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人犯罪心理

2023-03-08

一、老年人犯罪概述

对于多大年龄的人犯罪可以称之为老年人犯罪, 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严格地说, “老年人”不是一个刑法意义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7条对老年人犯罪做出了规定, 但是这个规定只是规定老年人年龄对其责任能力的影响, 而没有对老年人犯罪的具体概念做出规定。到底老年人犯罪的年龄起点是什么呢?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施奈德、凯泽、阿尔布莱希特等人都把老年人犯罪的年龄界定在60周岁。而瑞士学者桑德巴最早总年龄结构来分析老年人犯罪, 把老年人的犯罪起点确定在50岁。各国的医学水平参差不齐, 挪威等国家也提出了67岁的方案, 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犯罪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我们可以在刑事法律没有做出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援引这条规定。

统观世界各国, 老年人犯罪的现象虽说普遍, 但是犯罪率也并不高, 美国的老年人犯罪率只有1.2%, 而在96年德国警方破获的老年犯罪嫌疑人113851人, 与全部的犯罪嫌疑人相比, 还不到四分之一。 (1) 而从犯罪手段上来看, 老年人犯罪既有暴力犯罪, 也有非暴力犯罪。对于暴力犯罪, 主要表现为性犯罪, 如抢夺、猥亵和一些流氓犯罪的犯罪, 其中强奸罪主要以强奸幼女的作案手法偏多, 而对于非暴力犯罪手段多以扒窃、诈骗为主, 这类犯罪主要表现为智能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老年人的阅历丰富, 财物犯罪有的时候不比亲力亲为, 而本身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 所以这类犯罪也表现为假手于人的时候也层出不穷。而从犯罪对象上看, 其主要为弱势群体, 所以老年人犯罪大多情况下都是小规模作案。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探析

进入老龄阶段, 人在生理、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减退, 虽然有说“姜是老的辣”, 但是比起年轻人的精力十足, 老年人也不再耳聪目明, 即便他们在问题的思考上面比年轻人更高层次, 即使他们有比自己年轻的时候更深的城府, 由于生理因素的缺陷所致, 他们的思维也不再如同以前那般敏捷。笔者就试图从09年63期的《北京晚报》上对老年人性格的归纳来分析一下老年人的这个年龄段的所欲所求。

对于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的全部心理状况, 可以分为下面十中群体。其一是享受型。这类群体已是“看破红尘”, 对于晚年, 只想享受, 不想奉献。实际上这是相对较中庸的类型, 不会对整个社会和家庭产生正作用, 但最起码也不会对整个家庭拖后腿。第二种表现为贪婪型, 这类群体对身边的财物看得很重, 家人外人看来都是贪得无厌的。其实笔者看来其本身并不是单纯对物质的看重, 而只是对自己内心空虚的掩盖方式而已。第三种是虚无型, 这类群体和贪婪型笔者认为在心理的成因上是一致的, 不过后者是积极的摄取钱财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而前者是对身边的一切无所适从, 与世无争, 无所作为。第四种表现为保重型。这类群体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所以对余生也是得过且过, 不求对下一代能做出怎么样的贡献, 只想着消极的延年益寿, 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这类群体和享受型的群体都是对社会既没有危害也没有贡献的, 但享受型那一类群体在态度上明显比此类群体更积极向上。第五种类型表现为操劳型。这类群体年轻时就是家庭、工作单位的顶梁柱, 所以退休后有点闲得慌, 即使身边的人都视他们为身居二线的长辈, 但是这类群体仍然是“好为人师”, 担心家人和年轻同事的工作学习, 生怕年轻人出一点差错, 任何事情都想躬亲力行。第六种类型是表率型。这类群体与人为善, 虽然不能在劳动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但是力求能在作风上给晚辈一个效仿的榜样, 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还会慷慨解囊, 不遗余力,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最积极也是晚辈最敬仰的类型。第七种是奋发型。这种类型与前一种类型都是积极的心态类型, 但是这一类型较前者稍逊之, 虽不是为难者解囊, 但是在这近黄昏的年代, 也不忘老骥伏枥的大志, 仍然发奋研究、学习、充实自己的晚年。第八种是绝望型, 这类群体对余生的希望全部破灭, 得过且过, 万事皆空, 只是在泪水和无助中打发日子。第九种是消遣型。这种类型表面上看上去是在享受生活, 不计较物质得失, 但是比起享受, 这类群体却不是太注重精神的调养, 虽清心寡欲, 知足常乐, 但是精神生活单调低级。最后一种是寄托型。这类群体可以描述为“人老了, 心也老了”, 对身边的事情毫无主见, 子女如何决定, 自己就如何跟风, 寄生苟安, 听天由命。

以上十种类型基本上可以概括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所有心理类型, 有的是积极的或者中庸的, 但有的消极心理若不注意自身的调养, 就可能慢慢恶化, 在原本不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造成恶性循环, 演变为三种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态。第一就是无责型, 心态是上述心态中绝望型和寄托型的进一步恶化, 这两类群体对余生没有什么希望, 对生活也没有什么主见, 因此觉得自己早就退出了社会的舞台, 对家里的事情、社会的责任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倘若错交损友, 便会毫无主意, 近墨者黑。别人做大坏事, 自己就跟着做小坏事, 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以后的行为便是越来越离谱, 自己无法控制, 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第二种是嫉妒型, 这类心理类型是贪婪型的异化, 贪婪型的群体本身对钱财没有什么欲望, 笔者认为准确地说, 是一种“节癖”, 时常想着钱, 但是从来不去考虑钱该如何花, 攒钱只是成了自己的一种爱好。然而一旦发现身边的人“觊觎”自己的钱财, 哪怕是和自己最亲近的子女, 也会怀有疑心, 生怕他们对自己意图不轨, 所以对缺乏安全感, 长期以来对身边有钱的人有了防备心和嫉妒心, 先只是财富上的嫉妒, 后来就逐渐升级到社会地位以及各种综合方面的攀比, 使这种嫉妒的心理一发不可收拾, 诱发财产犯罪或者人身犯罪。第三种类型是自负型, 这种心理形态可以说是操劳型的一种变异。本身关心和照料晚辈不失为一件好事, 可是晚辈老觉得他们好心帮倒忙, 或者是心疼他们忙这忙那, 所以明里暗里地故意让老人家少办事。可越是这样, 就越是刺激了老年人的自卑感, 越没有之前长辈的威严, 就越是觉得整个家庭在抛弃他们, 这个社会在抛弃他们, 在大起大落的自卑和自负中, 他们决心报复家人和社会, 滑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老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老年人是家庭的组成人员, 也是社会的细胞。上了一定年龄之后, 其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少数群体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虽然多是由于其本身内心的异化, 但是家庭和社会也难辞其咎。如果社会对老年人更多关爱, 或许老年人会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调养性情, 安度晚年。基于上面三种犯罪心理的阐述, 我先谈谈老年人对社会的不适应。老年人首先对退休是不适应的, 退休就等同于失业, 突如其来的退休使得老年人无所适从。其次因为退休也对生活方式变得不适应。退休使他们的生活丧失了重心, 特别是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上班族, 家庭活动让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 身子骨还算不错, 因而一些男性空虚无奈, 趁着自己精力尚未衰竭, 萌发了部分性犯罪的作案动机, 比如有些男性直接通过网络或者朋友介绍找到卖淫点, 故意找到幼女, 对其嫖宿来慰藉自己内心的空虚。再次是他们对现在的经济条件也不适应, 这就是我之前阐述的“贪婪型”, 之前可能算是单位的一把手, 能拿到和自己平分秋色的工资, 但是退休后只能拿到微薄的退休金, 这种落差让他们萌生了自卑感, 可能诱发财产犯罪。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经是家里的长辈, 是家里的顶梁柱, 但是子女也成家立业了, 自己不仅在工作上无法和子女媲美, 家庭地位也屈居二线, 之前家庭关系中金钱地位、权力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现在也不复存在, 尤其是遇到一些修养不太好的子女, 不会很好的包含父母, 而是嫌弃他们, 冷落他们, 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越发尴尬, 但虎毒不食子, 舍不得拿身边的人开刀, 便从陌生人开始下手, 在公共场所的扒窃, 强制猥亵妇女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或者性欲望, 而是单纯的刺激, 以这种变态的心理去报复社会, 自己越是弱者就越去欺负比自己更若的群体。与子女的关系变化只是一方面, 对于夫妻关系也会成为犯罪的导火线。以前在工作时, 男女双方是聚少离多, 如果夫妻之间有口角, 也是床头吵架床尾和, 忙碌的工作让大家都没有时间去考虑谁是谁非。然而等到大家都已经没有了那份让自己忙碌的工作, 就会对大家之前都觉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死缠烂打, 开始还是小打小闹, 但之后双方都是大打出手, 甚至还会把几十年前的旧账也搬出来算。

当然, 让老年人心理产生变化的也和他们的人格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在这个年龄段里, 老年人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微薄的退休金、长期被子女呼来唤去让老年人颜面无存, 而由于自身的感觉能力的衰退, 使得老年人们越发自卑, 家里自己收好的钱财找不着了, 老觉得是子女“霸占”了自己的财产, 长期情绪不定更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对于遇到这些矛盾, 脾气不好的子女也很难和父母坐下来好好商谈, 父母闹, 子女也闹, 双方各执己见, 让老年人对这个家庭缺乏归属感, 本来子女是这个时候最值得信赖的人, 但部分老年人甚至把这份信任放在了外人身上。一切都是恶性循环的, 越是和子女关系处理得不好, 老年人就越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时候老年人或许变得越来越自私, 在生活习惯上常常让人觉得心寒, 比如家里的补品只能自己品尝而不让子女享用, 让家庭环境时常透着不和谐的气息。

诚然, 老年人的犯罪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老年人生理上的衰退是无济于事的, 药物和补品只能延缓他们的衰老, 但父母终究会成为老年人, 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老年人, 只有做儿女的多对他们尽一份孝道, 才能让年迈的他们有一个安乐、祥和的生活环境, 抽时间对给他们一份照顾, 让老年人少一分寂寞, 多一份关爱。让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 不仅能够使他们心情舒畅, 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爱老年人, 预防老年人犯罪是年轻一代的责任, 也是社会的责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高龄犯罪也处于高压趋势。这类人群由于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时代, 少数的子孙对多数的长辈也难以做出和几个年代以前晚辈对长辈那么多关爱和照顾, 所以老年人长时间出于孤单、压抑的状态。很多人对老年人犯罪存在一定的误解, 认为老年人是这个社会的弱者, 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犯罪的对象, 即使成为了犯罪主体, 其能实施的犯罪也只能是性侵等类似的“和平”犯罪。其实不然, 老年人的暴力犯罪的案发率也节节攀升。本文试以老年人的犯罪心理角度来探讨老年人的犯罪成因。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心理

参考文献

[1] 李明琪.犯罪学理论和事务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320-333.

[2] 康树华, 张小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11.

[3] [美]斯蒂芬巴坎.犯罪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89

[4] 王牧.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 2010:432.

[5] 王燕飞.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137.

上一篇:强化石油企业项目管理措施下一篇:舒适护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