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2024-05-14

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通用8篇)

篇1: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性学习逐渐被引入到网络教学中.本文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VFP课程的分析,探讨了在VFP网络课程的教学中,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

作 者:徐正巧 赵德伟 赵兴强  作者单位:徐正巧,赵德伟(西华师范大学实验中心,四川南充,637002)

赵兴强(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杌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福建电脑 英文刊名:FUJIAN COMPUTER 年,卷(期): 25(3) 分类号:G7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VFP   课程网络教学  

篇2: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VFP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VFP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对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 VFP 应用

VF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之一,它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学习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直接面向数据库开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据库理论知识,能熟练的创建和使用数据库、数据表、视图、查询、菜单、表单和报表,能够开发一个小型的面向实际应用的数据库系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枯燥无味,被动记忆教师讲授的基本概念、语法知识和程序结构,大多数学生学完该课程只能孤立的做个菜单或表单,至于如何将程序设计联系起来开发一个系统,却是一片茫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借鉴案例教学法,将一个教学案例的开发过程分解成多个教学实验,每次授课时尽可能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一个相关的实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实验连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改善教学,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相关的理论和知识,通过师生共同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上,总是从案例开始,然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学习制作一个表单。上课一开始我复习了已学过的与表单制作有关联的工具按钮及命令的使用方法,接着我提供给学生一幅漂亮的事先制作好的《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界面图,图中功能按钮形状、大小、色彩各不相同,窗体内容分布合理,这时我提出问题“如何制作这种效果的表单?”学生首先想到利用“表单设计器”去做。思路是对的,但当请学生实际操作时,他们会发现数据库导航器组合控件的制作非常困难,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查询”功能按钮的设置。同学们带着问题相互讨论,亲自动手制作,最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增强了对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感性理解,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喜悦,逐步形成新颖、正确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教师运用典型实例,将学生带入实际的开发环境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一个最典型的《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来说明具体的实施情况。

1、在开始讲解课程内容之前,教师首先将编写好的《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程序进行演示。

2、结合实例的演示结果,让学生清楚学习VFP的目的以及VFP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教师明确指出,刚刚演示的系统,就是VFP学习结束将要完成的任务。它要完成的并不是单纯的程序设计,而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

3、通过对实例的实际操作演示后,学生们会对使用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对VFP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便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阐明VFP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所有不同,它是一门连惯性的课程,需要从始至终完成一个小型管理系统的制作。

4、将演示的系统逐一进行分解,让学生看清楚整个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最后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便可得出结论:一方面是基础数据的存储,一方面是对基础数据的操作。

5、让学生打开书上的目录,将下述的分解内容与书中的`章节“对号入座”,使学生对全部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最简单的了解。目的是使学生对VFP课程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与教师进行配合。

6、在VFP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案例式”教学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即把实例中整个“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分解结果,应用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在讲解新课之前,首先给学生演示本节课将要制作的实例,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入新课内容。

例如在讲VF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时,在《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中,将对象和类通过表单创建、控件的使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形成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界面设计好以后,需要实现系统预定的功能,如鼠标点击“退出”按钮实现退出系统等,这就需要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为“退出”按钮这个对象编写鼠标点击事件代码。通过编写和分析程序代码,让学生了解程序执行过程和程序语句的功能,熟练掌握常用函数、表达式的用法。

7、最后将所有的基本内容讲解完之后,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环节,即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按照系统开发的标准步骤,来完成一个“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开发,让学生清晰地学会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

目的是巩固学习的知识,完成把零散知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框架。通过课程实践设计,也让学生亲自实践系统开发的每一个基本环节,更加深了学生对VFP课程知识完整性的整体认识,初步具备了开发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获得设计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面对这一实际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会受到全方位的考验,这样就能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三、应用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学生角度来看,案例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能把过去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启发学生思考。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精心搜集案例,案例教学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课本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在VFP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因此在VFP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将会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然这种方法应当和其它教学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翠娟.VFP程序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篇3: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编程软件的教育、教学模式经历了曲折的转变。有许多宝贵的建议给Visual FoxPro (VFP) 教学带来了和煦的春风。其中关于“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 就很有借鉴价值, 但笔者认为“双主”教学模式绝不是空泛的理论, 它在VFP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必须从细节人手, 从课堂的点点滴滴入手, 只有这样才能将先进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以下是笔者对“双主”教学模式在VFP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一些研究和看法。

1 “双主”教学模式概述

“双主”教学模式就是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受教育者主体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师生双方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 同时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并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笔者进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基于VFP的“双主”教学模式TBV ("Teaching-and-learning-center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VFP) 表示成图1所示。

TBV可以说是我国悠久教育体系在现代技术中的创新和演变。早在商代, 著名的“王者之师”传说就提出一种教学主张:“学学半”, 这种教学方式是说:“教的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学;而学习的人也是一半靠人来教, 一半靠自己去学”。“学学半”既重视教师的作用, 又强调学生的作用, 充分地体现出了“双主”教学观的本质。可以说, “学学半”正是TBV的雏形和先驱。

从宏观上来说, TBV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化技术 (例如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 既发挥教师组织、启发、监控、引导、评价、辅导、答疑等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的大多数研究认为, “双主”教学模式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平台、教学情绪的调动、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从理论依据上来说, TBV包括辩证依据、教学依据、心理依据和需求依据四个方面的内容, 为TBV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说, TBV包括分析环节和教学环节, 从根本上解决了VFP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的问题。

2 采用“双主”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辩证依据。VFP中的“双主”教学模式:发现VFP中的问题→调试程序→归纳总结→解决VFP中的实际问题, 这个过程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依据。VFP重点讲述在信息技术行业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实用技术, 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 还要灵活地应用到实践当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即是把传统的单一的目标改变为“四维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和策略这四个维度) ”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策略和方法,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与态度, 这里的价值观包含了学生对VFP这门课程在社会上价值的认识。而“双主”教学模式正是充分体现基于认知客体的“四维”教学理念。

心理依据。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 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 因此学生的素质是不能够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而是通过自身的主体性活动发展起来的。“双主”教学正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 在VFP教学中, 教师布置一个宽泛的题目,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这种从无到有的心理构建, 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需求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就是计算机知识时代的航标, 这一航标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要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接收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创新改革意识、创造演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双主”教学能培养更多的实用性计算机人才。

3 “双主”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下面是采用“双主”教学模式讲授VFP的教学设计。

分析环节。①分析课题。教师给出一些宽泛的VFP研究课题, 只做出少量引导, 学生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分析课题, 这样操作也许会造成最终出现很多不同版本的VFP程序, 但是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 这种新颖的“双主”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②分析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一般都是计算机学院的学生, 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 基本能用较合理的方法处理数据。但由于数据库的数据比较复杂, 经常更换数据内容, 操作性比较灵活, 而学生的操作次数并不多, 还没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以贴切、生动的实例分析讲解,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解决、总结问题;③分析教学目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 并且是整个VFP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举例来说, 笔者有一个学期给同一个专业的两个班上课, 制定了同一个教学目标, 结果采用“双主”教学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究其原因是两个班的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 为此笔者为两个班制定了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①启发引导。在新课程导入时, 使用角色扮演法:假如你是用户 (user) , 在该VFP系统中经常要完成哪些操作?通过创设使用情景, 让学生扮演user的角色,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参与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中、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②制定任务。通过任务驱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明确学生任务, 学会观察,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③互动的讲授知识。采用演示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合作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点解决任务;④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形式、讨论形式、小组形式、上机演示等形式完成操作内容, 并学会总结解决方法。这些方法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全程参与, 与学生一起讨论, 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加入学习的队列,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⑤教师点评。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需及时点评、答疑和辅导。分析任务重、难点以及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无论学生完成的如何, 完成了什么样的版本, 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 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沟通。

4 结束语

在VFP教学中, “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教导作用, 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在确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是“导”、是启发者, 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袖手旁观。教师越是导之有方, 导之得法, 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充分发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双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VFP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班的二级VFP通过率存在显著上升现象, 更多的学生能凭借VFP获得更好的就业竞争力。总的来说, “双主”教学模式在VFP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3点实效: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②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③提高了VFP对学生的实际价值。

摘要:“双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VisualFoxPro》 (VFP) 这门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和教学灵活性都很强, 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的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弥补传统教学不足的地方, 提高教学理念, 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主”教学模式,VFP教学

参考文献

[1]邓艳.“双主”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云梦学刊, 2009 (11) .

[2]李坚.重新定位师生角色[J].科学时代, 2010 (1) .

[3]刘君武.双主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 .

[4]莫一珠.浅谈“双主”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技术——ACCESS》课程中的实施[J].理论高地, 2010 (7) .

篇4: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VFP教学学生

德国职业教育中所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要求职业教育学校在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时,要按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引人关注的一个方面。

“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激发灵感。”这是分析我国现在高职教育后得出来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应试教育感到疲惫、感到厌倦;但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际的工作能力与那些高学历学生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距,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行动导向教育法的关键。我们的教育组织者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在职业教育中脱颖而出呢?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呢?这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教师要想做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首先,要求教师是一名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其次,要求教师是一名有着丰富组织教学经验的“老师”,这也是双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丰富的专业知识:不光是专业领域上的,而且是企业工作经历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是在企业一线工作的,有着非常丰富专业技能的能工巧匠。而对于丰富组织教学经验:是让我们的教师从传统观念上的教师为主体,改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模擬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我们就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进行说明。

一、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VF教学中建立简单表单案例分析,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案例,结合书本“表单”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表单在程序设计中出现的位置,出现的方式以及使用者使用情况,让学生自己设计表单的内容等。划分小组的目的是培养团结协作的学习能力,学生对本组富有特色的命名,体现团队精神在小组中的作用,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二、模拟教学法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模拟IT公司”各种工作岗位;“模拟IT公司”的办公室挂有工作流程及公司规范……例如,加拿大的许多“模拟公司”就建在正式的办公大楼里,学员培训时,就像楼里其它公司的职员在这里上班一样,学员之间谈话时,常讲“我们公司”如何如何,多采用实际商务活动中用的称谓“您”,甚至着装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商人……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员从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三、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涉及许多抽象的术语,如类、对象、过程、语句、控件等,还有大量的开发工具的使用。仅就VF的开发环境为例,其中就包含了:窗体设计器、代码编辑器、对象浏览器、属性窗口、工程管理器、工具箱、菜单、工具栏,等等。掌握和熟悉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不断的结合实际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或“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操作实践中去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程内容包含在两到三个综合贴近实际的项目,给出案例,再把这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或模块)。例如,以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一个综合项目(教师首先给出案例演示,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再分别以“登录窗口”“查询窗口”等为小项目进行设计开发,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在设计“登录窗口”的项目中,学生可以掌握“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属性设置、变量命名规则、变量定义、变量数据类型、变量的声明语句、赋值语句”等相关知识群)。学生在具有目标明确的项目驱动下,以“做中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关键能力。

四、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既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篇5:分组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下一页

sp; 其次,要以班主任为核心,建立班级教育团队,共同研讨分组协作学习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分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再次,要改革评价制度,给教师和学生松绑。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动态性和灵活性,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为分组协作学习的应用提供制度保证。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走势新探》 王坦、高艳 《教育研究》第8期

篇6: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教育部决定[1],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项目学习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学习,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了解和研究,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自己的自主,合作,协调,社会交往,获取信息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项目学习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项目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具体的实施步骤

通过对中学教学中项目学习的案例进行实践探究,阐述了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接着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评价,包括它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项目学习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项目学习,地理教学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继承,而在于创造更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以“做中学”、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本质特征的项目式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初,杜威(John Dewey)就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在《经验与教育》一书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倡导“做中学”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被库伯(Kolb)进一步阐释为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是结合了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整合统一的过程,“学习是通过体验的转换而创造知识的过程”。项目学习正是在这样一个理论背景下产生的。通过英特尔未来培训,我也认识到项目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形式,学生的评价方式等有很大的不同,使得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因此对项目学习的研究意义重大。

2项目学习的概述 2.1项目学习的内涵

2.1.1项目

项目指的是一种学生围绕所选主题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表达新学知识,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等的学习活动。一般分小组进行。

2.1.2项目学习[2-3]

项目学习是指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专门发展的学习。

2.2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构建知识体系,它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地从事做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2.2.2多元智力理论[5]

多元智力理论,即强调每个人都有不通的智力类型和不同的智力优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意味着她们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在加德纳教授看来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 2.3项目学习的流程[6]

项目学习一般要经过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实践探究,形成作品,项目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步骤:

选定项目:根据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现实背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和活动的具体计划以确保项目的实施有序进行。

实践探究:项目学习的核心。为完成项目进行的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实地探究,合作交流,数据的分析汇总以及教师指导等一系列活动。

形成作品:将项目学习的成果以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项目交流:通过项目的展示,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活动评价:对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3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7]

一、【项目的选定及计划制定】

表1项目学习研究计划表

适用年级 教材内容 项目主题 项目名称

高中一年级

中国的地质灾害(选修5)

地震灾害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分析研究

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当下芦山地震的热点关注,在已有地震知识的前提下,了解地震的产生,危害以及治理和防治的措施。在实现新知识建构的同时,锻炼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地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多媒体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培养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和防范意识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识。

项目小组 项目计划

按照项目的子项目和学生各自的兴趣进行分组 小组成员集体交流,确定项目主题 小组分工明确,主要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 全组成员合作整理资料,分析,汇总 作品的制作与交流

时间安排 一周时间

二、【探究过程及结果】

表2探究过程及结果

知 识 准 备 1.地震的基本知识[8]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震源:地震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地震震级: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而定,能量越大,震级越大

图1地震

2.地震的分布

图2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图

3.地震的类型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 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9]

北京时间2013.4.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截至4月27日8时,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96人,失踪21人,13484人 受伤,累计造成231余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5402次。

搜集资料

图3芦山“4.20”7.0级地震灾情

2.救援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已于当日中午时分乘专机前往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指导救灾;针对雅安7.0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Ⅰ级响应; 中国红十字总会也启动应急响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立即研究并作出紧急部署; 公安部启动应急机制;卫生计生委20日紧急部署四川雅安地震医学救援工作。3.芦山地震解析

2013.4.21日中国地震局解析地震成因:青藏高原地块挤压四川盆地释放能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为此接受了新华社独家专访,全面解析此次地震。记者:此次芦山7级地震造成的破坏有多大?

周本刚:一般用地震烈度来评价地震的破坏程度。目前,芦山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工作正在进行。根据震级和计算模型初步估计,芦山地震震中烈度大约为IX(9)度,而汶川地震震中烈度为XI(11)度。从已掌握的情况看,芦山地震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整体而言,芦山地震的灾情应小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初步判断是主震-余震型

记者:此次芦山7级地震有何特点?

周本刚:据初步分析,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主震7级,主震后又发生多次余震,未来需注意防范发生强余震的危险。本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南段,属于逆冲型地震。根据断层活动的性质,将断层分为走滑型断层、正断层和逆冲型断层,其中逆冲型断层是指断层面上盘相对下盘向上运动的断层。

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是独立的两次地震 记者: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哪些异同?

周本刚: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是独立的两次地震,芦山地震不属于汶川地震的余震。二者有一些相同之处,一是二者都发生在北东向展布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根据调查,这一断裂带属于全新世(距今约1.2万年)以来的活动断裂带,易发生6级以上的强震;二是从震源机制上,二者均为逆冲型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运动性质一致,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地块向东南运动,受到四川盆地阻挡,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结果。但芦山地震又与汶川地震有所区别,一是从位置上看,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断裂带南段,震中位置大体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附近,而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在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分别产生了长达240公里和72公里地表破裂带;二是从震级和烈度看,二者差别较大,芦山地震的破坏程度没有汶川地震大,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会比汶川地震轻;三是从地表破裂程度看,预计芦山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和位移远低于汶川地震。4.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川省地震局发布权威生存攻略,教你如何科学避险。室内躲避法则:

选择厨房、厕所等最佳场所,铁制、实木床下也是相对安全的躲避地点; 远离玻璃器皿、门窗、吊灯、电扇等悬挂物,避免坠物伤害;

如果地震发生时人在床上,可抓紧枕头、棉被保护头部和身体,并迅速躲进厨房、厕所等地;

打开门窗,确保逃生通道顺畅。户外场所避震攻略: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危旧房屋、砖瓦等;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可用书包、外套等保护头部;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如果你正在开车,应当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车尽快靠边停放,并下车躲避。

特殊情况应对办法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使用明火。

化工厂泄漏时: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而要尽量往上风方向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保持低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要匍匐逆风前进。

三、【作品制作与展示】

四、【作品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派小组代表演示作品,谈谈心得体会,最后教师总结,对大 家的成果提出表扬或建议。

五、【项目评价】

表3指导教师对学生项目学习前期,中期及后期的综合评价表

1.对热点问题很感兴趣,而且较为关注,并且资料搜集渠道较为完备,学生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前期评价 一般能以作品展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2.学生对与项目主题相关的地理知识较为熟悉,态度积极,责任心及合作交流意识强,基本上能合作完成该项目。

中期评价 小组成员能够各自分工去搜集整理资料,遇到问题能够交流解决,展开讨论,坚持完成项目。后期评价 项目主题明确,内容不够丰富,作品的形式也比较平淡,但项目研究价值高。

4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评价[10-11] 4.1项目学习的优势

哲学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主要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而项目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它的理念上,就是让同学们把书本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做中学”,而且能够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从兴趣出发,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表现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最好的导向因素,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学生才萌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行为,而项目学习在选取项目时,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项目的实行过程中,兴趣推动着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承认并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别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而项目学习和传统学习相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不在单一的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更多的重视不同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3)锻炼学生学会学习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从项目的选定,计划的实施,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交流自主完成,从而使学生知道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该如何获取资料,获取什么样的资料,以及如何与人交流,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4.2项目学习存在的问题

通过项目学习的案例分析,项目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高

项目学习首先需要教师制定一个合理的项目主题,不仅和教材内容相关,又要保证能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师不像传统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但仍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才能确保学生项目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中,要随时提供需要的帮助,而目前中学教师知识储备没有问题,但专业素养欠缺,需要进行项目学习的系统学习以及个人的一些研究才能真正把项目学习的好处发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高

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真正落实教材的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在熟悉教材的内容基础上,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包括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展示等内容,此外,还需要同学们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能力等。只有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通过项目学习实现学生三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3)对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求高

项目学习和传统教学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课堂不再是主要的教学环境,学生需要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与社会接触。那学生搜集资料的来源,或一些样品的检测都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包括图书馆的完善,计算机课的重视,以及一些常用的检测工具等,因此,为了保证项目学习的实施,学校应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

4.3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建议

针对项目学习在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教育部门应予以重视

教育的改革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教学模式,要想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光靠教师或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教育部门重视,并加以宣传,落实相应的政策才能使目前的教育现状一步步地得到改善。

(2)教师和学生应更新观念

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颁布,接下来为了真正落实项目学习在教学中应用,就要更新教师和学生的原有观念,明确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题,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促进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兴趣出发,选定项目主题,制定计划,实践探究,作品的制作与展示等都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习过程由自己做主,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此外,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分数,还有学生的平常表现。通过项目学习,使教学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合理进行项目学习的设计

项目学习重点就是项目的设计,因此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认真进行项目的设计使之具有可行性,并且时间安排合理,大家分工明确,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学习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模式创新促教改,项目学习育英才——英特尔未来教育计划在中国启动10周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3]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2.[4]刘景福.项目学习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5]应如画.多元智力下地理项目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6]邓明华.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应用探究[D].湖北大学,2008.[7]王旭.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8]地震(http://baike.baidu.com/view/781.htm)

[9]雅安地震的成因(http://news.e23.cn/content/2013-04-20/20***.html)[10]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袁永波.充分发挥教师在基于项目学习中的主导作用[J].广西教育.2011.[12]英特尔未来教育(http://rta.teachfuture.com/)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geography

teaching

ABSTRACT: In 2001 July,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Trial)promulgated.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cid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djust and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Project learning countries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foreign.It is a new teaching mode.Through the project learn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ke research on issues of concern, and through inquiry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their autonomy,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the ability to access information and practice.Therefore, the project learn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This paper, through consulting docum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ject learning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y, makes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project learning mode, 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 the theoretical 8

篇7: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注重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立创新型和设计型实践教学环节.选用恒温箱温控电路设计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项目,通过由课堂教学、基础实验与设计实践构成的.相互支撑和促进的完整教学系统,使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作 者:陈宏 费跃农 郑三元 李卫民 CHEN Hong FEI Yue-nong ZHENG San-yuan LI Wei-min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深圳,518060刊 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DUCA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642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篇8:研究性学习在VFP网络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Visual FoxPro继承dBASE, FoxBASE和FoxPro等语言简单易用的特点, 在界面与功能上均有重要提高。其中通用型字段的多媒体数据, 最能反映出时代发展的需求, 由单一黑白的英文操作界面进步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表现形式, 清晰、亲近、逼真、形象, 更能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数据, 使数据的主体增添了不少的活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信息存储和显示的要求越来越高, 多媒体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应用倍受关注, 如学生数据库、图书数据库, 以及财务数据库中的照片、图片、声音、票据等。

然而, 在大多数的教科书中, 对通用型G字段的应用一带而过, 笔者查阅了VFP十几种教材, 能对G字段详讲的仅有三本。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针对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来讲, 不管是理论考试, 还是上机考试都没有涉及到它的使用[1];二是编者对G字段重视不够, 它的叙述麻烦且实践性强。目前, 许多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 不能正确使用多种格式不同的多媒体文件, 动手能力差, 又没有太多的参考书供学习, 在实用时易走弯路, 费时又费力。所以这里把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关于G字段的输入和显示方法呈现给读者。

1通用型字段数据的存储

1.1 通过剪贴板实现数据的输入

方法一:打开数据表浏览, 用鼠标双击G字段中的“gen”, 同时G字段编辑器被打开;然后切换到另外的应用程序, 如Windows的画图程序, 将选定内容复制到剪贴板上, 粘贴到G字段编辑窗口中[2]。

上述操作描述了利用剪贴板将Windows的图片传送到VFP。其实, 对于Word图形、Excel表格, 选中其中的部分内容, 包括抓拍的图像都能通过剪贴板向G字段编辑窗口传送。

在这里, 当想把整篇文档 (如.doc和.pdf等) 或整个表格 (.xls) 都放在G字段窗口作为资料保存时, 只需将原文件打开全选复制, “粘贴”在G字段的编辑窗口中, 此时看到的是局部画面, 如想查看全部, 只需双击画面即可, 集中存储原始资料非常方便实用。

方法二:把相关的多媒体文件拷贝后“编辑”/“粘贴”, 在G字段的窗口中呈现的是一个文件图标, 查看数据时只需双击图标即可。

也就是说, 常用的多媒体文件如:jpg, gif, ico, wmv, wav, wma, MP3等, 在资源管理器中无需打开文件, 复制文件名在剪贴板上, 都可以粘贴在G字段编辑器中。只是在该处显示的是包含扩展名的文件名和图标, 双击后查看原数据的实际内容, 而bmp, doc, xls文件除外, 它们将直接看到数据。

1.2 在VFP 的数据表中添加OLE对象

打开G字段编辑器窗口, 选择“编辑”/“插入对象”命令, 出现插入对象对话框, 若选择“新建”可以从“文件”列表框中选择要创建的对象类型;若选择 “由文件创建”, 则到指定的路径选择事先建成的文件;若只是建立一种链接关系, 选中“链接”复选框, 然后将可插入型OLE 对象链接或嵌入到通用型字段的每个记录中[3]。链接和嵌入的OLE 对象几乎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数据。

有些照片尺寸不一, 格式不一, 建立在一个G字段中存储, 一旦要调出显示时, 不是以图像显示, 就是以文件名出现。为了达到统一图像出现, 在教学中采用下面的方法, 首先统一G字段编辑器中每张图片的插入方式:

(1) “编辑”→“插入对象…”→“由文件创建”→“Microsoft Word 图片”→“确定”;

(2) 由上步在随后打开的Word文档中, “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如图1所示) , 这里选择的余地较大。

1.3 用命令形式把多媒体数据文件放入G字段中

方法一:打开要插入G字段的数据表, 指针定好, 用替换命令来实现记录G字段内的数据插入或更新文件的内容。格式如下[4]:

Replace <GeneralFieldName> with <FileName>

如:Replace照片with D:picturexxx.jpg

如果利用上命令语句编一程序, 就可以把一批数据放入到G字段中。

方法二:该命令的一般格式如下[5]:

APPEND GENERAL<GeneralFieldName>[FROM FileName] [LINK]

其中:GeneralFieldName通用字段变量名称。可以用带有表别名的字段名来指定在非当前工作区中打开的表的G字段;对于FROM FileName, 必须给出路径和文件全名, 包括扩展名;LINK表示对象链接到G字段, 不写LINK代表对象嵌入到G字段。

该命令语句方便于大批量多媒体数据的存储[6]。

例如:有100 张相片要添加到学生信息表中的“个人照片”字段上去, 照片文件已按顺序编号存盘, 即“1.jpg~100.jpg”, 文件路径为“D:student-picture”, 编写代码如下:

从上面几种存储G字段数据的方法中, 用手工方式逐条复制和粘贴, 主要适用于数据量较小, 而且操作必须在交互方式下进行, 既费时又费力;如果输入的数据量很大, 则用命令方式实现, 既快捷又方便。

2通用型字段的显示

(1) 打开数据表, 直接双击“Gen”查看内容;也可以用SELECT-SQL命令查看。最简单形式:

SELECT <GeneralFieldName> FROM <FileName> [WHERE <lExpression>]

(2) 如果通用字段存放的是图形数据, 其输出还可以直接用标准格式化输出语句进行输出。命令格式如下[7]:

BITMAP用于显示一个.BMP位图文件;SIZE显示对象的大小, 取默认时, 以原来自然大小显示;nEXP1, nEXP2指定对象的高度和宽度;ISOMETRIC/STRETCH决定缩放图片, 成比例缩放或出现充满SIZE的大小而有可能图像比例失真。

例如:编一程序自动显示上题中全部学生的照片, 每张照片显示时间为2 s, 程序如下:Use学生信息Count to NGo top For i=1 to N@3, 5 SAY个人照片wait""timeout 2Skip Endfor

(3) 采用ActiveX 绑定型控件 (OLEBoundControl) 显示G型字段数据。在新建表单中, 单击鼠标右键“数据环境…”添加需显示的数据表, 插入ActiveX 绑定型控件 (OLEBoundControl) 在属性框中, 把ControlSource的值直接选择表中的G字段;再插入其他控件或按钮编写代码, 以使记录指针变化, 及时刷新表单使控件显示一致。下面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例如:在表单中同步 (表中记录指针与照片随之改变) 显示“学生信息”表中G字段“个人照片”的内容。

① 用表单向导建立表单, 选表中部分字段 (学号、姓名、分队、个人照片) ;一直默认下一步直到选择“保存表单, 并用表单设计器修改表单”完成;

② 进入表单设计器, 调整控件的位置和字体大小, 选择控件“BUTTONSET1”, 把其中的cmdEdit, cmdDelete, cmdAdd, cmdPrint的Enabled和Visible两个属性统统设为.F. (运行表单时不可见此按钮)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既不可修改也不可删除 (如图2所示) ;

③ 移动命令按钮位置, 调整到实用美观的状态即可 (如图3所示) 。

3通用字段的说明

其实VFP中G字段的数据在使用时, 部分数据也经常会出现修改或更新, 对此, 常用的命令有[8]:Replace <GeneralFieldName> with <FileName>MODI GENERAL < GeneralFieldName >。由于G字段中存放的为非文本文件, 如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文件, 这些数据实际上存放在数据表的备份文件 (.FPT) 中;当数据多媒体文件较大时, 相应的备份文件会很大, 影响程序的运行速度。因此, 建议一些文章可以考虑将文字信息与媒体信息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数据表中[9,10], 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联,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

其次在向数据表的G型字段添加内容时, 由于一些操作必须使用Windows的剪贴板, 如果粘贴的内容过大, 或者系统的内在容量不够时, 有可能造成添加内容时的操作失败, 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在数据表中存储多媒体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便于使用, 所以它的显示尤为重要。针对图片存储的不同形式, 图片在VFP中的显示也存在多种方式。除了前面推荐的方法, 还有利用IMAGE控件进行的;利用VFP库Foxtools.fll, 利用与MCI有关的API函数[11], 可视类库等方法枚不胜举。由于需要编程的语句较长, 专业水平要求相对高, 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人群, 在此不再赘述。

4结语

总之,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多媒体技术已渗透到计算机的各个方面, 并成为高级语言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材中没有充分展现的通用型字段, 并不代表VFP不具备充分展示多媒体数据的功能。在教学环节中不能轻视忽略, 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广泛合理灵活地使用VFP。通过充分研究、挖掘,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当前VFP教材中通用型字段描述的缺憾, 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多媒体数据的表现力。对在VFP环境中如何利用通用型字段存储和使用做出一定的研究, 侧重于广大师生对大量的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和管理, 并给出具体实例, 有助于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同时增强学生对VFP学习的兴趣和拓展知识的层面。

关键词:VFP,G字段,多媒体数据,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史济民.Visual FoxPr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田银磊.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及应用[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5.

[4]余文芳.Visual FoxPro 8.0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5]陈博.Visual FoxPro 8.0数据库开发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江述华.数据库的图像处理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5) :1 040-1 042.

[7]周晓玉, 杜菁.FoxPro简明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8]史济民, 汤观全.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刘璐.图片在VFP中的显示与打印技术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23 (4) :70-71.

[10]王毅.对VFP图像处理的改进[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7 (15) :326.

上一篇:初一班级工作计划下一篇:英语分层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