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歌唱艺术水平

2022-09-12

1 课题缘起

音乐新《课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注重音乐实践, 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位于首位, 这是由音乐课的性质和价值决定的。音乐的本质是审美, 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所以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在音乐教学的各领域, 都要强调音乐的审美体验,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为音乐所吸引, 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歌曲教学 (演唱) 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现行的各项音乐教学内容中, 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进行。我认为, 一首好的歌曲总能给我们美的愉悦,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把歌唱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美好的感觉中唱出优美的心声, 提高歌唱艺术水平。

2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学实践

2.1 在“音乐感受与鉴赏”中感受美

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 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

要教好一首歌曲, 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好一首歌曲, 教学前对歌曲审美情感因素的挖掘是至关重的。我的实践体会是, 做好这一步, 对教好歌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 我要求学生唱歌要如何如何地有感情, 学生没有体会, 没有感悟, 你要他怎么进入角色呢?一首歌曲光靠第一印象是不够的, 有许多歌曲是经过反复听唱, 认真欣赏才觉得美, 甚至越来越美。所以在短短的一堂课内如何让学生对歌曲之美有所体验, 有所认识, 进而落实在自己的演唱表演中, 的确要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钻研, 在充分挖掘歌曲中的审美因素后, 并设计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审美情境中, 让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 所以, 我认为在教唱歌曲之前, 必须对审美对象 (歌曲) 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只有这样, 你的教唱才会成效更大。

在唱谱教学前, 我总是先让学生聆听, 欣赏歌曲, 而且不止一遍地聆听、欣赏, 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知美, 激活同学的歌唱欲望。以教唱歌曲《校园的早晨》为例, 在唱谱前, 先让同学们细细聆听它那轻快、活泼的节奏、清新、跳动的音符, 在优美的旋律下体会校园生活的美好情感, 让轻快的节奏起唤起学生歌唱的欲望。又如教唱《大海啊, 故乡》, 在欣赏过程中, 同学们能明显体会到海水的起伏与主人翁发自内心的叙说, 一种热爱母亲, 热爱故乡的情绪, 便油然上升。碰到旋律优美, 但比较难理解的歌曲时, 可以在教师的精心诱导下, 结合歌词内容, 通过师生互动、探究, 共同来体验歌曲美感。如教唱初三年级第五册第四课歌曲《多瑙河之波》时, 我在认真研究歌曲的内容、风格、音乐形象后认为, 如果学生对歌曲表现的形象认识模糊不清的话, 教唱很难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为让学生能体会到歌曲的音乐形象, 欣赏几遍后, 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问:“歌曲可分几段?是什么结构的歌曲?”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 同学们有以往知识的积累, 极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 是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歌曲。

问:“每段唱法一样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重点在后半个为什么。同学知道唱法不一样, 但讲不出为什么, 因为它涉及到一个音乐形象的理解问题。为此, 我作了这样的暗示:“假如我今天要同学们对我们身边的钱塘江作个描写, 你怎么写?我想, 你首先得考虑怎么去写、从什么角度切入、写什么等问题, 请同学想一想刚才的问题, 该怎么回答。”

这些问题就为解决一个河流的形象问题, 为此, 我们还得从河流长, 水域宽、水流急 (潮水) 及河水与对岸的关系上考虑, 这一特征与多瑙河相似。回过头来, 我们再来看歌曲《多瑙河之波》到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音乐形象?歌曲又是如何来表达的呢?

至此, 同学们忽有所悟, 聪明的同学就举手回答:“从歌词看, 第一段是描写了太阳从远方慢慢升起, 照耀着多瑙河, 水从远处缓缓流来。”

“对”, 我马上提示同学, “从旋律走向, 速度看, 是不是它正表现着河水从远处缓缓流来呢?”

紧接着我又问:“那第二段又怎样的理解呢?”

有了一上段的启发, 同学们对第二段的情绪比较敏感, 大都能说出第二段比第一段要来得热烈, 演唱时要显跳跃。于是我顺势提出了“软起唱”和“硬起唱”的概念, 两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表现了不同的形象。如果说第一段 (A) 表现了多瑙河之水从远处缓缓流来, 那第二段 (B) 河水就就该到了眼前, 它表达了两岸人民对河水的热爱, 歌唱了多瑙河给人们带来欢乐, 带来了幸福, 所以演唱时要喜悦、欢快而跳跃。

解决了以上二段, 第三段的重复再现就容易理解了, 河水从眼前又向远处奔去, 最后消失在远方。

通过以上分析, 同学们的脑海中得到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即一条大河从远处缓缓流经此地, 又带着欢乐向远方奔去的音乐形象。由音乐形象的需要, 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演唱方法, 情绪去表现歌曲的形象, 为后面的教唱作了坚实的铺垫。

2.2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中领悟美

在歌曲教学中, 常常会涉及到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 它跟我们准确地理解歌曲、情绪、风格有很大关系, 在教学时不能无选择地介绍, 而应选择那些跟理解音乐形象、情绪、风格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 并从中找出审美因素, 让学生去认识、去体验。如歌曲《多瑙河之波》, 我觉得“多瑙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优美的自然形象, 现在, 我们要借用歌唱的形式来抒发情感, 来表达人们对这美丽的形象的喜爱。所以在教唱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我问:“同学们知道、了解多瑙河吗?知道的同学能否简单介绍一个多瑙河。”

经思考, 总有同学略知一、二, 然后教师作概括说明:“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 它从德国南部黑林山起源, 向东流经奥地利等七国, 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 全长2850公里。河水养育了两岸人民, 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因此, 有许多作曲家都曾对它歌颂过, 而罗马尼亚作曲家伊凡诺维奇的这首《多瑙河之坡》就是众多音乐作品中的一首典范之作。”

在这段简介中, 既突出了多瑙河的长, 水域的大, 流径地之多及河水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等内容, 又表现了两岸人民对母亲河的爱恋。这就是作曲家所要描写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欣赏之前就暗示着多瑙河的音乐形象。

又如在教初一年级第一册第三课歌曲《长城谣》时, 我先播放了一段课前剪辑好的一段目寇侵略中国大好河山, 屠杀我人民, 使我劳动人民妻离子散, 有家不能回的短片, 让学生目睹侵略者的暴行, 再介绍刘雪庵的《长城谣》, 还选择了极具表现力的合唱音带放给同学听, 在音乐情绪的感染下, 同学们对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就容易理解, 很快地接受了, 在演唱时就容易把握情绪、方法, 达到较理想的演唱效果。

2.3 在歌唱的过程中体验美

虽然歌曲教学中每首歌都不同, 审美因素多少也不等, 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 紧紧抓住审美体验这个核心, 不管是哪首歌曲, 不管是音乐教育的哪个领域, 我们总能找到审美体验的切入点, 在不断发现、感受、体验的过程中, 加深对歌曲的审美感知, 这样的学唱, 无论是唱谱还是唱歌, 还是到综合演唱, 都将会水到渠成。接下来的歌唱, 应是其声也感人, 其情也动人。如教唱歌曲《长江之歌》, 我抓住了歌曲旋律的高低起伏, 曲折蜿蜒来让学生体会长江的波浪起伏, 波涛汹涌, 演唱时要把中华民族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奔流不息的精神表现出来。第一、二乐句, 教同学用中弱的软起开始唱 () 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来表现度江波浪的起伏, 第三、四句, 用深沉抒情的演唱, 叙说母亲的乳汁把我喂养, 助我长大, 慢慢地滚动, () 力度逐渐加强至歌曲的高潮, 尽情赞美具有母亲情怀的长江, 抒发歌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整首歌曲, 用情感的起伏为线条, 过渡过热情澎湃的歌颂, 完成融合在一种热浪涌动的兴奋中, 在歌唱的过程中实现审美体验和审美表现。

又如教唱歌曲《绿叶》, 我引导学生体会三拍子节奏的清新飘逸, 加上演唱时注意许多渐强渐弱的表情记号, 结合歌词, 在演唱中不时把音量从弱到强, 再从气息支持的演唱方式, 努力表现初春时节, 春风拂面, 小树林里一片清新、爽净, 把一幅童话般美丽的景色, 通过歌声传递给听众。此时的同学即是歌者, 又是听众, 大家都沉浸在美好的歌唱情景中, 被歌曲清新、活泼的旋律所陶醉。正如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马革顺先生所说:“歌唱时什么声音最美?应该是先有心理体验, 再从人的生理上反映出来 (唱出来) , 这样的声音才是最美的。才是歌曲中需要的那种声音。”

2.4 在“音乐创造”过程中表现美

“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在歌唱教学中, 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对歌曲做某些创造性的变化, 对创造性的演唱进行评价等。让同学们在这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感受音乐创造给我们带来的美。

为让学生感到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 在设计创造教学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出发, 尽量减低创造难度。为此, 我在歌曲教学的实践中, 比较注重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教学。这种即兴的二度创作教学活动因为学生能做、会做, 所以参与演奏、演唱的积极性较高。像《多瑙河之波》是首圆舞曲速度和节拍的歌曲, 在基本学会了把握了演唱风格、情绪后, 我请同学上台 (讲台) 来现教师一起合作伴奏, 我提供大军鼓、小军鼓、沙球、碰铃等节奏乐器, 并作示范演奏。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 立马有许多同学表示要上来试试。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像模像样的跟乐队似的演奏, 同学们演唱的情绪高涨, 显得活跃、开心、创造的积极性高涨, 有时还请班里会健盘或其他旋律乐器的同学跟节奏乐器合奏, 真正达到参与、娱乐、创造为一体。一曲终了, 还请同学给予评价, 指出优缺点, 期待下一组更好的提高, 期待下一次更多同学的参与,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转变,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使学生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体验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和快乐。

在教《唱唱我们的共和国》一歌时, 当学生初步学会后, 我问:“要表达我们共和国的美好生活, 你觉得怎样演唱表现会更好?”学生作简短的讨论之后就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的说:“因为是唱唱跳跳的, 所以节奏要轻快些, 情绪要激动。”有的说:“因为是歌唱, 所以旋律还要抒情。”审美, 体验到了家, 同学们对歌曲的美感认识就深, 加上演唱技巧, 歌声自然优美, 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大军鼓, 小军鼓, 沙球, 碰球, 三角铁等节奏乐器。面对众多的乐器, 同学们兴趣更高。我让会弹钢琴的同学上来弹旋律, 我示范打鼓, 全体同学唱歌。其中一半同学唱边划拍, 另一同学边唱拍手找节奏, 接下来让部分同学上来和老师一起配合旋律和节奏, 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演唱、演奏。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 课堂师生气氛十分活跃, 在创作活动中充分体验到美、达到欢乐歌唱的目的。

在教学中, 我们正是抓住了审美体验这一核心, 通过审美感觉、领悟、体验, 到最后的演唱会表现, 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使我们的学生在聆听音乐, 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活动中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好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 所陶醉, 与之生产强烈和情感共鸣, 让音乐艺术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 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实践效果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总体音乐素质大有提高, 特别是艺术演唱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1 学生演唱教材歌曲 (艺术歌曲) 的兴趣浓郁

由于过去歌曲教学时不重视作品审美因素的挖掘, 加之教学方法一单一, 致使多数同学感觉不到教材歌曲的优美动听, 加上社会上音乐信息的多渠道传播, 许多同学是喜欢音乐课, 而不爱唱教材歌曲。通过几年的教改实践, 特别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歌曲教学方法, 又把同学吸引到主阵地上, 通过教材歌曲的演唱, 极大多数同学爱听艺术歌曲, 爱唱艺术歌曲的风气日趋浓厚, 表现在为学校艺术节的声乐曲目的选择上, 把艺术歌曲作为首选, 基本放弃了流行歌曲上舞台的想法。很多同学还专门在课外拜师学艺, 学唱艺术歌曲氛围较浓, 艺术节文娱节目质量提高, 越来越好。”

3.2学生合唱、重唱水平大有提高

通过几年的审美体验教学, 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大有提高, 重唱、合唱的水平大有提高, 以致以凡是代表集体 (班级) 参加的声乐节目, 必是二声部以上的歌曲, 集体齐唱早已不登舞台了。在自己学校举行的歌泳比赛和艺术节的文艺会演中, 我所教的班级和个人, 都比较喜欢声乐节目, 且表演形式多样, 独唱、重唱、合唱、歌伴舞样样都有, 最有吸引力的是得奖率高。取得一二等奖屡见不鲜, 常常受到评委老师的夸获 (我校是个大校, 一个年级就有十六个班级, 所以能得一等奖, 那是很高兴的事) 。在萧山区第一、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 我们就得独唱、重唱、合唱等多个一等奖。还参加杭州市的艺术节演出, 都取得了第二等奖以上成绩。为展示我校艺术教育风采。2004年3月, 还在萧山电视台做了了题为“洄澜风采”的电视文艺晚会, 在晚会总共13个节目中, 有声乐演唱的节目就占九个之多。晚会播出后, 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许多领导为回澜初中学生表演能有如此专业水准而感到惊讶。

3.3 学生的音乐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音乐审美教学的实践,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歌唱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 还使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创造能力和集体的合作能力等基本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学们不仅对熟悉的音乐作品能鉴赏, 对陌生的作品也能较正确地体味出曲调的韵味、风格、情绪、意境。同学与老师的音乐交流更多, 更融恰, 音乐点评能力有了提高, 在每年的生活劳动素质的测试和抽测中, 学生演唱、演奏的优秀的测试和抽测中, 学生演唱、演奏的优秀率逐年提升, 音乐素质明显的提高, 得到检测老师的一致好评。

4 结语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开展歌曲教学, 其教学效果明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太费时、费力, 初中每周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就显得不够用, 弄得不好, 就有可能冲淡音乐课特有的性质 (音乐性) , 所以在实施审美体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阐释语言的适度时间与份量, 以免冲淡了音乐课的音乐性。

摘要:音乐的本质是审美, 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所以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歌曲教学 (演唱) 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把歌唱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在“音乐感受与鉴赏”中感受美,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中领悟美, 在歌唱的过程中体验美, 在“音乐创造”过程中表现美。让学生在美好的感觉中唱出优美的心声, 提高歌唱艺术水平。通过教学, 学生的合唱, 重唱水平大大提升, 学生的总体音乐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审美体验,歌唱艺术

上一篇:利用非财政性国有资金举办的高等学校与举办者的法律关系研究下一篇:提高石油采收率-注水开发工艺技术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