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2022-09-10

当今, 全球性的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 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正是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它对高校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适应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必备能力, 尊重每一位学生健康成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现代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撑。主要有: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及建构主义学习观。

1.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认为:人的存在, 就是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人格。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要承受和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教育应当指导他们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适应和学会做人, 所以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必须统一, 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和情谊态度学习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和健全人格为目标。

学习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所以为了真正恢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内容必须同学生的本性、要求、兴趣、爱好、动机相适应, 不断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培养学生较强的主体精神。

1.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 学习并非仅仅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主要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 而是将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而, 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包括情景、交流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当的是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 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性教育改革时, 应当尽可能汲取认知与学习及建构主义情境等最新理论中的理念精华并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教育实际来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2 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 不能单单停留于某个课程、某项活动, 他牵涉到从课程设置的教学计划安排到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从学校的政策鼓励到教师的创新设计等多个方面。以下重点论述我校在大学课堂中实施研究性教育的一些探索和具体做法。

2.1 设立“创新学分”

为实施创新教育,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从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 设立了“创新学分”, 对学生在第一课堂外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学术科研活动。“创新学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拿的学分, 只是以此对某些优秀学生的课外科研成绩一个肯定。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条件都与“创新”有关:比如, 学生在校期间, 如果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的, 可以获得4个创新学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一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的, 可获得3个创新学分等等。

2.2 选择试点课程

在理学院所授课程中我们选择高等数学、数学建模、运筹学等课程作为试点课程、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研究性学习既要关注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 又要体现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要有一定难度,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精心选择、设计的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应是清晰易懂且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在选择问题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并在教学中贯彻“再现发现过程”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 通过精简、重组,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数学课程中。

我们改传统习题课为讨论课。在讨论课上, 就一个或几个难点、重点问题开展讨论。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 统一在正确的理解上。经过几届实践,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3 开设选修课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课题组构建了科学素质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包括《数学与科学进步》、《化学与人类文明》、《物理与人类文明》等。结合该系列课程的特点, 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间, 我们安排了研究性课题活动。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4 学生考核改革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可选择更开放的

考试形式及考试题目。如调节某些考试课中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以期让学生更注重于学习的过程及能力的提高、在期末考核中也尽量选择开放的题目。

由于研究性学习偏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偏重讲授知识的教学来讲, 可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如何建立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也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2.5 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潜力

课内课外, 教师应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 形成研究性学习氛围。学生中蕴涵着巨大的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当他们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之后, 会有一股强烈的渴求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愿望。因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努力营造出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树立“学数学就是研究数学”的观念。积极鼓励、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 使学生系统接受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的训练, 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以问题为中心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立具有研究性学习组织特质的教师团队

以问题为中心, 组建模块 (module) 化课程体系。如:极值与曲率, 中值定理与Taylar级数等的算法及其应用;积分一一包括各种线积分、重积分、面积分的数值计算及其应用等。此外, 注意对经典的内容进行综合, 把常微分方程、线性规划、概率统计、Laplace变换及模糊数学中基础部分的内容整合成综合性很强的Module。此外还可以跨学科组建模块, 改“讲授式”为“讨论式”。

在“问题式、课题式、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具有相当的难度, 甚至需要跨学科的教师群体的协作, 因此, 建立具有研究性学习组织特质的教师团队, 经常进行研讨, 合作教学, 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实践效果就很有必要了。

3 结语

目前,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价值核心, 我国大学教育应从发展的视角, 重新审视传统的培养模式, 认真思考, 积极探索, 加快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机制。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 指出应汲取认知与学习及建构主义情境等最新理论中的理念精华并结合我国的数学教育实际来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同时重点介绍了我校在大学课堂中实施研究性教育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课堂,实践探索

上一篇:学校教育应在乎学生的幸福——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上去很美》谈起下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