内容, 为学唱歌曲起到铺垫性的作用!《小鼓响咚咚》是一首旋律优美、歌词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歌曲,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是由班里的冉冉演唱的, 是她在外边的艺术班里学来的。班里孩子很喜欢这首歌曲, 于是我找来这首歌的磁带, 放在班里的录音机里, 每次过渡环节里为孩子们播放几遍, 没过两天班里的孩子们都能够跟着录音机哼唱了, 只是对于歌曲中附点音符部分的演唱处理的不太好, 但是歌词朗朗上口。这时我以此内容进行了一次团体活动形式的学唱, 重点引导孩子们学唱附点音符部分, 孩子们学起来显得很轻松, 而且还加入了一些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 棒极了!

摘要: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 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内容丰富, 其中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孩子, 当他们高兴时, 就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歌来, 以表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 并自觉采取行动。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 利用多种形式, 来进行歌唱教学, 来激发他们对歌唱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幼儿对歌唱活动的表演兴趣。

篇4: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一、集中式分享阅读让幼儿“愿”读

集中式分享阅读是指教师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参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帮助幼儿整理零碎的阅读经验,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画面内容并能进行归纳,获得自主阅读绘本的经验与技能。我们以绘本为载体,将阅读活动与其他领域有机整合。通过研究尝试总结出四种阅读教学活动指导策略:

渗入式阅读:让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寻找绘本中自己喜欢的或有疑问的画面进行集体交流,在交流讨论中促成幼幼互动、经验分享。

解析式阅读:老师通过设计提问,帮助幼儿以逐页看图、分析理解图意的方式进行的阅读。

感受式阅读:对绘本中的文字、符号等感受性阅读,如:寻找故事中的主角在每一页的不同表现、寻找绘本中的背景颜色的变化及含义、寻找并理解绘本中能“说话”的符号等。

拓展性阅读:分析把握绘本的领域特征,寻找契合点,融进相关领域的内容,以美术、故事表演、游戏等形式表达对绘本的理解程度。

二、个别化自主阅读让幼儿“会”读

通常由幼儿独立阅读绘本或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阅读区选择图书,自主地进行阅读的一种阅读形式,它突出幼儿的主体性,教师通过最少的干预,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这种阅读我们一般在中大班幼儿中进行。如午餐后20分钟、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等幼儿可以自由进行阅读;离园前和来园后也都是孩子自由阅读的时光,现在随时随地阅读已经成了孩子的一种内在需要与习惯。

在个体阅读活动中,我们尝试运用了以下指导策略:激活旧知(调动幼儿已有的阅读经验及与绘本相关的内容经验)——突出主体(幼儿阅读过程中教师做到少干预、多观察,体现幼儿是阅读的主体)——促成互动(幼儿阅读后老师设计交流的话题及提供交流的机会)。

三、伙伴式互助阅读让幼儿“享”读

我们通过开展幼幼同伴阅读、师幼结伴阅读和亲子陪伴阅读,建立了老师、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密的阅读关系,营造了和谐的阅读氛围。

幼幼同伴阅读:教师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热点问题,提供多种阅读材料,在阅读中,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结伴共同阅读,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几位幼儿一起阅读,使不同层次的幼儿产生互动,提高阅读能力。如每月各班开展的大带小阅读活动、娃娃家里爸爸带着宝宝的阅读、图书区中孩子的结伴阅读、阅读教学活动中围绕某一画面让幼儿结伴阅读讨论环节等,幼幼同伴阅读有助于幼儿建立自我阅读的自信心,同伴之间可以分享阅读经验。这种组织形式的一般流程为:教师提出问题——提供阅读材料——自主结伴——合作探究阅读材料——与其他同伴分享阅读成果。

师幼结伴阅读:师幼结伴的阅读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及时关注了解幼儿,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幼儿阅读的问题,从而采取一定的方法指导幼儿。各班师幼结伴阅读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幼儿来园、餐后、离园前15分钟左右的时间及区域活动中图书区阅读的时间,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阅读情况,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选择结伴阅读对象,和幼儿以平等的、同伴的身份,用一致的速度阅读图书,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孩子的视角观察绘本中的角色和情节,与幼儿共同理解绘本。

亲子陪伴阅读: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更是提升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造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四、渗透式整合阅读让幼儿“乐”读

1.与区域游戏的有机整合。我们结合绘本通过采用“角色体验”、“情景再现”、“行为迁移”、“能力拓展”等策略,把阅读内容与区域创设及各区域的活动进行整合,与角色、结构和表演游戏等创造性游戏活动进行整合,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如阅读《动物职业介绍所》后,派生了建构游戏:建构故事中的场景;角色游戏:“大猩猩中介”、“大口袋邮局”、“笃笃医院”、“美美服装店”等游戏区;表演游戏:自己编剧本制作道具分配角色进行故事扮演;如在阅读《我爸爸》后的拓展活动中,创设了益智区—勇敢的爸爸(棋类游戏)、爸爸的本领(匹配)、送给爸爸的礼物(5-8的组成)、爸爸的睡衣(排序);美工区—爸爸的服饰(领带、衣服、帽子折纸示意图);建构区——温馨的一家(主题建构);角色区——今天老爸当家;图书区——投放有关爸爸的书籍;表演区——我爸爸(进行故事表演、创编表演)。孩子们还结合绘本设计了棋类游戏、走迷宫游戏等,使绘本在阅读时以动感的、游戏的形式出现在幼儿面前,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收集孩子的作品,于2015年3月幼儿园编著了《玩转绘本》一书。

2.与特色活动的有机整合。我们开展了图书跳蚤市场、好书交流、大带小故事表演、幼儿创编故事、爱心阅读公益活动、图书漂流等特色活动。组织孩子开展“幼儿自制图书”的活动,幼儿自己创作的故事情节,自信地和同伴分享交流图书的内容,大胆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自制图书的主题来源:(1)正在开展的主题。(2)幼儿感兴趣的话题。(3)幼儿亲身经历的事件等。如中班围绕主题《亲亲热热》,幼儿每人自画了一张自画像,并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等,请老师帮忙记录,全班就集体合作制作了一本《快快乐乐在一起》的图书。在共同制作图书的过程中,幼儿要和同伴商量图书的文字表述、画面绘制、页码安排,乃至封面、封底的设计等,一系列环节都是在有效的互动合作中完成,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获得自信和快乐。童话剧表演。幼儿通过模仿绘本中人物的动作、借用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自己制作道具、合作进行编排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融入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幼儿感受、领悟绘本的主题,从而成为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策略,促进与绘本的对话与交流。

3.与家长活动的有机整合。各班每年组织家长开展“家庭小书屋”的创建,在年末进行“快乐家庭小书屋”的评比,每周进行一次图书发布会,让孩子成为发布会的主角,向其他家庭成员讲述书的内容,还联系几位家长让孩子轮流进行小书房参观活动、幼儿园向家长开放阅览室,组织开展亲子阅读经验交流会、亲子故事会、“好家长故事团”、亲子制作图书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特别是在中大班组织幼儿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位幼儿提供一本绘本在教室里参与漂流活动,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写下阅读的时间和心得体会进行交流。这个活动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赞同,每学期开学初就有家长主动购买一批新的绘本,送给班级进行“漂流活动”,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家长的参与及肯定,有的家长还主动加入到我们的课堂,参与我们的研究,丰富我们的活动。

篇5: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一、适合幼儿园开展的艺术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

1.音乐领域中的多种教学形式

(1) 音乐与游戏相结合

音乐游戏活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幼儿对多种音乐游戏的活动, 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2) 音乐与语言相结合

语言和音乐有许多相通之处, 例如, 他们都有重音、节拍、节奏, 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语言中最明显体现音乐特点的就是儿歌朗诵。在音乐教学法中, 儿歌朗诵被称为节奏朗诵, 因为儿歌朗诵可以直接起到培养节奏感的作用。

(3) 音乐和表演相结合

在各种音乐活动中, 教师运用音乐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产生和发展音乐兴趣。

(4) 音乐与科学相结合

具有理性色彩的科学课程与具有感性色彩的音乐课程具有融合的渠道。音乐里有科学, 科学里有音乐。

2.美术领域中的多种教学形式

(1) 观察分析法

在组织幼儿绘画时, 先让幼儿对物体进行观察分析, 使幼儿对物体有深刻的认识, 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 才能把握住物体的基本特征并把它表现出来。

(2) 结合范例进行教学法

范例是教学中所需要的直观教具, 是幼儿绘画的参照物。图片、标本以及教师画的样品, 都可以作为范例。恰当地运用范例,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和基本特征, 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 启发联想法

在让幼儿画意愿画时, 幼儿所描绘的内容, 大多是不同的物象和不同的情节, 往往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 使之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 不断地丰富作品内容, 从而使幼儿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4) 创设情境法

幼儿对美术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 并能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但是这种热情和创造性不是凭空产生的, 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挖掘才能显现。

(5) 即时评价法

在美术教学中, 对幼儿绘画过程、作品进行适当的评价, 这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即时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点拨, 还可以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二、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根植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尝试活动, 在活动中他们边模仿边探索实践, 在获得情感体验和经验的同时, 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 发展了创造性能力和潜在的艺术智慧, 因此, 活动就成为他们实现审美情趣发展和艺术表现能力提高的基础。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差异, 教师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应善于发现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点, 正确把握幼儿的审美基础, 从而有效指导幼儿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切实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

1.精彩特色周

《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指导要点”强调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为了给幼儿创造大胆表现的机会, 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 每月开展一次特色周活动, 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

2.校园文化艺术节

每年可以以不同的主题开展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作为特色活动。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丰富幼儿园的文化生活, 增加文化气息, 展现艺术特色, 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3.园内外各类竞赛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已是不争的事实, 广大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热情投入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但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真正目的, 并不是让孩子将来走上艺术的道路, 而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 使孩子们学会欣赏与理解, 陶冶情趣、释放天性, 变得更聪明、更可爱, 而艺术类的大型比赛和活动, 将更进一步在人格塑造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4.亲子秀场

亲子手工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增强大家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力, 同时也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多样性, 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如, 勺子娃娃、瓶子造型、石头大变身、蟹壳脸谱、手套娃娃等。

篇6:多种形式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游戏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一种娱乐活动,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幼儿语言的训练。如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这时教师要为游戏创设条件,参加幼儿的游戏,不能直接指导,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去影响幼儿,将自己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的愿望和动机。如我班曾经有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幼儿在玩“超市”游戏时,独自一人坐在一旁面无表情,我走过去随意的说:“售货员,你这里有牙膏卖吗?我家牙膏用完了。”听了这句话,幼儿顿时觉悟过来,赶快站起来说:“有,你要买什么牙膏呀?”殷勤的拿各种牙膏让我选购,完全进入了角色。这样的事例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呢!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无意的一句话,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试想,如果老师都能有意识地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是不是会起到更佳的效果呢? 又如在结构游戏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设计问题,调动幼儿游戏积极性,提高幼儿积极表述的欲望。如“你拼插得是什么呀?它在干什么呀?”幼儿总会很乐意地将自己的游戏意图表述出来。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幼儿相互评价,在游戏过后可以让幼儿来谈谈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及时捕捉幼儿在讲述时用得好的词汇,并让全体幼儿来学习,理解词义,以达到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的课程是比较全面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教给幼儿儿歌、儿童诗、故事等。儿童诗比较压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对朗诵诗歌兴趣盎然,教师就应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会他们朗诵诗歌。如果诗歌的句型、内容都较简单,较易让幼儿接受,我们也可尝试让幼儿按照同样的句型创编诗歌。比如有一首诗歌《长大了做什么》,这节语言课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讲,这首诗歌无论是在句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较浅易,幼儿很快就能学会。这时教师就可尝试让幼儿按照这样的句型“长牙长,长得高来长得壮,长大了,去把XX当……”创编诗歌,把自己长大想干什么创编进去,让幼儿自己来讲,既训练语言,又让幼儿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另外,幼儿喜欢听故事,教师在讲故事时应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形象、生动的体态语吸引幼儿,帮助幼儿记忆,激起幼儿复述故事的欲望,在幼儿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增加语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注意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幼儿的智力发展便是多方面的。如算式2+3=5,让幼儿根据“2 、3、 5”三个数字编应用题,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学习9以内物体的数量时,可把幼儿带到花圃前,让幼儿讲一讲花圃有几种花?有什么颜色?使幼儿能充分发挥语言能力,引导幼儿学会运用五颜六色进行表达,然后引导幼儿数有几朵花等等。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幼儿的世界到外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教师可在美工活动中,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让幼儿对自己作的画进行讲述。如:在孩子作完一幅画后,请孩子画面内容讲出来,再请小朋友给画中的小动物说句话;同时我们也可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让幼儿来画故事,如在故事画《小蝌蚪找妈妈》,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必须边想、边讲故事的内容边画画,这不仅符合孩子边画边说的年龄特点给孩子提供一次复述故事、锻炼口语的机会,加深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印象,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的语言环境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必要条件。对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支持和引发幼儿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提倡敢说先于正确。因为每个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抓住时机,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幼儿的每一次表达,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并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成功和快乐。当幼儿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成人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幼儿以挫折感或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比幼儿说得是否正确更为重要。

篇7: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一、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出发, 引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创设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 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力量。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 我将生活中的情景搬入课堂:老师要带3个女生、2个男生去公园玩, 你们说要买几张票呢?有学生高声回答:“3张加2张是5张。”这时有学生提出:“不对, 不对, 老师也要买票, 再加1张, 应该是6张。”师问:“那怎样列一道算式呢?” (学生纷纷举手) 这样, 很顺利地使学生理解了连加运算的意义, 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商场购物的生活情景, 开展“买东西”的实践活动, 将老师、学生带来的一些物品贴上价格标签, 放在“柜台”上, 两组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 让学生自由进行选商品、付钱、找钱等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就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形式多样, 体验乐趣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这是因为教学过程十分复杂, 教学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规律的制约、统率下, 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丰富多样、灵活变通的教学形式。同时, 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 采用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像讲故事、猜谜语、编儿歌、小竞赛等, 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果在教学中能适时地运用, 就能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从而使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安排了一些除法竖式的判断题, 并将它设计成了“我当小医生”的游戏:出示画好的小猴、小兔、小猫、小狗, 它们身上分别写着除法竖式。师叙述:这几个小动物都生了病, 来到了数学医院, 请哪位小朋友来当一回小医生, 找出它们身上算式中的毛病, 并给它们治一治。学生们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游戏, 学生不仅巩固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激励评价, 体验成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 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绪、态度与老师对他的评价, 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丰富的情感、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有差异的, 班中总存在着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他们反应较慢, 接受能力较差, 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爱护。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及时发现, 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 通过教师的激励、同学的鼓励, 让他们通过体验成功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关注他们各自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不求个个成功, 只要有所进步”, 指导学生争取进步与提高。这样, 就能让学生在老师、同学的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合作交流, 体验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 通过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 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集思广益, 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 更容易闪现创造的灵动, 产生创新的火花。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但对其各自的特征还不够明确。于是, 我就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彩纸, 4人小组合作交流, 利用各种方法各种工具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看着学生时而沉默思考、时而动手操作、时而眼睛发亮与同伴交流,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与他们共同讨论, 了解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在小组汇报交流时, 的确精彩纷呈。就正方形四条边边长相等这一知识点, 学生就有多种不同的发现方法:大部分学生是用尺量出来的, 有的学生则是沿着两条对角线进行对折, 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条边都相等;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 发现对边相等、邻边相等, 进而得出四条边都相等;还有学生通过将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折, 将四条边完全重合得出四条边相等。在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中, 学生思考的更多、获得的更多, 创新思维的火花不停地闪亮, 也体验到了创新成功的喜悦。

篇8:让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歌唱

关键词:心理教育;引导沟通;培养习惯

中国分类号:G61

学前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常常无法準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愿与同伴交流,上课不愿举手发言的不良习惯。经常不愿说话,对孩子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会使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语言教育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每学期都对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幼儿说的兴趣,使孩子想说

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更何况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我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小奖品的心理特点。制作精美漂亮的小奖品用鼓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在语言课上,我针对本课内容制作不同的小奖品。如在学习故事《热闹的森林》时,针对故事内容,我制作了许多的小猴、小鸟、小猪、等小纸偶。在进行角色对话时,谁说了哪个小动物说的话,我就奖励他一个同样的小动物。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望。急于想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便提高要求,回答完整,说话具体的幼儿优先得到奖品。语言课上经常性地用这种方法鼓励幼儿说话,时间久了在课堂上幼儿也就形成了想说的习惯。

对说产生了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谈话中幼儿要按照主题面对大家,把自己想好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必须发音正确,声音清楚响亮,而且要学会倾听和分析别人的谈话,以便补充。当谈话涉及事物的因果关系时还要运用复句形式,这就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难度。这种教学形式对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有积极意义。例如:一天早晨,我拿了一把扫帚在认真扫地。启发幼儿观察并要求幼儿讲出我的外貌、衣着、动作、表情,然后推测心理活动。多数小朋友能说“张老师今天穿的是黄色格子套裙,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弯着腰在认真地扫地,脸上露着笑容,心里很高兴。”有时我还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游戏中的每一次体验都可成为引发幼儿谈话的主题。因为丰富的生活内容与体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有话可说。

二、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幼儿敢说

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做出应答,解决矛盾。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与周围的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一)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们玩的什么?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幼儿感觉很好回答,又能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谈,把看到的事物讲给同伴听,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良好的语言习惯最主要的是具有礼貌的语言。从小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会使幼儿获益终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教育幼儿尊敬长辈、成人。对待长辈应主动、热情的打招呼、称呼人。分别时应说再见。让幼儿知道在别人谈话时,不应打断、插嘴;别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的听,不离开,不嫌烦。讲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但要让大家都能听见;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

三、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训练,刺激幼儿语言行为

养成教育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行为塑造与矫正的过程,应逐步增强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我们所期待的终点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运用强化理论,选择适宜的强化物。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因此,当他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形成一种强化、鼓励作用。

(一)选用故事中的重点词,培养记忆习惯

我抓住幼儿爱听故事这一特点,通过故事中的重点词训练幼儿的口语。我每给幼儿讲完一个故事都要找出几个词,每个词要求幼儿说一句话,短短的一句话不但总结了故事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讲出了离开大家的危害,达到了训练语言的目的。

(二)看图讲述,引导构图思维

在看图谈话的基础上我经常让幼儿进行描述性讲述和创造性讲述。例如:出示画有“春天”的挂图,在老师启发提问下让幼儿按图片内容进行描述:“温暖的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地吹着,柳树长出嫩绿的叶子,桃树开出粉红色的花朵,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啊,春天多美啊。”

三、家校积极配合,搞好孩子的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要加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还要培养幼儿为他人劳动的能力。在幼儿园中,教师单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师应当与家长多联系,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里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爱劳动,但一回到家就变得不爱劳动了。对这一类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同时修正教育方法。

篇9:以多种形式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幼儿视角 语言教学 思维发展 语言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离开语言这一凭借,思维的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而不着边际。幼儿期是人的大脑发育关键期,也是“思维发展”“语言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抓住幼儿期这一语言发展重要时间段,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以多种形式引领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一生成长提供坚实基础。

一、融入游戏,让语言训练充满趣味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他们常常是以游戏为生活。”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将枯燥的语言学习置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之中,让幼儿们感到语言学习的趣味。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形式学习日常对话。如“电话游戏”,是幼儿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寓教于说的游戏形式。在游戏时,我们先将两个幼儿置身于通话的情境中,让他们模拟通话,让一个幼儿学着大人的样子进行问话:“是谁?——你在哪?——你干什么?——为什么?”再让另一个幼儿根据这些问话进行对答,这样学生在一问一答中就很快地学会了日常对话。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形式学习新词汇。如“对口令游戏”,也是一种幼儿期最爱玩的游戏,是一种直接培养幼儿说话的游戏。如利用游戏让幼儿学习“勤劳”这个词,我就跟幼儿先说上一句:“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然后要求幼儿说下句:“自己穿衣、穿袜、叠被子”“洗碗、扫地、擦窗子”“修理好课桌修椅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这样,学生就在对口令游戏中学习了“勤劳”一词。

二、利用童谣,让语言训练充满丰富性

童谣是我们祖国文化领域里一颗明珠,且大部分童谣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深受儿童、家长和老师的青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童谣节奏感强的特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手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去种树。种树到山顶,看到小松鼠……”又如“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这些童谣的节奏、律动非常强,且与幼儿的“原始脉动”合上了节拍,幼儿说起来容易,记起来连贯,很快地从这些童谣中获得语言的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童谣故事性的特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很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与幼儿喜好相关的故事,如果我们利用童谣中的故事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定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老鼠上灯台》讲述小老鼠偷油吃被猫发现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符合学生的口味,深得幼儿的喜爱。为此我们可以将这个童谣改编成一个小课本剧,让幼儿分别戴上猫和老鼠的头饰,扮演老鼠和猫的故事;幼儿在故事中情不自禁说着童谣里的故事。

教《十二生肖歌》时,我让幼儿们戴着十二种动物的头饰,分别模仿不同的动物,并让他们模仿动物的语言进行人物对话。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表演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有所得。

三、运用提纲,让语言训练充满条理性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如何让幼儿的讲述呈现连贯性和条理性呢?我们可以利用“看图讲述”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看图讲述”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容易引起幼儿兴趣的说话模式,更是一种利于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模式。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的大致内容,并与幼儿一道“商议”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述图片的内容。在这里,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的提纲,并充分考虑好提问的注意事项,如要围绕图片的主题、要有顺序、要看整体印象、要有启发性……其次,教师要做好示范,特别要在词句应用、口语发音方面做好示范;再次,教师要对幼儿的讲述进行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评点,要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此外,我们可以利用“程式游戏”来帮助幼儿练习说话。幼儿园里有许多游戏过程是一成不变的,这些一成不变的游戏渐渐会让幼儿们形成一个短暂的思维定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幼儿在玩游戏时形成的思维定势来培养幼儿的说话次序。如“擊鼓传花说话法”,就是谁拿到花,谁就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讲述玩具的名称和玩法,如果讲得不够正确,就及时给予帮助。

上一篇:秋天的叶的优美散文下一篇:题天柱山图,题天柱山图戴叔伦,题天柱山图的意思,题天柱山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