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安全问题

2024-04-08

论交通安全问题(通用6篇)

篇1:论交通安全问题

论校车安全问题

关键词:校车事故 《校车安全条例》 校车特权 财政支出 学校监管 个人意识

摘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我国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校车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求国务院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

正文:2011年我国校车问题日益尖锐,校车事故频频发生。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一辆号牌为甘MA4975的运送幼儿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由西向东行驶至正宁县正(宁)周(家)公路榆林子镇下沟村一组砖厂门前路段时,与由东向西行驶的号牌为陕D72231的重型自卸货车发生正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同年12月12日,江苏徐州首羡镇发生一起校车侧翻掉入路边沟内的交通事故。截止13日5时30分,事故造成15名小学生死亡。一起起的事故让校车安全成为当下最热议的话题之一,而这两起事故只不过是众多事故中的一部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校车的种种漏洞离我们远去,无数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因此破碎。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折射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政府地方教育投入不足;第二,学校对校车监管不力;第三,学生和家长安全意识薄弱。

11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针对校车安全问题强调,“要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表示要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校车安全条例草案赋予多项道路通行特权:第一,校车允在学生时,交通警察应当只会疏导校车优先通行;第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第三,校车需要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是,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禁止超越等。校车是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将校车作为公共交通的重中之重,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美国,联邦法律详细规定了校车车体结构、防倾覆保护等三十多个方面的要求,在这种高标准下,美国校车由专业厂商制造,有“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

架”之称。另外,美国校车拥有“特权”———只要校车停在路边上下乘客,它身后、身边、以至对面车道上的车辆就必须停驶,而且保持距离;超驶学校校车,违章处罚是很重的„„由于措施周到,美国校车的事故发生率就降低。因此,校车特权的实现在当前社会情况下刻不容缓。

校车安全问题在城乡都有发生,但必须承认,这样的悲剧更多发生在农村地区或偏远贫穷地区。可以说,这是城乡差距问题的现实反映。城乡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也要看到,这种不平衡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公共服务、生活品质乃至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别,最终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人的生命安全和保障水平的差别。统计局去年三公经费

1.16亿 车辆购置7190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校车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及公务员购车费。这给公众以这样的暗示:校车事故不只是偶然发生的交通事故,而是公共福利滞后的必然现象。因此,政府应当在校车这方面加大财政支出。教育资源短缺也是校车事故诱因。校车安全只是农村地区学生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上个世纪末就存在对学校危楼的担忧,经过近些年的改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就校车问题而言,农村地区人口分布极为分散,经常出现有车无路的状况。买校车看似能解决问题,其实华而不实。事实上,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相对多一辆校车,多一个学校的选择写的更为迫切。

不仅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地方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也要对校车的安全履行监管义务。第一,常抓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强化师生安全乘坐校车,不乘坐黑校车的安全意识,引导家长自觉配合学校,教育,交警部门的工作,不让黑校车有生存的市场。第二,加强校车安全源头管理。必须按照交警,交通,运管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办齐所有有效证件,建立定期保养,维护制度,确保车况良好,车容整洁,性能安全可靠。禁止租用个人车辆或者无证无牌,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车辆接送学生。接送学生时,必须有教师或者保育员在车中监护,严格按照核定的人数乘坐,固定接送时间、线路和地点,确保交接到位,手续清楚。;第三,严格驾驶员资格审查和安全教育。第四,严格校车安全检查。教育、公安部门加大校车安全检查力度,定期检查、流动抽查、集中整治。

不仅学校要对校车安全重视,家长和学生也要重视。学生和家长要加强安全

意识,没有安全带的车不要上,不绑安全带的人,不要上车,超载的车不要上,上车之后三个字“绑带、绑带、绑带”,这个基本的常识,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准则,安全的准则,才能避免重大的伤亡事故。

只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作有力、管理措施得当,学生和家长安全意识强,学生就能坐上安全便捷的校车,学生交通安全就能得到有效保障。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各地政府应切实落实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加强部门合作,切实做好校车运行和安全排查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运营接送学生的行为。我们相信,只要形成了校车安全管理的“合力”,就一定能实现学生安全出行。

法律系09级知识产权班

吴冰铃

***

篇2:论交通安全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关键词]:食品安全原因监管建议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些食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和特点

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对于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例如: “双汇瘦肉精猪肉”、“上海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至有的人产生了“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但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1、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2、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为此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干货类、奶制品、农副产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安全管理不规范所致

毒奶粉、毒筷子、洗虾粉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最终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了公共监管体系的缺失。实质上,公共监管体系一直存在,只是在各基层、各部门的监管力度上打了折扣,如果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及职责赋予加以日常监管,各尽其责,而非等待事态大规模扩散并爆发后才匆忙行动,将会有效遏制危害人民健康的事件发生。

2.利益驱动及庞大的市场诱导所致

不法商人往往为了一己经济私利,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因为即使这样,只要不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东窗事发”,商人们就不愁巨大的获利空间,而中国的人口众多,食品市场空间大,盲从心理重,任一食品只要包装、宣传、处理得当,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存在。3.监管手段有限,执法人员水平不齐。

目前,基层县(市)食品安全的技术监管水平有限,食品质量检测手段比较落后,在查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时,难以提供精确有效的检验结果。监管人员在日常监管和巡查的过程中,仅靠经验和以有效期、保质期、商标包装等方面凭查证、询问、手摸、眼观等方式做出粗略判断,大大降低了食品的安全率。与此同时,一些监管人员安于现状,不注重提高业务水平,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检测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低下;巡查时走马观花,发现不了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还有少数执法人员缺乏责任心,或滥用职权,对生产、销售、贩卖不合格不卫生的食品不管不问。

4.部分商人缺乏公德心所致

“无奸不商”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传承,而且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社会形态下,大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趋势,总有部分商人群体严重缺乏公德心。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食品市场的现状和国情,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用重典、下猛药整治方可,否则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堵截。

1.落实企业和政府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负有保证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认真履行职责,搞好监督指导。

2.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与问责制度,推动食品安全工作顺利进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敬业尽责,以对百姓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食品市场加大检查频率,拓宽覆盖范围,最好做到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保证食品安全市场的“零死角”。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各种违法生产的行为,严肃查处并追究监管不力的行为,真正能够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要求。

3.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整合食品卫生监督、质检、工商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资源,使各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有机衔接起来,让监管到位,同时以食品行业协会为主导,带领企业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参与政府发布的各种类型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活动。

篇3:论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入侵是指网络攻击者通过非法的手段 (如破译口令、电子欺骗等) 获得非法的权限, 并通过使用这些非法的权限使网络攻击者能对被攻击的主机进行非授权的操作。网络入侵的主要途径有: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

口令是计算机系统抵御入侵者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谓口令入侵是指使用某些合法用户的帐号和口令登录到目的主机, 然后再实施攻击活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先得到该主机上的某个合法用户的帐号, 然后再进行合法用户口令的破译。获得普通用户帐号的方法很多, 如:利用目标主机的Finger功能:当用Finger命令查询时, 主机系统会将保存的用户资料 (如用户名、登录时间等) 显示在终端或计算机上;利用目标主机的X.500服务:有些主机没有关闭X.500的目录查询服务, 也给攻击者提供了获得信息的一条简易途径;从电子邮件地址中收集:有些用户电子邮件地址常会透露其在目标主机上的帐号;查看主机是否有习惯性的帐号:有经验的用户都知道, 很多系统会使用一些习惯性的帐号, 造成帐号的泄露。

IP欺骗是指攻击者伪造别人的IP地址, 让一台计算机假冒另一台计算机以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它只能对某些特定的运行TCP/IP的计算机进行入侵。IP欺骗利用了TCP/IP网络协议的脆弱性。在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中, 入侵者假冒被入侵主机的信任主机与被入侵主机进行连接, 并对被入侵主机所信任的主机发起淹没攻击, 使被信任的主机处于瘫痪状态。当主机正在进行远程服务时, 网络入侵者最容易获得目标网络的信任关系, 从而进行IP欺骗。IP欺骗是建立在对目标网络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的。同一网络的计算机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地址, 它们之间互相信任。由于这种信任关系, 这些计算机彼此可以不进行地址的认证而执行远程操作。

域名系统 (DNS) 是一种用于TCP/IP应用程序的分布式数据库, 它提供主机名字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信息。通常, 网络用户通过UDP协议和DNS服务器进行通信, 而服务器在特定的53端口监听, 并返回用户所需的相关信息。DNS协议不对转换或信息性的更新进行身份认证, 这使得该协议被人以一些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当攻击者危害DNS服务器并明确地更改主机名—IP地址映射表时, DNS欺骗就会发生。这些改变被写入DNS服务器上的转换表。因而, 当一个客户机请求查询时, 用户只能得到这个伪造的地址, 该地址是一个完全处于攻击者控制下的机器的IP地址。因为网络上的主机都信任DNS服务器, 所以一个被破坏的DNS服务器可以将客户引导到非法的服务器, 也可以欺骗服务器相信一个IP地址确实属于一个被信任客户。

2 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1) 网络安全天生脆弱。

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脆弱性是伴随计算机网络一同产生的, 换句话说, 安全系统脆弱是计算机网络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在网络建设中, 网络特性决定了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制的提高其安全性能。要使网络更方便快捷, 又要保证网络安全,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两难选择”, 而网络安全只能在“两难选择”所允许的范围中寻找支撑点。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计算机网络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2) 黑客攻击后果严重。

近几年, 黑客猖狂肆虐, 四面出击, 使交通通讯网络中断, 军事指挥系统失灵, 电力供水系统瘫痪, 银行金融系统混乱……危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在世界各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3) 网络杀手集团化。

目前, 网络杀手除了一般的黑客外, 还有一批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专业杀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具有集团性质的“网络恐怖分子”甚至政府出面组织的“网络战”、“黑客战”, 其规模化、专业性和破坏程度都使其他黑客望尘莫及。可以说, 由政府组织的“网络战”、“黑客战”是当前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目前, 美国正开展用无线电方式、卫星辐射式注入方式、网络方式把病毒植入敌方计算机主机或各类传感器、网桥中的研究以伺机破坏敌方的武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高敏感的网络系统。另外, 为达到预定目的, 对出售给潜在敌手的计算机芯片进行暗中修改, 在 CPU 中设置“芯片陷阱”, 可使美国通过因特网发布指令让敌方电脑停止工作, 以起到“定时炸弹”的作用。

(4) 破坏手段多元化。

目前, “网络恐怖分子”除了制造、传播病毒软件、设置“邮箱炸弹”, 更多的是采取借助工具软件对网络发动袭击, 令其瘫痪或者盗用一些大型研究机构的服务器, 使用“拒绝服务”程序, 如TFN和与之相近的程序等, 指挥它们向目标网站传输远远超出其带宽容量的垃圾数据, 从而使其运行中断。多名黑客甚至可以借助同样的软件在不同的地点“集中火力”对一个或者多个网络发起攻击。而且, 黑客们还可以把这些软件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互联网安装到别人的电脑上, 然后, 在电脑主人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借刀杀人”。

3 安全防范措施

(1) 提高思想认识。

近年来, 中国的网络发展非常迅速, 同时, 中国的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家权威部门曾对国内网站的安全系统进行测试, 发现不少单位的计算机系统都存在安全漏洞, 有些单位还非常严重, 随时可能被黑客入侵。当前, 世界各国对信息战十分重视, 假如我们的网络安全无法保证, 这势必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因此, 从思想上提高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2) 加强管理制度。

任何网站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值得一提的是, 当前一些单位在急忙赶搭“网络快车”时, 只管好用, 不管安全, 这种短视必然带来严重的恶果, 与“网络恐怖分子”的较量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是高科技的较量, 是“硬碰硬”的较量。根据这一情况, 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狠抓日常管理制度的落实, 要把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第一个环节中;二是要加强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行业归口管理, 对这些人员要强化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建立人员管理档案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培训;三是要建立一支反黑客的“快速反应部队”, 同时加快加紧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系统管理员, 并尽快掌握那些关键技术和管理知识。

(3) 强化防范措施。

一般来说,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 但目前最主要的因素是接受电子邮件和下载软件两种。下面就这两种方式谈谈基本的防范措施:切实保护电子邮件的安全:做好邮件帐户的选择。现在互联网上提供的E-MAIL帐户主要都是免费帐户, 这些免费的服务不提供任何有效的安全保障而且有的免费邮件服务器常常会导致邮件受损。所以, 单位用户应该选择收费邮件帐户。做好邮件帐户的安全防范。一定要保护好邮箱的密码。在WEB方式中, 不要使用IB的自动完成功能, 不要使用保存密码功能以图省事, 入网帐号与 口令应该是需要保护的重中之重, 密码要取得有技巧、有难度, 密码最好能有8位数, 且数字字母相间, 中间还代“*”号之类的允许怪符号。

防止邮件炸弹。下面介绍几种对付电子邮件炸弹 (E-MAIL BOMB) 的方法:

①过滤电子邮件。凡可疑的E-MAIL尽量不要开启:如果怀疑信箱有炸弹, 可以用邮件程序的远程邮箱管理功能来过滤信件, 如国产的邮件程序 Foxmail。在进行邮箱的远程管理时, 仔细检查邮件头信息, 如果发现有来历可疑的信件或符合邮件炸弹特征的信件, 可以直接把它从邮件服务器上删除。

②使用杀毒软件。一是邮件有附件的话, 不管是谁发过来的, 也不管其内容是什么 (即使是文档, 也往往能成为病毒的潜伏场所, 像著名的 Melissa) , 都不要立即执行, 而是先存盘, 然后用杀毒软件检查一番, 以确保安全。二是注意目前网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网站的名义, 让你接受他们通过邮件附件推给你的软件, 并以种种借口要求你立即执行。对此, 凡是发过来的任何程序、甚至文档都应用杀毒软件检查一番。

③使用转信功能。用户一般都有几个E-mail地址。最好申请一个容量较大的邮箱作为收信信箱, 如777信箱 (www.mail.777.net.cn) 速度也很快。对于其它各种信箱, 最好支持转信功能的, 并设置转信到大信箱。所有其它邮件地址的信件都会自动转寄到大信箱内, 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护信箱的作用。

④申请邮件数字签证。现在国内的首都在线 (http://263.net.cn) 提供了邮件数字签证的服务。数字签证不但能够保护邮件的信息安全, 而且通过它可以确认信件的发送者。最后要注意对本地的已收发邮件进行相应的删除处理。切实保障下载软件的安全。对于网络软件, 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对下载软件和接受的E-MAIL决不可大意。在下载软件时应该注意:下载软件应尽量选择客流大的专业站点。大型的专业站点, 资金雄厚, 技术成熟, 水平较高, 信誉较佳, 大都有专人维护, 安全性能好, 提供的软件问题较少。

⑤此外, 从网上下载来的软件要进行杀毒处理。对下载的任何软件, 不要立即使用, WORD文档也不宜直接打开, 而应先用杀毒软件检测一番, 进行杀毒处理。杀毒软件应当始终保持最新版本, 最好每月升级一次, 防止染上“木马”。一旦染上木马后, 它就会给你的Windows留下后门, 秘密监视网络信息, 一旦发现远方控制指令, 就会会秘密地予以回应, 可以让远方的控制者掌握对机器的完全控制权。此后在你完全不知的情况下, 远方的侵入者可以随时在因特网上无限制地访问你的计算机, 因此它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措施是, 避免启动服务器端 (S端) 消除木马的具体操作是, 首先拜访注册表, 获取木马的装入信息, 找出S端程序放于何处。然后先将注册表中的木马配置键删掉, 重新启动计算机, 再将程序也删掉。

4 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 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 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 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 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 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 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

摘要:主要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含义, 网络攻击和入侵的主要途径, 网络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最后简单介绍了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网络安全,破译口令,IP欺骗,DNS欺骗,黑客攻击

参考文献

[1]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理森, 张守连.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2001.

篇4:论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关键词:经济危机;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018-05

我们知道,资本的国际流动不仅体现了生产国际化的要求,也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资本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寻求增殖与发展的,并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必然使资本的循环和增殖过程超出一国范围向外延伸,形成资本的国际运动。“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正是资本的这种国际性的本质,促使它冲破封建地域和国家割据的罗网,建立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马克思那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迫使所有的货币资本为生产服务,也就是所有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但信用发生动摇时,一切现实的财富必定突然转化为货币,形成信用危机并进而演化成经济危机,而国际信用的存在使一切国家都有可能(少数例外)先后卷入危机,因为国际商业信用和国际资本信用在国际范围内造成虚假的繁荣,促使一切国家都有可能过度进口和出口,从而发生生产过剩。只要一个国家发生了信用危机,追逐货币,有关国家也会发生信用危机——要求现金支付,当所有的国家都要求现金支付时,,原来在信用制度支撑下的国际贸易就会立即停止,发生商品全面过剩,于是信用危机就会席卷各主要国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成为世界性的,在实际市场上,“整个国家的生产既不是用它的直接需要,也不是用扩大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来衡量。因此,再生产过程并不取决于同一国家内相互适应的等价物的生产,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这样,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失调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是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金融全球化使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的金融危机能够迅速蔓延全球,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金融安全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征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意味着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信息跨国界传播、生产资料配置优化及社会生产力的高效率,与此同时,也带来全球金融危机的隐患。金融全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资本规模增长迅速、流动加快。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自1996年始,国际金融出现并购浪潮,加拿大皇家银行与蒙特利尔银行合并,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这样的并购还将层出不穷。并购活动不仅使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而且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估计,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达1.5万亿美元,增长17.8%,达到创纪录水平。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天国际金融资产交易量约为贸易交易量的80倍。目前,带有游资性质的短期资本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每天有相当1万亿美元的游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寻找归宿。由于金融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使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程度。(2)信息技术提供技术通道。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突破国界在全球的展开,金融交易的时空障碍被打破,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地的商业银行和外汇部门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全天进行交易,全球性全天性的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全球资金的调拨瞬间即可完成,金融电子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转帐等,已涵盖了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市场一体化得以实现,市场准人的界线变得模糊,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3)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纷纷进行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工具创新等等,欧元、全球债券、各种货币衍生物、利率股票衍生品等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据统计,60年代以来,作为大类的金融新品种约有200余种,其亚类则难以计数。这些产品还在不断地排列组合,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金融品种产生。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调查结果,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爆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10多倍。(4)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金融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金融创新不断,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万亿美元在美国,美国、英国、日本、欧元区的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规模位居全球股票市场前列,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也占据绝大多数份额。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经济组织基本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全球金融的“游戏规则”总体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这些“游戏规则”更有利于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经济发达大国甚至对不听从其指挥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制裁,给这些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不仅如此,它们还利用金融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开放的、新的金融体制既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又推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对于规范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体系仍不成熟,金融调控机制及监管水平尚不健全,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特殊的脆弱性。

首先,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银行业来看,截至2008年9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95%,同比提高1.11

个百分点。2003年只有8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2008年已增加到193家,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从证券行业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50家。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32.71万亿元,投资者开设的有效证券账户总数达到9200万户,A股市场成为新兴市场最大、全球第四的证券市场。从保险行业看,我国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7年1-8月,全国保费收入4683.5亿元,同比增长22.6%。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整体竞争能力并不强。从保险业来看,单纯从发展速度来看,近年来保险业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但从发展总量、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衡量保险发展程度的指标看,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从银行业来看,由于近年来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仍然偏高。由于部分行业的盲目建设,防范新的不良贷款难度加大,部分银行损失类贷款增加、潜亏问题仍很严重:不良贷款的行业和地区集中度依然较高,风险准备金缺口依然较大等,现有银行业体制性问题所形成的高信贷风险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如果突发事件引起银行挤兑,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从证券业看,情况同样令人担忧。由于盈利模式单一、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违规经营时常发生,我国证券公司普遍资本金规模小、资产扩张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较弱。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107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2万亿元人民币,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0%,与国外大券商存在差距。如日本野村证券2003年总资产就达到17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万亿,相当于我国全部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而野村证券的经纪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20%。

其次,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赖以健康正常运转的基础。我国的市场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对金融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信用经济成了“赖帐经济”;因为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点以及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风险的焦点,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第三,金融创新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当局,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履缓慢;在业务创新中,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寥寥无几。金融创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导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第四,金融监管存在问题。从外部监管看,我国金融法规建设滞后,金融监管长期依靠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监管体制尚未理顺,主要表现为:(1)证券监督权力分散。从中央管理层角度看,虽然中国证监会是主要监管部门,但包括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在内的各个部门都对市场拥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从地方角度看,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证券管理机构的制约作用,出于地方利益的需要,有时仍会干预证券机构的运营。(2)监管部门缺少评价考核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标准,对异常金融变动缺乏及时的预警定位和风险处理。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很难监管全球化下各类金融机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和随之而来的风险。(3)对外资监管准备不足。近几年。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的增多,其运营安全性已日益与我国金融安全相关联,一旦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短期游资定会大量进入,金融监管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而目前我国金融对外监管尚处于初始阶段,从监管手段到法律法规都很不完善。

二、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上述问题,在金融全球化加速和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加。近几年来,国际性金融危机不断爆发,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2年的欧洲货币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2001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都使国际金融市场险象环生,动摇着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投机资本非法流动,对冲基金肆意干扰,虚拟经济无限膨胀等诸多问题虽已暴露,但迄今仍未找到完全解决的良策,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安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8月发表的经济述评,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已超过60%,如果外围市场动荡,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001年至2008年,我国GDP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2003年至2007年,我国GDP保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经济危机,致使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也出现放缓态势。

其次,国际金融霸权影响我国金融的独立性。在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利益的追求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实现金融霸权已被美国列为与生存同等重要的国家利益。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均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从国际经济金融发展最新进程来看,近些年来,金融霸权和金融殖民主义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也是发展中国家纷纷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使我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

第三,国际资本非法流动给金融安全造成威胁。金融全球化为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但也带来了国际游资的非法流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曾觊觎我国金融市场,但因我国严格的资本管制未能

得逞。随着加入WTO后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对于通过各种渠道涌入的外资。中央银行难以识别哪些是贸易资本,哪些是投机资本,因此难以监管。此外,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利用我国政策的灰色地带和监管漏洞进行违规操作,或内外勾结,致使一些非法资金进入我国,扰乱了我国金融市场,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我国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国际游资会为追求高收益大举进入,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当我国因经济衰退采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政策时,国际游资又会大量逃离,使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解决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对策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上述问题。在金融全球化加速和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

首先,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亟需改革的内容应包括金融监管政策的非行政化、加强银行公司治理标准的监管、执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审慎会计制度、建立银行危机救助制度、加强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等。此外,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设立金融监管委员会,对金融业实行全面监管,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建立健全金融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1)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上规定,如果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5%则被视为危险的信号;(2)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如果短期外债过多,同时外汇储备又不足(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时两者之比为100:20),极易引发金融危机;(3)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按照国际经验,控制在10%以内较为安全;(4)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核心资本应达到4%以上:(5)股指和股价波动。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快速上扬,明显脱离实际经济的真实水平,预示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泡沫;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下跌,则易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财富缩水。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各种指标体系分别设置不同的警戒值,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部分指标超警戒值或综合评价为“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加大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频率,督促其尽快制定预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限期“达标”。

其次,加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提升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但是,如果过度使用,监管不力,就会带来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创新有关。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金融创新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在金融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中,主要强调金融监管体系创新。要防范监管中的功利化倾向,避免监管过度或监管不足等现象,建立健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实施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控三层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的人力资源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就我国金融业的组织体系创新而言,要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防止金融业务发展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继续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公司兼并与重组。就金融市场创新而言,要大力发展以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为主的货币市场;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引导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完善我国外汇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放开黄金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开拓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的金融理财等业务;积极推出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浮动利率贷款等新型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创新商业保险品种,继续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建立健全金融网络安全系统和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实现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

第三,有步骤地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WTO《金融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市场准入、国内政策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一些特殊待遇,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内政策目标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实现金融服务业自由化。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我国可以采取一些合理措施保护民族金融。例如,适当控制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数量,限制外国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股权持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等。许多国家保护本国金融安全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防止重要的金融资源旁落他国,对外资入股本国金融业控制甚严,从不对外资银行采取大开绿灯的政策优惠,即便获准进入本国,也不允许其插手银行核心业务,更不允许从当地取得资金供应。英国是金融的始祖,没有任何人能控制英国银行,法国最大的10家银行中,有8家是国有银行,日本90%多的金融股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一直大力提倡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但是美国最大的9家银行全部由本土资本控股。

第四,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应是增强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逐渐放松对资本和外汇的管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把握的原则是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适当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改革的操作思路是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和形成机制,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篇5:论核能的安全性问题

摘要: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从能源的供应结构来看,目前世界上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资源,这三种能源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缓解能源矛盾,除了应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再生资源外,核能是被公认的唯一实现的可大规模替代常规能源的即清洁又经济的现代能源。核能不仅单位能量大,而且资源丰富。地球蕴藏的铀矿和钍矿资源相当于有机燃料的几十倍。如果进一步实现控核聚变,并在海水中提取氚加以利用,就会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矛盾。然而随着一系列的核事故的发生,核能的安全性再一步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简要回顾核电的发展,并对其安全性做了分析,指出核电是一种安全的能源。

关键词:能源 核电 安全

一、核能的概述

能源是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保障,需求正在急剧增加。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而且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这些因素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寻找洁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对能源的研究和使用已从化石燃料的单一化结构,发展到以化石能源为主,核能和水能互补的多元格局。核能,是核裂变能的简称,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质子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目前已经实现商用化。因为裂变需要的铀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另一种核能形式是目前尚未实现商用化的聚变能。

二、世界核电的发展概况

世界核电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世界核电运行机组共有440多台,其发电量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在发达国家,核电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核电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能源。中国的核工业已也已有40多年发展历史,建立了从地质勘察、采矿到元件加工、后处理等相当完整 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已建成多种类型的核反应堆并有多年 的安全管理和运行经验,拥有一支专业齐全、技术过硬的队伍。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中国目前已经能够设计、建造和运行自己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就是由中国自己研究设计建造的。

第一代核电站

核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兆瓦的实验性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万千瓦的shipping port 原型核电站,这些成就证明了利用核能发电的技术可行性。国际上把上述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

第二代核电站

上世界60年代后期,在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千瓦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上世纪70年代,因石油涨价引发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核电的大发展。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机组绝大部分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习惯上称之为第二代核电机组。

第三代核电站

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事故的负面影响,世界核电业界集中力量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进行了研究和攻关,美国和欧洲先后出台了“先进轻水堆用户要求”文件,即URD文件(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和“欧洲用户对轻水堆核电站的要求”,即(EUR)文(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进一步明确了预防与缓解严重事故、提高安全可靠性和改善人因工程等方面的要求。国际上通常把满足URD文件或EUR文件的核电机组称为第三代核电机组。对第三代核电机组要求能在2010年前进行商用建造。第四代核电站

2000年1月,在美国能源部的倡议下,美国、英国、瑞士、南非、日本、法国、加拿大、巴西、韩国和阿根廷等十个有意发展核能的国家,联合组成了“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GIF),于2001年7月签署了合约,约定共同合作研究开发第四代核能技术。根据设想,第四代核能方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将更加优越,废物量极少,无需厂外应急,并具备固有的防止核扩散的能力。高温气冷堆,熔盐堆,钠冷快堆就是具有第四代特点的反应堆。

第一代核电站为原型堆,其目的在于验证核电设计技术和商业开发前景;第二代核电站为技术成熟的商业堆,目前在运的核电站绝大部分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第三代核电站为符合URD或EUR要求的核电站,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均较第二代有所提高,属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第四代核电站强化了防止核扩散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处在原型堆技术研发阶段。

中国大陆的核电起步较晚,80年代才动工兴建核电站。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电)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底投入运行。大亚湾核电站于1987年开工,于1994年全部并网发电。

三、核能的优点与缺点

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世界上铀的储量约为417万吨。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有许多的优点。1.核能具有的优点:

1.1 利用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1.2 利用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

1.3 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1.4 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

1.5 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1.6 安全性强。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

然而,核能是把双刃剑,在其巨大的优势下,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劣势。2.核能具有的缺点:

2.1 为核裂变链式反应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得以进行。

2.2 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2.3 链式反应必须能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失去控制的裂变能不仅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福岛核电站等等)

2.4 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2.5 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要能从反应堆中安全取出。

2.6 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避免它们对核电站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伤害。

2.7 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2.8 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2.9 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歧见纷争。

2.10 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宽度小于人的头发的微型装置,用于从生化传感器到医学植入体的各种用途。但这方面存在着一个障碍:目前还没人能拿出一

[6]种与这么小的微型机械装置相匹配的能源。

纵观核能的优缺点,核能的安全性问题很重要,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质疑从未停止。公众的置疑,源于核事故的出现。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事件作为核能安全的导火线,让人们意识到核能利用潜在的危险性和污染性,也正是从此开始,核能的清洁特性开始被忽视,核能不安全、污染严重等一系列核能威胁论成了主流。

四、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和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测试未经俄罗斯核建设委员会批准,设定工作顺序的方法错误,物资和工程设备的管理不当,紧急反应物资和设备不足,对其他装置发生的事故保密,测试计划不周,理者对测试的技术理解有差,改正措施不当,违反规定,缺乏安全训练,安全责任分工不明,紧急情况处置不当。装置未经授权——不应进行测试,反应堆的设计使得当输出功率低于20%时不稳定,大型活性区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因为管线复杂,因此为每个通道提供紧急冷却比较困难。自建设开始未对修改后的标准进行更新,缺乏工程安全设备以避免操作工失误,系统的安全系数不当。提供的紧急情况应对资料不充分,为准备测试员工已工作了24小时,负责试验的工程师对核反堆知之甚少;程序的质量低。

福岛核电站是60年代设计、1971年建成的老式核电站,由于缺乏外部厚实安全壳,只有内部钢安全壳。让其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防护措施仍存在一定问题。福岛核电处于地震带上,而选址、备用电源等设计欠缺妥善的考虑。而此前福岛核电站对发生的多起小事故隐瞒和忽视,使得安全隐患未能的到妥善处理。这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日本政府以及东京电力公司在事故发生之初以及过程中的处理手法值得质疑。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水位14日晚出现下降,一时间燃料棒几乎完全露出,其原因竟然是在向反应堆堆芯灌注冷却水时,负责水泵的工作人员到别处巡逻,没有注意到水泵燃料耗尽。这样低级的失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日本当局在事故最初对事故的严重程度没有足够认识,一名日本官员在事故刚发生时甚至说,核电站泄漏的放射线剂量仅相当于人们在医院利用医学器械进行放射线身体检查时承受的剂量。这根本就是荒谬。这是造成事故持续恶化的的主要原因。

五、中国核能发展的趋势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干净、无污染,对于发展迅速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再合适不过。中国正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已刻不容缓。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

中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2000万千瓦,2020年约为4000万千瓦。到2050年,根据不同部门的估算,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方案:高方案为3.6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中方案为2.4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低方案为1.2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0%)。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民用工业规划,准备到2020年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预计为9亿千瓦时,核电的比重将占电力总容量的4%,即是中国核电在2020年时将为3600-4000万千瓦。

从核电发展总趋势来看,中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战略路线早已明确并正在执行,当前发展压水堆,中期发展快中子堆,远期发展聚变堆。具体地说就是,近期发展热中子反应堆核电站;为了充分利用铀资源,采用铀钚循环的技术路线,中期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远期发展聚变堆核电站,从而基本上“永远”解决能源需求的矛盾

六、结束语

篇6: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 对策 中国 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极性下降。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40%的育种专家认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成果扩散机制也问题丛生。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和组织体系支离破碎,特别是直接联系农户的基层推广组织的明显衰弱,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被农业生产采用。这方面的制约,将是决定未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政府不断尝试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但是每次改革的主要动机都是要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在政策理念上,对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对粮食生产者的财政支持乃是正当的支出,故不能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机制。

由于生态目标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一部分已经垦殖的土地需要退耕还林还牧,所以增产只能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大于25度的坡耕地9151万亩。这些坡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毁草开荒后的产物,且大多数采用水土流失严重的顺坡耕作方式。这些地区如果继续种植粮食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而且也不可能持续,所以“退耕还林”成了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2.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导致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低蛋白质的谷物、蔬菜为主转为营养更为丰富的畜类、蛋类、鱼类、奶类产品,而这些高营养的食物需要更多的初级粮食转化,这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粮食的消耗量也会增加,这也增加了对粮食的总需求量。

3.依靠国家储备和从国外进口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粮食供需的缺口的可能性不大,且有较大风险。国家储备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将丰年供给过剩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欠年之用;二是从国外进口以防止国内粮食的供给不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粮食可能长期供给不足,国家粮食储备将主要依赖进口。从现实的供应能力来看,世界粮食市场上粮食供应潜力有限,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增产能力有限,增产成本大。但随着世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其风险太大,并且,世界粮食生产有很大波动,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风险。[1]

三 对策

粮食安全出现的上述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诸多对策,比如:应从思想上重视粮食安全;科技兴粮;采取技术集成以实现粮食超高产;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对农业实行政策倾斜等等。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隐患,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粮食安全的特性等出发制定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

(一)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的宜农耕地并不多,加之20多年来摊大饼式的城市化,粗放式的工业化,盲目的开发区建设都导致耕地锐减。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加大产权的保护力度,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科学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之前,耕地依然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面积、稳定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因此要继续坚持珍惜每一寸耕地的国策,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目前我国应严守1.1亿公顷基本农田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要保持1.03亿公顷—1.07亿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与此同时,对粮食主产区要实行优惠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和主产区的农民加强保护和扶持力度。保护其主体农民利益,切实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其基础稀有资源耕地,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保护其命脉水源,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保护其屏障生态环境,大力提高可持续增产能力;保护其关键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与这些重要措施相结合,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新的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应基地。[2]

(二))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

发挥粮食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能够高效、灵活、低成本地保证粮食供应。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

在加强和健全市场体系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建立市场信用制度,规范粮食市场体系。我国目前还是一个“非征信国家”,还没有建立起信用制度和信用中介机构,在国际上的信用度还比较低。因此,必须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信用制度,努力强化各类粮食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强化粮食市场的信用立法和执法力度,强化粮食企业内部的中介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强化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自律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严格整治假冒伪劣的商品和非法交易行为;严格实行产品无污染包装和标签制。

(三)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长期以来,粮食流通和储存被一些部门所垄断,导致流通不畅,储备不足,成本过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放开了流通市场,允许私人参与粮食的收购、加工与买卖,极大地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由于鱼龙混杂,监管不严,又出现了市场垄断,调控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与存储体制,既要做到高效,又要确保安全。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建设。我国是个人多、地少、财弱的大国,更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粮食储备制度。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成本还比较高,宏观调控作用还不够大,因此对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特别是储备规模和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调整,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

(四)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粮食预警报体系和专业机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必要和重要。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预警报机构。[3]

(五)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我国要健全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藏体系,精深加工体系,资源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建立和健全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产粮食等产品的质量适应国际市场要求。这既符合我国应对“入世”挑战、打破国外“绿色壁垒”的需要,又符合国内市场对高质量、高安全性农产品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最迫切的是建立和健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管理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前者包括产地环境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储藏管理标准、营销管理标准及卫生安全管理标准等;后者包括生产技术、商品质量、检验检疫等标准。除了制定标准体系之外,我国还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绿色食品,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去打破外国的“绿色壁垒”,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4]

(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从当前和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不可逆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然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严重制约,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

入,快速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顺利实现转型。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5]。

综上所述,清醒评析中国粮食安全的目前态势,客观预测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趋势,对全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掉以轻心,也不可在乐观和悲观间左右摇摆,扰乱人心,更不可消极悲观、失去信心。只要我们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措施,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防患未然,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得到有效保障。

[1] 王文龙,<<试论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08-09-07 11:20:00 ],中国安全天地网

[2] 王文龙,<< 试论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08-09-07 11:20:00 ],中国安全天地网

[3] 刘斌,<<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2008-6-15,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

[4]佚名,<<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安全天地网

上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下一篇:烙饼问题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