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2024-05-02

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共9篇)

篇1: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要让学生自己分析生字字音、字形的难点,注意防止和纠正错别字。要把识字教学变成识词教学,结合词语识字,理解字义,要写的字连成词语抄写。

2.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弄懂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避免孤立地进行词语教学。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学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词语进行盘点,归类整理。

3.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4.注意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规律,感受表达方法的多样性,并设计合理的练习加以实践和运用。

5.继续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朗读教学要有一个渐行推进的过程,力求体现初读时的正确、流利到入情入境感悟后的感情朗读。还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了以后,要适当交流阅读感受。

6.阅读教学一般按课文顺序进行,符合儿童年的自然阅读过程。一般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资料拓展要适时、适量、适度,尽可能做到单元整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7.初步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习用抓中心句、过渡句、合并段意、课题提问法等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并用选择、填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用课文或自己的语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8.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9.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每节课要有一定时间进行书面练习,作业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时间尽量不少于8分钟。

10.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教学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和有感情地朗读不作为重点。

篇2: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学段、说教材的内容分四个环节,分别是说学段、说全册、说一单元、说一节课。我首先说的是第二学段,下面我就新课标对本学段进行分析:

一、说学段

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仍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提出来,表述形式保持一致。目标要求承接第一学段提出来,保持连续性,但阶段性特别明显,学习重点有所转移,学习要求有所提高。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说全册

下面我选四年级语文下册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练习”四个部分组

成。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的学习习惯培养由“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组成。“坚持写日记”

其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

惯;“爱护图书”的意图是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苏

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编者对基本学习习惯的重视,不仅要一一落实,而

且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2、课文。

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分7个单元安排。所选的课

文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语言规范平实,贴近小学生的语言实际,便于对小学

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说话等训练;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这些选文,饱含人文气息,文化构成丰富,体现了对多元

文化的尊重,对小学生真切的关爱。

本册的生字均安排在每篇课文里。要能准确认读23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默写165个生字。且生字均列于课后,注上拼音。其中要求会写的字都在田字格

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认识的字则列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内。课文最后按课次

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

每篇课文后面一般还安排了4——5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练习题能更深

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各种训练要求。

3、关于习作。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7篇习作,每个习作教材都安排有例文,是根据小学生的习作改写的,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

体验”为宗旨,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习作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让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以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习作,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

识。

4、练习。

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包

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出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处处留心”方面,主要是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的大语文观。

读读背背方面,一是每单元安排了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这利于学

生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二是安排了诗歌、古今贤文等阅读材料,让学生朗

读背诵,丰富语言积累。

口语交际方面,安排了推荐和自我推荐、学做节目主持人、学会鼓励等内容,让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进行交际,以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写好钢笔字方面,对“横在右边”、“上下两钩相遇”等情况下如何把字写

得端庄好看作了提醒。

学写毛笔字方面,安排了书写练习。写字内容按偏旁归类组合,让学生从练

习中揣摩、领会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

总之,本册教材的整体编排重点传承,又在衔接,教师要把握好各个方面的训练要求,有的放矢,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三)说一单元

下面我就选第六单元进行分析:

第六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这一单元是教材编写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心设

计的,发挥着接通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功能,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特殊的葬礼》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体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

后的所见所闻,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

本单元生字均安排在每篇课文里。要能准确认读3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默

写24个生字。还安排了一些常用的多音字,要求能在具体的句子中准确地读准它的读音。还在课后安排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练习题能深入理解课

文。

练习六中安排了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处处留心”安排了对噪音的了解,与本单元的环保主题遥

相呼应。使这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口语交际安排了学

会鼓励,它是一项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关心他人,鼓励别人,使其产生信心和力

量的口语交际练习,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与交往能力。

习作6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刊杂志上有关

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从而落实“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在每个孩子们的心中确立

这样的观念: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注重向小学高年级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明确一个主题——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2、紧扣文后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

3、抓实读写训练,突出读写结合。说一节课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记叙了小云雀跟

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树毁林的危害,说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表达

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

这篇课文在第六单元,本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编者将这篇课文作为第三篇课文安排在第六单元里,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再通过本课的学习,更深入地感受森林的重要性,认识伐树毁林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重点、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知识点、能力点定为: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的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在识字方面,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本文可以通过朗读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篇3: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一、有明确的预习目标

( 一) “读”———即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读相关的资料等内容。

( 二) “划”———即划自然段、划生字、划新词、划喜欢或不理解的词句、划重点字、词等。

( 三) “写”———即写生字、写新词, 写好词佳句, 写主要内容, 写自己的看法、体会等。

( 四) “思”———即一思标题 ( 提出问题) : 你想知道些什么? 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你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二是思课文内容: 课文告诉你什么? 读了课文, 你知道了 ( 懂得了、明白了) 什么? 读了课文,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读了课文,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 五) “查”———即利用工具查不懂的词语, 查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查预习的效果。

这样, 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较明确的任务, 也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考。新授前我们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 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课上我们就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二、有可操作的预习流程

小学第二学段的孩子虽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 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模式来引航, 以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预习。我们认为第二学段的学生可按下列流程预习:

( 一) 读标题: ( 提出问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 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你设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 二) 读课文:

1. 初读: 标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生字, 用“O”画出, 词语用“———”划上, 再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2. 品读: 词: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句: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

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再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查找工具书、资料; (3) 还是无法解决, 请画上?

3. 精读: ( 1) 你喜欢课文的哪些词语? 哪些句子? 为什么? ( 2) 请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用喜欢的符号标出, 多读几次, 争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来。 (3) 读了课文, 你知道了 ( 懂得了、明白了) 什么?

4. 研读: ( 1) 你了解了哪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记录下来, 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听。 (2)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请你当小探索家, 去查找资料, 明天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三、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 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 所以在这一阶段更要注重学生掌握方法、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创新,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两篇“讲读课文”时, 教给学生做到:

3. 对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生词读、画、拼、查、思、写。最后不但把表格填好了, 对课文内容也很熟悉了。

4. 默读课文,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略读课文”的预习方法 ( 读几遍课前的“阅读提示”) 。例如, 《路旁的橡树》中的想一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学生预习课文后, 老师紧紧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学生会很快地获取知识。

四、有一定的趣味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 预习要求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比如讲《记金华的双龙洞》,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 按课文内容把作者的游览路线绘出来, 然后想象一下双龙洞是怎样一个洞, 学生很乐意去做, 他们边看书边绘图, 然后又对照课文, 互相讨论、质疑、订正。这样, 不仅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的兴趣。

五、有针对性的评价措施

作为人, 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付出与收获得到肯定, 当学生经过自己的预习有了收获, 甚至是独特的见解之后, 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们的困惑与不解, 也迫切期望与人交流, 得到解答。因此, 检查评价的环节就必不可缺, 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与赞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是很正常的。老师不要轻易地批评否定孩子们的见解, 要鼓励求异思维, 百花齐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当然, 对于学生不全面的观点要予以补充, 对于错误的观点要进行修正。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1.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

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 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 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 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 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这样布置预习要求满足了优等生的求知欲望, 保证了多数学生的基本训练, 也照顾了学生能力有差异的特点, 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全体学生提出基础预习要求同时给一部分能力稍强的学生提出深一层次的预习要求。

2. 要注重预习结果的检查

我们常常发现, 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 有些同学认真对待, 而有些同学则不然。检查预习结果, 不仅促使学生思考, 还会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的老师担心检查预习会浪费时间, 影响到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其实, 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 如自查、互查、家长查、老师查、集中查、穿插抽查等。

篇4: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语文 第二学段 概括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30-03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指出,阅读素养是理解、运用、反思并积极参与阅读书面篇章,以增进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实现个人目标。阅读素养包含诸多元素,如抽象概括能力、参与群体活动、阅读热情、形成阅读理解能力等[1]。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认为,阅读者是通过理解及运用策略,获得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学生学习并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对提高阅读能力有明显的作用[2]。

一、思考——基于阅读素养的概括策略教学现状调研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在学生阅读素养的相关测评中,没有直接出现“概括”这一概念,但学生无论是在直接理解过程还是诠释理解过程中都需要概括。在现今国际常用的十种阅读策略中,涉及“概括”的策略有:1.综合(Synthesizing),即将新旧知识综合成一个新的概念;2.发现重点、提炼主旨(Determining Importance),能发现文章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或能提炼一篇专题文章的要点主旨;3.推理(Inferring),对文中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隐含意思,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或文中的资料做出假设。也有专家对阅读中的“概括策略”这样界定:概括策略就是读懂文章,较为准确地理解、提取、分析、整合文本信息,并能灵活恰当地运用的一种阅读方针和方法[3]。

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种方法全面透视概括策略教学的现状,以便客观了解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概括策略教学的实施,探究其合理性,为建构提升概括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的设计与方式

1.课堂分析法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为第二学段的学生,采用随机进入课堂录像的方式收集4堂录像资料,再从“教学内容”“概括策略教学实施”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设置相应的观察点,统计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的时间配置比,以及策略学习的实施方式。

2.抽样调查法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选取区内第二学段四年级两个班,测试卷使用选择题与问答题的方式,根据PIRLS对文本的要求,笔者选择PIRLS2011测试中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夜晚》(简称L1),总分15分;《南极洲:冰雪之地》(简称I1),总分15分进行测验,两篇文章的测试合计30分。共发放阅读测试卷80份,A班40份、B班40份,合计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小学阅读教学内容分析

表1呈现了课堂录像分析中,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关情况。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分析课文”“字词学习”“朗读课文”是一线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更为关注的教学内容,但对阅读策略的教学关注度明显不够。

2.小学概括策略教学

表2呈现了课堂录像分析中概括策略教学的有关情况。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教师在概括策略学习中采取的教学方式相对封闭传统,基本是师讲生练、师问生答的单向互动模式,较少关注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几乎没有通过学习活动习得策略的方式。

3.抽样调查试题分析

从表3不难发现,A班学生在概括能力试题中的正确率仅为65.13%、63.72%,B班也只有60.53%、57.20%。在所有题目中,L1第10题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许多学生能提取主要信息,但在进行信息叙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导致失分。

学生概括技能的掌握途径主要是针对性训练,前期则需要教师教学生学习相应的概括策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资源、重视策略的教学指导来有效进行阅读。从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教师还有太多任务没有完成,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阅读课堂中的概括策略教学。

二、重整——概括策略的目标梳理与内容选择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概括策略的目标梳理与内容选择无疑是个难点,研究小组整理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中与概括相关的条文,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订以下概括策略的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

1.将长句子读成一个词语,用词语概括句子、段落的主要内容。

2.利用课文插图,抓住关键词语排列顺序,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一讲小故事。

3.阅读故事、看音像作品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叙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第二学段:

1.能运用文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串联要素法、关键词语概括法等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尝试复述,能说清楚自己的阅读感受。

3.阅读适宜的读物能把握主要内容。

第三学段:

1.阅读叙事性作品能利用小标题、人物间的脉络关系理清故事梗概,尝试描述作品中印象最深的片段、场景,品评作品中的人物,发表见解。

2.阅读诗歌,能做到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

3.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4.能抓住要点进行简要转述。

明晰了概括策略的目标体系之后,如何科学地筛选教学内容呢?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读和略读提示处常有标识,下面仅列举四年级上册几个教学点加以说明(参见表5)。

同样是运用了概括策略,不同文体概括的着力点却有所不同,写人文章重在概括个性特点、人物品质。写事的文章要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明文则要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点。那么,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呢?写人的课文主要围绕人物所做的事来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写事的课文则要具体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阅读中的概括着力于对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把握。

三、践行——概括策略的教学实施与路径导引

儿童作为阅读者,其在9~10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发展过程,很多国家都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知道如何阅读,并且可以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在“概括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把策略学习集中放到第二学段:先行感知,初知概括策略;再迁移运用,强化课堂实践;最后熟练掌握,整体提升素养。

(一)先行感知,初知概括策略

1.文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生透过题目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等信息。教师运用文题扩展法,要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筛选关键问题思考,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2.串联要素法

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我们只要理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串联就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叫“串联要素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的四要素中,时间是暑假里,地点是黄山,人物是“我”、爸爸、老爷爷,事件是相互鼓励爬天都峰。学生通过串联四要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终于爬上峰顶。

3.段意合并法

段意合并法是第二学段最常用的方法,需先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最后综合加以概括,即成为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用段意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在各段段意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语以确保通顺。

4.关键词句概括法

一篇文章常常会有一些揭示文章中心、抒发作者情感、暗示写作思路的关键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关键词句,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文就可抓住过渡句进行概括“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猫》一文可抓住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进行概括,《白鹅》一文关键句也很明显: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二)迁移运用,强化课堂实施

概括策略的习得,需要引导学生历经从初步感知到灵活运用,再到熟练掌握三个阶段,我们掌握了常用的概括策略后,应当强化课堂实践,发挥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为例,分析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自由读第二段,说说课文围绕着“生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主要讲飞蛾生命力很顽强。

师:能否从段落中提取关键词语加以概括。

生2:飞蛾求生。(师用直圈法在段落中圈出)

师:同学们真能干,长长的一段话通过找出关键词就能了解段意。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尝试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生3:瓜苗生长。

生4:静听心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只要将概括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生5:课文通过写“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几个故事告诉大家要珍惜生命。

师:我们先找关键词概括出段意,再把这些段意合并起来概括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就是段意归并法。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段意合并法”的概括策略,尝试对文章进行概括,把每个段落的意思用直圈法梳理成三个小标题,再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颇具实效。

(三)实践掌握,促进素养提升

概括策略的习得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文体时,能够灵活地选取方法进行概括,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促进语文学习素养的提高。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概括《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

生1:借助文中的过渡句来概括。

生2:把段意连起来概括。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郎织女》,我们能用上这些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3:我觉得这些方法在这里不好用,用上《巨人的花园》那一课的概括方法倒是很合适。

生5:我也想补充,《秦兵马俑》和《牛郎织女》不是同一类型的文章,所以采用的概括方法应当各不相同,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概括方法策略,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概括经验及敏锐的洞察力,寻找到相关的文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并非全无交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对概括策略进行有机选择与整合。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策略教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自主习得学会阅读,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新华,廖先.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理念、策略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13(6):101

2.周步新.筛选与优化:小学生11种现代阅读策略的实证研究[R].浙江省第六届教研课题,项目编号:13B055

3.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M].宁波出版社,2016(6):259

篇5:小学第二学段1

中国部分

1、《寄小读者》冰心用书信的形式送来爱的温馨

2、《严文井童话》他的《下次开船港》让很多孩子知道时间的意义

3、《高士其科普童话》用诗歌的形式讲了很多的科学道理。很著名的有《我的土壤妈妈》等

4、《陈伯吹童话》很有浪漫气息的童话

5、《金近童话》很优美像他的儿童诗一样

6、《叶圣陶童话》代表作《稻草人》

7、《小坡的生日》体现老舍语言的幽默

8、《长生塔》巴金世界上有长生塔吗?等你看完了书就知道了

9、《管家琪幽默童话》系列包括《怒气收集袋》《复制瞌睡羊》《口水龙》《捉拿古奇台风》等

10、《皮皮鲁传》《鲁西西传》郑渊洁 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11、《幽默三国》周锐 这是一套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给幽默了一回

12、《魔法学校》葛竞早在哈利波特来中国之前,魔法学校就在中国开学了。米楠就是这里的学生。

13、《李大米和他的影子》张之路“小布老虎丛书”里面有非常好的作品。《我的妈妈是精灵》《肚皮上的寨子》

14、《五三班的坏小子》杨红樱 在这些校园故事里,你也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15、《魔塔》彭懿这是非常有幻想色彩的“大幻想系列”之一。包括《蝉为谁鸣》《小人精丁宝》

16、《中国兔子德国草》周锐 周双宁这本书是“快乐小子丛书”之一,《无敌队不漏气》《有个秘密告诉你》等。

17、《三个小宠物》肖定丽可爱的小宠物也有很温馨的故事呢。

18、《小老虎历险记》汤素兰 小老虎遭遇的险情一定很刺激

19、《鼹鼠的月亮河》王一梅夜里两个孤单的小鼹鼠坐在河边干什么呢?

20、《马戏团的动物明星》沈石溪他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作家的第一人,中国动物小说之王。

21、《阿笨猫全传》冰波·带给我们的是捧腹大笑之后的思考。

22、《嘭嘭嘭》童喜喜一个小女孩和一个隐身人的故事

23、《三剑客世界之谜系列》杨鹏

24、《西游记》吴承恩

25、《水浒传》施耐庵

外国部分

26、《苦儿流浪记》法国 埃克多 马洛 弃儿雷米富有传奇性和戏剧性的命运。

27、《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法国于尔克舒比格 一篇篇独立的小故事,很有趣味的插图。

28、《时代广场的蟋蟀》美国 乔治 赛尔登 一个小男孩,一只老鼠,一只猫和一只会演奏音乐的小蟋蟀的故事。

29、《恩德作品选》德国 米切尔恩德 讲述一只天底下最倔强的乌龟的故事。

30、《鲁宾逊漂流记》英国笛福 讲述一名水手独自在荒岛上生活数年的故事。

31、《吹牛大王历险记》德国 拉斯伯 无法想象的吹牛,让你在大笑中体会智慧和乐趣。

32、《柳树间的风》英国 格雷厄姆 记录了癞蛤蟆的三次历险。、33、《水孩子》英国 查 金斯莱 现实生活和幻想世界交织在一起。

34、《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 当你看过这本书,再坐车的时候就会想自己会不会遇到小狐狸变的乘客。

35、《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英国 克里斯蒂娜 儿童诗集

36、《木偶奇遇记》意大利 科洛狄 一个木头人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男孩子的故事。

37、《长袜子皮皮》瑞典林格伦一个有很大力气、很特别的女孩子,带给我们很奇特的故事。

38、《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威夫特 大人国 小人国的一切让你大开眼界。

39、《莫吐儿》美国阿莱赫姆 这是一部人们阅读时“又笑又哭”的“绝妙作品”。

40、《秘密花园》美国 伯内特一个神秘的花园,一个用爱心浇灌的花园。

41、《卓雅和舒拉的故事》俄国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曾经影响过许多人的少年英雄。

42、《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英国内斯比特“小布老虎译丛”之一。

43、《窗边的小豆豆》日本 黑柳彻子 一个生性好奇、好动、活泼的小姑娘,被强令退学后在一所特殊学校里成长的故事。

44、《我的动物朋友》法国 蒂皮德格雷 这是一个叫蒂皮的12岁的小姑娘和动物为伴的真实记录。

篇6: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一、自主性地整理课后练习, 科学设计预案

1. 依据练习,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师除了要依据课文内容、学生特点, 更要理清教材本身的价值。而课后练习是教材编者意图的直接反映, 提示了训练重点,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目标与重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照课后练习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笔者对第二学段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进行细致地整理归类, 发现练习主要分为“读、思、想 (写) ”三个部分。

如三年级上册课文《燕子》课后练习:“课文写得像一首诗, 我要多读读, 再背下来。”“我们讨论讨论: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横掠过湖面’的‘掠’用得真好, 我们一起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依据这些练习题, 结合文本内容及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笔者设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抓住描写燕子的语句, 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 (3) 通过体会“横掠过湖面”的“掠”字的用得巧妙之处,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课文运用的一些表达方式。

2. 依据练习, 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极具主观、个性色彩, 是教师教学理念、思维水平、实践智慧的直接反映。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课后练习, 从整体入手, 根据这些练习题的提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把课后练习有选择地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体现块状结构, 板块明朗。设计要突现课后练习的重点要求, 使第二学段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教师应摒弃不必要的讲解分析、繁琐的提问和多余的讨论、重结果轻思维的训练, 保证学生在课内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理解、运用、思维的训练。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的语句, 揣摩人物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笔者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 就紧紧围绕“我们来找一找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 并说一说当时他是怎么想的。”这一习题设计教学方案, 抓住阮恒献血前、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 层层剥笋, 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 走进阮恒的内心, 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板块: (1) 复习旧知, 铺垫情感。 (2) 重点研读第5自然段, 体会人物矛盾复杂的心情。 (3) 重点研读第8—11自然段, 感受阮恒勇敢、善良的品格。 (4) 与主人公对话, 直抒内心情感。

二、艺术性地运用课后练习, 开展有效教学

1. 以统领全文的重点题目为向导, 掌握主旨

第二学段每篇精读课文后都会有统领全文重点的题目, 大部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如“从陶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到了什么?”“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等。这些贯穿全文主线的问题是集理解、组织、概括和语言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题目, 它就像隐藏在课文中的一条暗线。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这个关键性问题着手, 细读文本,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来综合表达。这种问题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引下, 在走进文本、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去解答。因此在教学时, 笔者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那就是“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组织并概括出问题的答案。”整个指导过程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有序表达。教师在教学时紧扣这类练习, 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脉落, 层层深入, 学生在解决问题, 深入文本, 与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中, 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与主旨。

如三年级下册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后习题二:“我们讨论讨论: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展开教学当中, 笔者就以这个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 从课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对这些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反复品读推敲,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 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2. 以理解词句意的练习为载体, 提升思维

第二学段的课后练习中出现了不少理解课文重点句意的练习题。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也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当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结合文本来理解,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体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样他们对句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般都放在细读文本后总结升华时进行, 将它作为课文回顾的一个训练点。即将学生在课文中领悟的内容和思想迁移到说话训练上来, 练说中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学到的新词或短语, 使理解和表达有机地结合, 使新知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合, 起到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效果。

如四年级上册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课后练习第二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例如, ‘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交流一下学习的体会, 再抄下来。”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了前两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之后, 再出示这个重点句, 一步步深入, 适时地点拨, 学生由心存疑惑到似懂非懂到最后恍然大悟, 并由此也解决了他们在预习当中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明明是回忆叶圣陶老人的故事, 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到课文的写法——“借景抒情”,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3. 以想象说话、写话的练习为契机, 促进表达

第二学段课后练习中有许多富有创意的题目, 主要以说话练习和小练笔的形式出现。这些富有个性的题目既扣住了教学重点, 又适度地向外延伸, 需要教师巧妙设计运用, 将学生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 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课文《荷花》中两个课后练习:“让我们想象一下, 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 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小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除了让他们感悟到白荷花的美, 更要使他们逐步理清文章是如何把白荷花的美表达出来的, 进而让学生关注到写法, 为后面的小练笔作铺垫。然后让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 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使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像身穿白衣裳翩翩起舞的荷花, 在和蜻蜓、小鱼交谈的情景, 从中受到启发, 从看到、听到、想到等方面引发想象, 之后让他们把想象的内容进行口头交流。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 思绪被打开了, 一句句话就像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教室这个舞台上畅游。大家都陶醉在这美好的情境当中, 教师再升华文本的情感:这一池的白荷花太美了, 让作者沉醉其中, 深深地爱上这一池的荷花。最后再让学生迁移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学着课文的写法 (观察、想象再结合作者的感受) 写一写, 进行段落作文训练,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创造性地开发课后练习, 辅助拓展外延

1. 依据教学目标, 适当改编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对课后练习进行科学地处理, 取其精华。笔者在梳理第二学段的课后练习时, 发现有些课后练习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因此对待这类的习题, 或是舍弃不要, 或将其进行改编。要遵循一个宗旨, 一切都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 为了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能运用, 学会表达。

如三年级下册课文《她是我的朋友》课后第三个练习中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医生用轻轻的声音安慰阮恒, 阮恒立刻停止了哭声, 请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医生会对阮恒说些什么, 再把医生说的话写下来。”笔者在备课的时候, 觉得这个练笔的意义不大,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能很快地得出结论:医生会告诉阮恒抽血不会失去性命, 让他不要害怕。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如出一辙, 没有个性想法, 意义不大。因此笔者对小练笔进行了改动——“针扎进了阮恒的血管, 他一次又一次地哭泣, 但他一直在掩盖着自己的害怕与痛苦, 此时此刻, 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们写到:“阮恒想:我就要死了, 再也见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 可是为了我的朋友, 我一定要坚持。”“阮恒想:我真的很害怕, 但我不能表露出来, 不然的话, 医生就不会救我的朋友了, 我一定要咬紧牙关, 撑到最后。”一句句充满童真童趣的情感流露说明学生已经走进了阮恒的内心, 和他一起害怕, 一起勇敢地坚持。阮恒善良、勇敢、无私等高大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很好地达成了本文的情感目标。

2. 依据学生实际, 科学处理

有的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并不难,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能自己解决,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能力。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应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四年级上册课文《白鹅》中的课后练习:“我们来交流一下, 课文中白鹅有哪些特点,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因此, 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在回答的时候, 适当地转化文中的语言即可。如四年级上册课文《长城》的课后练习:“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本文的难点, 学生细读文本后, 还是很难结合文中的句子有条理地说清楚,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 一起结合文本讨论交流。

为了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部分课后练习中安排了选做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 决定是否选做。教师要通过组织交流、表扬交流, 激发学生做选做题的兴趣, 但不能做硬性规定,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要做统一的要求。

四、针对性地切入课后练习, 促进巩固提升

1. 随机抽查, 巩固运用

课后练习往往是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所在, 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完全掌握, 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不断强化巩固, 更好地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交流、抽查就是较为有效的反馈方式。

对于做题, 笔者会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同伴互评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如“我要把喜欢的词语抄下来”“把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等, 虽然这类练习不作统一的要求, 但笔者会通过课堂抽查, 家庭作业的检查, 看看学生是不是真的完成了。

2. 突出重点, 提升素养

每组课文都有学习重点, 课后习题中也会有紧紧围绕单元重点设立的练习。如关注写法的:联系下文理解词句, 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培养理解能力的: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提升表达运用的: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语句,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的……紧扣学习重点的这类习题, 就要在教学中如影随形, 不断再现, 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并运用, 或根据这类习题设计相关的检测练习进行巩固和提升,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利用好课后习题资源, 能有效落实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因此, 教师要把课后练习有机融入在教学过程中, 摒弃繁琐的提问、多余的讨论和不必要的讲解, 这是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扩大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基于课后练习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充分认识,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开展有效落实课后练习的实践研究。本文立足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 从“自主性地整理课后练习, 科学设计预案;艺术性地运用课后练习, 开展有效教学;创造性地开发课后练习, 辅助拓展外延;针对性地切入课后练习, 促进巩固提升”这四个方面探寻了有效落实课后练习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课后练习,有效落实,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6期.

[2].《语文教学通讯》[J].华夏出版社, 2011年第3、4、6期.

篇7: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一、 对“文本细读”的理性思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对于每篇文本,教师可“深教”亦可“浅教”,“教”的依据则是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程度也应不同。对于低年级教学,教师若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挖掘过深,则会使得学生“消化不良”,反之,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若只是引导学生浅层次地把握文本内容,则会使得学生“营养不良”。因此,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为例,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一文体已有了一些接触,文中出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里就需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我是这样设计的:

1.熟读课文,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熟读课文,叙述课文内容。这里针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小学生的要求,意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精读课文,联系课后习题,体会关键词的作用。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把课文中出彩的关键词找出来,让学生体会其作用。

(1)形容词:比如“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等形容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形容词,运用到位,增强了画面感,表现力极强。假设去掉,再来和课文原句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形容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2)动词:在描写小燕子的飞行时,用了“掠”“沾”这两个动词,非常传情,突出了小燕子活泼、机灵、可爱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燕子飞行的动态图,动词的运用使整个语句都有了灵魂,让学生体会动词的运用。

3.剖析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重点赏析“几痕” “音符”“五线谱” “春天的赞歌”等语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更加形象,“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隐隐约约的;“音符”用来形容小燕子;“五线谱”来形容几只小燕子停在远处电线上的情景,非常形象,同时引出下文“春天的赞歌”。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几根线,再添上几点,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充满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春天的赞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通过带领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篇课文的生词、修辞手法的同时,使学生感悟燕子的活力,体会春天的气息。三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相比,对于修辞手法、段落大意等还不需要挖得太深,同时,也不能止步于低年级生字词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

二、 适度把握文本的“多重内涵”

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们常说“文道统一”、“文质兼美”,一篇文章包含着“文”与“质”或“文”与“道”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第一,就是要用心体会文章的“文”。分析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悬念设置、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第二,就是解读文本的“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人们谈到文章的“质”,就会指向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认识和揭示文章的“质”,更能切合生活实际,这样,更加生动和富有时代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然后做一个游戏。

游戏:闭上双眼,说一说上课的教室、老师、同学的样子,说说闭上眼睛看不见时的感受。

老师:真正的盲人看不见春天的五彩斑斓,看不见教室、老师和同学。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漆黑。那他们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用什么来感受春天呢?下面一起进入盲童安静的世界。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段落大意。

(2)识记生字、积累精彩语句。

3.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对盲女热爱生活的思考。

(2)对春天、生命、生活的思考。

在《触摸春天》这一课的设计中,笔者将知识目标设置为体会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将情感目标设置为对文本关于生活的思考、对多重内涵的层层分析、深入感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生活的能力,此篇课文又非常具有感染力,所以我对文本的教学设计着重加强对情感目标的培养,力求“文道合一”,挖掘文本的多重内涵。

三、 正确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文章,在小学第二学段,常见的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按照文学样式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有学生说,语文课轻松有趣,也有人说语文课最有用处,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这些都是因为语文文本有着多重价值,它就像一座宝库,为学生传输着源源不断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量多地发掘语文文本的多重价值,教师动情、引情,学生才能入情、抒情,语文课堂才会饱含情味,语文学习才会顺利进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话题导入,埋下伏笔。

(1)让学生提前自行查找伽利略的事迹。

(2)谈话导入: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那么,伽利略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所熟知的呢?这还得缘于他年轻时的一次伟大试验。

2.熟读全文,把握主题。

让学生熟读课文,归纳段落,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怀疑、多次试验到公开试验,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

3.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什么精神?

(2)假如书上或老师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在这次教学中,我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并不只是字、词、句等单一价值的桎梏,而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语文教学不是枯燥死板地背课文,而是轻松活泼的发现之旅,生活处处都有语文,语文学习蕴含着多重价值。

教师担负着作为特殊阅读者的使命,因为教师在阅读时,已经不仅仅是个欣赏者,更是一个教育者,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理性思考,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

[2] 吴敏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 冯奕静.谈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4] 张书英.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1(12).

篇8: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一、词语在语用情境中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 欢蹦乱跳, 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做好语文教学的本分事, “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进行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 尽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溢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片段1:“熟练”一词教学】

师:先看看“熟练”这个词在哪一句话里, 找出来读读, 看看是说什么的。

(生读。)

师:这里的“熟练”是说读书读得熟练。

师: (板书“春晓”) 还记得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 (背。)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熟练”这个词。

生:××同学背古诗《春晓》, 背得很熟练。

生:××同学背得多么熟练, 多么有感情啊!

师:请小朋友观察我在干什么, 然后用“熟练”说一句话。

(老师在电脑上打一首诗, 因为不熟练, 经常打错。)

生:老师用电脑打字, 很不熟练, 所以经常打错字。

师: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吧! (用粉笔很熟练地在黑板上写好了一首诗。)

生:老师在黑板上很熟练地默写了一首诗。

师:“熟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朗读、背诵, 也可以用来形容写字用笔。

以上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在课堂上着力创设了多个语言运用的有效语境:先从文中提出词语“熟练”, 感受“熟练”在课文中的意思是“读得滚瓜烂熟”;接着创设新的语境, 引导学生感受背诵流畅可以说“背得熟练”;再逐步提高难度, 从电脑打字, 黑板上默写古诗等方面进行比较引导, 体会书写流畅还可以说“写得熟练”。在此基础上, 教师又针对学生的已有认识基础, 丰富了“熟练”一词的语用范围, 将语用语境逐步延展、扩大, 既创设了紧贴学生生活的情境, 又引导学生主动在实践中历练,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 最终使学生能自觉运用。

学生学习词语, 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 更重要的目标是“言语表现”。因此, 教学词语, 要结合课文内容, 要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 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 才能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 同时也在语境中鲜活起来。这样的词语教学, 才是有效度的教学。

二、词语在生活场景中暖起来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 文字也是肉做的, 是有呼吸, 有脉搏, 有翅膀的。一个简单的词语, 能演绎出课堂的激情澎湃, 也能营造出婉转柔美的课堂氛围。

【教学片断2:“抚摸”一词教学】

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首先利用工具书理解了“抚摸”的意思, 接着让学生给“抚摸”找找近义词:触摸、轻抚。其次, 老师走近学生, 轻轻地抚摸着学生头, 告诉学生, 这就是抚摸。同时轻轻地问学生, 当老师抚摸你的时候, 你心里幸福吗?这样幸福的时候, 你还在什么时候体会过呢?这时, 学生的思维开了闸, 纷纷举手:

爸爸抚摸着我的头, 语重心长地说:“做作业要仔细点啊!”

我生病了, 妈妈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小手, 告诉我一定要勇敢。

爷爷奶奶经常抚摸着我的头, 问:“小宝贝, 今天要吃点什么?”

……

老师紧接着又启发学生, 除了我们的生活里有这么多温暖的抚摸, 大自然中也有很多温暖的抚摸, 风儿, 草儿, 花儿, 鱼儿……大自然中的一切和我们一样都有过这样幸福的时候, 找找看!学生七嘴八舌, 思维碰撞, 妙语不断:

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柳条, 柳条绿起来了!

春风像母亲的手慈爱地抚摸着大地, 大地顿时变得生机勃勃!

春风抚摸着花儿, 花儿张开了美丽的笑脸。

……

“抚摸”一词, 看似简单, 但是老师就是在这简单的抚摸中, 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回味抚摸的幸福, 体会抚摸的温暖, 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 引导他们对这一词语的感悟, 给予简单的词语丰富的内涵。此刻, 不禁想到了一句诗:

词语没有体积, 没有重量, 没有颜色。

但是词语有生命, 有味道, 有温度。

词语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小小的窗口, 只有这个“窗口”厚实了,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加扎实、丰满。

三、词语在挖掘内涵中亮起来

每一个汉字, 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每一个词语, 都蕴涵着一段美妙的传说。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 应该尽力挖掘词语的内涵, 教出词语的情趣, 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 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教学片段3“奴仆”一词的教学】

师:吴王和越王原来是对仇敌, 后来变成了主仆关系。你们见过奴仆吗?

生:奴仆是给别人做事的。

师:如果我给你做事就是奴仆?

生:奴仆就是服侍别人的。

师:他讲到服侍别人, 有这个意思。还有没有人见过?

生:奴仆有一点像现在的保姆, 但他们和现在的保姆不同的是, 他们拿不到工钱, 住在主人家里, 一直干下去。 (众笑。)

师:哦, 像现在的保姆, 就是比现在的保姆差一点, 没工钱。 (生大笑。)

生:一个国家打了败仗, 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就会被抓去, 抓去以后, 就会当奴仆。

师:什么样的人是奴仆?你们有没有见过?今天老师把“奴”给画出来, 帮助你想象一下。

师: (边画边讲。) 这是站着的一个人, 这个人弯着腰, 很恭敬, 就是这样。这是什么?这是人的两只手, 这个人见到别人都要低着头, 而且两只手要像老师这样交叉在身前。 (师做弯腰、低头、两手交叉在身前的动作。) 你猜猜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

生:是奴仆, 是奴隶。

师:古代的女人见到男人都是这样非常温顺地低着头, 很恭敬的样子。这样的女人非常听话, 但是日子并不好过。

师: (继续画。) 这是什么?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 这只手抓住女人的头发, 想打就打, 想骂就骂, 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

师:这是奴仆的“奴”字, 你明白吗?这还跟我们想象的保姆一样吗?

师:现在就是有人去你家里做保姆, 也是平等的。她为你提供服务, 你得给她报酬,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是, 在古代的“奴”, 是没有任何尊严和地位的。接下来,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这个人腰弯得还要厉害。 (师边画边讲。) 这是一个人, 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 戴的是一种刑具, 很重的一种刑具。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 他要么是罪犯, 要么是战俘, 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 (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 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头上戴着刑具, 屁股后面插根毛。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吗?

生:猪、马、驴。

师:牲口屁股后面都有毛, 看到这样的人, 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生不如死, 可能死了都比这样好。

师:对, 这样的人生不如死。 (师边画边讲。) 光这样还不算, 还要让他干非常重的体力活。这样的男人在古代叫什么? (生答“仆”)

师:对! (指着板画一奴一仆的古汉字。) 古代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 这叫什么?

生:奴仆。

以上是薛法根老师教学“奴仆”一词的一个经典教学片断。薛老师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 将“奴”和“仆”形象地画了出来, 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 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分别是怎样的样子。这时候的学生好像跟着老师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样对这个词语充满了好奇, 在老师小心翼翼的引领下, 学生对“奴仆”这个词语进行了深度品味。这样的字词教学, 由浅入深, 螺旋上升, 体现出了理解的层次性。学生对“奴仆”这个词语的理解是深刻的, 感悟是珍贵的。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篇9: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第二学段 习作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57-02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目标也体现出习作教学是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调查发现,谈起习作,大多数学生都有畏难情绪,觉得作文难写,无话可说,更谈不上喜欢了,教师谈起习作教学,也很困惑。怎样让小学生学会写作文,从小打好这项重要的语文基础呢?笔者认为,要找准让学生喜欢作文、热爱作文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指导小学生作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构习作课教学模式,让写作变成需要

第二学段的习作是在第一续断写话基础上的发展。对每一次的习作练习,教材分别从“研发写作动机”、“写什么”、“怎样写”、“写成什么样”等四个步骤,我将此四个环节构建了新的习作课教学模式:1.创设交际情境,布置任务,激活习作欲望和素材储备,明确为什么和些什么。2.通过适当暗示,将已经激活的习作素材聚焦,放大,形成表达冲动和心理图式。3.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迅速第动笔起草。4.通过自主修改,与例文对照,以及小组交流,对草稿进行反复交工、修改,并通过小组评选的方式交流与展示。

以往的作文教学一般来说都是发布指令式的。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一切都是按照教师的指导和样式来写,学生每次作文都是在“要我写”的心态中完成的。要真正让学生细化作文,由发布指令转向唤起学生的需要。如进行《我的家》作文教学时,创设情境要去学生们家里去做客,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用文字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家庭情况介绍给老师。学生在写作时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写作文,都觉得是在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是在完成一件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事情。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生活的需要,把作文变成需要的时候,它就不在是一种负担,而是在完成一种交际,一种交流,是在解决问题。

二、习作互阅与师生评语结合,提升自主写作能力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习作互阅

阅作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另一种训练方式,我们从四年级开始就进行习作互阅,互阅的三部曲是:一阅是否切题;二阅是否得当;三阅是否提升。批阅者写完批语后,请同学点评自己手中的习作:先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再从习作的架构、选材、详略、方法等角度去评价,说说在语言的运用、斟词酌句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能否提出修改建议。学生在互阅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写作能力。

2.师生评语

促进学生养成品读评语的良好习惯,为改奠定基础。在评价习作时,采取有效的策略,学生只有细致品读,理解了教师的评语后,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品读评语的良好习惯。

(1)自主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的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

(2)交互评改。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

三、注重平时积累,开展小组执教

作文是一种表达的和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积累的外化,当学生把需要外化的时候,他们提着笔却不知如何表达,根源就在于学生积累的太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当外界一旦有了刺激,学生就会从自己的储存,自己的积累中调出有用的东西,通过文字把它外化出来。为了锻炼小组成员的综合学习能力,我开展了小组执教活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课前先进行自主学习及研究,然后在课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探讨。设计小组执教记录表,包括执教小组成员、科目、内容、时间、得分;环节设计、当堂小测;教后感、其它小组评议、小组建议、教师寄语等,由小组成员共同填写。在小组执教活动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均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1).

[2]陶继新,李升勇.《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滨江区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课堂教学实施建议】相关文章:

游滨江公园小学作文05-04

滨江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04-26

滨江区浦沿街道党支部10-10

滨江公园05-01

滨江新城范文05-15

滨江公园景观04-22

杭州滨江新城范文05-27

杭州滨江新城规划07-04

射洪滨江公园赋04-16

滨江防护绿地施工总结10-09

上一篇:偶有发现作文350字下一篇:(江文勇)赴港学习交流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