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构成设计作业

2024-04-15

点的构成设计作业(通用8篇)

篇1:点的构成设计作业

构成设计Ⅰ的作业要求(适用于环艺专业四周的课程)

(一)平面构成部分 练习1:(点)

作业要求 —在对点的概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法的利用以不同形态的点为基本元素,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形组合的练习。

作业步骤 —对相同、不同的点进行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不同表现效果、不同组合形式的尝试。

作业数量 —10张,10×10 cm 练习2:(线)

作业要求 —在对线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以不同形态的线为基本元素的图形组合。

作业步骤 —对相同的线、不同的线进行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不同表现效果、不同组合形式的尝试。

作业数量 —10张,10×10 cm 作业提示 —在通过对点的练习的实践之后,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在练习中不仅要对线进行组合,更重要的是尝试着在简单的组合中让图形“说话”。练习3:(面)

作业要求 —用10×10cm的黑、白色方形作分割练习,以寻找新的面积、空间关系。作业步骤 —作业可以分四个小练习进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列练习。小练习一:将一个黑色与一个白色方形错位重叠,按处于下部的方形的外轮廓切去上部方形的多余部分;小练习二: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一次切割,并使其中一部分移位后,按下部方形的外轮廓切去上部方形的多余部分;小练习三: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两次切割,其余同上;小练习四: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多次自由切割,其余同上。作业数量 —共10张,10×10 cm 练习4:(肌理)

作业要求 —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有材质感、有肌理的效果,同时在形态上有特点、有魅力、有趣味的图形。

作业步骤 —对不同的材质、肌理效果的开发,对不同的图形形态的开发,以及它们之间合理的组合关系的开发。

作业数量 —4张,20×20 cm,要突出一定的主题。

作业提示 —制造出不同的质地感与肌理效果,使它们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质地、肌理效果上,是我们提高画面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在练习中要学会把握的。用各种工具制作各种不同的肌理画面。为了取得一定的效果,我们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画”只是一种手法,拓、印、刻、染等方式,都可以为我们所用。练习5:平面设计练习(点、线、肌理的应用)

作业要求 —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去做3个平面设计作品,要求有创意,形式感强。作业数量 —3个

课下作业:寻找与发现

作业要求 —发现并拍摄生活中的点、线、面,为下面的创作提供思路,拍摄照片每组不少于20张,并使图片有一定的形式、情趣与魅力。练习6:(骨骼练习)

作业要求 —借用一个元素,(点或线等)以这个元素为基点,充分应用不同的骨骼规律,进行举一反

三、灵活多变的元素组合练习。作业步骤 —从规则骨骼组合到自由骨格组。作业数量 —每种骨骼1张,20x20 cm 作业提示 —基本元素的选择在形态上一定要单纯,否则很容易陷入图底关系混乱的局面。

(二)色彩构成部分

练习1:(明度、纯度、色相推移练习)

作业要求 —用红、黄、蓝三原色加白色、黑色进行调色练习。要求合理地调节这五个色彩的比例关系,配置出尽可能多的色彩。使用水粉颜料,三原色以大红、柠檬黄、钴蓝为佳。作业步骤

步骤一:单色加黑或加白的混合,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调出 12-15个色阶的色彩。可学习和深入理解最基本的明度关系。(3组)

步骤二:做三原色中两种色彩的配置练习。可学习和深入理解最基本的色相关系。(3组)步骤三:做三原色加灰色的配置。可学习和深入理解最基本的纯度关系。(3组)作业数量 :每组练习不少于3组,尺度形式不限

练习2:(色相环)

作业要求 —以色相环为依据,使用“三原色”调配出 12个色相。20×20 cm 练习3:(色彩对比)

作业要求 —创作合适的图形,做色彩的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关系的对比练习

作业数量 —4张,20×20 cm 练习4:色彩联想

作业要求 —自己设想感兴趣的主题,根据所命主题进行色彩联想。作业数量 —4张,20×20 cm 练习5:色彩设计练习

作业要求 —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去做3个平面设计作品,要求有创意,色彩的形式感强。

作业数量 —3个

最终作业上交:

作业要求 —每位同学将前面所完成的所有平面作业拍照,并进行整理归类,建立各自文件夹,以班级为单位刻盘上交。

篇2:点的构成设计作业

设计说明

这款立体构成以台灯为主题,用了纸张折起来的小圈作为点元素,以简单的层层叠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了一个类似台灯的点构成造型。在构成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点和点之间粘的不是十分牢固,导致构造容易脱落,最后利用了几层胶水,分几次粘贴,使作品变得相对牢固。

硬线构成——扭曲高楼建筑

设计说明

这款立体构成以目前现代城市里的一座扭曲状的高楼为原型,用A4纸为素材,做成硬线结构,每一层用小段围成的正方形组成,外侧用长条组成,每一根长线稍微构成一定的角度扭曲,最后组成了这个扭曲构造建筑的硬线构成。

软线构成——沙漏

设计说明

这款立体构成以沙漏为原型,用了筷子作为框架,棉线构成沙漏中间部分,沙漏中间的玻璃部分用透明胶带模拟,中间缠绕的棉线模拟了正在落下的沙。这款构成作品以简单的结构表现了时间流失的无情。

综合构成——亭子

设计说明

这款立体构成以亭子为原型,用了筷子作为柱子支架,棱瓦纸板作为亭子的上顶,用棉线缠绕柱子,用一些小碎片和亭子顶的小球作点缀,整体和底座的相容性也不错,这款构成作品体现了日久尘封的亭子无人问津而导致蛛网和杂物堆积,表达了被冷落的事物的不满。

半浮雕

篇3:点的构成设计作业

这些多样化的研究成果的确能让大家获益, 但是研究者尤其是初级研究者更渴盼的是, 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强化自己论文的创新点, 提高论文的通过率。为此, 本文拟通过“具体———抽象———具体”的探询过程以期获得以下问题的答案, 让它们转化为于研究者有用的策略:管理类论文创新点的本质是什么?为了充分理解并掌握其本质, 应将创新点解构为哪些具体的构成要素?为了让读者像作者一样能感知论文的创新点, 如何在论文中有效地表达这些创新构成要素?

1 管理类论文创新点的本质:相对性

前述对创新点的诸多研究揭示出论文创新点的本质:相对性 (Relativity) 。《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将“相对”性定义为“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 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 (跟‘绝对’相对)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6版) 将“相对性”定义为“相关的,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判别的一种状态”。由相对性定义可见, 管理类论文是否具有创新点及创新价值大小都只存在于一定条件之下, 而且必须置于一个相对的、可比较的框架下才能判别。事实上, 前述对于创新点的研究成果都折射出具有相对性这一共性。其中, Gorley和Gioia的创新点定义是指相对于以前的理论、实证和方法做出的创新;李怀祖的定义是指相对于“人们还不清楚或有误解”之处的创新;马庆国、Whetten、Gorley及Gioia的标准是相对于已有研究达到的研究状态而言的;而Davis和Bergh的标准是相对于研究成果使用者的假设和认识状态而言的。这些研究也提示我们, 任何创新点只有从相对性角度看才有意义。

对创新点相对性的认识获得了管理学者的广泛认同。Locke和Golden-Biddle[7]用扎根理论研究发现, 管理研究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贡献, 通常会采用找补漏洞法, 即先梳理现有研究存在着哪些一致的看法, 再挑战这些看法, 指出它们面临的种种不足, 如不完备、不恰当、不可通约等“漏洞”, 然后提出自己的“补洞”方案, 从而彰显出自己的研究相对于已有研究的贡献。Huff将管理研究过程喻为“对话”的说法更直观地体现了创新点的本质是相对性这一论点[8]。她认为“学术工作源于对某些看法的现场交流, 而对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因此在每一场对话之前应当先问4个重要问题:我应当参加哪一场对话?谁是这场对话中的主要角色?这些角色在谈论些什么?我能为这些谈话增添什么最有趣的内容?学者们的研究也在认识论层面上与科学哲学家的看法一致。如波普尔[9]指出, “知识绝不能始于虚无, 它总是起源于某些背景知识———即在当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知识———和某些困难以及某些问题”, 因此“所有知识的增长都在于修改以前的知识———或者是改造, 或者是大规模地抛弃它”。

藉此相对性的认识论蕴意, 就可以将论文创新点的种种特征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学者们在谈及论文创新点的特征时, 典型的词汇是“新奇性”、“独特性”、“有趣性”、“差别性”、“新颖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等, 但是对它们在实践中的含义却鲜有一致看法。例如,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编辑部的一项调查发现[10], 学者们对于“有趣性”的含义存在诸多见解:“反直觉”占57%;“质量高”占57%;“写作漂亮”占48%;“有新理论或新发现”占46%;“能为实践所应用”占31%;“能够产生影响”占28%。此外, 如何在研究实践中恰当地凸显这些特征也是一件难事。仍以“有趣性”为例, Davis[5]阐释了12种可以形成有趣性的方式:将看似无序的否定为有序的, 反之亦然;将看似由异质体构成的否定为由同质体构成的, 反之亦然;将看似个别的否定为普遍的, 反之亦然;将看似局部的否定为整体的, 反之亦然;将看似稳定的否定为变化的, 反之亦然;将看似对完成最终目标无效的功能否定为有效的功能, 反之亦然;将看似坏现象否定为好现象, 反之亦然;将看似无关的否定为相关的, 反之亦然;将看似共存的现象否定为不能共存的现象, 反之亦然;将看似正向共变的现象否定为负向共变的现象, 反之亦然;将看似相同或几乎一致的各种现象否定为彼此相反的现象, 反之亦然;将因果关系中的自变量否定为因变量, 反之亦然。事实上, 要在论文中有效地运用其中任何一种有趣性形式都不容易;相反, 如果从创新点的相对性出发, 在论文的不同位置分别阐释论文创新的相对基点、所完成的研究结果, 以及此结果与现有研究之间的相对关系等, 就可以让论文创新点的“新奇性”等特征变得具体、清晰、突出, 甚至不言自明。具体做法就是从相对性角度理解创新点的构成因素, 然后在论文的不同位置恰当地表达它们。

2 管理类论文创新点的构成要素解构:基于相对性的视角

将创新点的本质归结为相对性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了在研究活动中有效地使用它, 还需要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解构, 即从相对性角度将论文创新点细化为具体的构成要素。一般的, 管理类论文在表达创新点时要回答3个问题:“创新点是什么”;“为何要提出此创新点”;“回答这个创新点是否成立的置疑”[2]。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创新点的3个构成因素:创新参照点、创新内容和创新过程证明 (见表1) 。它们组合为一体, 就形成了这一表达式:管理类论文的创新点=创新参照点+创新内容+创新过程证明。

2.1 创新参照点

创新参照点是指产生创新点的起始点或相对点、基准点、标杆。只有参照点清楚、准确, 读者才能理解创新点的贡献何在及贡献大小, 因此, 它的作用是以反衬形式让读者清楚, 创新的起始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个起始点很重要。目前, 在创新参照点的定位上有两种主要做法:一是定位于现有研究“没有做什么”, 常见做法是在完成文献回顾后再指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只做了什么。如现有研究“是针对沿海企业的”, “是对国有企业的”, “仅仅完成了一般性理论研究”, “只使用了定性研究方法”等, 因此论文的创新参照点就是上述没有做的地方。二是定位于现有研究“做错了什么或哪些做得不够”。典型做法是找出现有文献存在的漏洞或差距, 这也是当前研究的主流做法。但是这两种定位方法产生的创新参照点都具有主观性, 能否获得读者认可是一大挑战。本文认为, 一种备选方法是将创新参照点定位于当前研究的困境上, 包括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其中, 理论困境是指某种理论对于实践的解释与现实情况之间的不一致状况, 以及多种理论对于同一现实情况的解释存在着不一致的状况。在管理研究中, 这种困境就是指反常现象, 即现实结果与当前理论解释或理论预测不一致的状态[11]。实践困境是指实践中面临没有恰当的理论可用的状况。在管理研究中, 尽管我们对于某个理论或某个方法的认知有所差异, 但是一般来说, 对于该理论面临的困境或某种实践困境却容易形成一致看法。这样, 借助于作者对现有研究困境的陈述, 读者就会清楚地看到论文创新点的起点在哪里, 而且容易认同。

此外, 同样重要的是要说明此研究与读者相关, 即让此困境与读者的知识需要相联系, 让他们感知到消除此困境可以增加、补充或纠正已有知识, 或者是不消除此困境可能会带来知识损失。换言之, 作者是论文的供给方, 读者是论文的需求方, 只有当供给方提供的产品———论文能够帮助需求方的读者解决其问题时或有效地完成其工作时, 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并引发他们的关注。因此, 理想的创新参照点要达到两个质量要求:具体并且读者能感受到这个具体的点值得研究, 这样才能准确回答“为何要提出此创新点”的问题。

2.2 创新内容

创新内容是指解决创新参照点或研究困境的方案和结果, 它是论文在此项研究中可以达到的创新终点。评价标准是从两个方面衡量它们是否具有价值性:所完成的研究是否解决了现有研究的困境;与竞争研究者或竞争理论相比, 解决效果是否具有相对优势。相对优势可以是相对于竞争者或竞争理论的研究进步, 如解决了理论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优化或精练了原有理论, 建立了既能解释反常现象又能解释原有现象的新理论, 解决了竞争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 建立了一种可以解释或指导实践的理论, 找出了某种以前大家没有关注到的现象或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 获得了更简单经济的解决问题方法等;此外, 相对优势还可以是产生了奇妙思路、视角、假设, 例如将各种竞争理论从空间上划分为不同层次 (如部分———整体、微观———宏观、个体———组织等) , 或者从时间上划分为不同作用点 (如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 , 或者是使用新术语或新视角, 构建一个能够同时纳入几种竞争理论的理论框架等[12]。总之, 只有当解决了困境, 且解决效果具有相对优势 (如上所述的解释力更强、更准确、更清楚、更简便、更经济, 思路或方法更奇妙等) , 从而最终达到“多快好省”、“妙”的相对效果时, 该论文的创新内容才具有价值性, 才会受到关注。

2.3 创新过程证明

创新过程证明是从论文创新参照点到达创新终点的轨迹描述, 是指借助于对理论陈述、逻辑推演、研究设计、假设提出、研究方法选择与使用、样本选取等方面的铺陈让读者感知到。论文创新点的获得是以创新过程的可靠性为保障的, 创新点的产生过程和所用方法是符合逻辑的、规范的、可验证的, 所得出的创新内容是合理可信的。实质上, 这是一个通过诸多方面的工作质量以保证“产品”质量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论证以说服读者的过程。英文版销售量超过40万册的《研究是一门艺术》认为, 一个好的论证过程, 就是对以下5个问题的回答[13]:论文的观点是什么?支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支持理由的证据是什么?如何对于不同的替代方案、异议和可能的反驳作出回应?使用什么理论或论据证明你的理由与观点之间存在关联?使用李怀祖提出的论文自检指南, 也能产生同样的证明效果, 即分别检查“问题阐明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假设表述部分”和“验证方法部分”。认真遵循这些原则或指南后, 论文质量就可望达到这样的标准:证明过程清晰 (包括概念界定清晰、研究问题与研究边界清晰、逻辑清晰、表达清晰等) , 读者能用较短时间明白论文的创新点并容易判断其创新价值大小;证明过程恰当 (包括理论使用恰当、假设形成过程恰当、研究方法恰当、样本选择恰当、与现有研究的联系恰当等) , 读者能感知到这些创新点的产生过程是可靠的。

3 管理类论文创新点的表达:让读者感知创新

正如“货币在花费以前是没有用处的”[14]一样, 研究成果只要在读者感知其相对优势时才可能获得影响, 因此, 提升论文创新点感知程度的有效做法就是, 恰当地向读者传递创新点构成要素在各方面的相对优势。

首先, 用论文标题直接展现创新内容。标题是读者首先读到的论文信息, 它的基本作用是让读者见此题目后产生继续阅读的意愿, 因此, 应当使用论文中最具创新之处作为论文题目, 让读者第一眼就能由题目这个“金字塔塔尖”看到论文的创新内容[15]。例如,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从2001—2010年评选出的年度最佳论文就分别使用了这些题目:“构建更好的理论:因时因地制宜”、“社会资本:一个新概念的展望”、“开发、探索和过程管理:对生产能力困境的回顾”、“交易系统”、“经济学语言及假设:理论如何才能自洽”、“制度性阻碍与变革的认知基础:一个框架性视角”、“直觉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探索”、“管理创新”、“市场与科层制度:混合治理形式下的激励制度理论”、“‘盗火’:新思想演变中的创新性逆变”。这些题目让我们能一见即知论文的创新内容。

其次, 用论文摘要概略地陈述创新点的3个构成因素。摘要的基本作用之一是向读者呈现出浓缩的创新点, 并让读者对论文正文表现出阅读冲动。因此, 摘要必须完整地反映出创新点的全部构成要素, 即要说明论文研究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此研究问题具有研究意义 (创新参照点) ;研究中使用了什么理论/方法/数据/资料 (创新过程证明) ;所获得的创新结论是什么 (创新内容) 。对此, 李怀祖[2]指出, 摘要必须能够回答4个问题:创新点的定位是什么?创新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创新点新在何处?创新点能解释或解决哪些问题?因此, 在摘要中要求创新点构成要素齐备, 而且尽量使用非专业术语表达论文的核心构念, 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

再次, 用论文正文详细地传递创新点3个构成因素的信息:

(1) 用有趣的引言传递创新参照点是什么的信息。最吸引人的引言是讲故事式的, 即按照“情境———冲突———疑问”的模式组织内容[15]。其中, 情境就是关于论文主题的公认事实, 是读者熟悉且无异议但又与将要回答的问题有某种联系的信息;冲突就是推动情境向意料之外发展进而引发疑问的因素;疑问就是读者期望能对冲突获得答案的问题。与之相似, 《研究是一门艺术》也认为, 好的引言结构应当是“语境+难题+回应”。

(2) 按照“使用文献”而不是“罗列文献”的方式完成文献综述, 传递“创新参照点是什么及为什么重要”的信息[16]。与引言传递创新参照点的方式不同, 此处的表述是从理论研究角度提出创新参照点, 其作用在于“说明本论文在相关学术领域的位置, 并据以导出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所在”[16]。因此, 文献的内容选择以及引用的顺序一定要为最后提炼出创新参照点服务, 而一个简单有效的文献综述写法就是, 按照“已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面临的困境———解决困境的研究———新的困境”的顺序由远及近地推进, 所衍生出的最后一个困境一定要成为论文的创新参照点。同时, 还要阐述如果不解决此困境, 将为我们的管理知识带来什么损失, 或解决后将获得哪些管理知识收益 (即研究意义) , 从而凸显研究此困境的必要性。

(3) 正文的以下部分要从多层面展示创新过程证明。在理论视角方面, 要向读者展示所使用的理论属于强理论, 即解释力强的、公认的、权威性的、相对成熟的理论;论文所构建的新理论旨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要有说服力地回答困境中依存的逻辑关系;假设的提出必须是理论的自然延伸, 即假设是对理论的细化, 假设之间要遵从完备性原则和互斥性原则, 并用假设和理论一起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研究方法的选择要说明是根据什么类型的研究问题作出的决定, 此决定要符合公认研究方法选用准则;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要展示样本的选取是符合统计学规则的;如果是新开发的量表, 要阐述量表的开发过程、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如果是案例研究, 就要说明为什么该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是恰当的、研究设计是如何的、在什么时间访谈了哪些对象、通过了哪些能产生“交叉证据”的信息收集渠道获取了哪些资料、案例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等。

(4) 论文的讨论与结语部分要以比较形式反映创新内容。在此部分应当首先指出, 经过上述研究获得的结果是什么, 这些结果是否能够证实假设或所提出的新理论, 再说明此结果与此前诸多理论 (创新参照点) 有何不同 (包括方法、样本选择、理论依据、对于困境的解释力或解决力的不同等) , 然后说明这种不同是否让自己的研究获得了比原有理论更高的解释力, 最后阐述这些创新点的理论意义 (包括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及实践意义 (包括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 等, 进而再次展示论文创新内容的相对优势。

可见, 创新参照点通常要在论文摘要、文献综述、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语中展示, 创新内容一般在论文标题、摘要、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语处展示, 创新过程证明则通过理论模型、研究设计、假设提出、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等方面展示。

4 结语

本文经过探索, 对本文提出的3个问题作出的回答是:管理类论文创新点的本质是相对性;从相对性出发, 可以将创新点分解为3个构成要素, 并得出“管理类论文的创新点=创新参照点+创新内容+创新过程证明”的观点。这些构成要素需要在论文的不同位置恰当地传递它们, 这样才能让读者容易感知论文的创新点所在。

篇4:点的构成设计作业

关键词:校园网;作业上传;作业批改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10-02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one Submission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Assignment in Campus Network

CAO Li1, JIANG Li-ping1, ZHU Zhi1, WEI Yuan-xiu2, ZHANG Wei3

(1.Jiangxi Fuzhuang Academy, Nanchang 330046, China; 2.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46, China; 3.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Information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4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tudied one system about submission and mod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ssignment in campus network. This system was developed by using ASP technology and ACCESS 2003 database under platform of Windows 2000 Server and base of Browser/Serve model. Many functions have been realized in this new system online, such as submission, modification and result’s review.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submission; modification

1 引言

随着全球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随着教育部门、各学校、普通家庭的计算机网络化,通过网络创造一个在教

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进行学习交流、网上作业的环境势在必行。作业布置、提交与批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质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业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通过课堂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再提交教师批改的方式进行的。当教师通过作业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时,时间已经过去一段并且讲到了新课。如何缩短从作业布置到批改的时间差,使在新问题形成之前,老问题就得到解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近期研制的“校园网上构成作业上传与批改系统”从高校的教学及管理实际需求出发,是教师、学生以及相关行政人员都适合的一个通用教学平台。该系统主要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在网上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查看批改结果整个作业流程等功能。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分析,数据库和实现方法4个方面来简要阐述“校园网上构成作业上传与批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2 系统设计

2.1 目标设计

构成作业上传与批改系统主要提供网上的教学平台,其功能如下:

2.1.1 教师用户登录到系统,通过公告栏的方式在网上发布作业,包括作业题目、公布作业完成时间、内容等;并可选择自己的课程进入作业批改页面,查看、批改作业,给出相应的成绩存入数据库中。

2.1.2 学生用户登录到系统,查看作业公告栏中是否有与自己所修课程相关的作业内容,在网上上传作业,查看、修改上传作业,作业成绩查询等。

2.1.3 作业系统操作采用图片上传组件,实行图文混传格式及Web页面,教师批改采用在线平台式批改,直接在页面上编辑修改,學生作业上传一张图片作为一个文件传到服务器,保存在c:inetpubwwwrootyhzc33Images文件夹里,图片文件名、文本和数字等内容保存在ACCESS数据库里。

2.2 设计思想

本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2.2.1 思想先进:整个系统采用B/S模式运行,用户采用普通的游览器(如Intternet Explorer等)运行和访问。

2.2.2 实用性:为网上教学提供方便。

2.2.3 操作简单:本系统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使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同时系统操作简单易行。

3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通过构成作业上传与批改系统,主要达到学生与教师互动教学的目的,能够提交作业信息,并且查询教师的评语、作业成绩以及其他同学的作业信息等;教师能够查询所有学生的作业,并及时写评语、判分数。根据对构成作业的管理需求,本系统可分为四个功能模块:帐户管理系统、交作业系统、作业评判系统和作业查询系统。

根据系统功能的要求,构成作业上传与批改系统分为下述的四个模块:帐户管理系统、交作业系统、作业评判系统、作业查询系统。将系统分解成几个功能模块来分别设计,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构成作业上传与批改系统功能模块图

3.1 用户管理系统

用户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用户注册的检查、用户注册信息的添加、以及用户注册信息的修改等。

3.2 交作业系统

交作业系统主要提供给学生提交作业以及修改、删除作业信息的一个平台。

3.3 作业评判系统

作业评判系统,教师能够及时点评作业、判分数,同时,作业评判系统提供修改或删除评判信息的功能。

3.4 作业查询系统

作业查询系统提供给一般用户、学生和教师查询作业信息的功能。学生除了基本信息外,还能查询到自己的作业的所有信息,包括教师的评语及作业所得成绩。教师拥有最高的权限,可以查询全部学生的所有作业信息。

4 数据库设计

4.1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根据系统的需求,可以列出以下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用户信息表:存放用户信息,数据项包括用户的ID号、学号、姓名、密码、班级等;

作业信息表:存放作业信息,数据项包括作业的ID号、作者、作业标题、作业说明、作业上传时间、教师评分、第几次作业等。

系统按照用户管理、作业上传两模块和信息类型在数据库中建立2张表。及用户信息表(略)、作业信息表(略)。

5 系统设计与实现的主要方法

5.1 Web数据库的连接

创建一个数据库连接的ADO对象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调用ADO对象的0 pen方法打开数据库

……

本系统软件中采用直接对Access文件的相对路径来实现和读取数据库的功能,简化了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

5.2 学生上传作业的实现

5.2.1 身份验证

当各学生用户上传作业时,我们必须首先判断他的用户名和密码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则无权进入提交页。如果合法,才有权提交作业。通过的用户名,我们可以从用户注册表中找到该用户的具体身份资料,并把用户名写入数据表qks_info字段中,作为作业上传的作者。

5.2.2 学生作业上传

学生作业包括图片与文本,我们用2个Form表单提交图片与文本,且只使用1个提交按钮进行提交。

5.2.2.1 用于编写作业上传界面的ASP源程序up.asp

作业上传界面的ASP源程序up.asp最关键的部分程序是:

function form2_onsubmit

forml.submit

endfunction->

說明:表单1(forml)用于保存上传的图片,触发保存图片的程序demo3.asp。注意在Form中一定要有enctype = "multipart/form-data" 这个属性,否则将无法得到上传上来的数据:表单2(form2)用于保存上传的文本,触发保存文本程序info_putnow.asp。form2在提交的过程中,要先激活form1的提交。所以我们这里虽然用到了2个表单,但只用1个提交就可以了。

5.2.2.2 保存图片的A SP源程序demo3.asp

<%

Set obj = Server.CreateObject("LyfUpload.UploadFile")

……

ss=obj.SaveFile("file11", "C:inetpubwwwrootyhzc33images", true) '保存文件到服务器

……

%>

5.2.2.3 保存文本信息的Asp源程序info_putnow.asp(源代码略)

通过info_putnow.asp程序,我们就把上传来的图片和文本都保存到了名为text.dbm的数据库中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将数据库中的图片数据和文本数据都显示到页面上。

5.3 学生作业显示

在显示页面中,先从数据库中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数据,再利用'>语句显示图片及Response.Write()方法输出文本内容。

5.4 批改作业的实现

批改作业是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教师登录后,系统将显示要批改的所有作业,教师只要点击某个作业,进入该作业批改页面,把给出的分数输入到表单文本框内,点击提交即完成了作业的批改。

6 结束语

学生通过校园网上构成作业上传系统上传作业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保存作业的空间,教师则可以更方便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对比,存档的作业也可作为教学积累资料,学生的作业解答可用于课堂分析。本文给出了校园网上构成作业上传系统通过网络即可实现作业的上传、批改和查看批改结果等功能。本系统借助于当前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新一代的网络编程技术,实现了局部教学模式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潘敏. 高校“网上作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5:60-61.

[2] 吴彦, 胡启安. 网上作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04,1:59-63.

[3] 朱甫道, 杨宁. 专题学习网站中网上作业与在线考试设计探讨[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4:62-66.

篇5:色彩心理构成作业

利用人们的联觉作用,运用你所学过的色彩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使画面产生以下心理效应:

1.气质表现 A.时尚 B.古典

【例】

2.音响的表现

A.安静平缓

B.吵闹嘈杂

【例】

情绪的表现 A.快乐 B.悲伤

【例】

3.4.冷暖的表现 春夏秋冬

【例】

作业完成方法与步骤: 1.确定要表达什么 2.确定构思 3.完成绘图框架 4.选定所用色彩 5.填色完成构图

春季型 :

淡春:P、LT; 亮春:B、V、S ;柔春:LTG、SF、G 夏季型 :

淡夏:P、LT; 亮夏:B、V、S ;柔夏:LTG、SF、G 秋季型 :

深秋:D、DP ;暗秋:DK、DKY 冬季型 :

深冬:V、S、DP ;暗冬:DK、DKG

色相色调一览表

篇6:点的构成设计作业

作业要求:

答题内容:

通过学习《初中化学“微粒构成物质”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这门课程收获颇多,在学习过程中,跟书本和同学借鉴了很多经验。知道初中化学“微粒构成物质”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微粒构成物质”学科知识深层次分析、教学重点及实施策略、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分析三方面的内容。本专题包括两个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微粒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在不停地运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离子。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转化以及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做无规则的高速运动,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针对本主题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了教学建议,并且分析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给出了解决建议。

【学习要求】

化学启蒙阶段的教学,在元素观之外,还应当着力于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虽然课程也涉及原子核、电子、质子、光子等微粒,但是就化学而言,原子和分子才是学科的基础。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波粒二象性。在教学中注意区分微粒运动特点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轨道、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但电子等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不同,它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确定的轨道,可以用统计性的规律去研究。因此,在认识物质微粒性的教学中,教师的知识讲授一定要透彻、到位,不要用宏观物体运动的例子去比喻微粒运动。注意以生活情景和化学实验探究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微粒性的思维模型。注意学生调研,分析学生在学习该专题内容时常见错误与问题,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

篇7:点的写法教学设计

后白镇茅西小学

姚上丽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会正确书写“点”画。

B.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正确运用书法术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同桌互评互荐的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3、通过教师演示变形,学生总结写法的方式,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C.情感目标:在给其他同学提建议或接受别人建议时,会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左尖横的写法。

1、展示左尖横的图片。

2、提出书写要求,生带写。

1、说出特征和写法。

(轻—--重、一个顿笔)巩固已学内容,为“点”的写法作好铺垫。

二、由左尖横变为点。

1、对“左尖横”进行变形。启发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重大发现”。

3、归纳并示范“点”的写法。随着老师思路观察变形过程。

说出两者的异同。(头尾不变,中间过程变短。)书写“右点”。尽量简化教师枯燥的讲解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而然的引出点的写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三 “点”的分类: 左点、右点、竖点。

1、“同学们写的都不错,下面我们看这样几个字”,展示例字:

小、主、六。

设疑“他们的点一样吗?”

2、鼓励学生说出写法的异同。

3、师按生的方法试写不同点画。(书写成功,说明方法是对的。)

按生总结的写法分类。

4、引导体验:“你能写好这些字吗?”,巡视辅导。

1、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同桌讨论。

2、观察例字,回答问题:“方向不同”。

(联想与之相似的笔画。)

3、左点、右点、竖点。

4、尝试练习。

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四 师生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1、点评书写情况,师或生讲书法家刻苦学习小故事。

2、巡视辅导。

3、征求同学的疑难问题。

4、示范例字,解决问题。

5、讲评。

五乐于欣赏

1、收集优秀作业,黑板展示。

2、巡视指导。

3、赞赏、奖励学生。六课堂小结。

1、布置选做作业。

篇8:点的构成设计作业

工地现场的工程建设是对工地现场迎来的新的建设资源 (新的国家建设计划资源、待守恒的新物质) 进行把握;施工机械及施工方案组织是现有社会生产条件、把握新的物质的“量”守住新的物质、形成质量的量纲结构的组织凝聚力。它们衔接着自然规律演变过程所带来的新的物质, 演进着“日常生活的客观资源”。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 实现着水土资源进一步更新、水资源进一步回归, 为迎接新的物质、新的物质演变的生活 (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心作用之资源、即自然资源, 所带来的生活) 和新的生命 (如实现更新的水—资源、生命有了可能) 积极准备。挖掘机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资源, 在人—人、人—机械、机械—机械的组织方案中实现着把握新的物质质量的作用。组织实施的施工方案、组织实施的挖掘机, 就是对工地现场 (被称为工地, 是相对于平时的地理资源而言的、具有了新的建设资源的场地) 衔接的新的物质 (质量) 进行把握、守恒式展开、组织, 实现挖掘机自身等施工资源进一步演变、完善, 实现挖掘机等施工资源所演绎出“日常生活客观资源”进入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演变过程, 实现人们逐渐进入自然规律演变过程、进入改造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历程中。挖掘机作业随着施工方案所组织的资源种类不同如技术人员、机械, 在不同的建设条件下、不同的结构性量纲的量中演变形式不同, 表现为挖掘机不同层次性能的应用, 即挖掘机的模糊性能应用 (相对于挖掘机的整体性能而言) 。

二、具有新的国家建设计划资源的工地现场作用

新的国家建设计划资源赋予了地区或区域地理资源的工程建设新物质 (质量) 。它是挖掘机作业状态形成的基础。当挖掘机的型号、组织方案与新的物质 (质量) 合节合拍时, 该类挖掘机及其作业为无限属性演绎过程、为挖掘机之点的线性空间演变过程与演变状态形成过程。工程建设新物质 (质量) 为本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的核作用演变资源 (演绎资源) , 挖掘机为本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的核作用演变资源 (演绎资源) 。只有这样, 该项工程建设才能引起地区或区域生活演绎、挖掘机作业才能演进“日常生活客观资源”进入自然规律演变过程, 地区或区域才有回归自然的社会生活过程。

三、不具备工程建设的新物质 (质量) 时的挖掘机模糊作业状态

不具备工程建设的新物质 (质量) , 就是地区或区域地理资源没有被赋予或没有赋予足够的工程建设新物质 (质量) 。此时, 挖掘机要想作业仍然需要形成作业属性———即针对作业的无限属性状态。它需要由挖掘机演绎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作用演变过程才能实现 (它对应着施工过程的自然过程) 。挖掘机作业需要完整的作业过程、作业量和完善的作业状态。只有这样, 挖掘机模糊作业所实现的状态———模糊概率才有保证, 挖掘机的性能才有改善;挖掘机才不至于被磨损 (挖掘机质量的流失) 。

四、在与技术人员操作作业时的挖掘机模糊作业

与技术人员的操作组织包括二种情形:一是具有工程建设的新的物质 (质量) 条件下的施工方案组织, 一是演绎、演变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作用的资源组织。具有工程建设的新的物质 (质量) 时, 技术人员与挖掘机都具有合节合拍的新的物质 (质量) 条件, 演绎无限属性之演绎过程与演绎状态。也就是说, 技术人员与挖掘机具有合乎作业要求的流水节拍, 作业过程、演绎状态都具有可视性条件。不具有工程建设的新的物质 (质量) 时, 技术人员与挖掘机通过自身操作, 进入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之核作用之物质 (质量) 演绎状态, 技术人员与挖掘机各自进入各自的作用位置, 在具有演绎、演变生命的环境内演绎自然状态之核作用之物质 (质量) 运动, 演绎人类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演绎活动。技术人员与挖掘机的作业, 演绎着技术人员、挖掘机之点 (—空间) 之线性空间演变状态, 它为技术人员、挖掘机的模糊概率 (下) 的作用。

五、在与机械作业时的挖掘机模糊作业

与机械作业组织时, 挖掘机与机械都为维持工地现场、工地现场作业的支撑性资源、关键资源。支撑性、关键资源表现在:当施工机械如挖掘机为经过人类劳动积累, 经过工艺组织所得时, 它为支撑性资源;当施工机械如挖掘机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制造的时, 它为关键资源。支撑性资源支撑、联系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 关键资源联系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它联系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改造;就是在已经积累资源的客观世界, 人们认识自然 (认识自身能够达到的状态) 、改造自然, 人们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状态改变, 通过回归H2O—资源、提升H2O—资源性能保证人们自身状态朝着健康、生存的方向转变。积累 (直至脱胎而出的) 支撑性资源如挖掘机等施工机械, 它 (们) 的作业是与其自身本背对应地区的物质 (质量) 条件一起演绎, 实现挖掘机自身身家与性能的一次更新。合节合拍的作业保证和实现了挖掘机等施工机械作业与日常生活联系, 实现了挖掘机等施工机械的施工作业。

关键性资源的挖掘机等施工机械, 它们是地区或区域自然状态的核作用物质的演变状态, 它们是自然过程所演绎的客观资源, 在一定时间内它们具有机械地维系着地区或区域的自然状态的特征如工程中的工程特征。挖掘机等施工机械的机械维持状态, 就是客观资源在自然过程演绎时所实现的模糊度、模糊概率及其作用。

六、挖掘机与技术人员、施工机械匹配的数学描述及其作业物理意义分析

1. 线性空间的数学描述。

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 线性空间可表示为:

在这里, 采用X-轴向线性空间上的问题为研究、分析的对象。

2.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构成。

设有两条直线, 其方程为:

其中a1, b1, c1;a2, b2, c2分别表示基于H2O—基基体的法向直线;a1x, b1y, a2x, b2y表示法向直线与某一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交点, 所以上述两方程所示的就是由点连接 (通过四则混合运算中加法运算) 所连成的线。因为加法运算需要满足时间基础上的空间组织要求, 从这一点上讲, 由两点 (两个交点) 连接演变 (运算) 所示的直线仍然是基于基体 (两个交点式点加法运算“体”) 的法向线;所以c1, c2所示的直线既是与起始法向直线a1, b1;a2, b2层的直线, 也是交点连线所演绎的方程中的直线。

3. 模糊度与模糊概率。

在挖掘机与技术人员、施工机械组合中, 挖掘机作业及作业水平由其作业方程、配套资源作业方程之间的“物理意义上的”平行程度决定。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它表示基于H2O—基基体的法线方向的绝对指导作用, 它取决于客观基础坐标系中线性空间的无限属性是否已经具备 (在这里认为基于H2O—基基体的法向直线已经具备;因为在有人的生命环境中, 已经具备水条件、和法向作用条件, 而只有90°角时所对应的线性空间能在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象限角域内得到满足, 它能体现线“体”—线“体”垂直, 它能体现基于H2O—基 (即起始于H2O—基的一个衍生体) 、回归H2O—资源环境的由点向体的演变空间) 。所以挖掘机与技术人员、施工机械的配套作业时的性能模糊度、作业率模糊度就是上述方程及方程组、方程组的解、上述方程组在平行时的解。

(1) 上述方程组的解 (即变挖掘机作业模糊度、模糊概率) 为:

因为基础坐标系能够成立, 所以上述方程组的解能够以加法运算得到进一步结果 (如上所述, 加法运算是具有时间的空间条件下的结构性组合) ;在具有时间的空间条件下进一步继续组织下, 方程组的解所表达的挖掘机作业、挖掘机作业状态的模糊度, 可以进一步表现为一个含有“模糊”状态的体———模糊概率。

方程组、方程组的解、一个含有“模糊”状态的体, 反映了挖掘机从作业前的机身位置、逐渐操作转变、形成新的体及其位置的过程。

(2) 当基于H2O—基基体的法向线a1, b2;a2, b1所实现的体—点, 实现了物理意义上平行时, 方程组的解为:

此时, 挖掘机作业所实现的作业、机身作业状态为一个具有起始属性的坐标系;它表示挖掘机作业所实现与维持的现场状态;它为工程的属性坐标系、和局部坐标空间的维持者。此时方程组的解所示的仍然是处于 (新一轮) 工作准备状态的模糊作业状态, 以及其模糊概率。

七、挖掘机现场作业方案及其分析

从上述6.2部分的方程组的解可知:a1, a2;b1, b2可以分别为坐标系中X坐标轴、Y坐标轴的标识性量, 是方程组的x, y解;方程组的x解为挖掘机所示的时间参数与作业面所示的工艺参数的组合结果, 方程组的y解为地区或区域性客观基础 (如挖掘机制造工艺与制造过程、状态) 与作业面所示的工艺参数的组合结果。

工程中, 挖掘机的作业起于起始作业条件: (1) 作业方程组的系数, 作业方程组的系数为作业基础具备了物理意义上平行的客观基础时的特征值。挖掘机的作业方程的系数:x的系数为地区或区域生活中制造工艺承起的状态 (空间结构特征、一个坐标系的特征值表示如用Z坐标表示二维直角坐标系的特征) , y的系数为用时间表示的特征值 (如通过工艺参数、空间参数组织所实现的时间参数及其指标, 它对应于、节拍于地区生活、生产过程) , 常数值项为挖掘机在作业时间段内的通过机身操作所实现的工艺参数特征的值 (它同于拟建工程的工艺参数特征值, 它是挖掘机的工序性作业 (工序按时间组织的组织过程及状态) ) 。作业面的特征值与作业面方程的系数:x的系数为地区或区域的工程条件如地面高程, y的系数组织工程实施所承起的周期性时间的特征值 (如日、月、年、四年有一个闰年的循环等) , 常数项为社会过程所积累的地质特征值、特征量 (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所形成的含水特征值) 和经过准备后的工地现场的道路路线特征值。当作业方案的作业基础是基于H2O—基基体时, 作业方案物理意义上的平行为H2O—基基体的法向线之间的物理特征。 (2) 挖掘机作业方程组, 挖掘机作业是挖掘机通过自身作业能力, 对作业面实现的改造与完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状态;它是通过其自身操作所实现的具有时间的“工程的坐标空间”的空间状态改造来实现的。在时间单位1的空间状态及其改造的描述时, 单位1的空间描述如上述坐标空间描述 (见公式 (1) ) , 所以挖掘机作业时的方程组的形式如上述公式 (2) 。 (3) 案例:沪蓉高速公路黄石—黄梅段路基土方挖掘机作业方案, 黄石至黄梅高速公路段是沪蓉高速公路上, 由黄石市至黄梅县界子墩 (接安徽高界高速公路) 。区域高程大致四十至一百四十几米起伏。本段高速公路基础于池塘、小河为生产基础的衍生体, 所以本路段路基工程应背景于侏罗纪玄武岩、出露新四纪老黄土地质年代, 实现路基体背景为高程四十~五十米池塘、小河。在挖掘机制造工艺实现材料, 即实现 ({[ (2) 1]3}3~5·{[ (2) 1]3}3~5) 3为空间结构体的工艺组织实施结果时, 挖掘机适合此种池塘、小河背景衍生体地区的作业机械自身安全要求。此制造工艺如同图1中虚工作3–4的牵涉背景资源的组织实施及其实施状态。它的特征值为该核外电子轨迹所形成的空间的标识, 即四十左右。

(图1表示:湖北省武汉地区特征为核心的水土资源演变过程。它表示为长江南北两岸的河流到湖泊、到池塘 (背景于农田水系回归时光与光阴演变) , 演变回归水土资源回归H2O—资源、回归H—元素资源的演变过程、演变状态)

路基土石方开挖方案所实现的基于池塘、小河背景的土方 (实施方案) 的特征值, 在工地现场还影响于开挖方案、运土方案所实现的、基于背景的法向水平, 所以取土点及取土方案的特征值为四十~五十之间。路基工程的所实现的背景特征值也是如此, 它的取值范围为四十~五十之间。

挖掘机取土作业方案的参数值为:

挖掘机取土作业时的作业方程及方程组如上述公式 (2) 。

地质年代背景侏罗纪、出露第四纪老黄土, 给出了本道路工程 (路基工程) 的基于“纪”的律动、约束, 给出了本地区生活年代背景提出的纪律、纪律约束;在积累的背景地质条件逐渐回归H2O—基环境、回归H2O—资源所营造的时间, 也只是支撑、维持纪律、纪律约束的资源性条件。它们限制、选择了挖掘机的产地、类型和型号, 它们给出了道路工程 (如耦合有路基工程) 的地区性特征与要求, 它们给出了本地区生活的人们的特征与限制性要求。基于人们生活及行为的地区性特征要求与满足, 给出和演变着挖掘机作业的模糊特征, 给出了挖掘机作业模糊事件的、机械式支撑与维护的概率———模糊概率。黄石—黄梅高速公路段路基工程的土方开挖与运输工程的挖掘机作业的模糊性与点的线性空间演变之关系方程 (组) 如上述公式 (5) 、公式 (2) 所示;其模糊概率如公式 (2) 、公式 (5) 所示。

参考文献

[1]张卫国, 权龙, 程珩, 杨敬.基于真实载荷的挖掘机工作装置瞬态动力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 2011, (12) :144-149.

[2]王冬云, 潘双夏, 杜潇, 管成.基于混合动力技术的液压挖掘机节能方案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9, (01) :188-196.

[3]彭晓, 周志鸿.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分类与比较[J].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1, (02) :43-46.

上一篇:片《国家监察》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下一篇:同学之间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