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礼乐体验培养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策略

2023-01-24

中班幼儿喜欢告状, 告状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 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技能, 不会很好地处理纠纷, 解决矛盾, 甚至激化矛盾。 正确的交往技能、交往方式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影响才能形成。 因此, 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机会, 使孩子交往正常的发生、发展。

1礼乐环境, 在熏陶中感受

环境在幼儿的生活中, 能直接给予诸多信息暗示。 因此创设温馨舒适的环境, 含蓄地将礼乐内涵影响给幼儿, 幼儿在对环境的观察感知或理解中, 能不断清晰内容, 领悟并修正言行。

1.1 感受校园环境

子曰:“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则与之化矣。 ”生活中幼儿言行的偏差现象层出不穷, 如大叫大嚷地跟别人争抢喜欢的玩具、受到言语的攻击就出手打人等, 当孩子们处理不了, 就频频向老师告状。 通过参观校园环境, 让幼儿对环境有清晰的认知, 散步时把园所上的横幅读给孩子们听, 让幼儿知道什么叫“正礼乐行”, 再通过小小的礼仪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判断、模仿正确的交往方法。

1.2 布置特色环境

活动室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场所, 与幼儿园大环境不同的是, 特色板块内容比较随机和班本化, 针对孩子交往中出现的的礼仪障碍, 让幼儿讨论该如何交往才是被别人接受的, 再让幼儿参与布置特色版块。 参与中, 幼儿会产生特别的喜悦:“这是我画的, 我和xx一起搭积木……”成功与快乐会使幼儿不厌其烦欣赏自己的“杰作”, 这时, 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从视觉到语言的表达, 新一轮的感知与理解螺旋式上升, 这一过程蕴含诸多礼仪教育契机, 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技能。

1.3 营造活动环境

教师应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活动环境, 在生活中, 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 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 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 比如我们可以开辟“玩具世界”, 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 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 在活动中, 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 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 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 活动结束后, 我们让幼儿讲讲“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 “你把自己玩具让给谁玩了”等, 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 体验交往的乐趣。

2礼乐活动, 在练习中体验

2.1 集体教学, 学习交往技能

我们知道,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集体活动《玛丽交朋友》则是在学会了与朋友交往的简单方法, 再亲自尝试去别的班交朋友。 幼儿在快乐的真实情景体验中学会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有趣的集体游戏交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是必须的, 如巧虎的“猜拳”游戏, 幼儿在兴趣盎然地玩游戏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解决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 可以通过猜拳一方向另一方妥协。

2.2 游戏活动, 培养交往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 同时, 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 在游戏前, 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给”的, 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 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 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等。 在教给孩子技能后, 就让孩子到游戏中去运用。 孩子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 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2.3 榜样引领, 扩展交往技能

在幼儿园, 同伴的示范、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幼儿当中树立榜样, 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模仿。 幼儿得到同伴的帮助后顺利解决问题的案例不仅给孩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向同伴求助, 而且还鼓励了接受幼儿求助的孩子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

3国学经典, 在体会中迁移

《弟子规 》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根本上着手, 处理好人际关系习惯。 《弟子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好教材。

3.1 情境体验, 感知经典交往礼仪

在情境体验这种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例如, 在感知“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句画得意思时, 通过情境故事《去春游》, 让幼儿明白了当我们需要用别人东西的时候, 必须有礼貌地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请求, 如果没有和别人说清楚, 就是偷盗的行为。 在体验中学习经典的交往技能。

3.2 游戏渗透, 感悟经典交往礼仪

如果把《弟子规》比作面包, 那么, 只有落地, 才会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 否则, 它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简单的朗诵、讲解只能改变幼儿们的意识, 实践才是养成习惯的有效途径。 在区域游戏、角色游戏中经常看到孩子们为了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 学习弟子规中的“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经典的概括帮助幼儿轻松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 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也在游戏的时候运用《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行为。

3.3 自我尊重, 感悦经典交往仪礼

中班的幼儿喜欢给别人起外号, 被起外号的孩子受不了就告状, 甚至出手伤人。 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 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去体验给别人取外号的感受,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尊重别人。正如弟子规中所说: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同时也要引导被伤的孩子做自我调节, 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我不是”, 那么就不会有纠纷了。

总之, 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获得社交技能, 发展社会行为。 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老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 逐渐掌技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发展交往能力。

摘要:“礼”, 是指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 用来规约人的行为。“乐”, 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传统国学常将“礼”、“乐”并论, 就是因二者结合, 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本文通过礼乐环境、礼乐活动和礼乐国学三种礼乐体验途径, 让幼儿感受、学习、巩固社会交往技能, 让幼儿体验礼仪规范, 享受礼仪快乐。

关键词:礼乐,体验,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

参考文献

[1] 陈世联.幼儿社会教育[M].南海出版公司, 2013.

[2] 钱文忠,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8.

[3] 郭文斌.弟子规到底说什么[M].北京:中华书局, 2011:2.

上一篇:P2P网络贷款平台模式法律风险分析和防范下一篇:新课改中校长管理理念及行为变化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