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5

关键词抑郁症早期症状社区老年人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抑郁症有明显的特征,综合起来有三大主要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中国目前约有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不过,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0%的抑郁症患者未能及时就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照研究

摘 要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河源某社区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入户调查。并将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165人对干预组病人进行 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①干预前两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1;人际、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P<1;②心理干预后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强迫症状、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分值与干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值均高于常模。结论: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普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老年人 心理健康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生活适应能力、身体状况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就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本课题随机抽取河源市某社区6岁经上无严重精神疾病的老年人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由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对筛选出的老年人进行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基本情况躯体患病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在河源市某社区随机抽取6岁以上老年人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65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 年龄6~85岁;②住在社区。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不能参加活动者;②有严重精神疾病者。两组病人干预前的年龄、性别、婚姻、慢性疾病及文化程度有均衡性。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采用SC-9量表[],此表共9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级评分制。分别于入组时和干预结束时将上述研究工具由心理测试专业人员统一指导进行集体测试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测试后当场收回。

干预方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研究组进行为期个月的精神卫生服务分别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老年期所面临的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老年期应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其相应解决方式等内容每周进行1次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进行个体心理干预利用倾听、解释、保证、指导和建议、疏泄、鼓励、促进自助等基础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内容包括老年期角色转变、慢性病的应对、 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培养兴趣爱好、改善睡眠质量、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增加日常生活活动、增加人际交往等。

统计处理:采用SPSS11 统计,样本组与常模组平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 果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间SC-9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而人际关系、敌对分值显著低于常模。见表1。

干预组在为期个月的心理干预后SC-9因子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常模;强迫症状、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分值与干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值均高于常模而人际关系、敌对分值显著低于常模。见表。

讨 论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已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圈子之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名6岁以上无严重精神疾病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相关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正常人群差 其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常模与周敏娟、刘金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在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后干预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其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

[]

干预前显著降低。

老年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躯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经济问题、婚姻问题、离退休等生活事件可能都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我国已面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而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利用度等构成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5]而其中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难以改变从而提示只有从认知、应付方式等层面进行心理干预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通过支持性心理干预显著提高了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角度来看支持性心理干预主要提高了研究对象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健康水平 而对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导致的躯体不适和病感等方面的改变不大与刘向红[6]等研究结果相符。

国内外学者多将支持性心理干预应用于某些慢性病人的康复而支持性心理干预对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尚比较少。社区是国内老年人退休以后的主要生活范围维护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和进行精神康复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不能忽视的职责。因此,本研究应用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干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在社区对普通老年群体进行初级预防切实可行从而为心理卫生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在开展老年人工作中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许雄生 廖巨福 杨 燕 何秋平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关注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时发现抑郁症早期症状

关键词 抑郁症 早期症状 社区老年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抑郁症有明显的特征,综合起来有三大主要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中国目前约有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不过,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0%的抑郁症患者未能及时就医。这说明,公众和医务人员普遍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以及与社会上广泛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病人的自卑感有关。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等,高发年龄为50~60岁。特别是未到专科医院或专科门诊就诊的社区老年人,抑郁症早期症状表现比较轻微且不典型,往往不容易被重视,直到情况严重甚至发生意外时,人们才开始警觉,但为时已晚。这就要求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高对老年抑郁症的识别能力,以便能及早发现患者,及时给予就诊指导,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同时也对于患者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2009~2010年在日常的社区门诊工作中,接触过4名社区老人,女3名,男1名,年龄55~64岁,分别因退休、配偶死亡、随子女到外地生活等而出现顽固性失眠、头痛、不明原因腹泻、情绪明显低落等症状,通过多次就诊接触,了解到更多相关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大致判断为老年抑郁症早期症状,建议家属或本人接受专科诊治,后取得较好疗效。

基于此,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老年抑郁症早期症状表现,与大家共同探讨。若以下这些症状长期存在,就应该警惕可能是老年抑郁症。

假性痴呆:老年抑郁症患者,常有假性痴呆的表现,如认为自己脑子笨了,记不住事儿了,很多事都不会干等。这些症状常被老年人自己或亲属误认为是人上了年纪都会出现的毛病,而没有加以重视。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许多老年抑郁症患者早期都会表现出诸多躯体不适,如头疼、心慌、厌食、胃痛、腹泻、多汗、全身忽冷忽热等等,医院检查找不到器质性病变,患者仍会担心不已,甚至反复检查、反复求治,怀疑自己得了大病。

总感觉“活得太累”:部分抑郁症病人早期会感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感觉活得太累。一触即怒、敏感多疑、固执,总是感到不顺心。

感到生活“没有意思”:有的抑郁症患者经常感到生活情趣索然,整日唉声叹气,或者感到“委屈”,动不动就流眼泪;有的患者会自认为对社会、家庭、亲友没做贡献,产生“没有用”的自责;对自己、对生活没有信心,厌恶参加集体活动或到人多的地方,喜欢独处;甚至有轻生的想法。

类似神经衰弱:顽固性失眠及早醒等障碍,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健忘等症状也是抑郁症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之一,这部分病人往往会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抑郁情绪的慢性化:老年抑郁症患者多有现实的生活困难,如某些严重、慢性躯体疾病折磨、经济负担重、子女不在身边、缺少社会支持等情况,这些负面因素都容易导致老人抑郁情绪慢性化,而性格中依赖性强、内向的患者更易出现抑郁。特别要关注一些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患高血压而长期服用含利血平或可乐定的药物,可能导致失眠甚至抑郁障碍[1]。

社区医生的关注点

首先,做一名好医生,特别是要做一名好的社区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涉及医学各科知识,熟练掌握医疗技术。

其次,还需要超越医疗技术,掌握人际沟通和交流、心理学等更多知识和技巧,比如能把专业医学术语转变为老年人听得懂的话,学会与老年人更好地沟通交流,从而和他们建立信任和依从关系,及时得到详细而真实的资料。

最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社区居民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早期症状,给予适当的诊疗建议。对一些专科疾病(如心理疾病),要说服病人和家属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真正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贵海.老年睡眠障碍的特点及失眠的非药物治疗.中国社区医师,2010,3,7:232.

作者:董华琼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论文 篇3: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护理对策分析

摘   要: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探析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随机选取2018年02月~2019年02月某社区大于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共317名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老人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探析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研究结果显示,317名社区老年人中,207例社区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针对性护理;25例社区老年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建议社区人员配合心理医生进行针对性护理。部分社区老年人因不同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要从心理干预和生活护理两方面对社区老年人进行护理,排遣老年人的负性情绪,让社区老年人以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安享晚年。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护理对策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呈老龄化趋势,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近9%,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逐渐严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1]。据报道,我国社区老年人近半数以上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社区老年人数目呈逐渐上升趋势,不仅对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影响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02月~2019年02月某社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共317名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60例,年龄65~91岁,平均年龄(70.58±11.21)岁,所有社区老年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老人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探析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为保护社区老年人隐私,所有调查问卷均由研究人员亲手发放和回收,问卷采取不记名填写形式。研究人员在发放问卷后指导社区老年人进行填写。保证所有问卷均由社区老年人本人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17份,所有问卷全部回收,保证问卷质量。

1.3  评价指标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用于受调查人群人际关系、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查,共90个条目,分为5级评分标准,按中国常模结果,总分>160分,单项均分>2分,表明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总分>200分,表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总分>250分,表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在医学上进行详细检查,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遵医嘱用药[3]。

老年抑郁量表主要用于进行老年抑郁症的排查,总共30个条目,正常无抑郁:0~10分;轻度抑郁:11~20分;中重度抑郁:21~3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認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317名社区老年人中,65.29%(207例)的社区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针对性护理;7.88%(25例)的社区老年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建议社区人员配合心理医生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如表1所示。

2.2  社区老年人出现职业倦怠原因

对317名社区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社区老年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身体机能衰退、缺乏陪伴、退休综合征等,具体如表2所示。

3    社区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相关对策

3.1  社区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3.1.1  退休综合征

多数老年人处于退休阶段,年龄多数集中在6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社区老年人因一时无法适应刚退休、缺乏工作的生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落寞感和孤独感[4]。除此之外,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多数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退休以及突然间的落差,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及不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缺乏认同等。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是导致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催化剂。在生活中,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通常面临着友人离世、夫妻争吵等问题,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刺激[5]。

3.1.2  身体机能衰退

65周岁以上老年人通常会伴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和一系列的基础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同时,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还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如此一来,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恶性循环。本次研究发现,41.32%社区老年人存在行动不便以及残疾的情况,加之当前,大部分子女身上肩负养育4个老人的重担,不赡养的情况屡屡发生,导致部分行动不便以及残疾的老人不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还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长此以往,极易出现抑郁症等严重情况,加剧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6]。

3.1.3  缺乏子女陪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家庭通常会存在轻陪伴的情况。很多子女认为,只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让其物质生活质量提升,即为孝顺。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多数老年人更加注重亲情,良好的物质生活并不能消除其心理孤独和寂寞感[7]。对于老年人的身体疾病可以通过医疗手段进行有效的解决,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在临床上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部分老年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难于启齿,导致心理问题加重。

3.2  护理干预措施

3.2.1  合理安排社区老年人的日常娱乐和运动生活

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老年人自身,社区人员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适当的运动不仅能提升身体免疫力,对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也有积极意义。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积极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快走、散步、太极拳等。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在社会活动中,老人能够广泛地接触别的人与事物,既可增长知识、加强人际交往,又可消除孤独与寂寞、增添生活的乐趣。社区工作人员可定期组织各种娱乐活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例如各种兴趣班等,改善其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再次,部分老年人可通过上老年大学排解心中烦恼、消除孤独寂寞、提高生活水平。上老年大学的学员除上课外,还可组织游园、学习参观、举办舞会和节日联欢等活动,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8]。最后,部分老年人会因生活环境的改变出现落差感,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可组织老年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有益于家庭和社会,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自己轻松、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

3.2.2  关心社区老年人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当前,我国社区人员对于老年人的日常护理仍旧停留于对老年人的身体进行关注的状态,会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社区体检以及进行家庭护理等,却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缺乏关注。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护理模式倡导以人为本,对老年人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护理,将护理重点放在关注老年人的思想和精神方面,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关怀。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相关的心理知识进行补充和更新,更好地服务社区老年人。除此之外,在工作中,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定期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

对于已经患抑郁症的老年人,社区工作人员要根据老年人的表现采取特殊的护理措施,并对其病情进行密切关注,如老年人的病情较为严重,社区工作人员要联系家属,必要时送至专科医院进行相关的抗抑郁治疗。除此之外,社区工作人員不能忽视对抑郁症老年人家属的心理教育,让家属充分了解病情的原因,给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同时,要对家属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让抑郁老年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缓解其负面情绪。

4    结语

本次研究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老年抑郁量表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探析一种积极、健康的工作机制,减少老年人因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玉萍.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护理对策[J].名医,2019(2):182.

[2]廉   蓓.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52-153.

[3]王朝昔.格尔木市某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对策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14,57(7):46-47.

[4]吴美珍,朱月霞,朱义雯.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6,15(2):117-119.

[5]齐玉玲,高   航,张秀敏.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7,31(1):26-28.

[6]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54(8):511-512.

[7]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8]王文雪,郭晓燕.包头市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6,14(12):11-12.

作者:邱雨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招标管理论文下一篇:混凝土裂缝处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