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2024-04-07

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共6篇)

篇1: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个案工作的基础知识

本节介绍个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个案工作的概念、历史发展、价值体系、知识基础、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基本技巧和专业关系,以及个案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八种理论实施模式。

一、个案工作的涵义及范畴 个案工作,即社会个案工作,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1、个案工作的定义介绍 介绍个案工作的经典定义,如里士满、鲍尔斯、斯莫利、霍利斯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2、个案工作的涵义归纳 综合早期学者对个案工作的定义,归纳出个案工作的涵义包括:(1)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2)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立性。(3)个案工作融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4)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5)个案工作需要动用资源。(6)个案工作者能够同时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3、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个案工作丰富的内涵,源于个案工作的独特本质。个案工作的本质,简言之,即助人自助。具体包括:(1)从关系性质来说,个案工作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2)从行为手段性质来说,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3)从目的性质来说,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

4、个案工作的目标 个案工作的目标概括而言,一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二是帮助案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1)协助个人或家庭有效地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2)预防个人或家庭原有困难或问题的再度发生。(3)预防个人或家庭新的困难或问题的产生。(4)增加案主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5)发挥案主的潜在能力以增强其社会生活功能。

5、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1)传统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二类:专门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他机构中的个案社会工作部门。(2)其他机构中的个案社会工作部门包括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社会福利、矫治服务等方面个案社会工作实施。除了上述四种主要的个案社会工作实施领域外,还有军队个案社会工作、农村个案社会工作、企业个案社会工作以及私人开业式个案社会工作等。

二、个案工作的历史发展

1、个案工作的萌芽时期 以人道精神和民主社会理想为动机的个案工作源于17实际的英、美国家宗教团体及政府机构对贫困的救济。其萌芽时期具体表现有:(1)早期的政府救济。主要的代表性的是英国的济贫法。(2)宗教的慈善事业。主要代表是查默斯牧师创造的“程序指引”救济理论等。

2、个案工作的专业化或职业化时期 个案工作的职业化是以专门为需要者提供个案工作服务的实务机构的成立和以专门提供个案工作服务而接受薪水的职业个案工作者的出现为标志。个案工作职业化时期开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体现在:(1)美国的改善贫民状况协会(2)英国慈善组织协会,他们聘用了“友善访问员”,对友善访问员进行了培训,强调对每一个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这直接促使个案工作专业理论的产生,进而使个案工作演变成一种可以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普遍的工作方法。

3、个案工作的科学化时期(1)个案工作的理论建构(2)个案工作的教育发展(3)个案工作的行业化发展

4、个案工作的多元化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对个案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派别的个案工作理论。影响最大的是(1)功能派个案工作(2)心理及社会派个案工作(3)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4)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

5、个案工作的整合时期。

6、个案工作的反思发展时期。

三、个案工作的价值体系 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这一助人专业的直接方法之一,价值观是该专业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1、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 个案工作与哲学的关系 个案工作作为具体从事助人的专业性方法,必然涉及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是人道主义和宗教思想

2、个案工作价值(1)价值的定义与特点 价值是人对事物的—种评价,是区分好坏、高低、善恶的标准。每个人都有其个人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同样,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也有其基本的价值倾向,这种价值倾向决定了这一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主观性,它表明的是一种选择偏好,未必有言之成理的依据。—种社会或文化的价值不是通过经验证实,而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让其成员接受并代代相传的。(2)个案工作价值 社会工作价值是为社会工作专业所抱持的一套有关人类本质的未经验证(或可能不可验证)的信念。这些信念反映在日常的实施活动之中,并提供了专业实施的方向和准则。(3)个案工作价值的具体内容 社会工作的具体价值是从众多传统价值中挑选出的一组符合专业特性的信念,它为社会工作专业所珍视、认同和共享。戈登和比斯提克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经典表述是在社会工作界所普遍接受的。(4)个案工作价值的两难论题 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中,往往会产生价值的冲突。一方面,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助人的实现也可能影响现行的社会制度。

3、社会工作伦理(1)社会工作伦理及其意义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依其哲学信念和价值取向发展而成的一套伦理实施细则,是社会工作者来表征专业特征并指导其行为的一组道德准则或标准,是引导与限制助人活动的依据。(2)社会工作伦理冲突及解决原则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是一个系统,系统和次系统,或次系统之间难免会发生优先性冲突的困境。雷默讨论了在对个人和家庭作直接服务时可能遇到的伦理难题以及解决的标准。

四、个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有些基本条件不仅是建立专业关系所必须的,而且其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这些条件既包括个案工作者的态度,也包括个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及精神素质。

1、具有治疗功能的基本态度(1)同感(同理心)1)同感的界定。

2)同感的特点。3)同感的意义。4)同感达成的困难性。5)同感与同情的区别。6)测量同感程度的标准。7)达成同感的具体方式。8)达成同感与工作者人格的关系。(2)尊重 1)尊重的界定。2)尊重表现的几个层面。3)尊重与工作者价值观的关系。

(3)真诚 1)真诚的界定。2)真诚的表现。3)缺乏真诚的危害。4)真诚与口无遮拦的关系。5)真诚与工作者人格的关系。(4)简洁具体 1)简洁具体的界定。2)怎样做到简洁具体。(5)在治疗初期工作者易犯的错误 在治疗的初期,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是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对案主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表达“同感”是特别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作者在个案社会工作中正确的回应方式,我们有必要了解错误的回应方式。总的来说,错误的回应方式不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对案主感受的回应,往往因为缺乏同感,否定了案主的感受、中止了探讨的话题,以致整个工作过程受到极大的损害。

2、知识结构(1)学科知识(2)制度知识(3)技术知识(4)经验知识

3、精神素质(1)崇高的社会责任(2)丰富的人文情怀(3)稳定的心理状态(4)勇敢的挑战精神

五、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 社会工作技巧是将知识与价值观合二为一,并转化为行动,去回应社会关注和社会需要的一系列技能。个案工作主要活动有会谈、访视与记录等等。

1、会谈(1)人际沟通(2)治疗性沟通(3)个案社会工作会谈(4)影响个案社会工作会谈的主要因素 ① 会谈的场所;②会谈的时间安排;③会谈者的基本态度;④会谈者的主要工作方法;⑤非语言沟通技巧;⑥会淡的技巧。

2、访视(1)访视的界定 在个案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为了了解案主情况与促使案主的转变,个案工作者常常前往案主的家庭、学校或工作单位拜访有关人员,这种专业性的访问叫做个案社会工作的访视。(2)访视的目的(3)访视中注意的事项①明确访视的目标;②做好访视的准备;③选择访视的时间;④访视者的服装;⑤ 访视者的态度。

3、记录(1)记录的界定 记录是指在工作者与案主的整个接触过程中,把案主情况及其处理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记录是个案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个案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之一。

(2)记录的功能(3)记录的方式 包括:1)录像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4)记录的原则(5)记录的主要种类 个案社会工作的记录大致可分为管理式记录与临床式记录。临床式记录又可分为过程式记录与摘要式记录。过程式记录又可分为逐字逐句的过程记录与概要式过程记录。(6)过程式记录的主要内容

六、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 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是个案工作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称为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是个案社会工作成功的基本条件。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了解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的性质、基本要素、个案工作者的专业自我、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性质(1)专业关系的界定:在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与案主结成一种专业关系,个案社会工作的关系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结成的专业关系。(2)专业关系的性质: 1)形成的目的明确。2)专业关系是一种职务关系,而非私人关系。3)工作者与案主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4)专业关系不允许工作者在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获得个人的心理满足。5)专业关系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6)专业关系要求工作者提供专业性服务。7)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的主要职责在工作者。(3)专业关系的意义: 1)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是助人工作的基础。2)专业关系也是个案社会工作治疗的重要手段和中介。3)工作者的同感、接纳与真诚是达成与案主专业关系的必要条件。(4)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1)关心他人; 2)承诺与职责; 3)接纳与期望; 4)同感; 5)真诚与一致性; 6)权威与权力; 7)目的。(5)专业关系的动态性:专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案主和个案工作者之间感受和态度表现交互反应的一个过程,案主把他的各种内在心理需求,以口语或非口语的方式传达给个案工作者;而个案工作者在敏锐地察觉并试图了解后,再反应给案主;然后案主再以口语或非口语的 方式,对个案工作者的言行作出反应。这一来一往的互动过程,使得关系的性质随着互动而不断地变化发展,专业关系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2、个案工作者的专业自我(1)专业自我:个案工作者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在从事专业工作时,必须尽力表现出承担着专业职责的“专业自我”。首先,个案工作者对案主的各种反应应保持相当的理性;其次,个案工作者的任何反应均应为了协助案主工作。再次,个案工作者对待案主必须以高度客观和中立的态度。(2)个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1)是一个成长中的人; 2)有自我分析的能力; 3)有影响案主的能力; 4)有协助他人的意愿; 5)有相当的勇气; 6)有相当的敏感度。

3、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1)案主在求助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需求: 1)需要被视为独特的人; 2)有表达内心感受的需求; 3)需要被视为一个有价值、有个人尊严的人; 4)需要获得关切和了解; 5)对个人的问题,希望能不受批评或指责; 6)对自己生活的种种,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与机会; 7)期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隐私获得保密。(2)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接纳的原则; 3)承认的原则; 4)理解关怀的原则;

5)非评判的原则; 6)案主参与与自决的原则; 7)保密性原则; 8)关心他人; 9)承诺与职责; 10)接纳与期望; 11)同感;

12)真诚与一致性; 13)权威与权力; 14)目的。(3)转移反应(4)反转移反应(5)反转移反应的自我检查方法

七、个案工作的程序 个案工作的程序就是个案工作的操作程序与具体步骤,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步骤,为个案工作的开展指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1、申请与接案(1)接案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案主问题的初步评估,根据机构的功能和目标,决定案主是否能被接受为服务对象。(2)处理申请的三种方法。(3)接案时的主要工作:工作准备、建立初步关系、初步收集资料并作出初步的预估、转案等。(4)外展个案社会工作的接案方法

2、研究与资料收集(1)研究与资料收集:在协助案主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先对问题有充分了解,以便“对症下药”。因此第二个步骤的主要工作即是全面收集与案主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2)资料的来源: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通过与案主的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间接的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同事、邻居或其他有关机构时所获得的资料。(3)资料包括哪几个方面:案主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因素是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惠特克认为这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环境体系等四个方面。

3、诊断与服务计划(1)诊断:诊断就是透过对问题的了解,发现协助和治疗的方向。(2)诊断的主要内容: 1)了解案主问题的真相、特质、症结所在、起因以及对案主的影响。2)详细认识案主的人格、所在的环境及其社会关系。3)发现解决问题的阻力和助力以供处理问题时参考。(3)诊断的具体项目: 1)问题性质的确认; 2)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 3)案主个人生活经历与行为特征; 4)案主对接受协助的意愿与能力的评估。(4)诊断摘要:工作者把诊断情况作一结论,这种结论叫心理和社会诊断性评估。这种评估报告应该是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把有关的各项内容加以综合的说明与分析。(5)诊断的原则。(6)服务计划:在诊断的基础上可以制订治疗方案即服务计划。一套合理的解决及处理问题 案包括治疗的范围、目标、深度、进度、使用的方法和须运用的资源等。(7)找到明确目标的方法 1)重述案主前来求助时的问题; 2)协助案主列出与问题有关 联 的其他方面的困难; 3)协助案主确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4)协助案主把目标明确化。(8)服务计划的主要内容: 1)提供的服务的性质; 2)案主的问题、需要与目标; 3)最适合满足案主需要的服务单元; 4)服务的结构化; 5)具体处置的方式。

4、服务与治疗过程(1)治疗:治疗就是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的实行过程,这是个案社会工作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2)治疗要达成的目标: 1)协助案主自我了解,探索自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人格。发挥潜能、自立以解决自身的问题。2)协助案主调整社会关系以解决问题。3)协助案主去除环境阻力,改善环境,给予适度的经济协助或其他社会资源以助其解决问题。(3)治疗的两种方式:服务或治疗的方式可以分成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两类。

5、结案与评估(1)结案:结案是指个案工作者与案主的专业关系结束前的处理工作,是整个个案社会工作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2)结案的几种情况:结案最理想的情况是解决了案主的问题。但有时结案并非意味着案主问题的彻底解决,有时甚至会突然绍案。

(3)结案时案主可能的情绪反应。(4)结案时的主要工作。(5)评估:评估是工作者总结工作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必要的工作步骤。

八、常用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任何专业都要有自己的理论与知识体系。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的形成表明个案工作已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理论与知识,根据社会工作的目标,融会贯通为一个独立的、密不可分的理论体系。以提供个案社会工作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思路。

1、心理社会治疗法(1)理论背景(2)工作过程 1)开始接触 2)心理让会资料收集 3)诊断 4)治疗 5)结案与评估(3)治疗方法 1)直接治疗的技术 ①非反映性治疗技术 支持:工作者给予案主心理支持,激发与增强案主的自信、面对问题的勇气以及自我改变动机。专注的聆听、温情的语调、不时点头、友善的笑容都是表达支持的有效技巧,保证是支持中的重要手段。支持也可以是一些实物的帮助。

直接影响:工作者通过间接或直接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来增强或减低案主的某些行为。根据直接影响的强度有强凋、提议、忠告、逼迫、实际干预五个由弱到强的直接影响方式。探索-描述-宣泄:探索就是引导案主叙述与其有关的情况。描述是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又是工作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描述还有助于案主情绪的宣泄。需要宣泄的负面的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感、焦虑等。②反映讨论的技术 人在情境中的反映讨论:他人、健康及情境;决定、后果及变通;内省;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我评估;对工作者与治疗的反映。(4)间接治疗的技术 1)间接治疗的技术:支持、直接影响、宣泄、反映讨论。2)在间接治疗中工作者的角色:提供者、找寻者、创造者、传译者、中间人、攻击性干预。(3)理论特点 1)“人在情境中”的系统理论 2)在研究、诊断、治疗中的技巧。3)环境工作

2、人本治疗法(1)理论背景 1)人本治疗法的发展历史 2)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思想 人本治疗法认为人的问题产生于人不能接受自我,不愿接纳自己的情绪、行为和需要,所以整个治疗的方向是让案主接纳自我。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工作者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与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2)基本概念与假设 1)人的本性 罗杰斯对人的本性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基于此信念,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不是在操纵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格,相反的,是要协助当事人,让他的内在能力与潜质得以发展。2)自我概念 ① 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的人本治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他认为人的行为、情绪与心理是由自我概念决定的。②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③ 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别是早年的成长体验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更是至关重要。(3)问题产生的原因 1)偏低自我概念 许多有问题的案主就是因为拥有个偏低的自我概念。

2)偏低自我概念的形成 —是理想自我过分严格,一是把他人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理想自我。3)偏低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个低下的自我概念往往是当事人所无法容忍与接受的,这导致他否认自我、不喜欢自我、疏远自我、甚至痛恨自我。为了减少这种使人无法忍受的折磨,当事人往往采用自我防卫机制,以此自欺。同时当事人往往相信只要别人真正了解了他的自我,一定会同样不喜欢他并厌恶他,所以他小心的避免着暴露自我,惧怕他人拆穿他的“伪装”,拼命掩饰自我,这就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情绪。为了减轻这种焦虑情绪,他往往远离一切可能使他暴露自我的场合;他会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离群索居;在与人交往中过分敏感、无原则地讨好他人、言不由衷。(4)工作目标 1)整体目标 自我概念的提出表明人本治疗法是一个整体的治疗方法,行为问题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如果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个别的表面性的行为问题的改善,则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案主的基本问题仍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2)具体目标(5)方法与技术 1)治疗技术 人本治疗法的关键在于通过工作者提供的真挚、无条条的关怀和同感解除案主的防卫,使他能重新体验、画对和处理自己以往不能接受,却又是发自内心最纯真的感受和意念。在这里,情绪的理解与宣泄是最重要的。工作者集中协助当事人去表达他对自己、他人及他周围事物的感受。2)工作者的角色 工作者只是一个良好气氛提供者与协助者,而不能主导治疗过程。工作者的任务则是尽量协助案主了解和运用他门己的内在资源,使案主发现自我引导的本能。在治疗过程中,他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受导者身上。

3、任务中心介入模式(1)理论背景 1)任务中心治疗模式的创始人。2)任务中心治疗模式的基本特点。(2)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性观任务中心模式相信案主有解决其问题的能力与潜能,所以这一模式强调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2)有限的目标任务中心模式所确立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外在的目标,而不是整体性的内在目标(如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它的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的个人成长。3)问题的原因:人的生活与成长可以看成一个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问题。而个案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协助案主界定任务,指导并鼓励案主达成任务,从而帮助案主处理某一些生活上的任务。(3)方法与技巧 1)如何界定问题: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是问题取向的。所谓问题,就是案主社会生活上的不足之处。一个“可处理的问题”,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里德与爱泼斯坦把任务中心介入模式适合处理的问题分成七大类。

2)如何界定案主:此模式中的案主必须有一定的自主能力。3)如何界定任务: 4)介入程序: ①任务中心模式的介入程序; ②提高案主“履行任务”能力的程序。5)技巧:此一模式非常强调沟通的作用。沟通的五类情况。此外,终结也是此模式的一个治疗技巧。通过不断提醒案主还有多少时间,此种“时间无多”的感觉,促使案主觉得要更加努力;而“成功有望”的感觉,更鼓励案主发挥其潜能,使他更热心、更积极地履行他的任务。

4、行为治疗法(1)理论背景 1)行为治疗法的历史演…

篇2: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叶丽萍

(南昌航空大学“心航”社工站 社工10级社会工作专业)

一、申请与接案

案主是一名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二学生,由于某些原因,现在的学习状态十分糟糕。因此案主的父母向我机构寻求帮助。依据本机构的功能及工作者的能力,我认为可以帮助案主解决当前问题与困扰,因此我申请接案。

二、收集资料与诊断

(一)、资料的收集

经过对案主的学校,家庭进行走访得知,案主李伟,男,17岁,南昌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成绩一直很优秀。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和姐姐。父母亲文化水平较低。父亲一直从事货物搬运工作,母亲则白天卖水果,晚上摆夜市,两人都是早出晚归,工作十分辛苦。父母两人对姐弟的期望很高,对成绩也很看重,姐姐在外地读大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

(二)、诊断

案主沉迷网络,天天到学校附近网吧上网玩游戏,平均每一次上网时间长达5小时,并且在网吧结交了一些社会不良少年,开始学习抽烟酗酒。在家中很少与父母进行交流,当父母问及学习方面的问题或对案主进行劝说时,案主的情绪会变得烦躁,因此常常与父母发生争吵,家庭关系紧张。

三、理论模式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采用该模式的直接影响、现实情况反映和间接治疗的方法,通过倾听、宣泄、同感等方式,帮助案主找出导致行为出现的各种原因,使得案主正确认识自己,解决当前问题与困扰,并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行为修正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指导求助者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运用行为修正模式中的自我管理技巧,帮助案主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和计划,指导和监督案主的行为修正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案主行为改变状况进行评估使案主最终能够戒掉网瘾。

四、目标和工作计划

(一)目标

1、帮助案主解决当前问题与困扰

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分目标

1、取得案主信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2、帮助案主戒除网瘾,不再逃课上网

3、帮助案主挖掘自身潜力,恢复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

4、案主与家人能够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

5、针对案主家庭情况,帮助案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工作计划

根据案主情况,计划进行4次会谈,2012年2月10日为第一次会谈,今后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到5月10日服务结束,在此期间逐步完成各个目标。

五、服务计划的实施

1、第一次会谈。

2012年2月10日下午,案主在第一次会谈开始时,不太愿意与我交谈,显得比较拘谨。当聊及游戏时,案主渐渐放松,开始主动与我谈论他的有关事情。通过会谈,我能够明显感觉到案主对游戏的热衷,同时案主正值青春期,反抗父母的管理,渴望独立自主。会谈结束后,我给案主布置了第一次家庭作业。

2、第二次会谈。

2012年3月10日,第二次会谈的内容主要围绕案主与社会不良少年的交往以及家庭关系现状。案主认为与社会不良少年的交往实属无奈之举,倘若不与他们交往,便会被他们敲诈或殴打。父母也不问清事实情况便妄下定论,案主因此不愿与其父母进行交流。第二次会谈结束后,我继续给案主布置了家庭作业。

3、第三次会谈。

2012年4月10日。第三次会谈时,我给案主播放了其父母辛苦工作的视频。案主看后,深有感触,并表明自己一定会痛改前非,孝顺父母。在快结束时,我告诉案主下次会谈将会是最后一次,并布置了最后一次家庭作业,即与父母进行一次不低于30分钟的沟通,帮父母洗一次脚。

4、最后一次会谈。

2012年5月10日。这次会谈是案主与父母一同前来。案主的父母与第一次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家庭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案主的父母连连向我表示感谢,并向我详细讲述了案主这一段时间的改变。最后,案主的父母送了一篮水果给我,我表示非常感谢,同时我送给了案主一本书,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启发。

六、结案与评估

篇3:跨国企业员工工作交际的个案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更多的中国企业走了出去, 同时更多的国外企业走了进来。在这种跨国企业中, 越来越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工作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跨国企业多元文化沟通氛围非常浓厚, 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很多管理学家预言, 企业对跨文化沟通的管理方式决定着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力, 因此现代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员工的工作交际是在工作时间与合作伙伴利用各种符号 (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以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和交流, 它属于企业跨文化沟通的范畴, 并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因是:跨国企业员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它们之间是否能够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将直接影响合作效率, 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绩效, 甚至是企业的发展。那么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员工在工作场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是否顺畅?有没有障碍?不同文化的员工之间有没有建立起和谐的工作合作关系?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将调查一家在中国的美国跨国公司工作的一名中国籍男性员工 (以下为A) 和一名美籍男性员工 (以下为B) 的工作交际个案。两名员工的年龄相仿, 有一年多的合作共事的经历;他们在公司的级别相同;在工作时间, 两人的交际通过实时网络媒介键入式实现。在笔者的请求下, 并经过双方的同意, 在匿名, 以及删除有关企业商业秘密的条件下, 由A为研究提供两人在工作时间通过MSN进行“工作交谈”文本, 特别是涉及工作“请求”的纪录。本研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请求”言语行为的原因在于:Ervin-Tripp指出说话者请求言语行为的实施、受话者的解释、理解和配合等不仅受制于语言的熟练程度, 而且也受制于文化和情景等因素。也就是说通过考察请求言语行为的实施情况既能够判断对话双方的语言能力, 又能够检验语言背后隐射的人际关系, 能够很好地满足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网络交际模式是缘于该模式已逐渐代替原来的电话交际, 成为跨国企业的主要交际媒介, 同时对于研究者来说, 有易获得、易操作的便利。

研究者将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以自然调查法为主的研究, 即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 对在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工作交际进行分析和研究, 目的是为了客观了解其真实的过程;并以网络访谈为辅, 目的是获取本文中无法揭示的信息, 例如, 对话双方对于交际“舒适”程度的感受, 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等。

语料的语言分析将从请求结构和策略两个微观的维度, 并借用会话分析的工具来进行。Blum-Kulka等人把请求言语行为分解成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 (包括内部修饰成分和外部修饰成分) 和中心行为语。其中, 中心行为语的实现通过三大策略:直接策略 (包括语气导出型、施为动词型、慎用类施为动词型、义务陈述型和需求陈述型) 、规约性间接策略 (包括建议表达型和探询型) 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包括强暗示和弱暗示)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不同请求策略的理解不同, 贾玉新曾指出英美人经常使用不同的间接式请求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和文明;中国人却不同, 他们的礼貌原则主要表现在其他方面。现实的交际过程, 特别是网络交际中, 请求言语行为并不一定在一个话轮内实现, 而且会话过程中的话轮转换也是映射人际关系取向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要研究员工的工作交际现状也离不开借助会话分析的工具。通过对一个小小的以请求为目的的交际片断的剖析, 跨国企业员工的工作交际现状就能得以显现, 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三、个案调查与分析

语料一是中国员工主动发起的请求言语行为序列:

话轮一_A:Hi, B.

话轮二_B:Hi, A.

话轮三_A:How was your holiday?

话轮四_B:Fine.

话轮五_A:I went to Yun Nan.It is really a wonderful place.

话轮六_B:Interesting!What can I do for you?

话轮七_A:I was appointed by Mr.X (manager) to negotiate Project No.20071420 with Mr.V.So I need all the related materials with it.Mr.X said it is you who are in charge of its documentation.

话轮八_B:Right, I’ll be ready in a quarter.Fetch it then.

话轮九_A:Ok.Thank you very much.

话轮十_B:You’re welcome.

话轮七是请求的中心行为语, 采用了直接的需求陈述型策略;它没有内部的修饰成分, 但是有比较丰富的外部修饰成分, 例如, 指出请求的原因 (是上司任命其负责案子的谈判工作) , 作为“铺垫”, 并强调经理告知提供材料是B的工作任务, 作为“缓和强加”语气。这份语料的起始行为语由第一二两个话轮组成的“问候”相邻对实施。第三和第五话轮貌似是与请求和工作都无关的“闲聊”, 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请求“前奏”, 其目的是为第七个话轮做好人际和心理上准备, 所以也应该列入请求行为序列之内, 属于外部的修饰语。从第四和第六话轮, 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B礼貌回答问题, 但是并不想延伸话题, 而通过“What can I do for you?”结束“闲聊”。最后两个话轮是作为请求后续的出于礼貌的结束语。

语料二是美国员工主动发起的请求言语行为序列:

话轮一_B:Hi, A.

话轮二_A:Hi.

话轮三_B:Would you please archive the meeting minutes of negotiation on Project No.20071420?

话轮四_A:No problem.

话轮五_B:Thank you.

话轮六_A:At your service.

这个请求行为结构比较简单, 除了第一二个话轮构成的起始行为语之外, 没有别的外部修饰成分;话轮三是请求的中心行为语, 采用了探询型规约性间接策略和内部的修饰成分“would you please”;最后两个话轮也是作为请求后续的出于礼貌的结束语。

从两个语料的个案语言分析来看, 中美员工都能够清除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并且理解对方, 所以双方交际不存在语言障碍。但是两者之间使用的策略却相差甚远, 双方对于对方策略的运用是否认同呢?从网络访谈来看, 双方都无法理解彼此为什么采用那样的策略;例如, A觉得B总是过于客气, 一开口就是“would you please”等委婉语, 同时A认为B对自己给予的关心, 显得有点不耐烦, 所以给A留下了一种不可接近的形象;在B的印象中A喜欢在上班时间聊及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而且有时甚至盘问其私生活, 有时候言语较为突兀, 因此B感觉A不够礼貌。当问及公司对员工的培训时, A表示自己有一定的语言基础 (学生时代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 接受过短期的语言培训 (以一些常用的表达灌输为主) ,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另外A和B都称公司对员工的文化差异没有任何形式的管理措施。

从语言分析和网络访谈两方面来看, 两人之间的问题症结不出在语言上面, 而是出在两国的文化差异中。中国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 朋友之间关系密切, 在很多方面有所共享。人们注重互助和相互依靠, 常把朋友的请求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特定情景中, 请求意味着亲密和友好:发话人对受话人的请求是亲密友好、相互信赖的表示。在实施请求行为时, 一般遵循“亲近准则”, 即语言越显得亲近越礼貌。亲朋好友之间的请求过分间接或客气会被视为“见外”, 会疏远彼此的关系;反之, 越直接越显得亲近, 形式上最不礼貌的直接策略是最得体的, 且多以祈使句形式实现。这就不难解释A的言语行为了, A试图通过问候和闲聊验证两人关系“亲近”的假设, 而丰富的外部修饰成分为其请求建立一个情景框架, 使其请求听起来合理, 并为接下来的直截了当的请求做好思想上的铺垫。A的“闲聊”不是交际目的, 而是在确认一种人际关系假设, 也不是出于窥探对方隐私的好奇心。

而B代表的美国文化受个人主义和平等社会关系的影响, 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高于一切, 个人的行动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上司对下属, 人们倾向于建立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因此请求语在美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威胁受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 直接策略, 尤其是祈使请求语被认为是最不礼貌的策略, 而规约性间接策略被美国人认为是最礼貌的, 因为它给被请求者留有余地, 不“强加于人”, 即使在亲朋好友之间, 该策略也被广泛采用, 例如, 规约性间接策略是夫妻之间经常使用的策略。美国父母多注重与子女的平等, 他们对孩子如同夫妻之间一样礼貌, 倾向于通过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表示对孩子个体的尊重。美国人的这种交际风格旨在给每个成员“独立的个人空间”。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B无法理解A的“闲聊”目的, 从而有不愉快的感觉了。

而公司对于员工培训和文化差异的管理并没有落实到位,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和谐的工作合作关系的建立。

四、对策和建议

以上研究结果揭示出很多跨国企业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它们认为, 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之间的交际障碍是语言, 因此对员工进行较为单纯的语言培训, 而不重视蕴含于语言中的文化差别的引导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 企业对于员工之间存在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任其发展必然导致文化冲突, 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员工培训的现状、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跨国企业文化。

1. 在工作语言培训中充分融入目的语的文化元素

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指出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的习俗生活之中, 人们的语言行为受制于文化。所以在跨国企业中, 对员工的语言培训离不开文化这个大语言环境。但同时不同文化知识的介绍也不能游离于语言培训之外,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语音、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例如, 语音语调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的态度、语气等信息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语言的使用在不同文化的上下文中会产生不同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 以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培训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在微观的语言层面来体现和引入文化常识, 而不是向员工灌输空洞的文化理论知识, 后者对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帮助作用甚微。同时这里讲的文化与语言融为一体的培训, 并不仅仅简单的指工作语言和其对应文化的培训, 而是指对员工来源国和其文化的培训;例如, 一家在中国的由中、英、美、日等多国员工构成的美国跨国企业中, 员工培训内容应该涉及中、英、日等多国语言和文化的融合课程。这为员工相互了解的奠定了基础, 从而不会形成一边倒, 甚至是“厚此薄彼”局面。

2. 培养员工综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理解更多地来自心态, 而非知识基础或有关某国的一大堆事实。因此在语言与文化培训的基础上更应该形成综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uben指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由七种要素组成, 这七种要素构成了跨国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的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移情能力、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能容新和含糊不清的情景, 并能从容不迫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光靠短期的培训是不可能实现的, 必须在工作语言培训的基础上, 增强员工目的语的文化敏感性、适应性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 例如朗讯科技微电子集团为解决文化多样性问题而设计的培训规划值得借鉴:他们通过影像向全体员工播放半天针对国别情况的研讨会, 向所有面临现实需要或问题的相关员工提供半天的经营文化洗礼课程, 设立公司内部网站, 提供各国文化和实用旅行信息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方面收效显著。

3. 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多样化政策

Hofstede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为此, 适应某些国家管理和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并不能全盘适应其他拥有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国家。也就是说尽管一家美国跨国企业的工作语言是英语, 但是企业不可能把所有员工的价值观都统一到美国价值体系内。与其像有些公司那样统一企业的价值观, 不如鼓励员工珍视工作场所的文化差异, 把多样化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方面和全球经济中重要的竞争优势。如果公司能够通过制定多样化企业政策, 明确重视并奖励多样化, 员工更可能对文化差异有开放的心态, 更好地觉察到那些差异, 并对此宽容。正如惠普公司已故前行政总裁Lewis Platt所言:“我们重视多样化并不只是因为这样做正确, 而是这样做聪明。......要成为创新、创造力、解决问题和组织灵活性方面的领袖, 我们必须有多样化的视角才能和团队, 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全球性挑战。”

五、结语

本文以跨国企业中两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交际为个案研究语料, 揭示出跨国企业员工培训和文化差异管理方面的误区, 提出了语言培训融入文化元素、培养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多样化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建议。这三方面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而提高跨国企业的沟通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沟通技术迅猛变化和新经济时代应对各种挑战,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本研究以跨国企业中两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交际为个案研究语料, 采用自然研究为主、网络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 利用会话研究的工具, 对语料中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结构和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跨国企业员工培训和文化差异管理方面存在误区, 笔者提出将语言培训融入文化元素、培养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多样化政策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企业,跨文化交际,企业文化,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Ervin-Tripp, S. Is Sybil there? The structure of some American English directives[J]. Language in Society, 1976, 5 (1) :25-66.

[2]Blum-Kulka, S., House, J. and Kasper, G.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M]. Norwood: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 1983.

篇4:法律原则在个案中的适用

关键词:法律原则;适用条件;衡量方法;限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3-02

尽管国外早有抛弃法律规则而适用法规原则裁判个案的先例,但这类情形在我国非常少见,一般仅停留在学者的研究视野中,真正将这一问题引发关注和探讨的是2001年发生在四川的“泸州遗赠案”。案情大致如下:“黄永彬和蒋伦芳夫妇为四川省沪洲天伦集团公司404 分厂职工,二人于1963 年结婚。1994 年,黄永彬与比其小22 岁的张学英相识并产生感情。1996 年底,两人公开以夫妻名义租房同居。2001 年2 月,黄永彬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在黄永彬治疗期间,张学英不顾他人嘲笑以及蒋伦芳的讽刺和挖苦,以黄永彬‘妻子的身份陪护在黄永彬的身旁。2001 年4 月17 日,黄永彬通过朋友找到律师,表示死后将把自己的财产遗赠给张学英。在律师的配合下,黄永彬于4 月20 日在沪洲市纳溪区公证处对下述遗嘱进行了公证:‘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卖沪洲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 以及手机一部遗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4日后,黄永彬去世。4 月25 日,黄永彬的朋友公开宣读了上述遗嘱。在黄永彬妻子蒋伦芳拒绝执行遗嘱后,张学英将蒋伦芳告上法庭,要求法院依法判决蒋伦芳执行遗嘱。”

一审法院四川省沪洲市纳溪区法院认定,黄永彬的遗赠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属于无效民事行为,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有关民事活动不得违反社会公德”的规定,判决宣告遗嘱无效。二审法院也以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直接认定黄永彬的遗赠行为无效,驳回了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该案宣判后引起法学界的强烈震憾,争议之声至今未绝。上海闵行区人民法院于2002年底审理的“夫妻不忠赔偿案”,又再次引发了对能否适用法律原则裁判个案的争论。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和本源,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可用作司法裁判的依据已为学界公认。然而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适用原则来进行个案裁判,如何适用以及应该受到哪些限制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直至今日也未有完全统一的意见,因而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法律要素的主要内容是法律规则。而规则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们都要与某个更为一般性的规则相一致,并因此被视为这一规则的特定的或具体的表现形式。如果那个更为一般性的概念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合理的、有意义的概念,或者对于指导具体事务来说是正当的、可欲的标准,那么人们就会把这一标准视为一项“原则”。

法律原则该在何种条件下适用呢?“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现有法律体系中,法律规则作为法律推理的前提,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优先适用。但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人类无法在立法之初就预计到今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难题,因而就出现了法律上的漏洞:“漏洞是实证法(制定法或习惯法)的缺陷,在被期待有具体的事实行为规定时,明显地缺少法律的调整内容,并要求和允许通过一个具有法律补充性质的法官的决定来排除。”我国台湾民法第1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所谓法理,按照台湾学者的一般理解,“应系指自然法律精神演绎而出的一般法律原则,为谋社会生活事物不可不然之理,与所谓条理、自然法、通常法律的原理,殆为同一事物的名称。”据此可见,个案中适用法律的顺序是规则优先,只有当法律规则缺位时,一般法律原则才可以用来弥补法律上的漏洞。

另外,由于法律规则是由法律语言书写的,既作为语言,就必然具有语言所不可避免的缺点,从而导致法律规则适用过程中出现含糊不清的状况。并且,就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来说,即使是同一位阶、同一法律文本之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规则,它们的效力都可能出现冲突的情况。实际上,语言表达从不曾持久地保持“清晰”,因为它们可能随着被表达、以后被接受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另外,任何法律规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由此,看起来清晰的文义可能与同一法律的其它规定产生矛盾,也可能与以后颁布的或者更高位阶的法律的要求内容产生冲突。况且,立法者也会犯错误,他们也可能做出明显矛盾的规定或者错误的表达,即使“文义清晰明确”。这时,究竟该如何适用法律规则呢?正确的选择是,“当我们对于一项规则在具体情境中的恰当含义犹豫不决时,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恰当的理解;而且,在很多具体场合中原则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该规则应当予以坚持”。

在两种情形下法律原则可以“出场”,直接作为裁判依据而予以适用:一则是没有规则可循,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此时在漏洞领域发挥着造法功能,“禁止拒绝裁判”是法院在该领域进行立法的依据。当然在刑法中,这个原则将受到严格限制。刑法领域之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就不得通过类推填补漏洞,否则会扩大被告人受罚的可能性;一则是规则模糊不清或者适用规则将导致明显的不公时,个案裁判就应摒弃规则,而诉诸于规则背后的原则。即当出现“实在法模棱两可或未作规定”的情形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适用过程

在司法审判中,如果有针对个案的规则,并且没有与规则相冲突的原则,那么就将适用规则裁判个案。这也即理论上的“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即当适用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会获得同一结论时,具体法律规则应当成为司法适用的首要依据,只有在穷尽法律解释及类推适用等法律方法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能诉诸原则的适用。

而法律原则的适用过程是一个将法律原则“具体化”的过程。首先,在规则缺位或模糊的情况下,法官需要找寻可以作为裁判依据的法律原则;其次,联系个案事实,解释和论证法律原则具有针对审理案件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最后,法官对可适用的法律原则进一步解释,形成应用于个案的“裁判依据”。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在事实、规范之间进行判断衡量法律原则适用的方式和范围的过程。原则与规则、原则和原则之间存在矛盾或“竞争”关系时应该如何比较选择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适用法律原则审理案件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论证也至关重要,以至成为法院判决具有权威性的关键。当然,最后形成的个案裁判依据的合理性说理和证成也必不可少。

但法律原则适用具有极大地危害性,其适用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首先,必须在出现“没有规定或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法律原则,也即没有穷尽法律规则时不得适用法律原则。其次,在适用法律原则,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原则“具体化”的步骤和方法,依照衡量标准选择适用法律原则,并进行充分合理的论证和解释,最终形成具有正当性并具可接受性的个案“裁判依据”。也就是其适用范围及方式、过程都应受到限制,最大程度缩减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间,保障法的稳定和确定性。

一方面,实践中确实存在“实在法模棱两可或未作规定”的情形,法官没有拒绝裁判的权力,因此必须援引法律原则弥补漏洞,进行个案裁判。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法律原则的适用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可能带来的恣意裁判和借法律之名干预社会生活将会对法律造成的巨大危害。法律需要被信仰、被尊重,因此必须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强制性,这就必须严格限制原则在个案中的适用,严格遵循法律原则裁判个案所应遵循的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法的正义。

参考文献

[1] 尼尔麦考米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姜峰译,2005年版,法律出版社.

[2] 舒国滢:《法律原则适用中的难题何在》,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 李凤章、吴民许、白哲:《民法总论——原理、规则、案例》,2006年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5:社会工作个案

方案

(一)智障人士王先生,生活不能自理,(母亲60岁)日常生活由母亲照顾,经济比较贫困,母亲疾病也需吃药。社工介入,如何帮助服务对象王先生? 介入方案:

(一)说服王先生及其母亲入住社会福利院

1.从母亲角度而言

(1)母亲年龄已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无力照顾儿子,儿子将会失去关怀和照顾。

(2)经济比较困难,不足以维持两个人的日常生活。

(3)自身健康状况差,需要药物维持,也需要他人照顾。

2.从王先生角度而言

王先生属于纸张,生活不能自理,在母亲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可能会无人照顾,因此,最好入住福利院,从而减轻生活压力,也减低母亲的后顾之忧。

(二)在已与机构建立初步联系的前提下,与社会福利院联合,将王先生及其母亲送往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接受。(注意:将其纳入“三无”收养对象)

(三)入住福利院之后,提供的服务。

1.为王先生的母亲提供医疗康复和治疗

2.对王先生进行简单的手工培训

3.促进王先生积极融入社会福利院生活,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

4.衔接好王先生与母亲的互动

方案

(二)郭先生正常人、企业员工、收入稳定、出差归来因一次车祸病倒在床(高位截瘫、一时无法接受、绝食自杀、妻子无法忍受、离开家、回到娘家,撇下初中

女儿(独自照顾郭先生)居委会将之转介给社工,社工将如何介入?

介入方案:

(一)郭先生需求问题分析

1.生理上,高位截瘫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

2.心理上,无法忍受高位截瘫带来的伤害,自信心丧失,对未来失去希望,认为自己很无能。

3.关系上,夫妻关系恶化,妻子离家回娘家。亲子关系失衡,母亲丢下初中女儿自行离开。

4.经济上,车祸花费巨额的医疗费、康复费,工作能力丧失,生活来源受限,家庭经济条件贫困。

(二)社工制定方案,实行计划。

1.确认因公致残,申请工伤保险和车祸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2.对郭先生进行心理康复训练,帮助其正视社会现实,勇于面对生活,提升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提升自信心。

3.帮助郭先生申请残疾人救助金和贫困家庭“低保”。

4.合理安排,帮助郭先生女儿接受教育。

篇6:个案工作的五种治疗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危机介入时,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在危机介入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地介入。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社会工作者在特定阶段还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案主有关系统的。问题不仅来自案主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案主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任务中心模式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以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任务中心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社会工作者倾诉。

3.社会——心理模式。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针对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开展工作。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治疗模式以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指导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上一篇: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下一篇:中伏天防暑降温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