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2024-05-02

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篇1: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学四年的生活了,回想生活过的时光,想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展望未来,每个人也有着不同的憧憬,也都有着伟大的就业理想,但是我们自己所规划的未来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我们的理想是否相同呢?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似乎都是那么不尽人意,都与理想相差甚远。

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都有着比较美好的设想,通过调查发现较多同学的就业理想大致相同。

(1)对就业单位要求高对于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很多同学都觉得应该去一些大的知名企业,都希望能到环境比较好的事业单位,能够有着公务员一样的待遇,条件制度好,福利高的大单位,比如能够提供医疗保险,养老资金等等。

(2)对薪资待遇要求高刚从学校毕业,很多同学都不适应社会的现状,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求学多年,出来工作一定要高薪酬,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于是在大学生就业时,薪酬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择业者的去留。

(3)对自身定位偏高很多大学生都觉得自己读了四年大学,文凭虽不算太高,但也是社会上的人才了,因此,就业时很多与理想不符的问题就出现了,最终造成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很多都是由于择业观念不同而造成的。造成大学生现在就业形势局面,有很多原因。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

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 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 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因此,作为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篇2: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科文学院 2007级制药工程专业 078316127 张颖

随着我们11届毕业生陆续找到了工作,08年的经济危机仿佛已经看不到影子了。招聘会、宣讲会一场接着一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问及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很多大学生表示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

根据调查,一大部分对自己就业不满意的地方变现如下:

(1)薪酬待遇不高 寻找能够发挥所长的工作环境、晋升培训机会和与自身价值相符的薪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指标。现在很多公司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上实习工资很低,转正后也达不到理想的工资。

(2)事业平台不佳 除了薪酬较低外,很多企业不能给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失去才华的事业平台。失去了创业与发展的平台,失去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培训机会,个别企业家缺乏智慧与人格魅力,在这种环境里,毕业生弄得不好,就极易把自己给耽误了。

(3)城市魅力不足 选择就业城市的指标除了待遇与企业形象外,毕业生们还关注什么? 选择就业城市,他更看重的是当地所能提供的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的完善程度。

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他们的择业观有很大关系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经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群体,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

除了择业观以外,造成很多大学生签约不理想或者不想签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高不成低不就 初出象牙塔的学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他们期待的职场,是学有所用、可以大展宏图的地方,而且由于近年来学费增长等因素,使他们对薪金的要求更加高了。可是,就业市场,强手如林,加上这几年由于扩招等原因带来的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让他们屡屡受挫。走出去参加社会的招聘会,诸如“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条件让他们望而却步。不少学生都萌生了考研深造的想法,以期通过提高学历来回避就业高峰形成的压力,增加就业的含金量,因此有不少“校漂族”留在学校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准备。

(2)先啃老,等待就业机会 一部分毕业生认为,理想和愿望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与其委屈自己遗恨终生,还不如现在趁年轻放手一搏,给自己多一点机会。所以他们不愿意草草地用一纸签约把自己束缚在并不理想的岗位上,他们大胆地选择“不就业”。他们重视自我、张扬个性、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一定会在不远的一天实现。

(3)美其名曰“恋校情结”,实为意志薄弱、逃避现实 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递增,社会需求却相对滞缓,过去那种拿着大学文凭,等于拿到工作的入场券的“风光”现象已不复存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将就业压力大列为自己的首要烦恼问题。虽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已经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但是总是有少数毕业生抱着理想化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就业。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对社会给予自己的回报期望过高,其遭受挫折的程度可以想见。屡败屡试,屡试屡败,渐渐地对就业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应有的勇气。从当初的想就业,到惧怕就业,使他们重新过起了学校里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愿意或者不敢参与竞争,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的心态,逗留在学校不肯出去。这些看起来是恋校情结的表现,实际上是意志薄弱,逃避现实的表现,和上述两种情况的“校漂族”有很大的区别,至少在人生态度上是消极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皆因无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因此导致自己情绪低落。其实,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走出情绪的低谷。逃避得了一时,逃避不了一生一世,这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生应当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择业新观念:

(一)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靠、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预备。1。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平衡之处,同一职业往往有较多的择业者期望获得,假如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预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是难以顺利就业的。要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塑造的结果。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就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3.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老实收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4.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二)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三)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究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义。

(四)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在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

(五)树立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

篇3: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就业能力的养成对大学生的成功就业至关重要。大学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就业能力, 企业欢迎什么类型的毕业生, 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这是很多同学关心的话题, 也是高校职业指导所应重视的方面。本文在定义就业能力及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 从高校实践角度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希望能够对高校职业指导实践提供参考。

一、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多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视角对就业能力进行界定。如哈韦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 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 这些技能应该是让雇佣者相信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 (DFEE) 从心理学自我效能感方面, 将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希拉吉和波拉德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 (gaining initial employment) 、维持就业 (maintainingemployment) 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郑晓明认为,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开发, 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够充分就业并获得雇主认可的能力。它代表的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就业能力的分类

由于参考的维度不同, 就业能力的分类也各不相同。如美国劳动部获取必要技能秘书委员会 (SCANS) 分别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 提出了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三大基础: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人品质。五大能力:资源统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及使用能力、系统处理能力、技术能力。阎大伟总结出了功能性能力 (即与大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相关的能力) 、可迁移能力 (即一旦掌握这种能力就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景、跨越不同领域追求个人发展) 、自我管理或适应能力。刘余镇则是从现代社会的五个特征分别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五个构成, 即面向“侯单位时代”的素质型就业能力, 面向信息时代的持久性就业能力, 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性就业能力, 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型求职能力和适应学分制时代的职业规划能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归结为基础能力、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基础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所必须的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的能力;工作能力包括团队合作、沟通、管理等;发展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能力, 适用于个人的整个职业发展的阶段, 包括职业规划求职能力、适应性、个性化、创新性等。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1. 就业时最缺乏“知识管理能力”

根据学生的自我分析, 应届生和历届生都认为在就业时自己最缺乏的能力首先是“知识管理能力 (专业知识等) ”, 即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适应和满足想要从事的工作的需要。其次, 历届生认为还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适应变迁能力”, 因为他们已经踏上社会若干年, 在具体的工作中感受到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适应变化的迫切性;而应届生则把“语言能力 (第二外语等) ”、“沟通协调能力”作为主要不足的能力。 (见表1)

2.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认知差距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时基本把握了当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趋势, 熟悉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的范畴, 同时也应该看到大学生认知与用人单位选择标准的偏差。调查显示, 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最重视的因素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毕业院校、所学专业, 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的因素依次是所学专业、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毕业院校。这些错位将影响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毕业生的求职策略, 限制了部分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3. 就业理念的漠视和感性的择业取向

步入大学学习生活, 多数学生依然摆脱不了高中学习模式的窠臼, 只关注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排名, 依然“死读书, 读死书”, 当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显得茫然无措。这表现在面对激烈的竞争, 部分学生害怕、胆怯, 不能积极主动的寻求就业机会, 而是选择了被动的“等、靠、要”, 把希望寄托在家庭社会关系上或学校给推荐就业的工作上, 甚至有部分毕业生逃避就业, 选择待业, 成为待业青年, 过上了“啃老族”的生活。在择业取向上, 很多大学毕业生非常感性, 就业期望值过高, 仍然把留在大城市作为首选, 或要求工作环境好、薪酬高, 这就造成了就业扎堆, 重演高考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最终部分大学生将待业。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1. 实践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当按照全程化的要求,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等内容分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每一个阶段。大一入学, 为新生开展生涯规划普及讲座, 编制职业发展导航手册并发放到学生手中;大二、大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开展, 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和人生定位, 制定较为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逐步培养专业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四阶段, 根据不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意向, 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务员考试、升学、出国、公司应聘、三支一扶、村官选聘等方面的指导。可以采取毕业生就业指导班志的方式, 要求毕业班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定期跟踪学生的就业进展情况, 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并及时对就业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种模式, 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理性的择业、就业观念, 提高其就业能力。

2.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教育

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辅修第二专业或跨学科课程, 在毕业时拥有目标岗位需要的证书, 从而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加强合作, 为学生们提供各类知识和能力拓展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加强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实现正规学科教育与社会实用课程的对接。如阜阳师范学院已经形成了计算机能力、英语口语课程培训、商业课程培训、公务员能力培训等内容。

3. 建立毕业生调查反馈体系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等方式, 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表现, 了解毕业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结构、适应能力以及整体素质方面的表现情况, 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对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建议。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 高校可以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改进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改进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 实现学科有机交叉, 努力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4. 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指导

高校应该加强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的关注和指导, 一方面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 同时教育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给自己一个正确并准确的定位, 以更强的信心面对未来。高校可以建立未就业学生临时小档案, 小档案包括未就业学生的专业、生源地、未就业原因、思想动态调查等信息, 并做到及时更新。定期与未就业的学生召开座谈会,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指导一些就业能力差的学生,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直接有效的指导, 从而整体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应当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实现求职者到经营者的转变, 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开发创造性思维, 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竞争。高校可以成立创业指导中心,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咨询、搭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如“创业计划大赛”, 通过模拟企业运作等方式,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其他方面的特长, 积极研究市场和社会需求, 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增强自主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 2009, (23) .

[2]胡尊利, 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8) .

[3]刘清亮.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

[4]牟临杉.关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5]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 2007 (6) .

[6]刘余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3) .

篇4: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就业 认识 调查 分析

一、对大学生就业基本认识的调查

1.大学生就业态度调查。82%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对就业形势担忧的学生仅占16%。

2.所学专业与求职关系调查。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优势的大学生占比最多,但与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优势的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工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优势的占比偏多,英语和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的占比偏多,文学专业各选项占比基本相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工作应与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性,但不一定绝对对口”,极少数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3.最欠缺的素质。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依次是:相关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它。

二、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认识的调查

1.农村就业意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目前的就业形势,65%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比较愿意者仅占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与性别、生源地及政治面貌无关,因为在对它们进行逐个交叉分析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2.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多数大学生不会去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自主意愿,占66%;其他次要因素为,家庭压力占21%,社会舆论压力占6%,其他占7%。

3.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依次是:实现自身价值、各种优惠政策(如考研、加分等)、为家乡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其它。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都是出于“个人因素”,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4.对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的福利状况“了解不多”,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了解”。

5.农村就业影响程度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的福利状况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没影响”,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影响“一般”。

6.农村就业方式的认识调查。假如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去农村就业,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少数学生选择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们选择的“其它”就业方式主要有:到农村自主创业以及到农村做基层管理人员。

7.农村就业单位性质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依次是: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合资企业、自主创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由于农村的政府机关及国营企业等较为稳定的工作职位需求有限,而农村的外资企业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人才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农村就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更多关注农村就业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水平。这为将来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

2.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农村的就业政策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因此,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学生宣传农村工作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3.不断拓宽农村就业的渠道。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选择支农、支医、自主创业以及到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大学生较少。所以,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农村就业渠道,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更大空间。如建立完善农村创业基金制度,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篇5: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就业首选职业的调查与分析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十分必要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将怎样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因为这不仅关系他们的未来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为期两个月的社会调查中,我们针对于来自东部(福建,广东),中部(安徽,江西),东北(吉林)和西部(甘肃)的几所大学中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做了百余份调查.(调查问卷见附页)希望可以通过调查发现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并试图寻找适当的解决途径。

调查目的: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就业首选职业的选择情况.分析趋势和原因并提出我们的合理化建议.数据分析:

一.在就业首选职业方面.有21%的受调查者选择教师作为首选职业,17%工程技术人员,12%公务员,9.5%翻译,6%记者,6%商人等.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热门职业.其中,教师以其稳定的工作状态,日渐升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成为许多大学生心目中的首选.目前教师在收入,住房等方面都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之一.调查也显示,在一些大城市学生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乡做一名大学或中学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IT业的技术人员以高薪水、高待遇等物质条件令许多学生向往.另外,近年来的公务员考试也使大批大学生加入其中,奢望可以有一辈子的铁饭碗。由以上情况我们发现,当代大学就业时在物质方面的考虑依然占很大的比重,希望稳定不喜欢挑战.这与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希望回避这些压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二.在择业时考虑因素方面.发展前途43% 薪酬待遇36% 专业对口34% 其他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和1996年北京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此次我们对这百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考虑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已是发展前途,薪酬待遇退居第二位,专业对口也有很高的比重.这种变化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为理性化,成熟化。更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利益.这种变化也将使用人单位从在薪酬方面的比拼转向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平台.这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将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自身体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将在从事首选职业的道路上所要面临的困难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三.在地区因素方面.会考虑地区因素的95% 不会的5% 其中东部42% 中部13% 西部0% 经济发达地区39% 家庭所在地6%

在此次调查中虽然受调查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区上学,所学的专业也截然不同,但是却在选择职业所在地上不谋而合都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首选.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人才政策,经济水平吸引着无数的大学生.而西部地区虽然有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支持但是由

于自身地理位臵,物质条件方面的欠缺仍然无人问津.在此次调查中居然无人选择去西部地区.这种过于集中的选择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依然在某些方面比较盲目,没有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所能吸收容纳的人才数已接近饱和,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不适宜更多的人才拥向这类城市.另一方面内地地区近年来的发展也很快,在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上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是大学生应该着眼考虑的地区.另外,中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正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建设。而当代的大学生却把物质和地域因素看得过重,不愿去环境艰苦的地方受苦,不愿去单独打拼一番事业.可是只想舒服的在大城市坐享其成并不是正确的心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不进则退,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锻造自己的未来才是我们应该作的.四.在首选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方面

67%选择会与专业对口 23%不会与专业对口

大学生在自己黄金般年华的岁月中努力学习的专业是否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将自己所学应用于日后的工作中,但是当工作和专业发生冲突时依然会选择工作.另一部分认为只要工作合适并不介意是否与专业对口.如此多的人为了工作宁愿放弃自己为之努力了四年的专业足以见得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从学生来说,自己在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四年中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四年中无论是学生本人,家长还是国家都为此付出了许多,却要因为想找寻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放弃的确是一件十分不幸而且令人惋惜的事情.五.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国家机关13% ,国有企业20% ,私人企业14% ,合资企业19% ,外资企业23% ,其他(学校等)12%

入世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渐渐突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是争夺激烈.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这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同时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有近1/5的人选择进外资企业工作,并且这个比例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较大.究其原因,外资企业的高薪酬,高效率,管理规范,注重员工个性和创意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然而,在外资企业

中中外员工的不平等待遇,中外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工作压力过大成为制约其吸引更多人才的瓶颈.六.在薪酬待遇方面.1000元以下的5% ,1000-1500元的20% ,1500-2000元的30% ,2000-3000元的18% ,3000-4000元的15% ,4000元以上的12%

激烈的竞争环境,过大的竞争压力使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趋于合理化,薪酬一直是职场上比较敏感的话题,但同 时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人们形象的将薪酬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逐步走出开出高薪酬的误区,有一半的受调查者将期望薪酬定在1000-2000元,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对许多困难,处处碰壁,从而进入期望薪酬越高,搜寻工作的成本越高,获得工作的概率越低的误区,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通过几年的调整,大学生们对他们的薪酬有了近乎合理的定位,这对于他们择业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七.在是否是终身职业方面

32%是终身职业 68%不是终身职业

其中不是的:1年以内的13% ,2-3年的21% ,3-5年的26% ,5年以上的28% ,不一定的10%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将 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比例较之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抢铁饭碗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都以一种学习的心态,积累经验的心态去从事第一份工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对新事物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人想要他们死守着一份工作直至退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做教师和公务员的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的决心与信念的确是值得褒扬的.八.在是否会选择考研方面.80%会考研20%不会考研

目前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十分热门的话题之一,考研的人数也是逐年激增.从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出绝大多数受调查者都有考研的打算。在这80%中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在其专业上有才华、有造诣的人,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另外一部分则是为了避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希望以更高的学历来寻求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考研人数的逐年激增同时反映出社会上一种对高学历的认同与期许,人们误认为高学历即代表高薪高位高能力,代表会为企业带来高回报,这种错误的想法使得无数的大学毕业生走下就业的独木桥却上了考研的独木桥.这并不是对他们合理的选择。

九.在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方面.40%会出国留学28%不会出国留学32%是适情况而定

在中国出国留学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维新变法时期,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百姓富裕了起来,相对于过去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的钱也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此次调查中对于这一 问题我们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选择出国留学.为什么有如此多优秀的大学生想出国深造留学呢?究其原因开阔视野和国外较好的学习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国内大学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国外大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设备,良好的教学氛围深深的吸引着当代大学生,而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前途的看重希望通过出国实现自己向更高处发展的需求,国外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自身专业前途的选择也吸引着许多大学生.然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发展时期,需要大批的人才来共同建设,人才在当今世界竞争中是竞争的中心,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中国必须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留住人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十.在是否会自主创业方面

42%会自主创业58%不会自主创业

由于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也日趋加大,使得一些有创造力,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大学生走出了就业的套路选择了自主创业.另外整个社会也在鼓励青年大学生开创未来自主创业,二者不谋而合共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平台,让他们发挥年轻有朝气有创造力的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自主创业比例的增加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不受传统思维约束,敢于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和面对未来创业道路上一切困难的坚定决心.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对于首选职业和面对职业的一些观点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发扬的优点和及时纠正的问题.针对调查中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首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正在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阶段。当代的大学生大多能够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认识与评估,进而选择职业。但是有时由于对就业市场分析认识不清和对物质生活要求较高使得他们也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而影响择业。因此应该在他们还尚未面临择业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向他们讲授一些经验教训和应对策略,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冷静地面对未来。

其次,针对大学生择业过于集中地区的问题。这是长久以来困扰多方面的问题。为此政府,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但收效并不明显。毕业生集中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趋势有增无减。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外资企业的增加,此趋势更是增长迅速.在我们看来,当政府采取的一些外力的作用并不明显时适当的对内因采取一些调整措施或许会有所收效。例如当代的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施展。国家可以引导学生去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展示自己,中西部地区也应该解放思想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篇6: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1. 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是后天获得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在家庭和学校所接受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 以及由于参加培训、积累工作经验和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而获得的。

2. 样本说明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选取的是江苏地区几所高校的2013届应届毕业生, 包括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通大学, 共发放问卷350份, 实收342份, 有效问卷342份, 问卷回收率为97%。其中男生126人, 女生216人, 主要涉及了理学、工学、农学、文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 故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3. 人力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 显性的人力资本。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 主要考察几个指标: (1) 知识水平。包括:a.学习成绩排名:将处于专业前15%, 15%~40%, 40%~85%, 85%~100%的分别赋值4, 3, 2, 1;b.获得奖学金情况:获得过奖学金和未获得过奖学金分别赋值1, 0, 上述2项都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c.获表彰情况:获得过表彰和未获得过表彰的分别赋值1, 0, 这反映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d.英语水平:将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四六■王晨蓉蔡莉沈秋虹级、专业英语四八级、托福雅思及未通过分别赋值3, 2, 1, 0。 (2) 政治面貌。将不是中共党员的赋值0, 是中共党员的赋值1。 (3) 经验水平。主要体现为:a.在校期间所担任职务情况:担任过学生干部赋值1、否则为0, 反映了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b.在校期间的实习情况:有实习经历的赋值1, 否则为0;c实习与专业的相关度情况:实习与专业相关的赋值1, 否则为0, 上述2项反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丰富度。 (4) 技能水平。这一指标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方面, 拥有相关证书赋值1, 否则为0。具体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果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是将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分析的结果。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 将上述几个指标定为自变量, 将就业情况定为因变量, 分析数据时发现2者是非线性的, 比较复杂。当回归系数大于0时,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反之,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反向的。从表1得到, 这几个指标的回归系数都大于0, 可见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均是积极的。

其中, 政治面貌的显著度最高。可能是因为应聘企业认为党员更有可靠性, 尤其是在一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 党员可能更具有优先性;其次是实习经历。大学生有丰富的实习经历可证明其动手实践能力比较突出,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项学生工作、各种创新活动竞赛及社会科研调查, 利用寒暑假到某些用人单位实习等都属于突出型人力资本;成绩情况和荣誉情况的显著度相近, 可见招聘企业还是比较看重个人的学习能力,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毕业后刚踏入社会工作, 需要较强的适应及学习能力, 才能快速认识企业的相关事务及熟悉所从事的岗位职责;就其余几项指标而言, 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就业有较大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越来越国际化, 很多外企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职工的英语水平;另外, 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的求职结果也有较大影响;计算机水平和专业资格证书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较小, 可能是计算机已较为普遍, 大部分大学生对日常办公软件都较为熟练, 除了与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位, 其他岗位对于计算机的要求都较低。具体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薪水的关系如表2所示。

(2) 潜在的人力资本。

(1) 情商。具体包括:a.认识自身的情绪;b.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c.自我激励;d.认知他人的情绪;e.人际关系的管理。情商水平高的大学生通常社交能力强, 外向而愉快, 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 对学习、工作、生活较投入, 为人正直, 富有同情心, 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 无论是独处还是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在工作中表现为容易与同事沟通合作, 有责任心, 执行力强。因此, 在这个人情越发冷漠的年代, 高情商也能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突出人力资本。

(2) 逆境商。所谓“逆境商”是人们面对逆境时, 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商数, 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 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大小。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今天, 高逆境商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突出型人力资本。

4. 基于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就业对策

(1)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

(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重大的比赛项目。如考取英语证书、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 获得奖学金、比赛荣誉等。学习能力是就业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 优秀的人力资本能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2) 增加实践经历。很多企业都更愿意聘用有部门经历或实习经历的毕业生, 特别是拥有与应聘岗位相关实习经历的求职者。因此,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及早关注实习信息, 积累实习经验, 为就业提早作打算。

(3) 提高情商和逆境商。情商的提高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色的为人处事习惯, 促进毕业生更出色地完成工作。逆境商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大学毕业生的抗压性, 只有具备极高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才能从容应对职场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2) 学校应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本。

(1) 提高学校知名度, 与更多企业加强联系。良好的高校知名度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公信度, 因此能吸引更多名企到学校举办宣讲会或参与校园招聘会, 为该校毕业生提供较多高质量岗位的选择机会, 同时有利于雇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

(2) 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大学生不能只依赖学校或其他组织, 还要独立地走向社会, 将一些精力投入到同学、师生、朋友关系的维护中, 重视每一个认识他人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任何一个机遇都可能成为日后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资本。

(3) 高校教师帮助学生拓展社会资本。由于很多教师本身就直接承担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或在企事业单位兼职, 因而拥有广泛、高质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无疑会为毕业大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摘要:文章从毕业大学生的角度出发, 调查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情况, 并分析不同的人力资本的不同影响。同时借鉴有关学者的论文成果, 结合社会实情, 为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篇7: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式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

何为就业期望?这主要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此概念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就业期望与学生择业密切相连,在择业时产生;二是对未来的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是最低标准,而非最高标准。处在高等教育系统底层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既非出身“名门”,又非“高学历”,在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通常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些数据,简单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的实际情况,以供参考。

1 调查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有关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根据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并选取个体工资收入作为就业期望和就业结果的替代指标。工资收入是大学生在就业时相当看重,并且容易量化的一个指标。通常认为个体就业期望越高,其对工资收入的要求也会越高。

1.1 问卷设计及抽样

为了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笔者设计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重庆地区的几所高职院校,抽样选取了10个不同的专业,选取的院校中有一所是民办院校。

1.2 问卷发放、回收及统计

利用重庆市教委组织的针对高职院校举行的专场双选会等机会,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7%。其中,计算机类占20.2%,工商管理类占10.3%,会计类占l3.5%,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占15.9%,工程技术类21.5%,其余5个专业各占一定比例。公办院校问卷占70%,民办院校占30%。问卷在各地区、各院校及各专业的分布情况相对比较合理。

2 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结果

2.1 部分紧俏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

通过对毕业生毕业去向的调查发现,只有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选择就业(指已经签约工作)和想就业但未找到合适单位,当前毕业生毕业去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倾向。调查结果显示:(1)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因素:45%的同学认为是自我价值取向偏高;(2)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占28%,行业收入较高占21%,创业机会大占20%;(3)如果进入这个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占32%, 获得良好的薪酬福利占28%,学到良好的专业技术占23%,自我价值的实现占23%。其中工程技术类专业由于就业形势好,就业期望值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最低收入期望值是1000元,最高期望值是3000元以上,其他专业最低期望值是300元,最高期望值是1500元以上。从此调查数据显示,差距明显,特别是在能源等一些特殊行业,比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矿山等专业,毕业生由于行业发展快,人才缺口大,收入普遍较高。有的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给出几万元安家费,报销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等优厚待遇。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趋于贴近实际社会就业需求,部分紧俏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现象。

2.2 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合理

对就业期望的调查主要是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期望、薪水期望以及就业单位性质三个方面考查,但所有这些指标中能够精确地量化,且能直观地、有效地代表就业期望的则是薪水期望,并且也有研究者指出,在就业期望的所有特征中,其中最能够量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工资水平。而且,通过对影响高职毕业生择业因素的调查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能否发挥个人能力、就业地区和工资收入。毕业生就业期望水平,也即薪水期望究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薪酬期望在800-1000元的占5%,1001-1500元占19%,1501-2000元占20%,2001-2500元占15%,2501-3000元占14%。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西部大中城市占23%,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22%,广州、深圳占16%,北京13%,上海12%。对工作地区的选择的原因,56%的人认为是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1%的人看中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建设家乡分别占10%。高职院校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性极强,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实际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并非很高,从各项统计结果表明,就业期望比较合理。

3 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的对比分析

3.1 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存在适度的差距

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考查只能从数值上判断其薪水期望大小,而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状况的对比分析,才能更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就业期望是否确实很高。调查发现,就业的毕业生其起点工资最小值为(下转第48页)(上接第21页)300,最大值为2000,平均值为971.5,与毕业生所期望的大学刚毕业时薪水,最小值500,最大值2500,平均值1205.5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可见毕业生就业期望实现程度较高。接着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得出,对所找工作非常满意的占0.6%,比较满意的占31.6%,可见几乎有1/3的毕业生对签约的工作比较满意。选择一般的占59.4%,也即有一部分人对所找工作评价一般,不好也不差,而比较不满意的仅占7.1%,并且不存在对所找工作非常不满意的毕业生。反映出当前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差距不是很大,也说明就业期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非非常严重。

3.2其它未就业情况分析

许多高职毕业生并未决定就业,而是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鼓励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许多有创业愿望的毕业生并未考虑普通的就业途径。当然还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富裕无就业需求,或者个体追求差异等原因,根本没认真考虑过就业。而就业期望主要是针对择业的毕业生而言,对于这些非就业毕业生群体,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没有直接的联系。

4 结语

篇8: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农民工进入城市、下岗人数剧增、“海归”人数增加等原因, 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目前教育结构所造成的高校专业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 以及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提高等这些因素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1]。

同时, 也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 大学生就业在总量上还不是问题, 但本科学历以上的大学生就业仍存在就业难和短期失业现象 (其中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 [2]。这种就业难现象的根源除了高校连年大幅度扩招和专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客观因素外, 大学生本身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则是阻碍他们正确择业和就业的主观因素[3]。

这些就业带来的问题对大学生个人学习、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会对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带来冲击, 还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甚至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2]。

2.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

由于存在上述这些客观因素, 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处于能力和人格的完善时期, 他们许多方面的心理素质并不成熟, 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价值观、认知偏差、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

2.1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即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发生着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研究表明, 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标准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因素;90年代的大学生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 也将“保健”因素 (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准等物质利益保障有关的因素) 列为择业的重要条件[5]。而最近的研究表明, 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且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上, 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6]。从这几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物质利益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2.2 就业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认知偏差既有外显方面的, 也有内隐方面的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自信心、归因方式、就业决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 有研究者研究了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 发现传统思想对大学生的职业评价仍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大学生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更高, 而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评价则更消极。这种偏见是在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测验中表现出来的, 他们的外显报告测量结果则与之正好相反。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 但却在无意识中仍深受传统思想偏见的影响。此外, 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量上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 大学生在无意识中仍觉得男性更适合从事技术专业类职业, 而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一项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所做的研究表明[8], 大学生常将男性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跟能力、性格、专长等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 而把女性的积极表现和运气、关系、外貌挂钩。这种内隐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职业定位、价值取向、职业生涯期望值等。她们会更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弱者、追随者, 不敢积极争取、不愿参与激烈竞争。这很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主观障碍。

一项对大学生择业控制点结构和现状的研究表明[9], 当前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外控倾向。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有73%的接受访谈的大学生都把社会关系当成是自己择业的最大困难, 虽然造成这种结果不乏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 但大学生的态度也存在把责任归于外在客观因素, 推卸责任的成分。此外, 研究中有81%的大学生把面对择业信息时的无从选择归于择业信息不公开、企业公司的信息网络不畅通等社会原因, 而不是自身取舍信息的能力问题。这些归因风格虽然在短期内可使大学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但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心理适应, 值得在今后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加以关注。

2.3职业效能感

职业效能感是指“对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 是一种对达到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10]。有研究表明[11], 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 男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 但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更稳定, 并且所有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都会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减少 (如在大学期间与朋友、教师、家人的交流机会比中学时少得多) 。其后的一项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0]: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家庭职业引导和社会支持对职业效能起着促进作用, 但学校的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职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 这表明大学生得到的来自学校的社会支持较少。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一项对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的研究表明[12], 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效能感水平较高, 但在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感则普遍较低, 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中存在性别和学历的差异。另一项研究[13]也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 职业决策困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并且职业决策效能和职业决策困难是显著相关的。

3. 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 大学生应从树立正确价值观、克服职业偏见、正确归因、提高职业效能感四个方面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以及有效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3.1 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问题是急于追求物质利益, 而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研究表明[2], 缺少工作经验是大学生就业时遭到的最大挑战, 不少用人单位动辄要求两三年工作经验, 而当前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大学生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同时, 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非常高, 这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使大学生错过了不少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就业机会。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把发展因素放在首位, 把通过学习、实践来提高自己能力作为择业价值观的核心。同时, 大学生还应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偏好, 因为除了学历、能力之外, 还有生活阅历、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也是重要的个人素质, 而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这些正好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

3.2 克服职业偏见

在以往, 专业技术类工作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一般较高, 因此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重, 而这些工作又主要是由男性来承担, 所以形成了现在大学生中对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比从事服务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更高, 且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这些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有研究表明[14], 大学生职业印象形成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以及刻板化信息、个体化信息的典型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大学生在执行就业过程中的判断和决策时, 应冷静思考, 从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来评价职业的好坏和决定是否去争取该职业, 避免用传统的、主观的想法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或是在匆忙中做出决定。

3.3 正确归因

从大学生把社会关系看作是就业中最重要的因素, 以及把择业信息的难以取舍归因于择业信息不公开、用人单位信息流通有障碍这些因素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回避现实问题, 将责任推卸于外部客观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尝试, 当面临毕业、被动接触社会时才从想象回到现实, 以致心理平衡被打破, 对控制点的评价发生变化。由此看来, 大学生应在求学期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把握社会需求的方向,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方能在择业时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所在, 避免不正确的归因方式[9]。

3.4 提高职业效能感

由于引起我国大学生职业效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支持的相对缺乏, 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同教师、家庭、社会的联系, 从社会激励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效能感。同时, 学校、家庭、社会也应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投以更多的关注, 多给予他们积极的信息和评价, 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偏低这一问题, 主要应从学校入手, 学校的就业指导应当侧重于职业决策中的实际困难应对方法上, 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自信心, 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12]。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严峻, 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就业认知偏差、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克服职业偏见、正确归因、提高职业效能感。

篇9: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成才

引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速度日益提升的时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显得异常迅猛,知识浪潮更是可以称之为“波涛澎湃”。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职业的选择及怎样成才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对于任何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设计职业生涯的时候,都不可忽略的一个思考细节就是——显示的外部条件的考虑。现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所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

1.就业观的认识

1.1就业观的定义

就业观就是指人们对待某一种职业的态度、认知及心态理解,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观就是一种“感应倾向”,由认知、情感及行为三个部分构成。

1.2就业观是民生之本

就业观支配着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目标的期望、选择及定位,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和行为心态,而且对大学生的就业的目标有引导功能。对于大学生“遍地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了严峻状况,虽然这和其本身的素质有一定关系,但是站在社会宏观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主要是因为“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未来的发展及前进过程中的一大至关重要的状况。

2.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1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精尖的人才的需求量将出现增长趋势。

2.2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为大学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大就业空间。

2.3用人机制灵活多变,政府及劳动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问题的保障。

2.4各大高校的就业市场日益完善,就业渠道更加顺畅无阻。

3.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的倾向

3.1自主创业

创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自主创业不仅使社会的生活更加繁荣昌盛,而且可以使得创业人本身得到锻炼,这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积累,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独立创业,越来越受到当代的大学毕业生的青睐,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目前而言,国家的政策在大学生的创业方面呈现积极的态度。

3.2选择考取公务员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其普遍认为考取公务员就是有了一个吃饭的“铁饭碗”,近年的公务员招录人才策略出现了不提升的趋势,凡考必进的制度更是为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提供了更多优质机遇。国家对公务员的高素质、高知识的要求正好与当代的大学生大的条件相吻合,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中的待遇薪资,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3选择进入企业

现如今,企业可以说是当下市场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同样是财富的制造者,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长期动力及主要的动力来源。到企业去工作,长远发展的机会一般都较多,待遇薪资优厚,政策优化倾向。所以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进入企业工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4.大学生该如何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4.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把握好机遇、勇于挑战,将职业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人格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性意义,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极为重要。

4.2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新兴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数不胜数,职业变迁率也随之加速发展,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

4.3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拓展知识面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类学科呈现高度分化的趋势,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但是彼此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相互渗透及交叉,许多较为偏门的学科及中性较强的学科,往往需要那种“五项全能型”人才,而这种人才一般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是就业时的一块“敲门砖”。

4.4不可忽视的礼仪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自身职业素质及职业修养、注重职业形象及职业礼仪,都是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有力盾牌。

5.大学生的成长

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保障。明确自己的理论学习的目的所在,当今社会竞争尤为激烈,从不缺少“大学理论毕业生”,但是那种能够有超凡的动手能力的人屈指可数,所以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要盲目为了考试及学分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抓住一切可以让自己实习锻炼的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往往来自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当代大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在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素质,跟紧时代步伐,开拓创新,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结语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才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席立足之地,坚持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高精尖型人才,在改革发展的科技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努力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使其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洪波,王昕.主体意识的生成与主体地位的确立——对大学生群体就业观念及成才观念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08(05).

[2]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01).

[3]韩玉强,边红霞.论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0,01(08).

上一篇:九阳豆浆机营销策划案下一篇:雾蒙蒙的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