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经验

2024-04-26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经验(精选8篇)

篇1: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经验

初中地理教师先进教学经验汇报材料《搞好地理复习,提高教学质量》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九年级地理复习,内容多,范围广,涉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共四册课本,而学生用在地理学科复习的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地理复习,这是每一位九年级地理教师都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校的一些基本做法和想法,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一、先周备课,设计学案,做好准备

加强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备课,集体创优一直是我们六中的传统。每周二上午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地理教研组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中考信息及近两三年来的中考试题,把握中考的命题导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定时间、定内容、定学案主备人;统一复习进度,统一复习重点,统一训练题及阶段测试题,并提前一周设计好学案,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知识的梳理复习,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好课堂上45分钟的时间,高效复习。

二、精心策划,有条不紊,合理复习我们把九年级总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时间界定在春节前和春节后3月份。形式上按章节系统复习,依据学案和《同步》,集中全力复习课本。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复习,落实双基,理清脉络,重视基础知识结构的梳理,为中考储备知识。在这一阶段中,要依纲靠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理清要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明确考点,联系热点,将每章节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清晰化,同时要注意注重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如前后知识的联系与综合,教材与时事热点的联系。例如复习“西北地区”时,要抓住“干旱”这一自然特征,明确干旱对西北地区地表、植被、河流、湖泊、聚落、农牧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就能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一目了然;复习植被由东向西的变化时,可联系第三册“土地资源”中的“草地的分布”;复习矿产资源时,可联系“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神舟七号”等热点。

这一阶段复习中一定要扎扎实实,切忌摆花架子,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让学生把握住教材的基本内容,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第二阶段,时间界定在春节后的4月—5月上旬。这一阶段以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为主要形式。本阶段主要任务:瞄准中考,浓缩重点,专题训练,培养能力。具体做法:一方面以地理要素为线索进行专题复习,如把气候知识放在一个专题,解决所有与气候有

关的问题(气候类型、分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天气与气候灾害等,)同时,也可以气候知识为基础的河流、水资源、农业等问题作铺垫。还有地形与地势、河流与湖泊,国家地理,区域联系与差异等专题;另一方面以课本图像为线索进行综合复习,训练学生将地理知识点在地图上串起来,如一些重要经纬线上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知识,不同性质的地理分界线、回归线赤道穿过的国家及气候类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干湿地区等放在同一幅地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图文结合记忆,培养图文转换的技能,提高复习效率。

这一阶段复习同时还要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时政热点,如中东问题、四大工程、反恐问题、印巴问题、伊朗核问题等,以及一些人口、资源、能源问题,加以整理、归纳、分析,结合每一个专题,合理的加以选用,及时“哺育”学生,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第三阶段,春节后5月下旬—中考。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扣课本,强化记忆,养精蓄锐,调整状态。通过回扣课本,使学生对遗忘的问题重新记忆,消灭知识盲点。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充分调整自己的状态,通过中考综合训练和中考模拟训练,全面提高应试能力,轻装上阵,发挥出正常水平。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学案,避免“满堂灌”,复习课不单是地理知识的重现,贵在于复习的过程中能指导学生编织科学的知识体系,把了解和知道的知识上升为理解和应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学案导学,同步补充,有机结合

我校九年级一直提倡“学案导学”的指导思想,以学定教,以学定学。根据学校要求,一节课编成一个学案。政、史、地、生每节课学案是B5纸一张,而《同步》编写的质量比较高,所以我们在设计学案之前,先研究《同步》,使学案与《同步》能够有机的结合。为减轻学生负担,学案内容与《同步》不得重复。比如《同步》有些章节知识整合少一些或没有涉及到的,我们就在学案上补充梳理基础知识多一些,并对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单独整理;同步中有些章节的某些知识点训练题少一些或有些知识还是老教材的内容,我们设计学案时就自编、精选部分练习题,再结合《同步》上的一部分习题随堂使用,补充训练,(如《同步》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有关经纬网、方向的判断、比例尺等方面的练习题就没有,我们在学案上就多补充一些这些方面的训练题)争取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全面、精确的掌握,达到举一返三的效果。

设计学案时,要结合考点,热点,突出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学案的编写中,要始终贯彻学生的学习复习方法,如复习目标的设

计,疑难问题的提示,思考问题的思路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根据复习内容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延伸联系,具有较强的思维性、系统性,关联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读书不行,读书不细也不行;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不联系不行,联系不广也不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文本复习,不同的复习阶段,学案也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四、分层复习,增强信心,共同提高

由于对新课程的学习已经过去了很久,时间较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有相当部分遗忘或混淆了,同时,复习时间少,任务重,有些学生易产生焦急、烦躁和畏难心理。因此,我们平时在复习时就认真分析各班的特有目标,学优目标及转化目标的学生情况,做到分层复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复习地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特别是对于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己觉得升学希望不大,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老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更要多关心,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引导他们重点复习好基础知识即可;基础和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循序渐进,表扬和批评、鼓励和督促相结合,重点掌握方法,会联系实际,使知识融会贯通;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样分层复习,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力争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消除了焦急畏难心理,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复习效率。

总之,九年级地理复习,只要信息灵一点,步子扎实一点,方法活一点,效率高一点,相信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祝福我们大家!

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篇2: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经验

高中新课程实施给我校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我校地理学科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确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努力营造一个学生有发展、教师有建树的绿色教育生态环境。

为了将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放在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上,而着眼点又重点落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我们针对如何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按照学校安排进行了一系列教研活动,曾先后作过,并一直坚持进行的有:

1、扎实开展教研组活动

我校长期坚持有计划、有组织的全民教研活动,每周星期五是文科组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中大家学习教育理论,讨论教学问题,集体备课,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课堂上遇到的易错问题,共同提高业务水平。为了使教研组活动更具实效,教导处要求每个教研组在学期初制定本学期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这就使全校每一位教职工都能亲身参加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地理学科老师认真开展教研组活动,并且从中受益,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抓实常规

学校要求教案书写规范,要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拓展,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备教法、备学法、备考法,使教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备课时做到:①要突出一个“人”字:树立“三本”的教学理念,备课时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②要敢说一个“不”字:敢于用质疑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对待教学,对待教材,备课时多问“为什么”,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研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对新教材的独到见解;③要讲究一个“思”字:要经常就自己的备课和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写课后教学反思,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④教案要提倡一个“活”字:教案书写不拘一格,体现个性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由手写教案向电子教案过渡,可以使用通案(电子版),但要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对新教材的独到见解和处理方法,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具体措施,体现自己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我们地理学科教师认真落实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抓实常规。

3、积极进行听评课活动

按照学校教导处、中心教研室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详实的听评课活动计划,每周至少听课两人次,每周的公开课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主题(比如第三周关注有效教学、第四周同课异构),通过不同年龄教师的说课、上课和教后的评课、反思,引领老师们注重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

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我们地理学科教师珍惜反思,也重视反思,力图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课改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着学生的潜能,点燃着学生的智慧火把。同时,新课改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地理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

1、课前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程标准,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除了课程标准外,教材作为教学的参考,也非常重要。教材不仅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大量翻阅各类教辅材料,上网查询与教学有用的各种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尤其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地理课本中的这些环节,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试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一落实这些环节。这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改进行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一线的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的激烈碰撞与摩擦。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改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始终在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影响了我们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2、新教材、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不配套、教材与辅导材料不配套,尤其是我们用的第二教材,难度过大,不适合高一的学生,还有诸多实践活动缺乏设备(如地球仪)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对于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心中没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较差的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

4、新课改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点拨的总时间应控制在一节课的1/3—1/2,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探究、自己发展的"空白时间带"。然而在现实情境下,为了教学进度,教师满堂灌、自己大讲特讲的现象还是客观存在。

应对措施:

1、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必须要加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等,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布置作业时,要求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地图的分析,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地接受知识。

3、课堂教学中可适当采取多种方式,根据教学所需,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课本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可以将书中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来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吸引力。

篇3:高中地理城市部分教学的一些经验

世界各国划分城镇和乡村的标准很不一致, 最常见的是按集聚人口规模划分城镇和乡村。多数国家以100人~10000人为城镇人口最低界线。有些国家还采用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等级高低等作为划分城乡的参考指标。

我国现行的建制镇标准是1984年规定的。县政府驻地和有2000以上非农业人口聚居的乡政府驻地可以建镇, 实际上, 现在很多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低于法定标准。1986年, 民政部调整了设市标准, 规定以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作为设市标准, 同时增加了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的指标。

严格地说, 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 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但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下, 城市常作为城镇居民点的总称。

“乡镇”中的“镇”, 是指建制镇, “乡”不够建制镇条件。乡行政中心多数具有层次较低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 并联系着周围一定范围的乡村, 习惯上称为集镇, 是介于乡村和城镇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属乡村居民点。

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城市化 (城镇化) 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很难给城市化下个各学科都接受的定义。

课本也没下定义, 只指出这一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变化。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也有多种, 但能被各家接受的是指人口统计学指标, 其中最简明、资料最易得、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在城市化初期阶段, 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下, 剩余农产品有限, 在一段时间里, 人口增长速度不是太快, 现代工业规模较小, 技术落后, 资金不足。城市化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 如19世纪初的美国和当今部分欠发达地区。

城市化中期, 随着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建设规模和速度加快, 需要大量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 为非农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可靠的粮食、原料和劳动力。营养卫生和医疗技术的改进, 使死亡率明显下降, 人口猛增并向城镇迅速集聚, 城镇人口比重从原来30%~40%猛增到60%~70%, 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如19世纪的英国和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后期, 人口再生产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阶段, 从事农业的绝对人口规模已经不大, 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显著放慢, 甚至停滞。现代工业因技术、管理水平提高, 工业上剩余的大量劳动力调整到第三产业。城市化进入高度城市化后, 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如当今许多发达国家。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课本谈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前者城市化速度超过后者, 除了因为这两类国家分别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和后期缓慢阶段外, 还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工业发展所需的人口增长速度, 即“过度城市化”或“早熟的城市化”。这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如印度在60年代~70年代较典型, 加尔各答住茅屋、草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7%。

中国、东欧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发展所需人口增长速度, 有人称为“低度城镇化”, 这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把资源最大限度集中到工业增长上, 造成城市住房、基础建设、社会服务等投资不足, 而通过控制人口向城市迁移又使投资政策得到加强。

篇4: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略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经验;教学思想;教学难点

一、改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式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更是教学法,这样他们才能举一反三,甚至闻一知十;学生不是仅学知识,更是发现知识,学会学习并且善于学习,才能避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耗费了时间却学而无果的现象。

2.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我在教学中也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地翻新,但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1)设计课前预习:设置可测评性强的课前预习问题,发给学生预习学案,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听讲与回答教师问题。

(2)设计新课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真实生活事件、新闻等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进行新课导入。

3.加强教研,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通过积极教研,研究课标,考纲,钻研高考试题,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脉搏;研究教学的先进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知识的把握和习题的选择设计,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加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和储备,积极扩充教学资源渠道,逐步缩小与课程要求的差距。

二、注重教学难点

地方时的计算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要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首先要对经线的划分了解清楚。

(一)首先注重经线的划分

东西经的划分:以0°经线为起点,以东(即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经,以西(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西经),向东向西经度各划分出180°。东经用E(east的首写字母)表示,西经用W(west的首写字母)表示。东西经180°重合。据此,东经度越往东数值越大,西经度越往西经度值越大。

(二)其次是地方时的计算

1.概念:因经度的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计算

(1)基本原理: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或每隔15′相差1分钟,每隔15″相差1秒钟,每隔1°相差4分钟)。越往东,地方时越早,即“东加西减”。

(2)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分三种情况:

①若两地都是东经度,则将经度值大的写在东侧,经度值小的写在西侧,然后求出两地的经度差(大的减小的),然后依据以上计算原理转化为时间差,再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求出所求地的的地方时。

例1.已知北京时间为9时,求160°E的地方时?

则120°E 160°E

9:00

经度差:160-120=40,转化为时间差:40÷15=2小时余数10°,10×4=40分钟,即时间差是2小时40分钟,又因为所求点在东侧,所以应该用已知点的时间加上这个时间差,即所求点地方时为11:40。

②若两地都是西经度,则将经度值大的写在西侧,经度值小的写在东侧,然后求出两地的经度差(大的减小的),然后依据以上计算原理转化为时间差,再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求出所求地的地方时。

例2.已知120°W时间为9时,求90°W的地方时?

则120°W 90°W

9:00

经度差:120-90=30,转化为时间差:30÷15=2小时,即时间差是2小时,因为所求地点在东侧,所以应该用已知时间加上这个时间差,即所求点地方时为11:00。

③若两地一为东经,一为西经,则将东经度写在东侧,西经度写在西侧,然后求出两地的经度差,然后依据以上计算原理转化为时间差,再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求出所求地的地方时。

例3.已知北京时间为12:00,求120°W的地方时?

则120°W 120°E

12:00

经度差:120+120=240,转化为时间差:240÷15=16小时,即时间差是16小时,因为所求地点在西侧,所以用已知时间减去时间差,即所求点地方时为12-16=-4时,因为求出来是负数,所以日期倒后一天,时间为-4+24=20时,即120°E上是前一天的20点。

总之,伴着阅历的加深,我们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修养,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让他们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静.中学地理教学规律探微[M].延边教育出版社,2012:11.

[2]冯志伟.地理与语言[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02.

[3]李甜.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科学与教育,2002,24(2).

[4]金力明.教师的基本素质[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08.

篇5: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要求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必修学科的省学业水平测试的纲要,准确教学定位,编写可操作的导学案,完成初备和复备教案。

2、上课首先要明确目标,然后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释疑解惑,再进行巩固练习,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篇6: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一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0--14)班的地理课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生本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通过努力,我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依然会虚心向其他教师们请教,充实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不断成长。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二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5个理科班的地理课。由于中段考后才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冷铎,暖铎的形成。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海洋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得得。

精心编写单元练习,力求每一份单元练习能覆盖该单元的全部重点内容,有较大份量的读图分析题,亦增加一些反映当前最新的科技,经济,环境动态的题目。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2、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反馈,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

3、继续强化“思路-线索学习法”;继续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整体优化。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三

本学期前半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后半学期担任四个班,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我校实行“1+3教学模式”,在整个学期中,从网络中收集各个地区关于新课改的理论内容来充实自己课改理论,并同其他地理教师讨论关于课改的方法和实施步骤。对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学到东西,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学生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八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三、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选修五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二上学期后期的地球地图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三、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学习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高中地理教师期中教学工作总结五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年级12,13,18,三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应该说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把握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做如下工作。

一、认真执行教学五认真原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了课程标准。因此首先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它相关资源,以超越文本局限,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前导入,还是单元小结,学科自习,月考。都要抓住机会,对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完善。当然3个班可以说学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无论是备课还是实际教学中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灵活多变,既要驾弩教学内容还要驾弩学生。

二、积极参加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在每周五的备课组活动中,积极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讨及时改进。另外利用没课时间互相听课,积极评课,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尽善尽美。这是本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争取在教学中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三、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多做多看习题,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教学中,尽量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总之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在教学中做一个永不落伍的教师。

篇7: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经验总结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各种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

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高潮。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很有必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低一些。让他们发现爱其实很容易;爱就在身边;爱就在儿女亲情里;爱就在柴米油盐中。为此,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别开生面的作业——亲情作业。即让孩子在吃饭时给他的父母夹夹菜、在晚上睡觉前为他的长辈们洗洗脚。

总之,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这种过程是很开心的!

篇8: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经验

一、贴近现实生活, 享受学习地理的乐趣

任何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学习, 都不会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 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 将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让地理知识为生活服务, 让学生能用地理知识合理地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现象,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地理学科的乐趣所在。

将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例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中跳跃出来, 通过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 会让他们的视野一下子就变得开阔起来。无论是城市的高楼大厦, 四通八达的路桥交通, 还是乡村的农田水利, 自然界的雨露阳光, 都是触手可及的地理素材,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问题, 既能巩固知识, 让学生的基础变得更加牢固, 还能够使学生活学活用, 将虚无的问题具体化, 将问题的答案形象化。此外, 我们还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 我提出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呢?怎样能使城市变得宜居起来呢”等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现有的状况, 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从而实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又如, 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的认识和对湿地的了解, 结合自己的想法写出环保倡议书, 从而实现我们在开发利用的同时, 又能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这样的联系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也唤起了他们的热情, 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二、创设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对知识有着无尽的渴望, 同时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满期待和探索欲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创设出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 由此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由被动学习逐渐走向自主学习的良好态势;使他们怀着积极的心态, 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 在学习《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一单元的时候, 学生对于工业区与地域联系, 以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虽然有所了解, 但是仅限于媒体的介绍和少许的书本内容, 无法真正地联系身边的生活。于是, 我就以本地为例, 模拟一家即将兴办的化工厂, 让学生分别代表自己所居住的乡镇街道来进行阐述, 指出化工厂是否适宜在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兴建, 兴建后会有哪些问题需要面对。而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 我也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辩论, 让学生分别代表动物、植物、海洋生物来叙述当前所面临的种种污染, 很多生物已经销声匿迹的事实, 以及人类该怎样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场景模拟和情境创设,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不断的思索中寻找辩论的知识和素材;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对地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促使他们产生探究心理, 去思考、去交流、去激辩, 来完善自己的认知。

三、电化多媒体教学, 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电化教学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媒体的应用, 能够利用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等优势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 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粉笔、黑板、挂图为主的局面, 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 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电化教学,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并形成概念, 突破重点、难点, 让地理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高中生会根据课堂的精彩程度表现出自己的关注程度。传统教学中, 教师枯燥的说讲、单调的灌输、乏味的挂图, 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中生的需求, 也让他们觉得没有新意,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投影机、电脑等设备服务于课堂教学, 会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还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化虚为实, 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而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 以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的讲解, 会让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大气环境这一单元的时候, 学生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仅限于书本上的介绍, 没有直观的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利用多媒体制作动态图片, 演示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进行移动, 随之天气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将深奥的地理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也让难以理解的知识直观地再现, 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使他们牢牢记住了这些内容。又如, 在学习北美工业区的时候, 制作美国工业的地形图, 将行政区划、矿产资源、工业中心、农业地带等图文进行复合, 可强化学生对地图的感受,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技巧,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 使学生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倾听学生感受, 多渠道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学生都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感受, 即使是一些学困生, 他们也并非真的讨厌学习, 有的时候调皮只是他们想要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他们眼中的一些做法未必能引起别人的欢迎, 这就需要教师能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沟通。与学生平等对话, 坐下来倾听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热情, 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激励和赞扬, 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促动。因此, 我们要多与学生交流, 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感受, 关注学生每一次细微的进步, 也许一个眼神、一句话语, 都能有力推动他们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形成。

上一篇:王秀珍先进事迹下一篇:泸州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信息、调研文章采用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