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05-09

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共10篇)

篇1: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于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济宁十三中2008级13班孟祥政

我国目前由于人口过多,难以管理,所以对全部同学布置统一的作业。而因为并不是全部的同学都是一样的,为了更好的使程度不一的同学有最最有利于自己学习的作业,自主学习应运而生。它可以使了解自己的优秀同学做更有利于自己学习的事,以节约时间并提高成绩。

凡是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有自觉性与控制性,一旦失去了自觉,,失去了自我控制,便失去了它的意义。这就类似于把自主学习变成了一个不完成作业的“权 利”。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限制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自主学习在一定的制度下时,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例如建立自主作业明确的作业规定,规定自主作业的同学哪些作业必须做,哪些作业可以不做,但不做的同时又要有相同于完成作业的作用。当然老师也应及时检查或抽查这一类同学的作业。

自然并非所有自主作业的同学都可以找到最有效的作业,所以我支持让各位自主作业的同学互相看到别的自主作业同学的作业,取长补短以吸收养分,提高选择的作业的质量。

不单单是语文一科,各个学科都应该推行自主作业。千里马如果与别的马吃同样多的食物,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千里马。人才如果只是疲于完成作业,中国也难有真正的人才。

篇2: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郑志芳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化学教学实施了模式改革,就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对五个环节的设计谈谈体会和对此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设计;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突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生命化课堂,这些都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化学课堂实施“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改革,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导下的互动教学,正是体现这种高效性的课堂教学的改革,该模式包括“课前预习导学―当堂检测反馈―课堂互动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五个环节,模式中每个环节既是独立的个体,彼此又密切相关。下面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谈谈个人的践行体验。

一、化学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体会

1.课前预习导学案的设计

化学“导学案”的设计要以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导学案”关键在“导”,即教师的引导;核心在“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在“案”,即具体呈现方式。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其教学价值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学习目标的任务单;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图;三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资料包。我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反馈,觉得导学案中的自学检测题如果能以几个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层次的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所学知识,预习效果会更好。例如,化学2(鲁科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的预学案的自学检测题可以改为这样设计:(1)为什么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只要100℃,而要使水分解变成氢气和氧气却需要通电?(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什么?(3)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分析HCl和NaCl的形成过程,说说共价键与离子键的特点与形成条件。(4)说说化学键类型与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关系。通过以上四个问题把本节教学涉及化学键的概念、物质变化的实质、共价键与离子键形成过程与特点、化学键类型与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关系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预习时更有目的性,更容易理解,更有积极性。

2.当堂检测题的设计

“当堂检测”是在教师授课前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够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当堂检测”题的设计非常重要,习题要少而精,必须紧扣本节教学的知识点,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并学以致用。例如,化学2(鲁科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的课堂检测题可以改为这样设计:下面是我们熟悉的物质:①O2 ②NH3 ③Ne ④SO2 ⑤NaOH ⑥MgO ⑦MgCl2(1)不存在化学键的是;(2)这些物质中,只含共价键的是;(3)只含离子键的是;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4)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这一题中(1)问的设计包含化学键概念的理解;(2)和(3)两问的设计涵盖了对共价键、离子键概念的理解和形成条件的判断;(4)问的设计涵盖了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两个概念的应用即化学键类型与物质类别的判断,这样的检测题只要一题就可以检测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

3.课堂互动研讨的设计

“课堂互动研讨”是一种通过有意义的互动的作用达到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等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涉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信心、兴趣和情感等方面,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开阔视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互动研讨环节教师可从四个方面搭桥:一是指给学生思维方法;二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四是讲授有关学生欠缺的知识。例如,化学2(鲁科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教学中,教师只要讲清以下几点:(1)对化学键的定义强调三点:相邻、强烈、相互作用。(2)强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同时有新化学键生成。(3)动画演示HCl和NaCl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成键微粒、成键原因、成键本质等方面找出共价键和离子键之间的异同点,然后把从具体事例得出的结论推广开来,重点强调共价键、离子键的形成条件。(4)强调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加深学生对化学键类型与物质类别的关系的理解。

4.课内训练巩固题的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掌握与运用规则,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智慧技能,要把规则牢固掌握,运用纯熟就必须反复练习,这个观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只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如果没有课内训练巩固题,学生很难把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也很难使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完善、更充实。由此可见,课内训练巩固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例如,化学2(鲁科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的课内训练巩固题题可以改为这样设计:下面所列的是一组你熟悉的物质:①CaCl2

②CH4 ③KOH ④HNO3 ⑤CO2 ⑥N2 ⑦He ⑧NH4Cl(1)这些物质中,不存在化学键的是什么?(2)这些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3)请分别找出属于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物质。(4)对这些物质,你是否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标准是什么?题1的设计对化学键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进行突破;题2的设计几乎涵盖本节教学所有的知识点,既突出重点又能有效突破难点,特别(4)问中让学生明白根据化学键类型对物质进行分类,只是物质分类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物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课后拓展提升题的设计

课后拓展训练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提高,通过对习题加以拓展深化,不仅可以拓展出更丰富的化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化学2(鲁科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的课后拓展提升题可以改为这样设计:(1)下列变化化学键被破坏,但不属于化学反应的是A.酒精溶于水 B.液态水变成气态水 C.电解水 D.NaCl溶于水电离出Na+和Cl- (2)下列所有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既可形成共价化合物,又可形成离子化合物的是()A.H、O、S B.Na、S C.Mg、Cl D.N、H、O上述题的设计是对化学键、化学反应、共价键、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的.灵活应用。

二、化学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思考

1.情感激励促自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受学习动机的制约,而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来自于情感因素。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十分重要,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恰到好处地表扬与鼓励学生,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肯定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自奋其力。

2.优化小组促合作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还通过情境因素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非认知品质的提高。因此,要优化小组组合,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让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达到优势互补,这样小组讨论时才能充分发挥交流与合作功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3.搭设台阶促发展

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提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从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支架,通过激活知识生长点,设置合理的思维台阶,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顺利地生成知识,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在教学中搭设思维台阶有利于学生实现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构建。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思、议、探,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也真正实现了化学教学理念中“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徐宾。化学“导学案”的有效编制与使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08)。

[2]毛杨林。化学教学“为不教而教”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03)。

篇3: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自主学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获得书本知识, 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进入初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会积累知识, 沉淀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思考、实践探究,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每一名同学都有成功的体验.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给出自主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给出目标意在突出学生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扩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通过白板或投影等形式使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上)《3.1勾股定理》时,就给出以下的教学目标:1. 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思想, 发展数学思维;2. 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 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3.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并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目标导学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二、指导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心理和知识的限制,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 不能做到完全自主学习. 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提供必要的自学指导. 让学生知道干什么? 利用什么工具? 怎么干? ……. 所以自学内容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问题的设计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掌握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

例如,我在上八年级数学(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时,给出以下的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学P66-67内容,思考:

(1)如何在方格纸中画出平行四边形?

(2)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它们吗? 请写出证明过程.

(3)例3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和判定 ? 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请写出来.

学生自学时要注意两个问题,(1) 不要发现问题就开始讲,这样会干扰学生的自学,要让他们安静地、独立地完成自学过程. (2)教师利用这个时间巡视,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个别询问等形式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并把主要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下一步调整课堂进程和选定精讲的内容寻找依据.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

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 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在数学课堂上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 并能适时地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 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中,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同时,数学教学是抽象思维活动的理性教学,应针对教材特点,大胆改革45分钟的时间分配,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去练习. 例如我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地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 采用了如下程序:(1)度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然后计算出这三个内角的总和. (2)思考: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3)动手探究:用拼合或折叠的方法. 拼合的做法: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三个内角剪下,然后在一个顶点把它拼合起来. 通过拼合的方法, 都能够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推理证明:已知:△ABC;求证:∠A + ∠B +∠C = 180°. 学生也可以通过证明得到结论. 从而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定理的得出水到渠成. (5)应用举例: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完成作业. 这样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了心领神会 ,也从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知,并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4: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自主学习是以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为特征的自觉性学习。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等主要特征,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个体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内在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协同性、交往性、分享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集体的观念和团队的意识。

探究学习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者并不完全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统一,不应把三者对立和分割开来。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从只关注课中学习到关注课前和课中学习并重转变

因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进行,所以教师通常会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度研究,一遍一遍地修改,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与教师配合,达到教学目的。然而,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情绪等。在课堂中,学生虽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但是真正训练学生思维的时间并不长,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学习后的探究解答困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更要关注学生课前的自我学习效果。教师要在课前研究学生在先学时可能遇到的旧知识难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可以梳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并提供学案文本让学生提前学习,尽可能为学生的先学提供帮助,以便达到最佳的先学效果,为课中教学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从只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课堂环节和教学内容并重转变

传统的教师备课往往不太关注课堂结构,而是比较注重教学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则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教学内容,更要把学生的学习融入教学环节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教学环节模式主要有:

探究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要求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探究式教学基本程序为:揭示主题、提出问题——自读自解、质疑探究——引导点拨、反馈讲评。在实施这一教学程序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学懂课本知识;二是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答;三是包容学生的问错、疑错,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发展其潜能。

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和有探讨余地的问题,如“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教学中通常采用下列几种讨论法:一是课堂前后小组讨论;二是辩论型讨论;三是演讲型讨论;四是设置情景讨论等等。讨论中虽然是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并及时进行归纳,对同一问题做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

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在情境式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和探讨,使学生在平等中相信自我,树立自信,并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基本环节是:创设情境——思考研讨——组织演示——归纳提高。需说明的是,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三)从只关注思维引导到关注思维碰撞和思维引导并重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教师根据自己预设的学习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流程,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因为有了对学案的初步反馈和当堂反馈等环节,大大缩减了教师课堂引导的时间。

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非常容易捕捉到教材中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但思维活动本身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也应该把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矛盾、碰撞等展现出来,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思维活动之中,使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应用知识,又能形成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的教学问题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这个问题也无需回答,教师教的就是课本预设的内容。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常常因不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只根据自己的推测来讲解课程内容,通常会陷入不讲不放心、面面都讲时间又不够、学生反映不积极的尴尬局面。

有效的教学问题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预设或生成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难点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问题;将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一般教学问题提炼成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教学问题。

(二)有效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师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比较有智慧的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听的状态临时调整讲的方式和时间长度。但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教师在教之前已经通过对学生先前学习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困惑已经有比较充足的估计,而且在课前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怎样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突破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科学设计教学步骤,采用共同探究问题的形式,精讲少讲,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为进一步保留学生的学习痕迹,教师在学案上也设计了一些学生可以尝试解决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完毕后还可以在以后的复习巩固中找到当时的学习思维轨迹。

(三)有效的教学巩固

教学后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巩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课后巩固是教师在下课前布置学生作业,课后完成。传统作业有两大弊端:其一,因课后还要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做作业时间不能确定,巩固效果不佳;其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因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缺乏期待性和挑战性,容易在主观上降低重视程度。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则创新了知识训练形式,注重课堂上巩固,有效解决了这些弊端。

篇5: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 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0期

篇6: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与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着力倡导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它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改进;而不是为了鉴定,考核;更不是为了选拔,淘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随着“终身学习”的学习观的不断强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评价中日益受到关注的内容之一。自主学习不可争议的成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将直接影响对教学评价的结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意义 评价要素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我国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究中促进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的价值体现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输出和学生的接受为主要特征,这样的教学对在短时间内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效率比较令人满意,但在极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学生对知识本源感知,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这样做的结果是违背了人的自然意志。将泯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后果以丧失创新意识为代价。自主学习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自然意识。自主以遵从自然为前提,传统教育思想下,以教师的意志等价于学生的意志为依据,把学生主观意志的服从作为教育成功的范例,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把自己的意志传给学生,或者要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在加班加点中进行周密的强化训练,教师的只是显得至高无上。教师在无意之间违背了人的自然意志,现实告诉我们,凡是违背自然的东西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譬如,随着年级的升高厌学生逐步增多的现象,在教师尽心尽力苦教的条件下差生层出不穷。教育在给人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自由,没有了自主哪还有自由。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同于成人的认识规律,人的一般认识过程是:具体---一般---抽象---再回到具体之中。宏观的看中学生处于整个认识的第一阶段,及从具体到一般。是以归纳为主律的。成人则以演绎为主律,及从一般到抽象。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将导致学生的学习远离了具体事务,因为没有自身的亲历也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的结果大多是死记而不能把握它。

3、重视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认知与情感总是复合在一起的,所有的认知都是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学生自己发现的只是具有生产性,他就会为自己的生产而感到快乐兴奋,他就会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的用知识。如果没有了自主,何谈发现知识的快乐!

4、体现以人文本价值观。自主学习是依靠学生自身来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在于外部地位,更在于内部自然和潜能的发挥,教育的价值才能归结到学生身上。即以人为本。

5、极大的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管学生面对的是人类已有的文明,他是否发现都已客观存在。但直接接受与活动获得却又截然不同的意义,活动获得本身就是一次创新体验。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的要素

(一)、自主学习意识的评价

在教学中要较好地运用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充分体现以下几种意识:

1、目标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的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在这种目标的适度要求下,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学习目标。只有树立目标意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同步提高。

2、主体意识。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3、问题意识。“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应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首先,教师提问要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其次,教师的提问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思路、角度和方法,由原来的被动提问转变为主动提问,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分析教材,抓住要点,解决问题。

4、创新意识。“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要被教师的思维所束缚,要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只要有这种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树立起来,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5、方法意识。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知识在不断涌现,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过程教学,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代之以激励、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掌握新知识,更要总结、积累学习的方法,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并能使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6、总结意识。学习过程,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如自己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的方法;同学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教师点拨、纠正、补充、精讲的新知识和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每上完一节课,学完一个单元、一册课本都要整理总结。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适用、灵活。再用这些知识、方法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学习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自主学习策略的评价 在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评价: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老师的帮助下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探究的空间。

2、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3、诱思导学,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为此,教师没必要急于先“发”,即把知识点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自行思考,激活学生整个认识系统,把他们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引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4、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读书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珠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

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际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篇7: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 岳阳县毛田镇中心学校 张小娟

摘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来袭,“体验”与“感悟”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已呈飙升态势。在课堂教学的领域中更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验与感悟

语文体验感悟学习指的是,(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一种学习方式。[1]

而“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能的核心场所。从这个意义来说,课堂,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见教育行为,了解学习动态,提取研究信息,激发创造灵感。”[2]

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感悟与体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与感悟的体现

(一)语文新课标中的含义

“体验”“感悟”(或“感受”“领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对它们进行了反复的阐述和强调: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 语文

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加深体验与领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二)在新课标教本中贯穿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例进行说明。

1.“课文导语”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七年级上册):“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

《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可以说,几乎无一则“导语”不是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体验感悟学习的要求。[

2.“研讨与练习”

《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3.“单元说明”

例如,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就有五个单元的“说明”明确提出了体验感悟学习的要求。

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些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第四单元:“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语文

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第六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1]

(三)在配套教学用书中的建议

在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课文研讨”部分都包括“整体感知”的内容,另外,“教学建议”部分也时常提出体验、感悟方面的要求。例如:

《再塑生命》(八年级下册)“教学建议”这样写道:“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体验,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样对本课才会有深入的理解。”

《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建议”强调:“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可自行探索,总之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

多形式诵读,感知文意;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多层次评说,感悟思想情感,这是语文教学三环节的基本要求。

(四)中考命题中的身影

第一:注重“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或强调表达“真情实感”,几乎成了近年来所有中考作文命题者一致的要求。如:1.200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题是,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2.2003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非省级课改实验区)是:“读下面这封信,你一定会有所触动,也许你会想到自己曾经历过的事,也许你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把你的经历、思考或感悟写出来,将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第二:中考阅读题重视了对学生体验、感悟能力的考查。如这类题型:(1)“作者说:阳光是……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2)“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3)“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二、体验感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语文

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教育思想。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教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3]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从具体操作的层面看,要让学生对文本和某个语言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并能迅速地抓住主要问题,明了中心;探究其中的异同,体味个中的好处,达到真正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体验感悟方法的指导与体验感悟能力的培养。[4]

在现实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实践经验或体会,通过读、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和文本对话,去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等。即使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也仍然需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否则实践活动就有可能是走走过场。

三、体验感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发挥

怎样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有效地实施体验感悟学习,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

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冷静地品读、感悟、玩味、思考等方面,教师要在面对文本的同时,进行引导。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发的养成,有时须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过心”比“过身”更为重要。[5]

课堂上研讨的七嘴八舌、轰轰烈烈(实则喧闹浮泛)实则是教师教学的不可取之处,忽视学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静的思考;也不可只顾自己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空洞说教,应激发学生的内趋力,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感悟。

语文

在上《荷叶 母亲》时设计了一个作文片断练习,以引发学生用“心”自悟:《荷叶 母亲》深刻地表达了“母爱是至高无上的”这一主旨,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片段展示:

生:这星期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和母亲吵架了,原因只有一个,我又去网吧了……

呆在网吧已经一天了,身上的钱用光了。推开网吧的玻璃门,才发现已经凌晨了。

外面黑漆漆的,干净的大街上放佛没人走过,一不留神,摔了一跤,自认倒霉的爬起来。却看见了天空中的明月,没有星星,月亮孤独的挂在天上。冷不丁的想起了妈妈,心里忽然一酸。

到家门口后,我悄悄的打开门,蹑手蹑脚的走了进去。一进门就看见电视机开着,妈妈坐在沙发上,她可能听见点声音了。猛回头看我,她的眼神喜悦而忧伤。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过:妈妈不会在我通宵上网的时候就在这等我?心中猛地一疼,好久没有这样看过妈妈了:那被油熏得蜡黄的脸,那头上生出的白发,这白,白得刺眼,白得难受。这岁月的痕迹,透着对我的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不想让妈妈看见我哭,便像以前吵架时一样喊了一声:“谁叫你等我啊,你不睡觉干嘛?”话音刚落,我便跑向自己的房间……

我下定决心,刚刚是最后一次了。明天一早乃至以后,我要做回小时候的我,对妈妈好,不干坏事和……

其实每个人都会错过那一回家的车,但只要赶上了下一趟,就不会错过爱的旅途。

饱含深情的文字,正是学生独立人格、独特体验的再现。

学习者用“心”去感悟,去体验,而且“有些东西读过之后,要在肚子里慢慢地‘发酵’,慢慢地‘悟’,突然哪一天,他会悟到什么”。[6]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

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味的朗读、有思味的默读、有韵味的赏读、有深味的诵读。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能。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 语文

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如,读杨绛的《老王》,你会“读”出一个生活艰难的人所拥有的一颗金子般的善良的心;读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你会“读”出居里夫人那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

有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往往“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例如,读鲁迅的《孔乙己》,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进而“读”出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3]

(三)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去体验、感悟

联想,主要是进行忠于生活的还原式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如,《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作者坐船出游看山的幻觉,为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这句精彩的描写,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想一想这方面观景的体验。这时学生记忆的闸门会很快打开,不少学生会自然联想到:在车船快速行驶时,四周景物仿佛会不断向后退,在类似的幻觉中观察景物,静止的景物会鲜活起来。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学习效果。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这种体验感悟需要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

如,《紫藤萝瀑布》的结尾这样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我”潜意识中隐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思绪?这只有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想象去体验感悟了。

(四)情境设置,唤起学生的体验感悟

设置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感悟生活,感悟作品的内涵。

语文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用《春天在哪里》这首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把学生从歌曲中的“山林”“红花”“绿草”以及“会唱歌的小黄鹂”,引入课文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富有特征的春景画面中,让学生充分领悟春天的美。还可特别重视“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一句,抓住美丽的春天跟小朋友的感受融为一体这个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人在春里,情在景中。

总之,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满体验、感悟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活跃起来,也使每一堂课可以进入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期

[2]李桂燕.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3]赖瑞云.“体验”理论在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教育研究,2010,10期

篇8: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网络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内涵

网络教学中, 教师将欲教授的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则利用网络手段,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动性, 努力“发现”知识和规律,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实质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的精力更多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上,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而能够从自身学习需求出发, 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其创造性见解不断融入到主体认知不断生成的过程。

二、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 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尽可能整合各种资源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并且可以从个体方面体验到有能力去对待他的外部世界。

建构主义者认为,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是由个人的经验决定的。每个人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权威的知识应该由学生主动地建构意义, 以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对学习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后, 使原有的知识结构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调整和改变。

(二) 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信息时代固有的特性, 也是网络精神的核心。网络的便捷、快速、共享、资源丰富等特性使网络学习富有优势,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信息的局限性。

2.自主学习的深度参与性。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在网络教学环境下, 容易调动或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愿学和乐学。应当鼓励学生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参与, 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识别、自我控制、自我选择、自我培养。

3.自主学习的自律性。自律性是学习主体表现出来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 具体体现为自觉学习。自觉学习要求学习主体的自觉性或醒悟性, 对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过程、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 才能更加约束学习行为, 确保学习主体主动选择信息, 通过构建将新获取的知识融汇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三) 当前网络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主体的自制力不强, 缺乏自我约束力。很多学生认为, 只要把教师教给我的知识学会了就行了, 这是传统教学中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内容、方法, 自行制定学习计划, 并付诸实施。很多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时, 经常浏览与课程无关的内容, 甚至玩网络游戏、聊天。

2.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学习目的的明确与否决定着其学习积极性高低、学习主动性强弱以及最终学习效果的好坏。进入大学后, 因为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 很多学生对学习比较放松,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另外, 很多学生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平时不学习, 也不知怎么学习, 考试临时抱佛脚。学习上不善于归纳、总结、提高, 在学习、考试时过分依赖教师。

三、网络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一) 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理解为“我想学”。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有了需求, 才能表现出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愉快的过程。无论学习任何知识都能达到预期目的。学习是一种责任。自主学习要求将学习责任从教学主体转移到学习主体上。学生只有主动承担起学习责任, 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该相信, 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大的潜力。除此之外, 每个学生都有对学习的独立的要求, 表现为其要求独立学习的一种欲望。对于有章可循的规律, 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 对于一些课外知识, 让学导,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等个性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主动参与自学目标设计, 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课程;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对认知策略、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 及时修正学习计划, 完成学习任务, 体现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学习资源上网, 引导学生积极上网学习,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网络环境;优化多媒体学习资源, 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 加强学习制度建设, 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运行机制

1.建立网上与多媒体自学检查制度。可以建立教师监测制度, 要求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计算机教室学习, 每门课程要保证一定学时个别化自学, 教师现场指导, 作出记录, 形成考核指标之一。

2.建立自学笔记检查制度。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要自觉做好笔记, 教师定期检查记录。

3.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制度。“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 则习染而不自觉。”这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习过程中, 由学生自由组合, 建立学习小组, 教师组织将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深入到小组中, 参与讨论, 必要时作及时的指导与点拨, 学生可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师生、生生之间不必直接面对。教师通过网络把问题分散到各个小组中, 学生之间将各自查阅的资料, 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来共同解决问题。

网络教学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在21世纪的网络信息时代, 学生自主学习必将迎来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候英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7 (49) .

[2]俞菊芳.论网络教育模式下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篇9: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初中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我们的教学是多元化的,教育的任务必然要从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因此我努力探讨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

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为老师首先要知道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在预习时能否有自己深刻的思考,知道自己准备学什么,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我重新制定预习要求:学生按自己的阅读理解,写出自己掌握有哪些内容,对理解的内容要举例说明,不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写出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有选择权,这最能表现学生各自的自主学习能力了。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我对这位同学的预习笔记给予了“优秀”的评价,充分肯定他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我在教学中注意协调好个体学习目标与总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书面回答或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二、阐释新知识的本质属性,引入学习课题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思考,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高效?这些问题是我备课时考虑较多的。比如:如何进行新课引入?课本上的引例学生大都已自学了,再提问已较难产生悬念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就无法调动起来.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在课题的引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阐释新知识的“核心”问题,明确学习重点

我开门见山地陈述章节的核心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及关键问题,让学生更积极地期待着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引入方式往往应用在新章节的第一课时。如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课时中,设计课题引入为:本章是继上学期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后,又一个“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数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图形的形状(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和位置(如相交、平行、互相垂直等),显然本章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不同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由两条直线相交产生对顶角、邻补角,研究它们的位置与大小;由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又会产生两个角新的位置关系,如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等,把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有关角的数量关系进行相互因转化。因此本章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阐释新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明确学习方法

我从陈述新知识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入课题,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如在讲述1.2.1有理数, 设计课题引入为:同学们经过预习, 也查出了“有理数”这个名称的来源:由于有理数是英文rational number的译名,但中文翻译不恰当,逐渐变成“有道理的数”,简称有理数.不是有理数的实数遂称为无理数.但有理数的希腊文原意是“成比例的数”,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的形式,即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式子m/n(m,n都是整数,且n≠0)来表示,这就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因此,同学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有理数时,就抓住有理数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形式去判断就容易多了。而整数就是上式中n等于1的数,分数就是上式中n不等于1的数,因此有理数可分整数和分数。

3、挖掘教材内涵,组织自主探究

我通过检查学生预习笔记,较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是否全面?在学习中存在哪些疑难?学生对哪些问题的探究较感兴趣?这使我在教学中能简明扼要地讲解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注重挖掘教材内涵,启发学生去思考与探究,促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能开阔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到“垂径定理”这一节时,我以往教这节内容时,基本按以上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学生也理解得模模糊糊的,但在教学中我侧重于是垂径定理的应用,学生只要懂得在应用垂径定理时,要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去求有关线段就可以了。

我反思这样的“探究”过程依然是学生在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探究”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还是把课堂的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而这“探究”的价值就取决于教师引导的实效性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探究体验,再有老师的形象归纳,不但让学生加深理解了定理的丰富内涵,又能着实地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及时复习,查漏补缺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查漏补缺、复习回顾对自主学习来说必不可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要求当天课堂学习内容即时复习,周末进行本周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针对自己出现的错题,要及时更正,特别是在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要求把错题抄在错题本里,弄清错因,订正错误,并另外做一道与错题同类型的题目,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学会举一反三。

实践证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确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把自己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学习就会成为自覺自愿的事,这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自主学习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学习效率自然高;再次,自主学习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能独立思维、深刻反思、触类旁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中学数学》1995年第7期方善泽“长方形网格中最短路径数的算法探究”

篇10: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在北京东城区第十五届教科研论文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北京165中学

陈继红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叫陈继红,从事教育工作29年,具有北京教育学院政史系和教管系两个本科学历,并获得北师大研究生院哲学系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学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北京165中学党支部书记,同时承担着高二年级一个班的哲学课的教学任务。我今天发言的主要内容分四部分:

一、关于“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

二、学习型教师和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和条件

三、简述论文“诸光说”的成文过程

四、论文获奖后的感受及思考

一、关于“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

1、学习型组织理论精要:

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一个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一个是“企业再造理论”。我非常推崇其中之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方法,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所著。其宗旨是由个人到组织通过学习、应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方法,增强适应不断变革的能力及创造未来的能力。目前在我国倡导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等已成为我国的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一理论既是管理理论,更是发展理论。它的真谛是让人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发展所在的事业,建立作为群体一员健康和谐的关系——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它的核心是持续创新。

2、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树立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学习工作化”就是对待学习要象对待工作一样,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工作学习化”就是要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作学问来研究;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工作成效和工作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其中,工作的难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工作的得失是反思交流的重点。

只有积极地实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新理念,才能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快速应变能力,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活动、创新成果的出现。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关系到学习型社会的命运。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其直接表现就是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其关键就是要大力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使我们能紧跟时代的最新科技前沿、最新文化的发展步伐,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并善于将自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成果。

3、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至关重要:

迁移“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我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学习型的政治教师、学习型的领导者。我认为,一个教师、一个领导者,只有当他/她是学习型教师或领导者的时候,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等先进的学习理念就会深入人心,并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有没有理论的指导,效果不一样;自觉或不自觉,效果也不一样,强调“学习与工作不分离”,特别是要求“学后必须有新的行为”。

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指导下,我更加积极地吸纳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理念,自觉地学习、思考并认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严格反思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教训和败笔,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非常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和技巧,实践中注意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感受着研究、思考、碰撞、学习、提升境界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让人时常处于亢奋、激情中,让人始终精力充沛的工作学习,我想这也是非 2 常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总之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正符合现实中的迫切需要,并有最广泛的实践性和成效性,既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又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实现工作目标。

二、学习型教师和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和条件

1、应具有的素质

要做一个学习型的政治教师和领导者,特别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一个人与外界交换的能量、知识、信息等过少过慢,那么这个人必将才能衰竭乃至为时代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看,从外界摄取并消化、创新知识信息的内在要求和冲动将更为强烈,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

二是具有完备的学习自觉性。只有不断创新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并赋予自身更加完备的学习功能,才能大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三是具有持久的创新意识。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学习是创新的资本,学习推动创新,创新呼唤学习。以学习推动创新,把学习作为创新的源动力,我们必须锻铸自身开发加工学习资源的能力和本领,使自己拥有更高、更强、更持久的创新功能。

四是具有更强的自我完善境界。只有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建立良性的自我更新能力,才能自觉地校正和修补自身发展中的缺失,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攀升。

2、应具备的条件和意识

能否成为学习型的政治教师和领导者,需要经常检查自己是否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和四种意识: 一是能否不断的获取新知识,吸收新成果,创造新经验;二是能否不断的增强自身建设的能力;三是能否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要不断强化四种意识即:过程意识、特点意识、整合意识、“四边”意识。(“四边”意识指的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习型的政治教师和领导者,在价值观方面有特别的要求:即对待社 3 会:要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对待组织:要忠诚关爱、同心同德;对待工作:要自我超越、持续创新;对待同志:要宽容豁达、反思律己;对待人生:要宁静致远、快乐人生。

三、简述论文“诸光说”成文的过程。

1、成文背景

这次我和谢小军老师共同撰写的论文《试论中学政治教师的“底蕴”——“诸光说”》在东城区第十五届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得好评,令我们倍感欣慰。

说来此文的形成还真是带有某些偶然性,在我还没有调入165中学工作之前,谢小军老师就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中等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总负责人是北师大教授贺允清),东城分院承担的子课题是“新时期中学政治教师政治道德素质研究与培养”的课题研究,前期作的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统计都是由谢小军老师完成的,我调到165中工作后不久,小谢主动拿来她写的论文让我帮助修改,此时我才正式介入进来,那一时期学校的工作确实很忙,可以说是在小谢的“一再催问逼迫”下才写成此文的。

当然此文的形成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那一时期我们先后数次在晚上一起研究分析各种数据,探讨各个问题,互相碰撞出许多新的想法,同时我也促使自己看了大量有关政治教师素质的文章,调出了自己多篇教学论文的内容,改变了小谢原有的文章结构,重新确定文章论述的角度,形成了现在的文章构成模式。通过这次合作成文,年青教师的虚心请教、执着精神令我感动,我也非常感谢小谢对我的这次“催问逼迫”,否则现在的这篇论文很有可能会在我的“工作太忙”的借口下溜之大吉。我和小谢的这种合作学习研究,恰恰又实践了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理论。

2、题目由来

《试论中学政治教师的“底蕴”——“诸光说”》这一论文题目的设定:我们是从文化底蕴一词中受到启示,从我们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从各校提供的各类数据,我们进行了逐项统计和分析,许多数据令人深思。我们分析到了学生对政治教师认识上的偏颇以及留给人们的不良印象,思考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把它概括为中学政治教师的“底蕴”问题,进而引申为“诸光说”。所谓“政治教师的底蕴”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政治教师遇事要善于思考,通过现象,了解深层缘由,寻根究底,把握事物本质特性;在学业上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博览群书,不断的吸纳、积聚实力,努力精通政治课教学理论;特别要具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理论认识的深刻性,知识视野的广阔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等。可见政治教师的“底蕴”内容广泛,寓意更深。

那么底蕴问题怎么又跟“诸光说”连到一起呢?

正如论文中的一段论述所说: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政治教师的底蕴问题,借物喻人,概括为“诸光说”。大自然中萤火虫之光漂泊不定、是点点亮;蜡烛之光其火苗是盏盏亮;火焰之光发热、闪烁而向上升,束束跳动充满着活力;而光源处源源不断的发出光亮,照亮黑暗、照亮人心,总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和遐想。

3、基本观点:

说到蜡烛之光,我们认为:政治教师不论个人能力的大和小,均应有光发光,有亮照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再深一层要求就应具有蜡烛精神,首先要做好蜡烛:蜡烛虽小,但心中有根线,燃烧时烛心结成花状并滴下油来,有烛花、烛泪之说。借物喻人,可意喻为: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一心一意、全身心投入,勇于奉献,勤于付出,耕耘有效,过程虽然艰辛,一生献给教育,无怨无悔。

中学政治教师尤其要努力做一个悟高、德善、政坚之人,要把“敬业”精神升华到“乐业”境界,树立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强烈使命感、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立足双向发展。

本文所说的火焰之光,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发热、闪烁而向上升的特点,可引寓为具有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我们认为这个“火把”、这个“阳光”除了包括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完美的道德修养外,还应包括广阔的知识视野、扎实的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学艺术等,如果没有这些做基垫,就无法具备洞察问题的敏锐性、理论认识的深刻性。

我们在从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总结概括了以下诸多方面作为政治课教学艺术 5 的构成要素:即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主线精炼清晰,逻辑关系科学准确,教学内容衔接自然,脱离教案授课自如,善选难题勇于创新,质量累积精彩飞跃,锤炼把握提高升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和经验,设计出最佳教育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才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同时,教学未来新知识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了好的教学内容,关键还在于教师要找准教学结合点,要巧妙的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结合点,不论课型怎样设计,都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具有识广——即广阔的知识视野;功深——即扎实的业务功底;艺精——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如同火焰之光不断地发热、闪烁而向上升,才能为达到知识视野的广阔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境界而不懈努力。

说到“光源”,物理学上指能发出波长在一定范围内的电磁波的物体。通常则指能发可见光的发光体,可见光源常用于照明或显示信号,不可见光源能用于医疗、通讯、夜间照相等特殊用途。可见现实生活中光源的用途之广,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在这里我们借用“光源”一词,可意喻为源源不断、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学无止境,善于捕捉最新信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教师通过自身发光,照亮学生,又因学生的目光集于光源处,教师更需要具有持续发光的能力,尤其是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师更应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亲其师而亲其学科。这是对政治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下面仅就政治教师要具有持续发光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政治教师具有持续发光的能力,还应体现在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上,努力使自己全方位发展,做一个复合型教师。

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成员获得的信息渠道多元化、即时化。目前,由于卫星通讯、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和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已经不明显。在当今时代,教师真正需要的倒是虚怀若谷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历方面的欠缺,要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时代是发展的,教材是变化的,政治教师从未有过一劳永逸的教案,难怪有的政治教师感叹地说:“我们年年都是新教师”。政治教师要具有持续发光的能力,首先体现在课堂教 6 学内容上的“实”与教学氛围上的“活”,做到课活——教学上的“实与活”;还要体现在能够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能熟练运用最新信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上,并上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课程,做到段新——手段上的“新与熟”;还应体现在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上,做到时进——要求上的“进与全”,努力使自己全方位发展,做一个复合型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如光源之说——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的高度。

从上述的“诸光说”中不难看出,要做一个称职、合格、优秀的政治教师谈何容易。我们与之比较相差甚远,但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目标,这是方向,这是政治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区别点和内功要求。我们应自觉把握,努力锤炼基本功,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合格的政治教师。

政治教师的自身修养及文化积淀,要求这种文化底蕴犹如泉水源源不断,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政治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政治学科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面对现实瞬息万变的事物,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这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及学科功底。教学的艺术设计固然重要,但它毕竟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之本还是教师的知识底蕴。

四、论文获奖后的感受及思考。

说到这次论文获奖,我想这与我多年来超负荷工作,教育教学管理多头经历,时间少,头绪多,必须提高时间运筹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学习与工作的结合,随时积累资料,及时归纳整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近些年来我逐渐养成了这样一种学习工作模式,概括地说由下列词组组成:问题麻烦——研究课题——理出表现——双向寻因——智力能力——态度情感——方法对策——实践观察——反思比较——理论依据——拓展学习——资料积累——屡清思路——观点生成——撰写文章——推敲修改——实践验证——参评获奖——继续实践——循环往复……。

这套词组可简单诠释为以下主要内容:

问题麻烦——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麻烦、苦恼和问题,要善于发现、面对、正视它;

研究课题——教科研需要研究的课题,可以是市区拟定的课题,能够参加一个或几个课题组的研究,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但是更多的应是我们日常工作 7 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麻烦,这样效果会更直接些;

理出表现——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理出相关问题的种种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双向寻因——进而要分析原因,弄清楚到底是来自于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若是老师的原因,就要敢于面对,积极的改进;

智力能力——若是学生的原因,就要进一步分清是学生的智力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态度情感——特别是要关注师生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方法对策——针对找出来的不同问题和原因,还要找出适宜的方法和对策; 实践观察——积极地付诸实践,不断地实施、观察,效果如何;

反思比较——随时进行积极地反思、比较,要学会不断地否定自己,换位思维;

理论依据——凡是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就要进一步找出理论上的依据,这一理论依据是自己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拓展学习——若是未知的理论就要积极地进行拓展学习,努力提高对相关理论的认识;而后在实践中继续观察、反思、比较;若无明显效果时,则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继续实践……。

资料积累——在整个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积累相关的原始资料和数据,不要怕麻烦,要学会资料归档,有条不紊,切忌杂乱无章、无序;

屡清思路——要不断地屡清问题思路,积极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要学会上下左右、正反前后联系思考,多角度思考,辩证思考;

观点生成——当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时,就会自然的产生撰写相关文章的念头,将自己所思、所想、所做的如实记录下来,久而久之,素材越积累越多,要想陈述的观点也会不断生成,撰写文章——有时产生的论文题目几个或十几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素材分别列入相关的题目中,待有相对比较集中的节假日、寒暑假的时间,便会集中撰写、修改、润色、成文。

推敲修改——成文后的论文,我一般都会搁置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反复看、8 反复读、反复推敲修改,这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及时补充进去。

实践验证——修改成文后,我仍然会关注相关问题的有关理论,教学中我会自觉地将论文中的观点付诸实施,让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参评获奖——若遇有征文或参评的机会,我会积极参与,至于参评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我相信,只要耕耘,就一定有收获,只是收获的大小、多少而已。

继续实践——循环往复……。我更关注的是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是否增加了新的理论知识,我是否尝试了新的方法和技巧,我的思路是否更加清晰了,我的学习研究是否更加自觉了,只要自己在不断的提升,我就会不断的感受到新的愉悦感,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如果说这次的论文获得了较好的评价,那也是在长期的学习研究中,仅2000年以来,我已撰写的20余篇教育教学管理的论文和文章的基础上,有多少篇区、市乃至全国不同级别的三二一等奖的论文铺垫的基础上才取得的,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没有谁能轻轻松松的成功。有人会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我的体会是一篇优秀论文不仅仅是写出来的,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别人优秀的观点一定要借鉴,但是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是自己学习思考、实践比较、反思总结并能自觉指导今后工作和学习,使自己进一步提升的经验、方法、新的观点,这会使自己终身受益。这些年来,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这些名言警句经常激励着我不断的学习提高,拼搏努力不落伍,这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我会继续自觉地、积极努力学习实践,争取做一个比较完善的学习型的政治教师和领导者。

备注:

本文学习参考资料:有关学习型组织内容的网上文章。

谢谢大家!

上一篇:2020街道安全生产月动员会主持词下一篇:《去年的树》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