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4-05-22

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通用8篇)

篇1: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宁化城东中学 谢水庭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更有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做人道理,达到身心平和。

关键词:书法 教学 德育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提起书法人们往往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而较少提及它的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书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书法自身所积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等诸多内蕴。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

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艺术,是世界艺术艺囿里的一朵奇葩,它在国际艺术中地位越来越高。书法早已流传海外,日本称为“书道”,韩国称为“书艺”,已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书法艺术的发源地,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它、热爱它。作为中国人理应写好中国字——汉字。近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书法在各种喧嚣的媒体艺术充斥下,有渐渐被人遗忘的危机。一方面中国书法走出国门,飘香海外,另一方面我国汉字书写的整体水平又在急剧下降。从明星要人到寻常百姓,在学习、工作中,常遇字难出手的尴尬处境。作为在校学生,学好书法,写好汉字理应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对民族情感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上,出现了不少既是书法大师,又是有口皆碑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坚决维护唐王朝中央集权和全国统一,同安禄山等分裂叛乱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最终以身殉国。他的书法作品圆劲浑厚,顿挫有力,正是他忠贞气节和刚正不阿精神的体现,后人评鉴“英烈之风,见于笔端”。当我们拜谒岳飞庙时,从高挂厅堂的“还我河山”四个草书大字,看到了他精湛独到的书法功力,也想见到他精忠报国的崇高抱负,真可谓“壮士豪情笔底倾,将军一字击千城”。这些以身报国的仁人志士,我们学习他的书法,更要学他的精神。当今台湾有些领导人,淡化民族文化,去中国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说的是中文,用的是汉字,讲自己不是中国人,实为世人所不齿。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我们青年学生更是责无旁贷。

培养学生写好字,并不要求人人都成名成家,但书法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光大。人人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标志。旅美学者蒋彝有句名言:“对于中国人来说,书写是民族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渗透着的是每个书写者民族热情的感情”。二、一笔一画,感悟做人道理

“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这是上海一所学校的校训。道出了学字和做人的关系。古人说“字如其人”,无论是一点一画,一撇一捺,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书写者的精神面貌和志趣性格。王羲之能开创出妍美流便的一代书风,与他飘逸脱俗,心怀旷达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就要了解他为官清廉,忠贞凛烈的品行。柳公权曾有对穆宗皇帝“心正则笔正”的笔谏美谈,柳书风骨铮铮的书体正是他为人的写照,史称“颜筋柳骨”。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说过:“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有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道德败坏者字写得再好,民众也不屑一顾。宋朝的宦官蔡京书法水平不低,但他祸国殃民,为人奸诈,被世人所鄙弃,当时他书写的“元祐党人碑”颁立天下时,石工中竟有宁死拒刻者,其书虽有传,但无人追随。青年人要记住这条古训“书以人重,人以品学重”。

能写一手好字和能写一篇好文章一样,是可以给人很好的印象,学生的字要求写得工整、匀称、美观,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反之,字写得潦草、怪异,难以辨认,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后果。郭沫若说过:“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矩,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克服这些毛病。”

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心端字正,心美字秀的内在品质,从笔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从用笔的训练中体会“锋不偏、芒不露、形不滑、姿不媚”有书写之理和做人之道。写字要讲究点画、笔法,要规范,同样,做人也要守法,切勿越规。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曾颇为动情说:“书法名曰法,实则强调书德。其实写字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字的结构好像人的脸面,美丑妍媸,一望便知。构字重在和谐,每写一个字,就好像我们去做一件事,去面对一些人,那么进退问题,分寸尺度,自然容易理解和把握。如果把书法生活化,会得到很多快乐的体验。”

三、常写常练,达到身心平和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的含义远远超出简单的文字符号和作为交流工具的范畴。写字艺术包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左右结构的字讲“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互让,方为尽善;也讲“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须相互交流,方为融洽。大家通过每天练习楷书,可以克服易冲动、少耐心,缺乏自控力的不良习气,对年轻好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练字是一种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抒情言志的精神享受,又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积极的休息,还是一项心、身、气的综合运动,对缓解精神压力,修身养性具有很好的作用。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修身健脑健身之法。”心中狂喜时,写字可以使人冷静下来,心中郁闷时,写字可以使人忘却忧愁。

总之,书法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对启迪人们的良知,追求真、善、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年学生学习它,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书写技能,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修炼;不仅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篇2: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 要] 书法具有育德、怡情、启智、养性的作用。书法是学校渗透德育的有效载体。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要通过化“形”为“美”、转“技”为“道”、变“神”为“行”的手段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与品格教育。

[关键词] 小学书法;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要通过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内涵是多维的,其中,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核心元素。书法的主要作用为育德、怡情、启智、养性。不少学校把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拓展性课程开出,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努力达到学校制定的“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德育目标。

一、化“形”为“美”――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德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写好字,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书法的“形”化为一种“美”,让小学生感受与体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1.感受书法的外在形式美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中国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感是其它文字所没有的。

例如,书法作品强调大小适宜、疏密得当,这是书法艺术的和谐美。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让他们感受与体验汉字书写的这一种和谐美。书法的形式美还表现为笔法具有一定的形象美。如,基础笔法中的兰叶、鸭嘴、蜂腰、鹤足、鼠尾等,都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形象化迁移与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欣赏基本笔法的过程中体验到书法的形象美,这些形象美是源于生活的,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达到优化个人审美的目的。

2.体验书法的内在人格美

我国很多古代经典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内在的人格美。书法的内在人格美体现的往往是书法家本身的人格精神和人格美。

例如,在欣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们了解王羲之本人的生平及是怎样学习书法的,如讲述王羲之养鹅的故事。将作品中有关“鹅”典故的二十六个“之”字提出来,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特点及每个字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兰亭序》的美,领悟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其自身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追求,体味作者的人格美。

此外,小学书法欣赏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书法欣赏中学到做人的真谛。纵观古今大书法家,无不具有刚正不阿的气节,都具有爱民忧国的情怀。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多宝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颜真卿的“正直忠烈”;在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他的“心正笔正”。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书法艺术蕴藏的做人之道。

二、转“技”为“道”――渗透道德教育

我国有一句老话――“字如其人”。王羲之曾经“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曾经说过“心正则笔正”。就是由于他们的为人和它们的字风格一样,才被后人所崇敬。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传统书法教学“技”的教育转变成为“道”的教育,让小学生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1.书法技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修身不如养性,想练好书法就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长久下来,才能培养出宽容、真诚、淡定的品质。因此,在向小学生传授书法技巧时,要基于人格角度,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书法能弥补学生的人格缺陷,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风雅的气质,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书法临摹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小学生是传承以及发扬书法艺术的主体,所以,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来说,在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研习书法,认真临摹古代优秀的碑帖,学生内心会充满对古人的敬佩,时间长了之后,势必会加深对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理解,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会越来越深,这有助于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的提高。因此,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在良好环境和优秀作品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把爱国、爱民族的感情移植到他们心中。每一次的书法欣赏活动,学生都能从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以及高尚的品格,并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领悟人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得失。

三、变“神”为“行”――渗透品格教育

优秀的书法作品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内在的“神韵”,这一种内在的“神韵”往往是书法家高尚品格的“化身”。因此,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善于化书法中的这一种“神”为学生的“行”,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品格教育。

1.渗透意志教育,激发刻苦精神

书法家不是天生的,很多书法家刻苦临池的故事十分感人,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强的意志,才能最终登上书法艺术的巅峰。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要通过这些书法家勤于练习书法的故事,向学生渗透意志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例如,可以给学生讲张芝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达到了起、坐、卧、行都不忘的地步,最后他终于开创了草书的书风;现代书法大家费新我,由于中年后右手独特的残疾,刚开始失去了信心,但是后来他却以非凡的毅力继续坚持以左手练习书法,最后终于开创了“费氏左书”……通过这些真实而又感人的书法家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小学生就能够在他们身上体验到书法作品背后的“神韵”,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书法的这种“神”转化为学生的“行”,让这种“神”对学生的“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内驱力。

2.渗透品格教育,激发向上精神

心理学证明,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处于竞争状态时,才会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如果这样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将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如果说让学生开阔眼界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让学生跨出去,接受挑战,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例如,可以在学校举行书法展,让喜欢书法的同学将作品拿出来展出,在展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吸取别人的精华,完善自我;也可以推荐学生的作品参加一些大型的书法比赛,让学生在大赛中不断得到磨练和提升;还可以在本地成立书法学习小组,吸引各界、各校爱好书法的人士互相切磋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书法能力,提升对书法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研习书法的重点是笔墨情致、古典韵味,从本质上来讲,它和文学、音乐还有绘画是一样的。在实践中,我们利用书法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领悟以及模仿能力,启发学生的智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书法是文字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来表现文字,使文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小学开展书法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通过书法感悟到中国文化的无穷奥妙及博大精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浅议德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在书法欣赏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形式。

1. 文字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它的起源是从汉文字形成开始的。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字”,它体现的“六书”的成字方式比较清楚,已经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周朝晚期至秦统一之前出现了“大篆”,它是一种比甲骨文更加抽象、更加趋于工整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力推行“书同文”,在全国规范汉字,出现了“小篆”,它是按照易辨易写、易推广的一种规范篆书。隶书始于秦,兴盛于汉代,它比正规的篆书书写更加方便,是汉代公文、立碑的正式文字,汉代还出现了在竹简、木牍上书写的“简书”,以及为书写方便而形成的“章草”,“今草”就是从章草发展演变而来的。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钟繇等人使楷书初步定型,王羲之父子使行书、草书达到了高峰。他们的贡献,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唐朝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初唐的几位书法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将隋以来的楷书更进一步法度化,建立了尚法的唐楷典型;颜真卿、柳公权等也为唐楷法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在书法史上,是继魏晋之后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上述基础上,中国书法又经历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不断发展,至今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览中国书法的历史,我们无不感到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无不感到祖国的伟大,作为炎黄子孙,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笔者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挑选有代表性的汉字,按照汉字演变的历史顺序,用篆、隶、楷、行、草等不同的书体展示出来,让书写流动起来,这样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感兴趣,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形象,效果也更好。

2. 赏析历代名家碑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特点的古代名家名作,如篆书《峄山碑》,隶书《曹全碑》,行书《兰亭序》,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楷书作品。介绍这些书法作品的用笔、结构、章法上的特点及名胜古迹中的牌匾墨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叩开书法艺术之门,使学生的艺术情操得到升华,从而激发浓厚的书写兴趣。

二、讲述书家人品和故事,重塑美好心灵

1. 书家人品

宋代诗人陆游说:“学书当学颜。”明代书法家傅山提出“作字先做人”的观点,一个人只有品行高尚、胸襟宽阔,才能领悟书法的宽广豪放之气势、柔美秀丽之风尚。比如,王羲之“骨硬”,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虞世南“德行忠直”,颜真卿忠直刚烈,蔡襄“才德俊美”,黄道周“不谐流俗”……令人高山仰止。这些传世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作品在中华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讲述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从而影响学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养成沉着冷静、坚持习字的习惯,克服心浮气躁的毛病,培养做事有始有终、勤动脑、善观察的良好品质。这就是书如其人的道理。

2. 书法故事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历史上英雄人物、著名政治家、知名学者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曹操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还保存着他专门为书法家钟繇而写的“衮雪”隶书碑刻。相传,曹操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练,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曹操、钟繇、梁鹄这些书法名家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获得韧性与耐力,形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三、充分挖掘碑帖内容中的德育素材,巧渗德育

书法教学注重临帖,碑帖内容十分丰富,并不需要教师刻意讲解,只要充分挖掘碑帖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便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在书法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找出碑帖中有关励志的词语和句子,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书体风格在认真书写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德育水平。例如,根据《勤礼碑》的内容教五年级学生写“自强不息”时,采取恰当的方法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让学生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而且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又如,写“闻鸡起舞”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不迟到,不早退;写“积德累仁”时,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

四、揣摩字形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字如其人,字品如人品”,汉字书法讲究避让、穿插、呼应等,追求和谐美,做人要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更应该如此的道理。比如,教学生书写“喻”“畅”“咏”等字时,要让学生懂得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教学“感”“稽”“时”“致”等字时疏密安排要得当,结构章法中有大小、长扁、粗细、疏密、取势等包含和谐美的要素。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要讲文明、懂谦让,在集体活动中只有协调统一,分工明确,才会和谐相处,避免出现矛盾。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例如,每天打扫教室卫生的时候,谁洒水、谁扫地、谁抹桌子,要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才能完成要做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相互合作,相互适应,生活才会和谐,让学生在揣摩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的过程中受到启迪。

五、尊重传统,指导临习,开展养成教育

1.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告诉学生“练字先练姿”,写字的基本姿势为三个一,即一尺、一拳、一寸,注意头正、身直、肩安、足安,还常常让坐姿及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学生做示范,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保持作业本及桌面整洁,注意衣着和手指清洁。在作业评比中,把作品整洁及书写者自身整洁纳入其中,逐步培养学生干净整洁的行为习惯。正如郭沫若同志在1962年给《人民教育》的题词中所说:“这种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临摹书法作品时,要求他们能平心静气地考虑作品的布局安排,有效地控制好心情,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心手相应则字的笔画线条就有轻重、粗细、深浅、敛舒、险丽之变化的效果,最终达到抒情达意、精神愉悦、心专意畅的最佳目标,收到书法养性、健脑、健体的最佳效果。

(1)细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要学会读帖。对其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详细审查,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先天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敧正关系、疏密等因素。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者一个小动作中,都是充满神韵的。所谓“察之着尚精,拟之着贵似”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指导读帖是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2)临写。就是把眼睛所看到的字运笔、结构如实客观地写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先让学生先练笔画,再像造房子一样组合起来,要保证比例好看,布白均匀、重心稳定。

(3)勤练习。学生通过临摹练习掌握新字的写法后,要坚持练习,防止产生浮躁的心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就是要练得形神兼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否则无法领悟艺术真谛,难以敲开艺术之门。

六、在激励表扬中渗透德育

对于学生书写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科学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得到正面的评价,那么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书写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更要着眼于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小学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关键词] 小学书法;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要通过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内涵是多维的,其中,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核心元素。书法的主要作用为育德、怡情、启智、养性。不少学校把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拓展性课程开出,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努力达到学校制定的“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德育目标。

一、化“形”为“美”——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德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写好字,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书法的“形”化为一种“美”,让小学生感受与体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1.感受书法的外在形式美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中国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感是其它文字所没有的。

例如,书法作品强调大小适宜、疏密得当,这是书法艺术的和谐美。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让他们感受与体验汉字书写的这一种和谐美。书法的形式美还表现为笔法具有一定的形象美。如,基础笔法中的兰叶、鸭嘴、蜂腰、鹤足、鼠尾等,都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形象化迁移与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欣赏基本笔法的过程中体验到书法的形象美,这些形象美是源于生活的,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达到优化个人审美的目的。

2.体验书法的内在人格美

我国很多古代经典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内在的人格美。书法的内在人格美体现的往往是书法家本身的人格精神和人格美。

例如,在欣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们了解王羲之本人的生平及是怎样学习书法的,如讲述王羲之养鹅的故事。将作品中有关“鹅”典故的二十六个“之”字提出来,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特点及每个字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兰亭序》的美,领悟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其自身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追求,体味作者的人格美。

此外,小学书法欣赏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书法欣赏中学到做人的真谛。纵观古今大书法家,无不具有刚正不阿的气节,都具有爱民忧国的情怀。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多宝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颜真卿的“正直忠烈”;在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他的“心正笔正”。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书法艺术蕴藏的做人之道。

二、转“技”为“道”——渗透道德教育

我国有一句老话——“字如其人”。王羲之曾经“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曾经说过“心正则笔正”。就是由于他们的为人和它们的字风格一样,才被后人所崇敬。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传统书法教学“技”的教育转变成为“道”的教育,让小学生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1.书法技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修身不如养性,想练好书法就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长久下来,才能培养出宽容、真诚、淡定的品质。因此,在向小学生传授书法技巧时,要基于人格角度,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书法能弥补学生的人格缺陷,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风雅的气质,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书法临摹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小学生是传承以及发扬书法艺术的主体,所以,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来说,在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研习书法,认真临摹古代优秀的碑帖,学生内心会充满对古人的敬佩,时间长了之后,势必会加深对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理解,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会越来越深,这有助于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的提高。因此,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在良好环境和优秀作品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把爱国、爱民族的感情移植到他们心中。每一次的书法欣赏活动,学生都能从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以及高尚的品格,并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领悟人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得失。

三、变“神”为“行”——渗透品格教育

优秀的书法作品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内在的“神韵”,这一种内在的“神韵”往往是书法家高尚品格的“化身”。因此,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善于化书法中的这一种“神”为学生的“行”,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品格教育。

1.渗透意志教育,激发刻苦精神

书法家不是天生的,很多书法家刻苦临池的故事十分感人,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强的意志,才能最终登上书法艺术的巅峰。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要通过这些书法家勤于练习书法的故事,向学生渗透意志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例如,可以给学生讲张芝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达到了起、坐、卧、行都不忘的地步,最后他终于开创了草书的书风;现代书法大家费新我,由于中年后右手独特的残疾,刚开始失去了信心,但是后来他却以非凡的毅力继续坚持以左手练习书法,最后终于开创了“费氏左书”……通过这些真实而又感人的书法家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小学生就能够在他们身上体验到书法作品背后的“神韵”,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书法的这种“神”转化为学生的“行”,让这种“神”对学生的“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内驱力。

2.渗透品格教育,激发向上精神

心理学证明,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处于竞争状态时,才会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如果这样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将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如果说让学生开阔眼界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让学生跨出去,接受挑战,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例如,可以在学校举行书法展,让喜欢书法的同学将作品拿出来展出,在展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吸取别人的精华,完善自我;也可以推荐学生的作品参加一些大型的书法比赛,让学生在大赛中不断得到磨练和提升;还可以在本地成立书法学习小组,吸引各界、各校爱好书法的人士互相切磋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书法能力,提升对书法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研习书法的重点是笔墨情致、古典韵味,从本质上来讲,它和文学、音乐还有绘画是一样的。在实践中,我们利用书法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领悟以及模仿能力,启发学生的智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书法是文字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来表现文字,使文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小学开展书法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通过书法感悟到中国文化的无穷奥妙及博大精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剑峰.小学书法教学法略议[J].青少年书法,2012,(13).

[2]张鸿.书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3]陆志整.浅析书法学习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

篇5: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思考问题: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我校坚持按照“强基础、抓载体、创环境” 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德育,这是一个永恒而内涵丰富的话题。它包含了思辩、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许多做人的要素。单纯的德育道理,在学生听来,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复杂,形体诸备,多姿多彩,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呈献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

二、案例描述:如果教师不重视德育,单凭孩子们兴趣和一时好奇去学习书法,那么积极性肯定长不了,三天打鱼,四天晒网,加之书法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孩子们必然会半途而废。如果认为我们从事少儿书法教学仅是培养一些写字匠,那就太片面了,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书法所表现的优美、浑厚线条和汉字结构中,以特有审美情趣去陶冶我们的青少年,使他们充分领略到华夏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无穷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热爱书法、热爱民族和

国家的高尚情操。寻找德育渗透对书法教育发挥的功能优势,关注学生的艺术学习,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发挥其教育的德育功能优势,促进学生书法能力的进步、提高。因此,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要注重德育教育与书法教学的相互相承,书法教学不单单是书法技能、技法的训练,不仅关注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提高,更要着眼于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那么,怎样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列宁指出: “教育共产主义青少年,决不能只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脱离书法教学的特点,如果采用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方法,表面上似乎热闹非常,实则上违反艺术教育规律,决不会受学生欢迎,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做到寓教于乐。我把学生的练字过程看作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品德情感滋养的过程。在书法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步步为营。一点一滴诱导学生受到品德情感的熏陶。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切合实际,育人方法才能润物无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 “悟理” 来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学书中悟做人道理。在一次为学员上课时,课前三个学员争抢因毛笔而不慎将墨水弄翻,倒了一地。我见状,问: “怎么回事?” 他们互相推托,其中一位六年级的学员(平时很顽皮)急忙说: “不是我!不是我!” 而其他同学都说是他造成的。我轻声地叫他拿拖把处理一下,以后小心点。哪知他却突然哭天抢地起来,说大家为什么都要冤枉他。我对他说: “如

果真的不是你造成的,而且也不愿处理,那么请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于是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我叫另两位学员来处理了。上课时,我很严肃地对全班同学说: “练书法,是为了把字写得美,而我们不但要求学员字写得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书法,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更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有时可能是不小心造成的),如果能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及时纠正错误,那么他仍然令我们尊敬; 相反,若是推卸责任或嫁祸他人,则是让人瞧不起的!退一步讲,这错误即使不是你造成的,而若能主动相助,你不就更令人尊敬了吗?书法讲究避让、穿插、呼应等,追求和谐美,我们做人不更应如此吗?!”人们常说 “字如其人,字品如人品”。一个人只有品行高尚,胸襟宽阔,才能在学书当中领悟书法的宽广豪放之气势,柔美秀丽之风韵,放眼古今,又有哪个书法大家不是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呢?在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可见写字和做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课堂中总是留出分钟的时间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如: 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 代孙。其练字非常刻苦。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

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 “笔冢”。钟繇是魏大书法家,楷书的鼻祖。其练字非常用功,以至于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在写字。怎么写?手指为笔,被里为纸。日复一日,被里都给划破了。

篇6: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篇7: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放在首位。很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在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该既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挖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层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多采用疏导而非堵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篇8: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渗透“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 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 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 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中学生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较差, 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 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多与长者相处, 缺少伙伴, 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很多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视不够, 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也不够详尽。因此, 每一位任课老师, 都有必要充分利用本学科教学特点渗透“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我在机电071班 (工学结合班) 的书法教学中, 就充分利用该学科的特点渗透“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例如, 我在教学中以文字的结构关系为例, 教育学生加强个性修养, 以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文字的间隔结构处理和笔画关系处理是书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要想写出好看的字, 必须懂得正确处理文字的间隔结构和笔画关系。构成文字的各部分相互依靠、相互包容, 构成和谐的整体。例如, 在教学中, 我以“秋”字为例分析, 该字由“禾”与“火”构成, 若“禾”与“火”各不相让, 非要各占一半, 而且“禾”字的一捺不收缩成点, 也不让“火”字的一“撇”伸进自己的空间里, 就不能构成和谐统一的“秋”字, 这时候, “禾”字作为偏旁, 它的谦让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季”字当中, “禾”字所表现出的更多是包容精神……。当学生明白了文字当中各部分合理搭配的重要性后, 我引导他们分析, 人际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与人相处, 免不了会产生矛盾, 这时候, 如果我们多一份谦让和包容, 少一点自私和霸道, 矛盾就容易化解, 否则矛盾就容易激化, 轻者影响情绪, 影响学习和工作, 重者危及生命……。

通过引导分析, 学生明白了,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 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 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肠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 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

二、渗透“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心理承受能力, 对人们尤其是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来说, 是一种很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遇到问题就会心绪不宁、思想混乱, 内心痛苦, 严重时会酿成心理危机, 导致极端行为 (如自杀、离家出走等) .而当这种心理冲突持续下去时, 还会引起个人人格和行为偏导, 或者诱发心理疾病。具有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够轻松地应付自我身心的改变和外部环境的冲击。

工学结合班的职中生, 更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为他们面对的环境和人更复杂。在给他们上书法课时, 我一方面通过介绍历代书法名家的成长历程勉励他们, 另一方面通过评价作业激励或鞭策他们, 从而渗透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一) 在历代书法名家中选取典型, 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 勉

励学生要学习先人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优良品质。

我对同学们说, 要想练就一手好字, 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学苦练, 这个过程中, 会碰到很多困难, 经历很多磨练, 这时候, 若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过硬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 历代书法名家的成材过程就是很好的例子, 例如, 王羲之等等。

每当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 我就会用类似的书法家成材故事来激励他们, 使他们承受困难的能力得以逐渐增强。

(二) 通过作业评讲, 激励或鞭策学生, 使他们形成永不气馁的心理品质。

每节课, 我都会评讲作业。对于做作业态度马虎的同学, 我首先给予严肃批评, 然后了解其马虎的原因, 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辅助, 防止他们因受批评而自暴自弃;对于做作业态度认真, 但作业效果不理想的同学, 我首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 然后具体指出不足的地方, 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他们知难而不畏难;而对于作业效果较好的同学, 我会真诚地表扬他们,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这样, 同学们就逐渐养成了知难而上、永不气馁的优秀心理品质。

三、渗透“自理能力”的培养

工学结合班的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走在人生道路的关键阶段。他们寄托着父母的殷切希望, 肩负着家庭经济脱贫的重大责任。他们除了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外, 还要到工厂顶岗实习, 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杂事, 这些杂事是学习生活中必须面对, 一定要处理的。处理得好, 能够使自己的学习和实习有条不紊的进行;心情舒畅, 心境良性恒稳, 把握人生的系数增大。处理得不好, 学习和实习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心情浮躁, 不能适应校园、工厂生活, 处处被动, 会逐渐落后。很多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还有很大缺陷, 我在书法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渗透对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 “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的培养。

学习书法, 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除了上课时间学习, 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延续学习, 这就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都练习半个小时的书法 (毛笔书法或硬笔书法) , 即使是到工厂顶岗实习也不例外, 同宿舍的同学互相监督。我告诉同学们, 只要能坚持一个月, 并且没有影响其他学习、工作、生活, 那么, 无论书法方面是否有长足的进步, 他都已经收获很大了, 因为他已经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时间。

(二) “处理个人卫生的能力”的培养。

有些同学习惯于长时间不洗头, 油头垢面;一双鞋穿完了, 也没有洗过一次, 被套也是长时间不洗;饭碗要等到下一顿用餐时, 才用冷水冲洗, 有时还引来蟑螂。这些既影响了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风貌, 又对个人健康、个性塑造不利。书法课上, 练习完书法后, 桌面或书写工具都会脏, 我每次都会要求同学们认真地搞好清洁卫生, 我告诉他们, 善于处理个人卫生是一个人自爱的表现。个人卫生处理得好, 会使自己的情绪处于饱满状态,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个人卫生处理得不好, 给人一种邋遢印象, 影响人际交往, 精神松弛, 影响心境, 学习效率降低。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原来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同学都改变了。

(三) “计划使用生活费”的能力的培养。

我在教授书法中的布局规则和技巧时, 让学生明白, 写书法, 需要在既定大小的纸张上经营位置, 位置经营得好, 则不但能把文字内容全部写到纸上, 而且还能预留恰当的空间, 使整幅作品富于美感;位置经营得不好, 或根本不去认真经营, 就会产生文字容纳不下, 或写得密密麻麻的问题。然后, 我告诉学生, 个人的理财同样如此, 若不会计划自己的生活费, 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前松后紧, 前一段时间生活“过”得好, 还经常买零食, 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费超支了, 后一段时间拮据, 饮食就差了, 有时还要赊账;二是盲目攀比, 有些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同学攀比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同学, 追求某种时尚, 一时心理失衡, 将生活费“挪用”了, 影响了身体和学习……。政府和单位都有预算制度, 家庭和个人也应该有预算的观念, 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较强的理财能力。

通过引导教育, 同学们的“计划使用生活费”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法、方式很多, 其中, 利用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渠道之一。书法教学中, 无论是讲述书法的发展历程、历代书法名家的成才故事, 还是讲授汉字基本笔画的书写技巧、汉字的间隔结构规律等等, 都可以有效地渗透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理能力) 的培养。

上一篇:绿化施工承诺书下一篇:水暖工长岗位职责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