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文种分类

2024-04-08

公文文种分类(通用8篇)

篇1:公文文种分类

正确选择并在公文上标明文种,将会给公文的形成和办理带来便利,并有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我国行政系统通用公文文种体系中包括有:条例、规定、办法、决定、命令、指示、批复、通知、通报、公告、通告、议案、请示、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函、会议纪要等,它们性质不同,各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选择公文文种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看作者与主要受文者间的工作关系;二是看作者的法定权限;三是看行文目的、行文要求和表现公文主题的需要。

篇2:公文文种分类

依据国务院2000年8月20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的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十三类:

(1)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2)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4)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5)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6)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7)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8)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9)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0)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11)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12)函。适用于不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3)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文书处理、收发登记、分类归档、保存查阅的方便,又常常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对行政公文进行如下分类:

(一)按行政公文的来源划分:凡是其他机关发送来的公文,对于受文单位来说,叫做收文;凡是本机关发出去的公文,都叫发文。只发给本机关所属部门和成员的公文,称为内部公文;由本机关发给其他机关的公文,称为对外公文。

(二)按行文关系和运行方向划分,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的发文,叫上行文;领导机关向下级机关的发文,叫下行文;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来往的公文,叫平行文。

在学习中应注意的是,这种分法会出现兼类。如函,既可以上行,又可以平行、下行,这就需根据函件的具体内容和实际的发往方向加以确定。

(三)按内容特点和作用来划分,用来领导和指挥工作,并具有一定指示性、法规性和约束力的公文,叫指挥性公文;用来通知事项、通报情况、公布要求的公文,叫知照性公文;用来报告工作、请求批准、答复要求的公文,叫报告批复性公文;用来联系商洽工作、记录传达会议精神的公文叫商洽、传达性公文。

(四)按公文的机密程度(密级)划分,可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一般公文。

篇3:试析公文文种行文方向的界定

关键词:公文文种,法定文种,行文方向,界定

公文行文方向,一直以来是对公文文种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目前学界在对公文行文方向的划分上,基本上有两种划分法:一是三分法,分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二是四分法,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泛行文(或名通行文,普行文)。但在具体文种的行文方向归属上,划分很不一致。现行法定文种行文方向归属没有异议的文种,主要有报告、请示、决定、命令(令)、批复、决议、公报。行文方向划分有异议的文种有通知、通报、纪要、公告、通告、议案、函。在公文文种行文方向划分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未能给出严谨有说服力的说法。本文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7-1)》(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法定文种为分析对象,试对各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进行辨析澄清,进而作出界定,以利于推动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科学界定公文文种行文方向的意义

“文种正确,格式规范”[1]是公文起草的基本要求。科学界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文种。《条例》规定的法定公文文种有15 个。依据公文行文方向对公文文种进行分类后,起草公文进行文种遴选时,就可以减少文种选择的范围,进而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效率。

科学界定公文的文种行文方向,有助于公文格式的规范。《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规定公文有四种格式:文件格式、信函格式、命令格式、纪要格式。除命令格式、纪要格式专用于命令(令)和纪要文种外,文件格式,分上行文件格式和下行文件格式。上行文件格式与下行文件格式在公文格式要素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信函格式,用于同级之间或不相隶属机关的行文,其格式要素构成与其他三种公文格式迥异。文件格式与信函格式又分别对应着多个不同的文种。一旦文种行文方向界定错误,文种选择必然错误,连带着公文格式也发生错误,公文格式就难以做到规范化。科学界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也有助于公文起草的谋篇布局、内容选择和语言表达。确定公文行文方向,在公文写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不同的行文方向决定着公文写作的思维类型、表达方式、写作禁忌、写作策略和行文措辞”[2]8。

二、公文文种行文方向划分上的困境

《条例》规定:“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1]指出公文文种行文方向的划分,应依据发文机关与受文机关之间的组织隶属关系及职权范围。但公务活动纷繁复杂,社会组织千差万别,职权范围交叉,有时界限模糊,在公文文种行文方向划分上会面临一些困境。

1.将具有多向行文的文种归为泛行文(或通行文),不符合形式逻辑分类的科学原则。科学分类应遵守三个原则:一要包举,就是一个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各小类的总和,应等于该事物的全体;二要对等,就是在事物的各小类之间,要互相排斥,不能重迭,也不能越级。划分的子项应不相容;三要正确,逻辑划分的规则要求,划分根据应当同一,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上文在介绍公文行文方向划分状况时,指出学界存在三分法和四分法。四分法违背了逻辑学的分类原则,泛行文,意味着含有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三种方向,存在子项兼容的问题。三分法,已穷尽了按行文方向划分公文文种的外延,再划出一个泛行文类来,就出现子项之和大于集合整体外延这样的问题。划分标准上,泛行文的划分是基于性质的,这样一个层级就存在按行文方向和性质这样的多元标准问题。逻辑划分的规则要求,划分应按种属概念的层次进行,违反这条规则,叫做划分越级,或划分层次不清。同一次划分标准必须同一。

2.组织关系(行政级别)与职权范围不对等时,应依据谁。如《条例》规定: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组织关系(行政级别)上,二者是平级,据此可将“议案”归为平行文。但从职权范围上,“各级人民政府”提请的事项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才能实施,据此,也可将“议案”归为“上行文”。又如,“通告”和“公告”,《条例》规定: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从职权范围在“一定范围内”、“国内外”看,其与受文单位的组织关系,就难以界定清楚。这两个文种具有多向行文的特点,若归为泛行文,又不符合科学分类的原则。

三、公文文种行文方向划分的解困路径及界定

公文行文方向划分上的困境,在于人们对公文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需要从公文处理工作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才能作出科学的界定。

1.公文文种行文方向的划分,不能采用形式逻辑的静态分类,应基于公务处理活动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方法。公文是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要处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由少到多,到日趋繁杂。人类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伴随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文文体也经历着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从繁复到简约的过程。函、意见、公告等一些文种具有行文方向多向性,这是由公务处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在公文行文方向划分上,不能静止地要求每个文种都只对应着一种行文方向,由于公文处理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那样势必导致公文文体种类的繁多。一些公文文种行文方向多向性,反映了这些公文文种处理公务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强,这也是提高公文处理工作效率的内在需要。

具有行文方向多向性的公文文种,在行文方向归属上,应依据组织关系和职权范围,但又不能囿于 “法定的、静态的、稳定的行政级别、权力关系”[2]13,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其处理公务活动的具体情境、语境,属于什么方向,就归为什么方向,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平面性、线性、静态的形式逻辑的分类,而应采用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方法。不必因一些文种具有多种行文方向,而在上行、平行、下行之外再另提出“泛行文”(或通行文)来对它们进行归类,而产生违反科学分类的原则问题。这样,才能对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作出科学的界定。

2.现行法定公文文种行文方向的界定。根据以上陈述,结合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试对《条例》规定的15 个法定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作出如下界定,并逐一简要说明。

(1)关于上行文种。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条例》明确规定“请示”、“报告”是向上级机关行文,在二者行文方向归属上学界没有异议。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国办函〔2001〕1 号) 规定,“意见可用于上行文”,“作为上行文,应按请示性公文的程序和要求办理”。作为上行文的“意见”,其特点在其建议性,不能要求上级答复或予以处理。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作为上行文的“函”,相比于“意见”,其特点在于与行文的上级机关之间的非隶属关系上,而“意见”的上行,限于同一组织系统的垂直关系的上下级之间。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不少学界同仁从隶属关系上认为,各级政府与同级人大之间,是平级,从而界定议案为“平行文”。但公文是处理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其最终效力在于公务的具体处理。“议案”需要经过同级人大审议、批准通过才能发挥效用,应结合职权范围及公务的实际处理,将议案确定为“上行文种”。

(2)关于下行文种。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公布法规、实行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衔级以及嘉奖,就只能针对其隶属的下级。

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三个文种具有做出重要决策和重要事项的功能。决策的行为,是自上而下的,且在同一组织系统上下级之间。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批复是针对下级请示所做的,有“请”必“复”。

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强调其“记载”功能,《条例》取消了原《办法》所规定的“传达”功能,现一般只供本机关内部或与会单位流转,或归档备查,一般不对外行文。参加会议的各单位部门,相对于会议召集主体,是上下级关系。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公告是法定的公布性文种,其涵盖范围广。对国内而言,是下行文。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一定范围内”其涵盖的范围会包括上级单位,也会包括下级单位、平级单位和不相隶属单位。从行文隶属关系上,发文单位与受文单位的的行政级别难以界定清楚,但从实际公务处理活动看,从职权范围和效力看,通告的发文主体对所拟处理的公务活动具有法定的或强制的权力,所以可将其归为下行文。

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针对的是具有隶属关系的下级,“通知”是使用频率最高、用途广泛的下行文种。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表彰、批评、传达”的功能,只能是针对下级,且只对在同一组织系统的具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行文。

作为下行文的“意见”,一般为指导性意见。文中对贯彻执行有明确要求的,下级机关应遵照执行;无明确要求的,下级机关可参照执行。

作为下行文的“函”,行文单位与受文单位之间是非隶属关系,不具有要求受文单位应当遵守、执行等功能,其功能在于解决问题的协商性。

(3)关于平行文种。“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在条块分割的党政组织关系结构中,更多的组织是横向的同级或不相隶属关系。函是用途广泛的重要的平行文种。作为平行文的“意见”,其提出的意见仅供参考。

“公告”在向国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基于处理国际关系国家之间的平等原则,其应属平行文。

“通报”,具有告知“重要情况”的功能,作为情况通报时,其具有向平级机关或非隶属机关交流信息的功能,因而可以平行。

“通知”,在向“有关单位”发布、传达要求周知或执行的事项,这“有关单位”会包括平级的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所以“通知”可以作为“平行文种”。但《条例》对“通知”的“有关单位”适用范围的规定与“通告”的“一定范围内”的规定有交叉,建议取消这样的规定,将“通知”归为单一的下行文种,这也符合公文处理活动的实际。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4-16.)

篇4:公文文种分类

关键词:公文处理;批复;规范化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Document Processing Work Regulations", the paper makes statistics of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documents in selected period published in the “Gazette of the State Council”. By analyzing "approved" and "function" of approval documents frequency of use, type selection, structure characters and language requirements, as to whether the "notice" can be used as the approval docum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guides and promotes the standard thinking of approval documents processing.

Keywords: Document processing;Aproval;Standardization

批复类公文是用于答复请示的公文种类,在党政机关应用广泛。根据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文种有15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和纪要。其中,“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由此可见,《条例》规定的15种法定公文中“批复”和“函”都具有批复请示的功能,但什么情况下用“批复”,什么情况下用“函”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条例》施行三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以下简称《国务院公报》)所刊载的国务院批复类公文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批复类公文处理的规范化。

1  分析样本的选取

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办公厅是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最高管理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对《条例》有解释权,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所发的公文对各级机关公文处理具有示范作用。《国务院公报》是刊载国务院文件的权威刊物,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该公开的文件全部在《国务院公报》中刊载。本文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正式施行后三年的《国务院公报》(2012年7月~2015年6月)共105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7月~12月17期,2013年35期,2014年35期,2015年1月~6月18期。

2  批复类公文使用情况及分析

2.1  “批复”和“函”的使用频率。表1《国务院公报》2012年7月~2015年6月刊载国务院文件情况 

从表1可见,《国务院公报》刊载的国务院公文主要是通知、意见、批复,其次为命令(令)、决定、函和通报共7种。在统计期内,《条例》规定的15种公文种类中,决议、公报、公告、通告、报告、请示、议案和纪要8种公文未见刊载。虽然《国务院公报》刊载的不是全部国务院公文,仅为主动公开的部分法规性、政策性公文,但是在统计期内517份公文中,答复请示的“批复”和“函”共85份,占刊载公文总量的16.4%。由此可见,“批复”和“函”已经成为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使用频率较高的公文文种。

2.2 “通知”的误用。表2《国务院公报》2012年7月~2015年6月刊载国务院批复类公文情况

从表2可见,国务院批复类公文使用的公文种类有三种,分别是批复、函和通知。以“通知”答复请示的文件7件,分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辽宁省县际间海域行政区划界线的通知》(国办函﹝2012﹞10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2﹞14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2﹞19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广东省县际间海域行政区划界线的通知》(国办函﹝2013﹞6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3﹞8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3﹞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河北衡水湖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国办函﹝2014﹞55号)。

按照《条例》规定,“批复”和“函”可以用于答复请示事项,而“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因此“通知”没有答复请示功能,使用“通知”答复请示事项应属于公文文种的错误使用。另外,上述7份“通知”4份用于批准城市总体规划,而国务院2012年批准南昌市、2013年批准贵阳市和石家庄市、2014年批准长沙市和乌鲁木齐市、2015年批准珠海市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都是用的“批复”,分别见国函﹝2012﹞201号、国函﹝2013﹞44号、国函﹝2013﹞101号、国函﹝2014﹞45号、国函﹝2014﹞149号、国函﹝2015﹞11号、国函﹝2015﹞50号。同样内容有的用“批复”、有的用“通知”也有悖于公文的准确规范原则。因此,笔者认为,7份“通知”应使用“函”较为准确。

2.3 “批复”与“函”的选用。批复类公文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行文的被动性;二是答复的针对性。[1]所谓行文的被动性和答复的针对性,主要指批复类公文必须根据来文请示事项进行答复,也就是先有请示才有答复,针对请示进行答复。那么,什么时候用“批复”、什么时候用“函”?我们知道,“批复”与“函”的主要区别在行文方向上,“批复”是下行文,即上级机关给下级机关的公文;而“函”是平行文,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因此,对国务院提出的请示事项,以国务院名义答复是下行文,应选用“批复”,而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答复是平行文,应选用“函”。都是向国务院请示,为什么有的用国务院“批复”答复,有的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函”答复呢?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请示事项如果涉及较重大的原则、政策性问题的,一定要用“批复”答复;一般的请求事项,可以用“函”答复。各级机关发文,以机关名义或以办公厅(室)的名义行文签发程序不同,以机关名义行文需要机关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发,而以办公厅(室)名义行文,一般要求办公厅(室)主要负责人签发。对一般的请求事项,经机关批准或同意,可以由办公厅(室)发函答复。

2.4  批复类公文结构特点。“批复”与“函”的结构基本相同,均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2]

2.4.1  标题。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批复(或函复)事项+文种组成,根据请示内容,将公文主题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形成批复类公文标题,以说明全文主旨。如:《国务院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国函﹝2015﹞2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促进广东前海南沙横琴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国办函﹝2014﹞12号)。有的函在文种名称前缀以修饰词“复”,更加鲜明地表明此文是针对请示事项的答复。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函》(国办函﹝2014﹞24号)。统计期内《国务院公报》所刊载的11份批复类函,文种名称前有修饰词“复”的有6份,占54.5%,没有修饰词的有5份,占45.5%。

2.4.2  主送机关。通常,“批复”或“函”把报送请示的机关作为主送机关。如:《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5﹞44号),是针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商务部报送的《关于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请示》的批复,主送机关就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商务部。但有的请示事项,除批复报送请示的机关外,还需要其他机关办理,因此往往把报送请示的机关和相关机关同时作为主送机关。如:针对原铁道部关于报请审批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方案和公司章程的请示,《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13﹞47号)的主送机关是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和国家铁路局。统计期内《国务院公报》所刊载的92份批复类公文中,仅把报送请示的机关作为主送机关的有65份,占70.7%,把相关机关也作为主送机关的有27份,占29.3%。

2.4.3  正文。批复类公文的正文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批复引语、批复意见和尾语。

批复引语主要说明本文是针对某机关什么请示给予批复。要先引来文标题,来文有发文字号的,后引发文字号,再以承启语“现批复如下”、“现函复如下”引入批复意见。如:《国务院关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年~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4﹞126号),针对发展改革委的请示,正文开头写道:“你委关于报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年~2020年)》(送审稿)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以“函”文种回复,按照《条例》规定:“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本级党委、政府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需经政府审批的具体事项,经政府同意后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文,文中须注明已经政府同意。”也就是说,上级机关可以直接使用“批复”答复下级机关,政府职能部门经授权可以使用“函”答复不相隶属机关向自己上级机关的请示,但一定要注明“经政府同意”、“经政府批准”、“经政府领导同意”之类的过渡语。如:主送教育部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调整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国办函﹝2014﹞92号)开头是“你部《关于调整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名称、职能及成员单位的请示》(教语信﹝2014﹞5号)收悉。经国务院同意,现函复如下”。

批复意见是针对请示事项所作的答复,如有必要,同时提出要求。根据内容需要,批复意见可以有三种结构形式:其一是与批复的对象合为一个段落,采用“一段式”(见例文1);其二是与批复的对象分为两个以上段落,不设条目,采用“多段式”(见例文2);其三是批复意见分为若干条目,采用“条文式”(见例文3)。

例文1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的批复

国函﹝2012﹞195号

公安部:

你部《关于将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的请示》(公部请﹝2012﹞83号)收悉。同意自2012年起,将每年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具体工作由你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国务院

2012年11月18日

例文2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

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

国函﹝2015﹞18号

商务部:

你部关于建立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同意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的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请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工作。

附件: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务院

2015年2月7日

例文3

国务院关于同意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批复

国函〔2015〕60号

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报请审定〈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请示》(银发〔2015〕60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人民银行商有关部门提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请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存款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认真组织实施。

二、存款保险基金由人民银行设立专门账户,分账管理,单独核算,管理工作由人民银行承担。在存款保险基金积累较为充足且其他条件成熟时,可按程序设立独立机构,履行存款保险职能。

三、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存款保险制度平稳出台和有效运行。重大情况及时报国务院。

国务院

2015年3月20日

从统计期内《国务院公报》所刊载的92份批复类公文看,批复意见答复请示的“批复”或“函”中,批复意见主要采用“条文式”,占75%,这种方式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直观明了,便于准确执行。

批复类公文的尾语可以用“此复”、“特此批复”、“特此函复”作为结束语,也可以不用尾语,体现此类公文语言简练的要求。统计期内《国务院公报》所刊载的92份批复类公文均无尾语。

2.4.4  落款。公文落款包括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发文机关署名要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国务院所属机构的规范化简称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国务院机构简称的通知》(国办秘函﹝2013﹞12号)确定,省级以下政府机构简称,参照国务院机构简称,一般由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发文明确。不规范的机构简称会影响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常见的错误简称有:发改委、人社厅(局)、住建厅(局)、卫计委、交通厅(局)、药监局等,应简称为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人口计生委、交通运输厅(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成文日期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2.5  批复类公文语言要求。批复类公文既是上级机关指示性、政策性较强的公文,又是对下级单位请求指示、批准的答复性公文,表示的是上级机关的结论性意见,应体现发文的权威和执行力,因此,在语言使用上多用“要、必须、严格、不得”等指令性语言。批复类公文用语力求简明扼要,用语精练,严谨准确,不累赘,不重复,绝不能用有歧义的词语,要用最少的文字,准确严密地表达丰富的内容。

3  结语

批复类公文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重要公文类别,使用频率较高。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出发,通过对近三年《国务院公报》刊载的国务院批复类公文进行统计分析,笔者认为,批复类公文可以使用“批复”和“函”两类文种,“批复”是以机关名义上对下的下行文,“函”是以机关办公厅(室)名义对请示机关的平行文,批复类公文又有其特定的结构特点和语言要求,准确把握批复类公文的特点和要求必将促进公文处理的规范化,提高执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南平.答复类公文的特点、写作模式与文种辨析[J].应用写作,2010(9):16.

[2]龚仕文.批复类公文的写作格式与要点[J].应用写作,2005(7):14.

篇5:公文文种的选择

写作要求:

1、标题用完全式;

2、发文字号和主送机关根据材料拟定;

3、材料可以根据需要酌情添加和完善;

4、成文日期自定;

5、打X的地方要具体化;

6、没有给出文种的,要自己选定文种。写作材料:

1、近段时间以来,XX大学学生宿舍很混乱。有的学生在外面玩耍至深夜,不按学校规定的时间(晚11点)回寝室,还翻院墙进来,不时有人被摔伤;李XX等8人,在寝室私接电源煮东西吃;有5个寝室长期不搞清洁卫生,寝室混乱不堪;有的未经宿舍管理员同意,也未登记,就私自留亲属和朋友在宿舍住宿。总之,必须扎实地加强学校宿舍的管理。请代XX学校写一份公文。

2、南部县制定了《南部县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请以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写一份公文,将该《南部县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发给每个乡镇和所有的县级机关。

3、重庆市人民政府接到国务院《关于开展财经大检查的通知》,决定将该文号为“国发[2003]522号“的文件转发给每个区、县(市)人民政府,请代为写一份公文。

4、青山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召开一次计划工作会,于2003年6月8日上午9点开始。要求各个乡、镇政府的乡、镇长和所有县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按时参加,来时要带上自己单位的工作总结。会议的前一天在县政府招待所大厅报到,报到时间至晚上7点为止。会上要总结今年上半年的工作并制定下半年的计划。会议在县政府招待所一楼会议室召开,一共三天。请写作一份公文。

5、李伟同学是XX大学物业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因到学校花园李采摘樱花,与绿化工人王XX发生口角,李伟同学不仅不服从管理,还先动手打人,致使王XX被打伤住院,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学校决定给李伟同学严重警告和赔偿医疗费1000元的处分。请代学校写一份公文。

6、来自革命老区的共青团员余洋同学是XX大学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除学业成绩优秀以外,还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微薄收入,资助老家一名贫困学生读高中两年。学校收到被助学生的感谢信,才知晓余洋的这一事迹。请代学校写作一份公文,表扬余洋同学的先进事迹。(字数要求300字左右)

7、江华市百货公司3号仓库发生了火灾,幸好扑救及时,只损失了3万元的货物。火灾是10月7日晚上9点左右发生的,当时是李夏值班,可他离开值班室到宿舍看电视去了,出事后才赶回来,不过他救火是积极的,还受了伤。是门卫给消防队打的电话。仓库的职工都参加了灭火,半小时就扑灭了。消防队检查分析,是由于电线老化漏电引起火灾。公司决定给李夏记过处分,扣全年奖金。10月10日公司在该仓库召开了安全工作现场会议。仓库主任王达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给予警告处分。公司也吸取教训,切实抓好安全工作。请代该公司给市政府写一份汇报情况的公文。

8、XX药业公司打算将3名财务人员和5名营销干部,送往XX大学脱产进修相关业务知识,进修时间一年。请代该公司写作一份联系干部进修的公文。

9、XX大学已收到XX药业公司联系干部进修的公文,请以该校的名义,写一份同意在该校财务会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安排这批干部进修的公文。公文中请说明,办理进修手续的部门是学校教务处。

10、江川机械厂为适应中外合资的需要,决定开办职工业余英语培训班。但他们自己厂里没有师资,准备到XX大学,商量借用2名英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来厂里上课。请代江川机械厂写作一份公文。

篇6:正确使用公文文种

【导语】在了解了公文的基本概念以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如何正确选择文种,并对一些易混淆的文种进行区分。

一、文种的涵义

在公文写作和处理中,把性质和用途相同的公文归并为同一种,对每一种公文规定了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文种的名称,即公文种类,简称文种。文种是公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有公文都必须在标题中标明文种。

二、正确标明文种的作用

1.在公文中正确标明文种,有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规范性。

2.为公文的撰写提供方便。《条例》和《办法》都对每一类公文文种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关法规、规章也对有些公文例如法规、规章、经济合同、法律文书、外交文书等等文种的用途作了明确规定;还有一些文种例如总结、调查报告、启事等等,它们的用途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约定俗成的。而每一种公文的写法,也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共识逐步规范,有些文种的写法例如事故调查报告等等,还由主管部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写作公文时,正确选择、标示文种,就能了解该文种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3.为公文处理提供方便。根据有关规定和惯例,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发文机关处理公文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根据文种名称就可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请示属办件,要及时交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审批、办理。而报告属阅件,一般就无须答复,只需交有关人员传阅。

撰写公文时,务必正确选用文种。不用、错用或生造文种,都会损害公文的效用。

三、选择文种的依据 1.选择文种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有关领导机关关于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选择恰当的、规范的文种。绝不能违反有关法规、规定和标准,随意另选文种。

2.要看作者与主要受文者(即主送机关单位)的工作关系。只有当作者是主要受文者的所属上级机关单位时,才能选用具有规定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的下行文种。当作者是主要受文者的所属下级机关单位时,才能选取呈报性的上行文种。当作者与主要受文者是同级或不相隶属关系时则只能选用商洽性的平行文种。

3.要看作者权限。有一些文种对使用者的权限有明确规定,如作者不具备规定的法定权限,则不能使用这些文种。如命令、决议、议案、公告等等文种的使用。

4.要看行文目的、行文要求的需要。每一种文种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只在实现某一行文目的和要求方面有效。因此,应选取最有利于表达和实现具体行文目的、行文要求的文种。

四、正确区分一些易混淆的文种

公文中有的文种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时容易混淆。能否正确选用文种,直接关系到公文质量的高低、表达效果的好坏和公文处理的方便与否。强调公文文种规范,尤其要注意正确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文种。

(一)决定与决议

他们都是带有制约,规范、指挥或指导作用的指挥性公文,在性质、写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写法上看,他们一般都不在正文前写主送机关,而可在文尾抄送栏标明“主送”或者“分送”单位。正文都由行文依据、行文事项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都可视内容多少写为篇段合一式、多段式、总分条文式和分部式结构。但是他们又有以下显著区别。

1.成文过程不同。决定可经会议议论通过,也可由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领导审定签发。而决议成文程序严格,须经全体会议或代表大会例如党代会、人代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才生效。

2.发文机关(组织)不同。各级领导机关及机关、单位领导机构都可以制发决定;而决议只能由圣手关会议发布,不能以机关、单位的名义制发决议。正因为如此,决议己不再列为国家行政机关常用公文。

3.涉及内容不同。决定内容多为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要事项、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因此它可分为部署指挥重要工作的决定(简称部署性决定)、处理具体事项的决定(事项决定)和表彰处分决定。决议内容多是某系统、某单位、某组织带全局性、原则性的重要决策事项。它可分为部署指挥性决议、批准性决议和专门问题决议。

4.作用不同。决定都带指令性。起领导、指导作用。决议则有多种作用:有的带指令性,如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决议》;有的带说理性,对有关人和事做出评价,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有的带号召性,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有的带批准性,如党代会、人代会对各种工作报告所作的决议。

5.写作格式上签注和落款不同。决议都在标题下加括号签注通过决议的会议名称和通过日期,正文后就不另标落款了。凡会议通过的决定,也同决议一样签注;由领导人签发的决定,则在正文后写明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

(二)公告与通告

公告和通告都是周知性公文,内容都不涉密,都要公开发布,登报、张贴、通过电视播出或广播,其写法也相似。但他们也有明显区别。

1.内容适用范围不同这是两个文种最主要的区别。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某些法定专门事项,通告用于向一定范围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2.制发单位不同公告由较高级别的国家机关、人大机关和有关法律、法规指定机关制发。规定胜通告多由政府机关或者机关单位领导机构发布,周知性通告任何行政机关、团体、单位均可发布。但党的机关正式常用公文一般不用这两个文种。

3.发送对象不同公告向国内外有关方面、法定有关方面发布。通告向一定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有关人员发布。

4.作用不同公告强调法定权威性,其周知事项常有较强的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除法定机关或者较高级别行政机关外,基层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用公告行文。规定性通告有一定的规定性,涉及的事项往往要求一定范围的机关、单位、群众遵守或办理,对其有一定的约束力。而周知性通告只具有告知性、知晓性作用。

特别要注意不滥用公告。(三)请示与报告

它们都是上行文,常常被混淆使用,但实际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两类文种。

1.行文目的、作用不同。请示旨在请求上级批准、指示,需要上级批复,重在呈请。报告重在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一般不需上级答复,重在呈报。

2.呈报时间不同。请示要事前行文,报告一般在事后或者工作进行过程中行文。

3.主送机关不同。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而且一般必须逐级上报。报告有时可有多个主送机关,如情况紧急需要上几级领导机关尽快知道的灾情、疫情等等。

4.受文机关处理方式不同。请示均属办件,收文机关必须及时处理,明确作答,限期批复。报告均属阅件,收文机关对其不作答复。

5.涉及内容不同。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指示,凡是下级机关、单位无权解决、无力解决以及按规定应经上级机关批准认定的问题,均可写为请示。而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

6.写作侧重点不同。它们虽然都要陈述、汇报情况,但报告的重点就在汇报工作情况,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而请示中陈述情况只是作为请示原因,即使反映情况所占篇幅再大,其重点仍在请示事项。

正因为有上述区别,绝不能把向上级请求批准、指示的请示写成报告,也不能写为请示报告。

(四)请示与函(请求批准函)这里的函专指用于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的函。请示和请求批准函都可用于请求批准,但使用时有严格的区别。

1.类型不同。请示是上行文,函是平行文。

2.主送机关不同。请示是向有领导、指导关系的上级机关行文;而函是向同一系统平行的和不相隶属的业务主管机关行文。

3.内容范围不同。请示既可用于请求批准,又可用于请求指示。函主要用于请求批准涉及业务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4.受文机关复文方式不同。请示的受文机关以批复表明是否批准或作出指示。函的受文机关只能用函(审批函)表明是否批准或作出答复。

(五)批复与函(审批函)

这里的函专指用于有关主管部门发出的审批函。批复和审批函都可用于审批有关事项,但使用时有严格的区别。

1.类型不同。批复是下行文,函是平行文。

2.主送机关不同。批复是向有领导、指导关系的下级机关、单位行文;而函是向同一系统平行的和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行文。

3.内容范围不同。批复既可用于作出批准,又可用于作出指示。函主要用于审批涉及业务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六)规划与计划

规划、计划都属计划类文种,但在使用上有区别。

规划是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内容比较概括的长远计划,常常是对工作方向、目标提出提纲式、原则性的计划。

计划则可用于各种情况、各种场合。但从时间角度来区分,内常用计划;从机关单位的层级来区分,基层单位常用计划。其内容更为具体,通常包括目标任务(做什么)、工作措施(怎么做)、步骤时间(什么时候谁做)、督促检查(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七)法规、规章与管理规章(规章制度)的区别

尽管法规、规章与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特点,但它们毕竟是外部结构相似而性质极不相同的两类公文。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效用不同。法规是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违反法规就是违法行为;规章也具有法律效力。而管理规章是行政文书,具有行政效力、组织效力或纪律效力,违反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就是违政违纪行为。

2.作者的限定范围不同。法规不是任何机关、团体、单位都可制发的,它的作者有严格的限定。按照有关规定,行政法规中的部门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较大的市(专指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一般为计划单列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行政规章的作者也有限定性,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制定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篇7:行政公文文种口诀

一令一定一纪要,

三通两告莫混淆,

请示、批复、意见、函,

还有议案须记好。

注:一令:命令;一定:决定;一纪要:会议纪要。

篇8:公文文种分类

关键词:平行文,近现代,运行方向

根据公文行文方向不同, 公文文种主要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和多向行文。平行文作为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 在现实工作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当代平行文的发展演变作了一些粗浅研究, 以期对公文文种的改革与创新有所裨益。

一、近现代平行文发展演变特点

近现代平行文有奏、照会、札行、国书、檄文、咨、函 (分为公函和便函, 公函为主) 、通知、议案、意见、会议纪要等。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被国书取代, 照会、札行、国书、檄文于民国时期之前废止, 而咨在民国时期第四次修订之后停用, 现仍在使用的基本为5种。平行文种主要有两种形式:沿袭式和扩展式。沿袭式主要是从古代继承、近现代发展的公文, 如函起源于三国, 起初的功能是私人间的信函往来, 逐步发展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的信函往来, 目前党政机关以及社会各种机构之间应用最为广泛的平行文种仍然是函。扩展式主要是上行公文和下行公文向平行机关的扩展, 形成的多项行文, 使平行文的数量为之增加, 如通知、意见由下行文文种为主扩展到平行文文种。

平行文大多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伴随着诸侯国之间外交往来的增多而出现。但与上行文、下行文相比, 平行文出现时间最晚, 文种数量最少且发展缓慢, 尤其在近现代文种演变中始终趋于相对稳定状态。纵观近现代平行文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其发展演变的一些特点。

1. 平行文名称和数量基本稳定。

平行文自诞生之日起就比较稳定, 历经2000余年变化很小, 近现代表现尤为明显。虽然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分别将外交用下行文照会、札行、上行文国书 (代替奏) 改为平行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虽沿用但很快废弃。民国时期1912年1月26日《内务部颁布公文程式咨各部文》中规定咨为平行文。之后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8月13日、1928年6月11日、1928年11月15日先后三次修订《公文程式条例》, 平行文文种数量基本保持为2种, 名称为:咨、函。直到第四次修订之后规定法定平行文数量变为1种, 咨逐渐被函取代。现代从建国后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开始到201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历经6次修订, 一脉相承的平行文文种数量也只有函, 连名称也没有变化。

2. 运行方向相对稳固。

古代平行文文种在元代时期曾分为三个方向:准上行、准下行、平行。但从明清之后平行文就开始稳定, 近现代公文伴随着社会变革, 简化行政层次, 平行文更加稳定, 并出现排他现象, 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后很长时间内平行文文种只有单一功能, 一般不具有上行、下行等其他行文作用, 而下行文开始逐步出现分支扩展现象, 如清末鸦片战争之前照会、申陈、札行为下行文文种, 国书为上行文文种, 后通过不平等条约通变为平行文文种。通知原来是下行公文文种, 民国政府1942年7月10日公布《公文程式条例修订草案》中规定, “通知”这一文种上行、下行皆可, 到了今天通知不仅可以下行, 而且也成为平行公文的一种。再如“意见”, 一开始是作为下行文文种出现的, 2001年1月1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际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设计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中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意见可以用于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使之由单一的下行文变为多向行文。

3. 文种数量稀少。

如果说古代平行文还能用较少来形容, 那么近现代平行文就只能用稀少来概括了。从古到今除了保持稳定的平行文“函”以外, 包括其他行文方向分支扩展组成的平行文总数也不过四十几种, 常见于典籍中的有移、关、咨、刺、牒、解、照会、品约、解、盟书、行状、教、交片等文种。近代最初鸦片战争使用过的外交类平行文照会、等和“咨”, 在时兴时废中, 也走下历史舞台, 被函取而代之。国民政府在第四次修订平行文文种时增加了“通知”, 使通知从单向下行变为双向 (下行、平行) 行文。建国之后一直是人大机关专用的公文文种“议案”, 后来被行政公文用作平行公文文种。从民国时期至今100年的时间, 平行文一直在使用的不过四五种, 今天使用的仅有公函、议案、意见、通知等四种。

4. 功能日渐科学、合理、实用。

1951年9月29发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公函和便函并没有合体, 前者表述为平行机关及不相隶属的机关行文, 后者则为介绍、商洽、询问、催办等事用。直到1996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将二者的表述合并, 函的表述不再只是发文机关不相隶属的单一结构模式, 而是出现了发文机关、功能 (商洽、询问、回复) 更为科学具体的二结构模式。其他文种通知、意见、议案等文种更是如此, 增加了代表平行文方向的功能表述。通过变革文种的功能更简明、具体, 且并不需要增加新的文种, 细化了用途的范围。

二、对现行公文文种改革的启示

从近现代公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凸显的特点看来, 平行文种较为切合实际, 数量稀少、表述具体且贯彻了简明、准确和适应公务活动要求的原则。平行文种从诞生到现在, 即使时代不断更替, 基础一直比较稳固且并没有出现断层。对现行文种改革具有以下启示:

1. 坚持经济性原则, 加快改革步伐。

在不增加新的规范文种的基础上发展现有规范文种的其他方向, 似乎更符合经济性原则。而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使用频率的提高和建设现代社会的需要, 意见的加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以后不排除还有更多的规范类文种加入到平行文种的行列中。平行文应该吸收“新鲜血液”, 强化壮大队伍, 不能仅仅局限在规范性公文当中, 可改革一些事务性公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文种, 如计划、总结、工作安排等等, 肯定其在公文活动的必要性。这样通过平行行文可以真正做到使公文制度、方法、程序顺应工作实际需要, 增加机关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 提高工作效率。

2. 与时俱进, 减少行文交叉。

公文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 需顺应时代变化, 同时必须兼顾机关企事业单位商洽事务、交流的迫切需求。随着管理活动的变化, 有的文种退出历史舞台被其他代替, 或者不再为规范性公文。而且除了命令、指示、批复等强制程度较高的指挥性公文, 其他规范类公文均需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的行文规则行文, 尤其是适用范围比较广的知照类文种和记载类文种, 如公告、通告、通报、会议纪要等。另外, 大多数事务性公文的运行方向比较模糊, 虽并不必拘泥于单一的行文关系, 但也应明确行文目的从而避免出现交叉行文的混乱情况。在执行严格的公文行文秩序的基础上, 促进现有文种运行方向科学化。

3. 发展日益规范化。

平行文的最大特点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特征, 平等、民主、协商、灵活, 因而其规范化也必须朝着民主、平等、公开的方向发展。虽然平行文大多具有商洽、交流、沟通等功能, 但其仍具有法律效力且要按照严格的行文原则执行。清末不平等条约到今天的《党政机关公文工作处理条例》中平行文概念即内涵的发展演变, 文种的增删变化、联合行文的条件都不断地按照公文的规范进行修订。至今不同机关单位不同级别仍不能违反行文方向随意行文, 防止文种乱用、滥用的想象发生, 遵守准确、严格的行文程序以便促进公文发展的规范化。

近现代平行文种的发展趋于稳定,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数量占少数,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过程中要不断创新, 加大研究力度。所以我们对现行文种尤其是平行文种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仍然要遵循国家指定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相关的行文原则和公文发展演变的规律。只有遵守这一规律, 才有利于公文传递更准确, 阻止无价值公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何庄.平行文种的演变和特点[J].档案学通讯, 1998 (, 1) .

[2]卢绪元.“公告”是平行文”[J].秘书之友, 1992 (, 10) .

[3]栾照钧.公文分类难点、疑点、忙点探讨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 2008 (, 4) .

上一篇:在野鸡养殖中总结出的几个经验下一篇:党的十九报告全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