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21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

2024-04-21

1Z21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精选9篇)

篇1:1Z21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

(1) 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策划的主要任务是定义开发或建设的任务和意义。

例题: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a.定义项目范围 b.确定项目目标

c.定义开发或建设的任务和意义 d.确定wbs

答案:c。

(2) 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策划的基本内容如下:

● 建设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 项目建设目标论证与项目定义;

● 项目结构分析;

● 与项目决策有关的组织、管理和经济方面的论证与策划;

● 与项目决策有关的技术方面的论证与策划;

● 项目决策的风险分析等。

篇2:1Z21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

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概念,应该说是大的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投资进行建筑、购置和安装形成水利行业的固定资产,通过水利固定资产的增量或改造恢复水利固定资产存量,形成新的或扩大恢复水利行业的生产力的建设过程。

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主要特征,在具有一般基本建设项目所具有的五大特征之外,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是具有公益性。水利工程多为承担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的性质,比如水库、河道堤防等提供公共防洪安全。二是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和多样性。比如防洪安全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受益,比如水利工程供水服务有为企业、城市、农村供水,体现服务的多样性。

篇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和方法

项目成本, 就是指项目消耗和占用资源的数量和价格的总和, 在施工项目中, 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公司降低成本的关键。构成项目成本的部分有:决策工作成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实施成本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和信息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在整个施工项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 对项目全过程实行全面把控, 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企业利润。在工程投标阶段, 需要根据招标文件中对于这个工程项目的描述对实际现场进行勘察, 根据实际勘察的结果并结合参考同类工程的成本以及其现场管理的相关资料, 结合现在的市场行情以及发展趋势对整个项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预测, 从而为下一步的成本控制提供相应的依据, 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 并参考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 做出是否投标的决定。当决定需要进行投标时, 将会进入投标阶段, 在投标阶段, 需要请专业的预算员对工程项目的整体造价做出一份详实的预算, 预算需要参考整体工程图纸、相应的工程造价以及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来编制预算。当预算完成后, 将会对以后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提供良好的依据。投标阶段完成后将会进入项目施工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 需要根据企业制定的成本管理的相关文件, 切实落实好分项工作, 根据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来制定相应的节约计划, 在这一计划的指导下做好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 同时将优化方案按部门落实下去,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达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工程施工阶段, 需要从认真做好施工方案、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以及狠抓工期等方面做好项目的成本的管理。

2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工程项目需要的资金量大, 项目众多, 施工管理需要到位,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能够盈利, 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降低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成本。 (2) 将工程项目按期完成或是提前完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这些风险有的是可预见的有的是不可控的。这些风险如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会发生资金不到位, 致使拖延工程进度, 或者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上涨以及各种成本上升, 导致实际效益下降, 为了降低以上风险造成的损失, 需要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估, 对可以预见的风险分析原因, 找出应对措施, 进行成本控制,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于工建设造成的影响, 同时项目部需要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 需要做到精打细算, 不必要的开支一律杜绝, 同时需要对开支进行记账, 做到花费有节制, 胸中有本账, 避免无节制支出, 避免超支。

工期计算, 工期是一个工程项目完工的预期时间,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 这些突发状况都会对工期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突发状况有些可知有些不可预知, 尽管有些因素可以预知, 例如,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偏紧将会对资金造成影响, 这种风险超出了可控范围, 同时做好精算工期, 将会为后来施工预留充分的时间, 避免因前期施工速度慢而造成后期需要赶工, 从而为在规定的工期内完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工期的估计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完工, 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突发状况, 但是仍然在可控范围内的情况下工期需要多久, 最后是在最糟糕的状态下的工期。即各种正常的和非正常的风险都发生时给工期造成的影响, 以上这三种情况下都需要有考虑并有相应的预案, 做到立足于最差, 期望于最好, 确保正常。需要做好对于人力成本的控制。

3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还不完善, 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文章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介绍: (1)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发展较晚, 但是吸收了最新的建设方法, 从而发展迅速, 但是在整个施工行业市场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例如招投标机制不健全, 不合理评标、关系评标、弹性成本现象广泛存在全行业, 造成企业竞争力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体现出来, 由于客户选择施工企业并不注重企业的建设实力而是其它的方面, 这就造成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漏洞, 这些都制约着企业企业推行施工成本控制的决心和具体实施。 (2) 此外, 建设施工是一项大的工程, 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考虑, 而且施工项目的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更新速度快, 工程材料品种多、规格多、材料的质量、档次、价格相差极大, 定量分析和预算、编标口径较难统一, 因此, 造成岗位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 导致节约成本积极性调动不充分。同时建设施工项目整体工期较长, 即使在项目完工后, 客户有时也以资金不到位为由拖延或拖欠工程款, 这就造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无法按期拿到完工奖励, 这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打击,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扰, 同时工程项目施工工期长, 在用料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使得成本统计工作滞后, 导致检查成本时缺少依据, 造成成本失控。工程材料监管工程复杂, 有时需要选用的材料无法从厂家直接采购, 需要通过中间商来进行订购, 同时建筑用的新材料层出不穷, 同时由于材料的价格更新不及时, 因此对于材料价格无法控制, 这将会极大地加大了材料的成本。同时随着近几年建筑施工行业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 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程量清单计价就是将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根据本企业的技术条件、管理水平、本着自主报价的原则, 进行逐项填写清单, 并计算出整个工程的招投标, 这些新的措施都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4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的措施

科学编制成本预算, 落实目标成本, 实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编制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 以便既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 又能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预算成本的编制原则是根据优化后实施的施工方案和合理现场布局的劳动组织及机具配套, 确定工程数量和测算费用标准。在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管理上要效益, 需要对施工过程中值得注意的质量问题、工期问题、成本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 将它们的关系即质量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主次, 通过预防为主, 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按照标准进行施工, 避免因为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 造成延误工期和成本的提高, 这样做可以极大地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 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加强对材料的管理, 材料采购成本是材料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关。施工企业应当按照规定, 对钢材、水泥、木材、砂、石、沥青等主要材料和其他一些批量大、价值高的物资的采购应实行招投标采购, 通过供应商的相互竞争, 从而大大降低材料成本。

5 结束语

文章结合工程项目成本的概念, 提出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和对成本控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4:1Z21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

一、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的基本概念

对政府投资项目责任的内涵、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度构成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的性质等基本概念的认识,理论和实务界也还没有取得一致。因此,有必要对政府投资项目责任做出定义,它是指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因违规、违约、违法等行为对项目实施或公共利益等造成损害而必须承担某种否定性后果的制度。与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有关的单位及其人员,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没有合格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其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被追究责任,是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的核心。

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的基本概念具有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责任追究制度首先是一种规范的法律制度,是政府依据有关法律、规章或合同约定,加强和改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它的建立和实施有充足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也是责任追究制度权威性、准确性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二是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严格的责任制度,政府投资项目是该制度的载体。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权力及其行使与责任共生,他们是一对“双胞胎”,未能依法依约合格履行职责,就需承担某种否定性后果。三是责任追究制度的关键是“追究”,追究责任是责任追究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需特别强调的是,不同主体未能合格履行职责,表现为各种失职、违约、违法行为时,应伴随引起了一定的不良后果,且问责一般在不良后果发生后再去确定各方职责、追究各方责任。故它是一种“火警式”,而不是“巡警式”的运行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作为改善和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杠杆、驱动器和制衡器。其根本宗旨,一为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行使,保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保障法制威严;二为健全科学、民主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机制,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促进反腐倡廉;三为促进项目决策和实施的责任规范和失职追究,督促责任主体总结经验教训,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与效率;四为减少和避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遏制政府投资项目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尽可能挽回损失。

应说明的是,学术界对责任追究制度的内容及实现机制有多种观点。美国学者芭芭纳·S·罗美泽克就从问责的内容及实现机制出发,将责任追究分为法律问责、政治问责、等级(管理)问责和职业(道德)问责四个方面。法律问责指责任主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有关规定;政治问责指责任主体必须对来自外部的重要责问意见给予回应;等级问责指在等级权力管理的组织结构中,每一等级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责并接受其上级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责任评估;职业问责指职业人员必须按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进行自我反省,以自觉的意识更好地胜任工作、履行职责。其中等级问责和职业问责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由组织内部进行责任管理;而法律问责和政治问责主要通过外部控制机制,由组织之外的其他机构和社会成员进行责任管理。

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过程中,一定不能将内部控制机制与外部控制机制相混同,这势必影响问责的效果。问责效果必须通过不同的机制去实现。一般来说,政府投资项目的责任源于“授权”,当代理人不能按委托人意愿合格履行职责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可依据清晰的上下级授权或委托/代理关系来进行等级问责和职业问责,这种问责通过组织内部的约束来完成。组织之外的其他机构和社会成员参与的外部控制机制应是一种辅助。因为外部控制机制的问责主体和问责对象之间没有委托/代理的授权关系,只是法定制约关系,体现法律问责的暴力性和政治问责的压力性。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没有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现实和国情相结合,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不回避组织之外的其他机构和社会成员进行法律问责和政治问责,但当前我国更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的责任追究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先规范等级(管理)问责和职业(道德)问责问题,这是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当务之急,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建立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宪法和法制建设步入快车道,已完全具备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的法律原则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国家通过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直接相关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建筑法》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职权违反招投标规定,对单位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国家行政监督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依法追究刑事、行政责任。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有关建设、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监理、政府质量监督和行政监管单位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具体规定了处罚量度,以及实行质量责任追究终身制。其中还明确规定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行政责任。

(二)政策依据

2004年3月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列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目标,并提出“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要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2004—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把“建立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投资决策失误而无人负责的状况”,“落实投资主体的自主权和风险承担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制度”明确列入其中。

(三)党内规章依据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依法实行质询制、责任追究制度、罢免制”。2005年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规定,“加强投资领域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改进并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健全国有资本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实行重大投资项目论证制和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追究制”。《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以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党纪政纪处分的相关制度,均为建立和实行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实现形式。

篇5: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概念

一、“五个基本”:

省委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农村、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全面推进以“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五个基本之间的关系:基本组织是依托,基本队伍是主体,基本活动是载体,基本制度是根本,基本保障是前提。

二、“七个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体系、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三三制”模式:

襄樊市委决定,在全市推行农村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村级重大事务村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开展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的“三联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

四、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九个一”标准:

1、有一栋办公楼(悬挂四块匾牌,即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匾牌分别悬挂于办公活动场所大门口)。

2、有一面国旗。在办公活动场所显著位置设置旗杆,升挂国旗。

3、有一个党员群众服务大厅(室)。

4、有一个党员活动室(党员电化教育室、广播室)。

5、有一个维稳联动室(说事室)。

6、有一个图书室(农家书屋、阅览室)。

7、有一个卫生室(计划生育辅导室。

8、有一个综合服务社(农资超市)。

篇6:1Z21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

一、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型及其内容建构

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2],人才培养模式以价值取向为基点、以目标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为途径、以评价为保障[3],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及制定目标、培养过程实施、评价、改进培养等多个环节[4]。综上可归纳出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路径、教育评价,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概念模型。为了对这个模型进行操作化处理,本研究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建构,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

(一)培养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国外关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呈现如下趋势。一是从知识的拥有转向更加重视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早在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其发布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中就指出:要适应变化就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综合大量新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有效写作、语言清晰、虚心听取意见的能力[5]。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erek C.Bok)也主张围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来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会有效的思考。周光礼教授则认为,大学教育目标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一是工具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就业技能;二是道德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公民意识;三是思辨理性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气质[6]。

(二)培养路径:课程整合与科教融合

泰勒(Harold Taylor)曾指出,“虽然我们的许多新知识和技术是通过专业的研究获得的,但由这引发的许多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整合形式来解决。”[7]这种新的形式要求将学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学习相整合,通过一种整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如MIT前院长基利安(James R.Killian)所指出的:“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化解这两者矛盾的方法在于加强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联系,实现相互结合和整体化。”[8]二是促进学习经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即主张本科生“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引入“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模式。所谓“服务性学习”,就是将服务活动与学术性课程相整合,是一种以学术为基础、整合与学术相关的服务项目的教学方法(pedagogy)。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的研究普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科教融合理念逐渐达成共识。所谓科教融合,就是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一流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方面,课程是科教融合的载体,教师要把科研成果转变为课程内容,转变为教案和讲义,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做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1998年的博耶(Ernest L.Boyer)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蓝图》就曾建议,研究型大学应把科研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为学生提供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或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学生从新生一年级开始就应当参与科研,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尽可能运用以发现为本的方法来获得成功。总之,“要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性就是要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把课程和科研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教学和参与式教学。”[9]

(三)教育评价:基于目标的多元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对教育评价的界定是(1981年):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缺点与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0]。经过8年的研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提出了基于目标评价的七条建议:(1)教育目标是评价的标准;(2)教育目标应该是包括高层次精神活动的目标群;(3)教育目标应该以对学生的期待的行为来表述;(4)为了了解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开发多种评价方法;(5)如果有学生没有达到目标,应实施补习课程;(6)以上各项应与课程和教学实践的改革相结合;(7)以上各项最好由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实施[11]26-27。泰勒的这些评估建议后来被芝加哥大学写进了课程大纲。本研究认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评价是一种基于目标的评价,这是一种以目标为本的评价方法,着眼于目的和目标的设定,以及判断其实现的程度。”[12]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已有的相关研究认为,当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依赖讲授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这项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突破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经历,使之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根据安德森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学生的认知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水平。要实现“创造力”这个最高目标,关键就是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经历(diversity experiences),这包括课程的多样化,参与研讨会的多样化,参与本科生研究项目以及专业学习的多样化等。因此,本科教育的过程应是尽量营造可以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的过程。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假设:(1)本科课程和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2)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感知水平较差,学习经历较为单一,教师采取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是常规逻辑。(3)以考试为主的知识性评价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4)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

本调查主要采用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通过对全国39所研究型大学的地理分布进行统计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分别为24所、8所、7所,比例约为3∶1∶1。在考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约束条件下,根据这个比例抽取各层里面的高校。本次随机抽取样本学校的数量分别是:东部地区9所,中部地区3所,西部地区3所[13]此外,有86.8%的学生认同“本科课程教学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实际情况却是,69%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更注重知识的掌握,49.2%的学生表示他们学习的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由此表明,“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 学生对课程学习维度的感知。

近60%的学生表示其所在高校有较大的选课自主权,这反映了学校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55.9%的学生表示能够获得来自教师对课程选择和学习的指导建议,59.8%的学生认为主修专业开设的课程覆盖面较广,能满足其学习需求。但是在问及所学的课程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时,只有不到四成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认为没有帮助和持不确定意见的学生合计占比60.9%。显然,高校还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教学内容维度的感知。

57.5%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经常在课程中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成果,61%的学生反映教师在授课时能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这两组数据反映多数教师比较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前景,在促进学生掌握前瞻性、综合性的知识方面也有一定的意识。在“教师能经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教案和讲义”问题上,持肯定态度的占比只有42.4%。可见,相当一部分教师目前还没有把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与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此外,只有38.4%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经常有目的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专业性的课外活动课程。显然,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较为单一,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中的结构化学习,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高校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经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4. 学生对教学方法维度的感知。

42.2%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很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讨,这反映出高校教学形式单一、研究性教学尚未普及、师生互动明显不足等的问题。但是,61.2%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鼓励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69.3%的学生赞同参与课题对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是很有帮助的。调查结果显示,至少参与了1次教师课题的学生占比47.2%,没有任何参与的学生占比40.9%;至少参与了1次专门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占比52.7%,没有任何参与的学生占比37%。整体上看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正如周光礼教授所指出的:“科教融合因有利于学生而会受到学生热情拥抱的想法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总的来说,以上几组数据支持了前人的一些研究结论:我国本科教学的观念,基本上停留在知识教育、知识学习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的环节[14]。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我国高校也应该着力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15]。

5. 学生对教育评价维度的感知。

在评价内容方面,70.8%的学生表示,与考察对知识的记忆相比,更希望老师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主体方面,81.5%的学生认为,学生应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活动。在评价效果方面,78.3%的学生认为单一的考试并不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只有6.5%的学生喜欢这种传统的形式。在评价形式方面,80.1%的学生更希望教师采取多样化的、综合性的、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评价方式。相比之下,56.6%的学生反映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通过考试(笔试/口试)给个分数而已,而且73.9%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课程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可见,传统的“纸-笔”考试在学生评价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学生评价活动是基于“知识”的评价,而不是基于“能力”的评价。

(二)不同背景的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比较

1. 性别差异。

本研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性别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从表2中可见,男女学生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P值均小于0.01。其中,女生感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显著高于男生。如,在教师是否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教案和讲义、是否经常鼓励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是否经常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讨等问题的回答上,女生的认同度比男生的认同度要高。

2. 学科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学科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的感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理工科学生感知的水平均显著差于文科类学生。这种差异性可以用不同学科的属性特征来解释。在伯顿·克拉克看来,“根据独特的理智任务,各门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16]理工科关注的是逻辑严密的实证知识体系,任何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而人文社科则强调观念、精神、文化与价值。对人文社科类教师来说,较容易引入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研究成果,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对理工科学生来说,需要经常动手实验,亲自去论证,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因此,文科类学生对这一维度的感知水平是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的。

注:*p<0.01。

注:*p<0.1,**p<0.05。

3. 年级差异。

本研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年级组别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状况。如表4所示,三个年级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教育评价”这两个维度上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其P值分别小于0.01、0.05。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在“课程学习”维度上,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均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这与周光礼教授所主持的“科教融合改革实证研究”调查所得结论是一致的:“如果说二年级学生是‘皈依派’,三年级学生就是‘造反派’,四年级的学生是‘理性回归派’”[17]。在“教学内容”维度上,这三个年级学生的感知水平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最高,大三学生的感知水平次之,大二学生的感知水平最低。这是因为大二学生在一年级主要接触公共基础课,二年级刚入门专业课,对教师所授课程的认知有限,所以对一些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情况以及教师的研究型教学的感知水平不高。在“教育评价”维度上,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大三学生。这仍可用“大四的学生重新回归正统,他们开始以严肃的态度反思大学和学术”[17]的结论来解释。

注:**p<0.05,***p<0.01。

4. 地区差异。

从表5可见,东、中、西部地区高校学生仅在“基本能力”这个维度上的感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P值小于0.01。但是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三个地区仅在“教学内容”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四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显著。其中,西部地区对“基本能力”的感知水平要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对“课程学习”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对“教学方法”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在“教育评价”维度上,中部地区学生感知的水平要显著高于东部地区。根据上述差异性可推测,东、中部地区高校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为改革而改革”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各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这些改革可能过多迎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需求,且改革过度作用于教师身上,对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较少,所以才会导致学生在课程、教学与评价方面的感知水平不高。实际上,学生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改革应该是以问题驱动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改革,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地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中部研究型大学在这些维度的感知水平较西部较差,表明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不具有影响力。

注:**p<0.01。

5. 高校差异。

基本能力方面:图1表明,相较其他14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维度的均值偏低,可见该校学生总体上对能力获得的认同水平相对较差,其次是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的均值最高(3.75),其次是北京大学(3.68)、中国人民大学(3.66)。

课程学习方面:由图2可知,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维度的均值得分(3.19)相对偏低,学生对题项的感知明显倾向于“不确定”。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三所学校的均值得分也不高。相比之下,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认同度较高,得分均在3.5以上。

教学内容方面:图3显示,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维度的得分依然最低,其次是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感知最好的是北京大学(3.56),其他11所高校的得分处于3.2~3.5之间。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水平不高,北京大学独占优势很可能是因为“获得的科研资源更多,学术力量更为强大,具备实施科教融合更好的基础,拥有卓越的教师队伍、丰富的科研资源、雄厚的科研经费,能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研究型教学,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15]。

教学方法方面:图4显示,华南理工大学的均值得分依然偏低,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紧随其后。重庆大学的得分最高,其他11所高校的得分处于3.24~3.45之间。从具体的题项来看,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和方法的训练”这一问题的得分结果时,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的得分均接近3.7,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得分均接近3.6,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有较强的意识。

教育评价方面:由图5可知,15所研究型大学的得分在3.81~3.98之间,接近4即“同意”,这表明学生们普遍认同教师应基于能力目标采取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1.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加以度量:

基本能力、课程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就总体水平而言,学生对教育评价活动强调学生的能力考察及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认同度最好;对非课程教学经历促进能力目标的实现也有较好的感知,但对课程教学活动支撑能力目标实现方面的感知较差,尤其是对就业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差。学生对“课程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认同度普遍不高,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学生对大学课程强调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的评价最好,但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水平、对课程评价的适当性感知较差[18]。这表明高校应进一步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提高学生对课程与教学的满意度。

2. 学生感知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学科和年级差异。

男生和女生、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对调查问卷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的感知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感知水平要高于男生,文科类学生的感知水平要高于理工科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学生评价”维度上,大四学生的感知水平均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在“教学内容”维度上,大二学生的感知水平要显著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

3. 不同地区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感知水平差异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地区高校学生仅对“基本能力”维度的感知存在较大差异。就平均水平而言,西部地区高校学生对能力目标实现的认同度较东中部地区更高。这表明,我们并不能像传统上所理解或假设的那样,简单地认为东、中部研究型大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要优于西部高校。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课程教学与评价机制上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4. 不同高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各维度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在这几个维度中的感知水平相对偏低,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在多个维度的感知水平相对较高。

(二)政策建议

1. 构建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人才培养从基于“知识”的学习模式向基于“能力”的培养模式转变。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型大学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且人才培养路径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实际上,学生更期望本科课程教学能够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在制定的《21世纪技能框架》(2002)中指出:21世纪的大学应培养学生学习的“高级能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的“基础能力”。所谓“高级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技能,具体包括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19]。2012年,《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报告将“丰富的创造力”作为其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普林斯顿大学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改革中也主要聚焦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究竟该具备什么能力?为什么要具备这些能力?学生如何才能获得这些能力?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历以促进能力目标的实现?这些都是当前研究型大学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以科教融合为理念,通过“研究性教学”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历。

调查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主要依靠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并不乐观,且学生参与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开展专业性课外学习的经历十分单一。如中国工程院杨华勇院士所言,“诸多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进入教学环节,浪费很多资源,这是当前比较普遍、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我国高校将科研最新进展从课程设计、配套讲义到实验设备设施都大力向本科生开放,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研究型大学需要通过科研活动来培养人才。”[20]可见,要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关键是转变人才培养的思维,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口,开展研究型教学,即从“科教分立”走向“科教融合”,从“传授范式”走向“学习范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导下,研究性教学要求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

3.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的评价方式转变。

问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型大学的大部分教师采取的还是以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知识性评价方式来判定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尚未形成包括学习效果评价、创新成果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等在内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过程性、综合性、多元性评价体系。朱九思教授曾对此批评道:“应付考试,他们一般是佼佼者,但搞科学研究,从事创造性工作则不然。”[21]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评价活动应从基于“知识”的评价模式向基于“能力”的评价模式转变。日本教育评估专家田中耕治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评价框架,值得借鉴:(1)评价的背景和目标具有真实性。为了深入理解真实性问题,就需要具有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必须将这些能力设为目标。(2)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前提。学生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指导。(3)评价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4)开发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并且学生也可以选择评价方法。(5)通过评价,必须促进自我评价的开展。(6)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社区居民的共同作业[11]74-75。

摘要:应用2015年对全国15所“985工程”高校3073名学生的调查数据,从基本能力、课程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5个维度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行建构。研究发现,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评价不高,尤其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同度较低。不同性别、学科、年级、高校的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感知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学生的感知水平差异较小。研究结果较好地证明了理论假设,据此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

篇7:1Z21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基本概念

关键词:群体学习;战略联盟;概念模型;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群体意向;群体心智

中图分类号:TG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29-03

1 概述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投资额度高、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进度关联性强、各子项工程交叉点多、项目实施单位多、组织机构配置要求高等特征,因此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的学习无论从横向拓展还是纵向延伸方面都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为了简化从个体学习到整个项目团队学习的过程,本文考虑以群体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单元,将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个专业团队视为不同的群体;由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本文拟将战略联盟的概念引入,使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处于战略联盟的大背景下,从群体学习出发来研究战略联盟背景下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的效率。

2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的特性

由于不同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学习意图、学习过程的透明度、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等不尽相同,导致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具备行为上的群体性、目标上的战略性、过程中的动态性、效果上的不确定性等特点。

2.1 学习行为的群体性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由不同的群体所组成,因此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的学习可视为若干群体学习行为的集合。群体性学习源于个体学习但又独立于个体学习,也就是说当个体学习融入到整个群体并产生群体学习行为之后,群体会自动形成认知系统并存储相关记忆,而这些意识形态也扎根于该群体中,不随个体出入群体而改变。群体在既定意向驱使下,自由地进行知识创造,共同应对环境的波动。群体学习可定义为专业团队集体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经历而产生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2.1.1 群体意向。群体意向是指群体对将要学习的信息进行聚焦之后所建立的一种对新学习共享的理解。考虑到群体学习的深度(共享程度)与宽度(散布程度)对群体知识存储的直接影响,群体可从实时优化其行为可能集出发,使群体意向的指导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1.2 群体自治。群体作为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单元,具有自主创造知识的权利与义务。由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群体内部各成员都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群体自治的效率取决于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2.1.3 环境波动。政策的变化、项目战略目标的调整、盟友间的信任程度以及群体内部的心智模式转换等都将对群体学习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群体学习效率可表示为群体行为可能集、默契程度以及环境诸多要素的函数。

2.2 学习目的的战略性

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均处于统一的战略联盟背景下且项目之间存在既独立又依存的关系,因此,他们会从全局的角度以获取各自长期竞争优势为目的来指导整个学习交流的过程。

当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发生不对等学习时,双方聚焦所需信息的学习群体的职能不一致;当对等学习之非相互学习发生时,学习群体职能一致但往往获利不均衡;只有发生相互学习之非竞争性学习时,双方学习群体真正达到共享互惠。

2.3 学习过程的动态性

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过程中,时间因素对群体学习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心智模式出现不适应环境的状况,因此群体行为可能集必须适时发生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导致整个项目跨团队学习具备动态特性。在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中,学习进度以及学习强度受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常常出现随时空变换而波动的现象。学习指标在数值上的波动将直接影响群体学习的效率,从而与项目整体目标息息相关。

2.4 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

前文中提到群体学习在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延伸对知识存储极具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团队学习绩效的提高,群体学习状态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的绩效通常不成比例。这往往与知识的后效性、易失性、知识的交叉性、多群体之间的互补优势等有关。对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而言,推动盟友之间相互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共享层面上的高效率。然而由于群体学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导致整个项目团队的学习效果呈现不确定性。

3 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以单位成本下项目目标实现率作为衡量标准的。结合群体学习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本文考虑将群体学前知识储备、群体心智模式、群体文化结构、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四大因素列为团队学习效率影响指标。其中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处于基础地位,心智模式为群体学习的源动力,文化结构是群体学习的直接动力,而流通屏障是群体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客观环境。

假设群体在一定的心智模式指导下可实现内部成员学习节奏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各群体内部沟通无障碍并且知识在其内部的流通也是完全顺畅的。大型建设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的概念模型可表示为如图1所示:

图1 大型建设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的概念模型

3.1 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体在进行互相学习之前各自具有其特有的知识库存,它由可用知识、需求知识、额外知识和无关知识共同组成。所谓可用知识,即可为新一轮学習服务且未被遗忘的原库存知识;需求知识指在新一轮的学习中有必要拥有却被遗忘了的原库存知识。在面对全新的群体间学习时,可用知识和需求知识同时发挥作用,为提高跨团队学习效率服务。假设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只涉及对群体间学习有贡献的主、客观知识。那么,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可视作可用知识、需求知识以及主观经验积累三者的结合。因此,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影响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可表示为如图2所示:

图2 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

概念模型

3.2 群体心智模式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而群体心智模式则是指一种和谐化了的小集体心智模式。

从长远考虑,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一定时空下被证明是正确的心智模式在另一个时空中可能是错误的。因此,适时对群体心智模式做适当的调整能够保证群体的学习行为与时俱进,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率。群体心智模式对跨团队学习效率的影响可建立如图3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3 群体心智模式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3.3 群体文化结构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体文化作为整个项目文化的缩影,传承项目的既定要义。群体文化结构萌生于群体文化背景之中,倚仗群体各成员的知识构成。当两个不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同类型群体发生相互的学习行为时,由于受不同的心智模式影响,群体的思维碰撞在所难免,必然需要经历漫长的沟通过程,通过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机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达到跨团队学习的高效率运转。构建群体文化结构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群体文化结构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3.4 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体在交流沟通时,尽管双方都因深知学习的价值而易达成学习共识。然而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却真实地存在,受外部局势特别是竞争态势的影响,群体在进行相互学习时会面临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从而产生知识流通屏障;另外项目决策的变更也会对知识的流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只有当群体将内外的竞争消融在非竞争性学习的氛围中,才能真正提高跨团队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各自项目目标的最优化。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4 结语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效率的研究揭示了处于战略联盟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的学习特性,为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它所涉及的跨团队学习概念为提高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效率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娜,张建平.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界面管理的几点认识[J].福建建材,2008,(6):104-106.

[2] 李瑜玲.动态联盟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3,(24):71-74.

[3] Mark Dodgson. Learning,Trust,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J].Human Relations,1993,Vol.46,No1:77-95.

[4] Ikujiro Nonaka.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Vol.5,No1:14-37.

[5] 丁棟虹,赵荔.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差异研究:一个概念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149-152.

[6] 李建军.个体心智模式及形成的团队心智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07,(3):91-92.

作者简介:欧阳雄赞(1982-),男,湖南省洞新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谭宁(1985-),男,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篇8: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认识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 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 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是指实施工程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和临时设施费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根据施工项目作为一种特殊产品, 具有生产的一次性、关键环节多、原材料种类繁多、技术性强、制造周期长、外界干扰因素多等特点。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1、全员控制项目成本。

全员控制项目成本是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大家共同关心, 同时有关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肩负成本责任, 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个人, 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2、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整个周期, 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的预测, 签好合同;在中标后的施工过程中, 要制订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 并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 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 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中。

(二)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即目标设定、分解, 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 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 评价和修正目标, 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的循环。

(三) 例外管理原则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会有一些不经常的“例外”问题, 它们往往影响成本目标的实现, 对这些“例外”问题, 要进行重点检查, 深入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进行纠正。

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较多, 其有效的途径可以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 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 工程投标阶段

在此阶段应根据工程概况, 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认真调查研究施工现场, 综合分析, 进行项目的成本预测, 为投标决策提供意见。坚持全面控制原则, 加强对此阶段主要责任部门的管理。

(二) 在施工准备阶段

应结合实际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相关资料, 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 科学地编制强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保证以最小的资金耗费满足预定的目标要求。同时, 此阶段还应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项目成本控制计划, 分解目标, 划分责任和权利, 保证目标的实现。

(三) 抓好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努力降低成本

1、科学分工、明确责任、提高人工利用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开支, 加强人工费的管理。精简处机关机构, 压减科室冗员和机关附属单位的人员。选好施工企业工人, 要择优选择那些有专业特长的, 有实践经验的技术过硬的包工队。

2、材料费用的控制。

(1) 合理确定材料数量。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一般可达60%至70%左右。对钢材、水泥实行限额发料, 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 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

(2) 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价格同样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要确定材料价格, 必须货比三家, 货找源头。同时应保证材料质量, 不能盲目地追求低价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

3、现场管理控制。

首先, 做好雨季、冬季施工的准备工作, 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其次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减少返工损失, 减少和防止不合格品、废品损失;最后加强安全管理, 杜绝安全事故, 减少事故损失

(四) 改进施工工艺, 合理组织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改革落后的传统工艺和作法, 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如泵送混凝土也是一种全新的施工工艺, 与传统的使用塔吊吊运料斗相比, 节约了大量人力, 提高了浇注质量, 提高塔吊的使用率。

(五) 加强沟通管理, 做到工程成本管理运转有序

沟通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沟通得好, 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有序, 可以保证成本管理工作顺畅进行,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项目会议是项目管理者进行有效的项目沟通的重要途径。

总之, 要实行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 切实解决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加强成本意识, 稳健地控制住工程项目成本。而又因为建筑产品的一次性, 其成本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可寻, 更需要因项目而异, 因时间而异。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龚卫民, 张国君.如何降低工程成本[J].中国公路, 2002, 4.

[3]、张承彬.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监管控制[J].现代会计, 2006, 4.

篇9:政府工程项目管理概念和特点分析

【关健词】政府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概念以及特点

尽管政府现在已经做了很多的类似于阳光工程一样提升政府公信度的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但是政府滥用职权的现象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关于政府监督力度不到位这一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利用政府预算之内的资金或者土地的相关开发资金,对其他的相关财政项目进行投资与建设,并且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或者是专业性强的机构进行组织实施,就是具有政府性的群组工程。比较典型的政府性质的群组工程,具有一定的特点,现在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项目管理存在的特点

(1)管理方面非常的严格。必须要有国家、省、市级政府的相关文件批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建设,在具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建设。必须要严格的执行国家的各项程序规范,认真的执行各项建设的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这种工程在进行建设的时候,政府监督以及管理部门也比普通工程的多,需要向上进行报批的事项也非常的多。

(2)会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关注。因为政府出资进行建设的工程大部分能涉及到社会公众文化发展的工程或者与群众的生活之间有的密切关系的工程,所以肯定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样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3)项目的組织协调工作量比较大。因为具有政府性的群组工程项目非常的多,并且分布的面积也非常的广泛,所以对其进行组织协调的时候工作量也就相应的比较大。其与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就非常繁琐,例如,计委协调的相关立项计划以及调整的工作,和财政拨款方面的相关事宜需要进行商讨,与规划局方面需进行交流,另外,还需要对具体工作进行协调与安排。

(4)进行投资的资金数额非常的大,并且多为公益性质的项目。如果工程能够按照计划完满的完成,那么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公众的生活条件,为人民群众带来福利;但是,如果建设中出现问题,或者建设的不理想,一方面会浪费大量的资金,造成经济损失,另一个方面会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因为政府群组项目工程本身就已经被受关注,所以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引起很多群众的不满,影响到政府形象。

二、政府性群组工程的目标控制

(1)建立起相关项目的计划系统。

项目计划就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对相关项目进行的设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群组性的工程会有两个层次上的重要目标,一各层次是项目的整体计划目标;另一个层次是各个分项目的计划目标。只有将第二个层次的目标达成之后,才能更好的实现第一个总的目标。

(2)对群组工程的进度以及投资等进行控制的特点

可通过对资源的总体分析对项目的资源进行具有平衡性的调整,然后将资源进行调配,实现资源的共享或者是资源的互补。第二个特点是抓住工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跟踪并分析,逐渐的解决问题。并且可以运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的工具对其工程信息进行分析,帮助工程进行建设,促使其达到更好的建设效果。

三、政府性的群组工程中值得关注的工作

(1)配制具有一定实力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

对现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专业性强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非常的少,这样的现状导致很多大型、专业性强的工程项目不得不交给市面上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的建筑监理公司或者是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下属的企业来负责建设,这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工程的发展,使得工程的质量得不到良好的保证,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工程的实施以及工程圆满完成带来难度。所以,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培植的力度,多鼓励一些具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下一步的发展,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实力,并鼓励具有实力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造价企业,采取多种组合的先进方式进行施工,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要求我国的工程建设。

(2)关于代建费的收取

现阶段,我国工程中的代建费是由国家进行统一的收取的,大多数代建费是由双方进行协商之后进行收取的,但是也有部分是按照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规定来进行收取的,所以我们知道关于代建费的收取现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依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商榷。这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关注到这个问题,并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

(3)将政府部门与项目的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理顺

在代建制运行的时候,相关项目的管理公司可能就是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因素,很难建立起强有力的激励制度。项目管理公司就会过分的依赖于主管部门,这样的就会使得合同对于双方的约束力减弱。

(4)关于项目建设中资金的监理方式

政府性的工程资金都是属于财政性质的资金,所以各个地方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非常严格,都具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资金的利用来讲是非常好的,能够有效的对资金进行利用,避免了资金浪费的情况,并且减少了贪污腐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要适当的进行,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对于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并没有合理、科学的进行管理,而是管理的过于死板,管理太多,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相关项目管理公司进行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工程的进度。例如,在地方上实行的是财务的总监制,这种制度就要求每次拨款给项目的管理公司的时候,都需要得到相关财务部门的允许,但是这样的现象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并且违背了代建制度的基本做法。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体制的逐渐完善,应该逐渐的提升政府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建设,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虽然现阶段中我国政府工程的项目建设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已经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解决了,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的实现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发展。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只有提升自己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快速,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并及时的进行解决,才能逐渐的实现进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朱宏建.浅谈政府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J].中国信息建材报,2011(04).

[2]林淑喜.浅析政府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2012(11).

[3]王红艳.探讨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J].华章,2013(07).

[4]张嗣文.浅谈政府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利益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02).

[5]李旭军.关于政府项目工程管理浅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上一篇:经济发展党课讲稿下一篇:关于人才强市战略的思考与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