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2024-04-07

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通用9篇)

篇1: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芜湖公司10月份销售专业分析

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十月份销量与四季度工作会议中分解排定的目标存在差距,22个市场部环比销量下滑,26个市场部销量同比下滑,同比、环比都下滑的市场部有14个市场部(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南京、滁州、淮北、漯河、泰州、扬州、淮安、徐州、襄樊、宜昌)从电话会议要求的6个弱势市场(淮南、淮北、淮安、襄樊、黄石、马鞍山)反馈的市场调研报告以及公司领导实地走访来看,部分市场部客户集中度过高,营销人员市场跑动不到位,对市场情况掌握不熟悉,从公司安排的市场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大区重视不够,反馈滞后,与公司的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工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十月份形成定料工程109个,用料总量约1.7万吨,但仍有50个工程丢给了竞争对手,用量约0.8万吨,我们在10月份对工程情况进行了一次梳理,从反馈的表格数据以及工程丢失原因分析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市场部工程登录不完整、信息不准确,工程丢失原因简单带过,工程攻关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及时向大区、销售处、公司寻求支持,有些工程丢失的比较遗憾。

3、资金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公司为了方便客户资金周转,在银票验票环节给予市场部很多便利,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部分市场部在银票收取环节,把关不严,瑕疵银票 1

十月份收取比重仍占到15%,导致托收进账滞后,补说明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反映出市场部在资金风险防范的意识上还有很大欠缺。

4、基础管理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1)日晚会重视不够,大区、市场部负责人参加频次不够;日预报准确率不高,日到单滞后,给车辆组织发运带来困难;(2)产销衔接不够,周大单预报重视不够,工程扫尾订单对客户解释、引导不够,出现多次扫尾,未提订单提货进度滞后,给生产组织带来困难;(3)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如十月份漯河实德组织的客户活动以及淮安淮海型材的价格变化等,反映出市场部对市场发生的动态变化以及竞争对手动态变化不能按照公司要求及时以书面形式反馈。(4)从周市场部工作写实检查来看,部分市场部不能按照对应版块及时填报,不便于及时掌握营销人员每日工作状况。(5)从客户满意度调查、订单定金管理、合同定金管理来看,很多市场部在发票传递、资金台账、客户台账、合同台账等基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

二、工作安排

11月份是四季度承上启下的关键,实现收官的重要阶段,我们要紧紧围绕四季度销售目标任务,集中一切资源,全力以赴完成当月销售任务,弥补十月份欠量。

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严肃计划管理,细排目标任务,弥补销量缺口。

一是统一思想、立足当月,抓实抓细销售目标分解落实,抓好计划兑现的过程跟踪,明确销量的具体区县、工程、门窗企业、渠道、网点和责任人,要与环比销量落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真正掌握可控的确保量和销量缺口,通过研讨,确立增量目标客户,制定拓量措施,狠抓销量缺口的落实。

二是按照优势市场再增量,弱势市场止跌回升的目标,公司将组织对弱势市场进行调研帮扶,帮助市场部一起查找销量下滑的原因,针对工作不在状态的市场部负责人进行调整;各大区要结合区域整体销量目标,增强区域集体荣誉感,借助四季度销售激励方案,激发每位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整体销量目标的兑现。

三是各区域要结合市场实际状况,研讨制定贴近区域市场的销售政策,继续采取“一楼一案、一厂一策”政策促量,重点围绕增量目标来开展工作,通过对门窗客户档案的梳理,围绕下半年新增150家门窗合作客户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与终端门窗企业的合作;结合县乡市场定位,推进市场重心进一步下移,深化县乡市场建设。

2、加强市场跑动,强化工程市场管理

一是各市场部、大区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督导区域内营销人员强化市场走访,要掌握每位营销人员每日工作状况,通过早晚会对当日工作进行布置和总结,提高市场走访的计划性和针对性,销售处将持续做好每周工作写实检查、通报,加大考核力度,不定期对“分客户、分工程市场拜访跟踪表”进行抽查,提高市场跑动效率。

二是要严抓工程管理,严肃工程丢失问责。要持续完善工程信息台账,做好在用料工程的销售服务,利用在供工程

做好客情关系维护,为后期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加强在跟踪工程攻关,督导市场部制定工程分层次攻关计划,借助一切资源加强工程抢夺,提升工程中标率;强化当月订料工程管理,及时掌握工程订料进度,总结工程中标经验和丢失原因分析,为销量提升奠定基础。

3、做好客户分类管理,调整优化客户结构

要将现有客户按使用海螺产品情况进行分类,一类是只使用海螺产品的客户,要认真做好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客户满意度,谋求长期合作;第二类是部分做海螺、部分做竞争对手产品的客户,要多跑动,多沟通,掌握其与竞争对手的合作状况,争取多用海螺产品;第三类是没有使用海螺产品的客户,这是市场增量的重要部分,要了解其真实想法,搞清原因,积极沟通,利用各种关系,争取合作。

4、抓好市场调研分析,研判市场形势。

一是按照股份公司关于开展市场调研的通知要求,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分析竞争对手、研判市场形势。通过市场调研,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商、门窗企业、工程项目、县乡网点各类台账,梳理客户近几年销量变化情况,分析、优化客户结构;要摸清四季度工程用料情况,完善跨工程信息;要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搞清市场真实需求,理清区域市场开拓工作思路,明确用力方向,提前谋划2014年市场,为2014年销售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结合市场竞争现状,提高即时性信息反馈速度,要重点关注实德、中财、金鹏、国风、淮海型材的销售动态,实时掌握创佳、贝迪、天鹅等地产型材的经营动态,为公司快速反映和决策提供依据。

5、抓好销售机制创新稳步推进

力争11月份新增3家以上抵押销售客户,建立和完善抵押发货台账,确保资金按时回笼,风险可控,进一步提升终端市场服务,扩大市场份额。本月要重点推进好郑州、新乡、阜阳等市场部抵押客户办理,缓解市场客户经营压力,调动客户积极性,提升终端市场服务和控制力。同时要加快推进湖北参股门窗公司和苏南、河南销售公司的设立工作,实时跟踪计划进度。

6、抓好市场部日常基础管理工作

要结合中期市场部基础管理检查整改情况,结合客户分类管理要求,结合客户满意度调查、订单定金、合同定金管理情况等,完善工程信息档案、各类客户档案,资金台账等,夯实基础管理,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三日

篇2: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今年以来,督查局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立足服务大局、提高质效、促进落实,实行快节奏、高频率督查,取得明显地工作成效。当然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督查的深度不够,方式方法不够灵活。

平时在督查工作中,督查的事项较多,大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完成任务,而对于督查内容的深层次原因、根本解决办法考虑的较少,分析的不够,落实的不够到位。在督查方式上,现场督导、座谈了解比较多,调查研究、暗访回访比较少,持续跟踪督导的不够,有时对一项工作督导后,由于忙于其它工作便没有时间过问后续结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完全落实到位。

2、督考合一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平时的督查与考核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督查工作的权威性,有利于调动被督查对象的积极性,增强督查的实效。但目前对于督查如何与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3、督查的大网络、大格局尚没有建立。

近年来各镇街普遍建立了督查机构,但上下联系沟通较少,市直各部门单位明确专职督查人员的也不多,不利于全

市各项工作信息的及时汇集沟通报送,在推进工作落实上也渠道不畅、效率不高。同时督查局工作面广,督查任务多,而目前工作人员比较少,经费和车辆也不够用,经常面临人手不足、资源紧张,被动督查多、主动督查少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灵活地运用督查方式方法,促进工作落实。督查是采取多种手段推进工作落实的过程,因此将进一步注重督查与调研结合、与综合协调结合,与提质增效结合,注重从表象的督查到深层次分析,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要提高督查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多进行暗访、回访、重复督办,达不到目的绝不收兵,做到督查工作更加有力,更加较真。

二是要整合督查资源,建立与各镇街督查机构的常态联系,共同促进镇街工作的落实。同时建议市直部门、单位均建立督查机构或明确督查人员,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督查大网络格局。各级督查人员定期报送本单位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以便于收集工作信息,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工作整改。

三是建立督考合一机制,督查与考核实行资源信息共享,把平时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评定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平时的督查结果与节点性的考核进行结合,避免一次性下结论的弊端。

四是要进一步提高督查人员素质,面对全市重点工作越

篇3: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等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环保设备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和环境服务业等行业。目前, 环保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进以及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 现在各地已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使其做大做强。

一、天津市环保产业现状

近年来, 天津环保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按照“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要求,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工作, 在危机中抢抓机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优化结构为主线, 努力培育行业新增长点,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 全市专职或兼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约800家, 从业人员近4万人, 实现产值近290亿元, 同比增长16.9%。

(一) 环保设备制造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 天津市已形成以天津国际机械产业园和津南密集区为主导的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布局。天津国际机械公司以环保通用设备、水处理装备和工程成套环保装备为重点, 发展机电“六大成套”和“十大重点产品”, 成为集设计、制造、施工、运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目前企业已打开全国市场, 相继在重庆、长春等地中标承建污水处理厂项目, 年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 成为我市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津南环保产业密集区拥有环保设备制造业企业100余家, 拥有6个大型环保企业集团公司, 环保设备研究所10余个, 产品涉及水处理、废气处理、噪声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 并能承揽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大型项目, 截至2009年底, 全区环保产业产值约45亿元。

(二) 资源综合利用业推向深层次

作为老工业城市, 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业起步较早, 传统粉煤灰渣、钢渣、电石渣、脱硫石膏等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矿产资源的资源综合利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随着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推进, 我市已从传统的“四大渣”简单利用向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能、气、水、固体大社会、大流通方向发展。天铁、天钢、钢管、荣程和振兴等企业相继建立余热余压电站;静海子牙环保产业园、和昌环保、海泰环保、泰达环保再生资源产业化基地和企业不断壮大;其中, 静海子牙环保产业园目前拥有各类企业105家, 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原材料铜40万吨、铝15万吨、铁20万吨、橡塑材料20万吨, 其他材料5万吨, 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市场,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 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昌环保有限公司年处理废家电33万台的能力, 可回收废钢铁、塑料、铜、铝、玻璃等近10000吨;泰达环保双港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年处理生活垃圾40万吨, 年发电量1.2亿度, 上网电量1.01亿度。2008年, 我市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目前全市正按试点方案全面落实。

(三) 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 我市环境服务业紧紧依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产业发展迅速, 2009年实现收入近30亿元, 比2005年翻两番。我市环境服务业以运营企业和节能环保设计咨询为主体。在运营方面, 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市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 直接运营我市中心城区四座污水处理厂, 2009年创业环保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 同时通过污水厂水质的过程控制管理, 科学调整工艺, 统筹安排生产及维修项目, 确保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达标。在设计咨询方面,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揽的大宗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任务占国内市场40%以上, 同时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 天津市环科院、化工设计院、天辰公司、水泥设计院等环境服务单位发展迅速, 成为我市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机构的主要力量。此外, 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 我市水工业公司天津水工业工程公司还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承接了安哥拉污水处理厂项目,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 该公司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验收, 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同时带动了我市环保设备企业的发展。在原有院所不断壮大的同时, 我市大力扶植新型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机构, 目前, 全市从事能源审计机构20家, 能源评估机构25家, 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15家, 环评机构30余家, 为推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贡献了力量。

(四) 产业逐步向专业化过度

随着企业转型和重组, 我市环保产业企业从过去大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 向专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化, 产品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加强。例如, 中天仕名环保公司收尘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当代水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产品涉及电收尘器、袋收尘器、高耐磨料粉分离器等六大系列50个品种, 在水泥、冶金、电力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拥有一定声誉。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中空纤维膜材料研究、膜技术加工、应用和产业化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该公司年产100万m 2中空纤维生产基地规模居亚洲第一, 被列为国家产业化示范基地。

产业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 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单纯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风险评估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

(五) 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竞争能力不断加强

我市是全国环保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之一, 拥有一批代表本市最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和一批国内知名专家, 人力、技术资源丰富, 形成了大量科研成果, 环保研发能力的增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本市环保产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 本市污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和国际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和工程化技术、污水处理和污泥后处置新型工艺及装备技术、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装备技术等居国内先进水平;工业用水处理药剂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专利;膜材料加工、膜技术应用、膜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国内领先, 部分产品和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技术全面, 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海水预处理、反渗透、低温多效等方面实现了廉价装备材料的研制及选用、主要设备及部件的研制、系统优化设计等重大突破, 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破碎、储运成套装置在全国也具一定地位;高能耗、低污染锅炉制造技术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 汽车尾气净化设备和技术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 我市环保产业企业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科技投入, 2009年, 我市环保产业科技投入近20亿元, 约占总产值的7%, 推出新产品新工艺100多项, 申报专利300多项, 大部分达到国际水平。同时加大与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家的交流合作, 在2008北京奥运会之前共同完成了“北京董村分类垃圾综合处理厂小武基生活垃圾精分选线”、“北京奥运会香港马术场MBR中水”等项目, 不仅为奥运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后勤保障, 而且提高了我市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 我市将编制《天津市环保产业“十二五”指导意见》, 并以意见为指导, 努力把我市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不仅使其成为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支撑, 而且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一) 完善产业管理体系

改组环保产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实施策略, 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二) 加快培育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结合高新产业高地和八大优势产业发展, 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支持优势企业进行国内外市场融资, 推动资本向优势企业流动和集中;二是通过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 改善民营企业的市场发展环境, 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 整和资源, 壮大企业规模;三是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来本市投资建业。

(三) 多渠道争取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环保、科技、技改、节能和中小企业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重点支持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和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的自主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和国产化等项目的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吸引国内资本和民营资本投入环保产业, 加大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力度, 鼓励国外公司采用BOT模式、清洁生产机制参与本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四) 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环保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是产业发展孵化器和奠基石。一是在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基地, 加强环保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业技术的科研开发, 对重大技术项目组织本市科研院所联合攻关, 实施重点突破, 并通过环保工业园加快科研成果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加快建立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按照环保产业三大体系发展的要求, 构建起包括废弃资源处理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内的, 全面完整的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企业自主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方式, 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 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引进与合作, 加快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五)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篇4: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一、当前宁波就业形势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就业增长趋缓

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指标虽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较乐观,但从绝对量看,较去年同期呈现下滑态势,分别下降5%、7.4%、23%,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较去年略有增加,达3.16%。

(二)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第一,劳动力市场供求比继续攀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难以缓解。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为1.39,比上年同期高0.13,其中中级技能及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14和4.59。

第二,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占求职者总数的52.9%,而求人倍率仅有0.5左右,远远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市场既有技能型劳动力紧缺的老问题,又凸显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度增加的新问题,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三)新劳动合同法影响逐步显现

第一,劳资纠纷案件快速增加。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数达到4947件,同比增长74%,由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

第二,企业用工成本有所增加。据测算,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后,企业用工成本将上升15%左右,原来用工不够规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大大增加。

第三,企业用工灵活性受限。由于裁员的条件规定比较严格,企业担心增加新员工后万一不满意时裁员受限。因此,招工比以往更加谨慎。

(四)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尚未体现

2001年以来,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第二产业仍是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显示,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占比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集中在制造业,用人需求占比达到39.46%。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虽然劳动力需求也较为旺盛,占比分别为13.42%、13.22%和11.26%,但比例较往年相比没有增加,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还未能体现。

(五)大中专毕业生持续增加

由于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及薪资条件相对有吸引力,近几年外地生源毕业生流入数明显大于本地生源毕业生流出数,构成了“人才洼地”效应。2008年,宁波市实际接收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影响当前就业的几个突出因素

第一,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就业总需求。宏观经营环境的严峻对企业家的信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二季度宁波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9.57,比上年同期降低30.96个点。国际国内总需求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压力加大以及对未来的担心,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开工率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导致用工总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影响就业需求结构。宁波市产业以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润空间小,议价能力弱。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产业受冲击较大。传导到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素质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受影响较大。另外,由于宁波市产业组织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虽然抗风险能力较弱,但转型也相对容易,产业升级与转换较快,自我调整能力较强。如可通过加大技术设备投入、扩大临时用工规模、企业内部挖潜甚至裁员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总量矛盾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紧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劳动力供给的总量过剩与结构不合理。从户籍人口看,目前宁波市农村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且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市非农户籍人口为19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农村户籍人口中绝大部分也已经转移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从外来人口看,由于宁波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就业机会多,外来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年龄结构呈年轻型。在劳动力增长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外来低素质打工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远远超过人才引进与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宁波市劳动力供给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三、下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

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就业促进法》,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一契机,通过宏观调控、产业调整、自主创业、政府托底、市场服务和预测预警六大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一)宏观调控“保”就业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策制定中要着眼于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就业,使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就业纳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推动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为实现各项就业目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产业调整“优”就业

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推进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和“现代化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强化在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以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实习实训中心;研究推进“双证书”教育模式,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特点,加强与先进地区、先进双证书机构的合作,争取在5年时间内使双证书人才的培养数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城乡统筹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社会培训,鼓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更多的培训机构参与,形成良性竞争的培训市场;对于政府补贴或购买的培训,要参照政府采购的模式确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同时将求职技巧纳入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范围,提高劳动者求职能力。

(三)自主创业“带”就业

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实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要推进实施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

一是要培育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在小额贷款担保、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助,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鼓励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创业,在继续推进小额贷款的同时,面向广大就业困难群体,尝试开辟小本创业政府项目,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再就业人员可以优先申请。

三是要调动毕业生创业活力,尝试在各类学校开设创业政策解读课程,配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档案,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

(四)政府买单“托”就业

重点针对各类弱势群体,政府要在就业服务上发挥托底作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继续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出台政策、提供岗位、加强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就业,做到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确保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较大程度上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扶持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五)市场服务“统”就业

第一,统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服务。将建设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功能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硬件基础,同时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职能,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和就业服务水平,改善就业服务环境。下一步将研究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职能合并的可行方案,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分割的局面,由统一的部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做到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搭建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

第二,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并向基层不断延伸,共享信息,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平等开放的服务网络。

第三,加强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支持外来务工人员成立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增强社团在岗位推荐等方面的作用,尝试吸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扩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切实提升求职效率。

第四,免费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五,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网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互通、工作联动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继续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工作,努力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贯彻执行困难家庭毕业生临时生活补助政策,保证其求职期间的基本生活,尝试为毕业生提供临时居住房屋等措施,让毕业生顺利求职、安心工作。

(六)分析预测“领”就业

建立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当前宏观经济趋紧,就业状况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注重开展调研,收集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通过一定的预警预报制度确定可能产生的失业数量,及时制定好失业调控的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努力减少失业。

篇5:安全工作小结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及下一步安全工作安排

自2018年5月19日磷精细化工厂举行化工装置拆除仪式至今已经4个月,现场工作主要围绕着装置内残留的危化品及库存危化原材料的清理转运开展的。通过制定详细的施工安全、环保方案,现场加大安全、环保监管力度等工作手段,大部分危化品已清理完毕,尚余少量危化品正在处理当中。从拆除仪式举行后,我办现场工作以安全、环保事故发生率为“0”作为安全环保底线,紧守安全、环保红线,为确保危化品物资转运清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我办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液氨清理转运安全环保工作: 在液氨的清理转运工作中,我办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清理方案、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清理转运工作。转运过程中,发生了储罐剩余12cm液位无法卸出的意外情况,我办技术与生产人员经科学论证,在确保安全环保前提下制作简易反应设备,采用中和反应法,现场定时对中和度进行检测、采用手持设备及固定报警器结合对现场进行监测,历经200余小时,安全的将液氨全部清理转运完毕,并将厂区内氨气管线及涉氨设备全部置换清洗合格,期间安全监察部门到现场抽检,各项操作符合安全操作规定、环保监察部门多次到现场抽查,均未检出污染物质。

二、磷酸清理清理转运安全环保工作 磷酸清理中,发现磷酸计量槽、磷酸中转槽、磷酸装车槽、自吸罐中残留大量未入库稀磷酸,经紧急制定安全清理方案,采用启用管道泵、潜水泵、人工入罐清理等方法将100余吨磷酸清理转运完毕,特种作业票证齐全、现场监护到位,未发生任何类型的安全环保事故。

三、硫酸清理清理转运安全环保工作

硫酸清理中,发现硫酸计量槽、硫酸中转槽、硫酸装车槽、自吸罐、罐区管道、车间管道中残留大量未入库浓硫酸及稀硫酸,经紧急制定安全清理方案,采用启用管道泵、购置潜水泵等方法将60余吨硫酸清理转运,尚有5吨无法卸出的硫酸已与外部单位联系,近期将清理完毕,作业中特种作业票证齐全、安全防护用品穿戴到位、现场监护到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整个清理过程中未发生任何类型的安全环保事故。

四、黄磷清理清理转运安全环保工作

为保证黄磷物料清理过程中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我办撰写了黄磷清理方案及应急救援预案,并通过了专家评审。施工中严格安装方案执行,现场安全、环保设备配备齐整、现场监护到位,黄磷a储槽内剩余的30吨固态黄磷及5个压磷罐内物料已清理转运至熔磷池,熔磷池内已转运走58.5吨黄磷。整个清理过程未发生安全环保事故。

五、厂区废水环保处理

厂区尚有收集的地表水、液氨储槽清洗水、黄磷覆盖水等废水2000余吨。为确保不发生污染、降低处理费用,我办联系中孚化工,架设临时管道,已将1200余吨废水运至中孚化工进行无害化处理。虽然在我办的努力下,未发生安全事故及环保事故,但由于危化品的特性及季节因素,在黄磷储槽清理转运的过程中,仍有施工人员被极微量黄磷粉末轻微灼伤的事情发生,这证明我们的操作及监管仍有漏洞,虽然未造成任何事故,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紧绷安全弦,做到本质安全。

下一步安全工作安排:

一、在将熔磷槽尚余的50吨黄磷进行清理、黄磷储槽罐底清理、磷泥槽转运的过程中继续加大现场安全环保监管。

1.施工过程中坚持安全防护到位; 2.特种作业票证齐全,安全检查到位;

3.现场监管人员配备到位,作业面安全监管无死角; 4.所有施工人员岗前培训落到实处;

多管齐下,坚守安全环保底线,杜绝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二、架设硫酸储槽到中孚化工的酸水运输专线,将3%的120余吨酸水运至中孚化工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余污水通过前期架设的管道进入中孚化工的污水处理池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对硫酸硫酸计量槽、硫酸中转槽、硫酸装车槽、自吸罐、罐区管道、车间管道中残留硫酸进行清洗置换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应急救援预案,现场施工人员按要求穿戴劳保用品,现场监管人员履职履职,确保不发生任何事故;

篇6:季度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深化。

一是规范网上公开。建立完善了精简行政权力事项长效机制和权力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指导机构改革、机构职能调整的单位,及时依据“三定方案”对权力事项进行调整,对取消或调整的270项行政权力事项在网上更新,确保权力公开全面、准确。二是狠抓网上处罚。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完善自由裁量标准,印发行政处罚电子化运行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组织行政处罚电子化运行专项督查3次。截至目前,自由裁量标准数据库标准由原有2066条增至4106条,25个执法部门373件处罚案件实现网上运行,实现了行政处罚电子化运行由“单位全覆盖”向“事项全覆盖”突破。三是拓展系统功能。在区文旅局试点,完成格式化文书制作、行政处罚结果公示、案件电子归档等新功能建设。全市率先建成“网上处罚公示平台”,首次全面公开执法人员资格信息,实现行政处罚结果网上实时公开,行政处罚行为更加透明、规范。

(二)政务公开进一步深化。

一是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网上公开质量,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督查,印发督查通报9期。指导14个街道办事处、46个政府部门全面完成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升级工作。截至9月20日,全区公开政府信息7989条,处理依申请公开和投诉15件,信息公开量持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二是加快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明确了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展现形式、功能设置和页面设计,初步建成了集网民留言、意见征集、新闻发布、问政观察、信访受理、统计监督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网络问政平台系统,开通了“有话问区长、问局长,网民留言回音壁,市民话题”等特色栏目,系统在进行功能测试。组建网络发言人、系统管理员、问政观察员队伍,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网络问政工作网络。制定了网络发言人制度、网民留言办理反馈制度、市(区)长信箱、市(区)长公开电话办理反馈制度、网上信访办理反馈等配套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确保10月底平台上线试运行。三是规范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会同市经济信息中心、区民政局和区统筹局进行平台升级培训,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系统、民主投票系统进行了专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员队伍素质。在新鸿路、八里庄、西北路社区试点,探索城市社区信息公开标准化、社区管理民主化、公共服务特色化的新模式,促进社区民主自治。印发了《成华区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管理维护人员工作补贴发放办法》,拟订《成华区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目标考核办法》,规范平台运行。1-9月,全区94个社区公开各类信息43000余条,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工作保持全市领先。

(三)政务服务品质再上台阶。

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巩固“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区烟草专卖局、区食药监局等市属部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顺利完成。会同区法制办、区监察局开展3次审批事项办理情况专项督查,不断完善以窗口为主导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推进审批职能、审批事项、审批人员“三集中”,实现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双百目标”。截止9月20日,中心共办理审批服务事项911139件,即办件774468件。二是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探索推行多个部门同时审材料、同时看现场的“联审联办”制,建立东区音乐公园综合审批服务队伍,为入驻商家开业审批提供靠前服务。深化政务审批服务平台特色功能运用,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上下联动审批工作,实现审批平台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延伸。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呼叫热线”作用,通过热线呼叫、网上咨询、网上预约、政策发布、互动宣传五大方式服务企业。定期开展“政务服务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活动,集中年检536户、专题培训240人、接待咨询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切实贴近民生,服务于民。四是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新鸿路、保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式”服务试点工作。召开现场会,启动全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式”服务工作,提高基层服务窗口办事能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促进全区政务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四)加快推进市民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制定《成华区市民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2011年,在30%的街道和10%的社区打造市民中心示范点,通过3年的努力,实现区、街、社区三级市民中心全覆盖目标。二是制定规范。从市民多方面需求出发,制定市民中心建设标准,规范市民中心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建立集公共服务、自我服务、公益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三是提升服务品质。在新鸿路街道新鸿社区召开全区市民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示范带动,加快推进全区市民中心建设。以市民中心建设为契机,将市民中心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结合,与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结合、与推行“一窗式”服务新模式结合,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善。

(五)政务督查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开展专项督查。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工作,会同区监察局、区委区政府目督办、区直机关工委区等部门组织联合督查4次,对全区各机关和政务服务窗口的制度落实、服务效率、工作作风等内容,开展多形式、高频率的行政效能督查,组织区政务中心、分中心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督查8次,分中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交叉巡回督查4次,有力促进全区政务窗口服务品质提升。二是强化社会监督。组织市民代表参与政务服务体验30余人次。集中组织政务监督员督查40余人次,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监督检查,对各政务服务窗口服务情况,特别是针对服务态度、服务流程进行检查。三是组织第三方测评。采取窗口拦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规范服务满意度评价活动1次。组织第三方机构拦访测评600余人次,有力增强窗口服务意识,促进服务品质提升。

二、经济目标全面完成

篇7: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打算

一、今年来工作:

一是抓节后复工复产验收工作,把好源头关,做到合格一家,复产复工一家。同时深入开展复产复工“回头看”,严防企业违规生产。

二是抓节后员工教育培训工作。部署全面开展节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罗河矿业、龙桥矿业、沙溪铜矿制订节后培训方案,组织人员分批分次进行培训,我局开展将教育培训工作列为检查重点内容,局负责人和聘请专家深入各企业为企业员工授课,现场抽查人员进行笔试和面试,目前,全县共有4490名员工,已全部接受培训。

三是抓专项执法检查。4月15-20日,10月15至10月20日,委托中介机构对全县22家地下矿山企业,41座井口提升设备逐一开展检查。5月20日-21日,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树理带队对全县范围内15座尾矿库开展汛前和防排水安全专项检查。6月2日,强降雨当日,局负责人分2组顶风冒雨深入各尾矿库及排土场开展安全检查,督查值班值守情况。针对台风“苏迪罗”侵袭,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台风8月9日号侵袭当晚,组织人员夜查金牛、罗河矿业及其尾矿库值班值守情况。

四是抓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矿山各企业按要求编制矿山、尾矿矿、排土场防震减灾预案,并上报县局备案,县局确定6月

20日为防震减灾预案演练周,要求各开展演练,进一步完善预案。加强对县应急救援队员管理,定期考核队员体能,着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7月31日,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举办,市安监局、县政府和钟山矿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了尾矿库溃坝险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活动。

五是持续推进攻坚克难工作。依据中介机构出具的隐患整治意见书及各矿山企业“五化”现状评估书,按“一矿一策”推进。配合省级组织专家会诊工作。受省安全监督局的委托,北京中矿基业安全防范技术有限公司7月23日至8月中旬,组织5名专家进驻庐江县,共对境内25家矿山、15座尾矿库进行再“会诊”,六是认真吸取天津港“8.12”事故教训。转发县安会相关文件,部署企业立即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组织专家深入企业持续开展安全检查。督促企业再紧矿山及尾矿库安全阀。

七是开展采空区普查。重点普查矿区内的有主采空区和无主采空区。全面查清全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采空区规模和分布、安全状况、所需治理经费等情况,加快推进采空区治理,有效遏制和防范因采空区而诱发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截至目前,立案查处一般行政案件8起,受行政处罚个人达12 人。已下执法文书 299 份,其中现场检查记录 244 份、责令整改指令书 17份,梳理隐患(包括企业自查)2187 条,已整改2148 条,整改率达 98%。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一些企业因受经济效益下滑的影响,安全投入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完成攻坚克难工作任务艰巨。

2、隐患排查治理不扎实。部分企业未按要求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台帐,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

3、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够扎实,存在培训学时不足,培训内容和方式单一。

4.小型矿山企业技术力量配备不足,企业仅配备一般管理人员,机械设备、采矿等专业技术力量缺乏。

5.上访、信访等问题有所抬头。

三、当前及下一阶段主要工作

1、树立矿山“零死亡”为最高目标,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我们将追求“零死亡”为最高目标,树立底线思维,坚守生命红线,全面贯彻总局提出的非煤矿山安全“双十条”、“五级五覆盖”、“五落实五到位”、“三个必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淘汰落后生产设施设备,偿清安全生产欠账;严格落实落实领导带班下井,外包单位管理等相关规定,规范生产建设行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倒排时间节点,进一步推进非煤矿山攻坚克难工作目标实现

非煤矿山攻坚克难工作是国家、省、市赋与我县一项重要职责,2015年底所有企业必须都得完成攻坚克难工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目前我县一些矿山进展缓慢,必须提高工作认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制定并落实“一矿一策”。县安监局实行一月一调度,对未按时完成任务,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罗河矿业、龙桥矿业2家矿山企业率先完成攻坚克难工作。钟山矿业、龙桥矿业2家矿山企业开展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矿山要加快工作进度,充分发挥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作用。

3、加大打非治违力度,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坚持驻矿检查、专项检查、突出重点检查、聘请专家检查,分类分级检查,四不两直”检查、委托第三方检查。立足于查隐患、找问题,对查出的各类隐患,逐一进行登记,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零距离执行规定,零容忍对待隐患,零懈怠开展监管,让“三违”行为无生存空间。抓好矿山治本攻坚和整顿关闭工作,打好隐患患整治攻坚战;抓好提升、供电、通风、爆破、顶板、防透水、采空区等重点工作,牢牢把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4、严格安全生产各项规定,进一步加大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

安全生产,重在落实,落实制度是安全生产的保障。我们将进一步督促企业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等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县安会出台重大事项报告等十项举措,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决定》中,例会、述职、约谈、目标考核等十项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和督查,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保障安全生产。对发生事故的单位, 严肃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相关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未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从严追究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篇8: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住宅现代化的标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市住宅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住宅设计理念不断深化, 住宅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出现了一大批功能合理、品质优良的住宅项目。

但是, 重庆的住宅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 在技术储备、政策研究、市场发育和工程实践方面都不具备系统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条件和基础。

因此, 重庆市建委提出按照“系统规划、分步实施, 科技先行、标准引领,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原则, 着力推进住宅产业化。

一方面, 以符合百姓意愿、百姓关心的装修成品住宅为突破口, 通过成品住宅建设, 带动完善部品体系和结构体系;另一方面,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引进、吸收和攻关一批适合重庆的核心关键产业化技术。

2010年, 主要围绕装修成品住宅的政策研究、标准建设、性能认定、工程示范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

(一) 突出政府对发展装修成品住宅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二次装修造成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存在破坏主体结构的隐患, 装修装饰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市民的居住生活安全, 必须加快发展成品住宅。发展成品住宅, 还有利于实现建筑部品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 有利于“四新”成果的应用普及, 有利于将住宅产业引向集约化建设的轨道。

因此, 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成品住宅作为平安重庆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明确提出, 要推广经济、实用、环保的成品住宅, 到2012年, 全市装修成品住宅的比例达30%。

2010年初, 市建委组织外出调研考察, 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学习取经, 并多次听取市内开发企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意见, 分管副市长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

近日, 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成品住宅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精神, 从2010年起, 本市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必须建设成品住宅。

同时, 逐步引导商品住宅发展成品住宅。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 建设成品住宅必须整体报件, 其整体报件材料中应包含室内装修部分。要求加强对成品住宅建设的全过程监管。《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成品住宅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 着力完善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

2010年4月, 我市启动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的修编, 其中明确加大对住宅产业化方面标准的修订和制订力度, 优先制定预制产品 (构件) 、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的标准。特别是把成品住宅标准体系作为全年标准化工作重中之重。目前, 《重庆市保障性住房装修设计标准》已报建设部备案审查, 即将发布, 拟作为强制性地方标准执行。同时, 对2008年发布的《成品住宅建设技术规程》进行修订, 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将形成“1+4”标准体系, 涵盖成品住宅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各个环节, 为我市全面推广成品住宅提供技术支撑。

“1+4”标准体系。即:《成品住宅建设技术规程》、《成品住宅室内装修设计规程》、《成品住宅室内装修施工规程》、《成品住宅室内装修监理规程》、《成品住宅室内装修验收规程》这5个标准已经公开征求意见, 年底前对外发布。

(三) 实行新技术推广认定, 推进部品构件标准化、模数化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扎实推进, 一批符合标准化、工厂化、模数化要求的新型建筑门窗、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围护部件体系已基本成型。主城区墙体材料已全面推广使用烧结岩空心砖、加气砼砌块和其它新型墙材, 特别是自保温墙材应用取得明显进展。

同时, 我们加强对落后技术和工艺的淘汰力度, 加大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推广, 符合节能、节水要求的厨卫设备也已基本形成体系。

(四) 加强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市建委高度重视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的集成, 积极组织新技术示范工程, 在重庆世贸中心大厦、中冶赛迪科研中心等项目中集成多项新技术。

2010年, 把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纳入2011年我市建设科技重点项目, 予以重点支持。通过重点项目研究, 制定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推动重庆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同时, 对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优选适合重庆本地的经济适用技术。

(五) 推进住宅性能认定, 提高住宅工程质量

住宅性能认定工作是提高住宅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也是住宅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市自2003年以来, 大力推动住宅性能等级评定工作, 截至目前, 我市通过性能等级评定的住宅项目总数达到71个, 总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这项工作的开展, 是推广应用优良住宅部品和新技术的重要平台, 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建筑节能水平和住宅建设品质的提升, 带动了住宅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同时, 我委坚持深化住宅建设理念, 加大绿色建筑推进力度, 培育绿色生态小区50个, 建筑面积约1414万平方米。

从2007年起, 我市结合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和住宅性能认定, 还广泛开展成品住宅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 在一些高档楼盘, 如:“棕榈泉国际花园”、“瑞安重庆天地”等项目进行试点, 产生了广泛影响。截至目前, 全市成品住宅建设面积已达约50万平方米。

二、下阶段我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住宅产业化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住宅产业化, 通过住宅产业化提升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初步设想至2015年, 我市形成住宅产业化五大支撑体系:

一是技术保障体系。在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我市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制定适合我市住宅产业发展的技术线路。

二是建立部品体系。开展部品认证制度, 建立通用部品体系, 推广应用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条件的建筑部品, 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标准住宅部品体系。

三是培育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产业链资源, 鼓励开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 培育2家国家级产业基地、5家市级产业基地的大型住宅产业集团。

四是完善标准体系。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我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 加快完善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材料、部品和竣工验收的标准、规范体系。

五是健全政策体系。加快制定有利于推进我市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住宅产业政策, 调动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力争5年内完成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建筑面积50万m2, 有效促进我市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此, 2011年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 着力推进装修成品住宅

认真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成品住宅的指导意见》精神, 出台《关于加强成品住宅室内装修建设管理的通知》, 细化管理流程, 严格管理环节。要求设计单位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中做到土建与装修设计一体化, 且设计深度符合有关要求;施工、监理、质监和检测单位应依据各自职责严格工程现场质量管理, 建立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和专项工程监理;加强成品住宅室内环境监测, 未经法定资质机构对室内空气、辐射检测合格的成品住宅不得投入使用。同时, 加强推进发展成品住宅的保障体系建设。

适时举办成品住宅发展论坛, 宣传成品住宅理念、技术和政策, 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成品住宅, 引导市民转变传统的自主装修观念、购买成品住宅。

一是加大宣传;二是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对成品住宅建设主体各方的培训。分批分期对开发、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和检测等单位相关人员开展成品住宅建设技术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鼓励职业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三是开展工程示范, 积极探索成品住宅先进建设理念和产业化模式。四是建立成品住宅分级评定制度。

(二)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强化技术储备

我们将争取把住宅产业化纳入重庆市“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 重点实现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通过重大科技专项, 制定住宅产业化的调控政策和激励机制, 完善住宅产业化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和验收标准体系, 重点扶植和培育3-4家大型骨干预制部品生产企业, 攻克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整体厨卫、生态环境保障和管网技术、智能化等成套技术, 研究开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轻钢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同时调动科研院校、企业的积极性, 支持大型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推进住宅产业化技术研究。按照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求, 优先推进住宅产业化相关标准的立项、审查和发布工作。

(三) 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和集团

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优惠政策, 制订市级住宅产业化基地评定办法。支持和鼓励建材产业集中的区域打造成住宅产业化基地, 重点支持外墙保温、门窗、钢结构、预制部品 (件) 产业。

将坚持高标准、高水平, 按照国家级产业化基地的要求打造市级产业化基地建设。选择部分企业培育集开发、设计、部品生产和科研于一体的住宅产业集团大型产业集团。

(四) 建立住宅部品认定制度

结合禁限技术通告和新技术推广, 分层次、分重点推进住宅部品认定。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成品住宅的指导意见》, 把内装部品作为住宅部品认定的着力点, 定期或不定期发布装修材料和住宅部品推荐目录。发布住宅部品认定管理办法, 把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作为部品认定的主要考察指标。

(五) 开展工程示范和住宅性能认定

组织市内大型开发企业和施工企业开展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积极思考住宅性能认定的新模式, 提高住宅性能认定的影响力。特别要加大和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的衔接, 提升我市住宅性能认定水平。

(六) 加强技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继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力度。

篇9:工作中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一季度以来,主产区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增速仍高于城镇居民。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为平稳

预计今年冬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冬油菜播种面积1.04亿亩,比上年增加170万亩。去年秋冬播以来,冬麦区光温水等气象条件总体适宜,冬小麦苗情较好,3月20日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面积比例87.2%。长江中下游等油菜主产区受阴雨寡照天气等影响,油菜长势总体弱于去年同期。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3月29日,全国已完成春播任务10.7%,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二)粮食、油料等意向种植面积继续增加,棉花、大豆面积下滑

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8亿亩,比上年增加约100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约6600万亩,比上年减少400万亩,减幅约6%;油料种植面积2.1亿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糖料种植面积3060万亩,比上年持平略增。蔬菜播种面积3.16亿亩,比上年增加600万亩。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万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增长4.1%,大豆意向种植面积下降8.5%;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下降6.2%。种植意向面积下滑较为明显的是大豆和棉花。虽然近年来大豆价格有所上涨,但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户种植热情不高。据2012年农产品成本调查显示,大豆亩均净利润为101.56元,而与之争地的玉米亩均净利润为206.6元。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下滑,尽管国家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但受纺织用棉需求不旺、国际棉价大幅下跌、国内外棉价倒挂等因素影响,国内棉价下滑势头未能遏制,种棉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植棉积极性不高。

(三)生猪价格下跌明显

一季度,全国猪肉产量1554万吨,增长2.8%。生猪存栏45473万头,同比减少0.3%;生猪出栏20487万头,同比增长2.4%。受周期性、季节性因素叠加影响,1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明显回落。3月6日,猪粮比价跌破6︰1盈亏平衡点进入橙色预警区间,至4月3日进一步跌至5.39︰1,生猪养殖效益明显下滑,一些养殖户亏损严重。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已同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总的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四)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实际增长9.3%,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转移性收入增长12.2%。今年以来,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继续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凸显,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抢工”现象加剧,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重继续上升,工资水平继续提高。一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645万人,同比增加274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436元,同比增长12.1%。

(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

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用于“三农”总支出达到137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4%。对农民的“四项补贴”总额超过1700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的政策。健全粮油和生猪大县奖励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和生态补偿办法。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9.8%;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10.0%、8.0%和7.1%。

(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25亿元,计划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继续支持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房和国有垦区、林区棚户区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等投入继续增加。

二、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禽流感对于家禽养殖业冲击较大,生猪价格明显回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棉花、大豆的意向种植面积下降。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九连增”和“九连快”之后,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建议:

(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加大中央政府各项支农措施的落实力度,加快中央涉农项目的投资计划下达和实施进度,及时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落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搞好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二)做好春耕生产工作

切实应对自然灾害影响,抓好春播备耕工作。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化政策、细化部署、强化落实,全力以赴争取实现粮食连续十年丰收。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搞好气象服务、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加强信息引导,指导农民安排好种植结构,动员广大农民适时整地、抢墒播种,在保证粮食作物面积的同时,增加重要紧缺农产品生产。抓好水资源调配和应急抗旱准备,满足春播春灌用水需要。抓好农机具检修和更新购置,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作业,加快春播进度,提高春播质量。保障农资供应和市场稳定。做好化肥组织调度、运力安排工作和淡储化肥投放准备,保证市场供应。狠抓农资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加强农资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

(三)加强农技推广服务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充分发挥农业部专家指导组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作用,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把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地方各级政府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行乡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发挥专业大户、农民科技示范户作用,示范带动良种良法推广。

(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

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力推进园艺、畜禽、水产品标准化种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春季集中免疫力度,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减轻动物疫情对养殖业的冲击。

(五)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大对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各地要抓紧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更好地发挥支农投资效益,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上一篇:国乒冠军集体转发致歉信下一篇: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