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2024-04-27

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共6篇)

篇1: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语言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已成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我结合自己从事的电化教学实践,谈谈电教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投影、音乐等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视录像创设情境,突破时空限制,开阔幼儿视野,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

三、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幼儿的学习兴趣。总之,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语言教学,能达到丰富幼儿语汇、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等思维的目的,更能优化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 投影 多媒体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在语言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已成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我结合自己从事的电化教学实践,谈谈电教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投影、音乐等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投影、音乐创设情境,用于组织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小班语言游戏《谁来了》,主要目的是要求幼儿学习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抽象思维发展缓慢,老师直接告诉幼儿小鱼是游来的、小兔是跳来的等,让幼儿记住相应的动词,在游戏中幼儿练习运用,这样不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一次次减弱;而采用在教学时放上有关小动物走路、模仿叫声的音乐,设计提问:“是谁来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能很快说出动物名称,情不自禁地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活动起来。可抓住时机,适时地启发幼儿:“小动物是怎么来的?”引导幼儿正确学说并运用游、跑、跳等动词。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玩中学,学中玩,很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幼儿的注意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随事物的性质而变化,凡新颖、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随着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稳定性差,很难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一个目标上。幼儿园故事教学一般采用依教学挂图进行讲述教学,挂图画面单一,缺乏变化,想真正达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组织教学很费劲。如大班故事《狐狸和兔子》,故事长有1200字,情节曲折,幼儿对故事无新鲜感时,注意力开始转移。老师依据故事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录像或将投影的静片与动片配套组合,层层衔接,巧妙过渡,可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突出狐狸的狡猾、专横而不畏正义的本性。

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看到狐狸被勇敢的带镰刀的公鸡吓得发抖,最后被公鸡砍死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并积极大胆地描述故事情节,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运用电视录像创设情境,突破时空限制,开阔幼儿视野,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

诗歌、散文以其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美育功能,要使幼儿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单靠挂图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而录像、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则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态性等特点,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如大班欣赏诗《春天的秘密》,诗歌意境优美,琅琅上口,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老师播放有关春天景色的录像片,以其多彩绚丽的画面,配有诗歌录音,融声、色、图为一体,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欢快地流着,柔软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荡,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捉害虫……幼儿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来了,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产生了美的愉悦感,激发了幼儿喜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取得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幼儿的学习兴趣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幼儿语汇。从幼儿的认知过程来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词本身是抽象的概括,对幼儿来说,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是个难点,而运用电教媒体,以其明显的直观性、再现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于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加深记忆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丰富词汇“模糊”、“清晰”,练习说反义词,为使幼儿更容易感知、理解,老师灵活运用投影将画面慢慢地演示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反之再让幼儿观察。通过直观的感知、比较,幼儿印象比较深刻,达到了丰富幼儿语汇的目的。

电教手段的运用在语言教学中为突破故事的重点难点、深化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大班故事《小蝌蚪的妈妈》,主要是通过故事巩固认识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利用实物实地观察,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而借助电教手段的再现性功能,幼儿再次仔细观察青蛙,了解其由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幼儿接受得较快,达到了突破重、难点的目的。总之,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语言教学,能达到丰富幼儿语汇、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等思维的目的,更能优化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2: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幼教论文:手指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和研究

【摘要】手指游戏作为操作性游戏的一种,具有教具现成、简单易学、有趣好玩的特点,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施价值。我园通过将手指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多渠道、全方位的利用并开发手指游戏资源,并根据幼儿园课程进行适宜的设计和改编。把手指游戏手指游戏融入学习活动中辅助课堂教学,贯穿幼儿生活活动中引导自我管理,结合到一日活动中内化常规培养。让幼儿通过玩手指游戏培养其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幼儿在快乐中获取经验、在动手中增长智慧,于说说乐乐中认识,于轻松愉快中挑战,于趣味动手中创造。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园的手指游戏与课程结合有了显著的成果。手指游戏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孩子能力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增进了家长对手指游戏的了解,孕育了本园特色。

【关键词】:手指游戏 幼儿园课程

一、课题提出背景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表明,课程即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简单概括说幼儿园课程即“幼儿在园一切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呈现出生活化、趣味性、游戏性、综合性等特点。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应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让幼儿在愉快、自主中全面健康发展。

《规程》中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要注重活动的过程。”因此,为幼儿选择适合的游戏形式已成为幼教工作者选择课程的方向,而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手指游戏活动正是幼儿园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幼教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普遍被形形色色的幼儿游戏模式所吸引,比如当前流行的结构游戏、DIY手工、区域游戏等等,有时为了突出本园课程的优势不惜花费巨资引进国外多种课程模式,而目前流行的游戏模式发展目标多是0~6岁婴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可见,国内外专家对幼儿手指的发展十分重视。而作为最原始、最简单、最直接的、最能普及的手指游戏,目前多数幼教工作者及家长则重视不够,我园根据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及实践研究,认为作为本土游戏的手指游戏有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能彰显出幼儿园课程的多种特点,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因此本课题组针对手指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实践研究。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将简单、易操作且趣味性较强的手指游戏融入于日常教学及幼儿一日活动,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孩子们的手能由简单的会动,发展到会想象、会交流、会思考、会创新,从而使他们的智能、情感和习惯都得到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一)手指游戏研究现状分析

手指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头玩的游戏,具体的概念就是利用人的自身器官——手,伴随儿歌口令节奏,通过手部动作和言语去构造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它作为操作性游戏的一种,具有简单易学、有趣好玩同时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促进大脑与手部神经协调,促成手口一致等多种特点。

1.幼儿手指游戏具备取材方便、内容灵活、功能齐全的特点。

许多幼儿教师在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手指游戏,只是手指游戏在幼儿园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把它当成一种课间的小游戏,大多数都是在吃饭前后或是放学前玩,并没有考虑到手指游戏的重要性。

据调查,80%的教师和家长认为手指游戏有以下三个优点:其一,取材方便;不受时间、条件、年龄的限制,随时可以开展,教师可根据幼儿接受能力,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手指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手部肌肉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其二,功效多元化,可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幼儿口念儿歌,手做动作,脑想故事情节,在心情愉快的手指游戏中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又有效地开发幼儿的脑功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其

三、内容灵活多变,能整合到幼儿园多项课程中去,并适时调节课程。其四是普及度推广度高,由于手指游戏大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不仅适宜幼儿园,也很适宜于家庭教育,所以在保持教育的家园一致性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

2.幼儿手指游戏同时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多种多样化、自发自由的幼儿手指游戏的数量在浓缩、质量在下降。

手指游戏虽然内容丰富,取材方便,组织灵活,但随着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的出现,使幼儿手指游戏的空间受到不断冲击。(1)教师忽略了手指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2)现在的家长及老师都比较注重孩子的成绩和玩一些智力游戏,而忽略了一些可以拓展孩子语言、理解、认知、想象的小游戏。(3)也有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高,可以为幼儿提供更高档的游戏,于是购置了各种高档玩具,干脆将幼儿“圈”在家里自己玩。(4)有的家长对手指游戏不够了解,自己知之甚少,所以不会引导幼儿游戏。(5)教师选择手指游戏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忽视,由此导致手指游戏濒临失传与离散。缺乏与课程紧密结合的适宜性、创新性的手指游戏。

(二)幼儿手指游戏结合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1.幼儿园多渠道、全方位的利用并开发手指游戏资源,并根据幼儿园课程进行适宜的设计和改编。

1)广泛搜集

在幼儿园建立手指游戏小组,人员由教师和家长自愿报名参加。首先,幼儿园应向家长宣传手指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手指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支持幼儿玩手指游戏。其次,发动教职工和家长,通过多种渠道帮助班级搜集手指游戏素材,必要时可以向家长征集手指游戏资料。再次,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手指游戏,并进行研讨和交流,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梳理。幼儿是幼儿园里的小主人,他们也应加入到搜集手指游戏的活动中来。如让幼儿在其感兴趣的情况下,向爸爸妈妈学习他们玩过的手指游戏,然后把它们带到幼儿园,教给班上的小朋友,大家一起玩。最后,各班将搜集到的手指游戏素材记录下来,并进行初步整理后,交于手指游戏小组进行交流并汇总。

2)精心筛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风俗习俗都发生了不断的演变,而手指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收集到的第一手手指游戏资料,应进行进一步精心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要充分注意到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手指游戏。对精心筛选后的手指游戏可装订成册,制成《幼儿手指游戏集锦》。发放至家长(一个家庭保证一册)和各个班的班长手里。汇总出的手指游戏资料应作为幼儿园第一手资料加以妥善保管。

3)设计和编写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将手指游戏进行加工、整理、创造,编制出一套系统的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指游戏教程。

首先,根据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由简单到复杂,将收集创编的手指游戏进行梳理归类。

比如:小班我们设置了家庭系列、生活习惯系列、动物系列、数数系列等。我们都知道,小班初期,孩子刚入园,恋家心切,整日哭哭嘀嘀,生活经验也还不丰富,于是顺应孩子特点设置了家庭系列——《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家中五口人》、《我们真能干》、《大家的东西》等。我们更知道,习惯培养要从小抓起,所以孩子入园情绪稳定后,开展生活习惯培养系列——《系鞋带》、《洗手歌》、《穿衣歌》、《吃饭歌》等等。另外,结合时令特点,丰富相应手指游戏。

教程中,我们为手指游戏儿歌配置了相应动作,设计了目标(体现孩子认识、情感、能力),设计了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情境,并提出一些建议。

根据生活的延伸、拓展,到了中、大班涉及的人、事多了,教程中我们手指游戏的范围也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例如大班融入了太空系列——《五个宇航员》,开始丰富乐器知识——《乐器房里的声音》等。

4)改编与创新

为了使手指游戏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和灵活,并符合幼儿园课程的需要,我们在保持其特有的游戏风格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维度对多数手指游戏进行改编与创新:

(1)从手指游戏的内容上进行适宜的改编与创新。在此,可运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把“石头、剪子、布”、“手指变变变”、“小蜜蜂”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拓展法是根据具体游戏的具体内容,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对其游戏的整个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王老先生有块地”等带点传统民间色彩的手指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但由于其游戏的童谣内容虽有情趣却不太符合当代幼儿的精神,就需要将童谣进行改编并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像出不同的游戏内容。如幼儿在“小白小白上楼梯”的游戏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发明出“小白上楼梯后来到不同地方”的新玩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幼儿手指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更受孩子们的喜欢。

(2)从手指游戏与课程结合的形式上进行适宜的改编与创新。在此,可以着重从游戏的组织形式、与课程的适宜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改编与创新。比如《螃蟹歌》是一首简单而又诙谐、有趣的手指游戏。“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眨眨眼睛耸耸肩,爬呀爬呀爬过河,叽里咕噜滚下坡。”在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相结合时可反复进行游戏并重点改变第一句词,即“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只螃蟹爪16个”“三只„„”以此重点强调数概念,与数学活动有机整合。而与儿歌表演活动相结合时,可重点改编“眨眨眼睛耸耸肩”这句词,第一次幼儿“眨眨眼睛耸耸肩”还可以加入“伸伸舌头晃晃头”“皱皱眉头扭扭腰”等表演词汇,幼儿即能很形象地一边说、一边表演。而与常识性的认识小动物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可很形象的把螃蟹的外形和特征创编到游戏中,即“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两把钳子夹夹夹,横着爬呀爬过河”这样一经改编,再辅以适宜的手指游戏动作,就很受幼儿的欢迎,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诠释诗歌的内容。幼儿在念这首诗歌并学习动作时很就能很形象的感受到螃蟹的典型特征。

2.手指游戏应与幼儿园活动多角度、科学化的结合,起到优化幼儿活动、多元化发展幼儿能力的功能。

幼儿园活动即幼儿在园活动的总和,即包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教育活动,又包括幼儿常规活动、游戏活动等一切活动。

1)手指游戏融入学习活动中——辅助课堂教学

第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做到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结合各班的日常教育目标,把手指游戏分类引申和设计到各类教学活动中。课题研究组将手指游戏根据内容及表演形式可分为表演类手指游戏、语言类手指游戏、体育类手指游戏、计算类手指游戏。教师可结合本班的日常教育目标,在课程的导入、练习等各个环节进行运用。如;常用的“手指变变变”在艺术活动中可一边游戏一边导入主题,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边说“我的手指变变变、变成蝴蝶飞飞飞”边出示“蝴蝶”随着游戏反复,各种动物形象随即出示,像这样在游戏中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作为教学手段,调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疲惫或注意力不集中时,随时组织一个趣味手指游戏会马上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新鲜感和兴奋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放松心情,重新投入到活动中来。

有时手指游戏能随时随为活动的开展做“热身”,大部分带有儿歌的手指游戏,教师带领幼儿边说边游戏,既活动了手指,锻炼到手指的小肌肉群,又为活动的开始打下了铺垫,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类手指游戏就可以作为小班语言活动的“热身”游戏。在语言活动开始之前玩一个这样的手指游戏既可以整理幼儿秩序,使幼儿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又为以后的语言活动导出做了铺垫。

第二、可作为教学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多方面发展幼儿能力,而且体现出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和多元性。

手指游戏还可以以教学资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比如与数学教学结合时,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的:“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幼儿年龄小,对数的认识、理解、记忆都很模糊等特征,我们借助手指游戏创设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学习数学。

例如,小班学习5以内的数时,我们融入手指游戏《小兔子开铺子》:

小兔子开铺子

一张小桌子,两把小椅子,三双小袜子,四个小瓶子,五顶小帽子,小兔子高高兴兴开铺子。

孩子们在小兔子开铺子的旋律和情景中,学习理解数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手指游戏,在双手的指头上分别套上写有一到五数字的指偶,然后引导幼儿伸手指念“儿歌”,使得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5以内的数字,教学目标也顺利实现了。

有些手指游戏本身附带的儿歌就是一个知识载体,通过边念儿歌边比划动作的形式,幼儿既能运动到手指还往往对儿歌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手指游戏就可以作为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的手段。比如“睡醒了”这一手指游戏它的儿歌“小个子(小拇指)睡(醒)了,二胖子(无名指)睡(醒)了,高个子(中指)睡(醒)了,你(食指)睡(醒)了,我(大拇指)睡(醒)了,大家都睡(醒)了”中就包含了5个手指的特殊和相应的手势意义:把小拇指比作“小个子”,无名指比作“二胖子”,中指被比作“高个子”是对手指特征的形象比喻,还包含了“小”、“高”等数学概念,用食指代表“你”,大拇指代表“我”则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手势的一般使用意义。可以说,手指游戏描绘展示了一种情景,使孩子们“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手指游戏成为我们学习数学活动的有效方式,它提升了孩子们的数学逻辑思维智能。诸如此类的手指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既可以达到游戏放松、愉悦心灵、锻炼手指技能的目的,又符合作为知识传授手段的要求,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

手指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每一个都伴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每一个都节奏鲜明、饶有趣味等特征,与幼儿语言教学结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发展的实践机会。它通过儿童的言语和手部动作去构造一个游戏情境,特别为幼儿所喜欢。

比如:实验班中,观察到的现象,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还不大会讲普通话时,我们指导他们玩《捶一捶拍一拍》:小朋友边弯大拇指边说“小一睡”;弯食指说“小二睡”;弯中指“小三睡”;„„再逐一翘起各手指“小一到,小二到,小三到,小四到,小五到„„”这则手指游戏儿歌非常简单,多为反复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玩手指的过程中就学会了“一、二、三、四、五,睡,到”等的正确发音。

还有的手指游戏蕴涵丰富的语言刺激。如《乐器房里有声音》:

小朋友,听一听,乐器房里有声音。

小扬琴,叮叮叮,敲一敲,哆来米。

小唢呐,像喇叭,吹一吹,来发啦。

小沙锤,沙沙沙,抖一抖,发索啦。

小铃鼓,像圆盘,摇一摇,啦啦啦。

手风琴,真有趣,拉一拉,发索啦。

大钢琴,多神气,弹一弹,索啦希。

小朋友,快快来,跟着音乐舞起来,哆来米发索啦希哆,哆希啦索发米来哆。

这些即训练了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及表演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可以说,手指游戏提供了一种宽松、真实丰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儿歌领域的知识含量,丰富了幼儿的词汇,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促使了孩子语言感受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又使幼儿园课程达到了整合化、趣味化、多元化的特点。

2)手指游戏贯穿幼儿生活活动中——引导自我管理

幼儿一日活动不仅仅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环节,还包括盥洗、进餐、午睡等许多零散的生活习惯培养活动。常言道:“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在园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付之于教育手段。

第一、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古人云:养习于童蒙。根据陈鹤琴先生“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培养他的习惯。”这一观点,借助手指游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如在孩子刚入园时,课题组借助于手指游戏《洗手歌》来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帮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另一首手指游戏:“小不点睡了”可帮幼儿养成睡觉前安静的习惯。

第二、通过手指游戏、教会孩子文明礼仪。

根据手指游戏适宜配儿歌吟诵的特点,有时的文明礼貌可蕴含其中,比如:手指游戏《大哥在哪里?》,“大哥在哪里?我在这!(伸出左手翘翘大拇指)我在这!(再伸出右手翘翘大拇指)大哥,今天你好吗?(摆动其中一个拇指)很好,谢谢你!(再摆动另一个拇指)我走啦,我走啦”幼儿在学的时候很开心地运用拇指说着游戏当中的语句,而“谢谢!你好吗”等礼貌用语会潜移默化地根植到幼儿心田。

3)手指游戏结合到一日活动——内化常规培养

《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这也就是课题组倡导的完善孩子的常规管理,优化孩子的一日生活。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盥洗前后等过渡环节。此时孩子们的状态都比较放松,自觉遵守常规的意识也会被渐渐地淡忘。这时,我们将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贯穿于这些环节之中,可逐步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中,可以为其准备一些如“手指歌”“石头、剪子、布”等趣味的经典的手指游戏活动,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即减少幼儿消极等待又几时预防幼儿“无事可做、打闹”的现象,比如:“饭前手指游戏大串烧”,即能维持秩序,又能保证幼儿的双手卫生。“幼儿离园前手指游戏表演”也很重要,因为这时的幼儿情绪较不稳定,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在繁忙的离园时间老师既要整理幼儿物品,打扫卫生又要保证幼儿的安全,此时,手指游戏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幼儿学会安静、有序地离开活动室,教师可灵活让幼儿自发练习各种手指游戏,并集体进行表演。

四、研究成效与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园将手指游戏运用于幼儿园课程中,既有其可行性也有可操作性,我园的手指游戏与课程结合有了显著的成果。

(一)手指游戏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孩子多元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确实如此,小中大不同年龄班的幼儿都学会了多个手指游戏,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茶余饭后,都能看到幼儿或边做手指游戏边吟诵儿歌或一边活动手指一边表演的现象。幼儿的手指灵活度,表演能力、语言能力等多种能力到了锻炼和提升,专注性、倾听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一组组有角色、有情节的手指游戏。幼儿用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开心的动作和想象,在身心共享之时,在体验成功喜悦之际,充分调动起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和深化着自身情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他们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二)手指游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编制手指游戏教程过程中,课题组教师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了小中大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综合活动丛书以及新《纲要》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对各年龄段孩子培养目标的把握更透彻。研究过程中教师观察孩子多了,关注孩子实在了,善于反思了,有的也会捕捉教育契机了,开始能意识到幼儿教育为孩子一生打基础的理念应渗透在孩子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课题组成员幼儿园人手很紧,但都很认真,课题组老师写了20篇论文。当然这还不够,但课题组成员正在研究中,很多还是在探索中。可以说手指游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参与研究的教师不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业务素质,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增进了家长对手指游戏的了解

通过此课题研究,更是让家长对手指游戏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手指游戏观摩日”、“家长手指游戏比赛”等多种活动,家长在对手指游戏的搜集、表演过程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经验、提升了手指游戏指导水平。

(四)手指游戏活动的研究和实践孕育了本园特色

两年来,课题组扎根实践,把手指游戏当作是教师、孩子、家长等全体参与者共同创造的教育生活。课题组成员的每个孩子、每个老师、每个家长都会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加上奇妙多变的手指,展示一道亮丽的平东幼风景线。幼儿园积累了丰富的手指游戏经验,并把手指游戏作为特色活动纳入幼儿园课程计划,每周定时开展,还组织过多项手指游戏比赛活动。市报刊和教育局网站对我园的手指游戏开展情况进行了宣传和报道。在全市幼儿园特色活动评比中我园的手指游戏还被评为市级一等奖;全体课题研究组成员编纂的《幼儿园手指游戏集锦》深受省市级专家好评;全体实验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录制的《手指游戏跟我学》光盘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价值。课题组成员整合着全社会的学习教育资源,以手指游戏塑造着平东幼儿园的品格和历史,孕育着自己的特色。本园手指游戏课题成果及相关经验为幼教领域推广相关经验提供了实践经验及范本,为幼教科研成果及园本教研的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以诗歌语句形式展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感染力,语句精炼概括,句式整齐,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有节奏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在教授“思法”和“毛中特”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创作出一些教学教育题材的自由体诗歌并将这些诗歌以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详细谈谈自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是如何运用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的。

1 在新学年新学期“思法”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上运用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

“思法”课程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因此每学年每学期的“思法”课程对于任课教师的我而言,都是新学年新学期的课程。我在教授每学期的“思法”课程时,虽然有的教学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每学期面对的学生却是全新的,都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新学年新学期的新课堂上,我始终充满激情地上好“思法”课程的第一次课,努力让学生对“思法”课程和任课教师留下良好的深刻的印象。在新学期“思法”课程第一次课的末尾时间,我向学生概括讲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是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皆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理论知识点,之后我将提前准备好的包含自己写作的两首诗歌文字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一边演示给学生观看,一边自己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内容如下:《军训·学子》:热血儿女聚机电,英姿飒爽扬军威。铮铮铁骨千锤炼,他日祖国栋梁才。《校园·学子》:翠绿缙云似屏障,远看成岭近成峰。青青山头雾缥缈,疑是仙人居其上。机电校园依山建,美不胜收自然景。山青草绿鸟雀闹,天宽地阔人面笑。金秋时节硕果累,机电喜迎学子来。人生新程从今始,他日祖国栋梁材。

在我朗诵了以上两首诗歌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领会到我对他们的关爱、希望和祝愿,他们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以上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既起到了渲染新学期第一次课的课堂气氛的作用,也让新生感受到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激情、人文素养以及对他们的关爱、祝福等美好情感,这就容易让新生对新教师和新课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2 在对“思法”“毛中特”课程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讲授过程中运用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

我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向学生讲授“思法”课程的“肩负历史新使命”这一理论知识点时,先以叙述式语言向学生讲述历史使命的内涵:“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担当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责任。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就是历史使命。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然后,我请学生思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后我作出总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全民抗日,抵抗侵略,保家卫国。之后,我告知学生: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在2015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目的就是让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在2015年以开展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创作诗歌、绘画作品等方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喜欢写作的我也写下了主题诗歌。接着,我充满感情地朗诵自己在2015年写作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题材的四首诗歌,同时将包含诗歌文字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给学生观看。

在我朗诵以上诗歌的过程中,有的班级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的掌声使我感动,他们领会到了我在四首诗歌中所要表达的爱国情感和思想,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在我的朗诵声和学生的掌声中,我们师生之间的爱国情感和思想通过诗歌式的教学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之后,我又请学生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后我作出总结: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经历了之前的爱国思想情感交流和共鸣的教学环节之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水到渠成地认同了这一答案。当然,学生认同答案并不代表就能记得住答案。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知识点的记忆,我以叙述式语言向学生讲述了建国60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然后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纷纷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我作出如下总结:从理论上可以这样说,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认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实际中践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今天的中国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应该承担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在先后运用了诗歌式和叙述式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这一理论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牢记。

在讲授“思法”课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进行理论讲授之外,还将大型文献纪录片《国庆纪事》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从直观生动的音像中目睹和感受了伟大祖国从建国至今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后,我请学生就观看纪录片的感受进行即兴发言,他们在发言中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己激动、骄傲、自豪等真情实感。针对学生的发言我接着提问:“建国60多年来,我们的伟大祖国能够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取得巨大成就,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进行了如下总结:我认为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理论上可以这样概括地说,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全国各族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正确坚强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面,我用自己写作的两首诗歌来表达我作为教师观看该纪录片之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接着我就将包含两首诗歌文字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自己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内容如下:《祖国颂》:六十余载风雨程,伟大祖国更富强。艰难险阻何所惧,振兴中华创辉煌。《民族颂》:黄河奔腾水滔滔,民族团结志气高。同舟共济创辉煌,五星红旗闪金光。在我朗诵了以上诗歌之后,学生用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进行了回应,这说明他们已经在诗歌式的教学语言中和老师产生了爱国情感和爱国思想的强烈共鸣。

在讲授“毛中特”课程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理论知识点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知识点中包含的“文化”的科学内涵: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之后,我从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等方面列举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对“文化”有直观理解。例如,讲到文学时,我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国各个时期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同时还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朗诵宋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诗词,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学的文化魅力。之后,我告诉学生:希望同学们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者、享有者、传承者,而且在我国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特长去创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新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接着,我将包含自己写作的一些教学教育题材、校园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等诗歌文字的图文并茂的配乐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观看,同时自己充满感情地朗诵配乐诗歌,内容如下:《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每年的秋天,当树叶变黄的时候,一群朝气勃发的“天之骄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与你相聚在课堂。收获的季节里,你便与他们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殿堂。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青春的身影时常闪耀在你的眼前,青春的欢笑时常响彻在你的耳畔。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篮球场上那强健的身躯时常映入你的眼帘。飞舞的篮球蕴藏着青春的活力,青春的能量在宽广的篮球场上无拘无束地释放。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你永不停息地追逐着无尽的知识,常常品尝着新鲜的知识甘泉。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你拥有一群学生朋友,你成熟的心灵碰撞着一颗颗年轻的跳动的心,仿佛你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你也曾体验过年轻的洒脱与轻狂,成功与失败,欢愉与失落。

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那多彩而年轻的校园音乐常常沁润你操劳的心,你的心灵深处仿佛投射进一缕春天的阳光,你顿觉精神焕发,神清气爽,青春的激情仿佛又充满全身。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你稳健的脚步时常踏在鸟语花香的校园土地上。空气中散发着小草和花儿的香味,你用鼻子贪婪地嗅着,疲劳的感觉变为一丝的轻松和惬意。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你时常抬头仰望校园蔚蓝的天空,那曾经的青春梦想又浮现在你的心头。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你心中深藏着那伟大而自豪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梦想,你下定决心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它。让青春的感觉永不消逝,只为你肩负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灿烂的阳光永远播洒在你的心房。《机电之夜》:机电夜空皎月明,星月相望默含情。思源湖畔听蛙鸣,和谐音符洒校园。

《机电春色》:春风轻拂暖阳照,春色溢满机电园。绿柳依依随风舞,几树红梅绽枝头。桃李含笑竞相开,无声春水荡涟漪。鸟雀欢歌娇莺啼,春意浓浓扣心扉。但愿春色长驻足,美好春色万年长。只要心中充满爱,一年四季皆如春!《校园军训》:军歌嘹亮震缙云,英姿飒爽亮机电。天之骄子千锤炼,他日祖国栋梁才。《学子颂》:贫困学子出寒窗,人生责任勇担当。科学求学不言败,他日成才喜增光。《端午诗》:端午文化渊悠远,绿粽飘香念屈原。爱国情怀代代传,世世真情如粽香。《观国家博物馆》:北京国博显大气,各式国宝皆珍品。近在咫尺赏国宝,思绪飘飞千年间。中华儿女最聪慧,千年文化携手创。人类文明如长河,中华文明渊悠远。

在我朗诵以上诗歌的过程中以及诗歌朗诵结束之后,有的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进行回应,这说明他们从这些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感受到了老师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在文化创新方面的身体力行,他们对文化创新的含义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

3 在“思法”“毛中特”课程的专题讨论课上进行点评时运用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

我在教授“思法”课程的过程中,会给学生布置学习本门课程之后的心得体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方面的专题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准备文字内容和对应的配套发言的幻灯片,然后在课堂上按照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分组点评的方式进行专题讨论。在学生的讨论发言结束之后,我会进行总结性点评,点评语言如下:缙云山畔冬意浓,思法课堂暖意融。齐聚一堂话心得,不尽收获滚滚来。滔滔不绝展个性,大珠小珠落玉盘。生龙活虎各千秋,百花齐放香课堂。道德楷模树榜样,人性之美印心上。法治人物扬正气,遵纪守法铸荣光。启迪思维拓眼界,坚定理想与信念。崇尚道德讲法律,思想境界渐提升。问一声天之骄子,人生价值当何在?理论实践相结合,学习锻炼早成才。他日喜迈新岗位,为国为民展壮志。学生倾听了以上诗歌式的总结点评语之后,用掌声表达了他们对老师观点的肯定和赞同,专题讨论课的效果也较好地得到实现。

我在教授“毛中特”课程时,会根据教学知识点给学生布置专题讨论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认真准备文字内容和对应的配套发言的幻灯片,然后在课堂上按照学生单独发言、教师逐一点评的方式进行专题讨论。在学生的讨论发言结束之后,我会进行总结性点评。例如,在学生进行了“你的家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题讨论之后,我采用诗歌式语言“缙云山畔求真楼,政治课堂放光彩。专题讨论气氛浓,你方唱罢我登场。生龙活虎各千秋,百花齐放香课堂。美文美图亮眼球,美乐美歌润心田。风格各异彰个性,创造精神闪光芒。青春少年风华茂,指点家乡激情扬。专题讨论如盛宴,文化激情亮课堂。一腔真爱颂家乡,满怀信心奔小康。他日祖国栋梁才,事业做伴喜还乡!”进行点评,获得了学生的掌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 在每学期“思法”“毛中特”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节课上运用诗歌式的课堂教学语言

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我在教授高校“思法”和“毛中特”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对课程的感悟体会,还和学生建立了真挚的师生情谊,蕴育了自身在内心对教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喜欢用文字记录和表达感悟体会、思想情感的我在灵感来临时积极写作自由体诗歌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文字。每学期期末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都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这些诗歌文字,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思法”课程的期末最后一节课上,我在对本学期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总结之后,在剩余几分钟时间,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包含诗歌文字的图文并茂的配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自己充满感情地朗诵配乐诗歌,内容如下:《每一次》:每一次,面对你们求知的眼眸,我将知识的甘露向你们播洒,于是,我的心灵便有了甘甜的滋味。每一次,面对你们灿烂的笑容,我将文化的光芒向你们照耀,于是,我的胸膛便有了明亮的感觉。每一次,面对你们专注的神情,我将科学的思想向你们传播,于是,我的灵魂又多了理性的力量。每一次,面对你们可爱的身影,我将道德的衣裳为你们披上,于是,我的人格又添了仁爱的分量。每一次的课堂相聚都是师生缘分的珍贵回忆;每一次的精彩言论都是智慧火焰的激情点燃;每一次的思想交流都是知识殿堂的真情表白;每一次的人格对话都是美好道德的光辉闪现!以上诗歌文字和优美配乐以及我充满真情的朗诵打动了学生,他们用叫好声和掌声给予热烈的回应。这种诗歌式教学语言既真切表达了我作为教师对自身从事的“思法”课程教学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又将人文素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之后,我将包含了“祝愿同学们新年快乐、诚信考试、取得好成绩”等文字内容的幻灯片演示给学生观看,同时自己充满激情地说出以上祝福语。学生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回应老师的真诚祝愿,最后一节课在热烈的高潮气氛中结束,师生之间都相互留下了深刻的难忘的印象。

又如,在多年来教授“毛中特”课程的实践中,我对本门课程拥有了自己的感悟并将感悟写成诗歌文字。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毛中特”课程的期末最后一节课上,我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包含“毛中特”课程感悟的诗歌文字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自己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内容如下:《“毛中特”课程感悟》:伟大祖国日益强,试问原因在何方?社会主义大道上,党的领导坚如刚。勇求真理不照搬,创新之花喜盛开。科学理论闪光芒,指导实践亮前程。改革开放强国力,科学发展奏凯歌。全民共筑中国梦,振兴中华创辉煌。世界当惊中国殊,中国特色闪金光!学生观看并聆听了以上诗歌文字内容之后,用他们的掌声和叫好声给予了热烈的回应。接下来,在课堂的剩余几分钟时间,我又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包含诗歌文字的图文并茂的配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自己充满感情地朗诵配乐诗歌,内容如下:《缙云夏·课堂情怀》:浩瀚宇宙,时空无限。地球家园,魅力无穷。茫茫人海,五彩斑斓。师生初识,缙云山畔。曾记否?师生聚一堂,共筑大学梦。青春笑容亮课堂,知识之花喜盛开。文化之光亮眼球,思想火花相碰撞。智慧之门悄开启,心智火焰霎点燃。灵魂交融怀真情,人格对话写大爱。而今时光已飞逝,政治课堂近尾声。昔日课堂成追忆,师生情谊刻心中。望今日天之骄子,几许风华几多真爱,几分成熟几多自信,几许包容几多进取。青春梦想亮前程,胸怀志向奋力搏。百舸争流扬帆航,千帆竞技展风采!为人师者感欣慰,依依不舍别课堂。天下宴席终皆散,唯有真情长飘香。折柳一支送诸君,青山长在人未老。但愿诸君常忆起,政治课堂亦闪光!以上诗歌文字真切地表达了我作为教师对本学年两个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学生的激励、希望和祝愿之情,学生用激动的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回应我用诗歌朗诵方式表达出来的真挚情感,最后一节课在热烈的高潮气氛中结束。

篇4:教学理论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一、支架的概念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支架,可选择、改变刺激呈现的环境条件,降低任务的难度。在教学中使用的支架,整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人际交互发挥作用的脚手架,可称为交互式脚手架;一类是把人的智慧和文化功能固化在工具和技术设备上的脚手架,可称为工具式脚手架。

二、支架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支架式教学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已被证明是一种适宜且有效的教学干预方式。它提供幼儿喜欢的支架方式,使幼儿通过这些支架能够一步步攀升,逐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当前许多教师在幼儿语言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普遍感到难以把握,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幼儿语言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引入支架式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气氛和情感氛围的总称,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儿童在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具体而言,在幼儿语言学习活动中,一般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和问题情境来实现情境支架的搭建。

首先,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以游戏的形式为儿童搭建一个情境支架,往往能够更好地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自然地体会相关的概念和经验。如在小班儿歌教学活动“五只小鸭”中,由于儿歌内容重复的词语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数字变化规律,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手指游戏,并配上了好听的音乐。“有五只小鸭爱玩水,沉下去浮上来少一只,小鸭的妈妈嘎嘎嘎,四只小鸭游回家;有四只小鸭爱玩水,沉下去浮上来少一只,小鸭的妈妈嘎嘎嘎,三只小鸭游回家……”通过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幼儿非常自然地感知了儿歌所描绘的情境和蕴含的数字变化规律,为幼儿感知和理解儿歌内容,并初步学念儿歌,搭建了有效的情境支架。

其次,支架式教学强调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应以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支持,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因此,不断提出挑战性任务,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教师有效的支架行为。

如在大班“音乐故事火车”教学活动中,教师用形象的“火车”暗示“故事的结构”,同时赋予其“音乐”的外衣,创设了以下四个难度逐渐加大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1:教师只讲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中间用一段音乐代替,提问“这个故事特别在哪里?”以此让幼儿发现故事具有“开头、中间与结尾”的逻辑结构。

问题情境2:通过观察图片,幼儿理解了故事首尾内容,教师适时抛出问题:“中间这节车厢里到底藏着一个什么有趣的办法,让伤心的破皮鞋变成了一只开心的皮鞋呢?”以此让幼儿能够根据故事的首尾关联,创编故事的中间情节。

问题情境3:“怎样才能让这列故事火车变成一列音乐故事火车?”通过让幼儿为故事首尾选配适宜的乐曲,促进幼儿进一步感知和理解作品的情绪色彩。

问题情境4:“这列故事火车能变得更长吗?”以此引导幼儿产生续编故事的浓厚兴趣。

(二)借助图示支架,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示”作为幼儿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中介因素,在抽象的语言符号和语义内容之间建立了一种易于理解、易于记忆、易于表现的方式,以其形象、简洁的特点,将抽象的文学作品直观化,为幼儿理解、学习、掌握文学作品搭建了平台,从而促进了幼儿对语言信息的吸收,发展了幼儿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快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支架”来让幼儿接受并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语言信息,发展幼儿语言的倾听、理解和表达能力。

如大班散文诗活动“秋天的雨”,教师首先播放课件,幼儿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完整欣赏。然后,结合五个画面,分段欣赏:(1)欣赏第一画面,着重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感受。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清凉”、“温柔”。(2)欣赏第二画面,在动态画面中感受色彩的美。通过提问,重点指导幼儿说出各种植物、花卉的色彩变化。(3)欣赏第三画面,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气味上说出秋天的雨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讲一讲秋天来了有些什么变化。(4)欣赏第四画面,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的过冬方法。(5)欣赏第五画面,通过提问,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想象秋天的丰收景象。这样,通过“图示”,让幼儿感受到了散文诗中语言、文字所表现的韵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运用经验支架,帮助幼儿有效突破语言学习的难点

幼儿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环境刺激的帮助,启发其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借助经验支架,将知识内化,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的结构,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一般可设计以“经验准备、小步递进、辅助推进”为步骤的经验支架,以帮助幼儿有效突破难点,凸显语言学习活动的审美教育价值。

如在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活动中,风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现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忽视的。教师首先帮助幼儿观察风、了解风、熟悉风,感受风带来的意境,做好充足的前期经验准备,唤醒幼儿对风的感受。同时,幼儿在平时的语言学习活动中,已经接触诗歌,并具有一定的诗歌创编经验和能力。其次是小步递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师示范和图片排序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最后是辅助推进,教师通过提问:“风还可以经过哪里?”“经过这些地方会怎样?”帮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创编。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的这种支架式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将幼儿的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提供的支架要以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上进行机械地操练,必须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同时教师要随着幼儿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要依据文学作品的特质选择相应的支架。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寓言、童话、故事、儿歌、诗歌、散文、谜语、绕口令、小说等多种体裁,而且内容主题各异,进行教学时目标定位也有差异。作为教学手段,只有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支架式教学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应科学把握支架撤离的时机和策略。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移给学习者自己,因此支架搭建之后,最终是要撤离的。支架撤离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撤离会造成学习难度加大;反之,撤离太慢,也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的降低。支架撤离的策略也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或同步完整撤离,或分步部分撤离,这有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把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钟赟.在游戏情景下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2).

[2]于冬青,王玲艳.幼儿园教学应为儿童发展服务——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教学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8(3).

[3]胡剑红.支架幼儿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学研究,2010(1).

篇5: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所谓“模糊”,指的是客观事物(包括人们的思维与语言)的不稳定、不确定、不清晰。通常,人们的认知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的学习亦然。学生的学习对象,既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大致地把握住学习的对象,如果他们学会对材料的“模糊处理”,就能够更加快速而有效地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事物。

从创新作文教学的特点来说,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模糊集合,充满着大量反映事物的模糊性语言。如果教师利用模糊语言在作文中的功能去引导学生作文,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

几年来,笔者借鉴模糊理论改进作文教法,指导作文学法,在调动学生作文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加快学生学习节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讲述模糊语言的功能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利用阅读教学的范文课,或者作文知识专题课,向学生讲述模糊语言在作文中的功能,可以大大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一、描写人物肖像方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向林冲介绍“东京来的尴尬人”,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三十余岁。”句中“五短”、“白净”、“没甚”与“约”、“余”,都是一种模糊语言。我先让学生试把这些模糊词改写为精确语言,精确到最大限度。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身高5尺1寸5分,腰围2尺2寸5分,体重119斤12两5钱。脸皮白得像雪一般。嘴上面的胡子有69根,下面的须有92根。年纪34岁1个月零8天。

这段文字够精确的了。但这些精确语言,并未能起到模糊语言所起的作用。因为,人在外貌上的差异是不能从体重几两几钱之差或者几月几天之异去区别的。假设李小二用改写的文字去向林冲介绍,可以肯定,林冲是不可能一下子判断出那人是谁的。而原著那段文字,却使林冲一听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正是陆虞侯……”作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只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用模糊语言作了大体的勾勒,通过李小二之口说出来,反而起到了准确的表达作用。

抓住这个范例,我再让学生在课后去从报刊上找一找征婚广告,从荧屏上或街头墙上看一看寻人启事或者通缉令之类对人物外貌的介绍,特别是从文学作品中去欣赏作家对人物肖像的模糊描写。这样,大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表现人物性格方面

《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先是答“也许有罢”,接着说“然而也未必”,继而讲“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也都是一种模糊语言。既未肯定有,也未肯定无。这就恰好地表现“我”同情祥林嫂的疾苦的一种善良的性格。因为“我”考虑到,祥林嫂此时的心情是极其痛苦的:“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我”也明明知道,不管回答“有”还是“无”,都不能解除她的痛苦,为了“不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才借助模糊语言作了上述前后自相矛盾的回答。这种回答,正是人物矛盾心理的真情流露,也是人物性格的合格表现。

诸如此类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模糊语言,课内外的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引导学生认真地在阅读中去发现与欣赏,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三、刻画人物心理方面

《狂人日记》中,作者叙写何医生给狂人看病,对狂人说:“静静地养几天,就好了。”然后对狂人的大哥说:“赶紧吃。”本来,这两句话的语义是明确的,“养”是养病,“吃”是吃药;但狂人却理解为,“养”是要他养肥身体,以便供他们吃,“吃”是大哥和何医生要合伙吃他。作者故意创造这种模糊的语义,形象地刻画了狂病者的心理状态,旨在揭露封建制度与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

在一次“怎样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作文知识专题课中,我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利用模糊语言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不仅萌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习作中有着超水平的发挥。

四、推动情节发展方面

《阿Q正传》中,有两段阿Q受审的对话。第一段,光头的老头子要阿Q从实招来,阿Q断断续续地说:“我本来要……来投……”投什么呢?阿Q本意是说投革命党,但作者故意让阿Q不说下去,造成语义的模糊性,以致老头子认为他是说要来投案自首,便问他:“为什么不来呢?”阿Q回答说:“假洋鬼子不准我!”老头子火了,斥责他:“胡说!”这就是用模糊语言推动审问情节的发展。第二段,老头子问阿Q:“你还有什么话说么?”这句话的本意是问阿Q是否要申诉或辩解,可是阿Q理解为一般的说话,便说:“没有。”结果,老头子据此判定他的罪行,送他上了断头台。这同样是用语义的模糊性造成阿Q在答非所问的情况下被判死刑,使故事情节得到发展。

据此,我让学写一则生活中的小故事,仿写一段对话,试用模糊语言造成语言的歧义,以推动故事情节戏剧性地发展,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仿写效果甚为良好。

五、描摹自然景物方面

《绿》中,作者对梅雨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描写,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形容梅雨潭的绿;又用比较法突出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真是绿得恰到好处,把作者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会于一片绿色之中,其笔调是热烈而明快的。尤其值得欣赏的是,作者用了一系列如“离合”、“仿佛”、“宛然”、“似乎”、“大约”等模糊词,把一幅既有奇异、可爱、湿润、柔和的醉人的美感,又有扑朔迷离、神奇朦胧的美感的梅雨潭图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后,我组织学生举行一次秋游。让学生仿用明快热烈的笔触,描摹新时期的秀水青山,同时学习借助模糊语言点染出富有朦胧美感的湖光山色,取得喜人的收获。

六、构筑作品意境方面

《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模糊信息,抓住“落花时节”这个信息,去展开想象,可以推想出作者在诗中所构筑的情境:李龟年当年出入达官贵人府中,表现出惊人的歌唱技艺;后来在兵荒马乱中逃离长安,流落江南,饱经沧桑;当初,杜甫于李龟年在京城交往,多次听过他的歌唱,并给他赠诗;现在,两人又在潭州偶然相遇,故友重逢,即兴赋诗;等等。在另一次作文知识专题课中,我以《诗歌的模糊美》为题,援引这首诗的意境后,列举了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等诗句,让学生用审美体验的方式模糊地对待它们的模糊美意象,以求真切而清晰地感受到作品所构成的意境美,也引起学生对诗歌习作的极大兴趣。

运用模糊理论改进教法开发学生作文创新思维

调动学生作文兴趣之后,教师必须运用模糊理论改进教法,去开发学生的新思维。我是这样做的:

一、提供模糊信息,活跃学生想象。

模糊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大脑中的概念大都是模糊概念。根据这些概念,人们完全有能力对事物做出想象、推理,并且有效地传递乃至加工各种复杂的信息,进一步认识事物并做出判断。在作文教学中,我据此而经常给学生提供模糊信息,让学生在作文中活跃想象。比如,从报纸上发表的新闻通讯中,提供一个素材,要他们写出几个不同的开头,或者几个不同的结尾;中间的叙写,也要有不同的布局谋篇,或者选取不同的详略侧重面;等等。又如,教了《项链》后,我向学生提供两个模糊信息:①佛来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后,主动把赔偿的项链归还了她;②佛来思节夫人虽然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却不愿意把赔偿的项链归还她。然后要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分别写出续篇。文题一经提出,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立即怀着极大的兴趣与激情,投入具有高度想象力的创作活动之中。写出的续篇,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二、设计求知方程,开拓学生思路。

模糊理论启示我们:“欲求精确,必须严格;欲求严格,必须复杂,而当复杂性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复杂性与精确性就会互相排斥。”这是模糊理论的一大特征,即不相容原理。也就是说,精确性与复杂性是不相容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作文求知方程愈复杂、愈模糊,学生所获得的结论就会愈精确、愈清晰。

中学生作文,最怕写议论文。其主要症结之一便是打不开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在为他们设计求知方程时,便要在开拓其作文思路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失街亭》时,我提出一问:“丢失街亭,罪责谁负?”学生争论,个执己见:或曰罪在马谡,狂妄自大,理该受斩;或曰责在孔明,知人不明,误了大事;或曰马谡有罪,孔明有责,应该各打五十大板。我认为这正是借助不相容原理开拓学生作文思路之良机,便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求解方程,让他们分别从马谡、孔明、赵云、王平四个人物的行为表现,取其一点,抽象出一个议论观点,拟好一篇小评论的论题。结果,涌现出不少较好的文题。写马谡的有《狂妄自大,咎由自取》、《一个教条主义者的典型》、《岂能只看一时一事》、《马谡功过辨》、《我为马谡伸冤叫屈》;写孔明的有《好一个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执法如山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知人不明,罪责难逃》《杀一将而辞己咎不可取》;写赵云的有《正确对待表扬与奖赏》、《可贵的先忧后乐精神》;写王平的有《应该有这股子进谏的勇气》、《谏而未果,等于不谏》;等等。再把这些论题反馈到学生中去,互相启发,进一步开拓了大家的思路,使这次议论文习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思维。

模糊理论还提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大量决策问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而取大小原则──即利取最大,害取最小──是模糊决策方法的灵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构思出这样那样的教改实验方案,哪种方案是上策呢?根据模糊理论的方法,取其利最大而害最小的便是最佳方案。

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利最大而害最小的最佳方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完善学生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是编织一个“15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书,听、说、读、写、思。就作文教学而言,便是编织一个“8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审(题)、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怎样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呢?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以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组复杂记叙文。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确复杂记叙文一般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本单元四篇课文各自的特色分别确定其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去独立分析一篇课外读物。最后,让学生投入复杂记叙文的作文:一是以《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成长》为题书面作文,要求选取一些有意义的小事去表现人物,综合运用各种人物描写,并学习运用叙、描、抒、议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一是以《非典无情人有情》为题口头作文,要求用耳闻目睹的事实,较有条理地讲述在抗非典中一个比较复杂的事件。

运用模糊理论指导学法加快学生作文学习节奏

在学生的作文知识领域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智能网络,但有一些学生的作文能力仍然不见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大抵是教师教法的改进与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未能取得和谐统一的`结果。为此,我运用模糊理论求索出一些作文学法的途径,加快了学生作文学习的节奏。

一是语言感受法。

这是通常所说的“语感训练”。“语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夏丐尊先生曾对此作过生动而深刻的描述: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而造化之工,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

本乎此,我让学生在读写过程中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感训练,诸如选词填空、联系语境释词义、对比分析解词义;调整句序、察句式、辨语气、联系语境释句意、对比分析解句意;体会文句的修辞义、暗示义、言外之意;体会整段语意、想象整体意境、抄摘精彩语句;等等。从而形成一个语感训练的序列,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二是入境探胜法。

所谓“入境”,就是让学生进入语言蕴含的意境。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笼”字,把“叶子和花”与“梦”之间作了极为出色的沟通,写绝了月色下的“叶子和花”的空灵。如果学生能充分地品味这个“笼”的运用,就能进入句子中所想象与比喻的情境,从而领悟“笼”字传神的妙用。试把“笼”改为“笼罩”,就失去一种空松、朦胧的立体感,失去一种轻柔、缥缈的梦幻感,亦即失去一种梦幻美感。

所谓“探胜”就是探索形成这种语言情境中带规律性的语言原因。正如叶圣陶所说“贵能令反三,触处自引申。”《百合花》中有这样一句:“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可掉过头来扫了我一眼。”这一个“扫”字,是一种微妙有趣的眼神描写。原来,小通讯员面对坐下不走的女文工团员,心里一直想着前方的打仗,急着要赶到包扎所去,他又不习惯于与女性交往,既不敢正面看她,更不敢与她说话,只好壮着胆子,用目光极快地接触一下,又马上极快地移开。“扫”便把这种情境十分传神地描写了出来。

如果学生在作文学习中能联系语境去揣摩、领悟,是不难从上述二例中获得炼字炼句之功力的。诚然,这种方法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有时学生在理解上也似乎会模糊些,但是,只要他们掌握了它,就能从模糊中学得更精确、更细微。

三是缘景设画法。

篇6: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一PDCA循环理论概述

PDCA循环是一个能使任何一项组织活动有效推进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有较为广泛地应用。P、D、C、A这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涵义如下,P(Plan)———计划。包括目标和方针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执行就是计划的具体运作,使计划中的内容得以实现;C(Check)———检查。就是要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查,确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明确计划执行的效果,并最终找出问题;A(Act)———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地处理,其中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推广,并将其标准化,或者制定工作指导书,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循;对于失败的方面也要进行总结,以免错误再次出现。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下一个PDCA循环当中去解决。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高校大多数都是采取学年制和学分制。学年制是便于管理者的出发点而建立的,其强调的是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中心地位,突出的是在教学管理中的统一性与共同性,而在这种传统的群体制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就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管理活动的灵活性要求。由于对学生个性理解的偏差,学校经常会处在一种错位的境地。但学分制则要求能够方便学习者,并且能够服务于学习者。高校对学分制的内容、本质、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往往较为缺乏,传统的学年制当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工作意识和任务导向等观念,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使学分制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出现了对学生的管理有余而服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

2选课体系不科学,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必修课,选修课比例非常小,开放课程数量太少。第二,组织部门之间的障碍阻碍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设置,阻碍了知识的集成。在分支的选修课中专业课程的主题系统和组织形式,不能参与跨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只注意适应要求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而忽视了高度的综合,但也使某些专业逐步淘汰。第三,由于可选的课程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缺乏有效地管理,选修课质量也不高。课程资源的短缺,课程质量不高,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过程考核机制不规范

众所周知,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但是,仅用学分并不能完全衡量出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在选课过程中,多数学生选课盲目,避难就易、随波逐流,追求市场适用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趋易现象,即尽可能选择容易过关或者容易完成学习过程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为了学分而避实就虚地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课程。还有一部分是学生原本感兴趣的,因选课学生不足而不能开课,导致学生只能选择其他课程修习。这样学分虽然修满了,但是学习的质量还是下降了。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无论是实行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应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学习质量考核制度是必要的环节。

4教学管理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评估体系不健全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起到多方面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可以及时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反馈信息;第二,可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质量进行准确客观地评判;第三,可以结合各种评估手段约束和激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成员;第四,可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持续提高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第五,可以促使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我校目前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不能规范地开展工作,制度也不健全,导致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一旦到了评估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准备和收集各种材料。对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跟进,使问题累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造成严重后果。评估体系本身是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多种作用,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简便的适合学校自身的评价方法,使得评估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和权威性,从而又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过程监管力度和积极性降低。

三运用PDCA循环理论改善我校的教学管理

1制定计划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定期召开学习委员会议,落实各项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开学初期,将本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列出教学工作的各项事宜及大致开展时间,各班级的学习委员以此为参考,并结合每项工作实际开展时发布的具体通知进行有计划地实施。并且针对各个班级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地指导。在各班形成以学习委员为中心、班级同学积极配合的良好班风。加强对学习委员的培训,本着对每位同学负责的态度,做好日常工作的通知及总结汇报工作。同时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灌输每位同学配合学习委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思想。

2实施计划

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策略,灵活实现实验探究与教学探究的相互融合。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把观察引向深入,让学生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直至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探究通过对理论探索和演绎来研究,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概念。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上要有针对性,执行上要有严格性,明确管理目标,敢于面对棘手问题,时时进行跟踪评价、反馈处理,及时对出现的问题或发生的情况采取措施予以修正,以便实施。毕业生的毕业率向来是学院高度关注的焦点。为了毕业生能如期顺利毕业,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常发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学年,进行在校期间课程修习情况的总结验收,即提前一年进行毕业资格审核。按照毕业生毕业及获得学位的要求进行对照,将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列出,如必修课通过补考或重修仍未通过者、选修课学分修习未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学位绩点不能满足获得学位要求的、曾经有违纪现象者等,将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一一列举。首先与学生本人核对所罗列信息的准确性,对确实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进行日常监督,这些监督通过学习委员或者直接与学生本人进行联系来实现。同时将该信息也通知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及早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在选课、学习报名及考试报名的日常工作中,提高对这些学生的督促力度。

3检查效果

根据计划,通过验证、分析以及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来评价、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从评价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实施方案。然后将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入下一阶段的PDCA循环中,直至问题最终解决。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班主任的优势及管理学生教学工作的便捷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收集信息,掌握计划的进展程度,从而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对整体实施方案进行协调和改进。教学管理的各项举措经过上一阶段的实施,结果如何可以在这一阶段得到良好检验。结合学生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完善这阶段工作的开展。例如通过学期跟踪,再一次总结毕业班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部分学生确实已经解决了课程未通过、学分未修满等问题,而尚存问题的学生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帮助,也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将问题学生的数量降至最低甚至使问题学生全部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侧重与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系,旨在能够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而改进实施策略。

4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提高成效

上一篇:小班教案我喜欢下一篇:瀛湖游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