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2024-04-26

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通用6篇)

篇1: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12461 吕海龙

空想社会主义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导致其必然的不科学性,从而在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的否定它,也无法否认它对于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种种积极影响。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其基本趋势是科学因素不断增长,空想因素不断减少。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的影响显然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通常所说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产生于十六世纪初的西欧,以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为杰出代表的社会主义早期学说。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具体学说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点。他们的设想各有所长,却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以财产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没有阶级就没有剥削与压迫,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实行计划管理,人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人人自由平等的享受生活,教育普及,妇女解放,三大差别(脑体劳动、工农、城乡三大差别)在消失,国家逐渐消亡,等等。

作为共产主义学说的早期探索,他本身有着许多不成熟的局限性,主要包括:(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这些局限性都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障碍。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积极科学的一面: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批判新生的资本家的血腥掠夺到全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的种种腐朽、丑恶现象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得出了必须要改造现实社会的结论。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中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启发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觉悟。而正是这积极的一面,引导着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不断探索,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它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进步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和有益的借鉴。如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思想;关于劳动光荣和劳动改造的思想;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多有阐述:“在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时代以前,空想主义本身包含着这种社会主义的萌芽。”“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这种继承性,可以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联系中得到印证。第一、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罪恶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头到脚都是用鲜血和血泪发展起来的,它是建立在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英国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广大的英国人民却被迫失去了土地,成为无产者,他们没有生活来源,被迫进入资本家的工厂做工,成了英国资本发展史上廉价的劳动力,它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得到了连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的工资。他们对拉丁美洲人民的屠杀和剥削使当地土著居民几乎灭绝,他们对拉丁美洲黄金和白银的掠夺,所有的这一切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但是对世界人民来讲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所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对资本主义这个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强烈的不满。第二、都对人类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不满,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各自提出了一些富于创造性的设想,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空想社会主义希望能通过和平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某些方面的偿试建立一种理想的没有剥削也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希望通过具体的社会革命,以实际行动,去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第三、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具体奋斗目标上,都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共同的理想,并为此进行着不断的努力的实践着。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各自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果,为人类历史的进步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性。“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根本性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它对资本主义,只是从道德原则出发作理性的而非现实的批判;对无产阶级,只是从人道原则出发表示同情而非依靠;对现存统治秩序,只是从改良原则出发主张渐变而非革命。因而,他们终究只能是以理性原则构想尽善尽美的自由王国,而这样的自由王国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是无能为力的。与空想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强烈主张:“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们多次强调:“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总之,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应当确立的状况”去构想“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并以这一体系去衡量或裁剪现实,而是从现实的矛盾出发,揭示现实发展的趋势及其条件,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在方法论上的根本性超越,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而这种超越性,也造就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一、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所以只能在资本主义内部的体系中寻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更不敢去发动广大的无产阶级去推翻资本主义的暴力统治,还对资本主义抱有一定的幻想。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创立的科学体系,它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地位,认为他们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第二、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着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者比如英国的欧文建立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社区,希望通过某种和平的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内部变革,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到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打破旧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第三、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但其在历史观上总的来讲就是唯心的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而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总的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中,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成分,才不断发展形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永远不要忘记,科学社会主义“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者之列。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的无数真理”。时隔一百多年后,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科学地证明了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思想是真理,而且他们自己的一些思想也沿袭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思想中的空想内容。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当历史发展到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恩格斯曾说,圣西门主义很像一颗闪烁的流星,在引起思想界的注意之后,就从社会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为了使社会主义走出空想的荒原而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在新的时代,当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具备后,科学社会主义便应运而生了。总而言之,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弄清楚它所包涵的科学成分及其时代局限,有助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深入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深远影响,既不能全盘肯定,更不能片面否定。空想社会主义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而且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种思潮,无论是它的积极成分还是消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为我们规划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制度,表达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心声。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包含的许多积极的成分,即使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很多合理的想象还没有实现。我们应不断发掘空想社会主义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从社会主义思想史中汲取营养把社会主义先驱者的优秀思想不断发扬光大,把社会主义先驱者所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篇2: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中生成的理论观念,具有独特的中国意蕴,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表达了发展的价值指向,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在当代,科学发展观肩负实现党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集大成的历史重任,它是发展理论的一次质的飞跃,为解决当前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非同小可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理论意义 时代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和治国方略所组成、逻辑思维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整体。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非同小可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中生成的理论观念,具有独特的中国意蕴,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

第一,“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合目的性,是对传统发展观“以物为本”和“科技为本”价值理性的否定。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具有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特定内涵。它提升了发展的境界,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性以及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内在地包含了为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的双重含义。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不仅关心人的现实生活,而且关注人的未来发展;不仅关注人的共性需要,而且关注人的个性实现;不仅树立人的责任意识,而且树立人的权利意识。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现了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科学发展观构建并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体现了发展模式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发展思路上,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宏观布局、内在协调、良性互动,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和质量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而且重视政治、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指标而且重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不仅关注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这使其在发展思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使得构成发展的各种要素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展示并发挥其功效。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表达了发展的价值指向。

第一,发展模式的转换与发展道路的价值指向。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或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或是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面对发展的未来,中国需要作出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在此方面,科学发展观从理论的价值指向上提出怎样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其一,中国是资源紧缺的国家,不能走向自然资源高消耗的道路。其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生活资料的消耗巨大,不应该通过生活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两方面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悖的。我们在现有的发展状态下,只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扩大轻内涵提高的发展模式。切实改变当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提高的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依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当下人类的发展困境基本上是由不和谐或失衡所致,因此,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回归和谐。这包括人与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协调发展的思想,从价值理性高度强调发展的机制在于实现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解决各阶级阶层在利益分配与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重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要素间的和谐;加强制度化与结构性缺陷的调整;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的和谐发展。“五个统筹”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举措。

第三,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指向。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赶超英美战略”,曾使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却呈现出不切实际的现代化发展追求;第二阶段为“非平衡发展战略”,从国家整体发展看,虽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却出现了地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等发展的严重失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化发展应该采取协调发展战略,应当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原则,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也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诉求。为此,我们必须确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根本转换。

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何为发展、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等关于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的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它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从而使我们党在建设、改革、发展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当代中国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同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联系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第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指导作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能源资源矛盾加剧,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和风险增多,等等。我们只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应对和解决发展道路上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看,我国发展正面临由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水平来看,我国发展正面临着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向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转变;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我国发展正面临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对外开放的水平看,我国发展正面临由选择性、低水平的开放向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转变。这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就在于,它肩负实现党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集大成的历史重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大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

(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有关发展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但之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次质的飞跃,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改变了对“发展”本身的看法,把很大程度上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转变为以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把实际上是以速度为中心的和落脚点的发展,转变为增长速度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发展,把高速增长寓于多个统筹兼顾之中。具体看来: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全党和经济理论界关于“发展”的种种片面的、不科学的认识的系统反省和纠正。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进一步升华,将对客观规律的系统认识概括为新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质的飞跃。(二)为解决当前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针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科学分析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的产物,也是为适应这些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上的新的阐述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最新阐述,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虽然不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但提出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新的理论依据。正如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所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

1、贺先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实事求是》,2008年第1期。

2、赵继伦:《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理论前沿》,2008年第2期。

3、王丽薇:《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及时代价值》,《管理科学》2008年第1期。

篇3: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生态主义社会思潮的基本主张

生态主义基于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强调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 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社会理论和价值追求。生态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有:

(一) 生物圈平等主义

生态主义高举“生物圈平等主义”的大旗, 倡导建立一个生态的、非暴力的和非剥削性社会, 坚决解构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哲学, 认为人与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无生命物在道德地位上是相同的, 不分上下。生态主义者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平等以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平等, 反对国家权利对公民自由的干涉与破坏和少数发达国家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强权政治与经济剥夺, 主张地球生态系统是最为终极的道德主体, 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被动的组成部分, 人的一切活动以自然为中心, 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 在与其他非人类生物种群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与通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生物圈相类比, 可以把人造的技术及其环境称作“技术圈”。生态主义从人与生物圈中非人类存在物完全平等的理念出发, 主张人类破除技术圈对于生物圈的控制, 转而依赖生物圈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创造一种人类个体、生命共同体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嵌入”的共生关系, 确定一种适合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和发展模式。

(二) 绿色社会关系

生态主义主张维护社会生态平衡, 要求政府根据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则作出公共决策, 致力于消灭剥削、暴力和贫困等不平等现象;强调中央政权应把大量权力和管理职能分配给地方政权及基层组织, 防止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公共生活的独占专断;主张通过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缩小贫富之间的差别实现经济平等;反对侵犯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暴力行径;提倡简朴生活作风, 节制人口增长。生态主义主张通过和平、非暴力手段来改造和消灭一切国家, 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与人平等友爱、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社会生物共同体”, 用各种“生态区域”取代民族国家, 建立符合生态分散化原则的政治结构。

在社会政策上, 生态主义要求建立“新的男女平等政策”, 在现实生活中保障妇女的权利;要求保护老人、移民、同性恋者、少数族群等弱者的公正权益和社会福利, 在处理同性恋问题、吸毒问题、死刑问题等方面实施适当宽松的政策。生态主义强调从全球生态平衡的高度看待和解决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主张通过裁军和取消军事集团, 终止一切暴力抵抗和武装斗争;反对核试验和核军备, 反对发达国家以军事力量和先进科技力量为手段对第三世界进行压迫和掠夺。

(三) 多元文化论和科技悲观论

生态主义从全球视域出发, 认为应当尊重人类文化的多元化, 反对学校过分集中和正规化, 主张教育分散化, 倡导由社会办学;反对新闻垄断和广告宣传, 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鼓励进行批判性的新闻分析, 丰富个性与发挥想象力, 尊重每个人的自决权和自由发展。生态主义从生态规律和生态法则出发, 倡导生态社会伦理, 坚决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一元化观念和文化殖民主义行为, 坚定地主张保持人类语言文化的多元化, 认为不同的文化都同样具有独特价值,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不同文化必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生, 在相互吸收和借鉴中发展繁荣。

生态主义持技术悲观论, 推测现代科学技术必定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生态主义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技术在增加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日益把生态系统纳入自身演化发展的既定轨道之中, 造成了技术圈对生物圈的统治;认定科学技术的强盛使人类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 遮蔽了生态系统中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 并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预测现代社会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控制社会的历史活动最终必将导致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系统不可恢复性的破坏, 从而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适宜自然条件。

(四) 绿色发展模式

生态主义在经济政策上的主张, 体现为一种社会可以承受的经济。这种经济既能满足公众的真正物质需要, 又不至于破坏人类的生物圈。一方面, 生态主义主张生态优先原则, 要求摈弃传统的物质增长优先原则;另一方面, 生态主义倡导“绿色经济”, 要求改变传统的消费可以导致经济的繁荣和无限增长的思想, 认为这种思想必定会造成人类毫无顾忌地对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坏。生态主义主张用“生态经济模式”取代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 要求确立以生态为中心的经济思维方式, 使经济活动的目的从单纯追求增长和利润转变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必要时不惜放弃短期经济增长以维持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 实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主义主张调整经济发展方向, 用旨在为地方服务的中小型企业代替以赢利为导向的垄断企业和跨国公司, 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主义认为存在着物质增长的极限, 要求开发“绿色技术”, 推广和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不污染环境的新能源。生态主义者认为现行的代议制民主满足的是少数资本家或官僚的利益诉求, 漠视了社会公众和生态系统中非人类种群的生存需要, 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政治根源;认为不但要尽快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及相关法律, 而且更为紧要的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彻底改变传统的决策与立法方式;主张只有通过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诉求、把人类的社会活动“嵌入”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进程, 确立生态政治、实现充分民主, 才是克服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

二、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特点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承、生产、集散和创新场所, 首当其冲地受到生态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 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加快了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向高校的传播速度。同时, 高校师生对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理论探究和现实关注也为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社会心理基础、舆论条件和受众人群。当前,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主要呈现出理论旨趣的群体指向性、问题研究的直观现实性和思想影响的复杂多样性等特点。

(一) 理论旨趣的群体指向性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为生态主义理论的成熟和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现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逐步升级的军备竞赛、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不平等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优良生活环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祈望日益强烈。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一些绿色组织和绿党 (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等) 纷纷成立, 并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被掠夺的星球》、《地球的命运》等一批生态主义的经典之作。当前, 生态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涉及环保、和平、女权的群众多元性政治运动, 成为发达国家新社会运动的重要流派。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以一定的利益要求为基础、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主体。新世纪以来,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 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社会思潮是灵敏反映社会动态的“风向标”。当前, 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理论界和教育界尤其是高等学校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部分有识之士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违背生态规律、漠视环境保护要求的现象和行为提出的质疑和批判, 也为当代大学生接触和认同生态主义社会思潮提供了舆论环境。

(二) 问题研究的直观现实性

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问题具有全球意义, 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 从消除生态危机的具体视角关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体制的现状及缺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着明显差异的改革方案和对策。当前,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除政治之外的人类全部活动领域扩展渗透, 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的“生态化”;同时, 高校生态学教学科研和大学生环保实践等活动也对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影响更多大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由于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关心的重点在于自然生态的稳定持续, 而不在于社会经济发展, 其在理论基础、理想目标、实践纲领、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基本主张带有明显的乌托邦特性, 没有能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有限的。但应该看到, 生态主义理论与绿党的政治实践相结合, 已经对西方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特定条件下, 我国部分高校师生以及相关利益群体可能会利用各种条件, 在生态主义及其相关社会思潮指引下行动起来, 形成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物质力量。

(三) 思想影响的复杂多样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存在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反主流社会思潮三种流向;参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程度, 也可以分为维护性社会思潮、弱挑战性社会思潮和强挑战性社会思潮三种类型。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高校师生接受主流社会思潮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使更多师生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 “掏钱上学、自主择业”引发的经济困难学生就读困境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等, 也为一些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社会思潮在高校的泛起提供了存在空间, 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归属产生了冲击和震荡。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与其他高校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进程。一方面,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合能够深化高校师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促使他们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另一方面,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非主流甚至反主流高校社会思潮的结合则会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生态主义社会思潮,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削弱其消极影响, 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 既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1) 关注现实问题, 促进理性思考。生态主义社会思潮针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恶化问题, 对现代工业文明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批判。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不仅要求摒弃资本主义所有制以获得社会的解放、消除异化劳动和异化的生活方式以获得人的解放, 而且要求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中非人类存在物的平等共处、和谐共生。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解析,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视角, 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拓宽思路。在生态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生态危机成为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视的社会问题,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都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 组织开展了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废旧电池回收、“低碳”宣传等活动。 (2)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认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主义社会思潮认为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不仅加剧了人的异化现象, 而且污染了环境, 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系统, 造成了生态危机;要求改变传统的统治自然的观念, 合理安排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既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又能有效利用的限度内, 必要时不惜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以便维持人类的长期生存和稳定的经济发展。生态主义社会思潮诉求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 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生态主义社会思潮要求着眼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三个方面, 建立一个绿色的、公平的社会, 逐步实现社会解放、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三个目标, 对当代大学生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活力明显增强, 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了新期待、新要求。生态主义社会思潮针对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包含着正义与和谐、公平与个性自主等先进思想内容和现代理念, 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公民意识, 激励他们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 强化节约意识, 投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 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 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进入新世纪,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压力进一步加大, 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主张生态稳定性和绿色发展模式, 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 增强他们的资源环境意识, 激发他们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1) 冲击伦理框架。生态主义社会思潮认为非人类存在物和自然界拥有“天赋价值”, 要求建构一种当代人和后代人道德权益均等的“代际伦理”关系, 希望借助道德的软力量来营造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伦理关系。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在对生态图景的描述中, 往往忽视现代性而具有或多或少的生态原始主义色彩。它们抽象地研究和论述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 只看到人与地球生态系统同一的方面, 而不强调人与自然的根本差异, 忽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 并通过它们来现实地确定。由于生态伦理要求放弃人类的主体地位来求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 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构成了现实冲击, 挫伤了大学生们追求科技进步、积极改革创新的锐气, 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崇尚生态乌托邦臆想、生活学习懒惰、逃避社会责任、淡漠人生价值追求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2) 动摇科教兴国的信心。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对以科学技术为支柱的整个工业文明置疑, 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最终使人类失去适宜的生态家园;反对市场经济, 倡导“以小为美”和以生态为中心的经济思维方式, 提倡贴近自然、分散化的以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需要为目的的经济、政治模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杠杆, 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大多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误用、滥用有关, 而不应归之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充当突击队的作用,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对科学技术发展前景的消极判断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科技观构成了冲击, 有可能动摇他们弘扬科学精神、实践“科教兴国”的信心和决心。 (3) 阻滞个性的全面发展。生态主义社会思潮主张无政府主义, 要求减弱和取消政府和国家的作用, 向往一种古希腊式的或者卢梭式的、面对面的直接民主, 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是强调“个人就是政治的原则”, 同时改造个体的生活方式, 在未来社会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并且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生态主义社会思潮的基本主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冲击。在生态主义社会思潮影响下, 部分大学生不再以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为己任, 或者强调个人自由、漠视学习纪律, 或者以“贴近自然”为借口消极避世, 陷入了不思进取的泥潭之中。

参考文献

[1]曹淑芹.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赤峰学院学报, 2004, (5) :4-5.

[2]汪峰.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对生态主义的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82-87.

[3]高一帆.独树一帜的生态主义理论[J].当代世界, 2002, (10) :10-14.

[4]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 :390-394.

[5]刑贲思, 李晓兵.当代世界思潮[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6]朱国芬, 郭爱芬.试论生态主义的乌托邦特性及意义[J].南京文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95-99.

篇4:空想社会主义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 民族主义 青年 消极影响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具体定义一直无定论,比较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是: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主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能够号召、动员、凝聚本民族的力量向着伟大的理想迈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民族”是指具有国家背景的政治民族(相当于国家),而非以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等为背景的文化民族(如汉族、满族)。[1]

在当代中国,在面临新的挑战的情况下,国内产生了三种民族主义思潮。一种是理性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与社会主义相统一。它主张对内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这种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第二种是具有片面倾向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民族保守主义。其本质在于民族自大,沉醉于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夸大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完全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拒绝全球化。第三种则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对内主张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其本质是分裂国家主权,破坏民族团結与祖国统一;对外主张军事扩张,其本质是大国沙文主义。[2]

在这三种民族主义思潮当中,理性的民族主义主流思潮及其导向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余两种非主流的民族主义思潮却会对大众,尤其是青年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带来一定危害。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潮进行现象分析并提出对策。

二、民族主义对中国当代青年的消极影响之“全球化问题”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然而,在受保守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一些青年们的眼中,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侵略”,认为“西方是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3]”这样一来,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便构成了对立关系,并形成一种要保证中国的顺利发展,保证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就必须“光荣孤立”的思想。

在90年代中国开始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就有很多受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全球化和世贸组织都是美英向全世界发动软战争的利器,其破坏力能产生超过核弹的巨大破坏威力。[4]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将会萎缩,失业率急剧上升,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最终会影响中国政治稳定。基于这样的考虑,青年们提出了诸如“闭关锁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看不见的手”等呼声,在中国申请入世最为关键的几年里造成国内民众的思想动荡。

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灾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如果按照当时深受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们所提出的主张来的话,中国现在大概就会重演清朝末年的历史:闭关锁国、骄傲自满,最后被快速发展的世界所抛弃。

三、民族主义对中国当代青年的消极影响之“国家主权问题”

上文说过,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对内主张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对外则主张军事扩张,认为战争才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针对前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很多受这种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往往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即便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但对于这一部分青年来说,这是完全不够的,他们强烈要求自己的民族能够完全独立,自成一国。因为在这些青年看来,他们对某一民族的归属感大于其对国家的归属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于别的民族的。在这种情绪的鼓动下,就产生了以民族独立为口号的暴力事件,青年们通过打砸抢烧、恐怖袭击等形式提出自己的抗议和诉求,如新疆暴力事件、巴黎奥运火炬传递事件等。

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民族独立分子中的领导人物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大肆鼓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持“中国威胁论”的西方政客的支持。而青年则往往成为这些人手中的棋子,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后果。

而后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则可以从钓鱼岛事件中体现出来。随着钓鱼岛事件一步步升级,越来越多的青年发出主战的呼声。他们认为在中国已经强大了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战争证明自己的实力,甚至有一些青年认为,战争将会是中国发展的最好机遇,“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和平崛起”[5]。而这种典型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虽然表面上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但是只要稍一深究就会发现,战争真的那么好吗?我们谁去打仗?怎么打?打多久?人民群众的生活怎么办?国家现代化建设怎么办?而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倡导和平崛起的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青年还在国内掀起“反日”风潮,抵制日货,对贩卖日本牌子的商店进行暴力破坏等等。然而,这些破坏性行为除了伤害了我们自己的国人,造成国家的损失、社会的动荡,它能对我们的钓鱼岛事件产生什么真正积极的作用吗?它真的维护了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吗?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思潮并不是百无一害的,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会通过对中国当代青年的蛊惑让他们产生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发展的错误思想与行为,由此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正视并重视这种影响,及时遏制極端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秦宣:《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发表于《人民论坛》杂志,人民日报社,2012。

[2]秦宣:《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发表于《人民论坛》杂志,人民日报社,2012。

[3]房宁、王小东、宋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269页。

[4]杨斌:《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第300页。

篇5:谈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措施,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全球化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间相互制约的总和或总体特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首先就学科领域而言,社会思潮可表现为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哲学思潮等。具体到各个领域,诸如政治自由主义、政治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属于政治思潮;诸如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货币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属于经济思潮;诸如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抽象主义等属于文化思潮;诸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属于哲学思潮。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大致性的并非绝对化的,有些社会思潮同时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像全球化思潮既包括经济全球化,也包含了文化全球化,同时又涉及一系列政治问题。各种思潮内部还存在许多派别,这些派别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理论体系,而且又都有其符合社会心理的情感内容,在社会的某一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在各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

第一,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l9世纪末2O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响又从哲学波及到众多其他领域、文化形态史观、宗教社会等也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

第二,相对主义的流行。相对主义最先冲击的是科学上的绝对主义,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从反对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哲学开始的。以晚年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和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新相对主义思潮,目前正深层次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各个流派。

第三,人本主义倾向明显。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乃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给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性的解放等等“属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在现象学、存在主义、人格主义和哲学人类学等人本主义流派看来,思想家们不应关注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成果,而应力图关心现代人的困境、痛苦、恐惧和迷惘的现实。

第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世界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它既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前景,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许多全球性问题。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产生了未来主义。未来主义从全球角度探究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并探讨新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了理论的超前性、预测性。

如果说,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总是着眼于传统的历史经验,工业化社会里,人们总是注重现实的实践活动和利益得失,那么,在步人信息化社会时,人们更注重从现实中把握未来,从未来规则中发展现实。

二、分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已经深深地融人国际社会,庞杂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起了消极作用。例如,存在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流传,曾导致不少人不恰当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社会制约。这种思潮也就一度成为“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理论基础。在我国80年代的“弗洛伊德热”中,精神分析学说的某些观点曾成为一些人丢弃社会道德理想,把自我与社会对立起来的理论依据。它早在上世纪2O—3O年代就传人我国,80年代又会同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我国广泛流传,以至继“萨特热”、“弗洛伊德热”之后,又形成一股“尼采热”。尼采及其先驱叔本华的某些观点曾成为我国一度蔓延的悲观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心态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前些年出现的中西文化比较热潮中,有些人受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影响,无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出现。所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地引导,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合理地传播,做到批判与借鉴有机结合。

首先,应当追踪有关思潮,特别注意在改革开放环境下西方思潮的冲击,深人分析和评判其本质。事实表明,社会思潮是动态的,常常可以跨越地界、国界,跨越世纪,影响极大。特别要明确的是,对我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许多西方思潮,尽管它们在产生之时对其社会环境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西方社会制度与我国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流向我国以后则往往变成祸水。况且,有些进入我国的社会思潮本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已不再时髦。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追随,除了给人的思想造成混乱之外,别无他用。这方面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我们应当认真吸取。以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情况为例,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社会文化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本来,如果及早有意识地分析研究可能由之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后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必然被大大限制,甚至未必能形成气候。应当承认,当时介绍和出版的大量哲学、政治、经济和文艺方法有影响的思潮,对于刚刚步人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来说,有开阔眼界、促进学术的作用。其中的某些观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即使如此,其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矛盾反应的本性也并没有改变,仍然不能掩盖其很大的消极作用。可惜的是,长期封闭导致的信息饥渴使人们疏于分析和防范,忽视了中国的背景和特点,对帝国主义推行其价值观的意图即和平演变的阴谋没有足够的分析。结果,西方思潮很快便在中国泛滥成灾。于是,许多人人生观倾斜,价值观缺失,道德观沦丧。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也是我们在分析思潮时必须记取的。

其次,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矛盾有关方面的相应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社会思潮得以形成和流传,需要许多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社会思潮起初作为一种思想观点或口号,当然要由少数人或某个人倡导。但是,至于能不能形成规模,则是由其是否与某些人的利益有关了。事情往往是这样,先是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然后是某些群体感到危机,而某些观点和口号恰恰适合了他们的需要。因而,看起来是眼花缭乱的社会思潮,实际上却是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涌动所导致的现象。因此,把握了社会矛盾的运动特别是社会矛盾双方各自向对立面转化的性质,便可以提高防范思潮的针对性。比如,社会思潮向对立面转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作为绝对主义表现形式的个人崇拜思潮盛极之后,继之而起的则是怀疑一切的相对主义思潮。极“左”路线践踏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改革开放之后,乘机而人的西方所谓人道主义哲学正中一些人的下怀,并孕育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了解了社会思潮相互转换的规律,就要注意,在反对一种错误思潮的时候,不应忘记可能导致的另一种思潮,并注意在其未形成广泛影响时,及早因势利导,努力将其引向正确轨道或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最后,分析西方社会思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剖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其理论学说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了解。例如,唯科学主义思潮为我们送来了新技术革命的信息,通过这些思潮的理论学说,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技术革命给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了解到许多我们以前不甚了解的事实、数据和议论,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意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抓住有利机会,迎接挑战,发展我国经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有关材料,这个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虽然失之偏颇,它鼓吹的“阶级同化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所提出的许多情况,如在工业文明地区劳动阶级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很有参考价值。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也都为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矛盾提供了线索。

三、中国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对策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社会生活中变动着的精神之流,不断渗透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两个层面。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积极应对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但要认真地去分析吸收,还要勇于面对,主动出击。

第一,积极投身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保障中国话语权。随着中国民主宪政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与国际交流的加深,国际上各种立场和观点的社会文化思潮都会很快地从思想和行动上影响到国内的方方面面。像国内十余年来激烈而又持久的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之争,其理论基础和思想出发点都来源于国际思潮中的新左派运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他们大都奉哈贝马斯或哈耶克等人为圭臬,其思想也仅是对他们观点与理想的中国化表述。当前,国际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声音,还缺少中国的表白。我们不仅不能远离全球化的运动而“放弃”话语权,更要勇敢地主张、捍卫和实施自己的话语权。现在我们还处在思潮的“引进”阶段,很容易在话语权和价值评判标准上受制于人。我们应当成为社会思潮的输出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思潮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要积极勇敢地参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要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不能成为“被表述”的对象。

第二,未雨绸缪,迎接社会思潮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挑战。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会越来越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或各种“超越意识形态”的思潮、组织与行动关注的主要对象。可以想见,当年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抗议船对澳大利亚的抗争行为,今后我们也有可能受到这样的组织和类似行动的影响。如何与他们打交道?一旦在一段时间被他们“盯上”、或在某件事上被他们“缠住”乃至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如何争得国际主流舆论的同情和理解?这不仅是具体的行为结果,也是政府的国际形象问题,更为深远的是国际舆论与民意对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态度认同问题。我国传统外交是“重政府、轻议会”,现在决不能再走上“重政府议会、轻民间思潮”的道路。由于这些思潮和运动对西方各国政府的超然独立性,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仅靠传统“外交”是无济于事的;对其回避、绕开或置若罔闻也是不可能的。与其主动交往、增加了解、建立友谊,以未雨绸缪,把矛盾减到最小,把不利降到最低才是根本之道。因为,能否正确处理这种思潮的实践化,对于我们的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吸收优秀时代思潮,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文化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已较多地在中国被介绍、引人,正确了解、研究它们才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有分析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抵制消极或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机械地移植、嫁接西方文化会导致本土文化停滞、断裂。我国的新文化建设,应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审视“中外古今”的气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冶合理的外来文化成果,在“综合创新”中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资本主义不仅要重视硬件,即重视资金、资源、技术等这样一些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还要重视软件,即重视思想层面的内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学说部分,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是现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现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吸取,其中当然少不了吸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四、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当代西方思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也是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必须克服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极端态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对当代西方思潮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开展对当代西方思潮的研究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接触西方理论原著的人越来越多,对当代西方思潮进行科学分析,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但也有少数人走向另一极端,对西方思潮持全盘肯定态度,不加分析地接受其观点。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是必须认真克服的。

篇6:主义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实用主艾是美国的国家哲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不能否定实用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非科学和庸俗化成分在社会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建立社会主艾核心价值体最,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作 者:窦新芝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5) 分类号:G40-03 关键词:实用主义 负面影响 核心价值体系

上一篇: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实验室经理述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