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拜金主义的看法

2024-04-27

对拜金主义的看法(共8篇)

篇1:对拜金主义的看法

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综合马恩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一.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不同的人对共产主义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带有极重的空想色彩,既然物质财富极度丰富了,能按需分配了,多劳又没有更多的所得,谁不会图舒服些,多玩乐点?反正有得舒舒服服的吃穿住,还使劲劳动干什么?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乌托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很多人都坚信,只要我们经过不断的努力,还是有希望实现的。恩格斯回答说:“要用几句话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不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在 “七一”讲话中,进一步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者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

第一,思想上,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有极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对一个人而言无疑是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又更何况是对于社会的每个成员呢。

正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向前看的意识。不容否认,在我们的现实中,还存在着

大量负面因素,例如,信仰上的混乱,体制的不完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负责任,不作为,触目惊心的腐败,等等。如果看不到这些,如果对此无动于衷,如果对此不感到愤怒,如果放弃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那么,就绝不配称为“共产党员”,甚至没有作为一个正直的公民所应当具有的良心与良知。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哪怕只是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看到,还有那么多正直善良的人们,还有那么多人在默默地耕耘、建设。这些正直善良的人们,以及他们坚韧的建设,正是作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共产主义的希望。

如果我们仅仅盯着那些阴暗面,如果仅仅只看到阳光灿烂的背面,那么我们将会感到无比的悲观、无尽的悲哀、无边的沮丧;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够看到绝大多数善良正直的人们、以及他们不屈向善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开朗达观得多,将会更加宽容、从容,将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不断成长着的共产主义,她的未来也寄托在一代又一代青年身上,寄托在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建设努力上。

我衷心地祈盼,一方面,与美好的共产主义一起成长的,肯定有我们青年;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也会在青年们的建设中,变得更加美好!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极为精辟的概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真正抓住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奉献,但个人怎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呢?当一个人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时候。什么时候一个人的创造性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当一个人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真正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快乐的时候。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准备了体力和智力的基础,而个人要真正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快乐,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个人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事业。这样,个人既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又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个人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呢?这既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如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咨询、教育、培训的条件等等。个人怎样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呢?这需要高度发达的高度关心人的社

会为个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和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对人的关心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又能够进行充满乐趣的创造性劳动,从而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于是就达到了满足个人自我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完美统一。这是人间的天堂,是使人彻底解放的解除了对人的才能的片面限制和对个性的不合理限制的非常美好的理想世界,谁能不向往这样的世界呢?

那么到底怎样实现共产主义呢?简单地说,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解放个人。

既全面又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但这个理想的实现却是非常困难而曲折的。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发展既是片面的,也是不自由的。就其片面性来说,原始人类主要发展了体力,但智力却得不到有效发展。这种片面发展又进一步导致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处处受到自然的打击、折磨,因而又导致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不自由。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科学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人类因此有了脑力和体力的较低水平的全面发展,并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这时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由。但是,每个人又受到了阶级关系、等级制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文明发展的成果只给少数人也就是统治阶级带来了一定的自由,而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则是不自由的。他们是被拥有自由的人所统治、压迫、欺骗的群体。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机器生产,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同时,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要求劳动者从事越来越专业的劳动,劳动者也就被限制在自己越来越狭窄的专业上,使劳动者在工作中越来越片面的发展。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剥夺了劳动者可自由支配的用于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更使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这时的劳动者尽管在人身上是自由的,但在选择职业时却是不自由的。社会所能提供的较少的就业机会和残酷的就业竞争使劳动者根本不可能进行自由选择,因而很难得到自由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这就是工业化初期的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又为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发

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可以代替人从事越来越多的较为简单的劳动。这样,就把人从受限制的单调重复的劳动状态当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劳动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全面发展自己。而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所能提供给人的服务也越来越多。这时,个人可以利用充分的自由时间选择更好更多的途径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拓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成为一个越来越健全的人,满足自己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又能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劳动的要求,这样就有利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高度发展需要的统一。

同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有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可以提供给劳动者越来越好的物质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越来越没有顾虑地进行尝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对自己最合适的职业。而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也会以更科学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让劳动者进行越来越自由地选择。而劳动者自由选择的职业,一般说来也是他最喜欢的最适合他自己的职业,同时也是最能激发起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职业。这样,劳动者在劳动中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物质或精神的贡献,又体味到了劳动的快乐,很自然地会把劳动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从而达到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统一。

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马克思所设想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

共产主义理想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对于党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共产主义理想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我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非常符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要求。其次,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使个人获得解放。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同区域、国内国外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切实保障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越来越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咨询、教

育、培训等服务条件,当前,我们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第三,严格贯彻劳动法,保障公民的休息时间与自由时间,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时间条件,这一点是党和政府积极提倡的,但是有些部门有些行业做的还不够。第四,打破特权者的垄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从而尽量使有限的资源和机会最为合理地用来促进每个劳动者全面自由的发展。第五,积极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觉悟和思想水平,教育人们尊重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并珍视自己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鼓励人们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并利用社会所提供的各方面条件促进自身的较为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六,提高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保证劳动者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对于个人来说,要促进自己的发展,应该努力做到:第一,积极利用现有条件,有意识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要求。第二,在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自己的权利,努力使自己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毕竟当前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因而,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保障公民全面自由发展权利的法律法规,但公民的这些权利经常会遭到人为的侵害,这时,公民应该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积极利用自己的这些合法权益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多方面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全发展,并且注意选择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职业,这也是符合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的。第四,由于当前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选择职业,因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但是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旦做出了选择,都应在劳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掘、体味劳动的快乐,把劳动转化为快乐的劳动,在快乐的劳动中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这是一个具备共产主义觉悟的人应该达到的思想境界。

(结尾)但仍有一点不可否认,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绝对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长期实践过程,这正是由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共产主义提出的目标太高了,离我们的显示有相当的差距,但又绝对是美好的、可实现的。为了实现他们,我们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步步为营,善于尝试和探索,逐步将它们达成。由

于其中要尝试和探索,故曲折是难免的,需要我们去正确看待。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准备和必由之路。这是由实现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所决定的。很显然,对于很难完成的事情,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分阶段去攻。同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确切地说,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做好各方面准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为共产主义的早日实现,做好物质、精神、道德和其他各方面的准备,以期最终达到渠成水到般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虽然在这次伟大的航程中充满着种种艰难,但只要有一颗必胜的坚定信念,就总会抵达共产主义的彼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现有的社会主义为基石,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信终有一天,社会主义社会将被完全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整个人类世界都将到处洒满共产主义的光明和光辉。

篇2:对拜金主义的看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对本名族本国家命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是对本名族文化和历史的自豪与热爱之情不自觉的表露!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上:爱国主义大旗始终屹立不倒,涌现出像屈原,苏武,李陵,岳飞,郑成功等的名族英雄,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名族独立名族解放和名族振兴的伟业,伟大的中华儿女更是亲赴后继,林则徐,孙中山,张学良,董存瑞等,为名族解放奋斗一生!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毛泽东曾精辟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要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决定的。”当代的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此外,维护国家统一,名族团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都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以上讲的都太虚,把爱国主义说的太虚无飘渺,其实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一直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校园里每天学习,可以说是为以后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往大了说就是为了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一代一代繁衍不息,再往大了说也可以讲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在积蓄力量,为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全社会的日子都好了,说白了,我们心中的理想和为现实所付出的努力,都是我们心中潜意识中爱国主义的升华,只是我们没有自觉地去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罢了。

说到我对爱国主义的看法,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不论是过去汉唐时期的辉煌,还是近代历史的屈辱岁月,以及现在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总有前赴后继的人站出来,成为时代的先锋。我想是我们这个名族的伟大,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每个人都有着不自觉的归属感,那些能成为时代先锋的人自身也具备了不起的素养,他们能把自身的荣辱和国家的兴亡紧密的联系到一起。虽然当代也不乏时代的先锋,我们现在缺少这种人了,缺少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来为民族为国家奉献的人了,可以说,位置越高,为国家贡献越高,但那些位高权重的高官们,十八大以来落马多少?他们本可以用自己的权力为百姓谋福利,为小康社会多贡献一份力量,做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率,而他们,丧尽天良,他们不但不爱国,还抽祖**亲的脊梁骨,这样的败类,他们不配爱国,那些东突藏独分子,叛国离家的,更不要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也不配,而是丢了老祖宗的脸。

爱国主义到了老百姓那里,更是摸不着头脑,其实作为普通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晚上七点的时候,打开电视,看看今天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对自己国家的政策,外交方面有个基本了解,也不至于中国在国际上和谁好,和谁关系紧张,国家最近对老百姓有什么惠民政策都不知道,这些不仅适合我们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也是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人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基本体现,说大了,普通老百姓能做到这个就是爱国,是爱国主义在民间的升华!

篇3:对教师“下水”作文的看法

一、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学生。的确, 在“读写听说”四大基本功中, “写”是智力强度最大的一项劳动。写作作为一种技能, 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 一旦丧失了来自写作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强烈感受, 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当语文教师依托写作训练目标, 设计好写作训练题目后, 如果预设的写作难易度把握不是很准, 此时不妨“下水”试试, 完整地经历写作的各个环节, 自然容易准确把握各个环节的难易度。而且对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成文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 遇到的困难, 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做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平时的课堂限时训练中, 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同步写作,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强其写作的自信。同时写作后的当堂交流互动, 也易于形成务实和谐的课堂气氛。当然, 对教者自身来说, 这样的操作无形中带来了压力, 可这难道不是一种催人奋进的自我鞭策吗?另外, 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 取向和心态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 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对技法技巧的迷信, 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 写作被神秘化, 成了学生的畏途。心态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苛刻、挑剔的眼光, 容不得学生作文中的缺点错误, 写作中学生往往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甚至产生情感危机。而后者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 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 化难为易, 化苦为乐。因为深知写作的甘苦, 指导时更多欣赏的眼光, 批改中更侧重于鼓励和发现, 教学中更多宽容和平等的对话, 从而保证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 获得更快的进步。再者, 教师会写、善写, 等于告诉学生:作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我们精神生活中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只要我们用心投入生活, 感受生活, 就能最真实地表现生活, 作文其实就这么简单。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既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慕感和信任感, 又有

42隰2009.4

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培养作文的兴趣与习惯。

二、有利于阅读教学

阅读与写作,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叫做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 具互补效应。怎样做到善于读书, 谙熟阅读之道?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读写相长”“以写促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经常“下水”, 反过来可以养成重点部分精读, 关键之处细读, 特点所在深读的阅读习惯和风格。这样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材料, 促进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提高自己分析把握教材的眼力, 而且可以激活思维, 活化知识, 开阔视野, 进一步发展解读技能, 构建起深邃的智力背景, 更加有效地展开阅读教学。而缺乏写作, 往往容易出现感知迟钝, “发现”能力欠缺, 情感粗糙麻木等状况, 面对课文必然是视野狭窄, 思路枯涩, 语言贫乏, 想象联想能力低下, 很难充分利用课文素材得心应手地进行阅读教学, 很难把书教得亲切, 教出味道。怎样走出这种困境?除了勤于思考多多诵读之外, 经常“下水”是一条“捷径”。

三、有利于提炼教学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的要求, 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外, 还应具备语文教学的语言素质。如:讲标准的普通话, 字正音准, 遣词造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 语言生动形象, 饱含感情, 富于艺术感染力。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口语连篇, 杂乱无章, 学生听起来吃力;有的教师故作深奥, 喜欢绕弯子, 过于晦涩, 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贫乏老套, 缺乏鲜活、流畅、多彩的特质, 学生恹恹欲睡……凡此种种, 都可以用写作中获得的语言锻炼功夫来改变。经常“下水”, 可以锻炼思路, 提高概括能力, 剔除口语中的杂质, 使课堂语言清晰干净;经常“下水”可以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使课堂语言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经常“下水”, 可以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 入耳入心, 营造出一个个美的语言环境。在这方面, 许多语文名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钱梦龙老师, 引章摘句, 妙语连珠, 让人回味无穷;于漪老师, 语言生动, 词采丰美, 富于感情;魏书生老师, 语言自然流畅, 幽默生动, 富于哲理……这些当代语文教育大家都有着很高的语言素质, 其秘诀之一, 就是笔耕不辍, 在经常写作中获得了语言的提炼、净化。

然而,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些教师对“下水”作文的认识存有一定的误区。有这样一个比喻:教学生写作文, 教师先动笔写一写, 这就好比教学生游泳, 自己必须先下水示范一样, 教师示范得好, 学生就学得快。如果说教师“下水”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 那就值得三思了。因为在上述认识指导下, 教师频频“下水”一板一眼地给学生示范, 学生虽然写出了作文, 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出手示范, 马上便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从而逐渐形成固定的写作习惯:如一样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甚至某些一成不变的语言, 而这会严重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智能结构。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就会日趋千篇一律。于是, 概念化、公式化、枯燥乏味、没有个性的文章便源源不断。曾见过这样一个班级, 班内学生写“一事一议”的作文, 都喜欢以“看了上述材料, 我不禁掩卷深思”开头, 原来这正是该班教师给他们示范过的“经典名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这位教师如此身体力行的“下水”示范, 让学生刻意摹仿, 学生的作文怎么会有创新, 学生的个性怎么能得到体现呢?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应各具特色。而在“下水”示范作用下,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就会丧失殆尽, 从而变成别人“掩卷深思”我也“掩卷深思”的学舌鹦鹉,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事实上, 把教学生写作文比作教游泳是极端错误的, 这根本是两码事。教游泳,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什么“蛙泳”“蝶泳”也能学个八九不离十。而我们教学生写作文, 如果也只是“下水”示范示范, 仅让学生学个样子, 与自己八九不离十, 就不免可笑了。这只能说明这个教师根本不懂什么是作文。当然, 在教作文之前, 教师“下水”是有必要的, 这是为了使自己对作文的审题、构思、语言运用等有切身的感受, 从而在指导时能有的放矢, 避免疏漏和错误。可见, 提倡教师“下水”的初衷, 也是为了使教师明白其中的甘苦,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引路。

综上所述, 教师如果不会写作或写作底气不足, 是教不好语文的。学生的读写兴趣与爱好, 没有良好环境与氛围的熏陶与浸润, 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写作教学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 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所以, 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天经地义。当然, “下水”必须谨慎, 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跳入水中?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之后, 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得想明白了再行动!

篇4: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看法

学者们指出,后现代主义法学首先是一种批判立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术理论。这一思潮倡导法律的反基础主义、反唯理主义、非客观主义,关注法律的不确定性、非自主性、多元性、地方性、碎片化,否定法律的宏大话语、普遍性、中立性、直线进步论等。会议讨论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中国正处于以现代性为主旨的法治进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指望目前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指导和解决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但也不能忽视这一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可能影响。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反思维度,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法治予以某种前提性的反思和批判。比如,后现代法学有助于克服对法治、民主、自由这些现代性概念的迷信,克服对法律进步的过度乐观和单线论描述,使人们更关注法的地方性,珍视各种具体的法律经验,在特殊的语境中解读任何被奉为“绝对性”、“普遍性”、“规律性”的概念,破除真理认识上的独断论而倡导法和法律学术的批判精神和开放性等。

本刊发表《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看法》系朱力宇 周静长篇文章《时间那么不重要吗?》的第二部分(标题为本刊所加),目的是使读者对后现代主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对而言,本文更愿意强调时间在后现代研究或后现代状况中的意义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后现代,作为一种思潮,产生于上个世纪中后期,先是在艺术领域(诗歌小说创作、绘画、雕塑、建筑、文艺批评),后来又扩展到哲学、人文、社科领域,以至于蔓延到了科学领域。更重要的是,研究后现代,不宜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应展开各个领域、学科之间的合作对话,应该研究它的历史,研究它所产生的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有人将后现代主义的源头追溯到了德国浪漫主义,也有人把它同古希腊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相提并论,这些,作为一种思想史研究未尝不可,但恐怕很难说那时就有了后现代主义吧?

第二,作为一定社会现象或社会状况的反映,它肇端于法国,后来却兴盛于美国,最后流行于全世界,它的产生与演变同社会条件的变动密切相关。二战之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人们又拿不出可行、奏效的办法,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社会本身的批判上来。须注意,人们谈到后现代时总会将它与全球化进程、环境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仿佛后现代成了不言而喻的灵丹妙药,但同时,更有人把它同嬉皮士、雅皮士、同性恋、先锋派等各种社会"异端"联系在一起。

第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即使不是在争夺话语霸权,也是在强烈地反对现代主义话语霸权,以此来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所谓意识形态,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斗争,从后现代主义一方来看,越是如此,它的产生无时不处在与现代主义的斗争之中。现代主义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局面。同理,后现代主义也必须打破现代主义的"一言堂"的局面。后现代与现代在这方面,实际上是相通的。后现代主义要求一种民主、开放、宽松的交谈氛围,现代主义在创立之初何尝不是?很难说现代主义怎样怎样,也许是后现代主义可以创造出那样一种局面,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它。

第四,后现代主义还是一种现代主义思想史、理论史或学说史的产物,现代主义者也许会这么看。后现代它本身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派,没有固定的组织、代表人物、著作与观点,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是某些共同的倾向,如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理性主义、多元主义、平面化的历史观、反人道主义,等等。所以,什么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新实用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大致都可以归入后现代主义范畴。然而要研究后现代主义,人们总得列举出一些代表人物和作品,总喜欢把另外一些主义或理论归入其中。例如,福柯、德里达、列奥塔、拉康等当然都是公认后现代巨匠,而另外一些人物则是有争议的,如哈贝马斯等。谈到后现代法学,也是如此。把该列举的东西都列举出来以后,又要分门别类,追根溯源。这实际上还是在用现代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后现代理论史。为什么呢?现代主义承认历史,后现代主义否认历史,于是就有了所谓知识考古学,原先是在以实践为线索梳理时间、人物、作品、活动等,现在则以知识传承为线索,历史,经这么一整理,当然就成了断裂的、零散的和破碎的了。这种做法,前现代主义中就有,纪传体在我国是弃而不用了,如果同编年体相比,还不是显得非常凌乱吗?

篇5:大学生对女权主义看法的调查问卷

○ 女

大学生对女权主义看法的调查问卷

2.您认为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怎样? [单选题] [必答题] ○ 很好

○ 还行

○ 偏低

3.您认为中国存在性别歧视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

○ 否

4.如果存在性别歧视,您认为原因有 [多选题] □ 历史观念

□ 生理因素

□ 能力差异

□ 其他

5.您所欣赏的女性特质有 [多选题] [必答题] □ 小鸟依人

□ 独立自强

□ 聪颖睿智

□ 温柔贤惠

□ 坚韧不拔

□ 温婉体贴

6.您眼中适合女性的归宿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家庭主妇,相夫教子

○ 事业家庭兼顾的职业女性

○ 专注事业的女强人

○ 没有特定标准,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7.您对女权主义的了解程度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了解

○ 比较了解 ○ 听说过一些

○ 完全不了解

8.您对女性主义运动的态度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完全没必要

○ 无所谓

○ 有必要

○ 很有必要

9.您眼中女性主义者的形象 [多选题] [必答题] □ 理性

□ 激进

□ 勇敢

□ 自大

□ 虚伪

□ 正义

10.您认为女性主义运动是否能改善女性的地位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

○ 否

篇6: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看法

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一直就在哲学家们的考察范围之中。康德是首次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哲学中。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是马克思批判的借鉴吸收先哲们的菁华。特别是在批判的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锁创造出的接触的实践结果。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特征的集中体现, 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精髓和核心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为当代实践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和方法论的提示。

在马克思看来, 作为实践主体的不是精神、理念, 也不是纯粹自然的个人或抽象般的人, 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所指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的关系, 实践范畴解释了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本质, 阐明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辩证转化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 即它是以人为主体的,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创造客体,以表现和确证自己是对象性的现实的人, 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 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 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此,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认为, 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化必须通过对象性活动才能实现。主体对象化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果。生产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 / 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 都是生产所生产的0, /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0, / 在生产中, 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 物主体化0

人作为主体所以是现实的、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而他所以能够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由于他的活动具有能够创造对象的活动, 即对象性的活动。所以, 作为主体的现实的对象性的人的/ 本质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0。因为, 人作为/ 对象性的存在物是进行对象性活动的0 人。在这里, 马克思从人是 对象性的存在物出。

篇7:对拜金主义的看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本文通过走访论证,浅析新农村建设,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希望能为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更快的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

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

(三)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二是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

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七)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参照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

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实现增值增效。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以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小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成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心,农业信息和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继续加大以整村推进综合扶贫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力度。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抓好烟区水利设施配套、水源保护、人畜饮水、坡耕地治理、土地深翻等基本建设,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以山区、民族地区为重点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乡村公路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畅通水平。实现“十一五”末实现80%的行政村主要干道通弹石以上路面,全县村民小组通公路的目标。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巩固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卫

单位搞好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建设,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的“三清五改”工作,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庄实施亮化工程。乡村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民房建设,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充分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力争3年内完成所有自然村的村内道路硬化,大多数村庄的面貌有显著变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建立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制。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加快村寨保护林、荒山造林及低效林改造力度,启动村庄四旁、乡村道路、林间空地等人居生态绿化造林建设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网络,提高抗灾能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推进乡风文明,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重要讲话,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的发展程度和农民的富裕程度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制约和促进。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一直都在寻求如何更加行之有效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其关键都是农民增收。所以,只有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注意好以上几方面工作,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篇8: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 能做好的前提是兴趣。只有对作文感兴趣了, 才会产生感情, 才会喜欢写作, 才会有写的欲望。然而, 大部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到写作文时, 觉得无话可说, 东拼西凑, 有的干脆到作文书中去抄袭一篇, 来应付老师。针对这种情况, 我是这样做的:每天给学生留一篇日记。开始学生也是应付, 但我降低要求:你可以写一句话, 也可以写两句话, 如果想写, 有话可说, 也可以多写。

这样, 有的孩子还真听话, 开始第一篇日记有的只写一句话或两句话。记得有个叫张扬的孩子, 写的第一篇日记就是:“我没什么可说的, 老师, 对不起。”我给他的评语是:“孩子, 慢慢来, 老师等着你进步!”第二篇日记, 他写了三句话:“老师, 我发现你讲课的声音特别好听, 我上课没有走神。这节课内容真容易, 我全都学会了。老师, 我忽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笨。”像张扬这样的学生, 一天天地比以前在进步, 有话可说了, 想说了, 也就不再害怕作文了。孩子们把日常身边的小事, 都写在作文中, 很有激情地描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 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 写作激情也有了, 作文水平不提高都不行。

二、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原材料, 提炼写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观察活动中的人、事和景物, 把他们的外貌特征装进大脑, 储存起来。这样, 等动笔写作时, 再把储存的生活信息再现出来。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 加上自己的思想看法, 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就产生了。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参加活动的次数和范围也是有限的。那么另一种积累材料的方式, 就是要多听。好多名作家, 剧作家, 都是体验生活, 听别人讲述故事, 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我们接触生活的同时, 要学会动脑思考。如果一篇文章不加入自己的思想, 简直就是流水账, 白开水, 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对每件发生的事情, 都要进行深入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把握事物的本质, 提炼厚重的思想感情, 自己的感情提炼出来, 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增加营养, 多读, 多看, 拓宽视野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就必须多读多看, 增加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多看多想。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活跃他们的思想,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并推荐名著名篇及名家的作品。报刊和百科知识方面的书籍也可以介绍给学生来读。另外, 语文老师还应该做个有心人, 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 让学生欣赏, 模仿, 学习和借鉴。每周给学生留两节阅读课, 鼓励学生多看, 多记笔记, 多摘抄, 积累更多优美佳句。指导学生把这些精彩片段, 变成自己的话,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并且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升华自己写作技巧。

四、加强写作理论讲解, 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目的性

每到开学之初, 老师总会对自己的教学拟订计划。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 把作文教学孤立在这些计划之外。没有预先考虑, 作文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大。曾经在办公室里, 在作文课快开始上课的几分钟前, 一位语文老师还在问其他语文老师这周要写什么作文, 说他也让自己的学生写这个题目。作文课上, 对一个随手拈来的作文题目让学生来写, 或是零星地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来练, 没有计划性, 目的性, 也没有针对性的作文课, 能让学生学到什么作文技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作文教学观, 加大作文相关理论的学习, 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更系统, 更科学, 更有目的性, 更有效。作文练习要分阶段进行,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杂文, 或有时候让学生写一些抒情散文也是可以的。有的孩子还有写诗的想法, 老师也要给这些学生提供诗歌写作技巧方面的帮助。这样孩子除了写一些基本的作文之外,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对其他写作空间也可小试牛刀。兴趣广泛了, 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灵活多样训练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

当前初中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毒害, 作业多, 任务重, 时间紧,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每学期除了安排若干篇大作文之外,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平时的小作文、周记、日记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 文章不求篇幅, 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上。记得去年冬天的一天早晨, 我们学校门口站着一位学生的妈妈。每个上学的孩子都看到了那位妈妈———与众不同的母亲, 同学们到教室后还在议论这位妈妈。我的语文课正好是第一节, 我就临时改变讲课的计划, 让学生来写这位让大家议论纷纷的母亲。孩子们观察很认真:这位妈妈穿的鞋子不是一双的;这位妈妈的扣子有一个忘记扣了;这位妈妈爱笑;这位妈妈没洗脸;这位妈妈的头巾太落后了;这位妈妈穿得太单薄了, 这位妈妈手里拿了一个饭盒等。我通过了解, 这位妈妈是八年级一个学生的妈妈。她和我们不一样, 有点精神失常。虽然她穿的衣服不漂亮, 虽然她不美丽, 但是她是一位好妈妈。她的儿子早晨起床晚了, 没吃早饭。妈妈心里很难受, 怕孩子饿着, 追过来给孩子送吃的。但她不知道孩子在哪班, 学校门卫不让她进, 说她是神经病。她站在学校门口等了好久, 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看到自己。这样的妈妈, 难道说不是美丽的吗?当孩子们听到我说完这些, 眼里都闪着泪花。是的, 人是感情动物。这节课, 我们上成了作文课, 作文的题目《那位妈妈》。孩子们写得都很好, 情感表达得很真诚。

总之, 要走出作文的困境, 道路还是很曲折的, 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尊重现实, 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并且, 还要不断补充自己的营养,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大胆地创新, 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新途径。同时学生也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丰富自己的阅历, 拓宽写作题材, 勤于练笔, 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 我相信, 在园丁辛勤的浇灌下的花朵, 明天会开得更艳。

上一篇:历险记作文600字下一篇:瞧!那只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