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力是什么

2024-05-04

艺术表现力是什么(精选6篇)

篇1:艺术表现力是什么

艺术表现力是什么? 1艺术表现力,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

2艺术表现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艺术教养、专业技术水平、训练教育、美学感悟、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文化素养等,这些因素对艺术家的表现意识形成、各类作品完成质量的提高、艺术作品内涵的丰富、情感激发及艺术修养培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影响艺术表现力水平的发挥.3、艺术表现力:指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们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

4、艺术表现力:指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们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

5、一、动作是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基础

扎实基础。成套动作是表现力的载体与基础,没有健美操肢体动作就根本谈不上表现力。专门的长期基本功训练能使健美操动作达到—定的力度、规范、协调。力度与表现力实际上就是一个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首先就必须在有厚实的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谈到培养表现力。

二、音乐是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灵魂

音乐与健美操动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健美操是“形动于外情于内”的表演艺术,情与形是不可分割的,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动作是健美操特有的内容,只有将健美操的每—个动作,每一个造型,每—个表情都融合在音乐中,才能使健美操产生水乳交融的美,同时音乐也为发挥表现力增加了色彩。要根据动作来选配音乐。

三、心理素质是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根本

自信心:健美操是—项表演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学生心理上要有表现的意识,学生的自信心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学生开始就要建立一种自我信任,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下,学生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首先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卑是每个人的必经心理体验,正常的心理过程。自卑可通过体育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消除。其次,老师注意自身的示范、启发、帮助给学生的感官刺激,对学生的每——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对较片的学生多加帮助、鼓励,切记讽刺挖苦,学生应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特长,—点一点进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应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变情况。如学习气氛、动作失误,体育老师的语言等等,都会给学生—些新异的刺激。如果学生反映积极则能很快适应。一旦因此而产生消极、紧张等反应则将严重影响现场表现力。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应变能力,作到以不变应万变。

表情是表现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学生的临场表现是精心训练而来的,特别是表情。健美操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借鉴舞蹈、艺术体操等相关项目,吸取一些有利于自身的技巧方法。还需要从学生个人气质,艺术修养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才能达到。

表现力体现在身体的每个环节,学生完成动作的身体姿态是增强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个人的身体语言能够很好地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健美操运动正是通过身体动作,身体姿态展现运动员的运动激情与生命力,反映一个人对音乐的感悟,对美的追求,学生在做好每个动作时要注意展示最美的一面,优美的身体动作,身体姿态能帮助自己“说话”,帮助自己展示自我,从而为学生的表现力添上重重的—笔。

篇2:艺术表现力是什么

表现手法简介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语文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 、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应该说表现方法包括了表达方式。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现手法的叙事顺序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法

详 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篇3: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表现

———叶圣陶

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夸美纽斯

故闻其声而知其风, 察其风而知其志, 观其志而知其德。

———《吕氏春秋》

这些话, 都隐含了语言的重要性。作为人与人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 其作用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能撑起地球的那个支点, 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能否准确生动地表述, 鞭辟入里的分析, 恰到好处的点拨, 也就是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这个支点, 直接决定了能否让学生在瑰丽的知识殿堂里开启心智, 陶冶情操,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艺术的体现。

近年来, 学生的知识接受越来越偏向于理性, 而感性的淡化也就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这种现象相信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不愿见到的。而我认为优美的教师语言所产生的再现性、艺术感染性和创造性等艺术效果恰恰能弥补这个遗憾。

一、再现性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 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教书的任务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本。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人物刘兰芝每一次落泪, 无不令人叹息和悲伤。那晶莹滚烫的泪水凝聚着她的悲愁和苦痛, 滴在了学生的心上。痛苦的泪水, 一点一滴皆关情。教师授课时如能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再现文本的语言艺术, 让学生体会其情感, 感受作品的悲剧色彩, 必能获得极强的审美感受。

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中, 楼阁的最佳视角、色调、背景的最佳搭配, 构建了作者心中的一片乐土,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堪称隐逸情怀之“天人合一”。教师引人入胜的话语必能使学生陶醉其间, 憧憬之, 向往之。

由此可见,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在这片沃土上耕耘, 尤须发挥语言的艺术美, “披文入情”“披情入理”, 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把精彩的景象描绘出来, 再现文本的美, 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受到教育, 受到感染, 并爱上自己的母语。

二、艺术感染性

教师的语言绝对可以调控课堂的气氛。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感染学生, 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 而平淡死板的语言下绝对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教师如果言语丰富, 措辞优美, 含蓄幽默, 富有魅力, 其艺术感染力足能使学生身心愉悦, 思维活跃, 在教师用精彩的语言营造出来的美丽的环境和氛围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 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因此, 醇美的语言能触动学生的心弦, 陶冶学生的情操, 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

我觉得于漪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 就是因为他们教学语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堂课幽默风趣。正如魏书生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历史在评价希特勒时, 贬多褒少, 可是我们单从他的语言来看, 希特勒不可以说不是一个奇迹。他那近似神经质的疯狂的演讲, 煽动了几乎是全德国的年轻人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 就算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同样的道理, 如果老师语言平平, 甚至词不达意, 那足以使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打了霜的茄子, 一蹶不振, 而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和谐动听的语言, 其高度艺术感染力则能使学生听起来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相声演员姜昆曾说过一段相声, 他是这样形容经典歌曲的:“经典歌曲刚开始时就像平地行走, 音调较平, 然后开始爬坡, 音调往上走, 爬到最高处时, 突然往下, 音调骤降, 到结尾时, 翻几个跟斗, 音调也跟着绕几个圈。”这样的歌曲唱出来后, 那简直是“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而这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呢?

三、创造性

语文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 随着学生信息量的增加、知识面的加宽, 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 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这时, 教师要做的除了掌握新知识, 扩大知识面, 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外, 还需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创造性地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势。

其实语言创新的过程是隐性的, 很多时候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 而是对已有信息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创意;可是语言创新的结果又是显性的, 具有崭新创意的语言, 能进行新的意义交流, 带来独具审美意义的享受。如教师直截了当地提问题远不如创设问题情景, 更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或探究发现, 甚至还可以在授课中, 根据教学进程, 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 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 随机应变地调节教学节奏,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使学生乐在其中, 教师的语言就必须具有高超的再现文本的能力、灵活的创造能力, 以及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才能化枯燥为风趣, 语文课堂才会形象生动, 多姿多彩。

无数事实证明:那些能用高超的语言再现文本, 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的语文教师, 在课堂上总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课堂就是他们的舞台, 他们就像高明的导演一样, 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去发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进而热爱自己的语言, 学习自己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不就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吗?

篇4:艺术表现力是什么

[关键词]电影字幕艺术表现力元素

所谓电影字幕是在一部影片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银幕上的所有文字。它包括:影片的片名、演职员表、剧中人物的对白,时间、地点、人物姓名的标注、歌词、片头、片尾字幕等等。字幕文字不仅表达抽象概念,其本身也是一种视觉对象,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显现方式等都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随着音响、色彩、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介入,字幕造型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性增强,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大,文字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电影中。这种形式应该是一种特殊的近乎抽象的图像,不同于书法、招贴中的文字,电影字幕需要与影像发生关系。与整个影片的蒙太奇结构紧密结合,是整个影片独特氛围、艺术性、情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强、提升我国影片的字幕设计水平是需要电影工作者从其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力及现代科技手段方面去研究和探索的。

一、片名字幕引导观众进入电影故事,是一步影片的向导。

任何一部影片都有标题字幕,犹如绘画、音乐配上好的标题,可以强化作品的整体效果。影片片名在片头出现,是对整个影片总体气氛的奠定。观众最开始看到片名时,首先感受的是它的表现形式和片名传达给观众的视觉体验。片名确定后,以何种形态出现,以何种方式、何时出现直接关系到影片氛围的奠定。

从片头字幕插入的位置来看,美国当代的众多影片习惯直接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在故事的进展中插入片头字幕的做法,这样做可以在故事的叙说上有连续性,而不至于使观众等待故事的展开。

电影片名设计有一定的表现规则、创作方法和艺术要求。在决定一部片名的设计方案时,首先要了解这部影片的基本内容、风格特点、剧情节奏等因素,以此来确定片名的字体、风格、画面布局、银幕效果和表现方法。因此,要求设计和摄影人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和想象力,同时还要具备娴熟的制作技巧。要设计出一幅好的出色的片名,就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文化修养。从形式上看,一部片名既要注重单字结构,又要强调整体感,从它的内涵意义的表现上,既要讲究字体艺术的美感,又要透视出影片的内容与风格。还需要与画面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使文字和图像布局得体,在构图上显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浑然一体的感觉。

国产影片《好奇害死猫》一分多钟的片头,在黑白大反差中隐隐出现都市、绿叶、保卫的臂章、流动的血、以及滑动的匕首、情侣的照片、凄厉的红色,在凄婉的音乐声中推出片名《好奇害死猫》白色的花分解,飘散,整部电影的情绪和基调得以体现,迷茫、错乱、诡异、情色、血腥,在敲击的钢琴声中好像就要为你诉说一个故事,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凝结于影片之中,期待着故事的展开。可见,好的字幕设计不仅仅取决于字面意义,更取决于其艺术形式的展现,及其与整个影片的融合程度。

美国影片《007-黄金眼》片头字幕中明显的政治色彩是引起争议的。倒塌的列宁雕像、超现实手法中性感女郎在镰刀上行走、锤头从空中落地折断、美女口中的手枪对着红旗开枪,字幕在荒诞的音乐声中缓缓出现,有一种嘲弄的意味。但从其字幕展现的艺术性上来看,片头的内容与剧情中007与前苏联间谍战中表现的驾熟就轻是吻合的。其片头字幕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与剧情内容产生互动,使观众产生期待。

二、片尾字幕是一部影片情感的延续、延伸和扩展。饱含情感性,与影片内容发生呼应、互动。

片尾字幕是一部影片的总结,在设计形式上应承上启下。片尾字幕与整个影片产生呼应,激荡观众刚看完的故事情绪,引发反思。在其艺术表现上,往往片尾字幕有演职员表、拍摄地点、赞助单位等,宇幕较长。在字幕设计结构中逐渐成为重头戏,与音乐、图形、影像的结合,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在运动中的图文混排形式都是片尾宇幕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美国当代电影的字幕结构往往偏重于片尾字幕,从字幕设计上追求形式感,用字幕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影片的情调,从字幕设计感受上给观众以回味。留下悬念。字幕的展示过程给观众留以期待,期待下一部电影的出现,让观众爱上电影。

美国影片《国家宝藏》片尾宇幕在男女主人公富含隐意的对话刚一结束,撩人心扉的音乐响起,片尾字慕出现,古朴的古罗马、希腊、希伯来文字作为背景形式,穿插着古代珍宝上的图案,在黑背景上,演职员表以白色醒目的方式出现,前后形成层次,字幕暗喻着世界还有无尽的宝藏,暗喻着下一次惊险的寻宝活动的开始,在音乐的烘托中,字幕有节奏的出现,让观众在气势滂渤的音乐声和文字的节奏中期待着下一部寻宝电影的出现。

电影片尾经常出现一些交代结局的字幕。表面看来,导演使用宇幕主要是告诉观众一定的内容,要交代一些重要信息。事实上影像本身完全可以说明故事背景,还可以使用画外音来说明,即使略过这些字幕,观众也可以从影片中推断出社会历史背景,也就是说,这类字幕使用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传达什么内容,而是要渲染、强化影片的气氛。众多的影片片尾字幕用来说明故事的发展结局。如:美国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单》片尾宇幕告诉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在逃出集中营后的去向,以及纳粹军官的下场。表明向观众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真实性更让观众震撼,讲明故事的结局也是观众期待的。片尾字幕简洁、直接。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凝重的、反思的氛围。《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这部影片中,字幕与画面相互结构,形式颇似中国古代“复踏”的修辞手法。字幕虽然重复着画面的内容,但一组组短句结合在一起,显现出了强大的呼吁力量。

文字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沉着的、严肃的、不能轻易改变的。插入字幕来交代故事的结局,好似一纸宣判,沉重而无奈。这类字幕在历史性题材、纪实影片中常被使用,它们强化了纪实片真实的、不动声色的气氛。

插入式字幕是在电影中常见的叙事手段。常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虽然也可以使用各种蒙太奇手法来叙述时间概念,尤其是通过特写镜头定格空间来巧妙地转换时间。但出于影片气氛的考虑,采用字幕表示时间的叙述方式有时不仅使影片镜头剪辑流畅,更主要的是营造出一种沧桑感。时光流逝,不可逆转,就像讲故事的老者的一声叹息。字幕加入蒙太奇叙事结构中,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影像的表现力。

文字作为一种形式参与蒙太奇的叙事结构,与影像发生碰撞,达到融合,并使影片产生超越文字与影像的新的审美内涵。影片《2046》中插入的表示时间转换的字幕“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利用字幕在现实和未来之间进行时间转换,在男主角和不同的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中转换,让观众在时间的切换上并没有生硬感,而且有一种新鲜的时空流转的感觉,带来一种现代感,营造了影片的诗意气氛。片尾字幕文字在都市背景下的错位和交插,与影片中男人与女人情感的错位产生呼应。杂乱的社会,嘈杂的声音,影像的重叠呼应着影片的形式和风格。

三、电影字幕的艺术形式是运动的字体设计与版面设计、影像设计并融合音乐感受的艺术。

电影字幕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文字。构图要概括集中,简洁夸张,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的“计白当黑”,“无画外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根据画面的色彩、内容和节奏选择适当的字幕颜色,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色彩,甚至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扬抑情绪、突出重点的作用。同时,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也对电影字幕的构图提供了借鉴,例如传统美术对自然色彩的拟人化,像“绿肥红瘦”、“怡红快绿”、“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诗人笔下的色彩感觉运用在字幕上,都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另外,由于色彩的联想是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适当将不同意义的色彩转换,通过字体展现出来,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影字幕中的汉字编排是长期以来字幕设计者一直探索的问题。现代大量好莱坞电影的英文字幕编排方式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但中文汉字是四方字,与英文字母的构成有很大不同,如何编排好中文版面?这一点,港台的一些电影作了一定的尝试,用中国书法中的楷、行、隶、魏碑等字体形式结合中国影片所需要的本土气氛,文字环境的水墨化,中国书法艺术性的再表现,为具有中国气氛的电影增添了视觉效果。汉字艺术性的再现和在电影字幕中的应用也是电影字幕工作者提高字幕艺术性的关键所在。因为汉字作为图形元素具有双重性,比单纯的图形更富于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首先汉字字意本身具有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直接性等特点:其次,汉字的图形化特征,使汉字从字意的传达到图形的传达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电影字幕编排上,可以把汉字进行各种编排,既可成面,全篇铺陈,又可成形,随图形的外轮廓变化:还可成线,流畅自如…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可以应用在电影字幕艺术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地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电影字幕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结语

篇5:语文诗歌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条件与特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三)作用:

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离骚》)【析】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例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析】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篇6:语文诗歌表现手法是什么

1、名人论说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王安石“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2、基本要求

(1)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溅欲迷人眼,钱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析】“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景物增加了个性,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二)以小见大

1、概念: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2、特点:

1、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例1:“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析】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一联想,东风骀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便浮现于眼前了。

2、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上一篇:年度员工考核方案下一篇:八十大寿辰经典贺词