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2024-04-29

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通用11篇)

篇1: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以德树人仍是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德育教育不是阶段性的,也不是思政治课的专属,它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可以有多方影响和渗透的教育。作为一切信化教育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品德情操。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化的,它可以贯穿于好的案例、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素材、好的教学情境乃至整个教学的始终。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

一、巧妙设计教学案例,进行德育渗透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案例很重要,好的教学案例,学生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轻松愉悦的,如在进行PPT教学中,如果传统的只讲知识点怎么用,那学生显然感到很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地构思贴近学生生活、学习,能够与其产生共鸣的案例,那结果会截然不同。假如你是一位军校教员,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针对军人这个特殊的授课对象,为他们量身定制有特色的案例。我给我的学生们制作了一个战争影视宣传PPT案例,所选的影片都是学员最喜欢的,甚至是他们的偶像,引起他们的关注,在通过PPT相关知识点的融合制作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有视频、震撼人心的作品,不仅培养了学员的审美观、艺术感和操作技能,更通过此作品培养了学员的爱国热情,激发出大家的军人使命感,这样,学员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但掌握了知识、体会到成就感,又进行了心灵的洗礼,不失为一种渗透德育教育的好方法。

二、挑选合适教学素材,进行德育渗透

在上计算机实践课时,作为传授知识载体的教学素材的选取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当然,教学素材也要挑选贴近学生熟悉的、关心的,对于部队的学员,可以选择“贴近部队、贴近岗位”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根据当代学生的年龄和心态,他们关注的焦点、试试新闻、国际热点、流行元素、甚至是一首能够引起共鸣的、积极向上、励志歌曲的歌词如(《当兵当不够》、《咱当兵的人》等军营歌曲),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当这些素材作为操作对象时,就变成了知识、时尚、思想、情感的结合体,学员在用所学知识操作它的同时,还会欣赏他,思考它,不仅提高了操作技能,还在思想进行无形的爱国教育,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情境教学法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教学过程,通过创建典型的场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学生喜闻乐见并能准确的表达教学内容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教学内容并创设定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对知识情感的体验,促使其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去影响学生的。如果将德育、智育、美育融入其中,实现教育教学和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更有利于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的提高。是学员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Word排版这一内容为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让学员进行文档的操作练习。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讲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我们可以创建一种和谐温暖的情境,教师可先进行关切的提问:“同学们你有多久没有给爸妈写信了?”将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引入到温暖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此时可促使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信息时代,人们在各方面都追求个性,我们何不将平时说不出的话儿用电脑写出来,并用相关知识把它修饰为一封有声有色、有个性的家书,寄给我们的父母?”,这样就自然的、巧妙的地从生活情境过渡到教学内容,知识在师生情感交流中得到了讲解,印象在生活情境展现中得到了加深,进而使学生的德育得到提升。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设计,就能将德育教育贯彻到知识的学习中,做到让学生技能和德育的共同提高,我想,在其它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巧妙的德育渗透,这样,学生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综合素质就会全面提高,社会将更加和谐、文明。

篇2: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特别是与计算机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工作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工作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我们计算机教师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下面试从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

l、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消,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使学生养成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遵规守纪的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习惯。而教师师表美的作用,从德育角度讲,至少有三: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

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

2、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公共计算机的好习惯。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养

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的习惯(5)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

其次,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使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工具,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社会进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软件,否则它就是一堆废铁。

还比如,有关软件产权的知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软件是人类智力的创作成果。然而,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注意结合我国的《计算机保护条例》(已于1991年10月1日开始执行),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小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步进入了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冲浪成了时尚。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成了时髦话题;网上游戏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捷。比如说,上网的学生一般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有一种偶像崇拜。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报道:美国的商业网站连续受到黑客袭击,黑客入侵政府网站……都令学生想入非非,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钻研各种网上编制技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上环境的破坏者。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是一刻不能停的任务。

3、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人际关系是指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效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比如,我在教学中采用的,用合作来体验神奇的网络优势,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合作是网络平台的最大优势。

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由小组代表将课下在网上搜集一些计算机应用技巧或心得,介绍给我们大家听。为了能让自己小组的“招数”赢得大家佩服的目光,学生们不但课上勇于亲自探索尝试,甚至课下还经常浏览各类计算机书籍,到各大论坛切磋探讨,以获取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学生收集到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连我这个计算机专业毕业从教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得不为之惊讶,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了实践能力,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这样,知识的共享使虚拟合作成为可能,学生间的小竞赛是对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诠释,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给课堂赋予生命意义,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愉悦。

篇3: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

一、激发兴趣, 渗透德育

兴趣是情感的体现, 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因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有经验的教师注重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自己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德育渗透时机。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掌握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以“导”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大门”, 激其情, 启其疑, 奋其志, 引其思。如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 我采用实物演示及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当我手拿月季花边演示边讲到小女孩只采少许花瓣时, 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发问:“花那么漂亮, 如果是我, 早采上一大束了, 为什么小女孩只采少许呢?”经这一问, 全班学生的眼睛里满是疑惑, 期待着我赶快告诉答案。趁着大家兴趣正浓, 我问:“那同学们认为呢?”“是害怕被人骂吧, 因为我们不能随便摘花。”“不对, 小女孩喜欢花, 摘了几片, 觉得可惜不摘了。”“我认为小女孩来摘花瓣是有原因的”……我微笑着说:“你们都是懂事、明理的好孩子, 你们再动动脑筋想想, 小女孩摘花究竟要干什么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然后把学到的与老师一起分享好吗?”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读完课文后, 体会到了小女孩爱花惜花和孝敬母亲的一片深情。

二、诵读感悟, 渗透德育

诵读感悟就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并悟出道理。“读”有朗读、轻声读和默读等多种形式, 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反复的读才能感知文字的内涵, 才能感悟更深刻的道理。所以说, 诵读感悟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利时机。阅读材料是阅读感知的对象, 语文课本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一篇篇语言优美、故事动人的文章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对山区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 首先要消除语言障碍。对低年级学生要着重指导朗读, 这样日积月累, 语言表达就会流畅, 从中也可提高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并能大概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到了中年级, 要求学生从大声读适时过渡到轻声读、默读, 并能通过读感悟重点词句的含义。如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时, 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的训练, 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和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萧伯纳是一位怎样的人?透过小姑娘天真活泼的语言, 悟出一个什么道理?问题提出后, 我给予学生充足的诵读感悟时间, 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自然而然就得出萧伯纳实际是个严于律己的人, 同时感悟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身份都要严于律己的道理。由此可见, 诵读感悟确实是渗透德育的有利时机。步入高年级, 主要训练默读, 逐渐提高阅读速度, 并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达到感悟的最高境界。

三、巧设情境, 渗透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编排课本剧就能很好的渗透德育。就拿寓言教学来说吧, 寓言寓理性特强, 以往教学一则寓言, 不外乎就是先读后明理。通过课改后, 我脑中闪现的就是: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应积极创设合作环境, 让学生人人参与, 真诚沟通, 实现自我超越。于是在教学寓言《揠苗助长》时, 我采用了编课本剧的方法, 让学生扮演“农夫”和“禾苗”, 当看到被“农夫”拔起的“禾苗”歪歪斜斜地躺在地里时, 学生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不费半点口舌就把寓意展现出来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童话、叙事类的课文, 同样可以用编排课本剧的方法来达到感染效果, 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剧情中明白事理。

四、运用多媒体, 渗透德育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 多媒体、校园网、互联网、上网终端等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基本设施, 就连山区小学目前也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系统,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如我在上《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对蝴蝶谷的陌生, 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神奇的蝴蝶谷风光。看完后, 有个学生说:“老师, 我长大了想当科学家, 考察蝴蝶。”我赞许地点点头, 并相机进行了理想教育。事后心里暗想:如果没有现代教学设备, 无论我如何苦口婆心地描述, 对于从未踏出大山半步的山里娃来说, 领略蝴蝶谷风光是何等的难事, 更不会说出“想当科学家考察蝴蝶”的感想了。所以说, 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是教师渗透德育的有力保障。

五、课外实践, 渗透德育

在新课改中, 校本资源开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上《剪枝的学问》时, 我抓住山里果树多、果农管理经验丰富等特点, 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如何管理果树才会有好收成”。当我上课时提出“果树如何管理才长得好?才会有好收成”时, 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要浇水。”“要施农家肥。”“还要把多余的果枝剪了”……我兴奋地问:“同学们怎么知道那么多呀?”学生一致回答是善于观察、多问的结果。于是我相机进行教育, 平时要注意观察、加强积累,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明白了事理。

篇4: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育人先育德,德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德育除了在德育课上进行外,还可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能进行。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同时,德育素质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90后”的学生在长辈的宠爱和赞美中长大,宅在斗室之中,迷于网络之中,难以与大自然亲近,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少学生个性强、认死理,对常规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度不高。要让他们认同一种理念,认可一种思想,需要巧抓机遇,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德育渗透的好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这些内容,巧妙地进行德育。

一、在“细胞分子组成”部分渗透合作精神教育

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比较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甚至到了高中也没有合作的精神和意识。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中,在学习完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可以重点强调分子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众多分子有条不紊组成了一个整体,高效有序、共同完成了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就如同我们的一个寝室、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各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应相互协作,在合作中寻求快乐,在合作中达到成功,在合作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在“细胞结构”部分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90后”的学生从小生长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太平盛世,没有民族危机感,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比较淡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在必修一第三章中,学习完细胞的各部分结构之后,强调细胞各部分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核质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只有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就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多民族国家,只有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领导下,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各民族齐心合力,才能把我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只有保证国土的完整性,中华各民族才有希望,任何分裂国土的思想都是错误的,也是必败的,更是不会得逞的。这样微小的穿插,既调节了紧张的课堂气氛,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能为爱国主义教育添砖加瓦。

三、在“光合作用”部分渗透绿叶的奉献精神

“90后”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比较优厚的环境中,对于长辈和社会的关爱接受得心安理得,一提到感恩往往很不耐烦地叹息“又来了”。在必修一第五章中,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可以进行点拨:历经这么复杂的程序后叶绿体终于合成了有机物,但绿叶光合作用的产物自己用得很少,大部分输送给花、果实、种子、根和茎,不求回报,无怨无悔,这是一种奉献。这种奉献同样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妻子和丈夫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于班级的个人和整体之间。点拨之后,学生相互讨论,气氛热烈,踊跃发言,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爱,感恩无需说教,教育于无声之中。通过讨论,大家还能一致感受到,社会需要绿叶,和谐铸就美德,奉献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四、在“基因在染色体上”部分渗透人格品位教育

在必修二第二章中,在重点介绍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却不能像孟德尔那样通过实验验证这个假说时,插入一段介绍:有一位科学家摩尔根,他曾经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对萨顿的假说更持怀疑态度。但是,面对孟德尔和萨顿在科学界的影响力他没有嫉妒,更没有进行人身攻击,而是潜心做实验进行研究。终于用果蝇作材料做了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实验,在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后,尝试着用萨顿的假说进行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加以验证,最后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的正确性,并把假说上升为结论。因为他亲自用了假说演绎法,很有说服力,从此成了孟德尔的坚定支持者。这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位。了解了摩尔根的这一研究背景,不仅能增强知识本身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提高中学生的人格品位素养起到一次巧妙的、有效的促进作用。

五、在“生物进化”部分渗透竞争意识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没有生活压力,家人对他们的要求就是把成绩搞好。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总觉得是在为别人学习,学得被动,学得乏力,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

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是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培养的好机会。老师可以向学生阐明选择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还存在于人类社会。如大家经历过的中考就是一次选择,大家亲眼看到部分同学在竞争中被淘汰,不能接受高中教育,更谈不上高等教育,没有一技之长,有的甚至流落为无业游民,成为父母和社会的负担。对于我们在读高中生来说,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冬不怕严寒,夏不怕酷暑,通过平时的刻苦磨炼,积蓄能量,以便在将来的高考中经受住考验,走上社会后,更要勇于竞争,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适应环境,成为社会的栋梁、时代的弄潮儿,实现自己作为人的社会价值。而不是枕着父母留下的金山银山,过着毫无追求的生活。师生还可共同分析大自然的竞争是美丽的竞争,没有阴谋,不靠父母,不开后门,完全凭自己的实力,有着绝对的公平。

六、在胚胎工程部分渗透珍爱生命教育

在胚胎工程部分学习了复杂的受精过程,精子穿越层层关卡,化作雄原核与卵细胞中的雌原核融合,实现灵魂与物质的结合,才会诞生一个新生命。生命不是来自偶然,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要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让我们真实地触摸这美好的一切。

七、在生态环境部分渗透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上网查阅当地珍贵稀有的物种,当地特有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盐城市地处苏北大平原,有辽阔的滩涂,素有东方湿地的美誉,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和麋鹿,还有文蛤、沙蚓(海葵)、大蛏等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的特色海鲜。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特有的物种和特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懂得享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高中生物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懂得一些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好成长中的一些问题,为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事实,了解自然,借鉴自然,懂得人在自然却又高于自然。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发展得很顺利,有的学生听不进逆耳的忠言,对父母老师的种种规劝怀有逆反心理和行为,动不动就与父母、老师顶撞,甚至离家出走。利用生物教学的特殊氛围,完成一些特殊道理的渗透,让他们在不反感的状态下认同一些看法,在潜移默化中愉快地接受,轻松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只要老师留心细节,注意营造情境,生物课堂定能为高中德育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5: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世界e时代潮流汹涌,网络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然而,老师们已隐隐约约感觉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也更加突出。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在计算机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首先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思想教育。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首先,在日常的计算机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平时不要随意删除文件、随意更改系统设置。例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其次,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计算机意识

网络这个复杂的虚拟社会空间,它无奇不有。所以,也有部分老师和家长将之称为“电子海洛因”。这样称呼的原因是不健康的计算机在这个空间中无孔不入地毒害学生稚嫩的心灵。更为严重的是网上形形色色的色情网址相互交织,正在形成一股来势凶猛的网上色情浪

潮,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些对于还没有很强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快捷途径。

因此,在学习德育工作中和计算机技术课堂上贯彻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计算机意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引导因特网的发展和使用,学生作为全球“网民”中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大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思想特别活跃而且富于创新,“黑客英雄”出少年,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或者对计算机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要在网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等,总之远离一切有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行为。让学生知道Internet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一个网络社会,它不是一个公司,它不属于某一个企业,也不属某一个人,它是由许许多多电脑和许许多多热爱网络的人们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应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让学生感受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网络污染,为以后学网、用网打下了基础。我们在平时的计算机技术课堂上要时时渗透:学生阶段不能盲目地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如果有必要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素材,获取有价值的计算机或进入一些网站,则要警惕不要掉进网上的“美丽陷阱”。还在堂课上适时给学生讲一些网络危害的典型事例,这样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进取、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就应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关系。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道,有学生因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缺乏与同学的交往,更谈不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他们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长此以往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

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交往与合作。例如,课堂上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老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求助的次数,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对已学过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自己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都不得求助他人。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是需要耐心的,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他们已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的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篇6: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

刘坤

教师都是德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化学教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国家民族培养“四有”新人。德育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谈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黎明即起,午夜方眠“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勇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通过以上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需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候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及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时行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烧瓷器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节,也是我国成为文明三国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文明 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报效祖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篇7: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宁化城东中学 谢水庭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更有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做人道理,达到身心平和。

关键词:书法 教学 德育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提起书法人们往往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而较少提及它的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书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书法自身所积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等诸多内蕴。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

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艺术,是世界艺术艺囿里的一朵奇葩,它在国际艺术中地位越来越高。书法早已流传海外,日本称为“书道”,韩国称为“书艺”,已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书法艺术的发源地,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它、热爱它。作为中国人理应写好中国字——汉字。近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书法在各种喧嚣的媒体艺术充斥下,有渐渐被人遗忘的危机。一方面中国书法走出国门,飘香海外,另一方面我国汉字书写的整体水平又在急剧下降。从明星要人到寻常百姓,在学习、工作中,常遇字难出手的尴尬处境。作为在校学生,学好书法,写好汉字理应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对民族情感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上,出现了不少既是书法大师,又是有口皆碑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坚决维护唐王朝中央集权和全国统一,同安禄山等分裂叛乱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最终以身殉国。他的书法作品圆劲浑厚,顿挫有力,正是他忠贞气节和刚正不阿精神的体现,后人评鉴“英烈之风,见于笔端”。当我们拜谒岳飞庙时,从高挂厅堂的“还我河山”四个草书大字,看到了他精湛独到的书法功力,也想见到他精忠报国的崇高抱负,真可谓“壮士豪情笔底倾,将军一字击千城”。这些以身报国的仁人志士,我们学习他的书法,更要学他的精神。当今台湾有些领导人,淡化民族文化,去中国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说的是中文,用的是汉字,讲自己不是中国人,实为世人所不齿。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我们青年学生更是责无旁贷。

培养学生写好字,并不要求人人都成名成家,但书法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光大。人人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标志。旅美学者蒋彝有句名言:“对于中国人来说,书写是民族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渗透着的是每个书写者民族热情的感情”。二、一笔一画,感悟做人道理

“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这是上海一所学校的校训。道出了学字和做人的关系。古人说“字如其人”,无论是一点一画,一撇一捺,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书写者的精神面貌和志趣性格。王羲之能开创出妍美流便的一代书风,与他飘逸脱俗,心怀旷达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就要了解他为官清廉,忠贞凛烈的品行。柳公权曾有对穆宗皇帝“心正则笔正”的笔谏美谈,柳书风骨铮铮的书体正是他为人的写照,史称“颜筋柳骨”。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说过:“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有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道德败坏者字写得再好,民众也不屑一顾。宋朝的宦官蔡京书法水平不低,但他祸国殃民,为人奸诈,被世人所鄙弃,当时他书写的“元祐党人碑”颁立天下时,石工中竟有宁死拒刻者,其书虽有传,但无人追随。青年人要记住这条古训“书以人重,人以品学重”。

能写一手好字和能写一篇好文章一样,是可以给人很好的印象,学生的字要求写得工整、匀称、美观,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反之,字写得潦草、怪异,难以辨认,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后果。郭沫若说过:“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矩,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克服这些毛病。”

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心端字正,心美字秀的内在品质,从笔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从用笔的训练中体会“锋不偏、芒不露、形不滑、姿不媚”有书写之理和做人之道。写字要讲究点画、笔法,要规范,同样,做人也要守法,切勿越规。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曾颇为动情说:“书法名曰法,实则强调书德。其实写字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字的结构好像人的脸面,美丑妍媸,一望便知。构字重在和谐,每写一个字,就好像我们去做一件事,去面对一些人,那么进退问题,分寸尺度,自然容易理解和把握。如果把书法生活化,会得到很多快乐的体验。”

三、常写常练,达到身心平和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的含义远远超出简单的文字符号和作为交流工具的范畴。写字艺术包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左右结构的字讲“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互让,方为尽善;也讲“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须相互交流,方为融洽。大家通过每天练习楷书,可以克服易冲动、少耐心,缺乏自控力的不良习气,对年轻好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练字是一种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抒情言志的精神享受,又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积极的休息,还是一项心、身、气的综合运动,对缓解精神压力,修身养性具有很好的作用。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修身健脑健身之法。”心中狂喜时,写字可以使人冷静下来,心中郁闷时,写字可以使人忘却忧愁。

篇8: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1 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 我在教学时经常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 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教学题材———《北京赢了》 (2001年7月13日, 北京成功地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第二轮投票总数北京56票, 多伦多22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 就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在完成此题的知识传授后, 我借机渗透:“2001年7月13日, 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了!那天电视进行了观场直播, 电视画面上以及老师身边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奔走相告、通宵狂欢。同学们, 你们知道为什么申奥成功会令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吗?因为一个国家申奥能否成功, 不仅仅看这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高低, 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你们看, 现在我国的宇宙飞船上了太空;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小轿车, 这些都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申奥的要求这么高, 我们国家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 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2 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公德心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 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 到一某车站后有15人下车, 又有12人上车, 这时车上有几人?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考虑这道题的不同解法,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这道应用题。我从几种解法中挑出两种进行比较。解法一:原有人数-下车人数+上车人数=现在车上的人数;解法二;原有人数+上车人数-下车人数=现在车上的人数。教学时, 我没有仅仅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 而是借助这道题对学生启发引导:同学们列出的两种解法, 一种表示先下车后上车, 一种表示先上车再下车。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 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们都认为先下车再上车更好些。我再让同学们说说理由, 并肯定了他们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脱离了生活实际, 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 教学时, 我经常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如从上下车看候车公德, 从乘车人数看超载现象……这些都可能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产生一些有益的转变, 从而体会数学的生活性, 激发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3 巧设情境对学生渗透孝心教育

教师只要努力钻研教材, 根据内容巧设情境, 育人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分数大小 (比较二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大小) 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冬冬家有5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她自己。中秋节, 妈妈拿出两个同样大的月饼, 为了让全家每人都得到1块, 妈妈将其中1个平均分成2块, 将另一个平均分成功3块。分完后, 妈妈让冬冬选一块。如果是你, 你会在哪个月饼中选一块?并要说想法。问题一提出, 有的同学从平均分成2块的月饼中选了1块, 因为他发现二分之一比三分之一大, 他想多吃点;有的同学从平均分成3块的月饼中选了l块, 因为他发现三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 所以想把大的留给爷爷奶奶吃。在同学们都能比较出二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大小后, 我对同学们说:“老师更欣赏后者的选法。你们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生:听过) 既然大家都知道, 我们今后就要向孔融学习, 向我们身边的‘现代孔融’学习, 好吗?”这就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尊老、谦让的传统美德教育。总之, 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关情境, 使学生学起来既有新鲜感, 又容易产生共鸣。

4 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譬如: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一些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 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可以是任意梯形, 可以是直角梯形, 也可以是等腰梯形。上课时, 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图形, 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 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 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 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为主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 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 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 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 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5 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为此,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例如, 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 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 然后计算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一年的用电量。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 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电, 科学用电”的教育。又如:在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走向社会, 调查改革开放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情况。通过调查, 学生发现人民的收入在稳步提高, 而当地农民的收入比城镇居民还高。有的同学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当地农民家中各种高档家电的普及率:电话98%、冰箱90%、汽车68%……结合教学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更好、更妙地进行德育渗透, 不只是教书更重要地是育人。

摘要:简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

篇9:在计算机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人格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75-01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渗透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呢?下面谈谈我的拙见:

一、提高教师修养,充分施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人独有的一种气质和素养,它可以感染和影响他人。一位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高超、治学严谨的语文教师;一位为人师表、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睿智机敏的语文教师;一位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自信乐观的进取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语文教师;一位正直善良,具有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等先进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师,无不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无不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潜移默化影响,让他们犹如沐浴在阳光雨露中,达到春风化雨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修炼,健全高尚人格,提升人格魅力,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前提。

二、从教材中挖掘人格教育的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尤其是诗词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更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积极的人生观、正确价值观等光辉,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渗透人格教育。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作者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仍豁达自信,奋发进取,执着追求理想的顽强意志力,以及他们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和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诗词教学中若能扣住这些强大的精神力量因素,对于塑造并激励学生的意志品格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再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作为法国著名作家的雨果并没有为英法联军劫掠并焚烧圆明园唱赞歌,而是运用反语,辛辣的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强烈的控诉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对人类文明成果被毁灭的无限惋惜。雨果正直勇敢、仗义执言、无私无畏的高尚人格以及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的博大胸襟,感染并教育着每一位学生,让其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从而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人格。教材中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如《我爱这土地》《最后一课》《过零丁洋》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因素,使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洗礼,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人格教育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主阵地,也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其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及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成果,敢于大胆质疑,标新立异,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创造新知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为形成良好人格奠基。

四、借助语文活动进行人格教育

首先,可充分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活动课,丰厚学生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中都精心设计了主题各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关于黄河的、人间真情的、战争的、名人故事的、追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访、比赛、抢答、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使其在相互协作中、在激烈争辩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感受美丑;让学生在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讲述名人故事中,启迪学生见贤思齐……从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通过读写活动进行人格教育。语文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观看与教学相关的书籍、电影,在阅读名著作中,与先贤圣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交流,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圣贤和哲人的思想、心灵世界去启迪他们的心智,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行为。在阅读书籍和观赏影视作品后,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其发表评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分析鉴赏艺术作品,增强自己的见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格魅力。

第三,通过竞赛活动进行人格教育。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演讲、征文、表演课本剧等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展示自我,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并且让他们在经历成功与挫败中磨砺坚韧、顽强的意志。

第四,语文教师也可协助班主任组织学生编创班规、班徽、墙报等,让学生充分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心同学,积极思考,开阔眼界,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语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究人格教育的方法,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明娟,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J],广西教育,2012年09期

[2] 张国徽,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完美人格,[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8期

[3] 陶建成,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格塑造,[J];吉林教育,2013年19期

篇10: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渑池县城关镇xx学校

xxx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我爱你》、《爱我中华》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红旗颂》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此外我还查找了三代领导人近十张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三结合”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常把“学者型局长”———教育局高局长作词,曲家乾校长、崔雪作曲的享誉辽宁的《我爱我家》、《父母心声》、《受伤的小鸟》、《隔辈亲》等歌曲在音乐课中让学生学唱,进行感恩教育。

篇11: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历来是激励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知识,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合在知识的讲授中,来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不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还是建筑艺术都能引领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从古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洞穴壁画,等等都展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欣赏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分析创作背景,手法等。我在给学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的时候,先给学生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录像: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世界。通过影像资料的回顾,再通过美术作品的分析,学生对我们的历史会更加深刻,时刻不忘国耻,让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应该努力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结合传统节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需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放过我们传统的重大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亲手做一个贺卡,制作一朵玫瑰花,康乃馨送给自己的父亲、母亲,我在今年的三八节前夕就教给学生一些纸玫瑰,纸康乃馨的做法,同学们一听可以在三八节时送给妈妈,学的非常认真,课堂上我还讲了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由来,我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之情,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这样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认识。重阳节、教师节也是很有力的契机,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写上发自肺腑的话语,对老师的祝福。对老师的尊重也是一种感恩,现在的学生很叛逆,难于管理,所以我抓住这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一定要多隆重的形式,不需要多么昂贵的礼物,要的是一份心情,一份理解。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能够读懂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这也是感恩。

上一篇:《鹬蚌相争》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泾县招生办公室2005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