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2024-04-10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订活动方案, 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呢?指导学生掌握活动策划的方法尤为重要。5.12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也不甘示弱,体现了我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和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我以“我做募捐策划者”为活动背景指导学生在活动的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活动策划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我做募捐策划者”活动的策划设计的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活动策划的方法和流程。

2、使学生掌握活动策划的基本方法,并能自主策划活动。

3、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合作的研究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活动策划的方法和流程。

2、掌握活动策划的基本方法,并自主策划活动。

四、教学难点:

掌握活动策划的基本方法,并自主策划活动。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交流法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20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都在募捐,支援灾区,募捐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假如你是这次募捐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你怎么去做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小小策划者(课件)

二 、设问引导

请看屏幕,每个小组讨论2个问题,讨论完毕派出代表汇报你们的结果。(课件)

讨论内容

(1)为什么你想成为一名募捐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活动目的)

(2)作为一名募捐的组织者和策划者,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活动准备)

(3)作为募捐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你能为灾区人民做哪些事呢?(活动主要内容及步骤)

(4)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小组募捐和策划的.活动,怎样做到人人参与呢?(小组人员分工)

(5)怎样完成这个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活动方法w ww.xxjxsj .cn小学教/学设/计网)

(6)在活动过程中,你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你将怎样克服呢?(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三 汇报总结:

小组探讨

师组织汇报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强调活动设计包括的基本要素:

(1)、活动主题 (2)、活动目的 (3)、活动准备 (4)、活动主要内容及步骤

(5)、活动方法 (6)、小组人员分工 (7)、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师归纳总结

过渡语:其实,刚才大家在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做了一次募捐策划者的活动策划设计工作了,而且做得还不错,总结出了活动策划方案包含的一些基本要素。下面请看老师收集的一个活动策划方案,看看他们的活动方案是否具备这几个要素。

四、创新实践、综合巩固。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活动方案,这是一些大学生针对特定主题进行的一次活动设计过程。(出示方案)

(引导观看方案,回答此方案中哪些是可取之处,有哪些不足)

师:现在让你们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小组讨论设计:请参考小组活动设计方案表,围绕本次活动主题“零食中防腐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活动设计要求:(课件)

(1)内容要具体、丰富、清楚、详实

(2)分工要细致、具体、人人参与

(3)目的要明确、全面

(4)步骤清晰 、计划周详

五、成果展示、总结全课

(展示各小组的活动设计,不同小组之间提出意见和补充,对活动设计加以完善。)

师组织小组汇报,学生互评

师归纳小结

六、评价总结

结束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将今天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篇2: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手抄报的意义,办手抄报的基本要求,会设计制手抄报。

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准备:积攒的手抄报。学生准备:彩笔、纸、实践性作业设计: 办手抄报 教学时 间 4课时

活动环节: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什么是手抄报?谁办过手抄报?有什么感受?

二、问题与思考

1、手抄报有什么意义?

2、你办手抄报有哪些经验?

三、如何办手抄报。

在这里,我与大家谈谈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

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 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三、学生编制手抄报。

同学们,锻炼锻炼自己,动手编绘出一份属于你也属于大家的手抄报吧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提出本堂课活动任务 编制手抄报

三、活动准备

1、定报名

2、设计版面

3、编制手抄报。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提出要求。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行“手抄报展示交流”。

2、提出交流注意事项。

(1)汇报的同学:态度自然大方,声音清晰响亮,条理。(2)听的同学:认真听,找出优缺点和特色,做好记录。

二、交流汇报。三反思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2、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畅谈活动感受。

篇3: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项目化学习也叫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真实主题,利用各种认知工具进行调查、资料搜集、分析研究,最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动手实践、思考内化和探索创新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并获得全面发展。[2]其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等特点与“综合实践课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的课程特征有很大的契合点。[3]

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项目化学习,围绕“我们班的兔宝宝”这个真实的主题,依托博客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研究背景

本研究的对象是南京市白云园小学三(3)班的学生,共28人(女生13人,男生15人),学生很熟悉博客的使用方法(班级博客群:http://yingping2013.blog.163.com/)及项目化学习流程,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课程从3月下旬开始实施,历时三个月,以周为时间单位推进,通过引进学习主题、完成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兔笼、撰写主题作文、设计兔舍标识语等一系列任务,并将生成的“人工制品”发布到班级博客,形成了依托博客平台、利用项目化学习来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研究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参与课堂教学,统计博客群中的日志数量、阅读、评论量,分析生成的“人工制品”,访谈教师、学生等形式搜集数据。并从学习组织形式、创造性思维能力、作文写作质量三个方面来探讨该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影响。

1.借助博客平台,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在本研究中,班级中学生间的网络交往是通过发布日志及对他人日志进行评论、回复建立和发展的,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密度可以根据相互间发布日志的数量以及获得其他学习者的响应回复数量加以分析确定。[4]整个学习进程中,博客平台上的日志数为89篇,总阅读量为833次,总评论回复量为192次。

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博客的评论和回复功能,班级共同体成员之间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相互交流、互动,共同建构、分享知识,形成了以任课教师为助学者、全班同学为学习、博客为结构化信息流的网络学习共同体。[5]在这个共同体中,班级各学生在已有个体知识网络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其他同学的日志内容,在对他人进行评论和回复的过程中,形成了连接网络。同样的,班级的知识网络又将知识回馈给个人网络,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重组自己的思路。这种知识的发展循环使学生在不断地建立新的连接和更新已有连接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形成了有效的班级网络共同体。

2.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驱动式的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其中“兔笼的设计”分任务是分小组设计兔笼,并在全班多次讨论中,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设计图,形成本组设计图终稿。在评选出班级最佳设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各小组设计图之所长,形成班级兔笼设计图。

创新思维是指在创作作品时解决美术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形式,一般包括灵活性、精致性、流畅性、新颖性、敏捷性五个方面。[6]在兔笼设计活动中,每个小组在设计、修改、深入讨论其他组设计图的过程中,经过观点的碰撞,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一定的拓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各组的设计图在符合兔笼设计基本要求之外,还有1~2个的创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本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新颖性。通过博客群可以看出,各小组设计图的浏览量是十分可观的,每组的平均阅读量都高于20人次,更有小组阅读量高达116人次、评论量达25人次之多。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同学的设计图,对其创新思维的敏捷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经过访谈了解到每个小组上传至博客的设计图都是经过小组讨论后的二稿或三稿,小组同学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精致性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3.通过丰富和真切的项目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客观性、可量化的原则从日志的内容形式和日志的文字输出量两方面探讨了基于博客的项目化学习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7]

下图是三年级三班群博客博文写作形式矩形图,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前后六次的日志内容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前五次的日志中,内容只有图片的日志数量,虽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但总量是很突出的。表明学生在利用平板及博客平台记录事物时还停留在直观表象的观察阶段,是对内容的直观记录。而随着项目的进行,学生在完成搜集资料、设计兔笼和照顾生病的兔子等真实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积累和真实的情感经历,第六次的日志内容则有了很大的不同,内容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写作趋于流畅,大部分学生在原有的基础表述之外都有情感方面的升华,学生所表达的内容、思想也都深刻了许多。

由下页表可以看出,第六次的写作输出量与前五次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前五次日志写作中,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输出量都集中在150字以下,而第六次写作的输出量则集中在200字以上,这种写作量化的改变和进步是很明显的。这种可以量化的进步不仅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变化,更多的是项目化学习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持续性影响,通过对兔子的观察,他们熟悉了描写事物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兔子的照顾和观察,他们有物可写,有感而发,因而对“我的新发现”这个主题写作也驾轻就熟。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是“根本停不下来”。

因此,从学生写作的内容深度和思想深刻性以及文本输出量来看,学生的写作的质和量是有一定的进步的。

●研究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1.研究结论

从学习组织形式来看,利用博客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班级博客群的联接作用下形成班级网络共同体,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实现技术从支持个体活动到为支撑互动关系的工具的转变。通过分析学生设计的作品可以看出,基于博客的项目化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分主题,增长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获得丰富和真切体验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学生的写作内容形式和写作的文字输出量上可以看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创作素材与角度,写作的质和量在兴趣盎然中就会有所提高。

2.存在的问题

当然,通过本研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年级课程设置与项目化学习主题存在脱节问题,导致项目化学习没有一定的持续性;项目化学习进程中,部分学生不按时提交作品至博客平台、博客群中学生互动性不高;教师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缺乏一定的关注和指导等现象,希望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能有一定的改善。

摘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革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正被教师们积极地运用于各学科教学实践中。怎样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本研究结合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特点,依托博客平台,开展了一个学期卓有成效的项目化学习。

篇4: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一、让实践与综合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起点

实践与综合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首先,操作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直观化的一种形式。

这种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和脑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如在教学“花边设计比赛”时,让学生通过收集欣赏、设计制作、展示交流等大量的具体活动,使学生所学的平移旋转知识得到具体的应用。在教学“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时,通过动手摆一摆,算一算、议一议,最后得出最佳方案。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运用统计图表分析气温增减变化情况。这些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个别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让实践与综合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的舞台

实践与综合内容不只限于教室,有时需要我们将活动空间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首先,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平方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公顷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再看“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从而估计操场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感受“1公顷多大”,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面积有多少公顷。

其次,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组织学生到“海棠广场”郊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第三,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图书室的藏书量、学校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星月杯作文竞赛、星月杯计算比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比赛项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在生活情景中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让实践与综合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和课题型实践活动等几种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属于制作型实践活动。教学“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先让他们测量和计算10双一次性筷子的体积,再计算14亿双筷子的体积。让他们知道每年要浪费掉多少木材,相当于吃掉多少森林。学习体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估计教室、教学大楼、学校水池等的体积。

篇5: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本学期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化观念,加强培训

第一阶段注重转化学生的观念,认识综合实践课,以新的学习状态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更好地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集中加强对学生有关培训。

(1)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的能力。

为了扩大学生收集信息的来源,我们集中在前几周,就如何进行汉字输入、上网浏览,下载相关资料进行了辅导;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巩固学习。

(2)指导学生学习写研究方案。

(3)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水平必须经历一个萌芽、发展到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指导学生写研究方案就是要使学生从中感悟做某一件事先要考虑些什么问题?怎样搭好完成这一件事的大体框架?怎样根据这个框架去做好这一件事?指导教师提出了“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打算怎样做”的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抽象概括出“怎样写活动方案”:一是有研究的主题(如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二是研究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如调查、访问、查资料,上网查询等),三是活动的目标(这里目标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要有层次),四是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如聘请指导教师,成立或参加研究小组,查找相关资料、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五是写活动报告(可以根据活动方案的撰写提纲来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总结和展示)。当学生活动研究方案形成初稿后,在小组内交流,让小组成员一起参与修改方案。只要能表明了自己的活动步骤,指导教师都允许让学生去实施。在实施中,有的学生遇到了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能及时调整方案。同时指导教师也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4)指导学生建立档案袋。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建立档案袋,自行设计封面。纸张可以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意思。可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档案袋的封面:学生的姓名、性别、生年月日和和历次研究问题的主题;主题内容:我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合作的方式,成果展示;相关资料:收集的相关资料,活动记录,活动体会,作品,获奖情况等;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包括家长评价)。

(二)主题活动入手,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导”到

(三) 第二阶段:三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学识的限制,受原来课程模式的影响,接触社会比较少,一下子全部放开,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因此,第二阶段我们结合学校的争创实小工作,提出“争创实小,我们做些什么”这一大的主题,以主题活动为切入口,学生从大的主题中寻找和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如:关于美化校园的新建议;夸夸我们的学校;课间十分钟等。教师将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给与一定的指导,体验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三)确立子课题 ,尝试研究

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自己确立课题,写研究方案,撰. 写研究报告,尝试研究。

二、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方案实施

五、1、实施保障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实施小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2、课时的确保与安排

三年级每周3节综合实践课。

3、具体形式

①集中授课:知识技能的普及等。

②实践活动课: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

③方案设计课:主题的确立等。

④综合课:课题的研究等。

⑤成果交流课:体验的交流,成果的展示等。

⑥其他

4、实施过程 准备阶段:

①成立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和中心研究组。

②领导小组与中心研究组学习、研讨并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③调整三年级课时,设置并确定教学人员。

④各级有关人员上岗培训。

⑤成立校外实践基地 实施阶段:

①召开三年级学生家长会,成立校外导师团。

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③参与市级现场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

④各级实验教师做好实验案例的积累。

⑤每月举行一次校级的实验研讨小结。

⑥参加市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比。

总结阶段:

①学校进行活动总结。

②导师团送交方案评比,包括:理念、目标、特征、内容、课型、安全、管理、评价八个方面。

③完成学生的学期评价。

篇6: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吹肥皂泡泡的活动,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有关肥皂泡泡生活小现象。并在活动获得发现和新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和科学领域

2、收集有关肥皂泡泡的资料,并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现象及感受记录下来,以培养孩子们阅读、写作、讨论、表达能力。--语文领域

3、融入自己的情感画出带有美丽的泡泡的美术作品。--美术领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有关肥皂泡泡生活小现象。难点: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肥皂片、杯子、糖(或甘油)、吹泡器(细金属线弯成一个圆圈即成吹泡器)、电脑课件、学生活动单、范文、图片、各种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一:

欣赏动画,导入课题肥皂泡泡有一块奇怪的肥皂,小猪拿去洗澡。小猪在浴缸里放满了水,开始洗澡了,“嘿嘿嘿…,先拿根麦管,用肥皂水吹吹泡泡。”啊哟!泡泡越吹越大了。小猪高兴了,就去找小兔儿、小熊,“唉、唉、唉,小兔、小熊,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呀!有一块奇怪的肥皂,它能洗澡,还能吹泡泡,泡泡还不会破掉呢!”小兔儿、小熊就说了:“那太好了,我们一起去洗澡吧!是吹泡泡去吧!”

小猪用肥皂洗澡,还吹泡泡,吹得真高兴,洗得真干净。小熊用肥皂洗澡,还吹泡泡,也吹得真高兴,洗得真干净。小兔儿用肥皂洗澡,也吹泡泡,吹得真高兴,洗得真干净。哈哈,多么奇怪的肥皂啊!(结束)

小朋友,小猪、小熊和小兔儿为什么在洗澡时那么高兴?对,它们在洗澡时,吹出了很多肥皂泡泡。你吹过肥皂泡泡吗?你是怎样玩的?在吹肥皂泡泡时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吹肥皂泡泡。出示课题(肥皂泡泡)活动二:

吹泡泡,想一想(一)吹泡泡 l 学生介绍吹泡泡的方法。肥皂液的制作:把肥皂片放入四杯热水里搁三天。然后拌入一汤匙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吹泡器的制作:把一根细金属线弯成一个圆圈做成吹泡器。

把吹泡器放入肥皂液中,再对着吹泡器轻轻地吹气,肥皂水的水膜会伸展开来,最后泡泡会飘到空气中。想一想,除了用吹泡器吹泡泡外,我们还可以用其它什么东西来吹泡泡?如果我们把金属线弯成正方形或三角形……来吹泡,想一想吹出的泡泡会怎样?如果用吸管代替金属线,在距离吸管末端约1公分的地方剪4条缝来吹泡,吹出的泡泡又会怎样?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l 孩子们进行吹泡泡游戏,并填学生活动记录单:

孩子们在吹泡泡过程中一定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同时也会有很多问题,教师收集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整理。(二)想一想 试着找出答案

肥皂水为什么能吹成泡泡? 吹的泡泡为什么会先上升后下降? 泡泡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泡泡能有多大? 泡泡能保持多久?(为什么加了糖的那一瓶吹出的泡泡能保持的更久一些?)是什么原因使泡泡破裂了? …… …… ……

篇7:六年级综合实践 小小设计师

----个性相框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在使学生通过了解相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相框并用来美化、装饰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在相框的设计、选材、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想象创造能力。本单元内容总的思路为: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内在提升和应用,侧重于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结构,深化对知识点特别是稳定性和强度的理解。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简单结构设计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去。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结构与设计》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结构,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也具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潜能,但是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缺乏对结构设计的思考和技术实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实例形式强化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以相框结构设计为项目学习简单结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绘制设计草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设计简单结构并能进行简单设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2、交流体验,多元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体验结构设计的乐趣,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废物再利用的好习惯。

三、本课重难点:

重点: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难点:通过拆解和还原,学会制作相框。针对所选材料和结构,处理好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四、教学策略建议

教法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相框的形状、材质、功能,初步感知相框的特点。让学生初步领会技术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了解设计的一般程序,引导学生明确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

学法建议: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制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议:

本课教学资源建议: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片、折纸相框1个等。

学具准备:相片、各色瓦楞纸、双面胶、白胶、尺子、铅笔、彩笔、裁纸刀、剪刀、装饰物等

本课环境准备建议: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标准: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构思、设计草图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建议: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空间,体验技术设计的过程,了解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于生活实践。

七、教学课时建议

建议:一课时(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啊,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可是它有点不好意思出来,因为老师是从垃圾箱里把它找来的,不过经过老师的精心打扮,它现在已经变废为宝了,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你们想认识它吗 【设计意图:联系目前所提倡的“回收利用好再生”的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社会性。学生欣赏老师收集的用废弃材料制成的相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引导探索,了解新知(10分钟)

1、相框的历史;听老师说了这么半天,你们想不想也来见识一下古代的相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欣赏与观察: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相框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看出来的请举手。(瓷、竹、塑料、玉等等)

(了解相框的制作材料)

看了刚才的图片,我们不禁为之赞叹:当时的相框用材之珍稀,工艺之精湛,可以说登峰造极。那么这些相框除了制作材料上的与众不同,他们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从相框的造型与结构方面进行了解)

3、观察自制相框、总结制作方法:

课前老师看到书上有那么多漂亮的相框,所以自己也禁不住制作了几个相框。(师把相框分发下去)

欣赏了这些手工相框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呢?

那好,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研究一下老师都用了哪些制作方法?基本步骤是什么?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研究,我们知道了这些相框在制作的时候用到了画、折、剪贴等多种方法。

【设计意图:了解相框的历史,观看相框工艺之精湛,激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及资源共享的意识】

三、动手制作,掌握新知:(20分钟)教师示范制作,讲解制作方法和要求。

1、现在,你们想不想用手中的材料也来制作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相框呢?如果谁的相框既美观又有创意就能成为今天的制作小明星。

2、同学们对自己有信心吗?好,那就赶快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做一个漂亮的相框吧。

3、现在开始每位同学就是一位小小设计师了,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制作组。(学生制作,教师指导,音乐伴奏)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简单的图纸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广的创作舞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作品展评,体验乐趣:(5分钟)

1、现在各小组已经做好了自己的相框。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一下?

2、同学互相评价。

3、颁发巧巧手设计奖。学生展示自己作品,教师为最佳创意者颁奖,为最佳材料者颁奖。

【设计意图:展示为学生的互评提供凭证,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尽可能地肯定每个小组的作品。】

五、总结

同学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仅仅可以用身边的这些材料制成相框,还可以制成其他的物品,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身边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做一个环保的小公民。通过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挥动我们灵巧的小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大家关注的“环保”、“绿色”和“低碳”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社会性。】

六、板书设计

模仿制作设计制作

创意相框

篇8: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博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是基于学生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1]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小学开展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相关文献的查询, 发现许多学者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但其实施对象都是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几乎没有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而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信息时代出生的人 (通常被称为“数字土著”或“网络一代”[2]) 有很强的个性, 能迅速接受信息, 喜欢同时处理多种任务、文本前呈现图表、随机进入超文本等。[3]特别是目前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日用品, 所以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这类产品, 很容易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而且网络能为识字少、语言交流能力低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 方便他们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交流。

江苏省南京市白云园小学是南京市“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验学校, 该校勇于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2016年9月, 笔者参与了该校一年级的一项教学创新项目——低年级开展基于博客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文将详细论述该活动的教学设计及其在一年级4班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

● 教学对象

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南京市白云园小学一年级4班的学生, 共30人。在认知发展方面, 依据皮亚杰的理论, 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换的时期, 其语言、认知、思维都有了一定发展, 能进行简单推理, 察觉到事物的一些表面特征, 但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信息技术方面, 他们虽然没上过信息技术课, 但大多数在家里玩过电脑、智能手机或i Pad。

● 教学工具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利用博客 (Blog) 平台——一种由个人管理, 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图片或影片的网页或联机日记, 来抒发情感或分享信息。[4]博客的操作非常简单, 不需要有复杂的电脑操作。用户只要通过电子邮箱注册一个账号, 就可以免费开通个人博客, 就能将个人生活、奇闻异事、所思所想等内容及时地记录并发布在博客中与亲朋好友分享, 读者可以对其留言和评论。它非常适合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

在本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在家长的帮助下开通了个人博客, 他们可以将自己看到的现象、探究的结果及感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中, 其他人可以对其进行阅读和评价。教师也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圈, 然后所有学生都将自己发表的日志推送至博客圈, 这样便于教师查看, 也能实现班级共享信息。

●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分为准备期和应用期两个阶段。准备期从2015年9月上旬开始, 到9月底结束。在这期间, 我们为学生开通了个人博客账号, 并将账号、博客的基本操作步骤等告知其父母;建立了班级博客圈;进行了利用平板电脑打开个人博客和班级博客圈的培训;初步拟定了活动主题和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应用期的教学活动从2015年10月初开始, 到10月中旬结束, 共计3周。此阶段的活动主题定为“找秋天”, 教师于每周一开展一次课堂讨论、交流活动或布置任务, 每次1节课, 每节课40分钟, 其他时间由学生自主探究, 并在博客中发表博文、阅读他人日志和评论等。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周:布置任务、学生探究

由于一年级学生能力有限, 所以教师要选定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主题。当时正值金秋十月, 到处是一片秋天的景色, 因此教师选定本次活动主题为“找秋天”, 并布置任务:找到代表秋天的事物或景色等, 拍下照片, 上传至博客, 并推送至班级博客圈。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探究。有的学生在公园找到了树叶、花等, 有的学生在水果店找到秋天的水果, 有的学生作了一幅秋天的画等。学生将找到的事物或者制作的东西拍成照片, 并进行简单描述, 上传至个人博客并推送至班级博客圈, 供同学、教师阅读和评价。

第二周:阅读、评价、交流

线上, 学生可以互相阅读他人的博文, 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评论 (父母帮助打字) , 如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在秋天成熟的果实, 其他学生评论到:“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我知道还有玉米也成熟了。”等等。课堂中,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或他人的博文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由于学生年纪小, 所以刚开始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一些支架, 如“我在××地方找到了秋天”“我找到的是××”“我是这么做的……”等。对于讨论和交流的内容, 教师建议:有疑惑的地方要提出问题, 对好的作品要提出表扬或赞美, 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出来等。

第三周:课堂汇报、教师总结

学生汇报并展示本次活动中自己找到的“秋天”, 如在哪里找到的, 找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等。然后, 教师总结学生找到的代表秋天的事物, 并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和概述, 最后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

● 教学效果分析

语文、数学等学科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其评价方式也具有独特性。有学者提出可以从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劳动态度与习惯、设计与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5]由于本次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基于博客的实践综合活动内容、操作、探究程度等都较简单, 所以笔者从学生的作品、发表的博文及对博文的阅读和评论来检验教学效果。

1.博文量、阅读量、评论量

在本次活动中, 学生成果的分享和网络交流是通过发布博文及对其他人的博文进行阅读、评论、建立和发展的, 学生之间有没有发生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紧密度可以根据相互间发布日志的数量以及获得其他学习者的响应回复数量加以分析确定。因此, 笔者统计了本次活动中学生发表的博文量、阅读量及评论量 (如下页表1) 。

本研究中共有30名学生, 而博文总量也是30, 说明每位学生都发表了个人的博文日志,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此次活动, 且都有各自探究的成果, 并能通过网络和其他人分享。人均阅读量达到26.3, 说明几乎每位学生都阅读了其他人的博文, 他们并不只关注自己的探究成果, 还关注其他学生的, 想了解他人都找到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已经有了和他人交流的意识。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评价是比较难的, 它需要在阅读他人博文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表中人均评论量是11.5, 虽然不到人数的一半, 但说明一部分学生之间已经发生了交流行为, 能利用博客这个平台进行简单的交流。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的基础, 也是开展实践综合活动的基础。

2.不同类型作品的数量

学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学生对此次活动的用心程度及其探究能力。因此, 笔者统计了学生不同作品类别的数量 (如表2) 。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我们常见的落叶、菊花、橘子等事物, 学生还发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在田地里找到了稻谷、红薯、红豆等, 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画了下来, 还有的学生用自己捡到的落叶拼出了一幅画。这说明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也在用心发现秋天, 寻找秋天。而且他们对此次活动很感兴趣, 有简单探究的能力, 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现一些东西, 创作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甚至有些教师都想象不到。

● 结果与讨论

通过参与南京市白云园小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 笔者对一年级基于博客平台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能够开展此类活动的, 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且有所收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首先, 从学生的作品量可以看出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此次活动;其次, 从作品中的照片和文字可以看出学生都能身体力行地在生活中寻找秋天, 感受秋天;再次, 从学生博文的阅读量和评论量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地进行分享和交流。二是学生有探究的兴趣和收获。从学生作品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学生找到的秋天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有我们常见的树叶、花、水果等, 还有田地里的谷物, 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画成一幅画, 这说明他们对此次探究很感兴趣, 且能认真观察、留意身边的事物, 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其记录下来。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78578.htm.

[2]Bennett S., Maton K., Kervin L..The“digital natives”debate: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8, 39 (5) :775-786.

[3]黄荣怀, 杨俊锋, 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1) .

[4]Blog_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09/4904688.htm.

篇9: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三年级;快乐作文

【分类号】G623.24

1、小学三年级作文现状

(1)学生角度

1)写作素材积累困难。小学生生活经历简单,阅读面窄,平时积累的习作素材也较少,还处于爱玩爱闹阶段,对生活的观察和留意较少,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常感到没什么可写。

2)语言文字表达问题。小学生写作是一个从不会到逐渐学习的过程,也是转换口头语言到书面表达的过程。小学生对书面语言掌握还不够,识字数量少和书写能力薄弱,增加了书写难度。

(2)教师角度

1)语文考试影响作文教学热情。作文在小学语文成绩中占有的比例不高,不是拉分项目。教师过多的花时间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对总体成绩的提高效果不大,学生对作文态度不热情,导致写作文环节较薄弱。

2)小学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没有合理的作文训练方法。作文教学中过于拘泥教案,设计缺少独创性,作文课模式固定,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不好。

3)师生对作文缺乏交流。教师辛苦批改作文,而学生更关注分数,对有问题的地方关注较少,学生应付老师,师生缺乏一定的交流,对作文提高没有帮助。

2、小学三年级快乐作文教学设计

快乐作文教学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心里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对小学三年级快乐教学设计,参照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分为5个方面。

2.1 确定教学起点

对本学校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确定教学起点。

1)三年级学生作文课形式化,没有规范性和系统性,课堂缺乏生动性。三年级每周每个班级安排2节作文课,一节用于教师指导写作,一节用于学生写作。实际上对于作文课的使用情况还是趋于语文课,没有体现作文课的价值。课堂情境单一,显得呆板无趣,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2)学校、家长没有正确认识作文写作。家长认为这个阶段孩子写不写作文无所谓,或认识到写作文的重要性却没有方法让孩子爱上写作文。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辅导,孩子平时素材积累少,阅读量少,书面语言表达进步缓慢。

3)学生对写作普遍兴趣不高。对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习惯和习作能力进行调查。学生缺少写作兴趣和阅读兴趣,只有一部分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并有心情愉快的感觉。

2.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快樂作文教学的目标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激发人们去做事的动力因素,学生写作文也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主动形成“我要写”、“我想写”的状态。在平时的作文课中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美文、趣文引导学生激发想象、锻炼思维;作文课上多练多写、开拓思维,多加鼓励、增加信心、激发兴趣;课外多读多摘抄,模仿佳作锻炼自身能力。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动笔的习惯,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生活经验。

3)提高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己积累素材的选择、提取、加工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写作的立意能力、布局能力和书写能力。

2.3 制定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通过思维、素材、表达和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通过创设情境策略来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方面,如组织游戏、开展活动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体验生活和阅读摘抄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如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喜欢的人、植物、动物等,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组织讨论交流和提供范文来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提供更多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增加课内和课外的阅读量,积累素材。如开展阅读活动、组织讨论节目等;通过班级鼓励表扬和佳作展示来增加学生自信,提高对写作的喜爱,如开设“佳作大家来点评”活动。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采取的策略有观察训练法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思考习惯;有课内外活动和阅读活动策略去让学生主动动笔,积累写作素材习惯;有范文引路和班级评议活动策略去激发学生产生构思,培养积极修改习惯。

3)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写作习惯的培养将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4 规划教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作文有想象文、记实文、应用文等,特别是记实文的书写。小学三年级记实文的培养主要采取序列教学,安装人、物、景、事内容划分,安排训练教学内容。记实文的教学安排展开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初接触写作特点,需要通过一个阶段性训练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小学生三年级快乐教学实践

作文课是快乐教学实践的主要部分,需要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

1)首先明确写作要求。如主题是写人的记实文写作,要求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等。

2)明确教学目标:获得知识与技能,明白写作方法,让学生快乐写作。如写人的记实文则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增加生活观察经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在愉快的写作氛围中收获写作成果。

3)确定教学重难点。如写人的记实文则是让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的词汇,用让词汇尽可能的丰富、充足。

4)教学准备

教师上课前进行备课,准备教学PPT等。

5)教学课时

4课时

6)教学过程

快乐作文教学前期引导:①教师通过前期谈话引导,让学生从中体会情感流露。②游戏引路激发学生兴趣,如在班级进行游戏比赛,让同学之间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外貌等特点的词汇。③教师阶段总结,只是外貌特点还不完善,点拨同学使用具体事例进行特点描述,让人记忆深刻。

快乐作文教学中期引导:开拓学生思路,引发联想。描述的具体事例应该是一件详细的事,而不是多件组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该事件前因后果进行综合联想,并从中突出人物特点。

快乐作文教学后期总结:①让学生自我点评。②全班进行互相点评,交流分享。③教师点评,展示优秀作品,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结语

快乐作文教学则是让小学生善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现实与生活,更加乐观主动的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并勇于表达。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这也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10: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一、现状分析

由于本校属于农村学校,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因此,对于书本里的很多出外实践活动是很难操作的,只能通过上网查找一些关于这个实践活动的知识、图片给他们看。所以效果当然没有亲身去实践这么好的。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作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地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注重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2.走向社会,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

3.组织有关的活动素材。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适合本校实际的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可行的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多渠道的获得更多的知识。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教学活动安排:

一、我爱我家………………………………4课时

二、我们去郊游…………………2课时

三、庆祝教师节……………………4课时

四、变废为宝……………………4课时

五、我和妈妈逛商场……………………………5课时

六、走进植物王国………………………4课时

七、张开想象的翅膀…………………2课时

篇11: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一、问题———教学中为何难以落实

(一)思想认识欠缺。

数学思想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过调研发现75%的小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从未渗透过,尤其是50岁左右的老教师,对数学思想概念模糊不清,在课堂中更是很少给孩子们渗透点拨数学思想方法,仅是为解决一个问题选择解题思路,草草了结一道题,而对一道题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教师往往都忽视了。

(二)教师能力所致。

通过对农村150个教师的问卷调查及近年来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测试,我们发现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及老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不强,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力欠佳,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却淡化了知识发生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长期教学中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孤立、零散的东西,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培训引领不够。

在小学数学各级各类培训中,对某堂课该如何来上学生的吸收可以做到最大化的研究与讨论比较多,但很少有专家或教师在点评过程中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所以数学教师整体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度有所欠缺。

郑毓信先生说,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突出强调,应当说是数学教育特别是数学课程目标现代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数学思想方法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又以具体数学内容为指导思想的方法。他在教学中积极发挥,能使学生学会严密的思考问题,感悟数学教学的真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阶段必须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的行为方式,这已经是教学专家所达成的共识。本文以小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教学为例,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展开教学实践与研究。

二、探寻———以《集合》为例寻求落实数学思想教学之路

(一)课前之研

数学教材是通过静态的形式呈现信息,而学生需要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才能更好地形成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优化课堂设计,使学生真正触摸数学的思想与本质。

1. 追本溯源,寻找起点

(1)本学科的追溯:细看《集合》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但是集合的概念、集合的思想在一二年级早已出现。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教材就通过直观形象的韦恩图渗透了集合的概念。在认识0~10的十一个数字中,每个数字都有一张相应的集合图,也就是告诉学生,一个集合中有几个元素就用“几”来表示。如《数学》第一册表示“1”的集合图里只有一个元素(一面红旗);表示3的集合图里有3个元素(3把凳子)。这就很形象地把集合中的元素与基数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数学》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一节课中,把类似的图形都放在一起。这部分内容渗透了如何把一些同类的物体组成一个集合的思想。还有一开始的加法运算中,左边一只千纸鹤,右边2只千纸鹤,一共有几只千纸鹤?是两个集合间不交叉的运算,也是集合思想的一个体现。虽然集合思想早就渗透在教材中,但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但也有如学生在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的题:“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6,从后数明明排第2,这一列有几人?”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这里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题。

(2)跨学科的追溯:其实在我们的科学起始年级教学过程中也有对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蛋的结构》时,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新鲜的鸡蛋,让学生发现蛋的结构。学生通过小组自主观察,用列表法记录好对蛋结构的发现,蛋有胚胎、卵白、卵壳、卵黄等,教师就运用一一列表,画图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懂得容易。又如在学习《神奇的磁铁》一课中,教师分别给各小组一些能被磁铁吸的物体、不会吸的物体及实验记录单,让学生分小组分别实验、动手实践,发现怎样的物体能被磁铁吸,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磁铁的特性。科学课中就有画图、列表、分析、归纳等思想方法的渗透。

2. 精细解读,理解教材

“三上”数学广角集合单元中共有9个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的题(含例题、“做一做”、练习题),涉及学生在生活(比赛人数、水果品种、参观人数等)和学习(按要求填数、写成语等)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教材例题的教学意图很明显,可以分三步走:

(1)教材中用统计表的形式给出某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解决的各种方法。环节中呈现了一一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凸显出来,让学生感悟到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共同部分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了解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是无序性和互异性,明确集合的运算有交集和并集。

(3)“可以怎样列式解答?”教师提出问题,能脱离具体的图和情境,从集合的角度让学生用计算解决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推理等活动,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逐步形成严密地、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探究意识,形成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 课前调研,再探起点

执教新课前对集合一课进行了前测题目与课本例题相同,5%的学生能用比较完整的维恩图来解决,20%的学生对他们的重叠部分能初步感悟,但不能用准确的维恩图来表示,75%的学生还是不能体会到人数有重叠。其实,集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运用到维恩图表示关系,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关系等。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根据以上的认识将《集合》一课设计了简要的教学思路,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揭示课题;列表呈现提出问题质疑解题,发现学生的种种思考,教师给予学生用图的形式表达心中的想法,将孩子们的想法一一呈现,引出集合;设计由简到难,有层次的练习巩固新知;课外拓展,课堂回顾总结。

(二)课中之研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展开了对集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

1. 引发冲突,唤起学习的“兴趣”

(1)趣味题:师(口述):昨天,老师见到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师:爷爷、爸爸、儿子)。

(2)呈现改变例题主题图中统计表,提出“喜欢吃梨和桃子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老师对自己班部分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四(1)班喜欢吃梨和桃子的学生名单:

说说你从调查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喜欢吃梨和桃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求出一共的人数。

生1:9+8=17(人)学生有歧义,发现重复,引起矛盾。

2. 数形结合,突破探究的“拐弯”

我们知道数和形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我们要很好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数形结合既是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借助直观,深刻理解维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1)数形结合突破

师:是的,我们发现有些人既喜欢吃梨又喜欢吃桃子,我们没法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把这些同学的名字再整理整理,要求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1:用文字表述的生2:用三个图表述的

生3:用两个图来表述生4:用两个图并配上文字

(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教师引导可以写一写、画一画、有条件还可以摆一摆)

师:比较上面几位同学的方法,你们觉得,谁的图能最清楚地让我们看出这些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集合图时,并没有直接出示维恩图,也没有指定孩子们一定要用维恩图,而是给了孩子将自己的理解用各种形式表示出来,但教师在展示环节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第一层次地点拨从文字开始,再从第二层模棱两可的表格式递进,凸显出表格比文字表达更甚一筹,再到第三层一个小小的圈的作用凸显一部分,再到第四层级逐步明朗,并有学生自主提出用这样的维恩图。

在此环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符号化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并给学生创设了比较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这样将课的重点凸显出来,水到渠成。

(2)解决问题多样化

利用维恩图解决问题时,教师提出:“刚才我们根据这幅图,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学生喜欢水果的情况,现在我们一起回过去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喜欢吃梨和桃子的一共有多少人?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汇报:

生1:9+8=17(人)(错。有三个人既在9个人里面也在8个人里面,有重复。)

生2:9+8-3=14(人)

生3:9+(8-3)=14(人)

生4:(9-3)+8=14(人)

生5:6+3+5=14(人)

……

孩子们根据刚才符号化的展示用算式来表示,教师在此环节及时地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让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中得以展示。教师心中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他的课堂就一直会以学生为中心,将每个孩子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的体现。

3. 丰富练习,完善思维的“内化”

在教学中,我们围绕着集合思想的感悟展开活动,选择一些趣味性、实践性的素材设计练习,提升学生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技能。本单元共有9个题目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情境。我们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从具体的生活实物,到抽象的文字训练,学生慢慢地体会到用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让学生体会,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第二方面,这样设计练习,可以逐步丰富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练习中第1~2题,都提供了具体的集合元素的支撑,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及其运算。第3题,则没有形象的实际物体的支撑,让学生直接从集合元素的个数抽象地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题目中还给出了两个集合没有交集、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等情况,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三、思考———总结辐射,感悟思想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

(一)课前备课挖掘思想的“自觉性”

在我们小学阶段六年的数学学习生涯中,整理数学广角的内容就渗透出众多的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类比、集合、数形结合、代换、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一直贯穿我们的教材,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都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常常被教师忽略。在数学教学研讨中,应提高教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性,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比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更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过程渗透思想的“巧妙性”

从数学的各分支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教学思想方法,实质上就是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方法,进行数学活动的方法,揭示了数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然后通过分析挖掘教学的隐形处,了解教材中是如何渗透的,就能从高处着眼,分析和处理教材,并巧妙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渗透,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比如在“四下”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巧妙地运用画图法、列表法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题意,通过画图或列表,使学生能非常清楚地明白为什么鸡几只、兔几只的复杂问题,而且能通过观察图和表格让学生习得一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三)课后提炼数学思想的“延伸性”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使人们对这些思想方法不自觉地应用,变成普通人无意识的、自觉的行为。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考虑周全、渗透及时,无形中能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带来开阔的视野,让学生能在遇到难题时成功运用思想方法想到解决的策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数学素养基础。例如在学完“六上”数学广角《数与形》,学生通过画图对《数与形》的知识进行数形结合,为了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后要安排相对应的运用新授知识画图的方式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整个小学阶段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数学学习犹如在幽幽江中撑篙而行,缓缓前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是一场美丽的旅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束仁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J].安徽教育,1997(5).

[3]吴明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池州师专学报,2004(5).

[4]黄育粤.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遵循的原则[J].云南教育,1999(5).

篇12: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我做小小策划者》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2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教学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新的教学任务。从新版本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关于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要求随处可见,有时出现在一篇课文之后,有时出现在单元练习之中。但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只关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很少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在与部分教师交流时发现,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顾虑,如担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会出现安全事故;本地没有符合教材要求的内容让学生去实践;城市里有少年宫、科技馆等可供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的场所,而农村只有农田、房屋,教师根本没办法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其实不然,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关键在于教师寻找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为此,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策略研究”,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要想优化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就要做到“三尊重”。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进行分析论述。

一、尊重语文属性,优化实践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前提,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语文教师就要从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出发,优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其内容与形式都要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方案,让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语文教学。

比如在组织《乡下人家》课后综合实践活动时,笔者在设计实践方案中,首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实践小组选择实践课题。有的学生选择水稻与小麦两种作物作为研究对象,有的学生选择家中园地里种植的上盘西兰花与上盘西瓜为研究对象,有的学生走进头门港风景区观察景区内的景物,有的学生走进翼龙国家地质公园研究起珊瑚岩,有的学生将上盘花鼓作为研究对象,还有的学生将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实践研究对象之后,笔者指导他们列出实践提纲,每个小组都能够按照自己所列的提纲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研究“上盘西兰花的种植”小组所列的提纲有:一是观察上盘西兰花的生长情况,并写出观察日记;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上盘西兰花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比如气温、水分、肥料等;三是走访农民,了解当地农民对种植上盘西兰花有什么经验感想。有了这三个活动提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写作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农民的情感,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与落实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践,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学习方法。

二、尊重地域资源,优化活动内容

结合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化资源,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资源,在立足本地资源的基础上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由于教材中安排的一项任务是了解家乡特别的景点或物种是什么,结合本地上盘镇地处东南沿海,有新开发的头门港风景区、翼龙国家地质公园、珊瑚岩(即六角形的火山岩石),还有上盘西兰花、上盘西瓜等远近闻名的特产,以及地方特色文艺节目上盘花鼓等地域资源,都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就要综合本地地域资源,充分利用并开发这些常见的景点或物种,让他们对这些景物进行调查研究,如调查不同季节庄稼、蔬菜、瓜果的生长情况;访问家人或者走访邻居,调查本地人们的生活变化,可以用文字来记述,也可以利用照片来展现,或是用录音的形式来承载,最后形成调查报告。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展开,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效地挖掘农村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富有农村色彩的素材,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尊重学生水平,开展多维评价

评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起到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而是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活动,是一种激励和发展。学生由于受到学识水平与性格习惯的影响,在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状况来。为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维评价策略,激发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要从鼓励与激发的视角出发,保护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比如,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是评选、展示、激励。笔者首先评选出“优秀摄影”“优秀文字”“优秀视角”“优秀思维”“优秀协调”等奖项,让不同学生从评价中发现自己的突出之处,如“优秀摄影奖”“优秀协调奖”等。每个学生在汇报中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保护了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某一部作品没有获奖时,他们就会及时将自己的作品与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寻找差距,激励自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总之,农村地区为小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要不断挖掘本土资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合理评价活动过程,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上一篇:于观看《少代会》学习心得体会500字下一篇:诚信作文700字 与美德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