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培训管理制度

2024-04-18

科技企业培训管理制度(通用6篇)

篇1:科技企业培训管理制度

科技企业保密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各位搜集整理的科技企业保密制度,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本单位的技术秘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科委1995年1月6日发布的《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文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单位《技术保密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技术秘密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保护本单位的技术秘密是每位职工的义务和责任,任何人不得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或采取不法手段泄漏、发表、使用、许可、出售、转让本单位的技术秘密。

第三条各单位特别是技术业务和科研、人事、组织等部门要把技术保密工作列入工作规划,计划及经济责任制,使技术保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章机构和职责

第四条单位设立技术保密工作小组,由主管技术的领导任组长,技术管理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中心为技术保密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保密管理的日常工作。各部门必须指定一名技术管理人员兼管本单位的技术保密工作。

第五条技术保密工作小组和技术保密工作者职责

一、技术保密工作小组职责

1、制订技术保密工作规划、计划、各项规章制度及保密协议,同时负责划定本单位内项目的密级等工作,并组织实施。

2、研究解决技术保密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

3、对各部门技术保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评比,并负责对泄密、失密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对重大特大泄密事件上报及协同调查工作。

4、组织职工学习技术保密的法律法规和上级保密规定,提高广大职工的保密意识。

二、技术保密工作者职责

1、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技术保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上级保密规定,提高广大职工的保密意识。

2、贯彻执行本单位技术保密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3、对本单位技术保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报告泄密事件。

4、建立本单位保密管理及保密协议管理档案;负责保密协议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

第三章保密范围

第六条本《规定》所称的技术秘密,是指被列入国家秘密的技术项目和列为企业秘密的项目、由本单位组织研制开发或者以其他合法方式掌握的、未公开的、不应为本企业外所知悉的,能给本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具有实用性且本单位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图纸(含草图)、试验结果和试验记录、工艺、配方、样品、数据、制作方法、技术方案、计算机程序等。技术秘密可以是有特定的完整的技术内容,构成一项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某一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某一产品、工艺、材料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技术要素。

第四章技术保密管理规定

第七条各单位对载有技术秘密的文件材料、图纸、磁(光)盘、图像、声像等资料及样品,必须注明保密和密级字样,并根据密级采取保密措施,归档保存,严格查阅、借阅制度。

第八条本单位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因业务上可能知悉技术秘密的人员或业务相关人员,必须与法人签订包括有保护技术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第九条在职职工和新调入职工应签而不同意签订包含有保护本单位技术秘密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本单位将予聘用的不予调入。

第十条对列入确认为上级和本单位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计划任务书或者有关合同课题组成员名单的科技人员,在科研任务尚未结束前要求调离、辞职,并可能泄漏上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或科研任务所涉及的秘密,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原则上不予批准。确有特殊情况需调离、辞职的,需与单位再签保密协议,并专档跟踪履行情况。未经同意强行离职人员,列专档跟踪调查,一旦有违规,通过法律程序保护本单位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对本单位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有重要影响的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离开本单位三年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其它单位内任职,或者自己生产、经营与本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

第十二条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或者有关人员因各种原因离开本本单位时,其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以书面形式向该人员重申其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并向其新任职的单位通报该人员在原单位所承担的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

第十三条人事、组织部门在调入新职工时,应当主动了解该职工在原单位所承担的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以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科技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在因各种原因离开单位后,利用掌握或接触的本单位所拥有的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创新,有权就新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创新予以实施或者使用,但在实施或者使用时利用了本本单位所拥有的,涉及其本人负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时,应当征得本本单位的同意,并按相关规定支付一定的使用费。未征得本单位同意,或者无证据证明有关技术内容为自行开发的新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创新的,有关人员和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承担保密义务的科技人员依法享有因从事技术开发活动而获取相应报酬和奖励的权利。无正当理由,在长时间内单位未支付奖励和报酬时,科技人员或者有关人员有权要求变更或者终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一经双方当事人签章,即发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违反协议,另一方可以依法向有关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十六条本单位对外宣传机构的有关人员在发布(表)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人员对外发表文章时,不得涉及技术秘密的实质性内容,其稿件必须经技术保密主管部门审查,在确认不会造成泄密后,签字认可方可发表。

第十七条本单位及各部门档案馆存档案资料所涉及的技术秘密,应按照《档案资料保密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外单位人员、外商等来本单位培训、学习、参观、考察、洽谈生意等活动涉及技术秘密的,须报主管部门呈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接待参加访问的部门要有专人负责保密工作,并按指定的路线和范围进行参观考察。

第十九条本单位有关人员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包括讲学、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参观访问、提供咨询、通讯联系、洽谈生意等时,应严格保守本单位的技术秘密,不透露和不向他人提供涉及载有技术秘密的资料和物品等。

第二十条在国内外各类展览会参展的项目,凡涉及技术秘密的,须经保密主管理部门呈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参展,办理参展工作的人员应严格保守技术秘密。

第二十一条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或资产重组或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从事工作的人员也要严格执行本《规定》,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他人提供、透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

第二十二条离休、退休、辞职或调离的职工,在离开单位前必须将在原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和产品等交回原单位,不得擅自复制、发表、泄露、使用或转让涉及本本单位的技术秘密的技术资料和物品等。

第二十三条对外合资合作项目和本单位技措技改项目,凡涉及技术秘密的,对合作方和外来单位应签订保密协议或在合同中增加保密条款。

第五章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四条本单位对在技术保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和部门给予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给予特别嘉奖。

第二十五条对未按本《规定》进行技术保密管理或管理不善造成秘密泄漏的,除对直接责任者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行政处理外,还将追究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对直接责任者和所属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第二十六条对无视本《规定》,以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为目的,蓄意使本单位的技术秘密泄漏,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将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和第二百二十条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各级技术保密管理人员因玩忽职守使本单位技术秘密泄漏造成经济损失,削弱竞争能力的,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明知故犯者加重处罚。

第二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使单位的技术秘密泄露,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削弱竞争能力的,根据本《规定》第四条的规定,由本单位技术保密主管部门负责调查核实,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本单位批准后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条本《规定》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相抵触时,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为准。

附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安全,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是指科学技术规划、计划、项目及成果中,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第三条涉及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国家机关、单位(以下简称机关、单位)以及个人开展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工作(以下简称科学技术保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科学技术保密工作坚持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保障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安全,又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第五条科学技术保密工作应当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相结合,同步规划、部署、落实、检查、总结和考核,实行全程管理。

第六条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全国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

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本行业、本系统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

第七条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全国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八条机关、单位应当实行科学技术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科学技术保密管理制度,完善科学技术保密防护措施,开展科学技术保密宣传教育,加强科学技术保密检查。

第二章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第九条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泄露后可能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科学技术事项,应当确定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一)削弱国家防御和治安能力;

(二)降低国家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

(三)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

(四)损害国家声誉、权益和对外关系。

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以下简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事项范围),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密级应当根据泄露后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的损害程度确定。

除泄露后会给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特别严重损害的外,科学技术原则上不确定为绝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一)国内外已经公开;

(二)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知悉范围;

(三)无国际竞争力且不涉及国家防御和治安能力;

(四)已经流传或者受自然条件制约的传统工艺。

第三章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

第十二条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第十三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定密授权应当符合国家秘密定密管理的有关规定。中央国家机关作出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定密授权,应当向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省级机关,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作出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定密授权,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

第十五条机关、单位和个人产生需要确定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科学技术事项时,应当先行采取保密措施,并依照下列途径进行定密

(一)属于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机关、单位,根据定密权限自行定密;

(二)不属于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机关、单位,向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上级机关、单位提请定密;没有上级机关、单位的,向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提请定密;没有业务主管部门的,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提请定密;

(三)个人完成的符合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科学技术成果,应当经过评价、检测并确定成熟、可靠后,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提请定密。

第十六条实行市场准入管理的技术或者实行市场准入管理的产品涉及的科学技术事项需要确定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向批准准入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提请定密。

第十七条机关、单位在科学技术管理的以下环节,应当及时做好定密工作

(一)编制科学技术规划;

(二)制定科学技术计划;

(三)科学技术项目立项;

(四)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与鉴定;

(五)科学技术项目验收。

第十八条确定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应当同时确定其名称、密级、保密期限、保密要点和知悉范围。

第十九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保密要点是指必须确保安全的核心事项或者信息,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不宜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专项计划;

(二)涉密项目研制目标、路线和过程;

(三)敏感领域资源、物种、物品、数据和信息;

(四)关键技术诀窍、参数和工艺;

(五)科学技术成果涉密应用方向;

(六)其他泄露后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核心信息。

第二十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变更密级、保密期限或者知悉范围

(一)定密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科学技术保密事项范围已经发生变化的;

(二)泄露后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损害程度会发生明显变化的。

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变更,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由其上级机关、单位决定。

第二十一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具体保密期限届满、解密时间已到或者符合解密条件的,自行解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提前解密

(一)已经扩散且无法采取补救措施的;

(二)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科学技术保密事项范围调整后,不再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

(三)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

提前解密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由其上级机关、单位决定。

第二十二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原保密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原知悉范围内的机关、单位或者人员。延长保密期限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由其上级机关、单位决定。

第二十三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应当进行备案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每年12月31日前将本行政区域或者本部门当年确定、变更和解除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情况报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其他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应当在确定、变更、解除后20个工作日内报同级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机关、单位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不当的,应当及时通知其纠正。

第二十五条机关、单位对已定密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或者属于何种密级有不同意见的,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解决。

第四章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保密管理

第二十六条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全国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一)制定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技术保密规章制度;

(二)指导和管理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定密工作;

(三)按规定审查涉外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事项;

(四)检查全国科学技术保密工作,协助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泄露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案件;

(五)组织开展科学技术保密宣传教育和培训;

(六)表彰全国科学技术保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国家科技保密办公室,负责国家科学技术保密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机构管理科学技术保密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科学技术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制定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科学技术保密规章制度;

(二)指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定密工作;

(三)按规定审查涉外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事项;

(四)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协助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泄露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案件;

(五)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科学技术保密宣传教育和培训;

(六)表彰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二十八条机关、单位管理本机关、本单位的科学技术保密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健全科学技术保密管理制度;

(二)设立或者指定专门机构管理科学技术保密工作;

(三)依法开展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定密工作,管理涉密科学技术活动、项目及成果;

(四)确定涉及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人员(以下简称涉密人员),并加强对涉密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

(五)加强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涉密载体和涉密会议活动保密管理,严格对外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

(六)发生资产重组、单位变更等影响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管理的事项时,及时向上级机关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涉密人员应当遵守以下保密要求

(一)严格执行国家科学技术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机关、本单位科学技术保密制度;

(二)接受科学技术保密教育培训和监督检查;

(三)产生涉密科学技术事项时,先行采取保密措施,按规定提请定密,并及时向本机关、本单位科学技术保密管理机构报告;

(四)参加对外科学技术交流合作与涉外商务活动前向本机关、本单位科学技术保密管理机构报告;

(五)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学术交流等公开行为前按规定履行保密审查手续;

(六)发现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正在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本机关、本单位科学技术保密管理机构报告;

(七)离岗离职时,与机关、单位签订保密协议,接受脱密期保密管理,严格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第三十条机关、单位和个人在下列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活动中,不得涉及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一)进行公开的科学技术讲学、进修、考察、合作研究等活动;

(二)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公开发行的报刊、书籍、图文资料和声像制品进行宣传、报道或者发表论文;

(三)进行公开的科学技术展览和展示等活动。

第三十一条机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信息保密管理,存储、处理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信息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获取、持有、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信息;

(二)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三)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信息;

(四)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信息;

(五)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信息;

(六)其他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应当经过批准,并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绝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原则上不得对外提供,确需提供的,应当经中央国家机关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机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对外提供应当报中央国家机关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秘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对外提供应当报中央国家机关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对外提供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机关、单位开展涉密科学技术活动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保密工作、明确保密纪律和要求,并加强以下方面保密管理

(一)研究、制定涉密科学技术规划应当制定保密工作方案,签订保密责任书;

(二)组织实施涉密科学技术计划应当制定保密制度;

(三)举办涉密科学技术会议或者组织开展涉密科学技术展览、展示应当采取必要的保密管理措施,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场所进行;

(四)涉密科学技术活动进行公开宣传报道前应当进行保密审查。

第三十四条涉密科学技术项目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加强保密管理

(一)涉密科学技术项目在指南发布、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立项批复、项目实施、结题验收、成果评价、转化应用及科学技术奖励各个环节应当建立保密制度;

(二)涉密科学技术项目下达单位与承担单位、承担单位与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与参研人员之间应当签订保密责任书;

(三)涉密科学技术项目的文件、资料及其他载体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台账;

(四)涉密科学技术项目进行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宣传展示、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承担单位应当提前进行保密审查;

(五)涉密科学技术项目原则上不得聘用境外人员,确需聘用境外人员的,承担单位应当按规定报批。

第三十五条涉密科学技术成果应当按以下要求加强保密管理

(一)涉密科学技术成果在境内转让或者推广应用,应当报原定密机关、单位批准,并与受让方签订保密协议;

(二)涉密科学技术成果向境外出口,利用涉密科学技术成果在境外开办企业,在境内与外资、外企合作,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机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档案归档和保密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机关、单位应当为科学技术保密工作提供经费、人员和其他必要的保障条件。国家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科学技术保密工作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第三十八条机关、单位应当保障涉密人员正当合法权益。对参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研制的科技人员,有关机关、单位不得因其成果不宜公开发表、交流、推广而影响其评奖、表彰和职称评定。

对确因保密原因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关机关、单位应当对论文的实际水平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第三十九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绝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不得申请普通专利或者保密专利;

(二)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经原定密机关、单位批准可申请保密专利;

(三)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申请普通专利或者由保密专利转为普通专利的,应当先行办理解密手续。

第四十条机关、单位对在科学技术保密工作方面作出贡献、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对于违反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对于情节严重,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有关责任人员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涉及国防科学技术的保密管理,按有关部门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本规定由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5年颁布的《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保密局令第20号)同时废止。

篇2:科技企业培训管理制度

办事效率低,工作量大,成交量高

高层低端销售:有人脉关系,已身在高层,还在跟公司员工抢正常通道销售量。

通过小型企业,成交小型项目。浪费自身大量资源,办事效率高,工作量

少,成交量低

低层高端销售:通过自身才华进行的利润销售,办事效率高,工作量大,成交量少(重点关照人群)

办事效率高:以自身的才能在没靠公司提供资源情况下,以自己的销售经

验和方式,进行产品成交量。

工作量大:由于每天忙于大量时间都在寻找客户中,自身知识巩固,以及

自身档次修养都无法提高,所以业绩越做越少,工作量越做越多。

成交质量低:因为没有关系网,全靠自身因素,所以很少能接到大项目。

底层低端销售:通过市场常规方式进行普通销售,办事效率低,工作量大,成交量低。办事效率低:品牌质量低,企业文化无法深入人心,人脉扩展性差。

工作量大:没有一个正规的企业生财循环模式,并且都是按照统一市场

来走,台传统专一性,没有个性化发展道路。

成交量低:人才稀少(经验人才,技术人才,人脉人才 公司没有大量流

篇3:科技管理培训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由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等学科以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和综合等学科组成。作为它们的基本单位,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又相互依赖与相互结合, 共同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以及具有一定时间序列和空间维度的科学技术网络体系。这些科学技术网络体系与自然、与经济紧蜜结合, 并充分有效的将其转化成生产力, 推动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推动和促进着人类的健康文明与和谐团结的不断前进。为此, 我国各级政府设置了科技管理机构, 形成了相应的职能管理及培训体系。并从组织架构、职能转换、人员管理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规范化的管理, 凝聚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强, 学术一流、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使命感的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了科技培训的特点和影响力。但是, 要达到或成为一个适合目前科技发展形势的科技培训与终身教育的现代科技培训体系, 还得具备其培训内容的科技性、前瞻性、阶段性、创新性、适应性, 与良好条件和较高的管理人员素质才能实现。

1 科技管理培训必须具有其科学性

1.1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科技管理培训内容要有其科学性、先进性, 要容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中, 要找准培训的主攻方向, 要有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的培训内容, 要达到国内、省内在本行业的先进性。同时所培训的内容、必须符合科技管理人员所在培训地的当地实际。

1.2 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专业分化和整体综合发展的两种趋势, 一是学科的划分和专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专业研究越来越深入;二是不同学科领域内容互相渗透, 互相包容, 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

1.3 由于项目规模加大必须把创新熔入科技队伍精神之中

项目宏观规模加大, 资金投入也加大。因此在培训工作中, 要起引导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作用。只有创新, 才能应对不断加大, 不断加深科技项目,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工农业生产需求。因此, 应该鼓励创新实践, 使创新熔入科技队伍精神之中。

1.4 必须建立良好的技术培训工作程序

技术培训内容的成熟度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并需要建立良好的技术培训工作程序, 预防事故的产生, 重要环节的丢失, 避免设计工作程序, 工艺工作程序, 产品开发程序等的重复, 使上下阶段的技术工作相互衔接, 在上一阶段的技术工作中就预先考虑下一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

1.5 要重视课程安排, 重视科技创新

在科技管理培训中, 课程安排既有分工, 更要有通力协作, 既要加强系统观念, 又要进行系统管理的培训, 把建立在各项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科技培训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科技管理培训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也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使被培训者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维护与实现广大员工根本利益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途经。只有重视科技培训, 重视科技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和区域内的各种相关问题。

1.6 围绕培训建立建全知识产权的保护

以项目为载体, 以培训为手段, 充分利用国家, 争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策划建立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为目标。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避免科技成果的流失, 形成本行业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技术, 确立培训工作原则, 明确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 建立建全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激励和约束方面的规章制度, 防止对外招标或技术交流中行业技术机密流失。在新技术老化过程加速, 技术寿命周期缩短的形势下, 科技管理培训必须适应这种加速发展的要求。

2 科技管理培训内容必须具有其前瞻性

2.1 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 超前地找出可能的培训需求

结合当地实际与当地的科学技术, 对当前或以后行业的实际发展, 起到承前启后, 引领行业的先进作用, 要避免滞后性。时间就是金钱, 速度就是效益。因此就要力求于前, 就要对所培训的行业进行先期的分析和研究, 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 超前地找出可能的培训需求, 积极主动的为所培训的行业打下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对培训需求进行突破陈规的拓展性的未雨绸缪的探讨和研究, 运用系统的、变化的、联系的方式统揽整体, 把握大局。力求以超前的意识, 社会发展趋势、行业战略远景、个人规划和行业研发规划等角度找出不同层面的潜在的培训需求, 避免出现了实际的绩效问题才去审视培训需求。

2.2 促进科技培训工作有效的实施, 迅速的将新技术经过培训应用于生产实践

对所培训行业以做好纠错保健工作, 完善所培行业原有的需求分析体系, 借鉴先进行业的绩效技术、教学系统设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等, 本着继承、借鉴、创新、发展的思路, 树立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念, 以知识积累、“知识集成”的方式, 促进科技培训工作有效的实施, 进而对行业组织的战略发展和成长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加强对科技培训信息的搜集, 及时掌握本行业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 重视本行业研发战略的制定, 并能够迅速的将新技术经过培训应用于生产实践。

3 科技管理培训的科技含量具有阶段性

3.1 科技管理培训要与提高经济效益联系起来

科技管理培训不是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 而是要把科技工作与提高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考虑。因此, 必须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在该阶段以后的要求, 研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研究科技活动的经济合理性、时效性。科技培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从基础培训到开发研究培训。从产品试制培训以及处理日常的技术问题培训, 都不能把技术培训工作孤立起来, 要进行分段的技术经济分析, 使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时效性统一起来。还要研究它的现实性, 要分析国情和企业条件, 做到发挥本领域、本地区、本企业的有利因素, 扬长避短, 切合实际。在一定的阶段性时间内, 有效的培训适合该阶段的科技与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技术。

3.2 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技活动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劳动, 科技管理培训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对科技活动进行管理培训, 有效地运用物力和财力, 最主要的是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训。科学的发明创造、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开发运用新技术,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培训。即使是日常技术问题, 也会创造性的处理。因此, 首先就是依靠人们的创造精神, 这就得加强管理和培训, 树立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观念,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合理的营造氛围, 适当的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更新, 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 建立建全科技劳动成果评价体系, 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 使其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 科技管理培训理念的创新性

4.1 以新理念重新认识已知事物, 使新项目得到实际应用

以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 提出的新观点, 重新认识已知事物;使人类已掌握的知识再不断丰富和完善, 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产品不断更新, 是科技管理培训中的创新理念。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 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 是创新要素在复杂作用下交互的复杂涌现, 是改革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通过培训与实践, 不断的解决新问题, 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应用的体现。

4.2 培育创新精神, 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以培训知识创新为基础, 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培训—制度创新, 当然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培训, 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培训—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培训。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3 科技培训也要包括技艺培训

由于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技术还包含着技艺, 而且人的参与程度越大、越多, 则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含量、密度和水平就越高, 这些特点决定了科学和技术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 培训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及它们的创新, 也是培训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4 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保持技术创新能力

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造才能。在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的时代, 竞争环境无时不在变化。因此, 学习速度, 接受新事物、新理论、新技术, 已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保持技术创新能力,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 科技管理培训对本土、局部与民生科技的适应性

5.1 结合当地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民生科技培训

民生科技是目前直接涉及改善民生的科学技术, 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民生科技定位于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已成为政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抓手, 也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当地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民生科技培训, 有计划的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等工作培训。

5.2 调研需培单位, 制订培训规划, 指导推进实施进程

对需培单位进行科学预测, 制订科技发展规划, 指导、推进科技培训规划的实施进程, 推动科技进步的发展。培训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原理, 促使其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 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对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可行性论证。

5.3 整合创新资源, 建全创新机制, 增强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省市县联动的区域民生科技培训创新体系。以民生科技发展规划, 体系建设, 信息化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建立民生科技服务培训创新体系为己任, 推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 公共安全、城镇发展等民生领域的科技进步, 为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5.4 科技管理培训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的科技管理体系是一个有多要素继承整合的复杂系统, 包括科技队伍、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在内的协同作战的复杂系统。科技队伍是管理的执行者, 队伍的建设是企业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 其水平的高低和发挥作用的好坏, 直接影响体系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是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科技从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 转化为企业、政府有意识的经济活动。因此, 既要求通晓科技, 又要懂管理, 还要懂经济的全面综合协调能力的作为桥梁与纽带连接企业家与科研人员, 为其提供决策咨询、管理服务、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科技人员, 都得经有效的科技管理培训才能获得。因此, 科技管理培训非常重要。

5.5 科技管理制度是科技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 是实现整个科技管理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基础

科技管理内容是科技管理活动的对象, 包括科技项目管理、预研、申报、评审、立项、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科技人才管理包括人才的遴选、培养、使用、考核、奖励、合理流动等;科技成果管理包括成果鉴定、评价、登记、奖励、推广、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科技信息管理包括科技动态、政策、专利、外部竞争性情报、用户反馈信息等信息的获取、传递和使用;资金管理包括科研资金筹措、分配、使用、监管等, 旨在增加资金总量, 提高使用效率;科研过程管理, 当然包括整个研究开发过程进行管理服务, 协调解决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等, 都得经有效的科技管理培训才能完成。

5.6 构建民生科技, 实现农村远程科技管理培训

利用科技视频系统, 建立甘肃省农村远程科技管理培训体系, 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农村科技经纪人、农村创新人才科技培训;结合星火科技培训等工作的开展,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人员培训。因此, 以教师队伍为核心, 以管理人员为主导, 以先进、现代、高新、经济效益高、致富效率好的科学技术为中心, 利用网络通讯和数字化等技术, 采用多终端的形式, 构建民生科技领域专家培训支持系统。围绕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民生产的实际需求, 广泛开展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创业、就业等民生科技培训工作。为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科技管理培训氛围而努力。

摘要:科技管理培训内容要有其科学性、先进性, 前瞻性、阶段性、创新性, 对本土、局部与民生科技要有适应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专业分化和整体综合发展的两种趋势:一是学科的划分和专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专业研究越来越深入;二是不同学科领域内容互相渗透, 互相包容, 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都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因此, 有关该领域的培训内容, 需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科技管理,培训,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杨雨轩.成人教育与培训[J].深圳教育, 2011, 19 (8) :55-57.

篇4:科技企业培训管理制度

【关键字】科技管理;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这样,也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谋求更好的发展,进而来增强在市场上竞争的实力。与此同时,企业不断的加强科技管理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的素质,使得其整体的运营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当然,实现良好的科技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分析。实践已经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占有市场,并立足市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一、将科技管理工作重视起来,逐步抓好科技创新管理

在企业当中实现有效的科技管理,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科技管理的重要性放在必要的位置上,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要将其列入整体的战略规划当中,同时也要把它作为重点抓好的管理任务重视起来。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科技管理的主要地位,将它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尤为关键的。与此同时,为了切实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企业应成立由第一把手为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以领导小组为牵头人来进行科技管理,其中我们可以根据科技工作的形势和客观需要,进而来研究分析不同科技研发创新项目的各项投入以及科技人才配备等。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实现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将科技项目进行细分并加强运营管理,不仅舍得投入,每年都组织对科技项目进行研究。落实资金来源,不断投入资金更新设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二、强化科技意识,以市场为主导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现科技创新也可以有效的占领市场先机,一方面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更好的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形成客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企业进行科技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技进步和勘测设计成品质量、经济效益的关系应当是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的,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来设计成品,从而使得科技含量得以有效的提高,这样一来成品的质量也会越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越强,将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当然,在具體的科技管理工作当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对相关工作进行细化,因为实现有效的科技管理势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物力等,而且科技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会一时就能够兑现,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一些人为科技投入是一项风险高,甚至回报低的投入。这种思想意识对于我们科技的发展是尤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避免这种矛盾的出现,这时就需要各级领导反复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在科技人员中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让“科技兴企”真正深人人心。同时还需要进一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不能让科技带头人无偿劳动,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认识,做好科技进步的全面规划工作。

三、科学规划,合理的进行科技投入和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有效集合各种有效资源,实现良好的运营和配置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在实现科技兴企业,科技强企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科技投入的分析,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此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展开论述,企业要提高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人力和资源的同时,要注重长远利益,避免短期行为。科技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我们要重点把发挥科技潜力,科技管理要有针对性,找准市场先机,与此同时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需要把加速科技进步当作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发展战略需求,基于这种认识,企业应结合今后电力发展方向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的科技进步发展规划,明确其指导思想,提出科技进步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保证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在企业当中开展科技创新还需要权衡各个方面的利弊,对于科技的投入和项目运营有相应的预算管理和控制,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现,能提高企业广大职工的科技意识。我们开展有效的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稳定发展,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当然在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必须结合工程项目开展,科技项目的确定也要同企业的业务发展和运营需求有机的统一起来,科技研发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些都需要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辩证分析的前提下来确定。所以企业的科研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生产和建设进行,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设计院的科研工作,只有结合工程才能得到上级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在纳人计划上来,科研工作也才能具有扎实的基础。

四、科技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控制要点

前面我们对于科技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其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准备,遵循哪些原则,那么制定的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予以落实,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确保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总结了以下几点:

科学的进行调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现权,对于决策也是这样,决策的过程建立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的。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决策之前一定要明确需要决策的分析,做好总的问题设定,进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与此同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目标。决策的目标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的科技管理来说,在明确了相关的问题之后,就要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从而确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这也使得决策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因为如果目标选择的不正确,也就会有错误的决策方向和决策要求,决策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科学的拟定相关科技投资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其中对于方案的评估一定要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同时最好有相关的数据进行支持,以确保评估方案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篇5:科技企业培训管理制度

■∑∑~~(^o^)/《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邮箱:chinaqikan8@126.com(来稿请注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投稿)

■∑∑~~(^o^)/工作QQ: 1585617365联系人:鲍编辑

■∑∑~~(^o^)/咨询热线: 0531-62321053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http://●★☆●★☆●★☆●★☆●

■∑∑~~(^o^)/《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邮箱:chinaqikan8@126.com(来稿请注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投稿)

■∑∑~~(^o^)/工作QQ: 1585617365联系人:鲍编辑

■∑∑~~(^o^)/咨询热线: 0531-62321053

篇6:电子科技企业考勤管理办法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考勤管理工作,严肃公司劳动纪律,为薪金核发和员工评估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

第三条公司行政部负责员工的考勤管理工作,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监督。考勤员应按规定认真、及时、准确的记录考勤,清查出勤状况,妥善保管各种请假凭证,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每月底汇总考勤结果,作为工资核发的依据。

二、工作时间

第四条公司正常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上班时间(8:30至12:00;14:00至18:00),为完成部门内所负责的本职工作;周六上午(8:30至12:00)为工作整理及会议时间。因台风影响等需调整工作时间时由公司人事部另行通知。

第五条考勤记录日期为每月1日至最后一日,每月出满勤不管大小月份固定按30日计算工资。

三、出勤管理

第六条全体员工实行上下班打卡(指纹录入)制度,即上班、下班各输指纹一次,每日四次。

第七条每天打卡的有效时间为:上午上班7:30至8:30、上午下班:12:00后,下午上班13:00至14:00、下午下班18:00以后,其他时间上下班打卡无效。

第八条员工因处理公务无法在上班时间前打卡,须事先向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报告同时知会行政部,并在二天内书面填写《考勤异动表》报公司各部门负责人签名确认后交行政部审批,否则视为缺勤处理。

四、请假管理

第九条事/病假:员工因私人原因确实需要请假的,须事先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签批《请假条》后方可休假,手续不全者视为旷工。若因突发事件无法亲自办理者,应在3个小时内打电话通知上级,并请同事先代为办理,返回后于当天补办请假手续;凡事后再请假者一律不接受任何请假手续。(请假时间以小时为计算单位,不足1小时的,按1小时的工资计算。)

第十条工伤假:员工在工作期间因公负伤的,须第一时间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签批《请假条》,若因突发事件无法亲自办理者,应在3个小时内打电话通知上级,返回后于当天补办请假手续并提供有效的医院鉴定证明;医疗期视作正常出勤,并按规定予以各种保障。

第十一条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假期执行如下:

1、婚假:员工达到法定年龄结婚,可享有3 天的有薪婚假;若符合晚婚规定(男满25岁,女满23岁)的,可享有13 天的有薪婚假;申请放婚假的有效期为取得结婚证的三个月内。

2、产假:符合计划生育的转正员工按实际情况须提前一周提交请假申请,并享有下列的有薪产假:

(1)女员工顺产假90天,剖腹产加15天,难产加30天,晚育加15天;

(2)男员工享有陪产假7 天;

(3)哺乳期为一年,每天可有一小时的哺乳时间。

3、计划生育假:实行节育手术的按《劳动法》有关规定执行。

4、丧假:员工为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奔丧可享有3天吊唁假,嫡亲去世可享有1天吊唁假。

5、年假:正式员工(包括协议人员)每年享有6天带薪年假。

6、其他公众假:公司员工享有国家及政府规定的休假权利。

7、以上假期休假时间均包含节假日在内。

第十二条上述各情况请假期限在2天内的报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批;3天(含)以上者,报总经理审批。

五、外出/出差管理

第十三条全体员工上班时间因公外出办事的应填写《临时外出申请单》,写明外出的理由、前往的地点、预计的来回时间、业务联系人等,报公司管理部审批。因业务需要经常外出公务的员工经公司总经理书面批准后无须填写《临时外出申请单》。

第十四条员工因公出差,须填写《出差申请表》,由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出差申请表》交公司行政部作出考勤登记,并作为向财务部门报销差旅费用、差旅借款的依据。

六、加班管理

第十五条员工应充分利用上班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控制加班加点。因特殊原因,公司指定的加班,公司给予相应的补贴:

1、平时指定加班,按小时工资的1.5倍补贴;

2、公休日指定加班,按小时工资的2倍补贴;

3、法定节假日指定加班,按小时工资的3倍补贴。

具体加班时间以打卡时间为准,每天加班的生效时间为18:30后,每次加班时间为1小时以上(1小时以内加班忽略不计)。

七、出勤计薪规定

第十六条为鼓励员工勤奋工作,公司设立全勤奖50元,全勤奖只奖给本月无迟到、早退及病、事假者。

第十七条上班时间开始5分钟后至30分钟内到班者,视为迟到;提前30

分钟以内下班者,视为早退;迟到或早退超过30分钟以上者,按扣除半天基本工资论处(不计入月迟到、早退累计时间)。

第十八条迟到、早退扣款细则如下:

1、员工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5次(含)以内者或月累计迟到、早退30分钟内,扣发全勤奖;

2、累计达到5次以上10次(含)以内者,扣除月基本工资1元/次;

3、累计达到10次以上者,扣除月基本工资5元/次;

4、月累计迟到、早退超过30分钟(部分)每分钟扣除月基本工资1元; 第十九条员工旷工在扣除旷工期间的基本工资外:

1、旷工半天扣除月工资总额的5%,并扣除制度违反0.5分(为降阶标准);

2、旷工1天视为严重失职,扣除月工资总额的10%,并作记罚处理;以此 类推(总扣除工资不超过工资总额的30%);

3、月旷工3天(含)以上或一年累计旷工15天者,则视为自动离职。

八、附则

第廿条本制度自XXXX年X月X日起实施,凡与本制度不相符的规定均以本制度为准。

第廿一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管理。公司内部成员务必了解本规则之一切内容,任何人不得以未知为由而免除责任。

上一篇:要用四举措推进廉政文化教育下一篇:演奏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