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教案

2024-05-12

设计构成教案(通用6篇)

篇1:设计构成教案

构 成 设 计

任 课 教 师:王

娟 所 教 班 级:14建筑可视化

院:软

构成设计

【教学目标】

建筑可视化专业的学生没有绘画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构成,什么是设计,以及对本专业的帮助和影响,今后努力的方向。了解构成设计的背景,什么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教学重点和难点】

构成设计产生的背景,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章构成设计概述

19世纪70年代,日本从西方引进DESIGN一词,初译为“图案”,20世纪中叶,又译作“设计、意图”。DESIGN本意为设计、构思、绘制、计划(动词),名词为设计、图样、图案。构成设计的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活动。无论是在绘画还是在设计当中,都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放弃传统的写实,这种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风格派,以及在造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从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也随之发展成为现代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本世纪70年代以来,平面构成已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与印染设计、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舞台美术、商业美术设计、视觉传递等领域广泛运用。构成的概念 构成:

是一种造型概念,既把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单元或元素(包括不同的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

第二章 二维构成

作为基础造型的平面构成,我们虽处三次元的空间,但就造型表现来说,在二次元的空间中进行的情况反而较多。从绘画到平面甚至曲面乃至立体形态的广泛领域内,我们都会不断碰到下面的问题,那就是,它的表面如何处理;如何将立体的东西表示于纸上才好?

平面构成可以说是具有各种造型领域共同必要的基础内容,它是基本的造型活动之一。它以基础造型活动为其内容。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入门知识的基础,基础置于造型之后,造型基础,所谓基础造型乃是以各种造型领域(绘画、雕刻、各种设计等)共同存在的基础性问题。以形态、色彩、质感、构图、表现方法、或美的感觉、作为研究及教授的对象。

丰富的构想(IDEA)及敏锐的感性(SENSE)是区别艺术家与工匠的关键。工匠(材料、工具、技术、知性、经验五者俱备),而感性与构想是构成创造力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平面构成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平面构成是现代基础造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索二次元空间的视觉文法,形象的建立、骨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及规律的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变化的装饰构图。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的成就,扩大了传统图案和几何图案的表现领域,大大丰富了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段。对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造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平面构成的概念

是指将既有形态(包括具象形态、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次元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组合形式。

平面构成所表现的立体空间并不是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立体构成则是通过材料的组合,比如以线型材料或面型材料组成占有立体空间的实体,以实际的厚度,宽度及高度来塑造形象,就平面构成要在平面内塑造虚幻的立体空间而言,其想象构思要比塑造真实的立体空间更为复杂。平面构成所包含的元素

设计是一种视觉语言。(人类用以说明对世界的认识,表达思想感情以达到心

灵交流的一切手段或途径都是一种语言。)

平面构成从视觉评议入手,分成几个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一件艺术作品是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大小等刺激人们的视觉经验,达到视觉语言的传达。这些视觉语言在设计当中就成为设计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概念元素:指实际不存在的,不可见的,但概念所能感觉到的东西。

2.视觉元素: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须通过形象的形状,方向,大小,色彩,位置,肌理等称为视觉元素。

3.关系元素:指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如何编排,关系元素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骨骼等。有些关系元素是可见的,如方向,位置等,有些关系元素则有赖于感觉去体现,如空间,重心等。

4.实用元素:实用元素主要指的是设计所表达的涵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造型要素分类:

形:点,线,面,立体,空间造型要素

色:色相,明度,纯度 质感:

定形:具有数理规则性的构造形 不定形:不具有数理规则性的构造 【作业布置】

临摹点、线、面的画法各一张

【教学目标】

形象识别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本章节的教学来逐步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形式美法则是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 二维构成法则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方向,色彩,位置,肌理等。形象是可见的,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面,体在见之于画面时,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一.定义:形象的定义可以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在平面构成中凡出现在平面上的任何抽象形态或是具象形态都称作形象。

2.一切可见的物体的外形,特征,或是设计中藉以表达含义的视觉元素通称为形象。

二.形象的正负——即图与底

在平面上出现的形象通常叫做“图”,而它的周围则称为“底”,若感觉“图”在前,底为背景,这种图就是正的形象。但如果看到的形象实际是平面上的空白,这种形象就可以看作是“底”,也就是负的形象。图与底的关系并不是时常清楚的,尤其是在构成填色上,正可以负,负可以正,这就使构成形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在平面设计中,正与负(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要了解各自特征: 图的特征包括:

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在画面较为突出。底的特征包括:

没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模糊的视觉印象,没有形体的外轮廓。形象的正负(图与底)在设计应用中有以下特点:(下指正形象,即有图感的)1.色彩明度较高 2.凹凸变化中凸出的形象

3.面积大小对比中,小的有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4.在空间中被包围的形状的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5.在静与动的两者中,动态的有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6.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具象的有图感,即为正的形象

7.在几何图案中,对比关系越大越易体现形象的正与负,即图与底 三.形象的分类——抽象形,具象形 抽象形: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 具象形:人为形,自然形

1.几何形:应用最多,抽象而单纯。一般用工具描绘,视觉上有理性明确的感觉,但缺少人情味。这种理念抽象的形态被大量运用在建筑,绘画及实用品的设计中,因为它不仅仅便于现代化机器生产,而具有时代的美感。

2.有机形:指有机体的形态,如有生命的动物和生物细胞。特点是圆滑的,曲线的,有生命的韵律。

3.偶然形:指自然或人为无意识,偶然形成的形状。如白云,枯树,破碎的玻璃等。

4.人为形: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形态。如建筑,汽车,器具等。

5.自然形:指大自然中固有的可见的状态。如人,动物,植物,山川等。四.形象的组合

在构成中,由于基本形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 2.接触:形与形边缘正好相切

3.覆迭:形与形之间是覆盖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4.透迭:形与形之间是透明性的交迭,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6.减缺:形与形相互覆盖,形被覆盖的地方被减掉 7.差迭:形与形相互交迭,交迭部分产生的一个新形 8.重迭:形与形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附注:概念化的线、(感受到但没有真正划线)不直接划线,而间接制造线的方法。创造线—连续感获得的线将使画面效果培增。切掉两组并行线的一端(各切一端)然后连接后产生。平行条纹的错开断层产生新的线的造型。破坏平行条纹创造的自由曲线。多组并行线间的间隔造成的感觉。五

点、线、面、体的形象

构成设计中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本的,存在于任何造型设计中。点、线、面通常被称为“构成三要素”。研究这些基本要素是研究其它视觉元素的起点。1 点的形象

数学上的点没有大小、只有位置、但造型上作为形象出现的点不仅有大小、(面积)还有形态和位置。除圆点外的其它形态的点还具有方向。点的形象越小感觉越强,反之则有面的感觉,人形态上说,圆点既使较大仍会给人点的感觉。1)虚点:画面留白形成的点。a)把线断开,所形成的虚点。

b)用面加以包围,留下点状的空白所形成的虚点。c)在画面上挖洞所形成的虚点。

虚点的存在感较弱,但可表现纤细的感觉。2.线的形象

平面相交形成直线,曲面相交形成曲线。几何学上线是没有粗细只有长度与方向,但在造型世界,线被赋予了粗细与宽度,线在现代抽象作品与东方绘画中广泛运用,有很强的表现力。分类: 直线 不相交的线 并行线 相交的线

网格线,折线,集中的线 交叉的线

直交的格子,斜交的格子 曲线 开放曲线

弧,漩涡线,抛物线,双曲线,垂线等。封闭曲线

圆,椭圆,心形等。a)线的粗细

粗线有力,细线锐利、纤细而神经质。另外,细线又具有速度感。线的粗细可产生远近关系,粗线前进,细线后退。b)线的浓淡——线的明度 产生远近感,及凹凸感。

c)线与间隔——远近感的形成,密集的线后退。

d)线的方向性——并行线方向的改变,可表现三次元的效果。垂直线有庄重、上升的感觉,水平线有静止,安宁的感觉。斜线则表现为运动和速度,曲线给人以流动柔美之感。e)线的点(反之为点的线化)f)线的面化

密集的线的方向改变及疏密可造成立体的或曲面的感觉。3.面的形象

单纯的面的形象具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是体的表面,它受线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面分为实面和虚面二类。实面即具有明确,突出的形状,虚面则由点、线、密集而成。4.体的形象(立体、空间、半立体)立体形态的二次元表现。(无灭点)1)透视图

2)正投影(垂直投影法)制图法。3)等视图、斜投影(斜二侧画法)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艺术学科共通的课题。现实中虽然每个人(由于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不一而同)的审美追求和理想标准皆不相同。但单从形式条件下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却存在着一种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1.调和与对比

调和亦称和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之间彼此在质与量的方面皆具有秩序及统一的效果,同时也有安静及舒适的感觉都可以称之为调和。

单独的一色,一根线无所谓调和。只有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能调和。但是,要素之间的类似过分强调时,反而易单调。调和有形态,大小,方向,色彩,质感等的调和。

对比又称对照。把色彩,明暗,形态或材料的质与量相反的两个要素排列或组织,并强调其差异性,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色调的明暗,冷暖,形状,大小,粗细,长短,方圆;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疏密,图与地的虚实,黑白,轻重;形态的动静等方面 因素来达到。

处理对比关系时,视觉要素各方面要有一个总的趋势,有一个重点,相与烘托,处处对比则会失去对比效果。

变化与统一必须保持有机化,呈现充满生机的状况,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快感。即美学上的“多样统一”。2.对称和平衡

对称又称均齐。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央设一条垂直线,将图形划分为相等的左右两部分,其形量完全相等,那么该图形即是左右对称的图形。该线即为对称轴。又称镜照对称。老以某一点为中心,让图形产生旋转,能与另一个形完全重迭则称“旋转对称”

点对称有向心式的求心对称和离心式的发射对称以及自圆心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对称。对称的形式具有静态的美感。

在平衡的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稳定状态时,即是平衡。这是实际的重量关系也是杠杆原理的平衡。而平面构成上的平衡关系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在造型,色彩,质感等方面彼此之间具有的相对的稳定状态。并不是实际的重量均等关系。平衡打破了对称的稳定而产生变化,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异形同量的姿态。具有活泼,自由,轻松,生动的感觉。平衡不能用数量的方法去推算。在生活现象中平衡是动态的特征,如人体的运动,鸟的飞翔,野兽的奔跑等都是平衡的形式。所以平衡的构成具有动态的美感。平衡分类表平衡

对称式平衡:人体、蝴蝶图案等

非对称式平衡:没有对称轴或点:天平式、同量异形式、力臂相等; 对称与不对称指构成要素占据空间的位置而言。平衡与不平衡指构成要素各部分力量的分布状况而言。3.分割与比例

分割:平面造型能够表现的空间并非无限大,都是有限的形与面积,所以对空间的分割也是一项基本的造型行为。分割分为: 等分割 非等分割

等分割分为: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

1)等形分割:是一种严谨的造型行为,分割后的单位形完全相同。2)等量分割:分割后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完全相同。3)自由分割:

没有规则的任意自由分割,特征是排除了数理规则的生硬,单调,极力避免等距离,数级,对称等。4 节奏和韵律

节奏:原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各重复,这里借指在视觉上有规律的动感,有形式上的表现特征是反复和渐变。

平面构成中形体的周期性连续,交叉,重叠,由此而形成的大小,强弱,明暗,色彩的变化,在视觉上形成有规律的起伏和有秩序的动感,这就是节奏。

韵律:指图形形式上的优美情调,是情调在节奏中起的作用。韵律是节奏与节奏之间运动所表现的姿态,它是可见的,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结合就形成一种运动形式区别于另一种运动形式的特征。韵律的表现是表达动态感觉的造型方法之一。1)相同形的韵律构成(秩序井然的韵律)2)相似形的韵律构成(渐变或动感的韵律)

3)类似形的韵律(自由感,动力化,构筑性等复杂韵律的形成)4)韵律与配置(反复的本质再现)

【作业布置】对比、调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构成形式任选临摹或创作2张

篇2:设计构成教案

人类从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认识,便是从色彩开始的。

色彩是世间万物存在形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存在丰富了世界视觉感受的层次,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设计艺术中,它也是我们必然要研究和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为有了色彩,世界才会精彩纷呈;因为有了色彩感觉,人类才能准确、完整地接受这精彩纷呈的世界。人们的生活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由色彩造成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刺激感,不断影响着人们,色彩完全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设计的诸要素中,色彩被认为是商品上一大价值,对于设计者和消费者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运用的优劣,美的色彩具有美化和装饰性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够感知色彩;但是后天的教育、感染、熏陶、训练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通过色彩构成的教学环节,靠严格的科学训练,从对色彩的理性认识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色彩认知力和色彩感悟力。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真正去触摸身边的色彩,用情感区体会不同色彩带来的不同感受,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和分析每种色彩的特点及色彩之间的关系,从色彩的性质、特征出发,研究色彩的对比调和规律,从而达到熟练组织各种色彩构成并显示色彩的表现力。2.通过一系列写生和练习,掌握运用色彩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增强色彩的敏感度,丰富自己的色彩层次,提高色彩修养和审美品位,并养成用色彩去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观察习惯。3.明确本课程对色彩的学习是基于为设计而服务的目的。

学习方法:

1.色彩来自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层次与搭配规律。

2.色彩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商品的用色,观察画册以及各种设计作品如何搭配色彩,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哪些觉得好看不好看,思考为什么。3.课堂记笔记,会记笔记(并非一字一句记笔记);生活中养成随时记录自己想法的好习惯。

第一章 色彩与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 色彩对设计的基本意义

一、何为色彩

1.色彩的产生——光的作用

2.色环

1)伊登十二色相环

2)孟赛尔色立体

二、何为设计

三、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色彩构成与包豪斯

第二节 色彩的基础知识

一、关于色彩的一些基本概念 1.原色、间色、复色 2.补色

3.条件色、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二、色彩的属性 1.色相 2.明度 3.纯度

第一章 色彩与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 色彩对设计的基本意义

一、何为色彩

1.色彩的产生——光的作用

色彩的产生离不开光的作用,它是光线通过物体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大脑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的感受。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对于色彩的感知,必须具备光源、物体、人眼和脑等基础条件。

1676年,牛顿在实验室里用三棱镜证明了色彩的客观存在,说明了太阳光是由光谱中的色光即红、橙、黄、绿、青、蓝、紫构成的。由此可见,光和色是分不开的,光是色的先决条件,反映到人们视觉中的色彩其实是一种光色感觉。

根据牛顿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汤麦斯经过研究又得出一个结论: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每一种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射的特性。

以物体对光的作用而言,对于不透明的物体,它们的颜色取决于对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反射阳光中所有的色光,那么它就是白色的;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反射阳光中所有的色光,那么该物体是黑色的;如果物体只反射波长520纳米左右的光,而吸收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该物体则呈绿色。

因此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而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如红色玻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只透过红色的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缘故。

色彩像音乐一样,是一种感觉。音乐需要依赖音阶来保持秩序,而形成一个体系。同样的,色彩的三属性就如同音乐中的音阶一般,可以利用它们来维持繁多色彩之间的秩序,形成一个容易理解又方便使用的色彩体系。则所有的色可排成一个环形。这种色相的环状配列,叫做色相环。

2.色环

1)伊登十二色相环

伊登十二色相环是由原色(primary hues),二次色(secondary hues)和三次色(tertiary hues)组合而成。色相环中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色,彼此势均力敌,在环中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2)孟赛尔色立体

孟赛尔(Albert H·MumseIU是美国色彩学家、美术教育家。他创立的孟赛尔颜色系统(Munsell color system)以三维空问的近似球状模型把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这3种视觉特征全部表示出来。孟赛尔色立体对色彩的分类和标定符和人的逻辑心理及色彩视觉特征易干理解。

3)奥斯特瓦尔德体系

奥斯特瓦尔德颜色系统的基本色相为黄、橙、红、紫、蓝、蓝绿、绿、黄绿8个主要色相,每个基本色相又分为3个部分,组成24个分割的色相环,从1号排列到24号。在24色色相色环中彼此相隔十二个数位或者相距180度的两个色相,均是互补色关系。

二、何为设计

设,设想,设定;计,计划,策划。所谓“设计”,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计划的过程中求得一种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而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行为活动。

因此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不仅仅是设想,需要将设想具体化、物化,用实体实现,它有着严谨而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步骤。

三、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中,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除了对该商品的质量、性能有一定的要求,它的外形或外包装也成为了人们参考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同感觉的外观设计会赋予商品不同的个性和气质,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和消费人群的心理需求,而色彩在商品的外观设计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它是设计传播的首要印象,是产品外观美的一个重要元素。

2.更加快捷地传达产品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消费者更快更准确地捕捉产品的设计定位。3.能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传达不同商品的时代或文化背景。

四、色彩构成与包豪斯

1.色彩构成

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2.包豪斯

包豪斯(Bauhaus,1919—1933),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是一所设计学校,开设有建筑、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设计理论上,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工业革命);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为大众服务);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这些观点对于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包豪斯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 “ 基础课程 ” 的教育——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它的设计教育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至今,三大构成的基础课程已更加完善,并被全世界艺术院校所采纳,成为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第二节 色彩的基础知识

一、关于色彩的一些基本概念

1.原色、间色、复色

原色(一次色):是混合产生各种色彩的最基本的色,是任何色彩无法调制出来的。

间色(二次色):是两种原色的等量混合。如黄色+蓝色=绿色,那么绿色就是间色。

复色(三次色):在间色的基础上产生,是两种间色或三原色的适当混合。

二次色橙、紫、绿色,处在三原色之间,形成另一个等边三角形。红橙、黄橙、黄绿、蓝绿、蓝紫和红紫六色为三次色。三次色是由原色和二次色混合而成。

井然有序的色相环让使用的人能清楚地看出色彩平衡、调和后的结果。

2.补色

在色环中,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互称为补色。补色对比是最强烈鲜明的对比。

在对色彩的观察与感受中,补色对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颜色都有其相应的补色。

3.条件色、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条件色,是特定条件下的色光关系,即什么色的物体在怎样的光照下与周边什么样的色彩产生的相互关系。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都是由条件色体系派生出的把握色彩关系的重要因素。

光源色,就是光源的颜色,光照物体本身的颜色,如窗外漫射的白光没有显著的色感,但会微微偏冷;家里的台灯带暖色;晚上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等等。不同的色光照在物体上,会使物体的亮部收到光线色的影响。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本来的色彩。

固有色,即物体本身原有的颜色。固有色也是在阳光的投射下产生的,它反映出来的色彩比较全面而纯正,因此称它为概念上的固有色。

环境色,是指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色会受到环境色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到物体上,及物体色彩与环境色彩对比中产生的色彩变化,这变化的色彩称为环境色,一般绘画色彩,都着重研究环境色的色彩规律与色彩效果。

二、色彩的属性

首先,色彩大致分为两类:无彩色和有彩色。

无彩色,是指白色、黑色或由这两种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它们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

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的有彩色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属性,任何有彩色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熟悉和掌握色彩的属性,对于认识色彩和表现色彩是极为重要的。

1.色相

是色彩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辩别色彩的差异,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在可见光谱中,红、橙、黄、绿,青、蓝、紫每一种色相都有自己的波长与频率,它们从短到长按顺序排列,就像音乐中的音阶顺序。只要色彩的波长相同,色相就相同,波长不同才产生色相的差别。色相的种类很多,可以识别的色相可达160个左右。如孟赛尔色相环和奥斯特瓦尔德的色相环等。

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光谱中的色相构成了色彩体系。

2.明度

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对光源来说可以称为光度。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考虑,明度关系可以说是搭配色彩的基础。

色彩的明度变化有两种情况:

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变化:比如,白比黄亮、黄比橙亮,橙比红亮,红比紫亮,紫比黑亮。

相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变化:在某种颜色中加白,亮度就会逐渐提高,相反,加黑色亮度就会变暗。

3.纯度

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叫饱和度。原色是纯度最高的色彩。颜色混合的次数越多,纯度越低;反之,纯度则高。原色中混入补色,纯度会立即降低、变灰。

思考:

1.一个色彩加黑会怎样改变它的纯度?加白呢?

2.黑色和白色哪个的纯度更高?

在七种基本色中,除各自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红色纯度最高,而绿色纯度相对低些,其余色居中。

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关系:

任何色彩(色相)在纯度最高时都有特定的明度,假如明度变了,纯度就会下降。

a、高纯度的色相加白或加黑,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也提高或降低了该色相的明度

b、高纯度的色相加与之不同明度的灰色,降低了该色相的纯度,同

时使明度向该灰色的明度靠近

c、高纯度的色相如果与同明度的灰色混合,可构成同色相同明度不

同纯度的系列。

(观察明度表和纯度表的区别)

思考:

1.是否存在只有色相而没有纯度和明度的色?

2.是否存在只有纯度而没有色相和明度的色?

作业:

一、临摹“伊登十二色环”一幅

要求: 1.作业绘于A4(16开)大小素描纸上

2.色环为直径13cm的圆形

3.工整干净,色彩准确,右下角标明姓名学号

二、选择一种颜色,分别临摹其明度表和纯度表上的变化

要求:1.作业绘于A4(16开)大小素描纸上

2.色带每格为1.5×2cm,至少12格以上

3.工整干净,色彩准确,右下角标明姓名、学号、日期

色彩构成教案 第二章 色彩的心理性

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有一定的生理变化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反之亦然。

如,红色能使人生理上脉搏加快,血液升高,心理上具有温暖的感觉。长时间红光的刺激,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在生理上寻求相应的绿色来补充平衡。因此,色彩的美感与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舒适感有关。

第二章 色彩的心理性

第一节 色彩心里与年龄 第二节 色彩的心里错觉 第三节 色彩表情

第二节 色彩心理与年龄

根据实验室心理学的研究,人随着年龄上的变化,生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有别。有人做过统计,不同年龄的人群喜爱的色彩也不同,婴儿:红色、黄色— 9岁儿童:红色

9岁儿童:绿色

— 15岁男生:绿、红、青、黄、白、黑— 15岁女生:绿、红、白、青、黄、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度,向黑色靠近,也就是说年龄越近成熟,所喜爱的色彩愈倾向成熟。

第二节 色彩心理错觉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映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处在蓝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不少色彩理论中都对此做过专门的介绍,这些经验向我们明确地肯定了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

冷与暖:

冷色与暖色便是依据心理错觉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颜色冷暖特性的例子吗?

此外,冷色暖色除了给我们温度上不同的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他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比如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很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

一般来说,由于冷色有后退感,暖色有前进感,因此若想使狭窄的空间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

当然,既然是心理感受,那么色彩给人的感觉就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会不同。所以即便是冷暖,也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冷色也没有绝对的暖色。

轻重、软硬 :

色彩能使人看起来有轻重感,一般来说,明度越高,感觉越轻,明度越低感觉越重。暖色系的色彩感觉较重。冷色系的色彩感觉较轻。但造成轻重感的最大因素,还是明度高低的影响最大。

总括来讲:决定色彩轻重感觉的主要因素是明度,即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明度低的色彩感觉重。其次是纯度,在同明度、同色相条件下,纯度高的感觉轻,纯度低的感觉重。

物体的质感给色彩的轻重感觉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物质有光泽、质感细密、坚硬给人以重的感觉,而物体表面结构松、软,给人感觉就轻。

同祥,色彩的软硬感觉为,凡感觉轻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均软而有膨胀的感觉。凡是感觉重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均硬而有收缩的感觉。

兴奋与沉静感:

不同的色彩刺激我们,使之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射,能使人感觉鼓舞的色彩称积极兴奋的色彩。而反之,使人消沉或感伤的色彩称之为消极的沉静色彩。

影响感情最历害的是色相,其次是纯度,最后是明度。

会引起观者兴奋感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称为(兴奋色);而使人有沉静感的颜色,如蓝、蓝绿……等色,称为(沉静色)

大致来说,亮暖色属于兴奋色,而冷色属于沉静色。就明度而言,明度高的颜色富极积性,为兴奋色,深的颜色较消极,属于沉静色。纯度方面,则纯度越高越富极积性,纯度越底则富消极性;因此,高纯度的色彩为兴奋色,而低纯度的色彩为沉静色。

爽朗与阴忧感、华丽与朴素感、色彩的音感、色彩的味觉感、季节感

第三节 色彩的表情

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无论有彩色还是无彩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当其属性(明度、色相、纯度)发生变化时,颜色的表情也随之变化。因此,要说出各种颜色的表情特征,就像想要说出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那样困难,然而对典型的性格做些描述,总还是有趣并可能的。

红色: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

“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绿色底子

上,红色就像炽热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的底子上,红色变长了一个冒失的、莽撞的闯入者,激烈而不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红色似乎都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了似的。”

——约翰·伊顿

橙色:

橙色的波长仅次于红色,因此它也具有长波长的特征:使人脉搏加速,并有温度升高的感受。橙色是十分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它使我们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因此是一种富足的、快乐而幸福的色彩。

黄色: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颜色,在高明度下能够保持很强的纯度。它象征着光芒、希望、智慧、财富或权利等。黑色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公主一样将骄傲的黄色征服。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这两个颜色只要稍微的掺入,黄色即刻失去光辉。

绿色:

说到绿色,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宁静、平和、新鲜、单纯、青涩、宽容……

蓝色:

说到蓝色,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最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无论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联想到无限的宇宙或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

蓝色又是绝望的同义语,所谓“蓝色的音乐”实质就是“悲伤的表示”。

紫色:

说到紫色,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娇柔、安祥、高尚、艳丽、优雅、华丽、高贵、梦幻

”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的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

———约翰·伊顿

黑色:

灰色:

白色:

视觉形象是靠协调的色彩来体现的,色彩的搭配不仅体现着美学的诉求,而且是一种可以强化的识别信号。色彩是记忆、象征、情感的集合。可以说,色彩是一种艺术,它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引发心理上的连锁反应。

第三章

色彩的混合

第一节 色的混合 一、三原色

二、加色混合

三、减色混合

第二节 空间混合

一、定义

二、空间混合规律

三、空间混合的特点

第三节 色彩推移

一、明度推移

二、色相推移

三、纯度推移

四、冷暖推移

第一节 色的混合 一、三原色

色光的三原色(三基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二、加色混合

从物理光学试验中得出,光的三原色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几乎可以得出自然界所有的颜色,如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紫光﹦品红光

蓝紫光﹢绿光﹦青光

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

随着不同色光的混合量的增加,色光的明度也在逐渐加强,所以叫加色混合,当全色光混合时,则可趋于白光,它较任何色光都明亮。加色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是一种视觉混合。彩色电视的色彩影像就是应用加色混合的原理设计的。

三、减色混合

有色物体(包括颜料)之所以能显色,是因为物体对色谱中的色光选择吸收和反射所致。“反射”的部分色光被我们看到,“吸收”的部分色光,也就是“减去”的部分色光。当两种以上的色料相混合或重叠时,相当于照在上面的白光中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剩余反射部分就是色料混合或者重叠的颜色,所以又称减色混合。混合的颜色越多,吸收光越多,反射光越少,最后呈现出的颜色趋近于黑色。

第二节 空间混合

一、定义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放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达成的色彩混合称为空间混合。

空间混合并不是真正的色彩混合,而是通过人们先看到的颜色的视觉残留,加载到后看到的颜色上所产生的视觉混合,这种混合方式不会使色彩本身改变,而是取参与混合的颜色的三属性的中间值,所以也被称为中间混合。点彩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原理。

二、空间混合规律

1.补色关系: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

2.非补色关系:得到二色的中间色,如红与青混合,得到红紫、青紫等。3.有彩色与无彩色:也产生二色中间色。如红与白。4.所得新色彩的明度,相当于混合色的中间明度。

三、空间混合的特点

1.近看色彩丰富,远看色调统一。在不同视觉距离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效果。2.色彩有颤动感、闪烁感,适于表现光感,印象派画家惯用这种手法。

作业:

自选一张彩色图片,构成一幅完整的空间混合作品。

要求:

1.作业绘于四开大小水分纸上。

2.以网格形式进行空间混合,网格大小均匀,网格不少于

30×30。3.突出“空间混合”的概念,准确把握图片色彩,抓住空间混合的色彩规律,避免出现生硬的形或线,应以色块为画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4.画面干净整洁,并附上所选原始图片,右下角注明作业名称、班级、姓名、指导老师、日期。

图片的选择:

1.选择画面前后层次相对较少的图片 2.选择细节较少的图片,如局部或特写 3.选择色彩层次丰富的图片 4.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

第三节

色彩推移

色彩推移是一种有规律、有联系、有秩序的运动构成。在进行色彩推移构成的时候,一个色阶连着一个色阶,每一个色阶都含有上一个色阶的色彩成分,部分的反复,有节奏的变化,使画面充满联系,形成一种秩序美。

一、明度推移

指一种色彩在纯度和色相不变的同时,仅明暗发生逐渐变化,所造成的色彩构成。

明度推移一般不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那样容易使人感到有明显的纯度变化,所以明度推移通常选用一种明度与纯度都较低的色彩,逐渐加白,不加其他任何颜色,依次调出明度各不相同而明度差又相等的色阶,构成明度序列。色阶越多,则画面律动效果越强烈。

二、色相推移

指色彩通过连续的逐渐变化,从某一色相推移至另一种色相。在进行纯度推移时,一般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度较高的色彩,可以使用两色相加,或模拟两色相加为中介色,使推移自然流畅。

三、纯度推移

纯度推移是指某一纯色向无彩色系逐渐变化造成的色彩构成。一般使用与该纯色同一明度的无彩色灰进行纯度推移,如果明度相差悬殊,会因受明度变化的影响而削弱了纯度要素。

四、冷暖推移

冷暖是人们对色彩的主观联想,冷色极限为蓝色,暖色极限为红、橙、黄等。

作业:

明度推移、色相推移、纯度推移各一张。

要求:

1.绘于八开水粉纸或卡纸上,尺寸为22×22cm 2.画面避免出现具象的形象,主要以色彩的排列变化为主

篇3:设计构成教案

现在市场上的有关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 但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是专业通用类的内容。在名目繁多的教材中, 大多只是互相借鉴, 真正有创新有个性特点的教材比较罕见。教学内容也往往是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这种课程很难体现不同专业的“个性”需求。针对这一现象, 就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增补, 删减一些过于专业, 理论性很强的内容, 增加一些个性化的内容。像一些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 三大构成教学的每个知识点都要为平面专业服务, 教学内容应为后期平面专业教学服务, 以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关注“构成”原理本身, 而要考虑构成学原理如何与平面设计相结合的问题, 更要考虑这些构成学原理将会对未来的专业课程产生怎样的渗透作用, 可以针对性的分析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的各个方面的应用, 如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

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变革十分重要,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艺术设计能力的最基础阵地, 也是学生进入艺术设计领域的基本功, 优秀的艺术设计教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资料,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探索能力, 丰富教学模式。

2 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联系的教学核心

从课程体系角度来说, 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 既是“三大构成”教学的立足点, 也是“三大构成”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停留在对原理的模仿式实践层面, 需调整好模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 注重创新意识与设计能力的培养, 挖掘艺术设计潜力, 自然过渡到设计专业课程。因此, “三大构成”教学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联系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 因为教学理念指引教学模式变革的方向, 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构成”的重点在于“造形”。它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 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 在反复的创作经验中积累创造力, 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三大构成”教学的关键。因此, 教师除了讲解基本知识外, 还要给学生提供探索、表现的空间,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三大构成”的课程设计时, 善于将构成原理的讲授过渡到主题构成的训练, 进一步提升到平面设计作品的分析与运用上, 要善于利用课题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进而上升为创造力。如在讲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时, 在诠释构成形式理论知识与布置相应的构成训练后, 更要具体分析这些原理在平面广告、包装设计等设计实践中怎样实现个性化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这些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的具体用途, 强化课程学习目的。

3 多重教学目标

3.1 专业技能

平面构成强调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强调原理与案例相结合的讲解, 循序渐进, 就每一个知识点做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重在指导应用, 逐步提高学生的打散、重构能力;色彩构成致力于认知色彩、联想色彩、组合色彩、表达色彩, 来启迪色彩设计灵感, 提高驾驭色彩的能力。教学过程侧重色彩创造性思维的开拓, 从色彩基础理论和形式美感入手, 导入专业主题设计, 提高学生色彩审美、准确表达色彩的能力;立体构成旨在训练空间构成能力, 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解构、重组, 创造出新形态, 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创造能力, 为后续的二维、三维结合转化、空间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基础。通过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三大构成体系的学习,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构成形式, 完成二维空间内的元素布置、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转化设计, 并针对不同的设计课题能创造性的应用, 解决不同的设计元素构成难题, 能在综合考虑材料及实施工艺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色彩, 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

3.2 方法能力

要使学生从第一学期的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开始就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使其具备较强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 能够突破创新, 从某种构成规律中找出共性, 举一反三, 以理论为支撑, 指导实践, 积累创作经验, 并能把三大构成的各种理论知识串联起来, 灵活运用于各种设计实践。

3.3 职业素质

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 积累团队合作的经验, 提高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 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自我发展的同时, 能组织协调好各种关系, 适应各种人际环境, 促进集体的良性循环。此外, 要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能吃苦耐劳, 用良好的心态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4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日益实用化, 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着教学手段的进步, 信息化教学, 数据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数据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 遗憾的是高校现阶段的“三大构成”教学尚未与相关信息技术优化结合, 技术滞后。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绘画功底固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 但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 “三大构成”的教学不要过分纠结于传统的那种“功底”, 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更加有效的表现手段去完成课题任务, 但是也不完全抛弃手绘。可以先用手绘构思画草图, 用电脑制作成品, 这样既发挥了现代化设计手段的优势, 又没有丢掉传统的功底, 还能缩短了手工制作的时间, 提高了作品的精细化程度, 最重要的是, 可以避免学生因手绘基础差而对实践产生厌倦甚至恐惧感, 失去对构成课程学习的热情, 进而可能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失去信心。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而且如果运用得好还可以大大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5 总结

综上所述, 本文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联系的教学核心、多重教学目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四方面为设计构成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思路, 这几个方面几乎包含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 相信会对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当前我国高校转型变革的时期, 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 希望能在发挥三大构成基础课的作用的同时, 更能让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连接, 为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三大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 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笃实基础,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架设牢固而通畅的桥梁。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三大构成”往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甚至有点脱节, “三大构成”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于当前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这种问题, 本文从设计构成课程中设计的参与来谈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设计构成,基础课程,设计的参与,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群, 刘朝辉.浅析艺术设计教学中三大构成课程的困境[J].教育与职业, (687) .

[2]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04) .

篇4:设计构成教案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分子的认识,能用分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通过分子的学习,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永恒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微观粒子的学习,体会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方法上的不同,建立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联系,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子概念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和微观想象;

(2)能掌握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性质解释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的存在,建立分子运动的想象,并逐步体会他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指导阅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2)教学用具:滴瓶、试管、烧杯、医用注射器;浓盐酸、氨水,无色酚酞、品红。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面我们来关注两个实验。

[探究活动]【实验1】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现象:教室里充满了香水味

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

解释:香水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教室充满香气

【实验2】取少量品红放于装有水的烧杯中

观察: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最终整杯水变红

问题:为什么整杯水会变红呢?

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的,品红是由品红的分子构成的,品红的分子不停的运动进入到水分子中, 因此整杯水变红。

[板 书]: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过 渡]: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呢?

[投 影]:经测定:1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Kg,体积只有约3×10-23cm,在1cm3的小容器里,竟可容纳3×1022个水分子。一般来说,1cm3的水有20滴,假设你每秒钟可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的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也要数上1万3千多亿年!

[板 书]: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过 渡]:我刚才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绕教室一周,后排的同学有没有闻到香味呢?香水并没有和后排的同学直接接触,那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呢?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六个小组

[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

[教 师]:来回巡视,并及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现 象]:酚酞变红。

[结 论]: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变红。

[演示实验]:【实验2-5】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B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C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C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A杯中的溶液由上向下逐渐变为红色。

解释:C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杯中使溶液变为红色。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性质。

[板 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提 问]: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生活中说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例呢?

[教师作出评价]:

举 例:湿衣服晾在太阳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为什么呢?

讲 解:分子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过 渡]:1+1一定等于2吗?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是2体积?为什么呢?

假 设:1粒黄豆为一个A分子,1粒绿豆为一个B分子,那由此说明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实验]:试管先装入一半水在慢慢注入一半酒精,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后倒置。

[教 师]:来回训视,并及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现 象:总体积小于一试管,拇指有被吸得感觉。

结 论:(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过 渡]: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学生实验]:由两位同学各拿两只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哪只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请你解释。

现 象:吸空气的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

解 释: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容易压缩。液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不易压缩。

[小 结]分子具有的一些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

(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

[板 书]:

篇5:设计构成教案

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研究方法的训练: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认知顺序和使用术语正确表达的能力。

难点:

如何让学生了解“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时1植物体的组成

新课的设计:

1.分发洗净切好的番茄果实(每个果实切成两瓣或四瓣)。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果实的结构,有果皮、果肉、种子和一些丝状物。

3.让学生品尝,同时提醒注意感觉果皮和果肉吃在口中的不同之处。

4.提问:“果皮和果肉的口感有何不同?”待学生回答后得出结论:它们是由不同的细胞组成的。果皮不易嚼烂,说明组成它的细胞排列紧密,且细胞壁较厚,而果肉汁多,味儿甜,易嚼,口感好,说明组成它的细胞壁薄,液泡大且细胞间排列疏松。

细胞的分化

提出问题:“一个植物细胞经过分裂会产生两个相同的细胞,不断的细胞分裂会使植物体长大。按这个道理,一个植物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可为什么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细胞呢?”(学生试着回答)

教师利用下图解释:

(1)细胞分化:在细胞生长过程中。一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的分化。

(2)分化过程:(依据课本中由细胞形成组织的图解,讲清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3)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

细胞的分化使植物体各部位具有其专一的作用,它们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组织和器官

(1)组织定义: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就像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番茄果肉那样,由此给出组织的概念,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

(2)以番茄果实为例,层层解剖:表皮、果肉等说明,由多种组织组成的这种结构能繁殖后代。(引出器官)

(3)器官的概念:几种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等。让学生再观察番茄的果实,理解各种组织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含义。表皮——保护组织在外,果肉即贮藏养分的营养组织在内。其中还有一些丝状的筋络——即机械、输导组织,它们分工负责来保证植物体生命活动的顺利完成。

4.植物体

出示一盆花卉(或一株完整的植物体),让学生观察一株植物是由多个器官构成,这样才能完成植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缺少哪一个都是不行的,并且器官间的相互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举例说明)。所以,一个植物体是由多个器官构成的,每个器官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完成植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篇6:设计构成教案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两方面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艺术氛围、意境等心理因素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二、室内设计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室内造型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强构筑物、景观的物理性能,以及辅助设施的使用效果,提高室内空间的综合使用性能。

三、构成的含义

所谓构成是指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四、什么是平面构成?

具象

抽象

平面设计通过透视错视等原理营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五、学习习近平构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构成能力,丰富造型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平构作为设计的的基础训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它是摒弃功能、材料、造价等关系,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造型能力的训练,特别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形象思维的敏感性,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一条必经的途径。重点在于开发思维技巧,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艺术可以借助摄影、电脑处理等方式来提高,而设计的超群创意则只能通过设计师构思的奇巧和视觉美感的独特来完成。

六、设计中美的形式法则

(一)、对称与均衡

1、对称: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对称形式

2、均衡

均衡

(二)、对比与调和

1、对比

2、调和

装修风格上

古朴的 简约现代的

色彩运用上

冷色调 明快色调

(三)、节奏与韵律

1、节奏

2、韵律

重复

渐变

(四)、变化与统一

七、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

概念元素:意念中所能感受到的点、线、面。

线点

视觉元素:概念元素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关系元素:视觉元素的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六、概念元素 1.点

点的线化

点的面化

点的作用

A、汇聚视线、形成视觉中心

B、对平面效果的点缀性

2、线 线的性质

A、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稳定、有力度。

B、曲线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运动的感觉。

线的作用 A、线的面化

B、线的错视可以营造空间效果和视觉上的变化;

C、线可以打破大面积的面带来的沉闷感和单调感;

3、面

面的分类

积极的面 消极的面

面的作用

A、面的群化可以使画面产生层次感;

B、消极的面能表现出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感;

C、面的体化可以使物象有体积感。

八、形的八关系

1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6减缺: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8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八、平面中点线面的综合构成(欣赏)

八、作业:

作业名称:我眼中的“点线面”

作业内容:作一张18cm*18cm的点线面综合构成 作业要求:

1、收集自己喜欢的图片资料(具体形象的);

2、将图片资料以点线面的综合视觉语言表现出来;

3、画面要有节奏和空间感,符合形式美法则;

上一篇:招标会主持词要怎么写下一篇:家乡的桥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