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2024-05-10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共17篇)

篇1: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

2、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过程:

一、练习:

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老师给知一个方向(画图: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学生说出其他的3个方向。

3、看图说方位:出示挂图,同桌互相说说谁在谁的哪一边。

4、分组活动:送回家(用东西南北卡片)

二、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

4、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

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

讲评。

5、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总结。

四、课后

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东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区。

篇2: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3、34页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加深学生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笔算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2.通过分析、练习,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及时验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节课我们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教师板书: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2.谁来提醒大家,在连续进位的乘法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我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什么诀窍可以和大家分享?

根据学生的总结老师适时点评,总结,板书: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特别强调:计算时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数。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大家说的真好!我们要学以致用,所以今天呢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场计算擂台赛,想不想参加?准备好了吗?好,今天的擂台赛马上开始!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关:计算大比拼

1.解决课本33页的第三题:

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做题。

教师引导明晰做题方法: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大的数乘得的积也大。2.解决课本33页的第七题:

(1)估算:

①将估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算式的后面; ②做完后互相检查,集体反馈。

(2)笔算:分两轮举行

①第一轮:先请四位同学进行板演(与其他学生做题同时进行。)

学生做完后,集体讲评,找出做的全对的同学。

②第二轮:再请四位同学到黑板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书写格式、做题方法进行评判、得分,师总结。

③班内交流,评选出两轮比赛表现优秀的同学。3.解决课本34页的第十题:

(1)师生分析题目意图。

(2)学生独立解决。(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到表格中)

(3)班内交流答案。(如果出现问题,请学生将自己的竖式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找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出错的原因)

总结:在第一关中,大部分同学表现的十分出色,注意到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特点,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也注意到了连续进位时要加上进位的数,真棒!希望在下一关的比赛中大家能够继续努力!加油!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第二关:生活问题大考验

1.解决课本33页的第四题:

(1)分析、审题,提高读图能力:

①仔细观察,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②要解决“900人坐得下吗?”需要用到哪些信息?

③怎样解决?(先同学分析,老师适时进行补充。)学生可能想出多种思路和计算方法,只要能合理解决问题,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②班内交流,集体订正。

2.解决课本34页的第六题:

(1)独立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①老师读题,稍分析题意。请学生说说“成人每位68元,儿童每位48元”是什么意思?

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①找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分析题目信息。

②班内交流,达成共识。(注意:当学生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同位互评。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第三关:智力大冲关

1.解决课本33页的第五题:

做题要求:

(1)分析、解读题意:

①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 怎样解决?(2)班内交流解决方法

①班内交流解决方案。

②班内交流,达成共识

③独立解决题目,师巡视、指导。2.解决课本34页的第八题:

(1)分析、解读题意:

①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第一个问题“杨杨每分钟滑多少米?”怎样解决?

(2)班内交流解决方法。

①班内交流解决“辰辰一共滑了多少米”。②班内交流,达成共识,使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班内总结。3.填一填。

要使“442×□”的积是三位数,□内最大可以填();要使积是四位数,□内最小可填()。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3 □ 2 □ × 4 × 5 2 0 9 2 1 6 2 5

学生答题后,逐个进行全班交流,并说一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共同总结,梳理知识:

(1)说一说,通过今天的练习,你觉得做连续进位乘法应注意什么? 总结:相同数位对齐,别忘了加进上来的数。(2)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总结:读题,弄清题意,寻找有用的信息。2.借助经验,解决问题:

(1)借助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其余问题。(2)班内交流,集体订正。3.出示儿歌,学生默读体会: 多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要仔细,个位乘起要铭记。

每乘一位满几十,要向前位来进几。进位虽然最关键,不忘相加少错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综合练习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

向前一位进几,别忘了加进位数。

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我以竞赛的方式设计了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在竞争的状态下,孩子们互相比着学、比着说、比着做,不仅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而且还通过这种良性的竞争,培养了学生解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2).多样化练习。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拓展,为此,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不同类型擂台赛,并给学生创设了解题环境,从不同方面进行兴趣学习,让学生掌握的牢固。

(3).一题多解。在讲述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不断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有些解决生活问题既可以估算,又可以计算。

(二)使用建议

1.本节练习课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读图、分析、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因此无论是总结还是解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完成,老师只是一位引导者。

2.练习时多关注一下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材施教,培优补差。

(三)需破解的问题

结合目前大多数学生做题的现状,特别是计算题的正确率,如何利用练习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室:

篇3: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三年级朝末综合练习

1.60分米=( )米 7时=( )分

5000千克=( )吨 16厘米+34厘米=( )分米

1米-3分米=( )分米

2.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 )。

3.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要保证9()。

4.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

5.如下图所示,如果让你来搭配,你能搭配出()套不同的服装。(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

6.用6、3、8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

7.5/7里面有( )个1/7,再添上()个1/7就等于1。

二、快乐d0、ri、mi

1.一个人的体重,用()作单位比较合适。

A.克

B.千克

C.吨

2.秒针从5走到45,经过了( )秒。

A.45

B.5

C.40

3.下面不是四边形的是()。

A.正方形 B.长方形

C.三角形

4.今天下雨,明天( )是晴天。

A.一定

B.可能

C.不可能

三、明辨是非

1.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

3.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一个三位数。()

4.29×8≈240

()

5.46÷5=8……6

()

四、先按照分数给图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五、动手实践乐趣多

1.在下面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

2.量一量你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边长,再算出它们各自的周长。

六、我是小小会计师

376+284

709—573

681×8

28÷5

七、解决问题我最棒

1.学校图书室原有故事书905本,借出328本,还回193本。学校图书室现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玲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千米?

3.爸爸开小汽车从武汉到南京,每小时行120千米。他12月10日上午9时出发,当日下午5时到达南京。武汉距离南京有多远?

4.一块蛋糕,小明吃了1/5,小兰吃了2/5,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5.一箱苹果24个,如果分装在5个装一袋的袋子里,可装几袋,还剩下几个?

6.有一块边长是20分米的正方形桌布,它的周长是多少?

7.下面是甲、乙、丙三个村的道路交通图。

(1)从甲村到丙村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2)从甲村到丙村最少要走多少米?

(3)你还能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吗?

篇5: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一、填空

1、长方体中最多可以有___________个面是正方形。这样的长方体中,有______个长方形的面相同;有_______条棱相等。这样的长方体中,正方形面的边长是5厘米,长方形面的长是8厘米,那么,它的棱长的总和是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积的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8个棱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大正方体中拿走一个小正方体,这时,表面积减少

了__________平方厘米,体积减少了________________立方厘米。

4、用1、3、5这三个数组成的全部三位数一定有公因数______________。

5、时针从8:00到11:30,扫过钟面的()/()。

二、把不是最简分数的9/81 2/67/91217/683/51化简

三、解决问题

1、一张长是24厘米、宽是36厘米的长方形纸板。

①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边长是整厘米数且没有剩余的正方形纸板,有几种剪法? 剪最大的正方形纸板,可剪多少块?

②如果把这样的长方形纸板拚成正方形,至少要多少块?

2、用混凝土浇铸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少水槽,从外面量,长11分米,宽7分米,高4分米,混凝土厚1分米。

①求这个水槽的最大容积?

②浇铸这个水槽需多少立方分米混凝土?

篇6: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第1、2题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练习,其余是求平均数的练习。为了促进学生在求平均数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各题练习重点又不尽相同。像第3、4、6、7题要求学生说说从给出的数据中还发现了什么,第4、6题注意了培养学生对平均数的估计能力,第5、8题要求学生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最后编排的“你知道吗?”,则着眼于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求平均数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去判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平均水深110厘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读题后问:什么情况下会有危险?那你认为会有危险吗?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分别请代表阐述理由。

没危险的理由:身高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

有危险的理由:平均水深110厘米,有可能有的地方比这浅很多,对应的有的地方就应该比110厘米深很多,所以还是有危险的。

用手势来表示一个池塘的形状,感受它不同于游泳池,有的地方会很浅,中间部分则会很深,所以如果到中间去游泳的话还是会有危险的。

2、下面哪些说法不合理?

读懂题目的意思,重点理解“不合理”:有的问题也可以计算得到有个数据,但这个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不合理的。

(1)小力走8步,共走了520厘米,他平均每步走65厘米。

(2)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的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球。

解读:4比0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合理吗?为什么?

(比赛的目的是找出差距,如果也平均了之后,就没有差距,也就没有比赛的必要了。所以它是不合理的。)

(3)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千克。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千克。

(看图后,可能会有学生会提出:图中有2个小孩子,他们的体重肯定会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那么肯定会有体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这还是符合平均数的特点的,还是合理的。)

3、四位同学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献图书情况如下表(表略)

你从表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如果有学生已经提到了书上的问题,那就不要再看书上的了。但书上的问题是基本问题,要人人都理解并掌握。)

4、你能算出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吗?

读懂书上的统计图,问:这张统计图与我们前面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数据只标出了双数的)

那第一组是植了多少棵呢?其它几组呢?

算出他们平均植树的棵数。(8棵)

在8棵处画上平均水平线,你又发现了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发现:有了这平均水平线,很容易看出有比它多的,肯定也有比它少的。……

5、李江调查了他们小组6个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表(表略)

(1)找出他们中最高和最矮的?

(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

问:在估计的时候你能先确定范围(或排除哪2个数据)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3)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看看你估计得怎么样?

在计算的时候,注意结合竖式,让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实用的简算方法。

7、下面是上星期小华记录的每天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表略)

问:你知道一天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产生在什么时候吗?

(1)上星期平均每天的最低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观察表中的最低温度,它们有什么特点?(都是20多度)

那在计算平均数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指出:平均温度肯定是在20多度,所以可以先不看十位上的2,只看个位:4+2+1+2+3+4+5=21,21÷7=3,20+3=23 最高气温呢?能不能也用刚才的方法来算?为什么?

那你可以怎么算才简便?

(课堂上有学生发现这些数据都接近30,所以把它们先都看成是30。)

(2)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8、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男生和女生的体重,填在表中。再分别算出男、女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这道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讲完,所以布置了大家把有关的数据统计好,下节课继续交流。)

另外再布置作业:记录你本周做家庭作业用的时间。

课后小记:

篇7: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篇8: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补偿性体能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体育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或相异的体能。补偿性体能发展有机融合于技能学习过程,对动作技能学练价值具有补偿和延伸意义,对动作技能掌握起辅助和促进作用,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引领和变革意义。

小学阶段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阶段的过渡,从一二年级的正面投掷过渡到三年级的侧向投掷,应该说技术动作有所提高,对学生投掷的角度与远度等有所了解,但是对侧向投掷的概念仍然不太理解。要进一步加强蹬地转体挥臂等的练习,采取合理的投掷角度,使学生掌握投掷的方法,投掷一定的远度。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量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统计法等。

3 实验对象

常熟市报慈中心小学三(1)、三(2)学生102名,其中男生56名、女生46名,三(1)班为实验班,三(2)班为对照班。

4 实验内容

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水平,学生体能的测试水平、运动技能水平,观察、测量、统计、语言激励等教学手段进行干预,来研究学生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对垒球投掷远度所产生的作 用。

5 实验的具体安排

(1)运用量表问卷测试全体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对参与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水平等。

(2)对所有实验班对照班学生测试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成绩,以便于实验后对比数据。

6 研究结果

6 . 1 投掷垒球成绩分析结果

6.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垒球投掷成绩处于同一水平

实验前实验班垒球投掷情况中,练习参与度是86.95%,技能掌握情况是70.25%,投掷远度均值是15.15 m,对照班练习参与度是86.75%,技能掌握情况是70.35%,投掷远度均值是15.15 m,因此实验前,学校选取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垒球投掷上是处于同一水平,完全符合实验条件。

6.1.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垒球投掷成绩比较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检验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2),实验班无论是同练习参与度,技能掌握情况和投掷远度都远远超于对照班。特别是投掷远度均值实验班从原来的15.15 m上升到19.6 m,提高了39.4个百分点,实验班和对照班投掷远度均值对比,超出对照班39.0个百分点,说明实验对实验班学生的投掷垒球的成绩有促进作用。

6 . 2 在投掷教学中对实验班所采用的手段分析结果

教师在投掷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投掷中出现的问题,设置补偿点,通过一系列的 补偿,让学生掌握 投掷的技能。根据 统计(见表3),通过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学生的掌握力基本全在90%以上,手臂力量问题通过补偿不能短期见效,但是也是有所提高。

6 . 3 在投掷教学中体育学习自评量表分析结果

通过学生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体育学习自评量表,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和健康行为有明显的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好,喜欢参与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练习,合作精神也大幅度进步,健康行为达98.9%。

6 . 4 实施投掷课中实施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注意事项

6.4.1 不能一应俱全

身体素质分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协调等等。每堂课不可能把每种素质都练习到,必须设计出对课堂有利的,能促进技能的掌握的补偿性体能素质,应该是补偿性体能素质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技术、技能和体能的同步发展。

6.4.2 不能主次不分

我们的体育课堂不能为了体能的补偿而补偿,体育课的主要任务不能丢,不能把体育课上成缺啥补啥的素质练习课,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形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习惯。

6.4.3 不能过度补偿

反对过度的体能补偿,补偿要讲究针对性,体能补偿的目的是在常态下实现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出来,并不是一味的乱补。

6.4.4 不能顾此失彼

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设计不能干扰正常的运动技术教学,应对技能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既发展学生体能,有促进学生技能的教学思路。

6 . 5 投掷课堂上通过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练习, 学生体育课上的变化

6.5.1 能较快的掌握技术动作

教师为了提高技能水平、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详细的教学步骤。粗一看,这些环节与通常的教学环节大致相同,但“补偿性”理念的融入却使这些环节变得清晰而具体。在“投掷垒球”的单元教学计划,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确立一个人人都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如果在单元课 时内学不会,就要实施补偿性 体能素质练习,对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进行强化,通过一系列的补偿,学生能较快掌握技术动作。

6.5.2 运动能 力明显变强

学生在课上进行“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练习,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练、练什么、怎么练的问题。动作技能是体能素质的综合运用与整体表现,掌握不了或者运用得不熟练就得“补”。这种补偿没有安排模式中的“任务”感,没有了强迫性,学生都愿意参与,通过在课中进行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学生在课上,积极进行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练习,学生的运动能力明显变强了。

6.5.3 让学生 获得成功体验

原来,“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乐趣。原来在课上,学生原来很难学会全部动作,很难体验到成功。练习,补偿、补多少,怎么补,让学生一目了然、具体客观。通过练习,体能素质必然就达到了某种高度,“成功”的体验必然就产生了。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投掷课中,科学的设计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内容,构建既促进投掷技能教学,又有益于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高效课堂。把偿性体能方式把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素质练习的内容与方法科学组合,贯穿于现代体育教学课堂的全过程,结合课堂结构的各个部分,实现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与补偿性体能素质的有机融合,为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7.2 建议

(1)根据课堂学生的学习练习的情况,老师课后及时总结,并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进行调整和修改。(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量偏大或小、对技术学习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是否达到。)

(2)补偿性体能素质项目的布置可与运动处方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补偿性体能素质运用到课堂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帮助学生掌握,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老师要科学灵活运用补偿性体能素质,不死板,不硬套。

篇9: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练习三(2)

教学内容:练习三13——20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巩固不用调商的除法计算方法

巩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掌握连除与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说说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完成13题。

师生分析解题过程。

针对出现的普遍问题予以几种讲解。

二、练习

1.独立完成14、18、19题 2.同桌交流答案

3.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订正

5.16、17题讲解

先通过练习第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已有三年级的连减=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经验,很容易加以总结)再练习剩下的题目,化难为易。指名板演。

三、作业

篇10: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1、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第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篇11: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和解答简单文字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的文字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为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作好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和文字题结构及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学关键:为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递等式计算。

(1)942-136÷8×20 (2)146×13-360÷6

(3)73586-16940+40780-50245

先要求学生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哪几步可以同时脱式,然后集体练习,三人极演。

2、文字式题。(口答,要求列式并算出得数)

(1)37加上16的和是多少? (2)37加上16,得多少?

(3)350减去80,差是多少? (4)350减去80,得多少?

比较第(1)与(2),(3)与(4)题在列式上有没有区别?

(5)35个2是多少?70里面有几个2?

(6)11的6倍是多少?66是11的几倍?

(7)48除以6的商是多少?8与6的积是多少?

(8)60减去49,差是多少?17乘以3,积是多少?

二、新授。

1、引言。一步计算的文字题,我们可以根据和、差、积、商的意义直接列式计算。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呢?这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

2、教学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列出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积”,“差”等术语。

(2)提问:这一道题与刚才口算的第(3)题比较有什么不同?350减去了什么?减去了多少?怎样列式?

被减数 减数

350-80×3

归纳:因为这题的要求是求差,必须找到被减数与减数,被减数是350,减数是80乘以3的积,所以列式是350-80×3。

从运算的顺序来看:80×3应该先计算,这样列式是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

接着计算: 原式=350-240

=110

3、把例3改题。“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样列式呢?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被减数 乘数

(350-80)×3

归纳:因为这一题求的是积,必须知道被乘数与乘数各是多少,被乘数是“350-80”所得的差,乘数是已知数了,要先算“350-80”,就要加上小括号,所以列式为:(350-80)×3。

接着计算:

原式=270×3

=810

从运算顺序来看,350-80应该先计算,所以(350-80)×3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94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篇12: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1.正确看待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不仅与他们的年纪有关, 而且和他们自身的情况相关。 因此, 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时候应该分情况讨论。 根据每个小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标准, 保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不能好高骛远。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小就将基础打好, 通过大量的练习维持。 许多二年级小学生不能踏实学习, 贪玩, 更应该保证这些小学生每天的数学计算题练习量, 保证训练的效果。 同时, 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三方应该同时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 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在强调家校互动, 但是实际开展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 学生的能力不只是数学学习的能力, 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切忌以偏概全, 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放任自由, 不对其进行教导。在这个问题上, 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 心智不成熟, 生活上学习上许多方面都未曾接触, 并不了解, 所以数学教师对于那些反应不快的小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与重视、鼓励。

2.培养三年级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及日后的提高。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堂秩序进行认真听讲, 紧跟数学老师的思路, 课下独立完成作业。 并且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练习中要学会独立钻研问题, 通过逻辑推理, 独立解决, 不要随便请教他人或验证答案, 要自己做到对结果有把握之后再请老师评判。 同时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计算的时候, 培养小学生养成先看后想, 再算再验证的习惯。 其实就是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 首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及负号和要求; 然后思考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解答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的先后顺序, 等等;再进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最后进行演算验证, 发现自己在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对小学生的书写格式进行正确指导, 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这样可以减少计算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还应该注重对口算能力的锻炼。 笔算以口算为基础, 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 如果没有口算, 笔算也就无从说起。 实际上, 小学生的笔算能力可以从其口算能力上反映出来。 在口算时, 记忆和思维同时活动, 因此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增强其记忆力。

3.强化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训练

在小学生数学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在课堂上, 应该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 对算术理论进行理解, 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之于问题就像钥匙之于锁, 而算术理论又是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方法相辅相成, 但实际中并非如此, 许多教师过于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而忽视算术理论的探讨。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因此, 在数学计算课堂上, 计算方法和算术理论应该同时教给学生并让其掌握。 例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时观察数字特征, 总结出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 什么时候使用会让解答过程变得简便。

在计算教学时首先让小学生对计算的道理有一定的掌握是保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并处于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因此, 小学数学课堂上既要做好对数学知识的讲解, 又要做到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计算教学内容占小学数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所以, 在计算教学中应该突出估算。 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因素, 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正确地进行估算可以得到得数的取值区间, 有效结合估算、口算与笔算, 为数学计算创造有利的条件。

计算题与应用题相区别, 计算题仅由数字与运算符号构成, 是一些抽象枯燥的算式。 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影响计算的正确率。 因此, 在对计算教学进行教案设计时, 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兴趣所在, 将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 吸引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好奇心, 保持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题中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 如送信, 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家, 等等。 这些实际就是匹配题的变形,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这种匹配的练习题, 会激发小学生参与联系的热情。

篇13: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六》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熟练验算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除法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基本练习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下面各题,并且进行验算。

148÷2676÷4791÷7

249÷8343÷5514÷3

2、按要求把下列数正确的填入圈内

907258512026778

被2除余数为0的被3除余数为0的被5除余数为0的

3、在□内填上正确的数

29×3=90-□12×3=□÷3

□+63=25×4150÷3=□×2

4、经过刚才的练习,现在我们来个比赛

P275

校对答案

二、综合练习

1、P262学生独立完成

2、P264读题思考,小组讨论,看看谁的方法好

3、P276请你帮帮王叔叔解决以下问题

三、小结

四、分层作业

1、P277(成绩好的学生做)

2、找出相同的除数

61÷□=□……5

68÷□=□……5

75÷□=□……5

3、找出相同的被除数

□÷4=□……3

□÷5=□……3

篇14:统计图的综合练习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出自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提供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总结(略)

统计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篇15: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56054604560()4460

4560()64504560()4520

2、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240214012042104

二、练习:

1、老师出示四个数字,请同学先组成大小不同的数,然后两个两个进行比较。

8、6、0、5

2、学生先独立进行组数练习,然后同桌两人分别拿出一个数进行比较。

3、你能把这些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4、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7题。

你能根据下面的统计回答问题吗?先说给同桌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5、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8题。

请同学们按照五岳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西岳华山米北岳恒山米

中岳嵩山1440米东岳泰山1524米

南岳衡山1290米

6、根据这些天所学的内容,你能也来出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学吗?

(同学之间相互出题、做题)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8两题。

篇16: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一、以提高乐趣为动力, 让练习内容“活”一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它有着实在、生动的生活背景, 因此, 活动作业的设计, 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1. 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作业是否感兴趣取决于数学作业是否有趣, 因此, 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该灵活新颖, 吸引学生。

2. 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 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因此, 在低年级数学活动作业设计时, 要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 促进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解决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而且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蕴藏于我们的生活中, 生活离不开数学。

3. 层次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 不催促学生, 不追求解题数量, 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有的学生“吃不了”, 有的学生“吃不饱”, 我们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在设计数学活动作业时, 要有选择性, 针对这种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在练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以培养能力为原则, 让练习形式“新”一点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完成数学活动作业, 在作业形式上, 还要突出“新”, 恰当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调查访问等练习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活跃学生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1. 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型作业是让学生通过剪、画、走、折、拼、量等实际操作完成作业。例如, 在学习二年级《角的认识》时, 让学生用牙签、正方形纸、小棒、钉子板或硬纸条等不同的材料动手制作角, 当同学们制作出大小不同的角时, 可让他们动手指一指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进一步体会出从顶点出发, 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相互比一比角的大小, 进一步体验和巩固角的特性。又如认识七巧板后, 让学生用一副七巧板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此类作业, 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 在操作中去思维和学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关于量的认识非常抽象, 要学生对量建立准确的观念有一定的难度, 光凭教师的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后应做到人人练习, 加强实践, 增加感受, 建立表象。

3. 调查访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调查访问不能浮于表面, 应有学生深入的思考, 使学生体会调查的乐趣和意义。调查访问的重要内容———统计, 培养了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意识, 学生在统计过程中能学会分析数据和提取有用信息。调查和访问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以激发合作意识为目标, 让练习方式“奇”一点

低年级的数学作业可以是孩子独立完成, 也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能增进学生与同伴和亲人之间的情感。

1. 培养友情, 激发合作意识

例如,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后, 让孩子回家后给自己的物品贴上价格标签, 开一个“小小商店”, 与小伙伴们一起来游戏, 一人充当营业员, 其他人当顾客来买东西, 在与伙伴们的游戏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和人民币的简单使用。友情型的合作作业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 因为他们在游戏中经历了知识应用的过程, 体会到了合作的魅力, 解决了实际问题,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2. 增进亲情, 享受游戏乐趣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枯燥的计算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厌烦, 因此, 可以改变练习的形式, 增加一些亲子趣味练习。

如学习了乘法口诀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速算24点, 每人出两张牌, 边出牌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在只使用一次的情况下, 怎样算可以得到24;认识了《长短》后, 让学生回家与家里成员比比手臂, 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习估算知识后, 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个猜数的游戏, 抓一把花生、玉米、瓜子等, 并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个。

这样在互动和游戏中完成作业的方式, 学生怎么会不积极主动地参加, 怎么能不兴趣盎然地完成呢?

篇17: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综合练习教案

一、填空题。

(28分)

1、375÷2的商是()位数,375÷5的商最高位在()位。75×4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2、□60÷4要使商是两位数,□最大填();要使商是三位数,□最小填()。

3、4□8÷2中,要使商的中间有0,□里可以填()。

4、在平移运动后的()内画“—”,在旋转运动后的()内画“○”。

①开锁()

②拨算珠()

③翻书()

④推拉抽屉()

⑤打针()

⑥螺旋浆的运动()

5、2008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我国的教师节在()月份,这个月有()天。我国的建军节是八月一日,在第()季度,这个季度有()天。

6、4年=()个月

28个月=()年零()个月

3千米=()米

5000千克=()吨

7、韩泰集团今年第二季度平均每天节约用水20吨,第二季度大约共节约用水()吨。

8、从8时到12时,李师傅共加工480个零件,平均每小时加工()个零件。

9、□÷○=14……8,○最小是()。当○最小时,□是()。

二、判断题。

(5分)

1、75×48=48×75。

()

2、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也得0。

()

3、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

()

4、848÷4÷2=848÷8。

()

5、平年和闰年下半年天数一样多。

()

三、选择。

(5分)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①两位数

②三位数

③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2、小红4分钟做了120个仰卧起坐,小明3分钟做了117个仰卧起坐。他们俩谁做得快一些?()。

①小红快

②小明快

③一样快

④无法比较

3、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

①一定有0

②没有0

③可能有04、()的得数比2800大,比4000小。

①78×45

②34×23

③72×85

④42×685、在1964年、1978年、1995年、1996年、2001年、2100年中,闰年有()个。

①1

②2

③3

④4

四、操作题(8分)

1、连一连:

把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右边的样子,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用线练一练。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2、按要求填一填、画一画。

来源:http:///tiku/

(1)、向()平移了()格。

(2)、向()平移了()格。

(3)、将

向左平移4格。

四、计算。

(22分)

1、口算。(6分)

32×10=

50×60=

0÷2=

500÷5=

460÷2=

85-57=

10×65=

36+43=

0×78=

11×70=

800÷4=

65+0=

2、用竖式计算,加★的验算。(16分)

75×23=

79×50=

★63×25=

864÷9=

418÷4=

★361÷3=

六、解决问题。

(5+5+5+5+6+6=32分)

1、2、小明与小华4天共写了160个毛笔字,平均每人每天写多少个?

3、王刚背英语单词,平均每天背5个单词,照这样计算,七、八两个月他一共可背多少个单词?

来源:http:///tiku/

4、一个计算器35元,一台电脑的价钱是这个计算器的90倍,买一台电脑和一个计算器一共需要多少元?

上一篇:考核指标细则说明下一篇:体育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