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

2024-05-04

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通用6篇)

篇1: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

21世纪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自主学习。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共同趋势。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努力构建自主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和乐趣是成功的第一位导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兴趣是学习强大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心理因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要素。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强制性的教学,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疲劳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就意味着失败。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培养起来的。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园地,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学科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就成为了每个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时代的要求使得学生如何学会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这一任务的重中之重,但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鉴于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前提。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时间长了,学生学习的胆量就会大起来,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了,学习也就自主了。

2、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比较神秘,而且化学实验特别多,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来讲,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这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来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

4、创设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高度热爱化学的情绪感染学生,并把课讲得引人入胜,富有情趣。为此,每位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都应精心设计,严格认真地对待每节化学课。化学课上虽然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穿插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讨论、质疑、阅读、设套、比赛等等,这样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学生一旦对自主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5、借用现代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求思维。”,根据初中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的时间不会太长这一特点,可以大胆采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获得信息,以弥补课堂本身的枯燥,改变课堂内容,活跃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化学学习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6、善用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由于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限,特别是第三章以后对一些微粒、化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常感到困难,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分化,在学习兴趣上也会有区别,这时,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至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盎然的兴趣参与下面的学习

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个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简言之,“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善教者,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能否“相机诱导”,也就是说好教师不在于“使学生学会”而在于“让学生会学”。然而,许多教师并不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包括我在内的老师可能都曾有这样的困惑: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行云流水,学生也听得懂,可是就是学不会。原因何在呢?伴着新课改的春风,我意识到,这并不是老师不努力,学生不认真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分提纯,过度包装,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寻找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新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场攻坚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情境下,师生之间以饱满的情绪进行交流,使学生饶有兴趣、愉快地学习,自觉主动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庄重而不矫饰,谦和而不傲慢,积极营造亲切、融洽的课堂气氛,努力使得学生的心态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敏捷,这种师生互尊,情感共鸣,必将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严格控制教学的每一个程序,将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空间看成是一种“施舍”,甚至是一种浪费,这是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主要原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1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学习化学最好的方法是根据所具备的知识,不断地去探究,从而发现了解新知识。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现。因此,自主学习应集中地体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应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地探究与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如“空气”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许多知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通过观察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呢?这节课,能不能试着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自己来学习呢?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们收集有关空气的信息,准备参加以“我所认识的空气”为题的课堂讨论。

这节的课堂讨论,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场面。1.2设计开放习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以往,封闭式题型被教师们奉为法宝,大量的、重复性的试题虽然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但是却使学生的思想僵化。而题型的适度开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后,我安排了这

样一道题:“H2和O2混后气体20克,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了18克水,问混合气体中H2和O2各是多少?”这样设计的习题具有的优势主要在于:⑴由于题型的开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巧。⑵由于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生可获得各种水平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⑶寻求答案的过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观察、交谈、提问分析和课堂练习等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的方法,从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动力和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发挥的,因此必须改革老师的教学习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在新课标下,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要相信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保罗朗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督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应牢固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而作为老师,应使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比如说,在上九年级化学(上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一课题之前,可先给出学习的目标,在学生复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后,布置学生自学,采取小先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步骤,并以一道题目为例进行板演,然后归纳出本课题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再由教师补充讲解。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归纳总结提高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自学学习的习惯。

2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基础和保证。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但往往是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遍。所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教师讲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分别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各收集一瓶氧气,然后让学生对他们实验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教师只对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点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又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意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因此,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上《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课题时,我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每四个同学为一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进行全面的探讨,从所给的化学仪器中选择出适当的仪器组装出一套最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探讨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阐述本组探讨的结果,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肯定最佳结果。这样的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给了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学习的体验。

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是通过思考“悟”的,是通过活动“生产”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的大力推行会让学生“吃”到一份“读书好+心情好”的能力营养大餐,并将受益终身!

篇2: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潘海彬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要想切实贯彻新课改精神,深化新课程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势在必行。

一、先学后教,开发潜能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情而教。先学后教,即在课上先由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动脑、动口进行自学,暴露问题后,教师再来点拨释疑。这种教学结构是一种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成为素质化教学目标有效运作的载体。

例如,在面对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时,我并没有因为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就进行“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先看书下注释、部分译文,充分讨论、分别试讲、互相纠错,然后再由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这样,让学生先学,教师再教,不仅给了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更主要的是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今后文言文的再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就事论事,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由个别到一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从一般到理论再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学习少走弯路,自然趣味盎然。再次,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脚戏”,而应该是和学生“搭台唱戏”。

先学后教,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活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教导学,掌握方法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教导学,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导学,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导学的重点是导学习方法,这其中包括阅读方法、尝试练习的方法、听课方法、质疑问难等等。

首先,阅读方法包括预习粗读、课堂精读、巩固复读等环节。预习粗读主要是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内容,粗略地了解重点,把握难点,为课堂教学作必要的准备;课堂精读指课堂上对教材中重点的字、词、句、段等,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品味,认真研读;巩固复读是在学习了课文内容后,反复重读,不断巩固,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潜能。

其次,尝试练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预习新知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性练习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要做好尝试练习,必须先看书后尝试练习。尝试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教材内容,如果不先看书,就成了盲目练习,当然,尝试练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开动脑筋,及时解决问题。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摘记,及时补救。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在预习中我让学生自设小问题,并自行尝试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够懂或不懂的,为听课作了充分的准备,确确实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次,听课方法。要做好课前准备,主要是通过预习、尝试练习等做好知识储备。如课文中的生字词等就必须通过预习的方式解决好。语文课上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重点、难点,要听、看、想、记相结合,不能只当“记录员”,还要善于整理笔记,不断消化吸收笔记内容。重要的是,要在听课时确立主体意识,不能被动应付。这就要求语文课堂上要善听(善于听老师、同学说)、善思(善于思考)、善言(踊跃发言)、善记(善于摘记、记忆、巩固)、善练(善于练习)。这才算真正有了听课的能力。

最后,质疑问难的方法。“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充分说明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的`重要性。学习语文,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语文课上更要鼓励学生善问,要先学后问、先思后问,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要当堂提出,当堂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设疑――思辨――求解”的过程中开发潜能。

总之,以教导学,最主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有效地开发学习语文的潜能。一旦学生掌握了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必定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语文的氛围中去,必定能激活课堂教学。

三、教学得法,激发兴趣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学得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应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有所得。

例如,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理解课文可以通过读、议、圈、注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使用精辟的语言,并流利地表达出来。总之,在教学上要克服学生对老师的盲目依赖心理,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展示。自主学习的模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个性和特长的舞台。

例如,有些同学擅长绘画,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让他们走上讲台现场描绘;有些同学擅长表演,在演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时,这部分同学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表演天赋;还有些同学很能辩论,在学习《狼》专题时,我让同学以自荐的形式挑选了8名学生,举行了一场以“人类对狼应以保护为主”为辩题的辩论赛,双方针锋相对、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展示了才华。通过这些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能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而自然;能激发学生认知、探索、理解、发现以及表现的欲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能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篇3:自主学习与物理课堂教学

一、自主学习的理念和特征

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 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 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把自主学习概括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通俗地讲, 自主学习, 就是要达到:“想学”、“会学”、“能学”、“坚持学”。

二、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

1.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的构建过程,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 自己思考解决方法, 在自主完成问题后能保持学习的欲望而不是“受迫”地坚持学习。

2.教 师 应 转 变教 育 观 念 :从 意 志 、观 念 的 强 加 者 变 为育人者。

育人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即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与培养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是把学生置于被管理的地位, 将老师的意志、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 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应该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 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 但低估自己更可怕, 学生应该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的畏难心理, 相信自己能行。所以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多鼓励, 慎批评,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的能力和习惯, 以及锐意创新、不懈追求、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

3.引导的关键在于精心地设计情境和问题。

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是完全的学生自我行为, 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新的内容, 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其中的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 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 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不断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经常处于“想学”的状态,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 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三、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尝试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 应该具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是靠几个好学生的呼应, 更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的精彩表演, 而是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结合“神六”成功上天提到挑选飞行员、宇航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间”引出小实验“用直尺测反应时间”, 让学生用手中的直尺做近似自由落体运动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由于实验简单、易做、趣味,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利用你抓住的那个刻度就可以测算自己的反应时间呢? ”学生一下子从非常活跃的状态转为认真思考。

又如在同一节课中, 学生由观察得知物体下落运动是“越来越快的运动”, 猜想物体下落运动是“匀加速运动”的结论。

这时我提醒学生:“物理学中一个结论的对或错一般是要通过……”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通过实验验证。”“如何用实验验证呢? 可以借助什么仪器研究物体地运动? ”我趁热打铁地问。学生齐答:“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如何利用打点计时器判断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呢? 这里我为大家‘免费’提供了打点计时器一台、重物一个……”

在学生会心的笑声和几位同学上台做实验之后, 我提问:“从实验纸带上打出来的点如何测算、求证结论的正确与否呢? 既然结论是你们提出来的, 方法是你们想出来的, 实验也是你们自己做的。好人做到底, 最后的求证也该由你们自己完成了。再想想, 这些点的位置和距离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就可以判定自由下落过程是匀加速过程呢? ”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再次积极认真地主动思考起来。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被理解、被尊重。这样在张弛有度、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真正达到“想学”的目的。

2.把物理问题转化为趣味性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 能够用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和规律才是掌握得最牢固的知识。不少同学特别是高一新生普遍都反映高中物理知识很抽象, 很难理解。这时候我尽可能地把物理问题转化为能够感受到的实际情境。

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节中不少学生甚至是老师对力的分解由于没法直接得到力的作用效果, 因此会想当然或者靠经验分解, 这都没法真正掌握力的分解。

例1:轻杆AO、OB在O点铰接 (在O点处可转动) A、B固定于墙上, O点处用绳子挂上一重物, 试根据作用效果对绳子拉力进行分解。

我把问题转化为: 把墙设想为身体的一侧;AO为手臂, 手通过绳子提一重物;在手和腰间夹一根轻杆BO;此时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由于重物产生地绳子拉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通过这样的处理, 我所任教的四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感受”到手臂被斜下拉而腰被顶得很痛。由此很容易得到如图分力F1和F2的方向, 再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分力的大小。

例2:一辆公共汽车以一定速度前进, 经过一辆摩托车时摩托车开始启动匀加速运动向前追赶汽车, 则可求 ()

A.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的时间○理化生教学与研究周刊2014年第52期

B.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所走位移

C.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时的速度

D.摩托车赶上公共汽车前的平均速度

本题传统解法是利用摩托车和汽车运动的v-t图用图像法, 明确条件“追上”即位移相等, 由题意加速度a未知可得A、B选项不可求 (即不能确定) 。此时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物理问题上“不能确定”即“不可求”。

我把问题转化成:假设公共汽车是你的一位同学, 而你是这辆摩托车, 你能确定追上同学所用的时间和位移吗? 通过这样的转化、引导, 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设身处地地思考, 结果学生大多能知道当加速度较小时需要的时间和位移会较大, 也即由于加速度的值未知不能确定所用的时间和位移, 再根据运动的v-t图像继续讲解接下来的内容和拓展知识。这样的转化使学生在运动图像和物体实际运动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够自己创设物理情境是学习好物理的关键。

3.在教学中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物理内容有不少难点, 不少教师认为既然是难点就应该把它掰碎细讲, 重讲解、轻引导。例如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

例3:在高速公路上两车相距1000米同向行驶, 甲车在前以10m/s的速度行驶, 乙车在后边以20m/s的速度行驶, 若要使两车不相撞, 乙车减速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传统的方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 设乙车加速度a和行驶时间t, 分别列出两车位移公式, 再根据不相撞条件列出两车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求解。这样一点不漏地按顺序、很严密地给学生讲解一遍, 学生似乎都可以听懂, 但它的弊端是:学生明白了这道题怎么解, 下次遇到了同样的题, 学生却不一定都会想。通过下课后的交流得知学生对不相撞的条件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因为这种掰碎细讲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而采用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其效果会更好。

我采取先大而小的引导启发策略。先提出:“这道题的问题中心是什么? ”学生答:“两车不相撞。”“满足什么条件两车就不相撞? ”学生回答:“x乙<x甲+1000m。”“很好! ”先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 再提出质疑:“是不是满足了这个条件两车就肯定不相撞呢?大家再仔细想想。”引导至“如果乙车恰好要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怎样时还可导致两车相撞? ”至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还应满足乙车速度不能大于甲车, 即只有位移关系并不是不相撞的条件。此时可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两种形式不同的不相撞条件。

接着根据两车的运动性质写出两车位移和速度的表达式解决问题。这样整个思考和推导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只对学生的思考递进过程起到点拨与引导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掌握了物理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即教师不是手牵手拉着学生走路, 而是引导着学生怎么走和走得好。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物理情境和有趣地设疑, 能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从而养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2.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精心自主学习,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使课堂成为一个漫想的天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起调控、主导的作用, 使课堂张弛有序。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导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 导在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上, 导在学生困惑处、疑难处、关键处。

3.创设问题应该注意问题是否恰当。

创设问题和情境应注意科学、合理: 1以大多数学生为对象, 不能专为几个“好”学生而设;2注意“少而精”, 不能一句一个问, 没有难度、没有重点, 起不到引导的作用;3注意创设问题的时机, 在学生思维兴奋点上或思路“瓶颈”处。

4.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难免遇到困难, 此时, 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解决, 也不要催促学生, 而应该在一边通过引导、点拨、激励学生, 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 可提供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对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法,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要:作者结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和特征, 谈了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 所做的尝试, 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物理课堂教学,引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正发.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现代教师与教学, 2010 (1) .

篇4:谈阅读教学与自主学习

一、要有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落到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囊袋”。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

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是最有发言权的,教师通过学生出“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最欢迎的;通过改进,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少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再说;作业中“请您出点子”的一个“您”字,动之以情,学生乐意去做,说“提建议”,而不说“提意见”,可消除学生的顾虑,学生就会积极去做,说是“出点子”,则想到一点就可提,方便可行,学生容易做。

二、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予,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构建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些学生提出最好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其理由是:“因为诸葛亮是用诈骗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到箭的,而不是借来的,“这理由一说,就像是一滴水掉进沸腾的油锅里,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从座位上弹簧似地站了起来说:“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用《草船借箭》。”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人家有借有还嘛。”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了,同学们的情趣也高涨了起来,更妙的是还有一位学生说:“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骗’是贬义词,题目改成《草船骗箭》,文章的中心就变成揭露诸葛亮的阴谋诡计了。”面对这么多富有个性的理解,面对这激烈的辩论,我欣喜地说出了一段启发性的话:“大家的见解太独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学习中,只要你们能善于质疑,大胆发问,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富有挑战的激情,成功之路就离你们不远了。”

三、选择恰当的探疑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经过个人努力,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其中,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师则不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会,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点拨外,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疑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是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外,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解疑办法。

四、自学目标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看,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也很难缩小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一定能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小学)

篇5: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

作者:王俊鸣 字体: 【大 中 小】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也是一个教育学派。

所谓“自主”,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作为“行为”,就是为自己作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或者说,学习者内容自定,问题自解,方法自悟,成果自享,后果自负。作为“能力”,则包括了解自己,了解环境,寻求自己与环境最佳的互动可能,靠勇气、恒心和毅力,使自己能实践出心中所想,知行合一,并能透过计划→实行→检视→增进的循环,让自己从每次的经验中有所反省和收获。自主学习,从教学的角度说,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反复申述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主张,其实追求的也正是“自主学习”的境界。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掌握学习”原理,现代“认知主义”学习原理,“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其中,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重。

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也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我们都只能在实践中去应用它、检验它。一般说来,一个人一生都处于“学习”的状态中,只不过有性质、程度的差别。笔者对此大致作如下的阶段性划分:学龄前,属于“无意识自主学习”阶段——或学或否,学什么不学什么,是他自己选择的,但又不是有目的自觉学习(进“学前班”,等于提前让儿童进入下一学习阶段);在校期,属于“主导-自主学习”阶段——在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学习;毕业后,属于“完全自主学习”阶段——这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没有也不需要他人为自己的学习拿主意,负责任,一切皆由自己,自愿、自主、自动,自选、自思、自悟、自检、自结、自续。显然,“完全自主学习”作为人生境界的目标,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在校期间的“主导-自主学习”就是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的,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人生至关重要。

实际上,我们的中学生离“完全自主学习”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社会的家庭的传统教育的种种影响,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责任感”,表现为“懒”——倦学甚至厌学(有人为此而泛泛地鼓吹“快乐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多的学生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赖”——严重依赖家长,依赖教师,习惯于听命而不是自主。而我们的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的,他们自己的“自主学习”尚有许多问题,在如何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方面,更是缺乏经验甚至动力。现在,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甚盛,刚一提“自主学习”,马上就“要”成果“要”经验;而有人则跟风而上,马上展示所谓“成果”“经验”。结果,常常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表演,或呈“放羊”状,或成“茶馆”状,盲目无序,更无效率可言,反而败坏了“自主学习”的声誉。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也只能实施“主导-自主学习”,而要求中学课堂展示“完全自主学习”,则等于否定基础教育存在的必要。如果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能“完全自主学习”了,学校岂不应该解散,教师岂不应该下岗?

目前,关键问题是如何创造适宜“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

环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社会是大环境。社会重“文凭”,人们就去追“文凭”;社会重“升学率”,学校就无法不追“升学率”;社会用人重“裙带”,孩子们就自然依赖“裙带”,等等。家庭是一小环境。家长的过度关爱,使孩子失去“自主”的机会甚至愿望;家长的“家长作风”,更使孩子不敢有“自主”的奢望——既无需自主做事,也就无需自主负责;如果家长言行偏斜,那么孩子不可避免会耳濡目染。学校也是一小环境。作为“集体”,学校不可能没有集体的“统一”和“规矩”,教材要统一,考试要统一,甚至要统一服装,统一发型。如何处理“统一”与“自主”的关系,尚没有成熟的经验。更小的则是“课堂”环境。有人为上某一堂课(特别是“公开课”),特对教室空间做种种“布置”,还要“灯光”“音乐”,等等;而真正上课时,问题与答案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甚至发言人都是事先选定了的。看上去学生很“积极”很“主动”,但没有触及真实的感情,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精神互动”,更没有深层的思维,根本不是为“发展”而学,他们其实不过是教师手中的玩偶。这不仅无助于“自主学习”,而且戕害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所谓“环境”,有物质方面的因素,但更主要是指精神方面。如果大环境小环境都缺乏适宜的气候与土壤,“自主学习”是很难成长的——仅仅靠课堂教学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只是一种空想。

好的课堂教学,则要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主导”是手段,“自主”是目的,这应是基本原则。通过“主导”养成“自主”,这应是基本的任务。

为此,要解决“教师形象”与“教师角色”两个层次的问题。

教师形象,应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应是热情的,而不是冷漠的;应是专业的,而不是外行的;应是创造的,而不是保守的。专制的教师,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冷漠的教师,会熄灭学生上进的激情;外行的教师,会把学生的心智引向歧途;保守的教师,会把学生的任何“新意”都看做离经叛道。

教师的角色是独特的。他不是警察,不是包工头,不是牧羊人,不是茶馆老板,也不是导演,不是保姆,甚至也不是“蜡烛”,不是“园丁”,不是“灵魂工程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地位,与其说是来自于有司的赋予,不如说是来自于学习者的“让与”——其实质是学习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一部分“自主权”让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赋有“定向”的责任:选用教材,确定核心话题与研学方法,引导发展方向,并让学生理解如此选择如此确定的道理所在,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领导者”。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跟学生一起于无疑处生疑,并共同努力由生疑到解惑,一次次完成知识的“构建”,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合作者”。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认知“基础”,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主意,还要使课堂有竞争有合作,教学有序进行,富有效率,教师必须穿针引线,开阖调制,过渡衔接,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组织者”。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展示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个人智慧,这就有点像运动场上的“教练员”,是个“示范者”了——有魅力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成功,甚至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表扬,这时教师就是一个“评判者”——成功感,荣誉感,会使青少年更为积极主动,而有权威的肯定,更会使人感奋不已。任何人都需要监督,青少年尤其需要督促。引导并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业,让他们去向课外扩展,去向深处探求,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又是“监督者”——习惯,往往是在环境影响、外界监督的条件下形成的。

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再通过在校期间的这种“训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的兴趣,“自主”的能力,“自主”的习惯,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者”了。

篇6:管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

管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

现如今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行为也在日益更新,再也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的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文章就学习动机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说明,并提出利用英语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作 者:孔媛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山东,日照276826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8)分类号:H3关键词: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英语课堂教学 对策

上一篇:中学政治教师年度考核评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展示空间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