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

2024-05-08

研究性学(精选十篇)

研究性学 篇1

一、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本体性研究。

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1)设计研究性问题。

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地理解全文的主旨,即:①“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③“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组织专题探讨。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①六国破灭之我见;②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

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的最终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2. 延续性研究。

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主要在课外时间里完成。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拟定,例如,《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来研究。延续性研究的内容应紧紧扣住课文的要求和知识点,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二、专题性研究

所谓专题性研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学术课题,某一文学现象,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某种结论,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当然这种结论或者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就学生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确定一些研究的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研究方向。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订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瑞安玉海楼文化的探索研究》、《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差异》等。

2. 指导研究方法。

在向学生布置专题时,必须对每一个专题作说明,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

3. 定期检查并指导。

定期检查是指经常过问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的专题研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会出成果,它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诸如研究兴趣的减弱、中止、放弃;研究专题出现难题而手足无措;专题研究和课堂学习出现了时间、场地、复习考试的矛盾。在这时,教师应适时过问,给予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和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仅就某一方面谈了自己粗略的见解,以期更多的同人来共同探讨。

研究性学习学案 ——《月光曲》 篇2

泰来农场学校 白玲

课件显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并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画出来,细心揣摩,对后面的学习有帮助哦!)

1、走进主人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界”。他在自己短短57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瑰宝,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2、了解《月光曲》:

月光曲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于1801你说呢创作的乐曲,是《c小调钢琴鸣奏曲》第一乐章。该曲子所以被成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后来,又一个关于这首曲子诞生的传说流传于世。课文继续的就是这个动人的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3、课前解题:

《月光曲》即《小调钢琴鸣奏曲》或《月光》。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这篇课文以“月光”为题,描述了贝多芬谱写这首曲子的传说以及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认识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真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初步感知《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容。

3、学会课文中的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学习过程: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结合工具书解决。(1)给加粗字注音

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霎时间().....恬静()乐谱()琴键()...(2)佳词解释 纯熟„„ 清幽„„ 霎时间„„ 恬静„„

(3)字词过关:(任意抽查生词,你敢迎接挑战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有条件的同学找来《月光曲》,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和内容,并从故事中,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难点)

4、背诵课文第8、9自然段。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课堂研究:(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

(一)自主学习:(方法: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对自己感到困难或疑惑的题,再序号上做标记。)

1、为什么贝多芬散步时,在小茅屋外停了下来?又不请而进兄妹俩的家呢?(结合当时的情景,以及兄妹的对话来理解。)

2、盲姑娘对贝多芬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从文中找出来,并体会盲姑娘的心情。)

3、为什么贝多芬不回答盲姑娘的话,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试着从盲姑娘的话中揣摩。)

4、熟读课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你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明《月光曲》诞生的过程。)

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一天夜晚,贝多芬听到在幽静的小路边的一所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而且弹得正是他的曲子,他感到很惊喜。当贝多芬听到茅屋里兄妹俩的谈话以后,他为这样的贫苦的人竟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喜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贝多芬决定弹琴给盲姑娘听。当弹完一首后,盲姑娘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心底和感情,更让贝多芬激动。面对盲姑娘,贝多芬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在给她弹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月光曲》的诞生过程,让我了解到贝多芬不但是位伟大的钢琴家,而且具有忠于艺术、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高尚品格。

5、贝多芬在弹第二首曲子时,皮鞋匠和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反复朗读课文第九段,找出答案。)皮鞋匠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二)合作研讨:(方法: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组长开始发言,依次补充,纠错。)

(三)展示汇报:(划分题目,各组选出代表汇报,其他人员补充、质疑。)

三、巩固提升(比一比,赛一赛,看说做得好又快!)必做题:(相信你一定可以过关)

(一)判断。

1、《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贝多芬写的。()

2、贝多芬走进茅屋,听见了皮鞋匠兄妹俩的谈话。()

3、“入场券”这个词语中的“券”字应读“quàn”。()

(二)选择题。

1、《月光曲》是著名的()。

A 钢琴曲 B 小提琴曲 C 琵琶曲

2、贝多芬在茅屋里一共弹了两首曲子,第一首是(),第二首是()。A 《命运》 B 《英雄》 C 《月光》 D 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贝多芬要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是因为()。A 盲姑娘家里穷,贝多芬可怜她。

B 盲姑娘虽然穷苦,但她热爱音乐,盼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感动了贝多芬。

C 盲姑娘弹的曲子断断续续,贝多芬听了不舒服。

4、下面说法,最能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

A 赞扬了皮鞋匠兄妹俩虽然穷,但对音乐有执着的爱,他们爱音乐,懂音乐。

B 赞扬了皮鞋匠兄妹俩的手足情深。

C 赞扬了贝多芬杰出的音乐才华及同情穷人的善良品质。

(三)选词填空:

恬静 宁静 幽静

1、夜晚,游人逐渐散去,湖上十分()。

2、月光正着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3、穿过这条()的巷子,就能看到他家的大门了。

清秀 清幽 清雅

1、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我喜欢他的画,线条流畅,风格()。

3、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可是眼睛失明了。

(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月光曲》和课文八九段的描述,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自己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选做题:(你是最棒的!加油哦!)

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听一听,边听边想刚才那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课外知识窗: 贝多芬的故事:

刘达临与性学研究 篇3

新奇,是指刘达临教授不凡的人生经历:从燕京大学潇洒的高材生到抗美援朝毅然投笔从戎,在军旅生活二十载后,复员到工厂当了十余年干部,五十岁知天命时,才半路出家调到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杂志当了编辑。

厚重,是指刘达临教授辉煌的专业经历:早期阶段,刘達临发表了大量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评论、论文,1983年的专著《家庭社会学漫谈》出版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这以后,曾参与创办全国第一个性教育骨干培训班,全国第一个性学学会,创办我国第一份性学刊物——《性教育》,承办第一次国际性学研讨会,主办中国第一个性文化博物馆,成为荣获“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的亚洲第一人……赢得了中外性学界一系列的第一。刘达临发表了中外古代性生活的多篇论文,并出版了许多专著,在国内外出版了一百四十多本书,而且被译成英、法、德、俄、日、韩等文字流传国际,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中国的金西博士”、“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21世纪的六个代表人物之一”。

情趣盎然,是指刘达临教授的文笔:此书虽贯穿着学术观点,但毫无生僻枯涩之感。全书文字生动流畅颇有文采,不少事件及细节的表述,张弛有度、曲径通幽,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令人十分感概、感叹、感动,显示了作者恢宏的思维趋势与旷达的文学品位。

人生在世,谁能漠视异性的吸引?谁能回避恋情的萌生?谁能摒弃健康的性知识?性文化本来是社会生活重要的内容之一,但仍有人愚昧地认为它污秽不洁,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古往今来,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绘画、雕塑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均离不开对性的贴切生动优雅的描写、表现与独特的展示,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财富。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刘达临倾尽财力、心血,历经挫折、磨难,在坚定的合作者胡宏霞博士的支持下,创办了藏有4千多件性文物的中国第一个性学博物馆。经多次被迫搬迁之后,终于得到吴江市同里镇领导的鼎力相助,安置于地域宽阔、环境优美、林木繁茂的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成为江南著名景区一大亮点。

刘达临这一系列石破天惊、建树卓著的贡献,在不断遭遇少数官员、学者及群众的性冷漠、性愚昧、性偏见的同时,得到了费孝通、吴阶平等中外著名专家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费孝通先生为性学博物馆题词为“中华性文化五千年来第一展”;吴阶平先生不仅在一次国际性学会议的讲座中,多次引用、赞扬了刘达临先生的学术创见,而且不顾身体不适,坐轮椅参观了同里的性学博物馆。

刘达临教授的研究为世界所瞩目,不断地获得国际大奖。他第二次获奖是在2001年,在美国荣获“赫伯·林格伦巩固与优化家庭国际奖”;第三次与胡宏霞博士于2004年在纽约同获“抢救与发展文化国际奖”;第四次于2007年在印度与胡宏霞博士同获“生命全程性教育国际奖”。

最近,刘达临教授的性文化事业又有了最新的发展,他与胡宏霞博士获得海南方面的大力支持,要在海南建立世界第一的性文化博物馆,这一工作正在进行中。

他已年近八十,是一般人含饴弄孙的时候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孜孜不倦地努力呢?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苦短,这一辈子总要留一些东西下来,留给子孙,留给社会”。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之体会 篇4

其实, 研究性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做着研究性学习工作。比如, 我校同学进行培养胆矾晶体实验, 他们经过找数据、列仪器、制溶液、选晶种的活动, 一天几遍地观察晶体生成情况, 精心操作, 终于得到了标准的平行六面体晶体。作为化学教师我及时指导, 提供仪器药品, 让他们科学操作、大胆实验, 使他们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大大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久, 一同学又主动提出做Na2O2与水反应后溶液中化学成分分析实验, 并顺利完成。虽然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学反应, 但毕竟是他自己提出并在第一次实验后提出的实验要求, 是今后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

我觉得, 一名学生完成一两次实验很简单,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实验, 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 找到了自信, 激发学生不断探索, 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 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 得出正确结论。因此, 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N2O?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 N02会致癌?可以说,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 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因此, 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 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 尽一切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条件, 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常常是跨学科进行的, 有很多知识是教师不能解决的, 即使是本学科知识教师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问题。韩愈说:“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

开展研究性学习, 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近几年, 我所教的班级在研究性学习气氛中, 化学科成绩不断得到了提高。

研究性学 篇5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举足轻重却又常常被忽视。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定为:历史——二战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小组的研究终于完成了。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境界。

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丰富多彩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组员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对于这次研究性学习,个人感觉还是偏向于书本,偏向于个人。没有按照计划去进行采访老兵,在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有一些想法还是不敢去尝试,缺乏社会实践的勇气,团队协作的机会少,时间短,合作地不够紧密。都是这次研究性学习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毕竟是第一次去做研究性学习,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争取下一次可以解决。此外,在课题的选择上,分工以及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上小组成员都做得很好,服从指挥,发扬了团结精神。

下来具体说说这次研究性学习。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收获很大,首先是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另外,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撰写最后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时候,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是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我对战争、政治、文化、经济、人性以及当今世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于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使我懂得了世界上各民族只有在团结友爱,互助互惠的前提下,才能各自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主流,战争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铭记历史。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珍爱和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彭晓辉:性学研究者的孤独 篇6

2014年的广州性文化节上,被邀请前去讲座的彭晓辉,在演讲时突遭一位大妈上台当头泼粪,头部、脖子、身上一片污秽。这是他从事性学知识传播以来遭受的众多攻击中最为恶劣的一次。之前欲邀请日本前AV女优进大学课堂、讨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时,最多也只是挨一通恶骂。

他选择了起诉。

但事情过去几个月的今天,几乎没有人去追问这起案件进行得怎样?对方到底是一些怎样的人?舆论的热点止步于彭晓辉的自我声明。像他以往的经历一样尴尬,因为话题稀奇,它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更多的人,看的只是热闹。

一场讳莫如深的“性战争”

沟通采访时,彭晓辉回复的邮件里有一条要求,要记者自证身份。他变得谨慎再谨慎,害怕“敌人”再次乱入,重演最忠实的“粉丝”——“大妈”们泼自己一身粪的一幕。

其实,泼粪事件发生的头天晚上,彭晓辉收到过情报。广州性文化节主办方给他看了一个视频,摇摇晃晃的画面里,一群人正在计划破坏性文化节。彭晓辉心里明白,自己就是这个策划的靶子。“但我还是要去,不相信他们会对我做出身体伤害,顶多打我几巴掌。”

可他轻了敌,大妈不但打了他巴掌,还泼了不明污秽物。紧接着,一个叫“中国反色情网”的网站就贴出了一系列彭晓辉的“狼狈”照,标题用了四个字“大快人心”。

接受采访前的一个晚上,彭晓辉收到了好友方刚转发给他的一封邮件,落款“中国反色情网夏老师”的人写道:“收拾彭晓辉你皮痒痒了吗?你还写文章替彭晓辉擦粪,是不是不泼你着急啦?”而打开中国反色情网“关于我们”的网页界面,确有一名负责人姓夏,名叫夏海新。彭晓辉推定:“泼粪大妈和他们不是一个组织的,也是一个阵营的。”

这些人连他周围的朋友都不放过。强势的进攻让彭晓辉紧张起来,认真梳理他与这群“反黄”大妈们的“恩怨”。

三年前,央视的《夜话》栏目曾邀请他去评论过“中国反色情网”。这个网站是由几位民间的中年妇女自发组建的,目标是反对一切与色情有关的东西。

他还记得当時他的态度很温和,肯定了其反色情的合法性,只是内容上有些非理性。不料对方对他破口大骂:“性学家都是流氓!”如果不是因为直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拼命拦着,大妈们甚至还要冲进彭晓辉所在的演播室。

“可能那次照面让她们记住了我。”彭晓辉不能确定对方什么时候把“性学家”当成了攻击对象,只猜测那次不愉快的照面与“大妈”们“结下了梁子。”

但如果看了“夏老师”近期在网络上贴出的答记者问,彭晓辉可能要冒一身冷汗。原来从他“发表”成名言论“强奸递套”开始,对方就已经在关注他。这次还送了新称号“泼粪教授”。

这是比记恨更可怕的事情。但面对这一群逐渐明朗的“敌人”,愤怒过后,彭晓辉也只得努力平静下来,就像面对不断更新的“递套教授”、“性教授”、“泼粪教授”称谓一样,努力推广与重视性知识得到了关注就值了,尽管最后都变成了自己的骂名。

反对,一开始就没消停过

彭晓辉与“性”的“孽缘”,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初二的彭晓辉曾对班上的一名女生说:“你去搞一下卫生。”那女生却骂他是流氓,还哭哭啼啼地告到了班主任那里。老师找彭晓辉谈话,不敢说什么,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搞”——这是当地的语言禁忌。他不肯认错,更不明白错在哪里,直到校长要开除他,才无奈下搬出毛泽东原话“搞学习”“搞生产”为自己辩护。

这是彭晓辉第一次接受“性教育”,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环境的封闭与敏感。

1992年,他还是华中师范大学《性生物学》的讲师,等到国家要在普通高校增加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落实时,他第一反应是申请开设《性生物学》专业选修课。做这个决定的理由简单、直白:“谁不喜欢性?”只是很多人不好意思说而已。

可在一个几千年文明中始终将“性”视为洪水猛兽的国家里,开口谈性,不只需要一两个人的勇气。

亲戚当着他的面说:“做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做这个?”

“人各有志。”他回答。

学术氛围单纯的学校里也不免遭同事调侃:“那档子事还要研究?”

“哪档子事?”他反问。

2003年,借着高校整合的契机,彭晓辉与另一位华裔性学家阮芳斌教授,辗转8所大学,希望在大陆地区首先开设性学专业。

在一个较为发达的城市,他们遇上一位研究心理学的高校副校长。副校长很有兴趣,请他拟了一份翔实的论证报告。彭晓辉在报告中说,“总得有人先吃螃蟹吧?”

不久,这位副校长的回信到了:“大多数领导认为,这个螃蟹,我们不吃,让别人先去吃吧。”

2007年,《性科学概论》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然而,在学校网页上,这个课程名称莫名地消失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受环境裹挟的感受依旧存在,甚至在时代的衬托下,愈显强烈。

被泼粪后,彭晓辉直接飞往桂林参加中国性科学大会。会上他讲述了在广州的遭遇,那时的愤慨还没这么大,更像是受人欺负的小孩寻找同伴,用期待的眼神寻找慰藉:“我需要你们的支持与声援。”

可满怀期待的话音放出去,全场却出奇的安静,200多名学术同仁,或冷冷地看着他,或沉默地低下头,彭晓辉的心凉了半截。当场只有一人解了他的尴尬,是继他发言后上台的华东政法大学一名教授,他表示了支持;还有一位是在会后私下里找到他表达了支持。

彭晓辉说,这让他想起了当年被车撞倒的佛山小悦悦,“十几个人过去了都没有人来搀扶。”而他在同行的眼中、另一个认知高度,看到的依然是与时代相背离的顾虑与冷漠。

打破坚冰

研究性学 篇7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强调研究与学习的有机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研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 是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的学习发展环节, 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在大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对推进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理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研究性学习是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发现学习的转化环节, 是传统的“要我学习”向现代的“我要学习”教学理念的转变,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宗旨。传统教学是一种灌输式———记忆式的、带有很强机械性的教学, 学生是被动的客体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师生共享的财富, 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主体性能的发挥[1]。因此, 地方综合性大学推行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新探索, 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 研究性学习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地方综合性大学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和职责, 既承载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 又要立足于地方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始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转型。研究性学习是在转型背景下高校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同时也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能否成功转型的基本前提。因此, 推行“研究性学习”是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根本保障, 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根本要求, 它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成败。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推行研究性学习存在的制约因素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其独到的特征, 尤其对学生“应用型”和“复合型”方面的素质要求更为突出。但是,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推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 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从我国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基本发展情况看, 大都具有了一定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 基本具备了较完整的本科和研究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层次, 能够以服务地方为己任,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但是, 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悠久, 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思维定势的沿袭, 以及教学方法的积重难返。尤其是综合性的特点在缺乏研究性和创新性的条件下, 呈现出了“精不过部属重点大学, 专不过专科类大学”的尴尬局面。因此, 如何有效发挥综合性的优势, 提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亟待破解的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同时, 让学生享受到综合性的资源, 通过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 高质量师资的相对匮乏

高质量的师资作为研究性学习推进的组织者,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发展竞争中明显不占优势, 要面对比全国性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尤其是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深造人才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与此同时, 地方综合性大学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工作任务, 使部分教师在科研和教学水平提高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人才的匮乏成为了制约研究性学习推进的“瓶颈”, 研究性学习的推进要以高质量师资为保障, 要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 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属于获得投入较少的群体,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院校地处偏远地区, 不可避免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而资金的短缺会直接影响教学资料和实验设备的投入, 即使是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排名较前的院校, 与发达地区重点院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负债发展的现象在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中较为普遍。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更新的日益加快, 以及当前教育教学对现代化技术手段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 建设资金的长期严重不足, 必然会给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科研带来不利的影响, 使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受到条件和技术的限制。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对策建议

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产物, 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落实。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建立起“学科建设+理论课程+开放实验+地方服务”综合优势平台, 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研究性学习”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起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性、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研究性学习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性学习的推行中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做好贯彻落实。

(一)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观

“主体参与”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一般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被动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思维定势, 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观念,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来看, 大学生亟待树立起以“主体参与”为核心的学习理念, 而这种理念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2]。因此, 大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参与者要按照自主选择的原则, 在教师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素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二) 教师要建立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

在推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作为参与主体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而这种教育模式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有时候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难以囊括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 教师在树立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的同时, 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做好基本知识讲授的同时, 多做引导性和辅助性的工作, 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推行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一是科研能力的提高。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 仍有一定比例的教学型教师, 他们平时参与的科研活动相对较少, 对前沿的专业知识涉猎较少, 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科研素质的要求。二是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 在推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敢于放手,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所学知识, 积累学习的经验, 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又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价值, 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 学校要为推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必要条件予以支持, 既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又要有有效的内部协调与管理, 既要有体制上的改革与构建, 又要有制度上的改进与完善。因此, 学校在推进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职能的发挥。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职能。学校要通过课程模块的设计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 从课程的目标到课程实施, 从课程形式到课程内容, 都要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进行设计, 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3]。其次是制度供给职能。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依据, 要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就必须要构建与此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 教学工作调度、反馈、评估制度的改革, 选课、学分制以及考试制度的创新等。最后是设施与条件的保障职能。研究性学习的推进需要有相应教育教学资源相配套, 并尽可能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手段, 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和信息检索手段等教学资源配套设施的建设,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精神, 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和平台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升, 高吉魁, 周志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5-6.

[2]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教学研究, 2006, (9) .

浅谈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目标,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 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是:首先学生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再应用“多媒体、网络、书刊”等来获得知识信息, 再次经过思考、选择, 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这样慎密的的研究, 最后得出结果, 经过这个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下进行的, 具有开放性的特点[1]。

1. 对于所教学的内容, 具有开放的特点。不论天文、地理, 还是从古到今, 从中国到外国的东西, 只要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可实施的, 就可作为一个主题来研究。

2. 在课堂上能够用到的方法、思维和学习方式, 都应该具有开放的性质。根据所设计的试题的目的的不一样, 进行合理地设计, 如: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讨论;或者通过课题的设计来讨论;或者通过实验来操作而进行, 以及通过社会的走访来体验等。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上, 学生对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改善了, 而思考的方式也改变了, 能够从平面到立体去感受;由单一到多元变换形式;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改变;由被动到主动的行为改变;从不开放的模式到开放。

3. 对于所教学的环境是开放的。只要理论能够与实际有关联;以及在活动、体验中有意义的。学生学习的地点, 除了在教室学习、在实验室实验、在图书馆看书外, 都可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实践。通过这样具体的看、走、访、收来取得信息等。

4. 对于所收集的信息, 其方法具有开放的特点。不是单一从课本、参考的书中来获取, 而是从一些讲座、多媒体因特网、交流等获得信息。

(二) 研究性

在教师的指引下, 学生所进行学习应该具有研究性, 首先需要确定其所研究的主题, 以科学的观念为主而进行研究, 从而能够获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 以多种的渠道为主的一种学习活动。“综合在实践的活动”是指在具有研究性的活动中学习;在社会活动中去实践;在社区进行服务活动;以及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活动等。

对于以前的学科, 往往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存在缺点, 如目标、内容、时间和方式,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 要进行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此, 所实施的研究性的学习是一个特别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要从其根本上来得以保证、延伸。

二、在小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教师要利用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设计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增强学生对于数学试题的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数学开放题, 开放题其实是根据一般的题型演变而来的, 根据其出题的要素, 以发散为主的:有条件的、有方法的、有结论的、有综合的等开放型题;根据做题的目标, 以操作为主:有规律、探索的;有量化、设计的;有分类、讨论的;有数学、建模的;有问题探求的;有情景研究的;根据信息思路, 以训练为主的为:有信息迁移的、有知识巩固的;有知识发散的;而根据问题的答案, 以机构为主分:有限可列的、有限混沌的、无限离散的、无限连续。

而数学开放题往往所反应的是一种把数学与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在解答中, 体现了一个方法, 而数学开放题, 在处理数学问题上, 也反映出了其形成的思路, 能够了解出答问题的环境, 通过练习数学开放题, 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探索、认识知识, 使得学生在思维方面变得灵活, 具有发散思维。因此, 把数学开放题用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很好[2]。

(二) 数学研究性的学习

对于数学, 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一个部分, 从最基本的课程学习开始, 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去处理问题, 尤其是在数学与现实中,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实践, 再进行交流、讨论。其所处的氛围是这样的:学生敢于相互去探索、争论而学习;以及能够自己去探索、合作而学习。

(三)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 出开放题的方法

我们要会出开放题, 以完美的数学思想为主, 即带有数学本来的特色, 能够帮助解题者理解数学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能够学习、学习好。对于出开放题, 除了是教师的责任外, 也是出开放题自身的一项内容, 作为一种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对于数学开放题的处理, 往往具有以下的方法:第一, 根据知识结构来处理, 在知识网络的集中点中找到入手点。往往一个人的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知识掌握的好坏, 不能决定能力的好与坏, 在知识文化的前提下, 所出的题往往是具有开放性的题, 再结合实际中的问题、情景来考虑, 而对于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去思考细数学问题, 然后, 试着去解决数学问题, 以及完成问题 . 第二, 根据数学定理、公式为主, 来出开放题。在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后, 我们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的努力, 去让他们发现、去体验、研究。第三, 在不是开放题中, 找到延伸点, 最后出开放题。在生活中, 往往大部分习题是存在完整的、条件的、答案的题, 这些是封闭题, 而在原有问题的前提下, 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往往应该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这样学生的独立、创新才能够得到启示、发展, 这就是能够出开放题的一个可能[3]。

总而言之, 我们所进行数学的研究性教学, 在适合问题的前提下, 我们去想方设法去出题, 对于开放题, 这是我们所关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所用的研究性学习, 需要学生的参与, 因为他们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个体,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对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亚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1) .

[2]杨敏.法国:三大举措保障研究性学习[J].山东教育, 2007 (Z2) .

研究性学 篇9

一、科学选题,注重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由于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科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其课题的可行性是它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而要真正达到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可行性的目的,我们就必须认真遵循下述原则:

(1)选题应具有针对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是有能力研究的,这就应考虑学生自身的爱好特长、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等因素,以及衡量他们获取资料的可能性与难易性,以避免因无的放矢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选题要有可操作性。由于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有现实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应从学校和社区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条件和具体特点出发,特别是一些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才能进行的研究课题,更应注意这方面的要求。

(3)选题得突出学习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既要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其内容必须是历史课标要求的重点与难点、必须是学生学习的缺陷;还要符合历史课改的要求,能够改进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各项能力的发展。

(4)选题还要强调思想性。历史研究性学习要追求良好的社会效果,即选择的课题须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有利于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根据以上所述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原则,我们就可以灵活地选择以下的课题类型:1学科知识型课题。可以把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譬如,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展开研究。2热点型课题。选择历史课标要求的、学生又感兴趣的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时政热点话题,作为热点型课题。如“大国兴衰与中国的和平崛起”。3社会生活型课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例如,可对“宗法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所在家族的历史”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重视过程,突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

重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努力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

若从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出发,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可以设计为“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成果交流与评价”。而在目标定位上,历史研究性学习则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所以,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思维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也不断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推动自身的认识不断地发展。譬如,在“近现代变化中的中国男女服饰”的课题中,学生就进行了大量的思维探究活动,从一开始的组建课题组,到选择研究角度,再到收集资料、加工处理资料,直至进行交流和评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的虽是“研究的过程”,而突出的却是“探究的能力”。为此,对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我们就必须自始至终地突出其探究性。

三、积极开展,追求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为了有效地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我们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阵地,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师应着力学生历史学习的研究过程,少给他们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多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少给他们经验和学法,而多鼓励他们努力探究,从而引导他们在思考探究中学会学习历史。试以学习“梭伦改革”为例,本专题的难点之一是理解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教师应通过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可先让学生阅读梭伦有关“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的诗作,然后让他们思考下述问题:该诗反映了梭伦对当时的社会危机持什么样的政治态度,据此说明他在改革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试图用什么办法又为什么要用这个办法来调解社会矛盾。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密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从启发诱导入手,那么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意识,进而促使他们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

(2)以课外活动为推手,挖掘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探究因素。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注意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余。只有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并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历史能力的发展,因而可以将历史活动化,即把历史课外活动当作学生探究实践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设置课外活动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走进历史,使他们在角色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去拓展对历史的研究。此外,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而应通过进一步创设模拟情境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从中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推动他们进行主动思考。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激疑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拓展升华”的形式去组织历史课外活动。例如,在学习“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创设情境”来要求他们各自编排一出能够反映西周前期贵族政治生活的历史剧。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审片”而从中“激疑思考”。在积极讨论中,他们对于发现的一些问题,展开“问题探究”,进而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改进意见,从而“解决问题”并加以“拓展升华”。对整个历史课外活动,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科书和资料进行研究和学习,而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的探究性因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探究素质。当然,历史课外活动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其关键是要挖掘其中的探究因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人,所以整个历史学习过程无论是选题、设计、研究还是结题,都应由学生自主操作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去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历史资料信息,再在此基础上对掌握的历史资料信息进行诸如整理、鉴别、归纳、综合、对比等加工处理,并加以恰当地开发利用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如让他们从中学会从各种历史资料信息、调研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能够进行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学会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等等,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水平,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对于改革涉及的各色人物如罗斯福、银行家、企业家、工人、农民、失业者,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他们,并与其中的“总统罗斯福”展开对话。而要设计相应的对话内容,学生就需积极地收集资料,然后自主地调动相关知识和思维能力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使发言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表达各方的立场和观点。而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过程也由此转变成为他们发展自主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

(4)以方法为主线,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历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到具体的历史知识和具备相应的历史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探究方法是指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而这又是进一步推动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应很好地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所以,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围绕“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这条主线,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整个探究过程并积极思维。为此,学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表述成果,从而真正掌握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而养成严谨、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接受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引发了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新教学理念。其具体表现如下:

(1)历史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以权威的身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于是,师生之间就形成平等交流、商讨协作的伙伴关系,构成互帮互学的“学习的共同体”。为此,学生已转变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是历史学习内容的确定者、组织者、实践者;而教师只能扮演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甚至也是学习者的角色,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需的指导。当然,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历史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于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因此其学习活动无法再过多地预设和掌控,教师只能根据其生成性强的特性,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去,面对随时可能生成的问题,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恰当启发、点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3)历史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根本,这就改变了他们以往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促使历史学习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或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主动求知,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发展了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历史研究性学习也为学生建构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4)历史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其评价的标准并不苛求成果本身具有多大的价值,而是侧重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主要是看学生是否独立地思考,是否有所体验和感受,是否掌握了历史研究的一般流程和科学方法,是否学会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要突出激励与发展的原则、质疑与创新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作出恰当评价。

五、继续探讨,努力解决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无可讳言,在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目前尚不能解决。例如,有些研究比较松散,教学进程不易控制;教学课时不足,很难在课堂上将问题充分展开讨论;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处理尚不到位,依赖性较强的学生还会出现“不学习状态”;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做到公正、客观、科学尚有困难;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能形成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系统模式。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续研究去解决和完善。

总之,为了切实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而要有效地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无论历史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还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探讨,勇于实践,认真解决在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大力发挥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切实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必须认真地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自觉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探讨,勇于实践,认真解决在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不断地提高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性学 篇10

一、导课过程中渗透问题意识

教师的导课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很好的指引作用, 迅速将学生带入相关的学习要点中, 良好的导课过程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提出问题的机会。一方面教师抛出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展开思考, 能够让他们的思维马上运转起来。教师的导课过程应当更有技巧, 提出的相关要点要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引发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能够对其展开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要点展开研究性学习, 过程中问题意识也在不断加深。

例如, 在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章节内容时, 开课前我这样和学生们介绍:大家知道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根基, 是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点与内涵的部分, 正是文化的延续才有了人类文明, 才让我们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大家用心想一想, 几千年来人类的文化是以怎样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呢, 文化能够某种程度实现创新吗?在这段导课内容中既简要的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知识要点, 也随之提出了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可能有一定难度, 然而也是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设问的重点并不是为了难倒学生, 问题中其实充分涵盖了教学要点, 问题的提出是想让学生提前对于教学内容有深层次的思考, 这不仅能够打开他们的思维, 在后续学习中也能够让他们对于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同时, 过程中也让他们的问题意识得以加深, 带着问题往往能够让听课过程更为专注。

二、课堂提问引发问题意识

高中政治学科虽说理论性较强, 但学生如果能够在相关理论间找到良好的衔接, 能够在不断的深入学习中为自己构建一张知识网络, 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会发现其实政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趣味性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有良好的掌握, 引导他们找到知识点间的衔接, 并且让他们逐渐架构其自己的知识网络, 让他们在政治课程的学习上更系统而全面。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的过程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教学课题, 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和生活有怎样的联系呢?“生活处处有哲学”又应该怎样理解?这几个问题的提出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能够让他们对于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反思, 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和哲学是有如此紧密的联系的, 至于联系到底在哪, 联结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问题则需要他们在探究性学习中去发掘答案。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为了给予学生引导, 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平时被自己忽略的问题, 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展开。借助这样的提问过程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能够主动对于这些知识要点展开探究与分析, 这也是帮助他们学好政治学科的有效途径。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加强问题意识

基于高中政治学科较强的思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独立思考是对于知识点的咀嚼过程, 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要点展开研究性学习。同时, 思考的过程必然会发现相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很有帮助。通过独立思考学生未必能够真的找到最终答案, 然而, 思考的过程却很有价值,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展开应用, 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经过思考后当老师再来讲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在理解上会更容易, 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我让学生对于这个命题展开思考, 思考这个命题的真伪, 并且说明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论断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间的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展开。学生间就这个命题中隐含的细节与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 在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意识到关于运动的规律, 同时也体会到了相关的知识要点,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问题意识得以培养、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 这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对于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挖掘与体验。

上一篇:关键时刻下一篇:营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