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2024-05-04

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精选10篇)

篇1: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政策指导 理念重建 过程跟踪 特色呈现

-------洛江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回顾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研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目标之一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此,我区也紧锣密鼓筹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下面把这几年我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情况做如下回顾:

随着我区2003年介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区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快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使得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打下基础。

一、政策指导,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此,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洛江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稿)》的通知,其中包括洛江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稿)、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洛江区校本课程申报评审书,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开发的方式、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管理、审批与评估等都做了一些指导性的规定和要求,以此指导学校顺利开发 校本课程。

二、理念重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开发主体有明确而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才不会导致开发过程的“盲动”甚至做“无用功”。我们通过举办校本课程开发现场研讨会,通过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县区学习他校、他人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由点及面、加强指导的策略,促进学校树立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正确的办学宗旨,形成规范的开发方法。

三、过程跟踪,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服务。在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对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利用,对学校课程的重新设臵,对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进行跟踪和指导。

四、特色呈现

我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早,实施面广。全区各中小学从进入新课程实验以来都积极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大部分中小学已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始在学生中实施,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与学生实际结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成功与否要看学生是否喜欢。我区很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校本课题的主题,如:奕聪中学的《青春期的性教育》、《田径运动队训练方案》、《合唱中的科学发声》;十一中学的《书法艺术欣赏》、《生活中的化学》;虹山中学的《 电子制作》;敬德中心小学开发了《花样跳绳》;柏山小学开发了《手抄报制作》;罗溪翁山小学根据儿童发展实际,开发了《跳 绳》、《竖笛进课堂》;敬德中心小学开发了《花样跳绳》;世壁小学开发了《书法》;奕聪小学开发了《南音伴我行》;柏山小学开发了《手抄报制作》;双阳中心小学的《快乐小足球》等。

双阳中心小学的“小足球”项目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足球队几年来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1997、1998、1999、2002、2004年学校五次参加泉州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均获得第一名;2002年获省首届“五人制”小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2003获得亚军。泉州有线电视二台《长街深巷》栏目、泉州有线电视台《泉州湾》栏目曾到学校进行采访,对足球队的训练及生活情况作了报道;2001年,学校被评为福建省足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泉州市少年儿童足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005年,被评为泉州市(小足球)传统项目学校。

2、与当地社会结合

我区中小学开发了许多与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密切联系的校本课程,如双阳中学的《印尼风情》;奕聪中学的《罗溪旅游》;罗溪中心小学的《可爱的家乡—罗溪》;虹山中心小学的《家乡的语言--泉州话》;奕聪小学《南音伴我行》;河市中心小学的《河市,养我的热土》;霞溪小学《闽南文化进校园》;万安中心小学的《洛阳桥导游》等。

3、与综合实践结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我区中小学注重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给校本课程赋予更多的活力。如马甲中心小学的《我是小导游》;霞溪小学的关爱务工子弟《闽南文化 进校园》;新告小学的《生态环境与植物》;万安中心小学的《洛阳桥导游》;泉州十一中的《泉州英文导游》、《泉州经济》、《中学生与投资理财》、《城乡规划》等。

马甲中心小学的《我是小导游》课程,把仙公山旅游区作为小导游培养的基地,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基地了解仙公山,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带给家乡人民的繁荣和幸福,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激起他们进行当好导游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开展摄影比赛、导游词征文、讲古比赛。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更好的去保护美。另外,学校还成立一支导游志愿者,利用节假日黄金周时间义务到仙公山为游客当导游。

4、与德育工作结合

国家把课程开发权下放到学校,使学校有机会通过课程建设来开展德育工作,来解决德育如何与学校、学生实际结合的问题,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区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开发了德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如罗溪中心小学的《可爱的家乡——罗溪》;虹山中心小学的《家乡的语言--泉州话》;奕聪小学的《南音伴我行》;河市中心小学的《河市,养我的热土》;奕聪中学的《中学生礼仪常规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中学的《推广普通话校本读物》、《论语——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数学史选讲》、《魅力泉州》等

奕聪中学的《中学生礼仪常规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增强中学生自我的调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 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目标,明确作为子女、学生和公民角色的责任与规范,强化了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

5、与教育科研结合

校本课程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我区中小学十分注重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如双阳中心小学的《快乐小足球》课程与区级课题《以小足球为支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河市中心小学的中心小学的《河市,养我的热土》与其国家级科研课题《生命化教育》相结合等。课程与课题相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促使学校和谐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几年来我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开放的个性发展的新天地,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贯彻张扬和发展,同时也为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教师的自主成长。校本课程开发已经迈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进取,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开创校本课程开发的美好天地。

篇2: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2013年7月

《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本课程开发,是基于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立足实际、打造文化名校的创新形式。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一、课程开发的社会背景与实施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却放松了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小皇帝”和“小公主”心中只有自己,不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屡有发生。我校是新校,地处县城西部,也存在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子女教育投入低现象。根据实际,我校创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根据学生需要、教师特长、学校办学特色等情况,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礼仪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又深蕴着美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德育途径。我校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6、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礼仪课程”开发过程

1、明确目标。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2、确定内容。坚持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骨干老师开发编写、教学实验、检查考核等形式,把《文明礼仪课堂》做为首选校本课程教材,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相结合、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事项。

3、联系社会。课程开发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征求家长建议和意见。

4、编写教材。李敏老师编写“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2、家庭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邻居评,同样分三个等级。

3、公共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同学评。

4、社区礼仪评价方法:对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分“积极参加、参加、不参加”三个等级。

八、实施“礼仪教育”课程初见成效

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特色明显。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校风校貌也发生喜人变化,文明礼貌、尊师守纪、明礼诚信已蔚然成风,从而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信赖,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篇3: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一、具体做法

(一) “发力”——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衢州市衢江职业中专实际, 我们认为, 课改要顺利推进, 课程开发是前提, 没有一批学生喜欢、适用实用的校本选修课程, 那就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为此, 我们提出了“精准发力, 开发校本课程”的号召。

1. 以“一个杠杆”“两项激励”促课程开发

在调研中, “你认为是否应开展优秀课程评选”选项, 选“是”的教师占93.8%, 这说明以评价“指挥棒”这一“杠杆”促进课程开发十分重要。

采用“两项激励”的方法促进课程开发。一是学校制订了课程开发考核方案, 将课程开发所用课时计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二是启动课程开发校级评审机制, 对纳入学生选修目录、出版、推广的课程分别给予奖励, 对在省、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奖的或出版的分等级给予经费支持。

2. 以“三项举措”促课程开发

一是开展专项培训, 更新开发理念。我们利用各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聘请专家、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 举行课程开发讲座, 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认识水平, 促进了他们课程开发的理念更新。二是开展内引外联, 提高开发能力。学校轮流选派、组织教师赴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课程开发先进学校参观学习。组织教师到本省市新课改试点学校参观学习。及时召开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三是开展合作交流, 提高开发质量。我们采用学科“跨界”合作开发的方式, 名师、学科带头人引领指导, 在举办课程开发成果汇编的基础上, 集中举办不同教研组课程开发成果展。我们还采用学校QQ群、微信平台、“互联网+020云平台”等资源, 开展合作交流, 提高课程开发质量。我们还设立了课程开发专项资金, 用于课程开发中的视频制作、微课开发、开发奖励等费用支出。

(二) “借力”——解决师资问题

课改需要师资, 课改需要能师, 但师资数量短缺、结构不够合理的状况比较突出, 我们的做法是“借力”。

1. 借改革之力强师资

一是探索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的新模式。积极向政府和编制部门争取在固定编制之外按照办学规模给予职业学校一定比例的机动编制, 采取“机动编制、定编不定人、按编拨款”的方式, 鼓励学校以兼职方式引进专业教师, 提高专业水平。二是参照高校教师的引进模式, 积极引进紧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学习新技术,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委托高校 (企业) 培训、教师双向交流、到企业挂职以及参加全市同专业教师集中培训等形式,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 借合作之力强师资

一是校企合作强师资。竹炭产业是衢江区“两新”产业, 竹炭工艺专业课师资问题一直困扰着该专业的建设, 我们主动对接企业, 先后与浙江民心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合作,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到校上课, 竹炭工艺专业学生到竹炭企业实习实训。

二是院校合作强师资。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课改任务, 我们与浙江农林大学、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了专家工作站, 该工作站被评为市级专家工作站。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张文标教授、高级实验师李文珠定期到学校指导课改并深入课堂上课和实验, 受到学生的欢迎。该专业学生王文盛说:“我们中职生享受到大学生的待遇了。”

(三) “全力”——探索走班教学

1. 努力, 提高选择精准性

高一新生入学后, 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选择性”始业教育, 将《选课指导手册》和选修课课程表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并由各处室、相关专业教师开设专题讲座, 进行选择指导。学生在进校第一周后进行第一次专业等选择, 经过第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 第二学期开学再次进行专业选择, 此次选择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展开, 包括选择专业方向、专业、班级和老师的调整。高二第二学期市中职文化课统测后再次进行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的选择, 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其间学校组织高一新生轮流到学校周边企业岗位体验3天, 感知专业, 让学生对专业、工作岗位等有个明确的学习方向。

2.“合力”——提高走班有序性

走班教学的管理是课改的难点之一, 我们充分发挥教务处、政教处、学生会和团支部等的“合力”, 教务处采用“助教制”, 让没有学生选课的教师帮助选修课人满为患的教师, 采用“疏导制”解决学生选择课程太多的问题。在管理上, 我们采用“三点制”加强走班教学的管理。

二、取得的成效

(一) 教学质量续创辉煌

课改助推了学生个性化成才。对有能力升学的学生, 课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而教师则认真研究高考政策, 狠抓高考备考,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衢州日报》以《高考“立交桥”上他们奔跑出衢州速度》为题做了专题报道。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 我们在2015年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获“卓越组织奖”, 学生获单项奖8项, 并获省学生职业素养大赛奖11项。在2016年省职业技能大赛中, 学校学生荣获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团体三等奖, 实现了衢州市在该赛事中零奖牌的突破。又如, 跆拳道选修课的开设, 学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近两年连续夺得银、铜牌, 学校也连续两年获“全国体育道德风尚奖”。

(二) 创新创业上新台阶

在推进课改中, 我们提出了“一生一特、一班一品”的理念, 在学校德育和文化建设中融合课程改革, 将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德育活动课程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课改实践中, 我们通过与百特汇公司合作, 建立了衢州首个青年网上创业公共服务中心, 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在2015年衢江区创新创业大赛中, 学校钟佳燕同学获唯一金奖。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 郑艳秋同学的创业计划书获一等奖, 赖赟同学发明制作的苗木修剪机万向支架、迷你铣床, 周超丹同学合作完成的《“早上好”早餐外卖店创业计划》分别荣获二等奖;胡淑琴、饶桂兰同学发明制作的个性文化竹炭包获省传统特色专业教育成果金奖。

(三) 师资队伍素质有效提升

去年暑期, 对于徐耀富老师来说, 是他难以忘怀的日子。他因参与课改, 被承担教师专业发展省培任务的高校邀请做课改经验讲座。课改也让许多教师成为准学者和准专家。黄华杰等教师编写的《网站建设与运营》被工信部列为考试用书, 齐岩等教师主编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宝典》《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活动手册》分别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中网络教材, 并入选浙江省中职课改省级示范校本教材。

课改也让许多教师成为发明家。2015年, 学校教师共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 其中获省市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课改还助推一些教师成为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名校长。2015年, 学校凭借“实用技术课程开发”创新团队荣获衢江区“工人先锋号”, 受到区宣传部和总工会的隆重表彰。

三、问题思考

(一) 课程改革应围绕“一个中心”

在课改实践中, 我们充分认识到, 中职课程改革应紧紧围绕“选择性”这个中心。要牢固树立选择性的理念,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 全面彰显以“自主选课”与“走班制”为核心的中职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精神。

(二) 课程开发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一是抓住“名师引领”下的全员参与。我们采用“名师引领”下的全员参与组织形式开发课程, 二是抓住“统筹推进”下的与普职融通相结合。利用普职融通实现普职教学资源共享, 师资队伍共享。

(三) 课程改革应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学校应构建好学生喜爱、多元开放、多层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技能教学的同时, 应研究课程与学生需求、兴趣、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通过“名师送教”“名师带徒”“现代学徒制”等途径, 探索“理实一体”等教学新模式。三是解决教师“怎么教好”和“学生怎么学好”的问题。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适应性,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革新、教学能力提升, 使每个教师都有展现自我特色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另外, 课改要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满足学生学习时空变化的需求, 满足学生快乐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 课程开发要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规划、开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应自己的课程、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 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怎么学好课程, 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N].2014-11-4.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年修订) [N].2014-12-22.

[3]何红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启迪·教育教学, 2015 (4) .

[4]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原则、任务和措施[J].职教通讯, 2007 (12) .

篇4: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学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2.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3.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进行励志教育.

(二)生活中的数学

1.数列与金融生活.在人生旅途中,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让数据说话.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美丽的数学

1.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数学中的美: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生物中的螺线.

(4)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神奇的数学

1.神奇的几何体: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2)柏拉图对偶多面体(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存在另一个多面体,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3)阿基米德多面体(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4)计算机模型.

2.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求(1/1)3+(1/2)3+(1/3)3+(1/4)3+(1/5)3+…+(1/n)3=?.

(2)e+π的超越性.

(3)素数问题.

(4)存在奇完全数吗?

(5)除了8=23,9=32外,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先进的数学

1.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数学模型(函数、线性规划).

3.信息技术与数学(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4.数学的发现(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六)案例教学

1.网络课(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2.优秀案例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逐步充实、完善,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5.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篇5: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立教务处、教科室所有成员组成的组织协调小组,负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设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执行实施小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编著和初审校本教材。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二、以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科学安排,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流程 1.开发流程即:调查→申报→审核→培训→实施→督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教研组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内容。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而后提交《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学校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引导他们逐渐胜任课程的开发工作,最后,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建议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2.实施流程即:选课→排课→上课→考核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周五第七八节(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安排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1.《校史在我心中,光荣伴我成长》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计10课时。学习形式:讲座,参观学校校史馆。授课教师:饶文福老师。

2.《趣味数学游戏及其原理》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巧燕老师。

3.《中学生心理健康》

对象:高二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一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钟建芳老师

4.《生活处处有语文》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张小茹老师。

5.《中学化学基本思维方法》 对象:高二年段理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地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伟老师。

6.《论语与人生》

对象:高二年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三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林建平老师

7.《闽南文化概述》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陈汉馫老师。

8.《航天与物理》、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骆炎平老师。

五.落实管理,加强监控,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来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标准体现主体性和差异性 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出发,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教育效益。

4、评价过程强调公正性和科学性

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力求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学手段,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数据,并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努力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排除任何可能干扰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偏见和歪曲的数据统计,以准确得出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可靠结论。

5、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6、评价工作体现民主性和公开性

我校教师和学生人人都可以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发展性教育评价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真正让评价的过程成为民主性最大的认同过程。学校和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认真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四、初步的成果与反思

1、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完善了课程框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师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通过校本课的实施,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审美意识,健康体魄得以提升。

4、通过校本课的实施打造了学校品牌,我校学生的文学水平与绘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学生书画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为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办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些困惑。

1、现有校本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人员压力比较大。

2、由于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不均衡,还不能达到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所喜爱的科目,还存在“紧笼”的现象。

3、学校现有课程编排受限制,校本教材课节与常规市、区要求开齐的科目冲突,没有时间专门安排校本课,只能兼开。

4、校本教材的开发给教师现任科目增大的负担,有的教师身担5――六科的教学任务,备课负担重。

篇6: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总结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对学校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环保教育”旨在环保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环保知识学习,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努力保护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从学校的发展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逐步把学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

从教师发展方面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走向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文化课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验活动意义的省思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发现人生的意义。而且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还保护了环境,学生们个个争当环保小卫士。

校本课程的困惑: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是感到效果不是那么好,学生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

校本课程还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的实施力度不够大,实效性不够高;

2、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终上所述,本校校本课程在以后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还仍需努力,争取能取得更好效果,学校也会积极配合及加大各方面管理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经济上的投入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开发出更多的课本课程来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地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完成校本课程的教学。

篇7: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李姬照河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生源主要以当地农民子女为主。在写字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关注得不够,他们只重视孩子写得对不对,而忽视了写得好不好。为了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将书法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的重要科目,并且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来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更努力践行,努力打造写字教育特色校。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思想上重视。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书法特色的创建工作,全面规划,科学组织实施。开设专门的书法课,并在2013年上半年借全县书法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练字当中来。

二、时间上保证。

每周一节的写字课,保证了时间,保证了质量,各位教师在学生的平时作业时刻督促学生把字写好。同时,我们还鼓励班主任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机动找时间

练习,以保证学生的练字时间。

三、组织上严密。

在对学生写字作业的管理上,我们要求每生每周临帖一页,指导老师要及时批阅。然后将作业以班级为单位上交级部,级部对各班上交的作业进行二次检查与验收。

四、财力上支持。

学校不但思想上重视,财力上也大力支持。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字贴和练习用纸以及钢笔,小黑板等等。并给学生购买了必备的练字用材料。

五、业务上求精。

为使我校的书法课上层次,学校不仅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教育学生写字的工作中来,还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书法教育的讲座。有时观看相关的光盘资料,有时请学校中 有写字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大家讲解书法教育、写字教学的注意点。从写字教学需要注意的坐姿、握笔姿势到写字教学所要渗透的美育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书法教学的课程结构安排等让教师印像很深,收获很大。我们还经常利用校本研修时间组织教师参观各类书画展,老师们在一起切磋书法艺术,分析存在问题,探讨改进办法,经过一阶段的努力,现在全校教师的字基本能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工整,纸面清洁,令人赏心悦目。

六、指导上得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我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我想方设法采取了口头提醒、亲自示范、讲解 图片、播放录像、强化训练等措施,长抓不懈,直到学生“习惯成自然” ;为了帮助学生把字写得更好,在教学中要善于改变方法,要求学生先在临帖的白纸上用铅笔描出笔画的轮廓,指导他们要按笔顺描,每描一笔都要在心中默念笔画的粗细变化,把握字体的概貌,同时观察运笔的方法。这样,学生提笔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写出来的字体也更为丰满了;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字体美中不足,却有了进步,从而树立信心,教师善用激励,利用画圈的形式,在学生写得较好的或者有了进步的字体下面画上红色的小圆圈,以示表扬,或者用简短的语言加以鼓励。

当然,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但但是通过书法指导课进行,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要求每个教师都

要树立起“教师个个都是书法老师,学生提笔即是练字之时”的强烈意识。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板书均要工整、美观,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学生作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也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只要有书写均要做到“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从而达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学目的。同时倡导全校所有学科教师加强对学生书写工整的督促指导,使学生做到“逢写必苟”。

七、激励上多样化。

学校精心布置环境,努力使每一层楼、每一面墙都在诉说与书法教育有关的人文历史,让学生在富有书法艺术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在激励措施上,学校采取了多种方法:

1.定期展出优秀作业。本学期我们完成教学楼走廊外墙的书法作品的更换工作,定期更换书法展览橱窗内容,使其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班级要每月更换板报、墙报书法作品,在学生练习的作业中选出一部分在校园中展览。这种形式既不加重学生负担,组织教师也便于操作,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效果很好。

2.举行校内书法竞赛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进行校内书法竞赛,要求全员参与,评选出优秀个人与优秀集体,利用集体晨会等形式进行公开表彰奖励;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以比赛为契机,发动学生练习完整作品,这样既选拔了人才,又能让学生的书写水平大幅度提高。如每年我们都积极选拔写字苗子参加区、市书法比赛,每一次参赛,我校都采取层层选拔的方式,每举行一次比赛,都能涌现一批书法小高手。

3.把教师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艺术品在校园醒目处展示。我校校园内十几幅书法作品,分别在走廊墙壁上悬挂,这些作品都出自我校教师学生之手。能作为艺术品在校园内展示,是学生的一种荣耀,这既是对学生付出的肯定,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4.评选校内“书画星”。

每学期我们根据学生平时上交的书法作业质量以及校内书法竞赛成绩作为评选“书画星”的主要依据。

八、效果上显著。

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学校现在书法教育的艺术氛围浓厚。喜爱书法、热爱书法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各科作业书写工整,而且行为习惯良好规范。在多次开展 的各项活动中我们的成绩也比较突出:2014年9月参加的全区书画比赛中,我校的四名同学分获了县一、二等奖,不仅为全镇争得了荣誉,也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历程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教师的作品多次代表全镇参加区级和市级比赛。如上成绩的取得见证了我们在写字教育工作中的付出与努力。

篇8: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的内容取向

校本课程内容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手段和载体。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除了要考虑到与校本课程目标的关联性外,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

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也应以学生的学习而存在,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因此,“如何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校本课程设计的最大原则”。就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而言,要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知识经验,因为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效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就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而言,则应采用横向的课程组织类型,将所选择的各种课程内容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校本课程内容的整合应集中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学科间不同知识经验的整合。众所周知,国家课程是根据学科领域的划分标准设计的,因此,国家课程通常采用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作为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在本质上反对学科领域的严格划分,而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主张根据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以主题为轴心在所选择的各学科内容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其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融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弥补分科课程相互割裂所造成的缺失的不足。因此,在整合校本课程内容时应强调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致力于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着这种精神,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领域,诸如科学的、环保生态的、艺术的,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源泉;其次,是知识经验和人格发展的整合。国家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的,专注于给学生传授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此相反,校本课程则应该根据主题的要求,将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材料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因素组织起来,集认知、技能、情意为一体。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要点

要取得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就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从我国成功实施校本课程的学校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至关重要。教师如果没有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对校本课程意义的深入了解和积极贯彻,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所以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中心环节。首先要挖掘潜力,能者为师,因为校本课程主要是特色课程,需要有专长的教师来担当。其次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色课程。

2. 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家长、学校都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特色的课程,与升学关系似乎不直接,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校本课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对某种事情普遍表现出兴趣,那么就应该考虑开设这门课程。另外,校本课程的制度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施校本课程,不应该视为走形式,权宜之计,而应该看作是学校的长期必设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将校本课程设置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它的研究和提高,真正发挥作用,不能搞短期行为,要像国家规定课程一样重视,对教授校本课程的教师与教授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师一视同仁。

三、实施校本课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校本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国内没有多少可借鉴的经验,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但许多问题也要靠自己探索解决。结合试行学校的经验,有以下几个问题需着力解决。

1. 要充分认识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都要认识到校本课程对素质教育的意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会有行动上的积极性、实施中的创造性,校本课程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必须破除校本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占用“主要课程”时间和精力的错误观念,给校本课程以应有的地位。

2. 学校应该正确运用课程设置的权利。

我国一直实行高度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基本课程都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基层学校只是被动的贯彻者。而校本课程则将设置权交给学校,要求校方自主设置课程,不仅如此,还要完成整个课程的设计、建设,但学校缺乏有关经验,这就要求学校运用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方法,接受教育专家们的意见和指导,形成和加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3. 建立科学的课程决策程序和课程督导机制。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草率行事有害无利,必须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最普通的要求就是看学生的普遍兴趣、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文化传统、教师的能力和条件、对素质教育的补强作用。在课程设置后,要有有效的督导机制和评价机制,从而使校本课程受到关注,最终结出硕果。

篇9: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也不只是教师为了一时利益而随意开发的一种校本课程,而是作为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一个落脚点和归宿,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与落实三维目标的新课程、与學校办学特色和人文气息等相结合,着眼于使每一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都能切实地提高,着眼于使每一位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教育的热门学科领域,以国家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拓展为依托,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行中学生物教材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这一点来看,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

课程内容是实施课程的基础,内容选择的好坏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内容与资源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根据学科知识和逻辑顺序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校本课程则可以根据生物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进行开放性的设置,帮助学生及时关注生物科学的进展,完善学生生物知识结构。

2.校本课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具有区域性。校本课程要与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挂钩,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因地制宜,设置的课程要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符合当地发展的需要,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光明新区高级中学生物教研根据学校特色和教学实际开设了校本课程《普通生物学选讲》《青少年生理健康》《BBC生物片段欣赏》等,有力地打造了学校的品牌特色。

3.校本课程要体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的原则。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内容构建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充分发挥学校校本课程的自主性特点,同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界限,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活动。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给予适当评价和鼓励,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批判精神的养成。

4.校本课程要体现趣味性和多样性原则。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其优点,开展一些趣味性的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可以是实地参观、影像点播、游戏活动、实验操作等,常给学生以新鲜感,保持对校本课程的热情。

5.校本课程要体现学生成长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中,是成长中的人,校本课程可以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个方面的心理发展需求。比如,个别学校开设了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卫生、健康饮食文化、生活保健等校本课程,给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及时的帮助。

二、校本课程的类型

目前,绝大多数高中学校开展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类:

1.课程补充类,是指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开发的课程内容,课程补充材料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

2.课程拓展类,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开发的课程内容,比如开设生物竞赛第二课堂。课程拓宽的目标就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内容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超出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3.课程创编类,是指全新的课程内容开发,突出学校和地方特色的项目研究以及时事专题研究等,比如生物教研组开设的《微生物实验》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高中学校实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挖掘地方文化,构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结合当地地方文化特点和人文氛围而设置的,因此具有显著的地方人情风景气息,同时也呈现了地方内在的文化底蕴。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乐学的有效载体,其强调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特色,从而实现学校课程创新,改进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声誉。

2.提高学生适应力,促进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实行的走班制、规模化、个别化教学模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提供了另一发展空间,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利用更多时间和机会来接触自己喜欢的学科,拓展知识领域,深入理解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增进自己对生物科学的全方位理解,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加强自我意识。

3.挖掘教师优势,促进专业化成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其开发、实施、修正和重建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特长。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没有专门教材或者只有辅导教材以及特定大纲下,不断摸索、学习和充实,自行开发、实践和研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中的主人翁精神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教师资源,能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增长见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是生物学科教师,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而高中一线生物教师却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另外,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淡薄,课程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2.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学校层面为了上级评估或者上级文件而采用行政方法对校本课程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的指导和调控,使得校本课程无法做到实事求是,无法给课程开发者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开发出来的课程形同虚设,应付了事,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任务课程”和“上级课程”。

3.缺乏实践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的及时反馈。

4.缺乏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要性的认同和激励。在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依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社会、学校片面看重高考升学率,家长和学生片面看重高考成绩,从而使得国家统一课程学业繁重,学习压力与负担有增无减,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困难重重,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汪忠,杨露露.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09,25(3):60-62.

[2]曹东林.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0(5):67-69.

[3]王丽玲.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6-28.

[4]蒋永茂.浅谈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11(4).

[5]郭安源.试论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7(8):36-37.

[6]高峰英.浅议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J].学术论坛,2011(4):74.

篇10:洛江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一、校本德育课程产生的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校为农村高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软件实力,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及意义

目标:首先,让学生在国旗下讲话中进行思考、感悟和锻炼,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积累人生经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我能力。其次,增强校本德育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学校的德育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校本德育特色校。

意义:首先,是它的庄严性。国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在校园中冉冉升起,整个校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感,引起学生深度的思考。其次,是它的及时性。可以结合最新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和全校学生中最近出现的典型事例,大大加强德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第三,是教育主体的群体性。全校师生,聚集在一起,无论是欢呼、感慨、喜悦、悲愤,都让学生感受到同时代人思想和情绪的共振。第四,是充分发挥讲演的魅力和战斗力。能把语言艺术的优点充分发挥,实现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现场交流互动。精彩的讲话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而国旗下的讲话不仅是一次精彩讲话而是系列深刻而精彩的讲话,应列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1、学校的管理、治安、教育等方面。由学校老师,同学代表或领导发言。

2、学生发言多为激励性的内容,贴切学生老师生活。

3、以各种有教育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节日或灾难为话题。

讲话同学提前一周撰写讲稿,交班主任审阅。讲话使用普通话,尽可能脱稿,时间为5-8分钟。若由于天气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升旗,则不再另行安排该次讲话。

五、课程评价的办法和措施

(1)窑中学国旗下讲话评分表(满分100分)

(2)评价程序

a、讲话者自评。把评价表发给每位讲话者,让他们自行评价。

b、领导小组集体评。领导小组每人一份评价表,打分后,由讲话当天的值日行政收集起来计算出平均分,作为领导小组的评价。

(3)奖励机制

每学期评奖一次。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评奖,以领导小组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讲

话者个人自评意见,由领导小组按评分高低,评出薛窑中学国旗下讲话优秀讲话奖共10名,其中教师组和学生组各5名。由学校公布,发给奖状和纪念品。

六、课程体现的主要特色

1.时代性

本课程体现时代性,能够把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跟上时代的脚步,融入到时代的大潮当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新颖性

本课程中的国旗下讲话能吸引学生,内容具有新颖性。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比较感兴趣的,一听到新颖的讲话,心理上就可能进入兴奋的状态,就可能集中注意力,全面地吸收国旗下讲话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针对性

本课程具有针对性,不作“漫谈式”的讲话。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能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进行宣传教育,有的放矢。

4.选择性

本课程具有选择性。国旗下讲话内容繁多,包括了爱国、学习、合作、重大节日等内容。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在主题内容上进行了筛选。

七、课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我校国旗下讲话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功能明显增强,成为我校德育的品牌项目。在内容上既突出了主旋律教育,又紧贴时代脉膊,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内容涉及了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种种疑惑。务实创新,每一次讲话都有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国旗下讲话专著。

(二)由于加强国旗下讲话的德育功能,我校师生思想品德得到明显加强,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师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加强,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心国家大事,并立下努力学习成材报国之志。树立了远大理想并切实地付诸行动。

我校教风、学风良好,学生不满足于家境殷实,勤学之风遍校园。我校连续11年获得同类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由于国旗下讲话促进了勤学成才,实现心中理想的校风形成,我校学生能够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后进生转化的典型越来越多。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国旗下讲话促进我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明显提高。首先很多同学认识到演讲能力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学习演讲知识,请老师指导,为了争取得到上台演讲的机会,平时经常进行口头表达基本功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争取机会主动回答问题,陈述自己见解。

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安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教师参加国旗下讲话,既是一次形象的展示,又是一次经验的交流,更是一次教师自我提高的机会,每位教师都珍惜“出场”机会,都积极面对,全力以赴,促进了教师学习政治、学习专业、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坚持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使教师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成为学生的楷模。

八、制度建设及保障体系

1、加强对国旗下讲话的领导措施。组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军

副组长:德育副校长邱勇忠校长助理蔡建政教处主任吴建军团委书记陆建进组员:各年级年级主任团委干事班主任学生会成员

2、国旗下讲话讲稿质量严格把关的措施。

(1)建立讲稿的质量优化机制。要提高讲话质量,首先要确保讲稿质量。过去曾经有过的不用准备,不用讲稿,临时想到什么就讲什么的做法决不能再重复了。我们建立了以下的制度:

①集体拟题。每学期开始,由德育副校长召集国旗下讲话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全学期讲话的计划,通过团委工作计划的形式向全校公布。这一计划确定每学期讲话的内容安排和重点题目。每月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则具体确定下月的讲话题目。由于形势和情况变化而需要改变题目的,由德育副校长、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临时研究决定。拟题的过程中同时也确定讲话者。

②个人拟稿,集体审稿、改稿。拟稿者一般为讲话者。同时,也欢迎全校师生按学校公布的讲话安排表投稿。有时为了提高质量,也可聘请水平较高的老师拟稿或指导修改。拟好后,由德育副校长召集领导小组部分或全体成员进行审稿,提出意见,再次修改后由团委书记审阅定稿。

③适当安排试讲。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可独自试讲或不用试讲,但新参加工作的年青老师,要求试讲,学生则必须试讲多次直到合乎要求。首先是要求脱稿演讲,不可以低头读稿,需要将讲稿完全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语言,直到完全没有背稿的痕迹,看不出有文稿作依托为止。讲话中可以根据实际和情感的发展适当离开原稿增补少量内容,但必须对文稿原意有益无损。要求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表情和动作处理得当,能与听众交流,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缺乏经验的讲话者试讲时,要请由演讲水平较高的老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的成员到场指导。

3、建立国旗下讲话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措施。

具体见第五点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措施

九、课程实施存在的困难及改进建议

上一篇:幼儿园小小班工作计划下一篇:浅析格力空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