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调研汇报

2024-04-16

卫生院调研汇报(精选6篇)

篇1:卫生院调研汇报

卫生系统调研提纲

调研课题一:如何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医疗卫生中的主导作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硬件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逐年增强,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经费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为龙头、乡镇卫生所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公共卫生体系网络基本完善。信息报告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基本构建了实现疫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

2、存在不足

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现状与承担的职能不相适应。一是人员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不够完善,缺乏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中坚骨干力量。二是房屋条件现状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适应,现有条件与标准差距较大,卫生监督所一直缺少罚没品暂存室、仪器设备室、执法后个人消毒室等辅助用房。

3、建议

按照“十一五”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装备标准和卫生监督所建设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同时,要通过公开招聘,适当引进具备较高职称的业务骨干和科室带头人,以进一步充实专业人员队伍,进一步改善人员队伍结构,构建合理的人才梯次。

2、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全面改善房屋条件。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区疾控中心和监督所的办公用房应分别达到2400和640平方米(不含各类辅助用房在内)。目前的办公条件不仅是不能达到规划要求的面积,最为重要的按现有条件,无法建造污水处理设施。根据现有条件,建议将疾控中心和监督的办公场所(城镇开发公司大楼3-5层,共1500平方米)设置为区卫生监督所,另外择地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

1、现状

我区根据《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港闸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我区的方案,对建设目标、规划布局、设置标准、筹建程序、组织领导、管理体制、配套政策、部门职责等内容都进行了明确。方案中初步规划建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由乡镇医院转型承建。

2、主要问题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建主体难以确定,目前各街道(乡)社区服务中心的承建主体仍未最终确定。二是市将陈桥、幸福两个中心界定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除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助政策之外。

3、建议

(1)尽快与各街道(乡)协商后确定承建主体。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主要由区级医院和改制医院转型建设。目前改制医院可以考虑由政府通过回购或回租的方式,代替政府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2)将陈桥、幸福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并列入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范畴,同步建设,同等管理,享受同样补助政策。

(3)2008年起,按人均10元标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除了市财政补助部分外,其余均由区财政配套。

课题二: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以来,在全区范围内不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争取政府支持,不断提高筹资标准,扩大覆盖面和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已从2004年的人均35元提高到目前的85元,参合率达到了99.72%,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对合作医疗结报制度的不断调整,逐步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报“门槛”,实行住院与门诊兼顾补偿、零起报线等措施,努力提高群众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大大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目前,我区筹资标准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是最高的。由于我区人口基数小,资金总盘子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补偿标准还不高,与我省其他经

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非常大。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建议2008年将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并对补偿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对至2010年的发展目标提前筹划,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与苏南地区同步。

另外,应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问题,建议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合作医疗范畴。

课题三:如何巩固创卫成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长效管理?

一是进一步强化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网络,特别是强化区级爱卫机构建设。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常驻爱卫办,参与长效管理工作二是将爱国卫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如将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单位的评比与各级文明单位的评比相结合。三是要配备一辆面包车,用于日常管理、考核、消杀、宣传及正常办公。

港闸区卫生局

二〇〇七年十月九日

篇2:卫生院调研汇报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自治州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材料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我市农村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农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情况

自2008年以来,昌吉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完善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分批、有计划地每年把我市城乡基础医疗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及政府“十项惠民工程”。2008年、2009年,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模、统一风格、标志明显”的规划设计方案,投资2208.2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的10所乡镇卫生院;并为10所乡镇卫生院新增医疗设备250万元,更新了B超、X光机、生化仪、血球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

2008年-2010年,我市先后投资847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6710平方米的75个村卫生室,其中:2008年,新建了面积均为85.52平方米、建筑造价10万元/所的18所村卫生室每所村卫生室;2009年,新建了建筑面积均为92.1平方米、工程造价11.5万元/所的42所村卫生室;2010年,新建了建筑面积均为92平方米、建筑造价13万元/所的15所村卫生室;按照每所村卫生室5000元的标准,为75所村卫生室配置了基本医疗设备;实现了我市村卫生室全覆盖。

二、农村改厕工作开展情况

在对全市农村改厕反复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实施方案》,确保村镇环境整治示范村的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0%。及时召开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启动会议,安排部署全市改厕项目工作,市分管 领导分别与各项目乡镇主要领导签订了农村项目改厕责任书,将改厕完成情况纳入当年爱国卫生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为确保卫生厕所建设及使用管理达到技术标准要求,通过举办农村改厕项目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北疆地区的改厕类型特别是修建过程中的具体技术要求进行讲解,使项目乡镇分管领导、卫生专干及施工人员牢牢掌握卫生厕所的修建技术,同时,各项目乡镇还积极组织村干部开展互观互学活动,交流农村改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户改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改厕项目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制定印发了《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档案管理办法》,从项目申报、培训、采购及项目施工、经费管理等逐一进行规范。项目乡镇采取自主招标的办法,严格按照程序,及时规范地完成招标采购工作。部分乡镇积极协调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对实施改厕工作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户改厕的积极性。2010年8月全国西部片区农村改厕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在我市顺利举行,全国爱卫会领导及改厕专家对我市农村改厕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以来,全市及项目乡镇先后举办改厕培训班36期,组织农村改厕现场观摩会12次、印发农村户厕建造标准、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使用须知、画册2万余份,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000户。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15%,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2.17%。

三、新农合工作及生育妇女住院分娩情况

(一)新农合工作开展情况

昌吉市现有农牧民人口10.3万人。多年来,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始终困扰着昌吉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之后,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把它作为解决全市民生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下大力气,从人员配备、资金投入以及机制建立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了这项工作。自2007年在全市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全市参合农牧民逐年递增,参合农牧民94323人,参合率达到99%。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由102元提高到260元,补偿封顶线由8000元提高到5万元。2011年1-5月份,新农合门诊就诊38676人次,补偿金额25.21万元;住院就诊6627人次,补偿金额835.78万元;市、乡综合补偿率达54.8%,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根据自治区、自治州要求,今年我市被列为新农合“一卡通”试点县市,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新农合参合人员信息核对工作,实施方案正准备报市政府常委会审批。

(二)生育妇女住院分娩情况

2005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785人,农村住院分娩率86.17%; 2006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822人,农村住院分娩率89%;2007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942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5.5%;2008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073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5.6%;2009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041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7.1%;2010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107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9.4%;2011年1-5月份,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588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9.3%。

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我市自2009年10月在全市10个乡镇和3个涉农办事处执行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 补助项目,截止2011年3月底,我市累计补助孕产妇4182人,使用补助项目资金172.56万元,本级配套资金9.75万元。

四、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一)食品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农村食品卫生工作在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全面提高食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有效促进了我市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范围,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与各村、居委会层层签订责任书。二是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协调会议及动员会,拨付了专项经费,抽调人员到位,成立了昌吉市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街道也成立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乡镇办事处设食品药品协管员,村社区设食品药品信息员(现全市共有食品药品协管员、信息员175人)。及时制定了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讨论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统筹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确保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建立了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在现有食品经营网点的基础上,积极在农村引导建立物流配送等流通网络并进行整顿规范。组织开展了“食品放心示范店”活动,并与“百城万店无假货”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对接,初步形成食品消费的经营网 络。四是对农村婚丧嫁娶家庭宴席聚餐人数在50人以上的,要求必须填报《大中型聚餐席前报告卡》,并上报市卫生监督所备案。根据上报情况,监督所及时进行现场监督指导,有效地预防了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五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为重点,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认真开展“三节”、“五·一”、“六·一”、中秋、“十一”以及不合格粮油、过期食品、水产品、不合格奶粉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二)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各乡镇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协会作用,利用“科技之冬”集中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乡村调频广播定期开办自办栏目《农民与健康》,把健康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同时,通过“三下乡”、“六进村”等活动、乡镇干部进村入户等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相关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做健康教育水平,村民健康教育培训率达70%,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

2、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各乡镇以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312国道沿线、高速公路下行线沿线及乡镇主干道和示范村的卫生整治为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居民点规划、巷道硬化、节能路灯、农村改厕、小游园、居民点及配套环卫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治理“六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挂),各乡镇确定的示范村已基本建成道路畅通、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示范点。为认真落实镇村两级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 果长期保持不滑坡。佃坝乡建立了奖罚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加强村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实现清洁环境经常化、村镇规划科学化、居民点建设规模化、环境绿化园林化。二六工镇以“一强三化治六乱”长效运行机制为抓手,严格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告诫谈话制、物质奖励制、一票否决制、末位追究制,彻底整除“六乱”现象。目前全市共创建自治区级卫生示范乡镇2个、自治区级卫生示范村3个;创建自治州级卫生示范乡镇4个、自治州级卫生示范村19个;创建市级卫生示范乡镇1个、市级卫生示范村31个,60%的村(组)长期保持了干净、整洁的卫生面貌。

3、强化督查,狠抓落实,确保环境卫生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将环境卫生整治和农村改厕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在全面督查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督查、专项督查,把阶段性督查与经常性督查结合起来,注重整改提高。针对突出存在的卫生死角,责令相关责任单位加大整治力度,对涉及多家单位的问题协调有关方面现场办公共同解决。二是不定期邀请行风评议员对农村环境卫生特别是一些长期卫生脏乱差的部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环境卫生纳入对乡镇的评议内容。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提案及市长专线转办单、群众投诉,督促相关部门现场查看,整改落实,认真处理并及时进行答复。三是联合州、市新闻媒体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跟踪采访,对好的典型进行媒体宣传,对卫生脏乱差及群众意见大的部位进行电视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促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观。

(三)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强化监管,落实传染病防治 工作各项措施。

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紧紧围绕《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一是及时更新调整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将传染病防治工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每年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职责;二是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在全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落实疫情报告管理、首诊报告、漏查自查、网络直报、预检分诊、肠道门诊等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疫情处理等工作。在全市设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点27个,使各医疗机构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是新建了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10所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所村卫生室,进一步健全了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三级网络;四是五年来共增加卫生人员编制508人,并通过公开招录、择优录取的原则,充实了医疗卫生队伍,完善了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为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用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经费120万元,有效促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加强免疫规划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自2008年起逐步在全市范围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一是制定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全市范围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二是根据全市总人口数,合理设置143个固定预防接种点,方便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全市“五苗”接种率98%。三是全市共有107个预防接种单位达到规范化接种门诊的要 求,确保安全注射率100%。四是及时修订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办法,确保在我市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能及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五是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昌吉市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联合教育部门每学期在全市托幼机构、学校中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积极开展疫苗补种工作。

3、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完成国家规划要求。

我市以艾滋病、结核病、鼠疫等传染病为重点,依法加强传染病管理和防治工作。一是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HIV初筛实验室建设。全市共有HIV初筛实验室6家,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中心(VCT)2家,自愿咨询服务网点近26个;二是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市人民政府将结核控制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落实4万元结核病防治经费;三是大力开展鼠疫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制定了突发鼠疫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动物间鼠疫监测,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四是全市各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在5-10月开展以霍乱为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4、五年来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情况

2006年我市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846.64/10万,2007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418.36/10万,2008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785.14/10万,2009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537.62/10万,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218.74/10万,2006年至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趋势: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218.74/10万,连续5年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传染病发病率比2007年、2008年、2009年下降14.07%、31.73%、20.74;无传染病类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呈平稳趋势。

通过对全市各医疗机构2008-2010年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显示,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87%、1.83%、1.66%,我市传染病漏报已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2﹪以下。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在本单位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库。市疾控中心作为全市突发疫情应急处理中心,建有齐全的疫情应急处理储备物资库,各项应急物资储备充分,保证全市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求。

五、农村卫生建设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采取政策措施、发展的方向。

1、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力度,改革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为乡镇卫生院增加编制,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财政供养。

2、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水平,以建立健康档案为基础,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3、保质保量,扎实做好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

4、规范管理,转变机制,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5、完善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工作。

6、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

篇3:卫生院调研汇报

“十一五”末, 护理专业每年招生约50万人, 其中中职护理专业招生占66% (约33万人) ,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招生占28% (约14万人) , 本科及以上护理专业招生占6% (约3万人) 。近几年, 通过“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等项目, 使中职护理专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制订好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标准,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小组开展了调研工作, 旨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及设置、教学安排、实训教学和专业师资等方面能够与医疗机构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状况相吻合。

1 调研对象、方法和内容

1.1 调研对象

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选取黑龙江省、辽宁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甘肃省8个省为调研对象, 共调研14个卫生行政管理机构、846家医疗机构和39所中职卫生学校。

1.2 调研方法

根据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组织调研, 包括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

文献查阅:卫生部网站、《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CNKI (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问卷调查: (1) 14个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向卫生行政管理机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发放行政机构问卷18份, 收回有效问卷16份。 (2) 846家各级医疗机构:向各级医疗机构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发放医疗机构问卷9 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 165份。 (3) 39所中职卫生学校:其中发放护理教师调查问卷410份, 收回有效问卷391份;发放护理专业实习生调查问卷1 7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652份。

个别访谈: (1) 省、市、县卫生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2) 三级医院、县医院、区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等主要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 (3) 中职卫生学校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

1.3 调研内容

(1) 护理人才结构现状; (2) 护理人才需求; (3) 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4) 护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5)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存在的问题、课程课时、对接岗位需求的学习课程) ; (6) 对接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 (7) 护理专业实训学时、项目及实训基地条件; (8) 护理专业师资队伍; (9)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2 结果

2.1 医疗机构

2.1.1 护理人才结构现状

(1)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执业 (助理) 医师与注册护士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最高为2.02, 最低为1.32, 平均为1.62;执业 (助理) 医师与注册护士比最高为1:1.05, 最低为1:0.83, 平均为1:0.93, 见表1。

(2) 护理人员学历。2012年全国护理人员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 中专学历者占44.0%, 大专学历者占44.1%, 本科学历者占9.5%, 研究生学历者占0.1%, 高中及以下者占2.3%。

2.1.2 护理人才需求

(1) 护理人员数量需求。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内科和外科护理人员需求量较大, 约占需求总量的50%。此外, 91%的调研医院对男性护士有需求, 需求岗位主要为重症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等。

(2) 护理人员学历需求。医院对护理人员学历需求最多的是大专, 约占总需求量的50%, 其次为本科, 对中专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较少。

2.1.3 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1) 中职护理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需求。91.44%的中职护理毕业生认为, 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工作岗位需求;8.56%的毕业生认为不能满足现任工作岗位需求, 不能满足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技能操作训练不足等。

(2) 中职护理毕业生认为满足岗位需求的课程。中职护理毕业生认为满足岗位需求最重要的课程是护理学基础 (73.80%) 、内科护理 (55.42%) 和外科护理 (51.89%) 3门课程, 其次是儿科护理 (29.97%) 、妇产科护理 (26.95%) 、解剖 (23.93%) 和药理 (15.87%) 4门课程。

(3) 护理岗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医院护理岗位对毕业生最需要的能力排在前4位的是: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89.36%) 、沟通能力 (89.36%) 、对常见病及多发病病情的观察能力 (85.11%) 、对急危重病人的一般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 (85.11%) 。其他需要的能力依次是: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 (80.85%) 、团队协作能力 (80.85%)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80.85%) 、评估病人能力 (70.21%) 和健康教育能力 (65.96%) 等, 见表2。

2.2 中职卫生学校

2.2.1 护理专业教学计划

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未能较好对接岗位需求 (52.66%) 。其他主要问题依次是:实训课学时比例偏低 (34.30%) 、核心课程偏少 (32.85%) 、未突出专业特色 (29.95%)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24.64%) 、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12.56%) 等, 见表3。

2.2.2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1) 存在的问题。55.87%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改进, 存在的首要问题是需调整课程学时 (79.84%) , 其次是调整课程编排的前后顺序 (38.76%) 和增加实训课及临床见习学时 (10.85%) 。

(2) 课程模块。96.6%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大模块的课程合理或基本合理, 3.4%的教师认为不合理。

(3) 对接岗位需求的课程。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对接岗位需求最重要的课程是护理学基础 (74.61%) 、外科护理 (72.15%) 、内科护理 (71.52%) 、儿科护理 (54.89%) 和妇产科护理 (52.75%) 5门课程, 其次是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 (19.00%) 、药理 (13.86%) 和生理 (11.18%) 3门课程。

2.2.3 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需求的对接

(1) 理论知识。94.33%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对接或基本能对接实习岗位工作需求, 5.67%的实习生认为不能对接实习岗位工作需求。

(2) 操作技能。17.06%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实习期间常见的操作在学校期间全部学过, 52.78%的实习生认为大部分学过, 22.73%的实习生认为基本学过, 7.43%的实习生认为部分学过。

2.2.4 护理专业实训

(1) 实训学时、项目。52.41%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护理专业实验 (实训) 课学时所占课程学时比例合理, 41.48%的实习生认为所占比例偏小, 6.11%的实习生认为所占比例偏大。

67.18%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不需要增加操作技能的学习项目, 32.82%的实习生认为需要增加操作技能的学习项目, 主要需要增加的项目是: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技能、中心静脉置管技能和心电监护仪及呼吸机的操作技能等。

(2) 实训基地建设。66.67%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护理专业的实训仪器设备需要完善, 主要建议是应增加先进仪器设备数量, 教学使用的仪器设备应与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同。

58.22%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护理专业实训场地需要完善, 主要建议是增加实训场地面积和建设仿真、模拟临床的实训环境。

2.2.5 护理专业师资

59.15%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实训教师的教学与业务能力需要提高和完善, 主要建议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加教师数量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

85.14%的中职护理实习生认为学校操作技能实训指导教师教学效果很好或较好, 贴近临床岗位工作需要;13.72%的实习生认为一般;1.14%的实习生认为不好。他们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临床经验不足、教师数量少、教师的操作不规范和教师提供的动手训练机会少。

2.2.6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15.97%的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三级医院, 84.03%的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 其中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占55.97%, 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医疗机构护士总量不足

《纲要》要求到2015年,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 全国执业 (助理) 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调研显示:2012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和执业 (助理) 医师与注册护士比均低于《纲要》要求。护士总量不足, 护士岗位明显缺编, 且地域分布不平衡, 尤其西部地区护士配置明显不足。

3.2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就业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等, 表明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 符合《纲要》提出的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 到2015年, 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的要求。

3.3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能力与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存在差距

部分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不能完全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主要问题是在校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技能操作训练不足。医疗机构认为胜任护理岗位的工作, 重点需要加强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对常见病及多发病病情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的一般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的培养, 并且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评估病人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3.4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不够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突出表现为: (1)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不够; (2) 课程学时需要调整。说明要研究制订对接护理岗位需求和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大纲。

3.5 实训教学的安排和专业师资能力存在缺陷

篇4:卫生院调研汇报

会议认为,本次基层调研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加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行业指导工作、落实联系点制度的重要内容,在调研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抓作风与促工作相结合的要求;在调研过程中,坚持沉下去的蹲点式调研;在调研方式上,注重查找式调研,把存在的问题摸清吃透。调研有亮点、有力度、有成效,不仅加大了对基层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推动力度,而且进一步梳理了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推动形成了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良好局面。

会上,各调研组充分肯定了各联系点卫生计生系统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教育实践活动总体上开展得扎实有序,在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卫生计生重点任务中,坚持把上级决策部署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思路新、亮点多、力度大、有创举。同时各调研组也指出了系统内、行业内一些共性问题,一些与事业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会议强调,衡量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行业指导的成效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具体标准一是中央决策是否落实;二是重要改革,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否到位;三是行业作风是否改善,四是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

篇5:邵寨村卫生所简介(调研汇报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政协委员:

下面我就邵寨村卫生所建设及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做一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村卫生所建设情况。

邵寨村卫生所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于2010年11月新建的标准化村卫生所,现有工作人员3名,业务用房140平方米。占地640平方米。内设诊查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健康教育室、。免疫规划室。配有急诊箱、移动式输液架、高压灭菌器、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紫外线消毒灯、冷藏箱等设备10余件。主要承担着辖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并且在新农合门诊报销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看病,实现了本村村民小病就医不出村的目标。

二、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邵寨行政村总人口2983人,卫生所自2009年以来,按照要求认真开展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截至目前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328 份;完成率78%。规范管理孕产妇124人、0-6岁儿童243人、65岁以上老年人238人、高血压患者154 人、糖尿病患者 27 人、重性精神病患者 7 人,并进行了登记管理和定期随访;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到卫生院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卫生所还设立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并做到每2个月更新一次宣传内容,定期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通知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三、卫生所管理情况

在管理上,卫生所实施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其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绩效考核六个方面由卫生院统一管理。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2011年12月1日卫生所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在县委、县政府、县卫生局的高度重视下,对乡村医生的各项工作确定了的补助标准,分别是按诊疗人次的一般诊疗费补助、按具体服务量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按户籍人口多少的基本药物补助,乡村医生年人均补助标准约2.6万元。

今天,各位领导的到来为我们增加了无穷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本次检查指导为新的起点,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抓住医改这一有利契机,通过更加积极努力工作,充分发挥村级卫生机构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中网底的重要作用,为广大村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卫生服务。

篇6:卫生院调研汇报

下:

一、学校体育

(一)、形势与现状

1、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文化课。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真正落实到师生中去。家长也不赞成子女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怕影响学习成绩,课余训练面临挑战。

2、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体育领导机构健全,各校成立有体育科组,各校分别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体育工作。

3、《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城区中小学可以实施,农村中小学因场地器材紧缺,教师少、班多、班额大等原因难以施行。全市各中小学基本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4、“一费制”后,教育局及中心学校不再统筹经费,当地财政也缺乏支持。学校负债多,基本的体育设备和体育竞赛经费被削减,不能确保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对市级、省级的单项比赛更是无能为力,极大地制约了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选拔体育拔尖人才则无从入手,以竞赛促发展,以竞赛促提高将成为一句空话。

5、全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严重不均匀,省一级学校和城区学校场地器材配备基本达到配备标准,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配备器材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无法适应新时期及新课标的要求。

6、体育课、训练和竞赛给运动员带来的伤病和安全保险责任等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二)、建议

1、上级要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规定每期每生应有多少体育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县(市)级各项比赛也应设立专项经费。

2、建议省教育厅出台文件,规范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特殊津贴,落实体育教师的运动服装费和每年6个月的清凉饮料费(每月30元)。

3、省教育厅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经费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场地、器材建设。

二、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

(一)、形势与现状

1、各中小学设有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报告有专人负责。学校食堂管理制度完善,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签订有《学校饭堂食品安全责任书》。

2、学校卫生人员严重紧乏,全市只有467位专职校医,绝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校医,与每600名学生配备1位专职校医的差距很大。民办中小学校与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情况则更差,绝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没有校医。卫生人员学历偏低,健康教育师资薄弱,健康教育课程多为体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

3、我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机构改革中被辙销(目前正争取恢复建制),但仍保留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6个县(市、区)只有4间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而且都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所有学校都未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4、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投入卫生建设经费少,卫生器材紧张,达标率偏低,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受到制约。

5、学校学生食堂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仍然有个别学校的学生食堂由于硬件建设不符合卫生标准,未能领到卫生许可证。

(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办法让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真正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教育厅应联合人事厅、卫生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设置及编制配备方案与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配备方案,应做到有法可依,而不是只发几个文件,执行起来力度不够。

2、省教育厅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卫生经费的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学校卫生器材紧缺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待遇得不到落实的现状。

3、建议上级要加强卫生人员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使卫生人员及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常规化。

三、学校艺术教育

(一)、形势与现状

1、全市各校建立有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校长亲抓。

2、艺术教育师资配备紧缺,全市近2230间学校,只有专职艺术教师1535人。有少部分为不受过专业训练的兼职教师,且较集中在城区及周边学校和镇区中心的学校。部分边远农村学校则没有专业的艺术人才。艺术硬件建设跟不上,人才欠缺,要很好开展艺术教育难度很大。

3、艺术教育的器材配备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接近空白,全市近2230间学校只有舞蹈室1081所,画室1003所。

上一篇:市疾控中心三基建设方案下一篇:【职称英语学习经验】职称英语备考策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