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证段落写作

2024-04-27

议论文论证段落写作(通用6篇)

篇1:议论文论证段落写作

如何写好议论文的论证段落

议论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说理的实质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写好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一方面是选择好的角度,能把中心论点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另一方面就是写好论证段落。核心论证段落是集中、充分展示自己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的地方,要力求在结构形式、论述深度、语言美化等方面尽可能地完美,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掌握核心论证段落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讲究布局结构,逻辑思维。如果段落内部前后衔接不紧,思维混乱,就会影响文章的表达,分析论证就不会到位,文章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进行段落训练时首先应从整体把握,掌握好议论文段落的布局结构。

一个完整的议论段一般有三部分:起始、展开、收束,可分为五环节: 1.提出本段论点,即分论点。通常只有简洁的一句话; 2.写阐释句: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解说; 3.围绕本段论点,提供论据(材料);

4.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论据进行分析,对段落论点进行论证; 5.重申和深化本段论点,但用语不能和起始部分雷同。

视情况而定,其它四环节一般都要,才能构成规范的论证段落。

例: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三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霍金靠的是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例、稳从志而来(观点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阐释句)。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材料句)。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分析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结论句)。掌握议论文事例叙述技巧 叙例简明扼要,用概叙,不用描述

议论文的“叙”不同于记叙文的“叙”。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

怎样才能做到用例准确简洁呢?

明确中心——选用例证——高度概括(筛选)

这段文字从总体讲还是写得不错的,只是作为议论文的例证,它的叙述语言就显得繁琐了。既然话题是“危机与转机”,那就应该紧紧围绕“危机”和“转机”这两个关键词来从事例中选取 有效信息,而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则可以舍弃。话题 “危机与转机”

例:1982年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李宁一人独得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至今唯一取得如此令人惊叹成绩的运动员。他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国人誉为 ‘体操王子’。然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在跳马比赛和吊环比赛中,他都出现重大失误,李宁黯然神伤,默默回国。回国后的李宁,顷刻间由昔日的‘英雄’沦为‘罪人’,针对他的批评、指责铺天盖地,有人甚至给他寄来了子弹和绳索。李宁一下子陷入人生低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退役后,李宁于1989年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经过十年的发展,‘李宁’早已成为中国体 育用品第一品牌。现在,李宁领导着自己的公司正向着品牌国际化的目标阔步迈进。在2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手举祥云在‘鸟巢’空中‘飞奔’,赢得 了世人的满堂喝彩和无比敬意。

例如:病例:“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叙述论据材料的时候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

1、要有“拙”;

2、要有“勤”;

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一不可。

分析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提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事例,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

下面的一则事例论据就叙述的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

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例、古代有个名叫陈占之的人,他的天资不大聪明,读书每次只能背诵50个字。然而由于他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每日积累,终于成了一个博学之士。

貌合神离,材料表面上照应了论点,但第二句侧重点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注意突出强调“勤”或者“勤”补了“拙”,实际上是暗中转移了论点。

例文一: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 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二)叙例根据论点需要,进行定向叙述

“叙例”时:裁剪+挖掘+增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使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性更明确)

例:《列子·响遏行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论点一:凡事不能走极端。

古时候,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尚未学到老师的技艺便要回家。后来,他听了老师为自己送行时唱的一首歌,才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仅不走了,而且终生不说回家。因此可见,薛谭所犯的错误就是爱走极端。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技艺没学到手便要离开。秦青没有指责他,只是在饯行宴上高歌一曲。歌声响遏行云,使薛谭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主动要求继续跟老师学习。秦青之所以能留住薛谭,关键就在于他的“身教”。

(三)实例与虚例结合使用

实例,交待具体时间、地点或人物的例子;

虚例,指不交待具体时间、地点或人物,或者“本无其事”的例子。

实例与虚例可结合使用。先虚后实,虚例如铺垫;先实后虚,虚例如概括。有实有虚,虚实结合,使论证更加有力。

例: 安于现状,是对自身的一种纵容。三国蜀汉后主刘禅在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他不思亡国之痛,不觉亡国之辱,而是沉湎于灯红酒绿的世界,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于是,这种对自身的放纵,导致了他灵魂的尽失,从而留下了千古骂名。

安于现状,是对人生理想的一种阻挠。人生理想宛如一 座百仞千丈的高峰,无限风光,尽在险峰之巅,绝壁之顶。于是,实现理想,也就是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过程。然而,当有些人登至半山腰,看到些花花草草,看到 了片云只月,便欣欣然,安于途中,不愿登上山顶,一览 天下奇景。这种“安”不是淡泊,而是阻挡前进的障碍。论点:“安于现状,是对自身的一种纵容”

实例:“刘禅乐不思蜀”

虚例:有些人“登至半山腰,安于途中”

(四)面例与点例结合使用

为了使文章的论据充分,观点更具说服力,可以用以面代点法来尽量多容纳一些论据。

“点”,就是文中需要详写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那些比较具体、生动新鲜的材料;

“面”就是那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相对典型的事例,多用一些类似排比句的句型列举出来。这样,既能使论据数量充足,也不会因论据增多而使文章臃肿。例、论点:“努力请从今日始”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文学家鲁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挤时间,拼命地学习和工作,他 给我们留下了七百多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别人称赞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有一 句名言:“不教一日闲过。”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肯放过一个“今日”,为我国的绘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革命家周恩来,科学家阿基米德、牛顿,不都是珍惜时间,抓住“今日”的典范吗?我们也只有像他们那样,抓住一个个“今日”,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活得潇洒,才算不白活一回。

(五)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

1、以类代个,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2、以喻代例 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

例、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

3、现身说法 置身其中

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 宙万象的“细胞”。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

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 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课堂训练:

1.以“熟悉”为话题,自定立意,就一个分论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论述文字。2.针对自己的问题,修改以往作文的论述片段。要掌握常规的事例分析方法

在掌握了基本的行文结构后,具体到每一段话如何展开,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事例论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假设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引用分析、类比分析。例

1、《耐住寂寞》

康德是德国的闻名世界的大哲学家。但他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远离尘嚣,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吹捧,没有参加过什么名流聚会,没有什么领导接见的风光,他在寂寞之中领悟、思考、探索天地的哲理,路不断地在寂寞下延伸。如果他耐不住寂寞,把时间、精力都用于出名和享受世俗的热闹上,他的一生可能会“丰富”些,但是,他能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宗师吗? 例

2、《学会悦纳自己》

学会悦纳自己,才能让快乐的空气灌满乘帆。林肯很丑,众所周知;林肯很伟大,这也是众所周知。他虽丑,但他很乐观,总是学会悦纳自己的缺点,以致他名留千古。邰丽华虽失去了声音,但她能悦纳自己的缺点,用她绝美的舞姿向世人展现了她的风采。试问,假如林肯、邰丽华不能悦纳自己的缺点,他们的生活会快乐而充满光明吗?

假设分析: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例

3、《关注细节》

列文•虎克在关注细节中发现了细胞学说,齐白石在关注细节中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画法,鲁迅在关注细节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时代。相反,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对什么事都马马虎虎,对细节处毫不在意,最后一事无成。两相比较,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关注细节,收获精彩的人生;忽视细节,空留无穷的遗憾。

比较分析:在写完事例论据之后引进比较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例

4、话题《努力与成功》

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因果分析: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例

5、话题《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明代历史学家谈迁花费二十年心血,收集大量资料,历尽许多艰难,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国榷》。但是刚完成时,被小偷给偷走了。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残忍的了。面对此打击,谈迁在痛苦中毅然决定:重写《国榷》!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一部更高水平的《国榷》展现在世人面前。读书至此,我想到了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和哭泣;在不幸的日 子里,不要着急,相信吧,愉快的一天正在等待着你!’我们要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而不要让过去成为负担——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引用分析:写完事例论据之后在引用名言、诗句等,然后结合对名言、诗句的阐释发挥和事例论据进行分析。

6、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遍淡洌,第二遍沉香,为什么第三遍才最爽口宜人?因为前两遍冲去了茶叶上的蜡质和灰尘,第三遍才泡出了茶叶的真醇之味。我们探知也是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越过感情布下的迷雾,抛过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

类比分析就是使用类比的方法,在话题之外引入一个类比物,通过对二者相似点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7、《学会悦纳自己的缺点》

学会悦纳自己的缺点,才能才生命中谱写辉煌,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司马迁受宫刑入狱,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的《史记》;海伦凯特用坚强与苦难对抗,成为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轮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所有这些人都是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但他们却能悦纳自己的缺点,勇敢的去与命运抗争,立创辉煌,以至他们彪炳千古。归纳法,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落脚点在要证明的论点上。

掌握常见营造文采的方法——多用熟语;整散结合;多用修辞;多用复句

例、一条河,只有不断吸收身边小溪馈赠的流水,才能惊涛澎湃,奔腾不息。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俗话说:人无完人。那么要填补自己的空缺,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就必须采纳别人的意见。在顺境中,善听可以使你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逆境中,善听可使你鼓起奋进的勇气。善听是一座虹桥,会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善听是一扇窗户,会让你发现新的洞天。这段话先用河流比喻,再设问引到谈论人,然后通过引用并阐释得出主题句。再运用对偶分“顺境”“逆境”两种情况论述善听的作用,最后用对偶和比喻进一步阐述。整体思路非常清晰,在思维步步推进中展示文采,显得非常自然。

例、那么,何时容易坠马?恐怕就在那飘然的一瞬。不信你看,骑者在马踏着艰难的小步,步上坎坷不平的山岗,或扬起四蹄,飞跃险滩急流时,总是瞪着惊恐的眼睛,勒紧缰绳,夹紧马肚,可谓“驰马忧坠”矣。而当马缓步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鲜芳艳蝶之阵,飘飘然忘于思坠之时,可悲的坠马却常常由此发生。历史上,闯王李自成便是一例。这位曾破千官、斩百将,驰骋疆场使明朝走向覆灭的赫赫英雄,最终溺于牛金星的谗言之中,败于吴三桂的刀剑之下。我想,这无不与金銮殿上的琉璃金瓦、三足宝鼎上的紫烟有关。

这段文字文采与推理结合得十分紧密。一系列的四字结构和对称句,将大家都很熟悉的李自成的史实充分形象化、现场化,令读者耳目一新。展示文采的功力极其老到。

篇2:议论文论证段落写作

现在社会出现了各种社会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多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但是因为抓不到事件的本质,突然不知道自己的议论文该如何下笔。有些同学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论点说明相当于隔靴搔痒,并不能让大家正视到你的论点。要想论证深刻,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先引述《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借天上比人间活得舒服快乐,来说明快乐是人的一种心理。然后宕开一笔,“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继而论述“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接着指出:“把快乐分成肉体和精神两种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最后归纳指出,发现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它是人类史的又进一步。假如,我们来谈快乐,你会怎样论证呢?你能透过生活现象挖掘出“快乐这一习见现象的本质吗?

二、揭示问题找诱因

世界是由互相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生活中发生的事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在进行分论证时要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高考优秀作文《出入红楼》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议论揭示出一部《红楼梦》倾倒几多后人,让众多专家学者倾其毕生精力,还不能尽得其珍的原因:

《红楼梦》,打开了大观园的大门,让好奇的后人一窥当年封建王朝奢华辉煌的殿堂;曹公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如粒粒明珠嵌入其中;建筑设计侃侃而出,几笔勾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大观园,饮食医理无一不通,衣饰礼仪无一不全,洋洋洒洒如数家珍。曹公秉世之才,堪称语言大师。披阅十载,呕心沥血,字字看来皆是血泪,达到刘勰所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中真正的惜墨如金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会有诸多的现象发生,如少男少女染发烫发,追逐明星,超现实消费,你能透过这些现象揭示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诱因吗?

三、抓住要害开药方

议论要切中要害,始终紧扣论点,不游离于论点之外,不偷换论题。例如,以“跨越性格的障碍”为话题,就要紧扣“性格障碍”——不健全的性格(自我封闭,不善交流沟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孤芳自赏等性格缺陷)会影响我们的终生发展。有的同学大谈挑战逆境如何超越自我的问题,没有抓住论点。因此,离开论点的论述,是无从谈及论证深刻的。

抓住要害还要从若干现象的分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以父亲的身份,向儿子进行节俭教育。文中有道理分析,更有大量的出国留学网具体事例,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述,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批判“走卒类士服,夫蹑丝履”虽有封建等级的观念和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局限,但他总结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规律是何其深刻!

四、运用辩证明事理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客观地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不要主观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运用辩证法认识问颢、分析问题就会有深度。又如,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典型的关系型作文题,这一话题能正确引导考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每一滴露珠,都能反射一轮太阳”。每一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不独是名人与胜者的天下。

篇3:议论文论证段落写作

在经过《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议论文的论证模式》和《提出中心论点八法》三轮专项训练之后,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及写法要求, 也能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但在论证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举例论证运用不当。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重要的论证方法之一, 是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 来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增强议论文说服力的有效方法。举例论证运用不当, 会极大地影响议论文的说服力。

一、学生议论写作文中举例论证存在的问题

(一) 事例叙写过于具体入微。

在记叙文写作中, 要具体细腻地叙写事件, 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细腻生动, 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在议论文的写作中, 如果事例太过具体细微, 所占篇幅过长, 就会弱化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比如, 有些学生写议论文, 开头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然后具体详细地叙述一个故事, 最后点题, 突出中心论点。这样的作文, 根本就不是议论文, 而是记叙文。

(二) 缺乏论据, 内容空洞乏味。

一部分学生因平日阅读面窄, 积累少, 所以论证缺乏论据, 导致内容空洞, 篇幅短小, 成绩太低。

(三) 举例失当, 难以自圆其说。

有些学生在写作中, 所选的事例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用”, 但有学生所选的例子却是关于诚实、宽容、勤奋、助人为乐等方面的。这样所写的文章自然漏洞百出, 难以自圆其说, 缺乏说服的力度。

(四) 举例俗滥, 毫无新意可言。

学生所用材料太俗太滥, 缺乏新意, 比如以《笑对失败》为题的作文, 学生举的例子大多是贝多芬、诺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以《机遇》为话题写作文, 学生所举事例大多是毛遂自荐、魏敏芝抓住机遇成了“谋女郎”改变了自己命运、凡尔纳巧抓机遇在大仲马的引领下走上文学之路、一个信徒在大水中等上帝来拯救、林语堂抓住机遇向赛珍珠请教、一位美国大学生求职的经历等。这样的作文, 举例陈旧且千篇一律, 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很难引起人阅读的兴趣。

(五) 堆砌事例, 不作分析议论。

一些学生在提出中心论点后, 只是选择两三个事例堆砌在一起, 不会对选择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 使之与中心论点联系起来。议论文, 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 就等于一个人没有思想, 说服的力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应对措施

(一) 明确文体特点, 培养概括能力。

针对事例叙写过于具体入微的问题, 我首先引导学生将议论文叙事的特点和作用与记叙文叙事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比较, 师生共同归纳二者的不同:记叙文叙事要求具体细腻, 以情感人;议论文叙事要求概括简要, 以理服人。然后精选材料, 着力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时, 抓住重点, 把无关的话尤其是描写性的语言全部舍弃, 只将与论点相吻合的事件特征、结果写清楚, 体现议论文语言简明概括的特点。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的文体意识增强了, 文体不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 扩大阅读领域, 积累丰富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就是说, 学生的写作, 根在阅读。所以, 针对素材缺乏、内容空洞乏味的问题, 我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领域, 广泛积累素材。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每周一练, 每周师生共同选择一个话题, 全班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广泛阅读, 收集素材 (当然, 所收集的素材除了事例之外, 还有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诗词歌谣等) , 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收集一个论据, 在有了素材这源头活水之后再写作。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的积累丰富了, 写出的议论文篇幅长了, 论证具体充分了, 说服的力度自然增强了。

(三) 训练提炼观点, 学会内容取舍。

针对举例失当、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 我引导学生进行观点提炼训练。主要利用学生在解决素材缺乏内容空洞乏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素材, 训练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有的素材, 其观点是多元的, 可以提出两三个观点, 就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提炼的观点取舍内容, 要求围绕观点简明叙述, 选择与观点有关的内容来写, 与观点无关的内容全部过滤掉。经过集体训练、小组训练和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的训练, 学生围绕观点选材、取舍内容的意识明显增强了, 使用论据信手拈来、张冠李戴的现象基本上消灭了。

(四) 选用热点事件, 增强时代气息。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在写作中, 如果能将带有时代特征的素材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 从创新度和新颖度上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提高作文成绩。议论文写作也不例外。所以, 我指导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充分了解社会上的热点、焦点事件, 用心去感受周围的变化。在写作中, 我引导学生将“天宫”一号发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体“微尘”、身体力行推广低碳生活的“森女族”、中国摔跤名将高峰抱对手下场的感人事件、香港大学授予蓝领老太“荣誉院士”的称号等或大或小的正面事例, 以及酒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十一岁儿童彭飞见义勇为却当众被小偷打耳光等反面事例运用到写作中, 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 更贴近时代、生活, 具有时代气息,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极大地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五) 结合日常写作, 提高分析能力。

针对堆砌事例不作分析评价的问题, 我通过专项训练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议论的能力。一是运用课前五分钟, 学生轮流作“时事报告”, 从全面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时事, 表达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二是每天一练, 要求每位学生每周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一位人物 (所选人物既可以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又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 还可以是学生追捧的偶像明星等) , 了解他们的故事、经历, 把握他们的思想、性格, 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以“我眼中的%%%%”为题进行片段写作。三是让学生对自己平日练笔中尤其是日记中叙写的事件添加评论, 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厚积才能薄发”, 通过这些专项训练, 学生分析问题、评价议论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写出的议论文更有理性, 更有深度, 逻辑严密, 阐述清晰, 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篇4: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之二:比喻论证

[妙文览胜]

例文一: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毕淑敏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直到被人一股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

这是蚕的悲剧。当我们说到悲剧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持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也许,是“剧”这个词,将我们引入歧途。以为他人是演员。而我们只是包厢里遥远的安全的看客。其实,作茧自缚的情况,绝不如想象的那样罕见,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纷飞的乱丝。

钱的丝飞舞着。很多人在选择以钱为生命指标的时候,看到的是钱所带来的便利和荣耀的光环。钱是单纯的,但攫取钱的手段却不是那样单纯。把一样物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它的危险,不在于这桩物品的本身,而在于你是怎样获取它并消费它。或许可以说,收入钱的能力还比较容易掌握,支出它的能力则和人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人是不配享有大量的金钱的。如同一个头脑不健全的人,如果碰巧有了很大的蛮力,那么,无论是对于他本人还是对于他人,都不是一件幸事。在一个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飞速增长的时代,钱是温柔绚丽的,钱也是飘浮迷茫的,钱的乱丝令没有能力驾驭它的人窒息,直至被它绞杀。

爱的丝也如四月的柳絮一般飞舞着,迷乱着我们的眼,雪一般覆盖着视线。这句话严格说起来,是有语病的。真正的爱,不是诱惑,是温暖。只会使我们更勇敢和智慧,但的确有很多人被爱包围着,时有狂躁。那就是愛的没有节制了。没有节制的爱,如同没有节制的水和火一样,甚至包括氧气,同样是灾难性的。

水火无情,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谈到氧气,那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围棋高手下棋的时候,吸氧之后,妙招叠出,让人疑心气袋之中是否藏有古今棋谱?记得我学习医科的时候,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悲悯,加上新护士特有的胆大,当然,还有时值夜半,医生已然休息。几种情形叠加在一起,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想来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究其原因,关键的杀手竟是一氧气中毒。高浓度的氧气抑制了病人的呼吸中枢,让他在安然的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地逝去了……

很可怕,是不是?丧失节制,就是如此恐怖的魔杖。它令优美变成狰狞,使怜爱演为杀机。

谈到爱的缠裹带给我们的灾难,更是俯拾即是。放眼观察,会发现很多。多少人为爱所累,沉迷其中,深受其苦。在所有的蚕丝里面,我以为爱的丝,可能是最无形而又最柔韧的一种。挣脱它,也需要最高的能力和技巧。这当中的奥秘,须每一个人细细揣摩练习。

还有工作的丝,友情的丝,陋习的丝,嗜好的丝……或松或紧地包绕着我们,令我们在习惯的窠臼当中难以自拔。

逢到这种时候,我们常常表现得很无奈很无助,甚至还有一点点敝帚自珍的狡辩。常常可以听到有人说,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是不想改,可就是改不掉。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了……当他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对自己和众人都有了一个交待,然后脸上就显出安坦无辜的样子,仿佛合上了牛皮纸封面的卷宗。

每当这种时候,我在悲哀的同时,也升起怒火。你明知你的茧,是你自己吐的丝凝成的,你挣扎在茧中,你想突围而出。你遇到了困难,这是一种必然。但你却为自己找了种种的借口,你向你的丝退却了。你一面吃力地咬断包围你的丝,一面更汹涌地吐出你的丝,你是一个作茧自缚的高手,你比推石头的西西弗斯还惨。他的石头只是滚下又滚下,起码并没有变得更大更沉重。你的丝却在这种突围和分泌的交替中,汲取了你的气力,蚕食了你的信心,它令你变得越来越不喜爱自己,退缩着,在茧中藏得更深更严密更闭塞更干瘪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茧。这些茧背负在我们的身上,吸取着我们的热量,让我们寒冷,令前进的速度受限。撕碎这茧,没有外力和机械可供支援,只有靠自己的心和爪。

茧破裂的时候,是痛苦的。茧是我们亲手营造的小世界。茧的空间虽是狭窄的,也是相对安全的。甚至一些不良的嗜好,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习惯成自然的熟络。打破了茧的蚕,被鲜冷的空气,闪亮的阳光,新锐的声音,陌生的场景……刺激着,扰动着,紧张的挑战接踵而来。这种时刻的不安,极易诱发退缩。但它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于建设性的。你会在这种变化当中,感受到生命充满爆发的张力,你知道你活着痛着并且成长着。

有很多人终身困顿在他们自己的茧里,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恍然发觉,世界只是一个茧,而自己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妙文览胜]

例文二衣杨涛

原始人是不穿衣服的,正如阿猫阿狗,电视广告和教科书中,他们或是围一圈兽皮或是遮几片树叶——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后来唯独人穿上了衣服,我本来要为我们的聪明叫好,猛然发现,我们聪明过了头。

冬日里厚衣加身无可指摘,如果炎夏如此,那就不好认为其聪明了。而恰恰是我们,无论春夏,无论秋冬,总是裹得严严实实的。

这里一直是严冬吗?细翻一下气候史,发现这儿起初还是温暖的,人们并没有穿太多,而是尽情享受阳光带给肌肤的温暖,大街上,田野里,到处是敞胸露怀的人。这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活跃过先秦诸子。后来,赢政当上皇帝,气候骤变,气温降得很低,人们都穿上了棉衣,有的来不及穿上或是固执地以为阳光依然温暖的都被冻死。活着的便都庆幸穿了棉衣,再也不敢脱下,尽管赢政之后有许多时期是比较暖和的,可惜都太短。谁都不想贪图舒服而被突袭的寒流冻死。久而久之,厚衣便如同长在了肉里,只见增多,不见少。赢政很冤枉,人们都以为他导致了气温突降,其实他之后的任何一位皇帝早于他,气候还是要变的,人们还是要包裹的。龙椅上的最忌子民衣不蔽体,全都臃肿起来,他们才坦然。

在任何一个时期,知识分子都是穿得晟少的,他们大概有种使命,就是要抵抗这种恶劣的气候。我们的知识分子向来大脑发达,四

肢简单,他们哪怕真理在握也不敌手中的饭碗,不敌牛棚、批斗,更不敌刽子手中一把刀了。如鲁迅从一而终者,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像王家起初高喊“青春万岁”,后又大谈“躲避崇高”。更甚者,没做任何抵抗就先臃肿起来。他们的抵抗力未免微弱,却是必要的。正是这种微弱但不断的抵抗,使得寒风不那么彻骨。

即使人穿得再多,新生儿还是一丝不挂的。孩子对严寒有天生的防御能力。他们不用穿棉袄,也看不到周围的棉袄。这样的利索一直到他们能够看清世界。他们发现周围人都层层包裹,自己却赤条条,太危险了,也就一件一件往身上套衣服,直至和周围一样。于是乎陌生人和陌生人,朋友和朋友。甚至亲人和亲人,看似紧贴在一起,卻是相隔甚远——衣服太厚了。

大多数人穿衣服时,一撮人却在扒衣服,有扒自己的,比如巴金。他们不见得扒得精光,但能让人隐约见其胸膛,叫人感动。有扒别人的,比如李敖。不管是当权者蒋氏家族还是草根百姓,看不顺眼的,全部扒光,在孤岛上树敌众多,被扒者衔恨在心却无力还击——他从不扒错,即使入狱,依然不肯罢手。有扒光自己扒别人的,比如王朔。王朔有点玩世有点痞,他不是“无知者无畏”,该是“扒光者无畏”,扒光自己再扒别人便不怕找茬。他们得到的可能是敬仰,可能是冷眼,也可能是耳光,而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勇士!

我以为,百衣裹身和一丝不挂都不美,唯妙龄女子春日里的装束,既不臃肿也不暴露,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春暖花开了,人们会脱下厚棉袄了吗?

对比赏析

上面两篇文章都是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写起的,一个写了蚕,一个写了衣,而中心都是写人的自由和束缚的。《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写的是人是被自己的弱点和欲望围困而死的,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消除自己制造的“茧”的束缚;《衣》写的是人的精神束缚问题,中国人向来多的是精神束缚。我们要敢于讲真话,消除精神束缚,以达到精神自由。这个道理很抽象,也很大,直接说不好阐述清楚,所以和前文一样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两篇文章在对喻体“蚕”和“衣”的阐述中,举重若轻地将道理讲得诗意飞扬明明白白。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写得比较直白,开头直接从蚕的事件导出论点,接着写出了生活中的各种束缚:各种各样的“丝”。金钱丝、爱情丝、氧气丝、友情丝、陋习丝、嗜好丝……最后写走出这些丝的缠绕就要像蚕咬破茧一样。用散文的笔法,诗一样的语言。给人美的享受和感悟。

《衣》一文写得比较隐晦,曲折的构思,让人要费些思量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当然是比喻的作用。而正是这种猜谜式的探究,让我们领略了“曲径通幽”为文的妙处。似乎通篇都在写衣服,穿衣。脱衣,而实际上处处都在写精神的自由和束缚。读之,初如穿行在曲折的山路上,四周美景无限,而都隐藏在雾中,不久,阳光普照,雾气消散,美景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气象。

两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写议论文时,用比喻手法,会使文章更具风采和神韵。

比喻为衣衫议论为骨架

理念导引

一个人不能只有骨架而缺少衣衫,甚至有时候在有些场合,衣裳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作文也是如此。一个身体健康骨骼健壮清奇的人可能对衣裳要求的标准更高,这就如文章做到了切合题意结构完整之后,就会要求更高的技巧一样。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来说,做到了论点明确、事实事例论据充分、分析扣题之后,我们就要向高一层次的技巧看齐了。比喻论证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个。

比喻论证由比喻句扩展而来,本体是中心,指向论点,喻体是论据,而相似性是写作行文的重点。将对比喻本体和中心的写作转移到对喻体和相似性的描述阐述上来,是比喻论证的写作关键。中心是抽象的,而喻体是形象的,它们一般都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样我们就容易下笔写作。另外,我们在对喻体的描述阐发中必须时刻注意扣住中心论点,否则就会出现离题的情况,而在比喻论证的运用中,离题偏题是最常见的误区。

文题1以“团结就是力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教师下水作文

团结就是力量刘德福

山是一点一点堆积成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团结的力量。每一个注目山的人也许都曾经忽视了一粒微尘的作用,而恰恰是一粒粒微尘造就了山的巍峨。

人类的精神最初处于蒙昧状态,那是一片片大平原,这个时候,人们都在物质的阵营中相互残杀,你争我夺,攻城掠地,涂炭生灵,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这个人姓孔,名丘。“孔”是一个小眼,“丘”是一个小土堆。我们宁可这样认为,孔子刚刚宣讲自己的儒家思想的时候,只打开了一个小孔,只是一个小丘。可这个小孔和小丘的价值是巨大的,这就如富尔顿发明的“蠢物”一样的火车,开始没有马车快。可是最后,火车成了陆上运输的霸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微尘的力量。

小丘变成山需要许多土的团结,所谓“泰山不却微壤,故能成其大”,孔子是个教育家。他有许多忠实于自己信仰的学生,子路、颜回、子贡、曾皙、冉有、子夏、子游、公西华……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文化闪电。可是在当时,他们是卑微的,和孔子驾着一辆破车,周游列国,有时还如丧家之犬,被驱逐,被误解。这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是儒家学说的一个个微小分子,为了这个学说,他们终其一生和老师为事业奔波。《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和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集体之作,是他们共同心血盼结晶。《论语》的价值在于,这是一群为理想为追求献身的志士仁人团结起来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这个财富是有力量的,它启迪后人,成为中国历代的治国之本。

现在,我们翻开《论语》,我们看到对作者的解说是这样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共同完成的。这说明,如果《论语》是一座高山的话,那么,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都是组成大山的微尘,是团结的微尘。《论语》不仅仅是一代代儒家弟子心血的结晶,它还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真理。

小丘因为积累土石而高大起来,可是如果没有树木花草,它也只是贫瘠的荒凉之地。围绕着《论语》培养起来了许多人类历史上高大的树木、争奇斗妍的花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些中国文化史上令人骄傲的人物都是围绕着《论语》而产生的。北宋的名相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读《论语》而产生的政治家;朱熹、南怀瑾、于丹等人是读《论语》注解《论语》解说《论语》而成为大学者;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据说也和这些国家和地区学习《论语》,讲求“新儒学”有直接关系,这是《论

语》的政治影响。以上的人物都是《论语》这座大山生长的大树和花草,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是《论语》造就的一片迷人的花海草甸。这些花草树木以及花海草甸又是团结在《论语》周围的一些微尘,正是这些微尘的团结,才使儒家的事业发扬光大,光耀寰宇。

穿越几千年时空,《论语》从小丘成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泽被后世,福延尘寰,其价值无法用文字言表,我只能说,山是一点一点堆积成的,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微尘”们团结的力量。

教师下水感悟

写这篇文章时我手边正好有刚教过的教材《论语选读》,刚刚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孔子和他弟子们令人高山仰止的风采。于是就想写写《论语》和孔子这座高山,就有了构思的起点:山是一点一点地堆积成的。这正好和所写作文题“团结就是力量”契合。于是,喻体微尘出现了,孔子、他的学生以及后来研读《论语》的人出现了,是这些人团结起来,才有了伟大的力量。看了几遍范文《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其中的句式和语感牵引着我,文章的语言如泉水汩汩而出了。

实验学校学生作品展示

团结就是力量徐志利

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合二为一,即成“人”;三人齐心,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即成“众”。

——题记

万朵鲜花的汇聚,成就了花的海洋;无数小溪的加入,成就了雄浑的大海;几十名学生的汇聚,成就了新的班级。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看似简单的一则小故事,却道尽名言“团结就是力量”这亘古不变的哲理。

在这浩瀚宇宙中,对于渺小的生物而言,单靠自己,又怎在其中立足?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欲滴的玫瑰,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松柏,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林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彰显大海的壮阔!

我们好比是一滴雨水,无私奉献着我们的甘甜。骄阳似火,大地一片干渴,这时候的我们就要团结起来,一同奔向需要我们的地方,雷鸣,闪电,顿时响彻天际!

我们好比是片片雪花,为寒冷的冬天送去一丝温暖的情怀。寒风凛冽,大地一片萧条,这时候的我们就会拥抱在一起,轻轻覆盖在庄稼上,层层叠叠,一条雪白的棉被编织而成,沉睡的庄稼呢喃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热闹了整个大地!

我们好比是一棵小草,碧绿的体肤显示着我们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诗不正好彰显出小草的生命力吗?在春意盎然的公园,我们手拉着手,雀跃着,迎风起舞,为情侣营造出浪漫。为同学们营造出宁静,为鸟儿营造出欢笑,为天空营造出和谐……

心高气傲的人儿啊,为着所谓的尊严脸面,不愿弯下身躯,求助于他人,殊不知团结起他人的力量,正是解开难题的钥匙,然后他恨,他怨,却从不肯真真正正地静下心来思考,于是他沉沦了,他放弃了,最后他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天空。试问:这值得吗?不,这一点都不值得。得到别人的幫助,是专属于自己的一大财富,团结起所有人的力量创造出辉煌,更是参与者的骄傲!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从古至今都未曾被推翻的至理名言,这是千千万万试用者的肯定,我们祖祖辈辈都必须铭记于心……

学生仿写感悟

老师和范文的点拨启发了我,比喻也可以成为议论文的论据。我便将身边蕴含“团结”内涵的事物收集起来,很快地就有了上面的文字。

文题2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哲学上“秃头论证”的理论合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

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千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公认其为秃头了。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向了反面。

根据上面材料。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教师下水作文

茶王艳

与朋友对饮,总有许多感悟。

之前,她总是观察茶水的颜色,陶醉在款款的茶香中,这次,我提醒她,观察茶叶外形的变化。

我慢慢地泡上一杯茶,嫩芽,新绿,水清,透明的杯子,茶浮沉,竖立。我说,你有没有观察到茶叶在水里慢慢生长的过程,悟出开水对于茶叶的作用?一杯水,让这些拧成团的叶子舒展了,如同重新回到低矮的山丘上,回到一丛丛茶枝上,回到沾满露水的清晨,回到若有若无的薄雾里,在变中还原它本来的样子。

在朋友的愕然面前,我继续侃侃而谈。

我们的生命如茶叶,从母枝上被采摘下来之后,就开始蒙尘,干枯,甚至失去了原来的青翠而变得焦黄。干枯的茶叶,不断在岁月中蒙尘,只有开水,才能洗去它身上的俗气,展露自己的本真。人如茶叶,是开水使茶叶改变了自己。

朋友说,我明白了,你是将茶叶比喻成了人,开水让迷惘的人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真实自我的回归。

我问,沿着这个思路,你会想到什么?

望着书房里林立的书籍,朋友说,当然是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改变人的心灵,阅读让我们的灵魂逐渐靠近神性和灵性。

听到说读书,我更有了激情。我告诉她:

一个个静静的夜晚,我在一篇篇文章的牵引下走入自己的旅途。现在是春天,春天是热闹的,而我却拥有这安静的茶饮,也许这也正是我展读美妙文字的感觉。阅读和写作是我生命的源泉,只有阅读和写作才能使我恢复自己。世界上有那么多甜饮料和咖啡,而我独独选择清茶一杯,煮沸自己的才情,将一片片语言的枯叶冲泡,形成袅袅的清香。这个过程是幸福的,当然也是辛苦的。每一次我捧读自己的文章,就如手捧茶盏,热情饱满,却心神俱静,在不断的变中寻找静。

我独自坐在我的书房中,心灵跟着一个个哲人智者进入唐朝的风尘宋朝的雾雨中。此刻,我的手边是一杯茶,一杯由淡渐浓由浓渐淡的茶,一杯由干而润由枯瘦而丰满的茶,我看到了一枚茶叶渐变的旅程。茶叶来自山间的茶树上,那应该是它的故乡,本来可以在茶树上枯萎而落叶归根,可是,青春年少之际,它却萌生了做一杯茶饮的愿望,想变的思绪牵扯引着它。于是,辞别了故乡,走上了一条磨砺自己的征途。先是生硬地从树上被摘下,又在火锅中翻炒,流失多余的水分,隐去炫耀的绿意,焙干为了能经受岁月的考验,虽后成为一枚真正的茶叶。这只是它变的一个形态,可这还不是旅途的结束,茶

叶的梦想是和水交融,留给世界一个绿意盎然的春天。于是,它接受了开水的浸润和洗礼,舒展自己,释放自己,这样,一个春天就在茶杯中绽放开来,茶达到了它变的效果。我执著地相信。阅读和写作是我们找到灵魂的唯一方式。一首诗,一段心怡的文字就是那一滴滴一股股的泉水。能走进你的容颜的是冷水,而能走进你心灵的是沸水,冷水洗去茶叶上的尘垢,沸水激活茶叶潜蕴的绿质,它们都改变着茶叶,改变着人生。

我和茶叶一样,已经失去了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阅读和写作,这是我的另一个家园——精神家园。从物质的家园进入精神的家园,我正在逐渐地改变着自己,这个改变是渐进的,最后实现质的飞跃。

朋友后来告诉我,那晚她从茶叶中领悟到了变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师下水感悟

我模仿范文中的比喻手法,采用对话结构方式,语言虽然是散文式的,很形象,可是。文章的指向是哲理,内容是论证的,讲述了一个“改变自己”的道理。

实验学校学生作品展示

茶李凯斐

傍晚,夕阳西下,拿出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放人少许茶叶,用滚水将它们浸泡。顿时,一片又一片的茶叶在水中飘扬,变化,不知它们是在快乐地舞蹈,还是在痛苦地挣扎。只见得那袅袅水汽从杯中升起,只闻见那淡淡暗香从鼻尖掠过,轻轻抿一口,微微的苦,淡淡的香。

茶中滋味能有几人知?“龙井”是茶中极品,而我尝过之后却发现龙井也不过如此,以我给它的评价只能算个平常,而无数世人却赞龙井,为何?顿悟,只怪我资历太浅,不知如何品茶中滋味。

茶,当已还是茶树上的一部分时,就已显得与众不同。别的植物的叶子或全部可食或只能观赏,而茶却只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那些碧绿的、鲜嫩的叶子才可被摘下,这不正如我们的生存之道吗?呱呱落地,我们就有可能因为性别而被遗弃,“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今仍然存在。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就是在一次一次的选择与被选择中走过来的吗?只有你是那一片符合要求的叶子,你才可以成为茶,才有资格“变”,你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下一步。

当鲜叶采摘下来后,还需要经过一次的筛选,才可被炒成茶。就是那么一次筛选,无数叶子就因为自己的那么一点不足而失去了变成茶的机会。并不是谁都有变的机会的。这不正暗示着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人吗?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会抓住机遇,就像茶一样,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外界的变迁而使自己被删去。另外,鲜茶要变成真正的茶还需要经历自己必不可少的变的一步,那就是用火炒。对茶来说,这是一个成为茶上茶的坎,而对于我们来说,杂念困难就是使我们成为人上人的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先贤也是经过不断的“变”练就的。想要成功,必先需要经历过这些困难,这样你的成功才是饱满的,坚实的。

茶的一生,就如我们的人生,没有过分的惊涛骇浪,也不会一事无成,总归是那么一個平平淡淡却又不断变化。

喜欢用玻璃杯泡茶,因为这样可以亲眼目睹着茶的消亡,令人觉得分外真实。有经历,有内涵的东西才是值得品味的,茶就是这么一样东西。

愿自己有一个茶一般的人生,在变中磨砺,因为那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

茶就是这样,就如人生,就如生活,以不变应万变,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指导教师:王艳)

学生仿写感悟

篇5:高二议论文写作之事例论证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议论文就例说理的三种常用方法。

2、将思维方法落实到技法训练,增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说理意识。

【走进现场】

(2016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问题。

不一样的烟火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自古以来都是有酒就酣畅,有愁就倾肠,而突然来了这一句“不诉离伤”,倍感新异。

宋代婉约词大多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其中柳永的长调更是声情绵邈、缱绻柔肠。只一篇《雨霖铃》便唱尽离伤,此后难有胜者。但可惜,宋词偏偏都喜欢诉那离情别绪,虽说没有重章合曲,但殊途同归,无非都绕进了“一曲长歌婉转,一顾只影阑珊”的格调。时兴读一篇,百转回肠,读两首,有所感伤,但到了第三首四首,不消说心中乏味,至少“视觉疲劳”在所难免。所以尤其到了北宋后期,此人们大都落入庸庸之道,只有少数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才得以在古今文化长卷上再次华丽绽光。

不知历史是否真的会重演,绚烂的宋词之风在当今歌坛上竟得以延续。各种陈词滥调,竟也引得一时风起,直到林夕——那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出现。曾关注过《天天向上》林夕上的那期,主持人刁难他用“锅铲”作词。“锅铲”这似乎从未进入文人视线的平常工具在林夕眼里却能翻滚着酸甜苦辣,煎熬出人生百味。将被说俗说滥之物林夕从不会青睐,无话可说之物,林夕却能将他们写出不一样的光彩,无话则长。

当然,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不是在哪里都有绽放。正如职场上都习惯于在总结会上这样开头:“好的我就不说了,不足的方面我来谈一谈。”但一直奇怪,好的地方为什么不讲?是众人都夸遍而无话可说吗?想来未必。正是因为无话可说,那些“无话则长”的人才显得特立独行,一番异世见解独具匠心。就如山人的妙计,妙就妙在想世人之未想,度常人所未度,独具只眼,遗世独立。

然而,追求与众不同固然不错,但那些看似不一样的颜色为何不会都绽放异光?当“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成了可以呼出的口号,刻意的只求新异反让人觉得矫情——失了自我,当然不会出彩绽光,就像用胭脂粉饰了的东施终究比不上不着粉黛、溪头浣纱的西子。即使是耍些心机,用一个已经被证明的方程式去玩游戏,然后暂时得益,也终将会被管理员因开挂而封锁你的账号。

只有拥有真正自己不一样的颜色,才能在烟火绽放的瞬间让全世界都瞩目。

夜空晴阔,我悠然轻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活动体验一】

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由果索因,探明根源)

因果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范例导引1:

下面有两段文字,请比较一下,哪一段更有说服力?

文段1.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相反他以顽强的意志与磨难作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度过了31个没有音乐的年头,而他的许多佳作是在耳聋后写的。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文段2.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相反他以顽强的意志与磨难作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度过了31个没有音乐的年头,而他的许多佳作是在耳聋后写的。贝多芬经历双耳失聪的磨难,为什么还能创造出撼人心灵的交响.....曲?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战胜磨难,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方法二:假设分析法(正例反设,反例正设)

假设分析法就是针对文章所举的事实材料,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的一种方法。

范例导引2: 论点:成功在于创新

文段3.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就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才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方法三:比较分析法(事例同向求同、反向寻异)

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范例导引3:

文段4.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方法四:说理方式综合运用

一篇文章不可能只选用一种分析说理方法,而且在分析一个事例时这几种方法之间可以互相结合,亦可以和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等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从而让文章显出思想深度的同时,显现出灵性。

分析下面两个语段是如何综合运用说理方式的。

文段5.我们当敬畏自然,行规律之事,方能战胜自然。古有“鲧禹治水”的故事,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而大禹治水以成功而扬名。同为治水,为何结果却大相径庭?只因面对凶猛的洪水,鲧亵渎自然,违背规律,采用“堵”的方式;而大禹则敬畏自然,遵循规律,采用“疏”的办法。大禹敬畏自然,因为他深知洪水属于自然之力,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正如达尔文所言“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若他对自然毫无敬畏之心,依然以“堵”治水那么在自然规律面前,他又怎能治水成功?

文段6.仰望自己,便是覆灭的前兆。秦皇英武,并六国,合天下,筑长城,不可一世。只可惜,英武不存三十年便身死国灭,何哉?因秦皇仰望自己,自认功过三皇武帝,便寻长生药,筑阿房宫,将自己凌驾于万物生灵之上,而没有真切意识到,他与百姓平等,与万物齐名。如果他能站在正确的位置上平视自己那么可能真如杜牧所言“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悲哉!【活动体验二】

1、请分别用因果分析和假设分析,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论点:自信,但不能盲目

叙例: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2、请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观点:凡事在于“为”

叙例: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课外练笔】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篇6:高考议论文写作之比喻论证

2 、学会在喻体中表情达意。

3 、比喻说理铸华章。

上一篇:小区故事---成长下一篇:农村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