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情景探究的选材原则与应用处理

2022-11-04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 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的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外部环境。”

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感悟道理和归纳原理, 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 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其中, 选材是前提, 处理是关键。

1 情景探究的选材原则

选择什么素材来引导学生既牵涉效果问题也是个价值取向问题。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1 目标性和衔接性原则

要有的放矢, 注意素材与教材、与教育宗旨的衔接, 防止“华而不实”。选材时要特别注意, 有些素材从表面上看能说明问题, 但其实不然。比如:用“朝三暮四”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确是排列组合问题, 但引起的是猴子态度的变化, 而非食物效果等自身情况的变化, 细分析一下, 量变引起质变是就同一事物而言的, 所以, 此例实际并不切题。材料很生动, 很有趣味, 但其导向是错误的。

1.2 积极性原则

要弘扬正气、弘扬主旋律, 要着眼于人民利益和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当然, 反映社会阴暗面的素材未必不可用, 而且, 对比中更能凸显道理。但是, 一定要挖掘其潜在价值, 反面材料给学生的应是警醒、警惕和因找到问题的症结而产生的喜悦, 至少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政治课堂为载体,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 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比如, 在探究房价问题时, 应引导学生更多的从正面分析, 目前房价已出现了“拐点”, 凸显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效果。而不是一味的纠结在房价还有多么高, 社会还多么的不公平, 同时引导学生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

1.3 典型性和贯穿性原则

选取的材料要短小而精悍、文约而事丰、辞切而意明、言简而情真, 而且应有系统性, 最好能做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 总体上涵盖所要学的理论知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案例教学的教育理念。比如, 探究《物价变动的影响》时, 可以用猪肉价格的变动来贯穿始终。贯穿型素材的选择和利用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使过渡自然, 课堂紧凑, 并提高课堂的整体感, 更重要的是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当然, 根据说明问题的力度, 这类材料在不同知识点中是主是辅, 是用于归纳出原理还是进行演绎性的回扣要相机行事。

1.4 生动性和实效性原则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视之”。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过: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简单的描述更为可取。心理学研究表明, 视觉比听觉效率高30%左右。所以, 我们的素材必须有感官上的冲击力。具体而言, 文字的不如图画的, 静态图画的不如动画和录像的, 黑白的不如彩色的, 别人做的不如自己体验的。我们还可以把比喻等修辞方法移植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比如, 用牵牛鼻子比喻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及其主导作用, 用恐龙与猴子的对比说明我国宏观调控强而有力的原因等。比喻、幽默、笑话、小品的引用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平添生动与趣味, 化平淡为神奇。总之, 我们的素材要力求“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

1.5 和谐性与主体性原则

要注意发挥多媒体的组合优化作用, 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速度与教学信息的输送量和运用时机和谐匹配。媒体只是载体, 不能把政治课上成演示课甚至是录像课,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捕捉信息、解读材料中的主体作用, 对同一问题、同一原理可一次性给予不同领域的多个素材, 由学生分组分析, 然后再对各组结论进行总结, 得出相关结论。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效率, 可以改变文字性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字体或字色、截取视频资料中的以有关图片加以展示等。这既利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和集中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上来, 也有利于节省回忆感性材料的精力, 从而为下一步的分析思考赢取更大的思维空间。比如, 在学习政治生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 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温家宝总理到农村考查的视频, 在播放视频的同时笔者又把视频中和教材相关的观点提炼出来, 让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思考问题, 避免学生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

1.6 时空近体性原则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与已知知识有交集时,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我们应该打造生活化课堂, 使课堂植根且服务于生活。用贴近学生的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或突破学科本位选取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现象与理论承载知识、活化知识, 会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易入手、有认同感, 就更能激发考查、探究的动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选取生活和社会性素材时要注意从小处入手, 从大处着眼。所谓“小”, 是指不起眼、较平凡, 但要具体、典型;所谓“大”, 是指具有时代感、反映社会动态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主题重大、意义深远。“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都闪耀着无穷的色彩”, 我们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在学生们熟知的或者是有能力感受的事件中去贯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此外, 还应力求材料的真实性、可辩性, 以及处理好趣与格, 多与少的关系等。

2 情景探究的处理

素材选择好了, 也可以说是“外部环境”“建立”了,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唤起学生的必要的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 并激发他们”了。一般而言, 材料处理的基本思路是:置疑——解读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拓宽加深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而积极思考往往从教师提问开始。“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设问是分析问题的向异, 问题设的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掌握程度, 甚至关系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

分析材料时, 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材料信息, 力争分析得深、透, 如能拓宽思路、发现有价值的新角度, 出人意料、耳目一新, 则无论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是培养能力都会大有裨益。特别是在所用素材与别人有可能重复时, 如无新奇之处则已略逊一筹;如能在深、精、新上求得突破则会在对比中让人感受到高明。如在用“孵小鸡”一例分析内因——内部矛盾的作用时, 是否该从内部矛盾双方倒底是什么、双方地位的转变产生了什么结果, 以及内部矛盾是否就一个, 各个矛盾的转化又各自产生什么影响 (抑制和促进双方地位的变化决定了是否孵化;遗传变异双方的地位变化又决定了孵出的是否是正常的小鸡) 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讲质量变的时候是否应从矛盾双方地位变化过程为突破点, 在讲“度”的时候是否可用“秃头哲学”、“笨人吃饼”、“谷堆原理”等来例析“度”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之别?引用“画蛇添足”分析“适度”原则时, 是否该从“过度”和“欠度 (画不完不好) ”两个角度进行辨证分析?

分析材料的过程既是师生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过程, 也是争取在思维能力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过程, 还是感受、体验、训练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 更是提高觉悟、加强修养、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

教学是门艺术, 一堂好课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情景材料中分析, 在分析中置疑, 在释疑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一堂好课应当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怀疑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真正深入开展, 情景式探究教学已是人们的共识, 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生活情景中总结方法, 获取知识和规律, 在探究中寻找快乐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群策群力, 落实于笔端, 本文既是笔者自己心路的一次总结, 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更是望之能成为激浪之石, 引玉之砖。

关键词:选材,目标,典型,生动,实效

上一篇:医学专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下一篇:化工设备维修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