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案例

2023-04-25

第一篇: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案例

浅谈幼儿体验式美术教学

[摘 要]美术是幼儿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情感与需要的一种方式。幼儿是在亲身感受中形成对事物的认知的,他们与生俱来就有与周围世界交流的能力,总是以体验的方式与世界相处的。幼儿体验式美术教学就是以幼儿的自主和自我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体验的核心是情感,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要以幼儿的情感体验为核心,旨在引领幼儿艺术灵感和创造力的发生。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以单纯的美?g知识传授和技能技巧训练为目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师幼之间的知识“授―受”过程,且更多的是教师对幼儿“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幼儿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思考者、体验者、创造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追求的通常是幼儿作品的构图是否准确、色彩是否美观等,而忽视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调动以及真实体验的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美术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习更加有趣和有效?

一、幼儿体验式美术教学基本理念

1.尊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

幼儿的思维具有“整体性”,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完整统一的。他们在认识周围世界时,往往是与自我联系在一起的。体验式美术教学“不仅关注幼儿的认知,还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在体验式美术教学中,幼儿是将完整的个体生命与周围的事物相融合,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带入认知之中,以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的。

2.尊重幼儿艺术感受能力的相通性

幼儿艺术感受能力的相通性即幼儿的艺术通感能力。幼儿擅长用多种感官和方式来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艺术通感能力,所以他们常常从画面中听到声音,闻到气味。而当他们听到音乐的时候,又会产生视觉、触觉表象等。幼儿以这种方式感知与体验,并在此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理解力创造出鲜活有趣的艺术形象。体验式美术教学正是主张让幼儿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接触、体验外界,从而激发出艺术潜能和艺术创造能力的。

3.尊重幼儿体验的差异性,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体验具有差异性。幼儿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需要通过亲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来发展、完善自我。“体验者以自我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及经历去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对事物独特的情感、领悟和意义的。”因此,在体验式美术教学中,每个幼儿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体验。教师应尊重和接受幼儿在每次活动中产生的不同感受和表现风格,以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二、幼儿体验式美术教学基本策略

体验式美术教学以体验教学思想为基础,强调让幼儿在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等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体验式教学既关注学生的感知,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幼儿体验式美术教学策略可分为以感知促体验、以沟通促体验和以融情促体验三种基本教学策略。

1.以感知促体验

体验源自感知,并以感知为基础。当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时,是以感知为最初方式的。感知是各种信息的混合物,每种信息都印上了感知的痕迹。然而,感知到的信息总是与我们的情感相关联的。以感知促体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个体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体验,以获取对知觉对象的全面把握,即主体通过多感官通道获得经验。

2.以沟通促体验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融合的过程,“脱离了审美知觉,审美对象就成了一般物;脱离了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就不再是审美主体”。也就是说,审美的发生需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而“沟通”是指“内在地与世界、自身和他人建立联系,和他们在一起,而不是在他们的旁边”。以沟通促体验的教学策略是指,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多感官通道感知周围世界,不仅鼓励幼儿将体验产生的感悟带到作品中,而且重视引导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加强对情感的体验,这其实是认知的内化过程。

如美术活动“感恩树”, 幼儿创作结束,教师请各组幼儿合作,把画纸小心地抬到集中区域,完成一幅大拼图,并围坐在四周进行欣赏和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谁愿意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作品?”“这是谁的感恩心意?猜猜他想感恩谁,感恩什么事情呢。”“你最想了解哪个感恩心意?请作者来介绍一下。”

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分享,“我要感恩的是我们班上的张老师,宋老师对我很好,她喜欢我,我也喜欢她,红色代表我火热的心。”“我要感恩的是我们的朱阿姨,下雨的时候,朱阿姨总是打着雨伞在幼儿园门口接我们,看到她就特别温暖。”“我要感恩的是丁医生,她每天帮许多小朋友检查身体、喂药,很辛苦,三颗爱心表示我很喜欢她”……

看着“感恩树”上一幅幅稚拙生动的画面,听着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故事,我们无不被幼儿细腻的情感所打动。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开放式的交流形式是受到幼儿欢迎的,因为孩子们分享的是自己的切身体验。幼儿通过和同伴交流彼此的想法,实现了自我满足,同时,情绪情感体验也得到丰富和提升。

3.以融情促体验

以融情促体验是指,从幼儿所处的环境出发,强调为幼儿学习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营造幼儿学习体验的心理氛围”。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人际情感关系对教学活动的成效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融洽的师幼情感关系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融洽的师幼关系一方面是指师幼的人际交往和谐、融洽;另一方面是指这种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是具有明确教育导向的,即师幼之间的交往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增进幼儿体验。

总之,体验式美术教学是“以身体之、以情悟之”的过程。幼儿体验式美术教学是个性化的,尊重幼儿的天性、情感和自由创造。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幼儿对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感知与体验,进而获得创作的意义感。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91,192.

[2]边霞,王任梅.儿童都是艺术评论家:论儿童欣赏和理解艺术的可能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

第二篇:体验式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围绕如何开展体验式学习的话题展开学习讨论。

首先我们讨论体验、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体验 :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式教学: 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

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强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的体验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种技能,学会某种操作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

这里出现三个概念,其核心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同的是行为主体的区别,还有不同专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述,但基本意思是相似的。

体验式教学( 体验学习)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来看它的源由:

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 OUTWARD-BOUND ,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 OUTWARD-BOUND 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由于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体验学习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七十年代,在美国,户外训练 (Outward Bound) 引发了教育界对于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还迅速将户外训练的过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中。体验学习法源起于欧洲,在 20 世纪 60 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其一是户外发展学校,其二是 PA 主题式冒险训练机构及 High5 探索教育训练机构。二者分别从个人发展和团队建立二个方向切入,却有着不同的训练结构,但二者都共同运用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 " 从做中学 " ,并且设计了许多 " 具体的经验 " ,如游戏及活动等,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老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校外、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使会背、考试取得好成绩,却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反思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重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知识传授上,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在学习评价上,重智力、轻态度,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施体验式教学,初步解决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今天我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要研究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首先我们要看看它的理论依据,我们来学习重温《课程标准》

2 .课程的基本理念

( 3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刚才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是从理论上学习,比较抽象,下面我们看《课程标准》规定的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004 年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启动,国家制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的过程性、体验性,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整合”,并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基础上,主动探究新知,自主构建知识,达到理性的认知,最终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种技能,学会某种操作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综上所述,概括以下几点: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1 .强调个体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关注学生发展

2 .让学生亲身体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3 .让学生在参与和交往中学习,变革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伴而生,相辅相成。那么,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我们先看体验式教学(学习)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亲历阶段:个体经历某一事情或某一情境阶段。

感悟阶段:个体对亲身经历的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点的阶段。

反思阶段:梳理感悟,反思、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意义建构阶段。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二、体验学习的基本形式(分别探讨)

1 .游戏体验

2 .角色扮演

3 .情境体验

4 .现实体验(社会活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联系实际,与大家分享。(略,见 PPt )

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思品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参与、体验、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大家实践的积累,下面我们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开展体验学习应注意的问题(略,见 PPt )

1 .设计得当,贴近学生

2 .注意引导,不断深化

3 .加强反思,领悟升华

4 .尊重差异,引导调控

最后,我们关注、回归教材,我们分析“九年级教材上关于 ‘ 做’ 的要求”

探究活动中的体验(略,见 PPt )

课堂小结:

对体验学习的再认识

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而且,多种方法都是相通、相融共存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割裂开来。

无论方法有多少种,体验学习都应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验,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觉参与的体验,忽略了这一点,就失去了体验学习的根基。

今天我们围绕“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生成”的话题,讨论了

一、体验式教学的独特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各位老师,“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所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希望老师,把理论与今后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经常用理论指导实践。希望老师们,课后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

1 、简单叙述您对体验式教学(学习)的理解。

2 、在您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哪一种体验式教学?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哪些帮助?(请举一例)

3 、依据《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你所在学校使用的体验式教学(学习)是否恰当 ?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如何改进。

第三篇:体验式教学

什么是体验

1 像开放手臂一样开放感官,去听,去看,去接触,去感受

2 体验就是触动心灵,生理上有相关指标变化,心跳、内分泌、瞳孔等等。

3 体验:让学生处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以参与、观摩、体会、感受的方式完成认知的初级积累,是学生有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的认知方式。

4 体验是教学方式,是学习方式,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知情意完整的人。

5 何为体验:人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在人这一主体下的感受。人生在世,原本为“无”。从视觉来说,世界就是黑暗,通过感官的体验,一切在慢慢点亮,随着活动的增加,被点亮的事物越来越多,人产生了归纳总结、交流的需要,从而将世界符号化,(原本的符号化是对都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主体来方便交流而出现,符号化其实就是“共识”。这样既方便了交流又方便了演绎推理。)对于没有机会获得相应体验的主体来说,对其符号化灌输就是“洗脑”。就是心灵强权霸占。 什么是知识 1 知识是什么

语言文字不是知识,也不是知识的载体,一个概念(类别)一个现象,一个规律,用语言来描述是出于交流需要,语言只是交流工具,有点像货币,而交流的内容是个体化的体验,用语言来描述还是出于类比拓展的需要,想由“此”知“彼”(然而无此难有彼)也就是说,语言具有概括性和交流性(两者是统一的)

但是无论怎样精当的描述都无法描述出知识的原形,原因之一是语言本就不是为事物的个性而生,而是为共性而生,原因之二是语言不是面向原形整体的描述,而是肢解原形成各个部分描述,而部分之和小于整体,语言对于知识永远类似于盲人摸象。(如平行四边形不用语言能轻松让学生学到原形,语言不能做到)。

知识是通过个体化的体验而获得的,没有对错,只有差别,而语言就只有对错,没有差别。知识原形是有不可言说性的。言说越详细离原形越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并不是最有用的东西,有些是干扰,语言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扭曲着信息,(罪过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传错了对象)

2 知识是个体的具体的体验,(有经验未必有体验,体验重在身心感应。)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知识的存在,世界只为“醒”着的人呈现,(没有人,就没有时空)有体验的表达是有内容的表达,有意义的表达,无体验的表达只是空洞的辞藻堆积,有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对话、分享。无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学天书式的心理磨难。

3 什么是重要知识,就是将教师教给你的那些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真正的知识不在符号化的结论中,而在过程中,不在符号化的过程中,而在过程的体验中 。

我们以讲述科学,讲知识的名义最终完成的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知识的碎片,知识的异形,知识的对立面。大部分是垃圾,是智力障碍,是。。。

理想的知识学习应该是在学习期(理解、识记),应该自然而得,毫无障碍,毫无难度,只有兴趣和认可.也就是先自然形成心理语言和生活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化,而在应用期(符号情景应用、真实情景应用)就有一定难度和障碍

4 与其说科学家从微观观察结果来解释宏观现象(因果还原),不如说是从宏观感受的结果去解释微观观察。

超出了人类直接感受阀限的其他领域研究都是人类感官感受的复制,比如微观粒子模型,宇宙天体模型,心理模型等等所有科技、宗教、神话、语言文字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世界以“我”为本。

5 我们的空间观念-------源于行动,使树动起来,他会感知空间。

我们的时间观念-------源于记忆,使猪产生记忆,他会感知寿命。

6 知识树的原点--根--人的感知(土壤)---决定哪些内容成为了人类知识,没有被感知到的世界成为“无”

知识树的终点---叶梢外空---人的应用、目的、需要----决定知识的发展方向,没有应用就没有生命力,逐渐死去。

任一知识,从根了解到梢,便能俯看知识树,更上一层次。不然,一直身在树中,所感所悟,多为偏颇。

执根望日,方觉知识生长之自然。

直接感受到的知觉即为具体知识,将具体知觉符号化(通过不完全归纳化、类比化。这是两种天然本领,当然也是进化而来。)就是间接知识,即为抽象知识,知识的发展的方向也是循着可感知的归纳、类比方向。语言起到从具体到抽象的翻译工作。

粗略的讲:体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源头,脑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末端。

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教育之本。

7 对于没有个体相关体验作为内核的讲授者来说,你要找出他的错误都难,(因为他的话都是套话,程式语言)。有些语言和语言表述形式专为自我万能辩护而生,是语言中的垃圾。

8 同样的语言对于没有相关体验的主体来说,尚不如路边石子,房间桌椅,而是如同空气一样没有感觉,视若无物,它是苍白的,无灵魂的,无内容的视听垃圾。或说垃圾都算不上,就是“无”。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

1 体验就是学习过程,体验就是学习结果。

2 体验教学 是从容的教学。 体验是基,符号化是表。

体验教学就是寻根教学,就是成长教学。

3 以生活场景为教学对象内容, 比以知识体系为对象内容更有价值。

4 八成的时间做体验,体验两成的知识,

两成的时间做符号化,及抽象推理,获得另外八成的知识。

5 “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多想想”等等都不是日常学习的所需状态,“想”很需要,但一定不需要苦、多。

6 体验教学法,是现行教学中优秀教学案例的结晶,不是开发新理论,而是推广。

7 体验式教学是基础性教学,其他所有教学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

8 体验式学习和其他的学习理论(策略) 行为主义就是体验本身

格式塔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内容就是体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的素材是体验

认知同化理论 原有的符号世界和经验世界对新体验的同化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加工的材料是个人体验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的判断标准就是体验充分 人本主义理论 更是强调体验世界

9 体验教学最大的特点:灵活性,创造性,不可控性。所以最容易流于形式,也容易完全失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以,需要有责任、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来完成。功利、慵懒、无责任心、靠生活惯性支撑教学行为的教师不适合体验式教学。

为什么要用体验式学习

1 纯抽象物理情景:不易理解,潜在条件不易明了。

截自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易理解,潜在条件明了。我们通常的认识恰相反。

2 关于某个知识,在学生心中,若是获得相关体验,即使没有理论化提升,那它也是一枚种子,条件成熟,它会自己成长提升。 若在没有个人体验的学生心中,仅仅灌输了结论(包括抽象推理,建在抽象概念上的抽象推理)那只能类似吃下一个外形姣好的烂苹果。有害无益。更谈不上营养。

体验意味着无限可能,而理论化意味着无限应用。每一种可能都可衍生无限应用。 所以,体验重于理论化。

3 没有情感体验的学习是浅层次学习,是不能持久的学习,是不能应用的学习

4 理解是什么?是接收的信息与心理基础认知无缝对接,是一种内心深度认同,是能自然推广。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储存,真正理解的知识很难忘记。

5 学习的深入度取决于情感体验度,大多数人把学习和情感体验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当然知识的非完整性也是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

6 百分之九十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都是头脑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完全认同(共鸣)的,关键是首先构建出恰当的情景,知识的本身根本没有太难,更没有神秘性,都是讲授过程中造成的。

7 西方教学重体验--甚至德育体验化 东方教学重教化-----甚至科学德育化

8 当学生使用概念、规律时,所使用的是相关体验或说是相关体验形成的背景提供了知识支撑。而不是记忆中单纯的符号化语言。再说,没有体验,语言也难以被回忆起。

9 认识语言的抽象性,

语言原本高度抽象的表意方式,所有不能期待个体化的语言为所有受众所理解,哪怕是生活语言,语言只能为“懂我”的人开放其含义,过于追求精确的表达(或过于强调为“不懂我”的人表达)会使语言原有的含义尽失,反而离原意更远,换言之,表达时只为“能懂我”的人追求精当描述,而对不懂我的人必须保持抽象性(距离感),(不然,会出现“说的越清晰,听得越远”。)当其有了相关体验后,自然就豁然明白了。要想让“不懂我”的人懂了我,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其增加体验,而不是降低表述精确度(表面上看是提高精确度)成人对孩子常发生上述那种不懂,成人对成人也常发生另一种不懂,即语言表述的过度个人化,公共性差。此处的成人和孩子都是指心理学上的分类。如果不得已语言先于体验,那就让语言去实现体验

1、描述情景(可感受性)

2、激发体验(引导体验)

3、符号化体验(明晰)。

10 一部分学生为各种“名”---各类型符号所困,没有了解到“实”--真实态或关系,所以越学越困难。

缺乏具体实物的充分体验,而将主要脑资源消耗在抽象的符号化的描述中,必然形成心理印象与现实的脱节。

现有教材大多从成人的经验世界出发来使用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描述学生未经历的现象和规律,所以难有共鸣。

先实后名,重实轻名---方是教育方向

11 知识背景

概念 、现象、 规律的语言文字符号理解都必须放在相关背景中进行。没有背景就没有理解。背景指的是同类和反类构成的一种支撑架。比如公交车上一句“关后门”,“关”的背景是动作镜像、开等 等背景,“后”的背景是方位观念,前、车有三门等等背景,门的背景是表象、窗等作为背景,“关后门”是以车有多门、出站先关门,上下车都走门等等作为背景。单纯学得一个概念、现象、规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有拥有了相关背景后,理解才真正开始,背景越是丰富,理解就越是深刻----或者说我们所定义的理解就是基于此。第一次见到一只鸟,并不会有太多感觉,只有见过很多鸟类和非鸟类后,对鸟的概念才有理解。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原则

1 让事实说话 让教师闭嘴 让身心学习 让大脑创造

2 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 (1) 重视设置情景

(2) 重视让问题(或结论)自行凸显。 (3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4) 重视情景解读,既是学知识,又是学情景,有时候知识统领情景,有时候是情景统领知识。 (5) 重视过程胜过结论

(6) 多用感受性、拟人化语言描述客体。

(7) 一切因机而变,生成大于预设,计划少于变化。 (8) 教学形式非常个人化,个性化。

(9) 学生行为是积极地,思维是活跃的,过程是轻松的。 (10) 教师整合知识能力、控场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

3 体验为基 行为目的为顶

随着基的稳定清晰,深入逐步提高顶的宽度和高度。

4 不清楚行为的目的,条件的限制,方法的原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心理语言,难以真正的理解。

5 如果说知识是精神食粮的话,那文字是什么呢?只是精神食粮的营养说明和分类包装,给学生仅仅记下包装而不提供食粮,营养何来呢?

6 一次的体验不是(形不成)知识(或说前知识)-----不具有可信性和心理稳定性。需多次体验直至体验的过程被完形且心理认同他的稳定性,,此时体验被神经系统高级加工为知识且在下次体验前产生了预期且被证实,认同他具有演绎的功能。多次体验需有充分的时空转换。(前)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 7 体验教学内容呈现优先次序:实景(物)>照片、视频>图片、动画>文字描述>数学描述。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体验教学学生活动优先次序:参与、身>观察、眼>聆听、耳>阅读、大脑>交流。 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但是从认识的层次来说:交流>阅读>听>视>做 越靠后认识的效率越低。

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对于已经拥有丰富体验,需要整理优化、反思、评价、应用、创新等高级活动时交流和阅读是首选活动。其实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专家活动。

8 描述客观规律或命名概念时,以拟人化的可感受性的词语表达能使学生很快记忆并理解其要义,如电压表的测量范围用“抱”来描述,楞次定律用“阻碍”描述,其实大多数的词汇也是与人的感受相关的“生活语言”,知识本身就是来自人的感受,但是现在将知识神秘化、神圣化、客体化、权威化都是扭曲这一关系的原因。

9 传统课堂和心理新课堂的区别

新授课:以掌握知识为导向,重在阐述、输入,即使情景体验也是以知识建构为目的。

习题应用课:以知识再现为导向,总在指导“怎么做”,然后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心理新课堂

新授课:以心理体验为导向,重在设计情景,引导体验角度,建立心理语言,再由生活语言导出心理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生活语言。

习题应用课:以心理再现为导向,总在提示“怎么想”,然后再引导怎么做出来。

10 实物--模型---立体图--平面图--简意图---符号----文字 自然规律----文字表述(定性)---符号表述(定量)

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做法

1 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应处于初级积累阶段,都应处于体验阶段看,更抽象的高级认知会随着初级认知的积累而质变,到质变临界点时再点破,才会有高级认知的感受和共鸣。

2 对概念、现象、规律的理解就是弄清楚了他在相关背景中的位置,相关背景或者说是概念网--架 现象网---架 规律网---架。所以单纯的对某一概念、现象、规律反复强化练习、记忆并不会有特别好的理解效果,还应该理清在背景中的位置。

3 对信息的感知(阅读理解)(或语言理解)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己(居下向上发散理解)充分开放,自由化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感知功能。另一个方向是向他(表述者)(此时可称作聆听者)(居上向下)定向理解,要充分去契合表述本体+环境,找到诸多可能理解结果中最贴切的一种。

4 高级的讲授方式是如何把自己对知识的感受描述出来,以引起学生感受功能的器官的共鸣通感,教师的关注点在自身的感受上和语言的使用上。(主要是前者,后者是自然生成)而不是知识点本身。(当然知识点不熟是不能做到这点的。)

5 概念教学的体验:体验概念结构源--逻辑体验,体验概念命名---人文体验,体验概念适用场景--情景体验,体验概念属性---抽象体验。

自然现象教学的体验:体验现象本身,让现象凸显,可观可感, 自然规律教学的体验:让规律凸显,可以证伪。让学生或学生组反复做,亲手做,教师尽量不参与操作,只参与讨论,(只有时间宽裕,条件宽裕)不光看到结论,还要理解过程(可靠性),体验结论的表述的准确性。

推理过程教学的体验:体验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合理性。体验结论的合情性。教师示范后,学生亲自推导,反复推导直至完形。

6 体验式教学中,除一个知识体系外,(还包括方法体系,思想体系)还有一个情景体系。这一方面靠知识向具体适用的情景衍生(演绎),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靠一个情景向另外一个情景衍生(类别)。教学主线主要靠形成知识体系为主,但有时也可以以熟练情景为主,靠一个情景带动所能适用的全部知识,旧知及未知,(不依赖教材知识体系授课)。然后让学生由此景到彼景类别。

7 千万杜绝浪费半天时间设置一个情景最终只为解决了甚至还不重要的知识呈现,这是一种心理资源浪费。

8 体验过程与理论提升(抽象提高) 强调

(1) 避免从抽象文字体验再到文字提升式“形而上”,必须区分学生的理论化(符号化)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建构。 (2) 理论化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

(3) 理论化的目的是将个体体验社会化过程,(便于交流、分享,同时也是概念化推广过程,便于类比应用)

(4) 理论化并不掩盖个人体验的价值,反而依赖多数人的体验来实现。

9 将体验明晰化,就是将体验符号化----表述是路径。

10 两种课型,两种任务----一定要让学生提前明白 一种情况,一节课中,让繁杂多变的语言围绕着一个(或两三个)情景描述,诸多概念、公式、方法让他在同一情景中融合,能得到很好效果。(学生的情景转换很慢,一定要注意)

课堂上,教师是面向当下预期未来,学生是面向过去和当下,所以教师很容易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而学生却不能,往往以为新的情景中描述的还是旧的情景(或是延伸)。

另一种情况,对同一概念或公式或方法,我们在多个不同情景中适用,也能起到熟练公式和方法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况公式应用,本身是情景,而所选择的示例情景是体现公式的各个侧面。

不论是讲授还是探讨,让每一个成员先明确话题内容是首要条件。

11 在现行教学中体系中大量添加综合活动课也是解决之道。这样将体验和符号化分开进行。

12 体验情景的选择和设计:

(1) 熟悉性 不要用陌生的情景、教具、案例去体验更陌生的抽象结论,必要用时,先把情景熟悉透再说。 (2)典型性 (3) 可延续使用性 13 学习中,必须靠经验至上,在工作中、研究中必然要经验与环境相结合。教学就是教经验。

讲解某个知识前,先问自己“我有哪些经验”再问“我想让学生获得哪些经验”,再问自己“如何设置情景”,再问“最好如何总结”

14 教师能自我意识到的思维是关注点的变化,而第一个(还是每个?)关注点的出现都由信息背景提供(提炼),大脑意识在背景中觅到(或说提炼到)关注点的过程是潜意识综合加工或筛选的结果,这些都靠经验完成,而后续关注点的出现由第一关注点带领也由经验+逻辑条件实现,这里有推理过程,也有经验惯力推动。

总之,教师的思维是不能被学生复制到的,(除非当学生拥有教师般的经验背景后,那就不是学生了。)对学生而言,永远是经验网的积累者和搭建者,对他们讲题,一定从信息解读----->情景还原(建立模型)----->关系明晰----->思路梳理这样的路径引领。

15抽象的过程中,生活语言由学生表达。规范学科语言由教师提出,由学生评价、认同。

第四篇:体验式作文案例

作文话题:体育颂

设计背景: 体验式作文案例

体育精神所体现的一种永不服输、永不满足、不断否定自己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兴盛所必需的。同时,体育精神体现出来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协同意识,也是个人、民族和国家在自身的发展中以及在国际竞争中所必需的。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竞争意识、拼搏意识、规则意识、协同意识和品质意志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训练目标:

因此,结合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体育赛事深入感受体育精神,理解蕴含其中的顽强、拼搏、敢于挑战、敢于失败精神尤为可贵,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最可贵的精神。同时学习深入观察、思考、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叙议结合的表达等能力也是本次写作训练重点。

重难点:察要细,叙要真,议要深

课前准备:播放历届奥运会经典镜头剪辑和体育赛事图片。

前期体验:

1、搜集整理关于体育的文章、歌曲、图片等素材;

2、各抒己见: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故事或最感动自己的一场赛事;

3、阅读专题采访,有条件的进行专题采访:教练或队友眼中的奥运冠军。 课堂指导:

一、

导入新课: 1

“风之子”刘翔,在欧美称霸已久的男子直道项目上不懈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当《义勇军进行曲》那雄壮的旋律伴随着他飞一般的冲过终点而唱响在雅典上空时,他也用自己年仅21岁的昂扬朝气向世人宣告:相信我,我能赢!

刘翔在奥运会田径110栏比赛中不仅勇夺冠军,更以12秒91的惊人成绩追平了世界纪录。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这枚金牌的份量都不亚于许海峰20年前洛杉矶那次“零的突破”。

当刘翔率先冲过终点的一刻,很多人都在呼喊他的名字,然后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满脸都是眼泪。因为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能在奥运田径比赛的直道上冲进过前八。

2008年的北京,我们也见证了一位奥运英雄落寞和无奈。

刘翔用自己的表现证明,只要有勇气去某件事情,定律完全是可以打破的。刘翔也告诉我们,世事有成功也有失败奥运精神就是勇于挑战,鲜花与掌声不仅属于胜利者,而且也是给所有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奥运精神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一种坚强、勇敢、努力生活的精神。

二、 展示交流:

1、小组合作:根据搜集的资料,限时10分钟组内交流,可展示图片,可研读文字,可试唱体育歌曲多种形式展示交流,10分钟后,推荐展示。

要求:展示过程随时积累精美的语句、感人的画面、惊心动魄的瞬间。

2、我最感动的赛事或瞬间:

(1)资料是评论家笔下的运动员形象、奥运冠军形象,自己最感动的一场赛事或一个瞬间一个镜头又是怎样的呢?请你描述2008年奥运会最让你感动的人或事。

(2)小组交流自己最感动的奥运赛事或人物,教师引导怎样使人是的描写叙述更加真实感人。

(3)细节描写指导:抓住细微具体的瞬间准确生动的描绘。

指导方法:锤炼词语,细致白描,描写对象表情动作,

虚实结合想象人物内心情感,

真情感悟,挖掘人物内在精神,

由此及彼,提升个体生命蕴含的价值意义。

3、他人眼中的奥运英雄

根据条件阅读他人访谈记录或就近采访奥运应许杜丽的家人教练,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4、体育颂:

要以“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奥运精神激励自己,接受挑战,尽管有困难,那却是暂时的,就像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健儿胡佳一样,不可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成功,必须经过痛苦的历练、磨练,才有可能成功,工作上也如此,不付出是不会有收获的。

三、 思路点拨

1、立意

2、构思

3、选材

4、叙议结合,升华主题

四、

五、 构思成文 读议评改

1、学生自主交换,阅读小组内同学作品,并写一句话点评:优点、缺点

2、推荐评选:最佳首尾,感人细节,最妙描写,最佳议论

3、对比赏读美文两篇

六、归纳总结,引导关注体育的兴趣,参与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精神

第五篇:体验式作文案例

刘建始

“体验式写作课”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写作课。 此课型使学生作文不再是难事,如同吃饭说话一样自自然然,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写作不用造、编、背,它植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率直的流淌着自我的思想和情感。

活动情境创造激情,体验式作文第一个课型就是“创设活动情境”。语文教师在课改实验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活动情境课。下面是掰手腕的教学设计,从中可以领略情境写作教学的快乐。

课题

课型 :情境随笔课

掰手腕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掰手腕”游戏,并且把这种快乐的体验和过程写下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2、通过看游戏、说游戏、写游戏三个过程,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有话乐写,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

激发和引导学生把观察和体验的过程转化为作文 ㈠、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写作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请说说。(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不知道写些什么”或者多种回答,老师可以归纳几点写作文最难的地方)

老师:能不能有一种方法,使我们既觉得写作文很好玩,又有话可写呢? 老师:那就是一边玩一边写作文呗。今天,我们就来一边玩一边写作文。 ㈡、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1、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玩掰手腕的游戏,大家注意抓住两个方面来观察,一个是比赛的经过,另一个是比赛中人物的具体表现。

2、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好吗?

板书: 赛前 赛中 赛后

掰手腕------------------的过程

比赛中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表情、动作、语言、他或你心里想的。 ㈢、介绍比赛规则

1、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内先进行角逐,选出本组的大力士,然后四名大力士到讲台上进行比赛,选出本班的大力士。

2、比赛规则:

(1)每次都用右手,实行三局两胜。

(2)参赛人的屁股不能离开板凳,肘不能离开桌面,不能用指甲抠对方。 (请各位同学注意观察,然后写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教师板书:游戏中。

A、赛前。让全班学生观察四名参赛选手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观察后,学生说说.

B、比赛时。学生掰手腕。选一名同学仔细观察或观察本小组的拉拉队员情况,还有你的心情和心理活动。

C、赛后。让上来比赛的学生谈感受。全班同学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㈣、自主拟题,快乐写作

争取拟一个别人拟不出的题目,抓住一个或两个典型的人物,细致地描写一个或两个场面,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和想法。

㈤、交流作文,讲评修改

1、集体讲评、修改。(请个别的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作文,你最欣赏他哪一点?或者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2、其他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最满意的一句话读一读,与大家分享。

我们得到了别样的惊喜,所有的学生都写出了作文,而且争先恐后地展示。从学生展示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学生的言语潜能如喷泉般地喷发而出,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体验式作文案例

刘建始

“体验式写作课”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写作课。

此课型使学生作文不再是难事,如同吃饭说话一样自自然然,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写作不用造、编、背,它植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率直的流淌着自我的思想和情感。

活动情境创造激情,体验式作文第一个课型就是“创设活动情境”。语文教师在课改实验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活动情境课。下面是掰手腕的教学设计,从中可以领略情境写作教学的快乐。

课题

课型

:情境随笔课 学习目标:

掰手腕

1、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掰手腕”游戏,并且把这种快乐的体验和过程写下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2、通过看游戏、说游戏、写游戏三个过程,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有话乐写,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

激发和引导学生把观察和体验的过程转化为作文 ㈠、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写作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请说说。(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不知道写些什么”或者多种回答,老师可以归纳几点写作文最难的地方) 老师:能不能有一种方法,使我们既觉得写作文很好玩,又有话可写呢? 老师:那就是一边玩一边写作文呗。今天,我们就来一边玩一边写作文。 ㈡、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1、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玩掰手腕的游戏,大家注意抓住两个方面来观察,一个是比赛的经过,另一个是比赛中人物的具体表现。

2、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好吗?

板书: 赛前 赛中 赛后

掰手腕------------------的过程

比赛中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表情、动作、语言、他或你心里想的。 ㈢、介绍比赛规则

1、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内先进行角逐,选出本组的大力士,然后四名大力士到讲台上进行比赛,选出本班的大力士。

2、比赛规则:

(1)每次都用右手,实行三局两胜。

(2)参赛人的屁股不能离开板凳,肘不能离开桌面,不能用指甲抠对方。 (请各位同学注意观察,然后写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教师板书:游戏中。

A、赛前。让全班学生观察四名参赛选手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观察后,学生说说.

B、比赛时。学生掰手腕。选一名同学仔细观察或观察本小组的拉拉队员情况,还有你的心情和心理活动。

C、赛后。让上来比赛的学生谈感受。全班同学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㈣、自主拟题,快乐写作

争取拟一个别人拟不出的题目,抓住一个或两个典型的人物,细致地描写一个或两个场面,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和想法。

㈤、交流作文,讲评修改

1、集体讲评、修改。(请个别的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作文,你最欣赏他哪一点?或者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2、其他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最满意的一句话读一读,与大家分享。 我们得到了别样的惊喜,所有的学生都写出了作文,而且争先恐后地展示。从学生展示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学生的言语潜能如喷泉般地喷发而出,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4、除了说贴鼻子的经过,还要注意整个场面,例如:如果鼻子贴歪了,同学们有什么反应?(注意说好“笑”的情景,如:哈哈大笑,前仰后翻、捧腹大笑,笑出眼泪,眼睛眯成一条线等等)

5、同位交流,说说评评。

6、小结:要把游戏经过说清楚,必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具体。(还要注意动词的用法,把句子说通顺。)

四、指导起稿,快乐作文

(二)我 喜 欢 的 小 动 物

实验小学

王文光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点或脾气特点、生活习性(捕食、嬉戏、休息)写一段话。

2、写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1、考考你,听一段话,猜猜是什么动物?

它,一身洁白的羽毛,一双乌黑的小眼睛像两颗黑黑的小珠子。脖子长长的,整个身子就像阿拉伯数字里的 “2”一样,神气极了!

2、它是谁呀?

出示图片

3、交流: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二、写法指导

1、再猜一个:它,有着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特别漂亮,尖尖的鼻子下露出两只白色的大门牙。两只长长的耳朵可以听见远处的动静。别看它平时看不到它的腿,可跑起来它的腿特别有力。

2、明明都是白色的小动物,却一下子让我们猜出一只是白鹅,一个是白兔,为什么呢?

3、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也就是不同于别的小动物的特殊之处。

(板书:特点)

4、归纳:像这样的描写属于外形特点

(板书 :外形)

5、游戏互动:

你们都见过小动物,下面我们来个互相猜一猜,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写一写,但是不能写出是什么?然后让大家猜一猜。

6、学生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7、谁来读一读,猜一猜?

8、如果我们都养小猫,小狗,而且长相又差不多,那写出来的文章,可就一个模样了?

9、指导:回忆一下,你的小动物,有什么性格,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脾气?(板书各种性格:懒惰、脾气暴躁等)

10、这些小动物太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种小动物。

11、小结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举例子、运用成语、比喻、拟人、对比

要写得生动具体、字里行间表露了喜爱之情

12、请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动笔写作中,向大作家学习,抓住了小动物的特点,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上一篇:幼儿园下半年教研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精品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