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用的)

2024-05-04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用的)(精选7篇)

篇1: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用的)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目的在于着眼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尤其重要。而刻意地开发一些课程,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发展 内涵 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实践性课程,这种自主动手探究特色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带向往的心情进行积极的探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掘学习主体的内在潜能,激发自主求知欲望至关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刻意地开发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课程,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产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内涵和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策略

(一)内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必须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教与学是学习行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以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策略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开发自主学习潜能的内在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为主的特点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兴趣的方法多样,我主要从以下方法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情绪高涨时,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只有20%左右。初中生因为思想尚未发育成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往往把对教师的喜恶等情感因素带入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爱护、了解、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在学生身上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入激励机制,培养和发展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有实践过程便会有实践成果产生,合理安排课堂进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是实践活动课顺利发展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引入激励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觉得自身的进步会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我运用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与相应的小游戏相挂钩的比赛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状态,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兴趣倍增。

2、加强分层教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信息课程的最大难点是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进行分层教学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迫切要求。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教学,首先是全体同学必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因为即使有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计算机操作但对某些基础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并不了解,所以进行全体同学的理论学习;接着进行分组上机实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软件及语音设备对不同程度的同学进行分组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基础操作演示及实践,基础较扎实的同学进行较高难度的软件操作教学,并互帮互学;最后再从各组的同学中挑选出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本组同学进行演示操作。通过网络教室教学软件的协调,各小组间的活动互不影响又各有所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并让他们从学习——动手——演示(教)的角度转变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利用了中学生的好胜心理,树立学习心里优势,为成为下一次操作的演示者而努力自学,提高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主动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开发信息技术课程

比如,“电脑写作”、“书香读书”、“几何画板的使用”都可以作为课程安排在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感兴趣,能更深刻地体会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从而努力学习,以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再比如,我在教学《数据的处理——分类汇总》的时候,因为任教的是七(5)班的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了“七(5)班成绩表”作为例子,学生探索出分类汇总的方法,学生的兴趣很高,接着,我让学生又进行了两道生活中的分类汇总的练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白:信息技术是服务于工作和生活的,要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把生活中一些难题的解决带入课堂,比如: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MP4的方法。再比如,教学Photoshop滤镜这部分课程的时候,笔者先给学生讲解了滤镜的概念,然后,给学生一组奥运会和世界性比赛的运动项目的照片,有跑步、攀岩、划船,并提问:“根据你选择的运动图片,如何实现突出运动的主题,增强照片的感染力?你采用什么样的滤镜,说说用意?”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完成制作,并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追问他们的创意和创作思想。由于,是生活当中的照片,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很浓,而且,可以想像他们在处理自己生活中其他照片的时候,一定会做得很棒。

(二)、挖掘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校园网的使用

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环境构成了现在的校园网络文化。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校园网的作用。一是教师层面,各学科教师可以开辟相应的BBS子论坛与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答疑的场所。既扩展了学科教学的空间.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增强了学生信息技术情感的体验。二是学生层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栏目,让学生自己来丰富、管理与维护,也可以开展一些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比赛,把学生的作品放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自己做裁判,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起到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功效。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

例如,老师在编写有关上网查询资料的这课时的校本课程时,不规定固定的内容,也不过多的赘述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只是提出“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卡通动物、花卉和圣诞节等节日,先上网查找图片并下载,再利用“金山词霸”软件找出相关的英文书写,最后要求学生制成英文电子卡片。”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创造、创新的乐趣,并且,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制作。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中,学生既掌握了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资料的技能,又与英语学科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可建立教学资源库,拓展教学案例库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撰写中,把平时积累的教学资源运用于课程中,会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深化学习的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经典的素材能吸引学生深度地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积累以下素材:①图片素材。收集一些校园图片、风景图片、家乡图片、卡通图片、各项活动如学生运动会的图片等,当学生制作贺卡、小报、多媒体作品,设计海报等的时候,可以运用。②声音素材。收集一些背景音乐、世界名曲、爱国主义歌曲、校园歌曲等学生熟悉的音乐,在学生设计多媒体作品或者主题活动中运用,也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③视频素材。注意收集一些感人的动画和视频,比如:残奥会的视频、生活中好人好事的视频、抗震救灾的视频等等,在学生学习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的时候,可以作为素材发放给学生使用,调动学生深度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注重评价的合理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要求学生合理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情况、自我学习情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等,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设计“acdsee图片处理”这节内容的时候,我在评价的设计中,设计了:有没有在小组中获得进步(帮助小组其他成员而培养了合作精神及在其他成员帮助下得到提高);自我学习情况(通过学案、教师提供的演示视频及教材学习的最后情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完成的探索操作如:红眼、浮雕、克隆等有没有去做和完成)。

(四)、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大胆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做出大胆的创新,如在“探究学习”后设计了“自我创作”栏目,将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如:我在设计“图片的处理” 这节内容的时候,简单提示“我形我速”软件的使用步骤和一些技巧之后,要求学生用“我形我速”软件,以老师提供的“秋季运动会照片”为素材设计“运动会海报”,并要求加入“文字”。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兴致很高。总之,我们要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中,不断挖掘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服务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篇2: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用的)

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感悟汉字的魅力

覃淑琼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信息量的获取。因此,识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深切体会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是我们识字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在识字学习中体会汉字的意象美。

汉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浓缩了远古真实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久历史。它从简单的图形到今天明朗的线条,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但它的最基本的形态依然保留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或田园花草、百兽鱼虫,或高山流水、人物百态,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字理析解汉字,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象美。

1、通过图字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例如,教学《口、耳、目》,我首先出示人的口、耳、眼睛图,再展示古体小篆“口、耳、目”,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知道这些字与所表示的事物有相似之处。最后展示演变至今的“口、耳、目”.接着把篆文“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板书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说说理由。学生兴趣盎然,在热烈的议论中,几个生字的形、音、义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通过字形展开联想与想象,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如教学“苗”字时,从“苗”字由“草”和“田”组成,点拨学生由“苗”联想到田间长着青青的嫩草和禾苗。“男”因为最初男人是耕田的劳动力,就避免了书写时“田和力”连笔的现象。教学“武”字时,有个学生这样理解:中华武术是以少林寺武术为主要代表的。武士们使用棍棒,而不用“刀”,所以“武”字的肩上扛着一根棍子,谁还敢在武士腿上砍一刀呢?学生都笑了,在笑声中牢牢地记住了“武”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趣味想象,使学生体会了汉字的形体美,促进了对汉字的理解。

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例如教学“笔”字时,展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毛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笔尾是毛做的,因此“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教学“捧、拎、抱、扛、拍”时,演示这些动作使学生体会到这些字的不同意义。

4、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如“坐”字可以编成字谜“两人坐在土堆上”.教学“风”字可以把谜面编成“树儿见它把头摇,苗儿见它就弯腰,云儿见它快快跑。”这样的猜谜活动使学生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5、通过儿歌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

如教学“歪、晃、品、晶”这几个字时,把它们编成儿歌:

不正不正,歪歪斜斜;

日光日光,明明晃晃;

三个口字,品尝品尝;

三个日字,晶晶亮亮。

这样的儿歌,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在识字中,还可以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强化对汉字的记忆。如:门+口=?(问),树-木=?(对)。也可以让学生编题来考老师、考同学,帮助记牢字形。

二、在识字学习中体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至今还有许多的汉字可以望文而生义。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通过析形索义,解形识字,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

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如“山、日、目”使人见字而知形,见形而知义。尔的会意字内涵丰富,组构巧妙。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仁,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孝”字,从老,从子,儿子尽心侍奉老人为孝,古语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教学时注意引导点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所包容的丰厚文化。 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的形旁表意,这对于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原始意义,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了解当时的认识水平,都很有帮助。如“财、货、贵、贱”等字以“贝”为旁;“币、帛”以巾为形旁;“钱、银”以金为旁,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不同的.形旁知道我国古代曾先后用过贝壳、丝帛和金银来作为货币。指事字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意义的。这种造字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有些指事字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字形中看出其指示的意义。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指示指导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如教学“刃”字,可以告诉学生在“刀”上加一个点,表示刀刃的所在。 汉字演化至今,部分的演化字和简化字亦可以增加内涵,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进行新解。例如“霖”《说文解字》解为从雨,林声的形声字。我认为在教学中灵活析解为:像树“林”那么密的“雨”就是“霖”也何尝不可。“海”为从水,每声的形声字,学生析解为“每”一滴水都流到一处,就汇成了海,也是可以的。识字教学不是文字学研究,小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和识记与专家学者对文字的研究是有所区别的。只要思想健康,浅而易见,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识记的方式方法,我们都不必拒绝。

三、在识字学习中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汉字除因其表意性而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其音律、形体、情趣等在世界上亦别具一格,颇具魅力。在欣赏诗文时,汉字的表意成分能启发联想,在脑中呈现鲜明的视觉或听觉形象。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人仿佛看到江南一片葱葱郁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见》“歌声振林樾”又让我们仿佛听到牧童嘹亮悦耳的歌声。

汉字造就的中国诗歌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词藻华美,形象鲜明,其形体美和韵律美,更是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对联更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左右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语相对,平仄相调,内涵相联,真可谓无独有偶,巧夺天工。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联句对仗工稳,本句内平仄相重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看其形,字对字,词对词,十分美观。音律起伏变化有致。如果用拼音文字书写,则显得长短不一,缺少了汉语言文字的对衬美。语文实验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对子”:

云对雾,        花对草,         桃对李,

雪对霜,        蝶对蜂,         柳对杨,

和风对细雨,    蓝天对碧野,      山清对水秀,

朝霞对夕阳。    万紫对千红。      鸟语对花香。

篇3: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用的)

我校本着“让学生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快乐童年”的办学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进行了趣味电子制作、航模、我爱小制作等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验。这些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每一课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制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与探究中总结制作方法, 发现科学规律,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 激发对科技活动的热爱。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实施体会

1. 趣味电子制作。

在保证开足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动手实验内容的基础上, 我校在2008年引入了趣味电子制作内容, 进行实验。实验成功后, 于2009年编写了《趣味电子制作》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包括:声控节能灯、会说话的娃娃、飞碟发射、电子琴、闪光器等12项电子制作, 按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四、五、六年级全面铺开, 每学期每生都能进行2次电子制作, 这样从四年到毕业, 正好做完12项电子制作。学生通过电子制作, 学到了无线电的简单原理, 培养了动手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对科学课的兴趣。目前, 校园的科技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在学生中涌现出很多小科技爱好者。

例如:学生在进行声控节能灯制作时, 不仅知道了光敏电阻、三极管、电阻、电容和压电原件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还通过节能灯的实用价值, 受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学生在进行飞碟发射制作时, 不仅知道了直流电动机、开关、电池盒、风叶、机械惯性离合器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还了解了空气动力学与机械惯性离合器的基础知识。

2. 航模。

2008年, 我校在部分学生中进行航模校本课程实验, 成立了海模制作、车模制作、空模制作三个实验班, 学生踊跃报名, 参与人数达到260余人。航模校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空气动力自行船、水动力自行船、环保材料船、空气动力遥控船、四驱车、太阳能动力车、折纸飞机、手执飞机、橡筋动力飞机、电动自由飞飞机10个内容。

海模实验班先后制作了空气动力自行船、水动力自行船、环保材料船、空气动力遥控船、26CC汽油动力快艇等模型船, 并在学校水池和公园进行了试航, 获得成功。学生不仅学会了各种动力类型船原理、制作, 还学会了各种类型船操作和遥控技术。

车模实验班主要进行四驱车、太阳能动力车、遥控模型车等制作与操作。在四驱车制作时, 通过对比实验, 告诉学生不是最贵的配件就能组装出最好的车, 要在合理搭配和精心制作上下功夫。

空模实验班进行了折纸飞机、手执飞机、橡筋动力飞机、电动自由飞飞机、电动遥控模型飞机、油动遥控模型飞机的制作。

针对有些学生在模拟器上飞机已经飞行很好、一飞真机就不敢飞或飞不好的情况, 教师使用了教练线对学生进行带飞的教学方法。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得出一个结论:科技类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只给学生讲明白是远远不够的, 本身动手能力一定要强, 否则无法指导学生。

为了使科技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使学有所长的学生有进一步施展才华的空间, 我校成立了三模活动小组, 只有在航模校本课程中获得优+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这样做, 既培养了航模活动的拔尖人才, 又推动了航模校本课程的有效落实。

3. 我爱小制作。

2010年, 我校投入了30多万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劳技实验室, 实验室配备了安全、先进的锯床、车床、铣床、钻床、磨床各15套。根据这些设备的使用案例和网上的资料编写了《我爱小制作》校本教材, 并在三~六年级综合实践课上直接应用。学生制作的海豚、笔筒、小房子和一些叫不出来名字的小制作, 虽然没有买的精美, 不过家长如获至宝。

在课程实施时, 我们着重通过锯床、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等设备的使用,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感。因为很多制作需要插接, 有插接内容就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到立体这个概念, 这对孩子将来学习立体几何有帮助。同时, 学生在按图纸制作后, 很想自己设计制作, 我们就把设计的原则讲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画图设计。虽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插接位置对不上, 组合后不是很美观等, 这样的自主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他们在实践与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随时巡视和记录, 根据学生自主创设和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指导教师把原来的按图纸制作改成了参考图纸设计, 这样学生就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同时, 提示学生设计时插接口的位置要么不变、要么相关联的同时变;还要注意组装的顺序等。

二、校本教材的形成及科技环境建设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科技类校本课程实验, 防止在实验过程中走弯路,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所有的科技类校本课程都先通过实验班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把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制作时间和制作难度进行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材料成本高、制作时间过长或难度过大的内容去掉, 保留为课外小组活动内容;把材料成本低、难度适中、能在2课时内完成的内容, 确定为科技类校本课程内容, 同时编入科技类校本课程教材。按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配到三、四、五、六年级, 使每个学期每个学生至少上一项科技类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我校把编印教材、购买制作材料与教师培训同时进行, 这样可以保证在教材与材料到位的同时就可以在全校开课。我爱小制作没有经过实验班实验, 直接编写校本课程, 因为锯床、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等的使用说明书中有制作的范例。

科技类校本课程工作量很大, 其中有大量的隐性工作, 比如一节课的内容, 教师的器材准备时间长达一至两天。科技类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只给学生讲明白是远远不够的, 其动手能力一定要强, 否则无法指导学生。针对这些具体情况,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接受相关技术培训。有的老师, 几年来, 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几乎天天到校进行课程器材准备和样品的制作, 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我校通过校园环境建设, 让走廊、墙壁说话, 进行环境育人。趣味电子制作、航模、我爱小制作等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后, 我校陆续建成了太阳能发电站、科技信息墙、科技互动走廊、科学探索空间和数字地理教室等科技环境建设。科技环境建设与科技类校本课程有机结合, 一个科技校园已初步形成。

三、取得的成绩

经过4年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培养了大批科学爱好者;同时, 提高了教师指导科技制作和开展科技活动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海模实验班的教学注重了与我校环境教育常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环保材料船的制作中, 船体的材料使用的都是饮料瓶、易拉罐等生活垃圾, 虽然制作出来的船性能上并不优秀, 但学生从中了解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养成了从小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车模实验班先后培养了100多名小车模爱好者, 并参加市级至全国级的各类比赛, 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校车模队参加了抚顺市少年宫举行的抚顺市四驱车大赛, 获得团体部分第一名、个人第二、三、四名的好成绩, 并代表辽宁省参加了2009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获三等奖。我校承办了全国创新大赛抚顺赛区的太阳能车比赛, 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并代表抚顺市参加了在山东举行的全国创新大赛总决赛, 在全国300多个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马斯奇同学的太阳能卫星接收制作获得“十佳创意”大奖 (全国共十个) 。

空模实验班教师通过模拟器进行电动遥控模型飞机的练习与使用教练线带飞等教学方法, 先后培养小空模爱好者80多名, 并有10多名学生能独立操作遥控模型飞机 (全抚顺能进行遥控模型飞机飞行的不到30人) 。空模表演队多次到抚顺、沈阳等学校进行空模表演, 为我省的航模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篇4: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关键词】体验性;感悟数学;数学兴趣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里的“做过”,我认为应该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的意思。“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一、生活体验——引发学习数学的愿望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把材料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听的到的现实;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数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由于学生在日常购物中、生活环境中经常接触人民币,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已经对人民币有了感性认识。因此,我把一元等于10角这一重难点解决,置于“用一元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在“购买”时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说出不同付钱方法。我又布置让学生每天攒一角钱捐献给贫困的失学儿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一元和10角的关系,在感悟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

二、情境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结合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情境,使他感到学习数学是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1.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

以生动的故事来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激起求知欲。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小猫四兄弟去钓鱼,老大很认真,不一会儿功夫就钓了4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4);老三钓了1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1)老二钓了三条鱼,用什么数表示?老四钓鱼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摘花,一个上午一条也没钓着,在数学中该用什么数表示呢?大部分学生大声喊:“0”,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的同时指出,你们知道“0”有多大本领吗?它能表示什么呢?它的用处何在?学生瞪大眼睛,期盼新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学有所得。

2.设计有趣的游戏情境

有趣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在教学位置时,我设计了“看谁站的对”的游戏。首先通过例题,我让学生理解了行和列的概念后,就对学生说:“请按我的口令站起来,“3列1行”、“5列4行”、“6列3行”……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站对的同学,大家报以热列的掌声,同时站起两个、三个同学时,大家被引得哈哈大笑,纷纷纠正错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为巩固知识提供了心理需要和情绪积极的必要条件。

3.提供融洽的交流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表现、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想说、敢说。在数学设计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情感上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急于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

三、活动体验——提供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实践探作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生有实践活动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例如:在教《平行图形组拼》这课时,我让学生动手剪纸进行图形转换,学生高兴的发现正方形的纸可剪成圆,圆形的纸又可剪成正方形,正方形可变成长方形、三角形。之后,我又让学生用剪出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成各种图案,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一棵棵大树、小草,一幢幢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不肯离手。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全身心的体验数学,获得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对数学学习以及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体验交流,从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中,出现题目53+9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学习,通过摆小棒,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汇报时,上来的同学边摆边讲解自己的想法,讲解出错时,同学间互相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

四、评价体验——分享学习的成功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实践过程的转变,因此我们应把评价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快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习体验数学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从实践中、生活中,寻找自我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参考文献】

[1]肖建成.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感悟研究[J]. 时代教育,2014(6)

[2]仲黎明.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

篇5: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一、生活体验———引发学习数学的愿望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把材料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听的到的现实;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数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由于学生在日常购物中、生活环境中经常接触人民币,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已经对人民币有了感性认识。因此,我把一元等于10角这一重难点解决,置于“用一元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在“购买”时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说出不同付钱方法。我又布置让学生每天攒一角钱捐献给贫困的失学儿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一元和10角的关系,在感悟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

二、情境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结合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情境,使他感到学习数学是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1.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

以生动的故事来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激起求知欲。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小猫四兄弟去钓鱼,老大很认真,不一会儿功夫就钓了4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4);老三钓了1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1)老二钓了三条鱼,用什么数表示?老四钓鱼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摘花,一个上午一条也没钓着,在数学中该用什么数表示呢?大部分学生大声喊:“0”,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的同时指出,你们知道“0”有多大本领吗?它能表示什么呢?它的用处何在?学生瞪大眼睛,期盼新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学有所得。

2.设计有趣的游戏情境

有趣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在教学位置时,我设计了“看谁站的对”的游戏。首先通过例题,我让学生理解了行和列的概念后,就对学生说:“请按我的口令站起来,“3列1行”、“5列4行”、“6列3行”……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站对的同学,大家报以热列的掌声,同时站起两个、三个同学时,大家被引得哈哈大笑,纷纷纠正错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为巩固知识提供了心理需要和情绪积极的必要条件。

3.提供融洽的交流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表现、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想说、敢说。在数学设计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情感上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急于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

三、活动体验———提供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实践探作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生有实践活动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例如:在教《平行图形组拼》这课时,我让学生动手剪纸进行图形转换,学生高兴的发现正方形的纸可剪成圆,圆形的纸又可剪成正方形,正方形可变成长方形、三角形。之后,我又让学生用剪出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成各种图案,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一棵棵大树、小草,一幢幢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不肯离手。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全身心的体验数学,获得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对数学学习以及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体验交流,从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中,出现题目53+9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学习,通过摆小棒,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汇报时,上来的同学边摆边讲解自己的想法,讲解出错时,同学间互相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

四、评价体验———分享学习的成功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实践过程的转变,因此我们应把评价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快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习体验数学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从实践中、生活中,寻找自我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中体验数学并且用体验来阐述数学课程学习目标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多一些体验,能够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主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体完善”,培养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与理性的升华。为此,我在新课程试验教材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篇6: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语文

一、在生活中品味教材内容

教材的生活性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生活性的原则,选编的课文大多数是与学生生活经历有关的文章,这为教学的生活性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些课文学生读起来亲切,就像发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学中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思考,帮助学生去体验课文的深刻含义。学生在学习中联系课文内容去思考和探索,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最大的麦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看到的农村小麦收割时的情景,用自己亲身的体会去感知课文,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的道理。再如,在《给予是快乐的》的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人交往的实际,去感悟给予与索取的关系。认识到没有给予,就不会有索取,给予是快乐。在自己能够做到的前提下,给人以帮助,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被帮助人的快乐就是给予人的快乐。

小学的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但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却很简单,要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直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经历是有难度的。在课文的学习中,要引导生活中品位教材内容,还可以采用换位的方法,那就是用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教材内容去体验生活。例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有许多科普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有天文,有地理,还有海洋和历史。更多的是神话和寓言。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先从书本再到生活。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现象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飞向月球》的课文时,可以先帮助学生从书本上描述的宇宙员飞上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飞行员,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月球上的情形。从课外书籍、电影、电视上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大胆设想50年后月球的变化。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梦去努力学习,为将来去亲自探测月球做出努力。在学完《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同学们都意识到了水资源的匮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要从现在做起。为此我组织大家写了《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瓶水》《地球哭了》等一系列环保作文,学生在畅想的过程中将神话、童话融为一体,既锻炼了写作能力,思想上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二、体验学习语文成功的快乐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去体验课文,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很好的去体验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体验语文知识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大作家的小老师》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 《大作家的小老师》记叙的是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前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课文中萧伯纳与前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的对话,对学生教育很大。有的学生在自己有了点成绩的时候总喜欢在别人表现自己,当他们在课文中看到两个人的对话时,才认识到:“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对,永远谦虚。”那个苏联小姑娘的话对大作者也是很好的教育。学生联系自己去阅读课文,认识了道理也就有了很强的成就感。

学生的成就感只有在学生的体验中才能产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去体验。如在《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在教学中引用一些能体现萧伯纳形象的背景资料,就能巧妙地解决难题,丰富学生的感受,加深对其形象的认识。

教学情景:萧伯纳与前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

师:同学们想一下,一个小姑娘怎么会使大作家萧伯纳明白道理呢?

情景: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

师:从两个人的对话,你现在还认为萧伯纳只是想炫耀自己吗?萧伯纳原来只是想用自己的显赫的作家的身份给小姑娘和她的妈妈一个惊喜。目的是善的,但方式却有自夸之嫌。可小姑娘真诚的回答却感动了作家。

篇7: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用的)

一、创适宜的课前活动,引发学习意识

课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动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并能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更好地让学生对新课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

1.现场观看,激发学习欲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生活中的现场,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国粹》一课时,我让学生周末到学校附近的东街戏剧团去观看表演,近距离聆听到京剧的特色唱腔,直接观察到京剧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学生直观地感知中国京剧的独特性,初步对京剧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学生经过生活直接体验,再通过课堂学习探究,轻易地体会到京剧这个国粹特有的文化魅力,懂得如何用行动去珍爱我们的国粹。

2.调查访问,进行行为体验。调查访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学习、获取社会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生活体验活动。调查访问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到相关的部门查找相关的资料,可以是访问知情人士,可以通过网络提问、搜集等方式获取相关的知识,为课堂的教学做好铺垫,触发学生的课前探究意识、对课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的行为体验。如教学我们的国宝这一主题中《哭泣的古遗迹》一课时,因我校附近就有一处是国家级风景区,景区内就有许多珍贵的古遗迹,所以课前就安排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去了解这些古遗迹的保存情况。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家人、或从事旅游工作的亲友等,了解到古遗迹的价值及这些古遗迹被破坏的情况,还有的通过网上图片、视频了解到现场的一些情景,知道了这些古遗迹被破坏的原因、及其人们的不良行为,进而为课中的学习探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引起孩子对古遗迹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保护古遗迹的责任意识。

二、创适宜的导入活动,吸引探究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学生在这环节中还处于课间的放松状态,兴奋点不一定都在课堂上,注意力会游离在外,这时候教师直接授课,教学效率必定会降低。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导入活动,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总结、理解、接受。导入的方法有:直观视频导入、歌曲导入法、故事导入、小品表演等。但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活动,才可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爷爷、奶奶》一课时,在导入时,我播放了一段公益广告,一位老人因想与家人团聚,但孩子们总是因这样那样的事情无法回家,在生日那天他对外发布自己死亡的消息,孩子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开门却看见自己的老父亲公然健康活着时,都非常高兴。孩子们在观看这段广告时,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发自内心地谈起来自己的爷爷、奶奶,就这样轻轻地把孩子们带入如何关爱爷爷、奶奶的主题活动中,课堂的教学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适宜的课内活动,感悟明理蕴情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即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最终还要落到一个“效”字上。为了更好地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道德规范,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课堂活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活体验,在活动中引起共鸣,在体验中明理蕴情。

1.借助视频实情回放,在真情中感悟。在品德教学中,许多思想的教学会高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远离学生的生活,就需要我们借助视频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我在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生活中因把马路当作游戏场而造成惨重的交通事故的案例,紧紧抓住了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这条主线,把学生放置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充分认识到把马路当作游戏场的严重后果,知道今后应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的文明人。

2.模拟情境角色表演,在参与中明理。大千世界,每件事当中都蕴藏着许多道理、社会便是一个大课堂,“实践出真知”。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情节,组织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用角色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角色的心灵揣摩情境,用角色的言行再现形象等,让他们在角色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如:在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表演短剧《做妈妈的好帮手》,在学生面前刻画了“好孩子明明”的形象,接着学生们展开课堂讨论:明明帮妈妈干了哪些活?是谁让明明干这些家务活的?明明还准备怎样做家务活?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观看、讨论交流明白作为家庭的一员,在家里应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关心父母,做父母的好帮手,同学们在边演边评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做好家庭成员,为爸爸妈妈分担解忧,为创建幸福之家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创适宜的拓展活动,延伸体验升华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看别人去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行动胜于言行,主动胜于被动。所以只有勇于尝试、实践才能超越自我,获得成功。但许多实践活动都无法当场在课堂上实施,让课堂知识为生活所用,服务于生活,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后创设适宜的活动,让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去体验实践,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体验感悟。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我设计课后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保护一颗生鸡蛋,要求一天24小时与自己随身相处,并及时记录下每个保护的细…这样的体验活动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提醒,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中就充分体验到母亲为孕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懂得了自己应如何去感恩、回报家人。再如:在教学三年级《规则》这一活动时,通过组织校园志愿小分队,让孩子们去观察校园中的乱象,再通过小分队研究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决策,然后通过校园志愿服务进行文明劝导。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自己平时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影响,懂得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同时在志愿活动中帮助同学们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形成良好校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到了校园主人翁的价值。

上一篇:教委主任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动物睡觉》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